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优秀10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倍的认识(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倍的认识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倍的认识—课前小研究(2稿修改过小研究)

二年(     ) 班                   研究者:

学一学:

第一行摆:                      ( 1份)

第二行摆:                                             (2份)

把这3个       看成一份,第二行正好有这样的(  2 )份,我们就说第二行       的个数是第一行的( 2)倍。

第二行也就是摆2个3,所以用乘法,算式是3×2=6。

画一画:

的个数是    的2倍。                       的个数是      的2倍。

也就是( 2  )个( 5 )                        也就是(   )个(   )。

算式                                         算式

的个数是      的4倍。                的个数是      的3倍。

也就是(   )个(   )。               也就是(   )个(   )。

算式                                  算式

试一试:

自己试着编一题: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小研究的第一部分,建立2倍的概念

学生复述2倍的概念:把3个圆形看成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两份,也就是有(2)个3,我们就说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所以用乘法,算式3×2=6。

二、建立多倍的概念

1、 先出示一幅2倍关系图,然后逐步增加它的倍数。

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它的倍数(3倍、4倍、5倍)

2、 提问:

(1)为什么你们马上就能知道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几倍?

小结: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

(2)如果三角形不跟圆形比,能不能说三角形的个数是5倍?

3、 小结:倍是在两个数比较时才能这样说,它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4、交流小研究的第二部分。

提问:怎样画就能一眼就看出有几个几,是几倍呢?(分开画出每一份)

三 、练习强化倍的概念

1、 考考谁会拍—“倍的拍手游戏”

(1)要求老师拍的是表示一份的次数,请你听清楚,然后拍出老师要求的次数。

如:老师拍3下,你拍的是我的2倍。

(2)同桌相互出题拍一拍。

2、考考谁会摆—“倍的摆图游戏”(4题)ppt

题目: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有几小棒?

提问: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也就是有几个2?

同桌相互出题摆一摆。

2、 填空:

3的2倍就是有2个( 3 ),4的2倍就是有2个(   ),5的2倍就是有2个(   ),

6的2倍就是有2个(   ),7的2倍就是有2个(   ),8的2倍就是有2个(   )。

四 、全课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倍。板书“倍的认识”

质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跟同学玩倍的“摆图游戏”和“拍手游戏”。

倍的认识 篇2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

【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评析:教师提供反例,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和思辨,使学生认识到黄花不是随意圈的,要根据蓝花的朵数来圈,从而加深对“倍”的理解。】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越俎代疱,而是再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凸呈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并在比较中不断的修正和提升,从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第(1)题中红旗是黄旗面数的几倍,第(2)题中黄旗是红旗面数的几倍,再重点说一说两道题的区别。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评析:设计的题组练习,对学生来说是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在比较、表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了“倍”的概念,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思维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而且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最后一个练习的设计,还激发了学生去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总结(略)

[总评]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倍的认识 篇3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现代小学数学》第三册).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倍”的概念,建立有关“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倍”。

教学难点 :

认识“倍”。

教具:

电脑及教学软件、图片、投影片。

学具:

判断牌、小棒。

教学过程 :

一、准备部分:

(一)8里面有( )个4

12里面有( )个3

18里面有( )个6

(二)第一排有( )个▲ ▲▲▲

第二排有( )个3 ■■■ ■■■ ■■■

二、新授部分: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倍”的认识(板书)

出示:两只黄蝴蝶

师:把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

再贴六只粉蝴蝶。

问:粉蝴蝶有几个2只?

师:粉蝴蝶有3个2只。我们说,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板书)

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倍)

粉蝴蝶有3个2只

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

让生看一遍,再请两个学生读。

师:要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首先要确定谁做一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有几个1倍,就是它的几倍。

(二)出示3个桃子,12个梨

师:如果把3个桃子看成1倍(出示),梨有几个3?

出示:梨有( )个3

( )的个数是( )的( )倍。(讨论)

(三)出示:

●●●●

★★★★ ★★★★

问:谁能用3句话说出五角星和圆片的倍数关系?

先讨论,再回答。

生口述,师出示:

把4个圆片看作1倍

五角星的个数有2个4

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2倍

师:再加上4个五角星。(贴图)

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师:再取下两组五角星,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上面几个题,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时,首先看把谁作为一倍,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看有几个一倍,就是它的几倍。

问:谁还有不明白的?

师: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掌握得最好。

练习:1.第一排摆2根小棒作为一份

第二盘摆3个2根

问:看你摆的小棒,谁能说说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为什么?

2.第一排摆3根小棒

第二排摆的是第一排的4倍

问:怎样摆?为什么?

3.拿12根小棒

师:把12根小捧摆或二排,要使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3倍,应怎样摆?(先讨论,再摆)

三、巩固练习

(一)电脑演示3道填空题(略)

(二)判断

1.有3只黑兔。白兔有5个3只,我们说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 )

表示:▲的个数是●的4倍。( )

3.说出下图中有哪几种倍数关系?(书上)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篇4

倍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

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

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

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

学生2:3倍。

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

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

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

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

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

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

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

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

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

(3)÷=

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

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

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

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

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

四、教学反思

)

倍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

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

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 篇5

我执教的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本单元共分三课时,分别是“倍的初步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在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和“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选择讲这部分知识。按照教学进度应该讲到第三单元“测量”。但是千米和吨的认识离学生的认知比较远,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这样一来,空间和教具的使用都要受到限制。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第一课时主要讲解笔算加法,难度不大。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难点,因为“倍”的概念虽然与学生学过的“几个几”相类似,但它涉及到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比较有代表性。

不得不提的是学生学习“倍”的困难在哪里。它需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在学习“倍”之前,学生头脑中建构的是加法结构,是数量的合并于多少的比较,未曾学习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比如当出示胡萝卜与白萝卜的数量之后,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那一定是“两种萝卜一共有多少根?”或“胡萝卜比白萝卜少多少根?”等类似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对两个量或多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问题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乘法结构,而“倍”的学习正是建构乘法结构的伊始。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因此小学生学习“倍”存在困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低年级学生学习“倍”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内涵。接下来,我就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修订版教材将“倍的认识”从原来实验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移到了三年级上册。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离不开“几个几”,也就是二年级上下两册书中乘除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被搁置了几个月的时间,要重新唤起学生的记忆,所以“回顾旧知”这个环节用时比较长。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复习题,一是最基本的乘除法的意义练习;二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强调了份数和每份数;三是进行了拍手游戏,在动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些复习内容与新知“倍”形成了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接下来在学习新知时,我选择使用书中的主题图,但摒弃了红萝卜与胡萝卜的比较,而是直接拿白萝卜与胡萝卜进行比较,主要意图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先出示2根胡萝卜、6根白萝卜,引出3倍的概念,进而白萝卜的数量增加到8根,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4倍的概念,然后引学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比较,自己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连贯性。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白萝卜的数量有6个胡萝卜那么多呢?有10个胡萝卜那么多呢?让学生明确“有几个胡萝卜那么多就是它的几倍”。然后出示3个红萝卜,再拿白萝卜与之进行比较,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再次认识3倍、2倍、1倍。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3倍、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3倍,白萝卜一样多吗?胡萝卜和红萝卜一样多吗?那为什么都可以说成白萝卜是它们的3倍呢?以此引导学生舍弃各种不相干的因素,在变中抓不变,更为深入地揭示现象的本质,实现了一次对“倍”认识上的飞跃。

第一个练习“粉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是将标准量(也就是一份的量)画在下面,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量不管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与标准量的几倍关系。第二个练习“判断对错”第一题虽然梨的数量也被分成了两份,但却不是2个3,;第二题颠倒了苹果和草莓的叙述顺序,让学生意识到确定标准量的重要性。这些练习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

接下来三色图片的练习已开始从实物逐渐抽象成了符号,还要抛开不相干的多余条件,对学生是一种挑战;第二题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为第三课时打基础、做铺垫。我给予了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亲手摆一摆,增强感官体验,顺利解决问题。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摆图片,只要摆出两种图片的倍数关系即可。这个练习看似也在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其实需要学生调动逻辑思维,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最后,我再次延伸了拍手游戏,由先前的“几个几”上升到新知“几倍”。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倍的认识,我始终抓住“把什么当成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并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对数理的表达能力没有充分培养,学生已经掌握了“倍”的概念,但不会表达,导致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教师话多显得学生的主体性不够明显。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倍的认识 篇6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如何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一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有如下体会: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倍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自我出发,看看这节课应怎样设计,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设计进行教学,但我总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网上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视频,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逐渐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静下心来,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课的思路,才确定了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时就是怎样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认识充分了,我可不可以把信息窗中的解决问题当做学生的一次综合实践,给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样?此环节主要是建立学生解决倍问题的思路。由简单到难,然后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提出有关倍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此时还有一个提升,就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同时强调指出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没有单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在倍的认识中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习题。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设计了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巩固练习,又提及到了下节课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此环节目的是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上并没有出现直接给“倍”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中的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倍”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最后安排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实践操作,让课内与课外知识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倍的认识 篇7

小学数学第三册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  )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  )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个卡通形象,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同学,男同学的人数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同学的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 篇8

小学数学第三册《倍的认识》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  )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  )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个卡通形象,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同学,男同学的人数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同学的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 篇9

在说课之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倍的认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身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拍手游戏,帮助学生温习乘法中“几个几”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民主导学、自主探究。通过媒体展示情境图,首先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信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如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3个2根,我们说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进一步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1倍”的关系,即小白兔的只数与小灰兔的只数相同,所以说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灰兔只数的1倍。其次,通过新知应用的五道习题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学生对倍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拓展思维涂一涂,由图转化到数,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升华,渗透了数形思想。

第三个环节是检测导结:通过对学生学情的检测,及时了解课堂的效率,发现不足及亮点。认真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总结经验。同时通过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小组协作能力。

倍的认识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  )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  )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个卡通形象,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同学,男同学的人数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同学的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