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教案【精选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_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创设情境:
1、 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 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 小组合作。
(2) 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比的应用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 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2 求出下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 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 新课导入。
1 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 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 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 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 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 新课教学。
1 例2 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 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 学生质疑。
5 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 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 反馈练习:试一试。
1 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 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 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 拓展练习
1 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 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 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 巩固练习。
1 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2 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 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 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一、教材分材:
教材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水稻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男孩提出“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教材中的算一算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安排,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学生明确了“增产百分之几”的意思后,就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增产百分之几的意义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
在此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班内交流
方法一:
7-5.6 = 1.4(吨)1.4 ÷ 5.6 = 0.25= 25%方法二:
7 ÷ 5.6 = 1.25= 125%
125%-100% = 25%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61-2.25)÷ 2.25 = 0.36 ÷ 2.25 = 0.16 =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说自己感触很深。这节课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综观整个课堂,由于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准备充分,所以在导入环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较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白纸,圆规。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示四驱车,问这是什么?
2、(课件)出示汽车的图片,问,你们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追问: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如果不是圆的会怎样?
3、导入,板题:圆的认识
4、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
二、在画圆的教学活动中探索新知。
1、任意画圆,体会什么是圆。
(1)画一个圆
(2)展示,比较哪个圆,哪个不圆?问:怎么就画圆了?
(3)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2、用圆规画圆,理解圆的构成及圆心。
(1)让学生在白纸的四个角上分别画一个圆,边画边想:圆是由什么组成的?(圆周,圆心)
(2)展示(圆的和不圆的对比)说说为什么有的同学画不圆?怎样就画圆了?
(3)画圆时固定的一点谁知道叫什么?(板书:圆心)
(4)标出你所画的圆的圆心。
(5)圆心的重要性: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圆的位置的?
3、通过画圆感悟什么是半径及特征。
(1)请你在画一个比刚才再大一点的圆,边画边思考:怎么就比刚才大一点了?
(2)在圆上表示出圆规两交叉开的长度。
(3)师:这条线段也有名称,你能试着给它起个名字吗?(板:半径)
(4)请你任选一个圆画出它的半径,边画边想:你能画多少条?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半径是什么样的线段?
(5)汇报追问:你怎么知道半径长度都相等的?
(6)判断,哪条线段是半径?
(7)讨论:什么叫半径?(汇报)
(8)再画一个比刚才小一点的圆,说说你认为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4、通过画圆感悟什么是直径及特征。
(1)课件演示:问:看这两条半径怎样了?
(2)你知道这条线段叫什么吗?(板:直径)
(3)画一个圆,并画出它的直径,边画边想: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区别?
(4)判断,哪条线段是直径?
(5)说说什么叫直径?
(6)观察直径有什么特征?
5、画一个圆,并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观察讨论: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汇报)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说说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2、马路上的井盖为什么做成圆的?
四、谈谈你的收获。
教学内容:课本第52页~53页的例2、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 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向学校图书室借来50本图书准备分给我们班的男、女同学,请同学们说说该怎样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可能得出男、女同学各分25本,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
2、复习铺垫:我们班的男生30人、女生20人,人数不同,你说这样平均分合理吗?该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象这样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自己改编):六年级向学校图书室借来图书50本,按3:2分配给男、女学生,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对照课本例2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由各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来共同解答。
师引导:
(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本图书,男女生按3:2进行分配。)
(2)男女生分得本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本图书中,男女可分3份,女生可分2份,一共是5份,男生占总数的5分之3,女生占总数的5分之2。)
(3)你能求出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吗?怎样求?
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解题。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例2的解题过程,再次质疑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并且把书上的例3做完整。
(5)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锦 糖的几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十三第2、4题。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一)复习铺垫。
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
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
(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习。(思考题①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②如何化简比?③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①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 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三:化简比。
14:21 0.5:2.5 2/9 :1/3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请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带着思考讨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
:①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②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化简比。15:21 0.12:0.4 2/3 : 1/2 1:2/3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以下是数学论坛陈春艳的修改:
要求:以下为东山县樟塘中心小学 林敏卿老师的教学设计《比的化简》,欢迎大家就目标确定、教法选择、环节设计、作业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或评点 。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加了一条目标,目的是什么?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会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一)复习铺垫。
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说一个生活中的比比教合适,这么问有点太抽象。
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
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
(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是不是问题出现太早?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习。(思考题①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②如何化简比?③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①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 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三:化简比。
14:21 0.5:2.5 2/9 :1/3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请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带着思考讨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
:①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②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说的不准确。“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定注意强调“0除外”。
(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化简比。15:21 0.12:0.4 2/3 : 1/2 1:2/3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理解了比并能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为学生后面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已经熟练的掌握,知识的迁移学生应该很好理解。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会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四、教学活动(此环节可以是课堂实录)
1.导入
问题:淘气和笑笑各自调制了一杯蜂密水,请问哪杯水更甜?
过程: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2.新授
①引入 “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你还能举一些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例子吗?如果我们能把比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就容易计算了!
③出示问题尝试并讨论:
12:8 0.7:0.8 2/5:1/4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分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3.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④交流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⑤介绍比的基本性质
3.练习
1、P51页化简下面各比。(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练习:做书上练一练的第1、2题。
五、教师反思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比较顺利,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指导,还要相信学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找到适合的化简方法,充分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_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2.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思考。
[评: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决定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
(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
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评:这一探索性地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免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学生操作。
(1)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微机显示)老师提问: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④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
⑤你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评: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见图一)
(3)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4)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见图三)。
3.小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4.比较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出联系和区别,加强记忆。两个公式都与有关,但圆周长等于直径长度的倍,而圆面积等于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即r2等的倍。
5.自学例1。注意书写格书和运算顺序。
[评: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d=0.8厘米r=1.5分米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总评:这节课有两大特色:
(一)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其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推理。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他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