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群雄并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这一天,吴王决定出兵攻打楚国却招来群臣的反对。那么大臣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二、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课文1节)

(1)指名朗读,思考:

从这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指导有感情的读。

(2)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出示相关句子)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2、结果怎样呢?(出示课文12节)指名读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你有怎样的疑问呢?

三、研讨故事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劝说究竟妙在何处,他说了那些话?可以圈圈画画,并简单地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图文,指导学生观察。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2)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会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3)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

交流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哪些?

(4)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补上:“黄雀在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5)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地图,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地图,会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与故事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这两个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6)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由此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

2、“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类似的现象吗?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PPT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六、布置拓展小练笔

(PPT出示练习)

1、我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2、我会演节目: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利用课余时间我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 (捕) 螳螂 (啄食) 黄雀 (打) 少年

楚国 (攻打) 吴国 (乘虚而入) 其他诸侯

《螳螂捕蝉》教学案 篇2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悠闲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全对的学生举手。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

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

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评价。)

5、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呢?

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是一个爱国的人。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

6、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专制蛮横、知错就改)

三、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四、作业

1、继续写好剧本,练习表演。

2、推荐寓言书读一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默写五组词语,然后让学生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并体会人物形象;(3)课文表演,先不加指导让学生自己表演,再让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再让每个人根据当时情境写台词。这堂课我感觉(1)容量很大,学生的阅读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时间有点仓促。(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感觉印象还不够深刻。我应该以这个为“线索”,多次反复,循序渐进,让中心更加显得明确。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3

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谈谈吴王的话?

卡片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卡片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学生自由读这三段话,自主质疑,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 “妙”在何处?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感受少年劝说之妙。

二、读书圈画批注,感悟少年劝说之“妙”。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

2、交流:

▲ 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师:那故事的内容是……(引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并且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入手体会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经过交流揭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那么大家现在能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吗?

现在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指名读,集体读。

④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更加感受到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凭我们的实力,我们能说得比书本上的描述更好,同桌之间说一说。

⑤请同学练说,表扬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学。

⑥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板书:“黄雀在后”)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⑦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小结板书: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师: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妙在少年不露声色,精心设计,让吴王明白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故事来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老师想建议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余的内容,读完之后我们再来交流印象深刻,有所领悟的内容,到时候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更加佩服这位少年。(学生小声读)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可以想象大臣们在议论些什么?

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2“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4师: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足智多谋、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有胆有识、机智勇敢)

那么应该说少年是怎样劝吴王的?请你在劝的前面加上一个字,表达的更准确、传神。(板书:少年智劝 吴王明理)

5“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6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7知道朗读:那么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那么大家就按自己的体会,分成四人小组好好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练读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

(师帮助调配好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谁能不看书,表演出来吗?谁愿意自告奋勇当吴王?少年?

师:您是吴王,一定要有将王的风度哟。你是少年,要机智!

师:掌声欢送“吴王”和“少年”回座!你们俩做好思想准备啊,说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导演要来请你们拍电影呢!

三、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老师觉得特别高兴,因为同学们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把课文真正的读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小。那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今天的收获呢?

1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

2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

3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4我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

5从“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

6一门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身后隐伏着的危险,是很愚蠢的!

四、拓展延伸,指导课外阅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通过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方法领悟了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更喜欢寓言故事了,那么课后我们可以相互借阅《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选集,或者上网搜索寓言故事,但是,请大家注意:读故事时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本教学设计意在抓住少年劝说吴王方式之妙以及寓言故事表达方式之妙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讨论、思考,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进而认识到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表达作用,进而激起学生阅读更多寓言故事的兴趣,并且能掌握“读寓言明事理”的阅读方法。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4

之二

作者:方明珠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利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理解语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5、从少年言行的巧妙,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相信聪明的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明白的。

二、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引导学生直到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精读课文

师:一篇600多字的课文,同学们用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还要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个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老师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生默读课文。)

5、师说明交流方法: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生交流。)

6、学生全部交流完后,师:大臣们劝阻不了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劝阻成功了,少年的劝叫什么劝?(生答)少年敢于劝阻,而且是巧劝,妙劝,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四个字的词回答。(生答)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说一说。(生答)

7、指名学生回答应该怎样读这段对话。按照自己的体会自由读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应的段落)

8、指名学生回答这段对话中哪句是最关键的。蝉、螳螂、黄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读读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然后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到黑板上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9、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时的动作。然后齐读这一部分,体会用词的准确。

10、让学生看板书,把板书内容替换一下,并说说替换后的关系,然后读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11、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什么了?

12、学生谈学习课文的收获。(学生谈完收获后,出示成语的寓意。)

四、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小练笔:帮吴王设计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吴王,他第二天早朝时将如何面对那些力劝他的大臣们?怎样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为自己的“死命令”自圆其说?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尽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书设计:

蝉  ← 螳螂 ← 黄雀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背景

由于本班学生平时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教学课题《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位少年用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来劝诫吴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本文重在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为课文内容并不复杂,对成语的理解通过预习就能解决。所以,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在这个环节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这个环节上。对于“少年的聪明”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课文的细节描写却体会不到。这就需要教师往深层引导。少年在“谁在劝阻就会有杀头之祸”的情况下仍然劝说,“露水打湿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为了等待吴王“连转了三个早晨”,“我在大鸟”……少年的一行一动和不露声色的语言,无不告诉人们这是这位爱国的少年精心策划的计谋,无不体现了少年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学生也感受到了这是智劝、巧劝、妙劝,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亲切随和的话语,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从题目入手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我始终认为,开启学生知智慧的大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当时觉得这份设计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课下来,总是留有些许遗憾。开头揭示课题后,是由我给学生解答什么是寓言的,如果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寓言会更好,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时,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灵活,在出示《螳螂捕蝉》原文时如果让学生读一读,再找出文中揭示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语句,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入。看来,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无止境的,努力永远不能停止。

《螳螂捕蝉》教学案 篇6

看了《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深深地感到教者的施教真所谓“润物细无声”。看似随意轻松地与学生“闲聊”,实是精心地点拨,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

现就本课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导,学生练

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正确、轻声地朗读课文,并且强调要正确、轻声。在学生自由朗读后,由于课文比较长,教师引导学生挑选两节重要内容读读,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选择9和11自然段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认真朗读。

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练习扫除障碍。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初读检查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对照要求评价”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读之前,对自己提出要求,让同学评一评,同时也让读的学生自评,而且再次提醒,引导学生在听别人读一遍的时候自己也要读一遍,要记住别人在读的时候也要跟着读(默读)。这样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情感,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学习的热情。

二、学生想,教师引

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交流。如在精读课文时,教师先出示要求:精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推想一下它们在课文中的具体意思。,每个同学可以重点准备两三个。且点拨提醒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精读课文就是逐词逐句地读,关键词语在一篇课文中只有几个,要找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再以有关句子为例子展开讨论交流。

三、学生议,教师导

“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老师也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如本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疑惑:侍奉吴王的少年为什么可以在后花园随意走动?围绕这个疑问,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教师也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当楚国也作好了准备,你再去攻打楚国,你就不会强大。”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与文本完全相反的观点来进行讨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

总之,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与同学分享。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螳螂捕蝉教案 篇8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引读——攻打楚国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是身后隐伏的祸患。千万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板书:(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来说明事理,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从而深受教育启发。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存在着“螳螂捕蝉”的现象呢?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 如果也按螳螂、蝉和黄雀这说法,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讨论并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 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 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 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 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什么?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 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 抄写词语

(3) 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