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找到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 )和( )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 ),高相当于( ),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 )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 )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 )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 )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 ]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 ]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 ]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4)如图,这个梯形的面积是240cm2,ABCD是正方形,并且BC是CE的`2倍,那么阴影部分面积的求法是[ ]

A.2404

B.2403

C.2405

(5)如图,阴影部分的环宽恰好等于较小圆的半径,阴影部分面积是较大圆的 [ ]

3.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图中单位:cm)

(2)求下面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图中单位:m)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复习基本平面形的面积公式和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在小学阶段所学面积公式都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并通过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在综合练习中,出了一些稍难题,以使学生有所提高,并通过选择题中的(3),使学生明白,梯形面积公式可以表示小学阶段所有面积公式,从而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另外,通过动手操作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面积公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中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会求中位数。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方法,体会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

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及求法。

教学难点

对一组数据的具体情况及所要分析的问题作出何种统计方法的合理选择。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统计知识,这节课我们将研究新的统计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中位数

出示五(1)班第3组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问:你觉得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应该是多少米?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明 张炎 赵丽

成绩/米 36.8 34.7 25.8 24.7 24.6 24.1 23.2

(生可能会估计在23-25米之间或说用平均数来表示等。)

引导如何计算平均数并计算出平均数27.7。

问:平均数与估计数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引导观察统计表中的每个数据与平均数之间的差别。(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问:那用怎样的数据表示比较合适呢?为什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汇报。)

小结: 24.7这个数据,比它前面3个数小,比它后面3个数大,像这个位置处于一组数据正中间的数,我们就把它叫这组数的中位数。(板书)

2.理解中位数

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它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适合反映事物的一般水平。像第3组同学掷沙包成绩所用的中位数24.7,说明这一小组中超过一半的同学掷沙包成绩都能达到和超过这个水平。

问:

①某班同学数学单元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88,请说说这个数据说明什么问题?

②绍兴县某月的空气污染指数的中位数是65(50--100为良),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

①如果把25.8改为31.4,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否发生变化?是多少?中位数呢?为什么?

②如果把24.1改为22,平均数和中位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③如果把25.8改为24.4,平均数和中位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④如果把24.1改为24.8,平均数和中位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小结: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大小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平均数与每个数据的大小有关,与数据的排列位置变化无关;中位数有时与数据的大小变化无关(其所在数据的排列位置不变时),有时与数据的大小变化有关(其所在数据的排列位置变化时),中位数的变化与其所在一组数据的位置排列顺序变化有关。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3.求中位数

出示五(2)班7名男生的跳远成绩统计表: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男生跳远的一般水平合适?为什么?

姓名 李志强 陈文 王文贤 赵军 张鹏 刘卫华 于国庆

成绩/米 3.06 2.90 2.74 3.52 2.83 2.89 2.78

(1)分别求出平均数和中位数。并问中位数怎样求?(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得出:是把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求中位数。)独立完成求平均数与中位数。

(2)把求得的平均数、中位数与各数据比较,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如果2.89m及以上为及格,有多少名同学及格了?超过半数了吗?

(4)如果再增加一个杨冬同学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又是多少?

根据学生出现争议问:你求出中位数了吗?怎么办呢?

(通过前后题目的数据数对比)组织学生讨论小结:当一组数据有双数个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学生独立计算该中位数。

4.新知小结:

观察比较上面几道题的中位数与平均数,说说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学习,你又有了什么收获?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同学们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完善板书。)

5.练一练。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1.完成数练第1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9、例10、做一做,练习十五第8、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一 起复习解决问题。(出示课题 )

二、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1)出示例9

(2)学生交流、讨论。

(3)汇报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2、出示例10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①这里的 表示什么?

( )表示把六(1)班作品平均分成4份,六(2)班的作品比个

六(1) 班多其中的1份)

看懂线段图,并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六(1)班

32件 比六(1)多 ?件

六(2)班

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

(六(2)班的作品是六(1)班的1+ )

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实际是求六(1)班的1+ 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 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2、练习十五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步骤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用分数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解题步骤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扇形统计图,能说出其特点;

2.会画出简单的扇形统计图;

3.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得到信息。

教学准备:

两幅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l.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两幅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说明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说明: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它是用一个圆表示各个部分的总数量,在圆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这种统计图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根据扇形统计图的表示形式,讨论制成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得出步骤井板书:

④计算百分数;计算圆心角;画出圆和扇形;标明百分数。

(2)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第一步,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同时指名一1

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用加法检验各部分百分比的和是不是100%。

(3)先说明一个圆的度数是360度,再让学生按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求出表示各部分数量扇形的圆

心角度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检验几部分圆心角的和是不是360度。

(4)分割成扇形。

老师说明画法,同时板书:先画一个圆,说明表示总数量;再分割成3个扇形,说明各表示哪个数量。

(5)标明各部分数量名称和百分数。

指名学生说说每个扇形各表示哪个数量,占百分之几,老师在图中板书。让学生自己画圆、分扇形并标明各个部分数量的名称和百分数。

(6)区分各部分并写出统计图名称。

说明要用阴影或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扇形,写出统计图名称,并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自己的统计图上。集体订正。

(7)小结过程。

提问:谁来看图说说刚才制作这幅统计图的。过程?你能说一说这幅统计图的意思吗?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练习

l.做课后习题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出示表格,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做课后习题第2题。

提问:这个圆等分成多少份?每份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多少度?请大家先计算每项收入相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再画出扇形统计图。老师巡视辅导。提问学生每一部分所占扇形是图的20等份里的几份。

四、课堂小结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统计数据来制作扇形统计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