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树立环保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法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明确自学内容、方法、时间和要求,可渗透在以下的几次先学后教过程中)
三、比读书
1、先学: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想办法理解生词。(3分钟)
2、后教(6分钟)
1)同桌认读生字,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先后进生,后优生,每人一段,有错即停,有错就纠。
3)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由学生回答。教师可提问检测:楔子等,指名回答,学生评议纠正。
四、比概括主要内容(二读课文)
(先学)自学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主要内容,3分钟后比谁的正确。
(后教)讨论。理清文章顺序,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主要写了什么。(3分钟)
五、比说话
1、自学指导: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3、齐读第九自然段,小组讨论。
4、联系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六、拓展阅读:乐园90页《马克吐温保护树木》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的比喻句。
2、做乐园89页的我会做。
作业:你还看到或听到哪些保护树木和环境的事例?
板书设计:
28路旁的橡树——粗壮、结实、挺拔
公路——笔直、马蹄形
工程师——有一棵高尚的心。
【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课文写人们在两座大城市间修一条路时,一棵橡树挡住了计划中的路,为了保住大树,修路的人把路弯曲成马蹄形。过往的行人不约而同地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本文内容简洁,行文时有不少空白,比如工程师和工人们心里想的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激发想象,填补空白,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理念】
1、情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语文老师必须是个多情善感的人,用语言、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诗意地栖居。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抛弃一切无效的活动,让他们读、思,让他们交流,使课堂展现生命的灵动。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生命的力量。
3、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教学。
1、师板书“路”,引导学生说说身边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路。
2、师现场调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既然生活有这么多路,那想一想,当人们在修筑公路的时候,如果前面遇到了一块巨石或一棵大树,人们通常是怎么做的?
生根据现实说,师相机引入。板题:8※路旁的橡树
二、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在你不会认的字词和不太理解的句子旁边做上记号,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或与同伴交流。
重点指导以下词语。(小黑板出示)
延(yán)伸挺拔(bá)楔(xiē)子沥(lì)
马蹄(tí)形高尚(shàng)不约而同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文思考,然后汇报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筑路工人和工程师不愿砍倒拦在公路延伸处的一棵橡树而更改公路线路的事。
三、抓住重点研读,体会作者情感。
1 、师: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橡树,能令工程师和所有工人都做出如此惊人的举动呢?请大家在认真读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多读几次,体会体会工人们舍不得砍树的原因。(师同时引导学生看图,做到图文结合。)
句子为: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2、过渡:既然在工人们眼中、在工程师眼中、在我们所有人的眼中,这都是一颗美丽的橡树,那不如把修筑这条路的计划改了吧?
生回答理由。读:“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师:既然筑路计划不可以修改,那我们何必为了一颗树伤透脑筋呢?不如把树砍了算了!
生找出不能砍的理由。读:“橡树也不可以砍。”
师激,助推教学。那把计划改了吧?(生齐:“不行,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那干脆把树砍了吧?(生齐:“不行,橡树也不可以砍。”)
教师相机板书。引导的速度要越来越快,在如此反复三次中强化学生对重点片断的深度理解。
3、面对不能更改的筑路计划,面对粗壮挺拔的橡树,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情异常沉重,他们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只能深深地叹气。但是,问题终究是要解决的,到底怎么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再找出相关语段读一读。
生读后汇报。师重点指导“马蹄形”是怎样的形状,从而突出笔直。还可以让学生在黑板板画或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别看一个小小的马蹄形,却巧妙地解决了工程师和工人们所面临的棘手的难题。我们为树高兴!因为人修了路,路让了树,树养育了人,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完美的画卷啊!如果我们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看到这道亮丽的风景,都会不约而同地赞叹——(齐读中心句)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引导学生体会:“高尚的心”到底是怎样的心?
四、加强读写结合,训练多项技能。
如果有一天,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得知了这件事,要在橡树旁边立一个碑,你认为可以写些什么内容?请你静静地想一想,认真地写一写。
五、拓展阅读材料,强化阅读技能。
引导学生朗诵下面的诗歌,激发想象,推动热爱生命的情感。
一棵橡树
一棵树,一个绿色的生命。叶儿是可爱的精灵,在阳光中摇着闪亮的光环。
一棵树,一个会唱歌的童话。枝条是神奇的琴键,鸟儿一边弹奏一边歌唱。
朵朵黄花,是小巧的铃铛,摇响四季的欢乐。
六、布置课外作业,拓展课堂空间。
1、你还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形容这棵树或写其他的树吗?试试看。
2、我们渴望着绿色,呼唤着绿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大地增添绿,做一个护绿的小使者吧。大家可以搜集环保资料,种一棵树,或查找资料把橡树画下来等。
【课标要求】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热爱绿色家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正确朗读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情感态度: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3、德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写筑路工人和工程师为了保护路旁的一棵橡树,想办法把一条本应笔直的公路在橡树生长的地方弯成了马蹄形的事,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自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热爱绿色家园。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法】电教辅助法、图文对照法、诵读体会法。
【学法】诵读体会法、讨论理解法。
【教后感】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真实感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一些重点的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矿物所要赞扬的精神。教学中还要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对筑路工人高尚行为的赞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我们刚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那些乱砍滥伐的村民,最终被大自然惩罚的事,是否同学们还记得?可是在有的地方,人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有一位苏联的教育学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事──
2、揭示课题:路旁的橡树。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和老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您读懂那一部分?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的吗?(共同解决疑难)
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教师组织正反辩论)
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填空: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因为 。
9、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10、师:现在,你们就是左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的橡树和这马蹄形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先让学生练说,再指名说。)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你想对小村庄的村民说些什么?(进行口语交际)
3、爱树护树,争当环保小卫士,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收集词语,能用收集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采用互问互答的形式,收集课文的词语。
1、在黑板上画一个方框,词语收藏夹
2、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说出是哪个词,并写在方框里。
3、学生说词语的意思,可以点名让学生问答,也可以考考老师。写在方框里。
需要收集的词语有:橡树、平坦、灌木林、工程师、延伸、挺拔、沉默不语、沉重、楔子、责备、笔直、马蹄形、不约而同、赞叹、高尚。
4、运用收集的词语说说课文的大意,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一是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二是学会运用词语说话。三年级二班的学生对词语理解与运用,是一个薄弱环节,强调突出对词语的教学,有很现实的教学意义。】
二、默读课文,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提炼主问题。
1、默读课文。(三年级的学生要学会默读,学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
2、画一画。为课文增添几个小泡泡,或者发出你的感慨,或者提出问题。
3、问题反馈,因问题学课文。学生交流合作,解决提出的问题。
4、学生交流。
5、提出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怎么利用略读课文来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从默读,到画小泡泡,然后反馈问题,质疑问题,交流对学习课文体会与初步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在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坚持久了,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抓重点句,研读课文,补充空白,培养想象能力。
1 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分支问题:
(1)这条路后来修成了一条怎样的路?如果你读懂了,用画图来表示。
过渡:为了一棵树,多修了路,多花了钱,多花了劳力,何必呢?把树砍了吧?
(2)为什么不可以?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
a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b拓展朗诵诗歌激发想象,感受树的生命,产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舒婷《致橡树》
c语言训练:
你还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形容这棵树吗?
【在说的时候,提高说的难度,这样就与前面对橡树说些什么有区别,有难度。可以让学生用“它是那么……,就像……”这种句式来说,但也不必限制,让学生放开胆子说,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
(3)补充空白。看到这样一棵树,谁都会为修路还是保树而左右为难。请你细细体味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想一想,他们心中在想些什么。
2、再次体验“高尚”二字。过渡:是啊,每一个热爱绿色热爱生命的人,都会抛弃砍伐她的念头。工程师不肯,工人们也不肯。最后他们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
读句子,所以,这条路最后修成什么样子?
它像箭一样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所以工程师可以如释重负地说: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你理解这句话吗?这里的谁包括哪些人?上级领导不会责怪我们了。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也不会责怪我们了。
我们为路高兴,我们为树高兴。人修了路,路让了树,树又把清新的空气带给我们,把绿色奉献给我们,把甜蜜的果实和黄色的花朵奉献给我们,它又养育了人。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卷啊。如果你行驶在这条宽阔的公路上,看到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赞叹——。你还愿意怎样赞叹?
3、如果你是这条路的承包商,你会怎么做呢?
和学生一起算一算修成马蹄形后所需经费,然后谈谈是砍还是留,或者有别的方法。从而体会“高尚”的深刻含义,并且认识到课文的主题:保护环境,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拓展练习
假如要在这棵橡树旁竖立一块宣传牌,上面要写一句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句子,你准备怎么写。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路旁的橡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一遍。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生读)
二、先学环节
(一)自学指导
1。 朗读课文,把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字词用笔圈出来,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2。 学生自读课文。
(二)自学检测
师:请同学们接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听的同学认真听,发现问题及时举手纠正。
1。抽生接读课文。
2。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3。检测:
生做自主检测1、2题
4。师生对改、生订正。
三、后教环节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一)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什么都沉默不语?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为什么叹气?工人们又为什么叹气?
(二)生生合作,展示交流
展示同学交流的是本小组成果,要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和评价。
精讲点拨提示:
1。工程师沉默不语是因为他注意到了那颗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也不是很清楚,于是沉默不语;工人不想砍掉这棵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
2。工程师叹气是因为为了保护橡树,再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工人们叹气表明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人们为了保护橡树作出了很大努力,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为保护环境而尽自己的努力。
四、训练环节
按要求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
1。拼一拼,连一连。
xiàng xiē yántí guàn
延 橡 楔 灌蹄
2。我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城市 一()公路一( )树林
两( )工程师 一()楔子一()心
3。 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像() 拔() 延( ) 罐() 橡() 拨() 廷( ) 灌() 结束语
一节课的学习中,谈谈你收获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8 路旁的橡树
工程师 筑路工人
高尚的心
一、说教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说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语言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4、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筑路工人的动作神态语言,让学生通过想象,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说重、难点:1、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2、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欣赏宽阔笔直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同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2、揭示课题。 3、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然后找一找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公路和橡树的?
2、交流讨论: 公路: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形 橡树:粗壮 结实 挺拔 随机板书这些词,让学生读一读 3、默读课文,看看公路与橡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汇报:
在修筑一条公路时,延伸过去的地方,遇到一棵高大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工程师和工人们经过精心设计,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完成了筑路计划。 随着学生的说追问什么是马蹄形。图示了解马蹄形的意思。 5、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了一棵树而拐了一个弯儿,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6、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看法。 7、那么过往这里的人又有什么看法呢?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⑴ 指名读句子。 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
⑵ 这些筑路的人指哪些人?(工程师和工人) ⑶ 为什么说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呢?让我们来仔细地研读课文。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研读课文
1、在筑这条路时他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体会一下。 2、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⑴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课件出示句子,思考:面对这棵阻碍筑路计划的橡树,大家都沉默不语,但是此刻,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正波澜起伏,你们能猜想一下,他们此刻正在想些什么吗? ⑵ 让学生想象工程师和工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同时体会两个不同叹气的内涵。 ⑶ 有感情地读读这个句子。 ⑷ 他们又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句子: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①想想他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②补充句子: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 )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 )说。 ⑸ 最后,他们作出了什么决定呢? ⑹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课件出示楔子的图片,了解什么是楔子。为什么要在100米的地方打进去呢? 4、师引读: 几年过去了,公路建成了,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5、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结合插图理解: 这条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是为了留下这棵橡树而特别设置的。这弯曲的马蹄形,似乎在告诉过往的每一个人 (学生练习说话) 6、课件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让学生齐读,说说,筑路人的高尚表现在哪些地方,你对高尚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珍爱这棵树,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7、这棵挺立在路旁的高高的橡树,成了这条宽阔的公路旁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响,它似乎也在告诉人们…… 你听到橡树说的话了吗?让我们写下来吧。 8、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主体型的交流网络。) (四)、总结升华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带给我们的这个感人的小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配套教材中还有几个故事,希望大家课外去读一读,更希望我们也能拥有一颗高尚的心,去写下这样生动的故事,相信这些美丽的故事,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五)、课后延伸 1、1998年,为了建水月亭大桥,政府花了100多万元的资金,移植了紫微小学校门口的百年老树──香樟树,请你对这件事展开调查,并写写自己的看法。 2、收集有关人类破坏或保护环境的资料,下周召开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样结束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七、说板书设计: 公路: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形 橡树:粗壮 结实 挺拔 高尚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理解 “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课前查找资料,准备幻灯片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学生准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试着朗读全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创设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人们为此感动。你们想听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介绍作者。
那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树(板书:路旁的橡树)谁来知道橡树?学生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都可以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二、 学习词语,梳理结构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错。
4、指名领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多找几名学生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而学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如;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完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都不说话,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2、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3、作业: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指导阅读,解决问题。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筑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2)学习2、3自然段,指名读。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找出有关句子读出来。课件出示橡树图片。
板书: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有关橡树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3)那么看到这样一棵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学习第4、5、6自然段。指导朗读,找出有关句子,朗读的语气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显出工程师的无奈和工人们的担心、沉重。(课件出示朗读片段)
板书: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师是怎么做的,学习7、8自然段。齐读。
板书: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5)指导阅读第9自然段。
默读。
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生: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板书: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三、总结升华,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1、你从筑路人的做法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1、结合生活实际,争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8 路旁的橡树
筑 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最近我讲授的两节语文课,由于和学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朗读很好,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整体不错,由于我讲课的节奏有些快,学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组织课堂听课效果不佳。因为语文注重的是朗读,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从朗读出发,自由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反复读,在读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决词语中,我以为没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结果在课堂中有个男生提出 “沥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时,我当时愣了一下。“楔子”课前我查了是指“木钉子”,没有准备“沥青”、“排水管”之类的知识,幸好有个学生发言说“沥青”就是我们每天上学在公路上看到铺的黑色的东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来,比我照参考书说的还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据生活中实际排水用的管子,有铁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不多,回答如保护橡树,保护植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比较空洞,也许与平时接触观察有关,对环境保护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植树,给花浇水等,就是有效果了。总之,都应该记住一句耳熟能详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理解 “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课前查找资料,准备幻灯片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学生准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试着朗读全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创设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人们为此感动。你们想听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介绍作者。
那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树(板书:路旁的橡树)谁来知道橡树?学生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都可以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二、 学习词语,梳理结构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错。
4、指名领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多找几名学生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而学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如;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完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都不说话,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2、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3、作业: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指导阅读,解决问题。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筑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2)学习2、3自然段,指名读。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找出有关句子读出来。课件出示橡树图片。
板书: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有关橡树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3)那么看到这样一棵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学习第4、5、6自然段。指导朗读,找出有关句子,朗读的语气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显出工程师的无奈和工人们的担心、沉重。(课件出示朗读片段)
板书: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师是怎么做的,学习7、8自然段。齐读。
板书: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5)指导阅读第9自然段。
默读。
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生: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板书: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三、总结升华,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1、你从筑路人的做法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1、结合生活实际,争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8 路旁的橡树
筑 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最近我讲授的两节语文课,由于和学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朗读很好,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整体不错,由于我讲课的节奏有些快,学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组织课堂听课效果不佳。因为语文注重的是朗读,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从朗读出发,自由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反复读,在读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决词语中,我以为没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结果在课堂中有个男生提出 “沥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时,我当时愣了一下。“楔子”课前我查了是指“木钉子”,没有准备“沥青”、“排水管”之类的知识,幸好有个学生发言说“沥青”就是我们每天上学在公路上看到铺的黑色的东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来,比我照参考书说的还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据生活中实际排水用的管子,有铁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不多,回答如保护橡树,保护植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比较空洞,也许与平时接触观察有关,对环境保护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植树,给花浇水等,就是有效果了。总之,都应该记住一句耳熟能详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首先解决生字生词问题,之后,就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分析这些句子时,首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并启发学生对环保问题进行思考。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重难点
重难点是体会人们在保护橡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前苏联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叫苏霍姆林斯基,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引导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提问法:人们在做什么事时遇到了什么情况?是怎样解决的?
(2)填补法:在修路时,碰到了一棵、的橡树,人们把路修成,为橡树。他们有一颗的心。
(依次可为:宽阔平坦漂亮粗壮结实挺拔马蹄形让路高尚)
三、自主阅读,感悟课文
1.再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2.在小组内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并讨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四、指导阅读,领会主旨
1.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2.就以上画出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
(1)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2)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
3.读句子。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1)句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
(2)指名朗读这句话,读出舒缓的语调,低沉的语气。
4.教师朗读第八、九自然段: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5.读第九自然段。
(1)“不约而同地赞叹”说明什么?
(2)“高尚的心”又说明什么?
(3)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6.读了课文后,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说一说。
板书设计
路旁的橡树
笔直的路 弯曲
一颗高尚的心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卢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课堂特色。
一、全篇贯穿“爱”的情感,奠定整堂课的感情基调
一开始就把注意力引向老像树,它有很多年了,是我们的朋友……很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爱”的感受,让学生从这个角度去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主体”角色体现突出且自然
1、课堂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还了学生,本堂课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和悟性。
2、强调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如:整堂课都是老师在引导着学生自己将课文读懂、读活,而没有任何分析教材的痕迹。当学生提出“为什么工程师提出未来的路铺在哪里呢”?“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学生的回答只是不能砍树,爱护树木之类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很深的见解。当学生回答不了,或者思想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其实,不管问题由谁提出,问题本身只是一个凭借。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章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沟通,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从新的视角感受,加进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卢老师很好的捕捉到问题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学习全篇课文,理解语言,交流情感。
《路旁的橡树》案例分析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五小学 陆 艳
《路旁的橡树》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略读课的教学,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四是自己提问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怎样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选择、围绕重点问题,充分读书,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同时体验角色,走进故事,分角色朗读,在读中更好的理解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己去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用课外书中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树立课内外沟通的大语文教学观。
《路旁的橡树》教学片断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小学 朱小平
人教版小语第六册第8课《路旁的橡树》。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它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为了保护这棵橡树,大家犹豫之后决定为橡树让道,于是本来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在这儿弯曲成了马蹄形。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保意识。
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读完整个故事后,我让孩子们写写心里的话。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工人们说,也可以对橡树说。写完后小朋友们开始交流。有的说“工人叔叔,你们有一颗高尚的心,我代表橡树谢谢你!”有的说“我们应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有的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爱护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一次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又使环保意识得到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的结合,这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老师,我说的跟他们都不一样!”正在暗暗得意之时,一个小朋友自高奋勇地站起来说,“我想对大橡树说:大橡树呀,你长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长在哪儿不行啊,为什么偏偏长在这儿呢?害得本来笔直的公路变得弯弯曲曲的。”此言一出,举座哗然。教室里闹嚷嚷一片。
为了尽快让他们安静下来,我反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大橡树有没有长错地方?”有一部分孩子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说:“大橡树长在本来就属于它的地方,无所谓对与错。你之所以会觉得它长错了地方,那是因为你习惯用人类的眼光去衡量一切。这是不对的。”
这时,另一位学生“刷”地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认为他的说法也是对的!你上次给我们讲《敢于为“坏蛋”说话的人》这篇文章时不是说过,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答案就不一样。我认为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从人类的角度看,它确实长错了地方。”
我没想到这孩子会拿我说的话作为武器向我挑战,我激动地反驳道:“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永远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自以为是大自然的主宰,随心所欲地乱砍乱伐,造成洪水泛滥,土地沙化;随心所欲地排放废气,倾倒垃圾,致使环境恶化,瘟疫横行。难道我们得到的教训还不够吗?”这时,好多孩子都来附和:“对呀,我们如果乱砍乱伐,大自然就会报复的。”“我们不是学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吗?因为人们乱砍树木,最后洪水把村庄都冲走了。”那个向我挑战的学生脸红了,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教学反思】
一、要体现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
当听到学生说“大橡树呀,你长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长在哪儿不行啊,为什么偏偏长在这儿呢?害得本来笔直的公路变得弯弯曲曲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话,把课堂的气氛都给搅乱了。于是,我直截了当地否定了他:“这是不对的。”当我的观点受到学生质疑后,我又义愤填膺,振振有词,把学生作为辩论对手。粗暴地、武断地否定孩子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这种暴风骤雨式地灌溉,学生真的能接受吗?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它应该是和风细雨式地滋润,让人文关怀犹如春风拂面,春雨入土。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结合语言的学习让人文关怀得到有效地渗透。假如我这样做,也许“意外”就会转为“意料之中”了。我们不妨让镜头回放,然后重新设想“剧情”。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对大橡树说:大橡树呀,你长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长在哪儿不行啊,为什么偏偏长在这儿呢?害得本来笔直的公路变得弯弯曲曲的。”
教室里一下子闹嚷嚷的。
我示意孩子们静下来。我问那个孩子:“你为什么这么想呢?你是不是特别希望这条公路是笔直、宽阔、漂亮,像箭一样横贯南北?”
那个孩子点点头。
我再问其他孩子:“你们希望有这样一条公路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的!”
然后,我又问:“那么当时的筑路工人,他们希望有这样一条公路吗?”
孩子们说:“是的。”
我又问:“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
然后,孩子们开始读书、讨论。从工人们开始的希望,到后来的犹豫,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体会到工人们比我们更希望有一条笔直、宽阔、漂亮的公路。
然后,我又问:“工人叔叔是多么希望修建一条笔直、宽阔、漂亮的公路啊,可他们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孩子们回答:“工人们决定为橡树让道,把公路修建成马蹄形的。”
于是我再问刚才那个孩子:“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同意这个决定吗?”
……
二、要给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
当一个男孩理直气壮地站起来反驳老师时,我直觉的反应就是一连串连珠炮似的反问,直到孩子哑口无言,红着脸不好意思地坐下。你认为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还会这样做吗?其他的孩子还敢这样做吗?
假如,当时我能说一句:“你真是一位勇敢的男孩,敢于向老师挑战。而且还懂得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战术,果然是智勇双全啊。你说得没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不同。不过,不是所有的角度看问题都是正确的……”你想,那男孩会是怎样的心情?
在课堂上,当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你是用宽容、赏识眼光去对待,还是感到恼怒与不屑呢?这些情绪与反应都跟你本身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教师要有善解人意的心灵,要有宽广无边的胸怀,要让学生时时处处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怀。简单地说,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不仅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