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2篇

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通过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理解,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 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著名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二、 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

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最好。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最高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 能力训练

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谜、嫦、娥”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关它的谜也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嫦、尚、摄”是翘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娥—蛾—峨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将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词义。本课有许多科技词汇不太好理解,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核酸、厌氧菌、磁场、有机分子”等,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读通即可,不需深入讲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出示课件)

预设:要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图片填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宇宙中还会不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读自悟。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读侧栏文字“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阅读时我要注意找出来”,试着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比较精练,内容也比较具体,对于训练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尝试。

示例:

①从神话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天体,但人类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④经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测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发现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像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变化。

⑥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是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⑦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没有磁场和臭氧层,说明生命在火星上难以存在。

⑧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学家从陨石中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总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谜。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写从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问题。介绍了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部分天体不可能存在生命,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结论。人类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会继续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谜。

3.提出质疑,师生交流。

质疑: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这段话是不是多余的?能否删除呢?

预设: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古至今,强调时间之久远,人们一直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感兴趣,可见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用了对比的手法,古代科学不发达,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而如今科学发达了,却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见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谜”,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探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初读下来,同学们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了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宇宙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打开眼界,跳出我们的常识圈——认为地球非常非常大,而忘了宇宙的存在,其实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非常小的星球,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其他星球看一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弄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科学上的结论,对在第一课时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再说一说。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次讨论时,一 老师的'观点嘛,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个问题存疑,因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这依然是个“谜”,等待着大家去不断地探寻。让我们先开始本课的学习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学生讨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过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生命之谜”这个问题的。

明确:课文第3自然段中提到:“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所以应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学生交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第四,有足够的光和热。

(2)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出示图片也可)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放在后面单独说)

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交流示例:

r水星:因为它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r金星:因为它缺氧、缺水,有着浓厚的云层,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温度极高,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r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为它们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点探究火星。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预设:全文关于火星的内容相当多,信息量也大,而且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探讨相对于其他行星要复杂得多。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自转一圈的时间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接近,昼夜长短相近,都有四季。所以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

两次科学探索:1971年,宇宙飞船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通过近距离观测,证实人们关于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两种猜测是错误的。1975年,宇宙飞船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证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教师出示关于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资料一:为了探索火星,火星轨道上不仅有数量不少的探测器,而且在火星表面也有陆地车在进行登陆勘测。目前火星上有两架陆地探测器,其中“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最有实力的,它于20xx年11月发射,已经在火星上工作7年多,拍摄回非常多的火星地表图片,而人类也对火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的两项重大发现:一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接近火星地表处一块有30亿年历史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说明火星上曾经可能存在远古生命;二是发现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存在季节性波动现象,或与现代火星生命有关。虽然这些发现不足以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生命,但对未来的火星表面和地下探索任务而言,这些发现无疑是个好兆头。

资料二:20xx年7月25日晚间,据BBC(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来自意大利宇航局的团队日前在火星南极附近冰层的地下发现了一个液态水湖。这一发现刊登在《科学》期刊上。这个湖约20公里宽,在一个巨大的极地冰川下,位于火星地表下方约1.5公里处。根据刊登在《科学》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来看,这个湖的温度非常低,预计在零下90华氏度,远低于水的冰点,并且水体充满了盐和其他矿物质混合物。研究人员做出判断——它可能是一个冰下湖,一个含水层,或一层被水浸没的沉积物。

④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结合我们刚才阅读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资料,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对于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存在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火星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或最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移居场所的星球。关于火星的研究还在继续,这个谜还在探寻之中。

三、读法探究,写法借鉴

1.浏览课后习题第2题,交流阅读方法。

(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2)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预设:经过前一课《竹节人》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带着不同阅读目的去阅读的方法了。这里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请学生根据课后提供的阅读任务,自己去确定阅读的内容与重点,再进行交流。

明确:完成阅读任务(1),要重点阅读第3、4、7、8自然段,作者先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然后一一罗列科学事实,利用排除法来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

完成阅读任务(2),就要重点阅读介绍火星的几个段落(第5—8自然段),火星与地球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即使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有生命存在,但是,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将有可能移居火星。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出示说明方法,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主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2)出示例句,学生说说加点的字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些字词能否删掉或替换,为什么?

①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②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③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明确: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所有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说法都要求准确无误。

四、课堂回顾,拓展活动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科学地、有条理地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疑问进行论证,感受到了说明文的语言虽然平实,却准确、严谨,当我们在说明一件事物时也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我们从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茫茫宇宙中蕴藏着的无限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而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人类到底能不能移居火星,都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看来,许多同学都是太空迷,知道的知识比我还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都能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发言,2.给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活动的素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能力、阅读能力。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火星或其他行星)?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运用课本及课外知识作为论据。

(2)课外观看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如《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

(3)课外阅读关于宇宙的科普书籍,如《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1、情境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体会到了故事中动物鲜明形象,令大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感受着故事中动物的神态行动。同样在我们同学们的生活中肯定也会遇到过自己记忆比较深的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可以说保护动物已经深入人心,今天我再来看一幅与动物有关的图片新闻。(出示图片)来完成今天的习作。教师启发学生收集课外的相关资料、素材,指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进行定向观察,也可根据图画进行合理想象。

1、阅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将习作要求理解透彻。

2、想一想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或者根据课本中的图画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故事在自己的脑子中进行构思。

3、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搜集相关资料、素材,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回顾本单元的多种方法,自己整理材料,使学生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习作要求,并进行资料的收集省略。

说说你是如何保护动物的?

一、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二、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课本中的文字,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习作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1)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2)为什么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3)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4)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5)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

(6)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7)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动作等)

(8)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9)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10)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根据要表达的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

三、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1、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2、发言,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提醒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

(1)将鸭妈妈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2)将巡警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3)哪些要略写?

四、组织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五、学生自由习作

1、先口述一下故事情节。

2、学生选择几个情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写具体。

3、学生自由打草稿。教师巡视,参与习作,随时指导、点评。

4、学生习作结束后,修改习作,自己写出自评语

1、认真观察图片。

2、学生合理想象。

3、大胆的在小组发言,和同学共同交流自己的看法,提自己的意见和看并从中学到有用的方法。

4、学生尝试写作。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为写作做好铺垫。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拓宽明确写作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①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 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 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 (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 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 清凉,要我梳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 邀我唱喝 快乐,幸福

瀑布: 雄浑,有气势

悬崖: 身躯挺拔

白云: 谈风景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 篇5

一、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 全文开头和结尾写的是现在,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继而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文章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又表达了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愿望。

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尤其是文题“灯光”的含义,值得体味与琢磨。首先,“灯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从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由他人的赞叹引发回忆;郝副营长在没有灯光的黑夜里划火柴充当灯光看书,书中画的正是孩子在灯光下读书的情景;战斗打响后,郝副营长点燃手中的书本,像明灯一样帮助战士们找到了突破口,他也因此暴露位置而牺牲;最后又从回忆转回到现实,回到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其次,灯光特别是电灯,是新时代新生活的象征,“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正是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憧憬并为之奋斗的新生活的缩影。我们的祖国,正是由郝副营长这样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精神之光、人性之光的汇聚,才最终燃亮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光,迎来了伟大祖国的光明前程。

作为本单元《革命岁月》这一主题下的最后一篇文章,课文后面还安排了“阅读链接”——四篇阅读材料。四篇阅读材料围绕革命文化主题展开,体裁丰富,有小说、散文,还有歌词。从内容来看,这四篇阅读材料是对单元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几篇革命题材的文章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情感积淀。但《灯光》一文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学生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适当了解相关背景。革命传统教育不是简单的政治灌输和道德说教,我们应该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受到启迪和感染。

文章的前后照应,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对于了解“灯光”与“火光”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的联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

自读,对关键词句进行批注,理清关系,感受革命先烈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文章后面的阅读链接内容丰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并根据要求自主阅读。在自读中关注整体,了解每篇阅读材料中的主人公及事件,把握主要内容,再运用之前学过的阅读方法,体会每篇阅读材料的含义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 课时。

【A A 案】 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侧重于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展开学习活动。紧紧围绕“灯光”,通过“概括发现——明确提示——聚焦研读——拓展阅读”的思路进行设计。在交流作者资料、了解故事背景、理清叙述顺序后,根据课文的阅读提示,两次聚焦“灯光”与“火光”,理解不同灯光之间的关系及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再进行链接阅读,进一步体会革命情怀。整个过程基于学生的阅读起点,循序渐进,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扶放有致。这也是略读课文教学应有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直面“灯光”,了解故事背景 1.导入:今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板书课题) 2.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

(1)读准并理解“豫皖苏平原”“围歼战”等词的意思。

(2)学生交流故事发生的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短时间内明确学习内容,省时高效。同时了解故事背景,可以迅速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

(二)概括“灯光”,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灯光”和“火光”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反馈。

预设: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的插图灯光——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3.提问:课文围绕“灯光”和“火光”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板书:引起回忆 回忆往事 怀念战友) 【设计意图】本文以“灯光”为线索结构成文,脉络清晰。引导学生依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概括主要内容,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的理解更为具象,也为后面的深度品读做准备。

(三)聚焦“灯光”,感悟深意 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发现作者是怎样写“灯光”和“火光”的,并试想几处灯光之间的联系。

2.反馈交流,研读“灯光”。

书上插图中的`灯光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我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1)引导学生关注“注视”“沉思”等动词,感受郝副营长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引导学生抓住“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美好的内心——关心孩子,憧憬未来。

(3)小结:书上插图中的灯光,代表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已,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小组讨论:这火光虽然是微弱的,但我觉得这是( )之光。(简单阐述理由。) (2)反馈交流。

预设 1:这是英雄之光,因为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他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预设 2:这是胜利之光,因为正是郝副营长的这种壮举,才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预设 3:这是生命之光,因为郝副营长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将会鼓舞我们珍惜生活,好好学习。

(3)相机指导朗读,感受郝副�

3.思考讨论,明晰联系。

(1)联系上下文,思考: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预设 1:故事是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发的,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寓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实生活的美好。

预设 2: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是指郝副营长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这样他才毅然点燃了书籍,出现了战场上微弱的火光,这更可以看出美好现实是革命先烈在战火中用生命铸就的。

(3)借助板书,体会几处灯光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灯光”与“火光”的两次聚焦,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灯光之间的关系及与课题的联系,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联系“阅读链接”,体会革命情怀 1.链接阅读《在花山》《狱中联欢》。

(1)学生默读文章,注意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

(2)交流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谈谈从中体会到的感情。

2.链接阅读第二、三个材料。

(1)学生默读材料,想想又体会到了怎样的革命情怀。

(2)反馈交流。

(3)建议在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3.小结:从《灯光》一文,再到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我们仿佛从中看到了革命者的英姿,体会到了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设计意图】联系“阅读链接”,作适度的拓展,既可以进一步开展阅读实践,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升华情感,这本身也是一种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

【板书设计】 【B B 案】 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二侧重于根据预学学情,选择班会活动推进学习。按照“预学反馈——课本剧表演《灯光》——朗读竞赛——歌曲欣赏”的思路开展主题班会展示。利用班会活动的形式展开学习,突出关键问题的解决。通过小组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汇报、课本剧表演、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在充分自

主的活动中对比深化主题,引导学生朗读阅读链接,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发学生的结构化认知,使原本陌生化的题材更立体、全面地展现在面前。

“重温革命岁月”主题班会设计 一、活动目的 1.在课本剧表演和欣赏中了解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课文题目之间的联系。

2.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了解革命志士为了革命不怕牺牲、乐观坚强等美好品质。

二、活动内容 以课本剧表演、朗读竞赛、互动采访为主要活动形式展开学习。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查找作家和战争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等相关资料。

2.学生分组排练课本剧《灯光》的几个部分,准备表演。

3.选定主持人,布置背景,准备道具。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场 1.主持人宣布“重温革命岁月”主题班会活动开始。

2.班主任讲话:同学们,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课前大量的准备,今天我们将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举行主题班会。同学们将自己查阅的资料、排练好的课本剧,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大家进行分享。

(二)交流、表演课本剧《灯光》 1.小组汇报《灯光》的作者、背景等资料。

2.默读课文,梳理排序。

( )郝副营长点燃书本,指明方向。

( )华灯下,又想起战友。

( )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

( )天安门广场的灯引起回忆。

( )战斗胜利,郝副营长壮烈牺牲。

3.根据排序,梳理概括出广场华灯、插图灯光、战场火光三处灯光。

4.聚焦三处灯光句子,体会人物形象。

(1)表演“插图中的灯光”场景 如: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主持人小结:是啊,郝副营长的注视和深思,那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2)表演“战场上微弱的火光”场景 如: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分组讨论后,主持人小结: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这种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将会鼓舞着我们珍惜生活,好好学习。

5.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示思考: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灯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主持人小结:故事是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发的,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寓意着新中国成立后现实生活的美好。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是指郝副营长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这样他才毅然点燃了书籍,出现了战场上微弱的灯光,这更可以看出美好现实是革命先烈在战火中浴血奋战换来的。

(三)朗读竞赛,感受人物品质 1.学生分小组朗读竞赛:《在花山》和《狱中联欢》。

2.台下同学评价亮分:

出示评价标准:☆读出对群众的关怀之情。

☆读出革命志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主持人以采访的形式,谈谈对革命志士品质的了解和感悟。

4.充满感情地齐背本单元的《七律·长征》。

(四)交流美好生活 1.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2.交流自己对的了解。

3.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美好生活。

4.学生齐读王愿坚的话: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教师总结,学生感悟 1.班主任:今天,我们在课本剧表演、朗读竞赛、采访心声、听歌唱歌中走进那段让人热血沸腾,又感慨万千的岁月,了解了这一个个鲜明的革命志士形象。更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让我们一起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吧!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吧! 2.齐唱《我的中国心》。在歌声中结束班会。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一、背景资料 1947 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而从课文中歼灭 57 师的描述来看,这应该是发生在 1947 年 9 月 11 日郓城沙土集的战斗,是华野西线兵团完成的。

二、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 7 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 年 1 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月光曲》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1、同学们,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渡这短暂的四十分钟。今天,老师带来一件礼物送给你们,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播放:月光曲)

2、听了这首曲子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首曲子叫作《月光曲》。点击课件 传说它是贝多芬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即兴创作的。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第26课《月光曲》。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月光曲》情景的段落。

二、直视课题,重点研读第9自然段。 (读中悟,读中体会)

1、学生自读,体会其中的意境。

2、指名学生读。

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悟。

(1)现在,请听老师朗读,大家一边听一边体味其中情景的变化。

(2)学生汇报:先是月亮升起,海面呈现一片微波粼粼的景象,再是月亮升高,穿过了微云,最后是月亮照耀在海面上,海面上风起浪涌。

(3)这些变化情景源于什么?(源于贝多芬所弹奏的曲子的曲调的变化。)

(4)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谈谈曲调的变化吗?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屏幕,自己领悟曲调的变化。

3、教师指导朗读

根据曲调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前面的部分可以读得徐缓、抒情些,随着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节奏越来越快,这时语调就应该慢慢高昂起来。

4、学生朗读

(1)请同学们根据你理解自由地练习朗读。(教师巡视并指导)

(2)请同学们齐读该段。要求:读出情景的变化,意境的美。

5、你们读得真棒,听着你们的朗读我已经陶醉了。看来贝多芬先生弹的这首曲子真的很美妙。

难怪,皮鞋匠在听着贝多芬先生的琴声时,眼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刹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的妹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光汹涌的大海。)

6、请同学们再听第9自然的朗读,思考。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过渡:这么美妙的曲子,让人陶醉,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曲子,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创作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找出来。

2.创造性地阅读。(要求:先自读自悟,再前后桌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第9自然段,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收集并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3、有条件的,听一听《月光奏鸣曲》。

五、结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还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2)交流难点字的识记方法。“缨、缚、梁、眺、陕、诵”六个字可以用与形近字相比较的方法识记。

缨——樱 缚——搏 梁——粱

眺——跳 陕——峡 诵——通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长缨山梁陕北缚住

谈古论今天高云淡红旗漫卷瓦窑堡不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理解“山梁”。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眺望、吟诵。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词。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梁”字上部的点画较多,注意写好。

眺:左边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

朽:与“巧”比较识记。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将每个字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设计。

1、把这篇课文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找找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教学准备 :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教学方法 :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__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板书设计: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洗澡水的漩涡 发现问题(详)

事例:紫罗兰的变色 反复试验(略)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发现真理(详)

结论: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不难) (不易)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1)助词;(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四、拓展训练、计成原因

1、分析完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你们明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了吗?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平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要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这本名著《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3、认真阅读名著《国演义》。

七、板书设计

空城计

兵临城下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诸葛亮: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全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精彩场面。教学时教师必需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加之课外搜集的三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的真意。

教学准备:

1.flash动画课件

2、《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

3、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同学们想听吗?

提出要求:同学听了故事后要告诉我,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2、听故事

出示图画、声音并茂的flash动画《别饿坏了那匹马》故事式课件。

3、引出课文题目

故事讲完了,大家知道事故事的名字吗?

板书课题:10别饿坏了那匹马

4、让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二、师生展开辩论,体会人物品质

1、读课文,搜集辩论资料

(1)听了同学们谈的感受都是觉得残疾青年等人物做得对,但老师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好气愤,因为老师发现故事中的人在撒谎,看来同学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不如我们来一场师生辩论比赛,好吗?老师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遍,找出能表现课文人物品质的句子。

课件出示:撒谎是错的善意的谎言是对的

(2)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

2、师生展开辩论

(1)课件出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说:“诚实,不说谎话,……”

老师也不明白同学们为何觉得课文中的人物说了谎,还说他们做得对呢?首先我觉得最多谎言的是残疾青年,本来就没有马,又说买“我”的马草,你们同意吗?谁来辩驳我呢?

板书:残疾青年

热心、善良

(2)继续与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分别体会碧云、爸爸和“我”的优秀品质。

板书:“我”

诚实、爱读书、有志气

3、体会我的感激之情

那么多人对“我”好,特别是残疾青年对“我”的热心帮助,“我”有何感受呢?

小结:我也同意残疾青年、碧云、爸爸无论是语言上说谎,还是行动上说谎,都是善意的。特别是残疾青年说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帮“我”,为了“我”着想。这场师生辩论比赛是同学们赢了。

板书:善意的谎言

说帮

【让学生明白: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

三、小组比赛,理解含意

1、出示比赛题目,分组合作探究

同学们在刚才的辩论中表现还不错,把老师也打败,现在我想开展一个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思考问题最快,好吗?

(1)课文表现人物品质非常具体,主要抓住人物哪些方面来写?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进行抢答比赛,表扬优秀小组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重温课文内容,畅谈感人事迹

课文写残疾青年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青年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我”也因此对残疾青年充满感激之情。联系生活实际,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2、总结课文写作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运用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我们在作文时要多些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让学生用心去发现心,用心去点燃心,并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续写一个片段

2、让学生动手写小练笔。

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他们家根本就没有马,这是他希望我能多看一些书,才编出这样的谎言。还记得当初经过他的书摊时,他看到了我的马草,了解到我很想看书,就假装仔细地看着我的马草,为了不让我看出一丝破绽,还叫碧云把马草拿进去喂马,而碧云却什么都不知道。他怕碧云说出来,就用命令的口吻让她拿进去。原来,他家并没有马。他说他家有马,是想让我能安心地在他家看书!这一切,都是他编出来的!

我扭头冲了出来,直想哭。“对不起,”他拍着我的肩膀,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看书吧!”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我说:“我一定好好看书,长大后我也要当你这样的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三、出示自学问题

1、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2、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四、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五、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六、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七、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八、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