《丁香结》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描写了不同地方的丁香,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多个方面细致地刻画了丁香娇俏灵动、可爱芬芳、鲜润妩媚的形象。
我说课的内容是《丁香结》。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阐述。
一、说教材
1、文本解读:《丁香结》作为宗璞的散文代表作,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文章语言优美清新,意蕴丰富深刻,既有古典文学熏陶出的韵味,亦有发自内心细腻的感受和体验。作者目睹城内外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人生的洒脱。
2、教材地位:《丁香结》被编排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从草原到丁香结,从雨中西湖到花开花谢,本组课文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大自然别样的风采。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旨在通过本组课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能由课文展开联想,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作者的感悟。
二、说学情
在本课第一课时我们已完成生字词的学习,梳理过全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前部分为“赏”丁香花,后部分为“解”丁香结。对于散文的特点、作者的生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对于丁香花的具体描写、丁香所赋予的愁思及作者由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新课标中对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运用引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丁香花的色彩、形态、气味之美。(教学重点)
2、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3、体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感受的表达方式。
四、说教法学法
于永正老师说过:“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朗读能赋予作品以生命。”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展开:
教法:以“读”为主,采用“读中想象,读中积累,读中悟、读中思”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近丁香花,走近丁香结,走近作者宗璞。
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采用“读——想——悟”的方法,渗透圈画批注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朗读、思考、交流。
五、说教学流程
(一)配乐诵读,创设情境
师引导:很多人都说,宗璞的散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信,你听!PPT出示(配着音乐,师朗诵):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读到这,我想,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里。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丁香花的,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丁香结》。(板书:2、丁香结)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老师进行配乐诵读,一方面,以文中诗一样
的语言,营造诗一般的。意境,入情入境,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化文段为诗句的形式,也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品读词句,“赏”丁香花王崧舟老师说得好:“文字不是躺在纸面上的符号,文字它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这个环节,我重点是带领学生品读词句。首先会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所有描写“丁香花”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讨论交流后,明确:作者从形态、色彩、香味三个方面描写丁香花:
(1)形态: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色彩: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进行圈画批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然后再进行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在分享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1、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PPT出示)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师引导: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在白纱一般的月色下,丁香的白更富光彩,丁香的紫更加柔和。我会适时指导朗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这幅画面?谁还想试试?通过个别读,齐读,读出丁香花的色彩之美。
接着,引导:文中还有哪里词句也展现了丁香花的色彩之美呢?(PPT出示)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师引导:此处,“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特别能集中展现画面的色彩美。我会引导学生想象:那时,丁香开得极盛,花多叶少。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那一片“莹白”并非是雪,而是丁香。包括前面的“檐前积雪”也是指代丁香花。从“香气直透毫端”就可以看出。
这里我会引入王安石的《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帮助学生理解:积雪就是丁香花。解决课后习题第二题的难点问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去指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去指导学生,读出丁香花的“美”。
2、抓生动的形态感受“美”。
(PPT出示)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师引导学生交流:这句话运用了哪两个修辞手法?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抓关键词启发学生:“星星般”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色泽明亮;“探”、“窥”二字把丁香花当成人来写,展现出孩童似的天真、活泼、灵动。再通过表演读、引读等方式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形态美。
3、从幽雅的甜香感受“美”。
(PPT出示)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最后,师配乐引读:今年的丁香花开得格外茂盛。当你漫步在街道,总忍不住回望(PPT出示: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当你沐浴着月光,轻轻一闻(PPT出示: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当你走到巷子的尽头,你的脑海里一定忘不了那副美丽的画面:(PPT出示: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当你外出归来,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PPT出示: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读,让学生脑海里回放关于丁香花的关键句子,体悟丁香花的形态美、色彩美、气味香。
过渡:那么,作者是怎样由丁香花写到丁香结的?“丁香结”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由此,自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三)理解课文,“解”丁香结对“丁香结”的理解我想分三个层次推进。
1、感受形似。
师引导:“丁香结”的说法是怎么来的?(PPT出示: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师适时总结:第一个原因:丁香花苞形似“结”,所以称“丁香结”。
这一部分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上的丁香花苞,结合PPT出示古代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两相对照,体会“丁香结”这一名称的形象、贴切。
2、了解象征意。
过渡:“丁香结”的由来不单单是外形上,更是包含着一种象征意义。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那么,丁香结还象征着什么呢?(明确:愁怨)丁香与愁怨有什么关系呢?研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PPT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想象:细雨迷蒙中的丁香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格外妩媚,再配合戴望舒的《雨巷》,理解丁香还象征着一种愁怨、一丝惆怅。再引入课后的阅读链接,关于“丁香结”的诗句,深化丁香结的这种象征意义。
3、引发人生思考。
师引导:作者由丁香结,引发了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呢?引导学生关注最后一段,找到关键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通过指名读,全班齐读。联系上下文谈感悟,交流自己的理解:作者给“丁香结”赋予的新的寄寓——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那不妨用乐观
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味道。最后,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与作者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这一环节,引入作者宗璞的自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宗璞的豁达。
(PPT 出示:)常写游记的原因在喜欢旅行,喜欢与山水相亲。山水于我是朋友,是知音,给我灵气和想象,却限于体力,浅尝辄止者多。苏辙曾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有奇气。”名山大川一句是向自然,我足迹有限;与豪俊交游一句是向社会,也更感欠缺。统而言之是要有阅历,枯坐斗室,未免干瘪。二寸象牙上的雕刻不管怎样精细,总觉拘束。何况只是粗粗有个模样儿呢。
集子以篇命名,曰《丁香结 》。我虽孤陋,尚知生活中多的是难解的结,也许有些是永远解不开的,不过总会有人接着去解。
【设计意图】宗璞的这段自述与文章最后一段相互呼应,通过这一片段的拓展,旨在让学生再次感受宗璞语言的简洁,对人生的豁达。进而深化主题: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给你芬芳的丁香花的同时,也会给你幽怨的“丁香结”。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六、 说板书设计
1、成功的板书是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浓缩,既突出文章的重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我的板书紧扣文章两大主线进行,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2、丁香结 赏丁香花:形态 颜色 气味 解丁香结:古人眼中——解不开的愁怨 作者眼中——豁达乐观 } 正视生活挫折, 人生充满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析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点
2、准确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学习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优美的语言,领悟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
品析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学习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的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的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同学们能不能再举出几个象征意义的花草例子?
请同学们在宗璞的《丁香结》一文中试着寻找答案。
二、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注音:
宗璞(pú)
笨拙(zhuō)
斗室(dǒu shì)
朦胧(méng lóng)
搁置(gē)
缀满(zhuì)
窥着(kuī)
参差(cēn cī)
妩媚(wǔ mèi)
纷嚣(xiāo)
2、释义:
纷嚣:纷乱喧嚣参差:长短、大小、高低等不一致。
恍然:突然,忽然。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四、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思考:
1、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明确:丁香花
2、丁香结主要出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明确:后三段。
3、前三段写什么?后三段可以概括为什么?
明确:
前三段主要写丁香花,重在赏花
(1)城里的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
(2)城外的丁香花美丽芬芳。
(3)斗室外与作者生活紧密联系的三棵白丁香树。
后三段主要写丁香结,重在悟花
结论: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三段为第一部分:赏花,后三段为第二部分:悟花
五、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感知散文的语言美。
示例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用“探”、“窥”这样的动词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态,使丁香花更显俏皮活泼,生机勃勃。用星星比小花,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示例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的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花格外妩媚,十分打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六、作业:
背记本课生字、解词,并写于作业本上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丁香结》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2)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和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丁香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阅读理解(15分钟)
(1)让学生阅读《丁香结》这篇文章,并回答以下问题:
a.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 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有哪些?
c. 文章中的重要词汇有哪些?
(2)讲解文章的内容和重要词汇,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解释。
3. 词汇学习(10分钟)
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词语,完成词语的解释和造句练习。
4. 写作训练(1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花卉,写一篇类似于《丁香结》的文章,描述这种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5. 课堂总结(5分钟)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 你对《丁香结》这篇文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
b. 你觉得自己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有哪些进步和不足?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丁香结》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写作训练还不够充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同时,教师在讲解文章内容时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
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
试着再举出几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词语:
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从感观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
洁白无瑕
可爱芬芳
2.朗读课文4—6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本义:丁香花蕾上,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知识链接:品读《梨花》,思考象征意义(纯情)
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作者对丁香结持什么态度?
从容、豁达、积极
古人对丁香结也有自己的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体会古人对丁香结的理解。
代赠二首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此处丁香结有何寓意?
——楼上玉梯
芭蕉不展
丁香结;
欲望还休
孤寂无聊;
女子与恋人不能相会的愁绪
摊破浣溪沙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
2.“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丁香结有何内涵?
——青鸟不传云外信
没有故人音信的相思之愁
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
同样是丁香结, 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五、作业设计
必做:背诵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选做: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野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测:
1.检查背诵
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
——玉梯横绝
月如钩
芭蕉不展
丁香结
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愁”
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二、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探”“窥”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花可爱的情态。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问题)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写出了花白如雪,似有光辉晕出。写出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和慰藉,启发了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
4.“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
修辞手法上:
积雪是借喻
(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莹白是借代
(借用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
三、作业设计
体会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花,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友情提示:选择自己真正观察过的,例如:紫藤萝、荷花、迎春花、梨花……
《丁香结》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倒入至关重要,而且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我始终遵循了“切口愈小,效果愈好。”的原则。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植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来设计。导入语这样来说: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那么丁香结又象征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这段话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而且提出的问题又是学生们认真读课文就能够感悟的到的,所以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极力高度集中的,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语文,本身姓“语”。因此读是必不可少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疒不是漫无目的的`,放羊式的让学生去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比如:
①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第一步。
②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后三个自然的写的是什么?这样就暗示孩子们给课文分段。
③课文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突出的是作者(赏)花。
④后三个自然的突出的是作者(悟)花。这样的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⑤品读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在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边读边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在重点句短的朗读时从来不会忽视朗读指导这一环节。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模糊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 花。(主体写丁香 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 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 花。最后以一个反问� (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 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 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 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 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话导入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 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 花的?又赋予丁香 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 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 花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 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 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 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 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 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 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 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 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 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 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板书: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 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 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 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 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 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 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板书: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3.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人生才充满乐趣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3、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展示丁香花图片,请学生谈谈对丁香花的印象以及了解,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文本,作者从“赏花”和“悟花”两部分描写了丁香花。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丁香的美?并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文本,理解感悟。
1、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丁香花
②城外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④雨中丁香图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
②形态
③味道
可结合练习“思考探究一”想想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赋予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4、赏析描写优美语句。
出示句子: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参考“问题探究”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理解文章意境。
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题,让学生边赏析,一边深入思考。阅读中,你看到了、想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5、问题探究:
(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三)理解情感,品悟中心。
1、结合文章,进一步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结图。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结合“积累拓展”第四题,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问怨、愁思的诗境中。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2、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过渡:丁香这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而郭沫若先生笔下那”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与”丁香结“有着相似之处,我们来共同阅读吧。
(四)展开阅读,开阔视野。
整合阅读图书中郭沫若的《石榴》。
1、用简洁的句子或者词语去描述一下石榴。
2、在夏天,许多花都不再争奇斗艳,石榴花却开了起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3、说说”石榴“与”丁香结“的相似之处。
4、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笔:体会学习本文由事物引发联想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
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段,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积累语句。
3、领会和学习作者由丁香 花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积极豁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花卉的图片,引出丁香 花
大自然的花卉万紫千红,俗话说,各花入各眼,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花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出示丁香 花图片,找同学说说对丁香 花的看法和感受。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情思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几种花的象征意义导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基本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积累生字词:(结合教材课后读读写写,适当补充拓展,注意正音)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参差斗室朦胧恍然
【设计意图】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学习的基础。
三、初读文章,梳理“丁香之结”
1、自由散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且圈划出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关注这些句子出现的位置,划分层次。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丁香 花,后三段写的是丁香结。
2、作者在两部分中,围绕“丁香”各做了什么?尝试添加一个动词,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赏丁香”,后三段写的是“悟丁香”。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近文本,探究丁香结。
四、感知文章脉络
1、文章的题目是“丁香结”,圈画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看一看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预设: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三段。
2、既然“丁香结”出现在文章后三段,那么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概括并回答)
预设:文章前三段写的是丁香 花,重点写丁香 花的色彩、形貌、气味、姿态。
3、仔细圈画前三段描写丁香 花的语句,思考这三段对于丁香 花色、形、味的描写是否重复?还是各有何侧重呢?
(学生默读、圈画、思考、朗读并回答,教师从旁引导、归纳)
总结:由此可以看到,文章前三段描写丁香 花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丁香,逐渐转到写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丁香,丁香与“我”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深。
前三段对于丁香 花的描写,与后三段所写的“丁香结”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为深入文本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生字词,明默。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要求:要能写出个性特征,能对景物进行具体的刻画。
【设计意图】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学习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想象画面,体会把事物写得详细;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解读丁香结,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导入
1.用图片导入。同学们,见过丁香 花吗?我们今天一起去赏丁香 花。(ppt放丁香 花的图片),赏完图中的丁香 花。
2.介绍丁香 花。
3.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宗璞的文字,去感受作者笔下丁香 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丁香。
1.默读课文,思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丁香 花和丁香结)
2.作者笔下的丁香 花是那样的美好,它美在了哪里,我们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画下来。
(1)学生找出语句,说一说这是关于丁香 花的什么的描写,教师书写样子、颜色、气味。
(2)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3)配乐朗读,感受画面美。
三、深入课文,解读形象
1.感受丁香结的形似。无论是月下的丁香,春来窗外的丁香,还是细雨中的丁香都有不同的色彩美。如此美的丁香 花却有着解不开的结,古人称之为丁香结,丁香结是什么样的呢,文中是怎么说的?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了解象征意义。说起丁香结,自古就有诗句描写它。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同桌说:哀愁)丁香结真的代表着愁怨吗?我么再来赏读几句描写丁香结的诗句:
从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结:丁香结自古以来就有愁怨难解的意思。)
3.面对年年都有的丁香结,作者的态度什么?(学生展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奇了吗?)(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给“丁香结”赋予了新的寓意,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味道。)
4.学完了丁香结,当你遇到学习上的压力,考试时的挫折,与同学的争吵,你会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呢?
5.丁香 花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清新的香味和淡雅的外貌,作者从丁香 花展开联想告诉我们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虽有不愉快的挫折和愁苦,但是积极面对,就能不断成长,也不失为有滋有味的生活。
四、拓展作者
告诉我们这样道理的人是谁呢?她就是宗璞。介绍宗璞,她原名冯钟璞,当代作家,是作家冯友兰之女。宗璞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意,常从细小的生活琐事、平凡的自然景物中体验、感受人生。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3、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展示丁香花图片,请学生谈谈对丁香花的印象以及了解,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文本,作者从“赏花”和“悟花”两部分描写了丁香花。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丁香的美?并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文本,理解感悟。
1、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丁香花;
②城外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④雨中丁香图;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
②形态;
③味道;
可结合练习“思考探究一”想想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赋予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4、赏析描写优美语句。
出示句子: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参考“问题探究”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理解文章意境。
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题,让学生边赏析,一边深入思考。阅读中,你看到了、想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5、问题探究:
(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三)理解情感,品悟中心。
1、结合文章,进一步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结图。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结合“积累拓展”第四题,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问怨、愁思的诗境中。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2、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过渡:丁香这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而郭沫若先生笔下那”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与”丁香结“有着相似之处,我们来共同阅读吧。
(四)展开阅读,开阔视野。
整合阅读图书中郭沫若的《石榴》。
1、用简洁的句子或者词语去描述一下石榴。
2、在夏天,许多花都不再争奇斗艳,石榴花却开了起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3、说说”石榴“与”丁香结“的相似之处。
4、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笔:体会学习本文由事物引发联想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 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宅院 缀满 幽雅 断断续续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模糊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后鼻音,注意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边是“隹”,不要写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2)理解词义。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对生字、新词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独特感悟。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姿态、花的气味、花的形貌、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诗中的丁香结、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感悟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结。最后以一个反问� (主体写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预设: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过渡: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角度展现了丁香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吗?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繁花似锦的丁香一簇簇泛着幽香,倚在墙边,或紫或蓝,似深若淡,错落、摇曳。犹如那一张张唯美的娇颜,带走丝丝早春的阴寒,凭添些许温暖。
这是我之前对那些动人天真的丁香的第一印象,感觉他们像是不谙世事的孩童,无忧无虑,欢乐随性。当读完《丁香结》后,让我对它们的认识有了彻底的改变。
《丁香结》作者主要描述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的丁香,它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文中的丁香是紫得高雅,白的潇洒,如玉的洁白纤尘,如月的朦胧绝色。作者将丁香结的由来一一述说,将丁香结的愁怨、眷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不禁与作者共鸣:这结,是无解的吧!
读完《丁香结》再细观丁香,这幽雅静致的娇姿却也多愁善感,看似无忧无虑的欢颜竟也敏感脆弱。无可预料却终究而至的雨阴霾了天空、淅沥了屋檐、凋零了四周。田间篱旁,一大片看似柔若无骨的丁香,没了往日的笑魇,唯有今日的忧伤。一朵朵灿烂、娇媚的丁香,残损在泥泞的湿土中,空枝在风中轻颤。那所剩无几的丁香,颓然微摇在稀落的枝头,仿佛有连绵不尽的哀愁,仿若在给有心人倾诉久远的故事……层层相连、纷乱纠缠,终日的惆怅,解不开的愁绪结成了丁香结结。
凝视丁香,心中即被它所牵绊和触动,也想每个人都是那一簇丁香,都有那解不开的情结。看那些阳光明媚、温柔似水的人,也曾历经过雨打风吹,也有一丝一缕的悲愁、清凉、无可奈何,在时光与世事的交错中牵绕出自己的丁香结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丁香结:或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看到便会潸然泪下;或是一首曾经的歌曲,听到便会黯然神伤;或许是一个人,想到便会怅然若失……或是你不愿触摸的伤痕;或是你不肯回忆的过往;或一直流连在你指尖的缝隙,不曾离去,随时可见……
丁香结的姿态一直很凄苍清,丁香结的调子总是太悲凉。而我,却日渐闻到了它的芬芳,解不开的丁香结那就不解吧!它是一种陪伴、一种成长。痛苦与悲伤也是生命的一种颜色、力量。拥有她人生才会更加光亮。如人所说:我们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
一、激趣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大家请坐;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丁香花么?你们知道丁香花有多美么?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新内容(板书)》 《丁香结》。
二、课题分析: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对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初步的为学习这篇课文扫清了障碍。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本课的课题,然后告诉我你从本课的课题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师:穿黄色衣服的女同学请你说一下;师:很好,请坐!师: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你说一下;师;回答的真棒,请坐!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说的很好,大家鼓掌!从本课的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内容讲述的是关于丁香花的故事。
师;你最想从本课了解什么呢?师:第一排靠最左边的那位同学说一下;师:穿红色衣服的这位女同学说一下;。.。.。.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说的很好,请坐,大家鼓掌!好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你的疑问去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吧!三、精读课文,解决重难点:
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并回答老师第一个问题:那个句子交代了丁香花长势很好,到处都能见到?师:好的这位同学,你先回答。
师:回答的真棒,找的也十分的准确,好的请坐!师:(板书):
这个句子中形象的写出了丁香花长得非常茂盛,生命力非常的强,并且随处可见。
师: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第二个问题:那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繁茂?师:回答的很好,找的也十分的认真,请坐!师:(板书)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丁香花比作星星,形象的写出了丁香花的繁茂、小巧玲珑和生命力旺盛。
。.。.。.师:大家找的都很好,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确实能让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师: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把这些句子读一遍,好不好?师:大家读的真好,请同学记住这些经典的句子,以便我们日后使用。
四、总结升华:
师:通过上边的课文分析,同学们一定被美丽的丁香花给震撼了。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师:最先举手的那个同学你先说师:第三排中间的那个同学请你说一下。.。.。.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大家请坐!师: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做一个热爱生活的、开朗豁达的好孩子!下课,同学们再见!以上是我的试讲内容:
《丁香结》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谢谢大家!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宗璞,写的是作者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一、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至关重要,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课后的阅读链接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吟诵阅读链接中的诗句,引导学生来了解,在古人诗歌的意象中,丁香代表解不开的愁怨,由此引出问题为什么丁香会有这种意象,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丁香被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由此引入课文。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精读课文时,通过提出问题“作者眼中的丁香是什么样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丁香的?”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浏览等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总结出作者是通过颜色、形状、香味三方面来描写丁香的,并通过朗读来体会丁香花开的茂密、芬芳,读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
三、联系生活,深入感悟
课文最难理解的就是作者最后的人生感悟,在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通过对比作者眼中的丁香和古代诗人眼中的丁香,让学生明白,丁香原本只是一种植物,之所以会有解不开的愁怨这种意象,是因为看待丁香的人本身就具有愁苦之感,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细雨迷蒙中,藏着两片雪白。细细一看,才知是两片丁香花。它如那红杏从墙上看着行人,领略人间风采。
那一片莹白是如此的勾人心魄,让人沉迷。“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完美的阐述了丁香花的愁怨。在作者笔下丁香花是如此妩媚而又充满灵气。作者在《丁香结》中提到了“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是啊!充满愁怨的丁香宛若那屋檐下暗自神伤的姑娘,惆怅不已
作者将丁香花完美诠释在课文中,它所给人带来一张朦胧却又不真实的感觉。丁香的愁怨与哀伤正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忧伤。月光下的丁香,如梦如幻就如同一簇一簇的小星星,令人难以忘怀。如此美的风景,有谁不会沉醉?
作者宗璞,将丁香比作那衣襟上的盘花扣。作者不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的说法,通过一场春雨,作者似乎明白了“丁香结”的含义。
丁香结,让人遐想。淡淡的紫色花苞被翠绿的叶子映衬得如那天上的云霞一般绚烂夺目,好似一幅水墨画,让人驻足痴望。宗璞能将丁香描绘的似梦又非梦,但我总觉得丁香中有解不开的愁怨,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作者丰富的文笔将丁香的愁怨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将丁香的愁怨异常美妙的映在他的诗中。
丁香中解不开的愁怨,就像丁香结一样。就如作者所说:结是解不开的。确实,人一辈子只有那短短几十年,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路上总会有那几处坎坷绊着你,要记住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完美且没有乐趣的。
教学目标:
1、准备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丁香的美丽姿态,学习作者从各个角度描绘丁香的方法。
3、赏析文中悟花的相关语句,理解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代表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傲岸长青。
你能再举出几例吗?那你知道丁香代表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散读文章
要求:
(1)标明小节
(2)圈出读不准的字音,不懂的词句。
预设:朦胧、参差、斗室、
(3)圏划出文中与标题“丁香结”有关的句子。
2、散读交流。
(1)理清字的读音以及学生看不懂的诗句。
预设:“芭蕉不展丁香结”: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丁香空结雨种愁”: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2)“丁香结”有关的句子几乎都集中在第4到6段。
预设:这篇文章可以按照这个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花,第二层写结。
(3)结合文中插图明确“丁香结”的意思。结合诗句了解古代赋予它“愁怨”的寓意。
3、那么作者要写的是丁香结,为什么还要写前三节呢?让我们重点来赏析文章的前三节。
三、细读文章,赏“丁香之美”
1、散读第1到3段。
(1)带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速。
(2)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丁香 花的句子。简要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预设:“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用雪白来代指丁香 花,表现了花的洁白;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表现了丁香 花不同的姿态;同时运用拟人使丁香 花充满了生机。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从香味的角度表现出了丁香 花的独特。
2、交流学生喜爱的句子,感受作者笔下丁香 花的生机和纯洁。
3、总结作者描写丁香 花的特点。
富有生机:“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纯洁:“也是那一片莹白”
四、品读文章4到6段,感悟丁香结
1、回顾丁香结的寓意
预设:人生的愁绪
2、再读第6段,找找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与古人的不同之处。
(1)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什么?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
(2)作者应对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预设: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
(3)补充作者的生平,感受作者的乐观。
这篇文章作者宗璞写于一九八五年的清明节,在三年前作者的弟弟去世,在八五年作者父亲患重病失明,同时自己也患上了眼中的眼疾。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虽然有愁苦,但她仍然积极面对这些挫折,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旷达的心胸。
五、课堂小结
1、从题目入手,再到赏花--悟花的过程梳理文章结构。
2、总结丁香结中寄寓的作者的生活感受与志趣。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模糊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 花。(主体写丁香 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 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 花。最后以一个反问� (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 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 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 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 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话导入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 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 花的?又赋予丁香 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 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 花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 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 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 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 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 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 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 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 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 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 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板书: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 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 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 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 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 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 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板书: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3、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人生才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