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最新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果怎样?“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
一、 设计思想:
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乡镇意见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
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1)默读思考后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教师随机归纳概括板书:矛-进攻-枪或炮口;盾-自卫-铁屋子;
(2)概括成一句话,提供词语:自卫 进攻 坦克 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3、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4、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5、 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6、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
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7、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8、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1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识字方面,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能利用工具书来认识理解生字新词,但还需加强;学生对“矛”“盾”“坦克”可能很陌生,所以会给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前查找有关矛和盾的资料,了解矛和盾。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体会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学习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学习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学习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3、学写生字“矛、盾”。
(1)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这两个字,“矛”先写一个“给予”的“予”再加上一撇,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它就无法进攻了。“盾”字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
(师板书:矛盾)
(2)学生在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一写。
4、揭题: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
(补充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5、理解生活中的“集合”。集合是什么意思,你们在时候会集合?
反馈质疑:我们看过体育课闹哄哄的集合,也看过解放军叔叔威武迅速的集合,可是矛和盾这两种武器,怎么会集合呢?
二、自主预习,探究阅读。
1、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1)师: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战场 首次 长处 胜利者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矛盾 坦克 手持 雨点般 蜗牛
(2)运用练习。
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①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②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时,小鸟吓坏了。
3、长文短读。
师: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会读吗?
(出示句式: 把矛和盾集合成了 。)
(谁) (什么)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课文中就有一句话非常概括地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快速地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来。
2、交流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指名读。
(2)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什么?
师概括:怎样合二为一?怎么大显神威?)
3、研读坦克的发明过程
(1)我们先来研究矛和盾是怎样合二为一,变成坦克的?该读哪几个自然段?(1—4自然段)
(2)请小朋友们默读1—4自然段,思考:坦克的发明过程是怎样的?拿起笔边读边划。
(3)小组合作完成坦克的发明过程图。
(4)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坦克的发明过程。
4、感悟发明家的思维过程
(1)小朋友们,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许多问题,你能找出来吗?请再次默读1—4自然段,找一找发明家遇到的问题。
(2)交流反馈,品读词句。
盾太小(课件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理解词语:“招架”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
③指导朗读: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④引读: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课件出示: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① 过渡:盾大得像个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
②指名读句子。
③“固然“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来说?
④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这句话。
教师引读:
①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
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②这样还不够呢,最后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学生接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③于是发明家就发明了——?(学生接读:坦克)
(3)小结:同学们,发明家就是这样,遇到问题想办法,再遇到问题,再想办法,每一次遇到问题都要经过思考,从思考中一次次改进。你们说发明家是个 怎样的人?(善于思考)
四、激情升华,走出文本
1、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指课题)
2、齐读课题,“集合”就是刚才说的哪个词?(合二为一)
3、总结: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人生智慧。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等。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盾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教学目标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
o 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 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o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o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 想法 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o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 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o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o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 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计划学时
2课时
教学总目标
1、
2、
3、
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项 目
内 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引入]1、 出示矛与盾的图片,请问小朋友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板书“矛”与“盾”
2、说说曾经看到过“矛”与“盾”吗?你知道它们两者谁是“自我保护”的,谁又是“进攻别人的”?你喜欢哪一个?并借此机会把学生分为“矛队”和“盾队”
3、那将两者集合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武器呢?板书“集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按以下要求自己轻声自由读课文。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下你认为好的词语。
b、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c、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反馈,请同学们来开开小火车。
出示生字、词。
a、开火车读一读。并相机解决难读生字。易错生字。
b、巩固新词。
(想读一遍生词的小朋友老师加一颗红五星,能用其中的生词来说一句话的同学则加二颗红五星。)
3、让我们把生字词送回课文自由轻声再读读课文。来分段读一读课文,“矛队”读的话“盾队”来评一评。
4、现在我们来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你找到了吗?
三、了解课文大意,初步理解“合二为一”。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指导朗读。
2、这个时候,发明家产生了一个想法?指读。
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指导朗读:
短短两句话都用了感叹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第二个“!”是什么感情?
3、这样的盾很安全,安全之余又有困惑了,文中是怎样说的?自由读。齐读。
4、铁屋子虽然能保护自己,但是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忽然发明家又有了新想法,是什么?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铁屋子和矛
这样的铁屋子能去攻打敌人吗?
出示:坦克
随机理解“履带”找找坦克的“矛”和“盾”。
师介绍坦克:坦克的底部装有履带,能行走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攻击,又装有炮口,能随时攻击对方,由于它进退自如,攻守灵活,一上战场就发挥了巨大作用,名震天下。所以说它是矛和盾的( )?是把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
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对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让我们也来举例说说吧。
看看矛队和盾队哪个队说得更好。最后总结矛队的优点和盾队的优点。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我们今天这堂课知道了坦克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之后成为了胜利者。就像我们的矛队和盾队今天合作得很好解决了课文中所有的难题,成为了学习的胜利者。
学生认识“矛”与“盾”。并书写“矛”与“盾”
说说自己对这两种武器的初步印象。
齐读课题。并书写“集”。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并能尽量自主认识生字,读通句子,并能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能正确标上自然段序号。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对与中上的同学则是要求能用其中的生词来说一句话。
学生在学习运用了生字词后再把生字词送回课文,自己轻声读读课文,再分段反馈读课文。“矛队”与“盾队”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思考问题的同时学生其实又再一次浏览了一 遍课文,在浏览后的基础上,让学生来说说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现在你就是发明家,表演,随机理解“如雨点般”“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学生通过抓住感叹号来理解语句和发明家的想法,来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学生接读第四自然段: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学生接读: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学生理解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即矛和盾的集合。
1961年德国兵头一次见到这个庞然大物,吓的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学生自由讨论并举例
板书设计:
矛 盾 坦克 优点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出示图片,认识“矛”与“盾”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教师出示自读要求,能帮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并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以不同朗读形式来读生字词,生能够更加有兴趣来学习生字。
考虑到优差区别,有些好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生词而在旁边没事情干,或者做小动作,则影响其他同学,所以这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能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跳一跳则有能摘到更大的果子。
此篇课文浅显易懂,但中段学生必须得有默读的习惯了,让学生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印象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所以我又再一次安排了反馈性的默读。
分段再反馈读课文能帮学再一次理顺文章的语句。
采用矛队、盾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仔细听的好习惯,提高互相学习评价的能力。同时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
放手让学生读,多种形式的读,既强化了对课文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紧张危急”。)
抓住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边读边想,读的时候其实是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问题的时候,让学生的思绪跟着发明家一起走,感受发明家思考问题的情景。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此时通过自由朗读放飞学生的思绪对文章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老师的提醒,学生的接读一问一答,跟着发明家的没一步思路走。原来坦克是这样发明的。
更进一步理解坦克把“矛”和“盾”的合二为一。
师通过介绍坦克来更深一步了解坦克把矛和盾的合二为一。
通过自由讨论然后比赛说说,明白矛队和盾队在平时任何时候光靠自己可能不够,要学会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那将会是个不可战胜的胜利者。
一、案例背景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文章告诉大家,只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篇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学生学习热情高,十分感兴趣。因而我在授课中,尽量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能通过自主的读书、思考、讨论、演示来达到课堂教育目的。
二、案例描述
1、揭示题意,整体感知
师: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读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说说从课题中你想了解什么。(板书课题时,强调“矛”的写法)
学生读后纷纷回答
师:大家都在关注故事的内容,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不需老师多讲,只需你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就能了解。现在请大家读课文。
学生边读边想。
师:想好了说给自己的耳朵听。
学生自己说给自己听。
师:把你们刚才说给自己听的说给前后左右听
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
师:我请三位同学把你的问题说一说。
经过初读,连起来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学生通过读课文、相互交流解决,自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自己叙述、相互交流,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了了解,体现了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师:课文学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学完了?
生1:没有。我们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像《闻鸡起舞》一样,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生2:我认为还需要深入地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细节。
师:真好!同学们该怎样接着学呢?故事讲完了,作者有一句总结全文的话,找到了没有?把它画出来。
学生有的画了,’有的自己给课文另加了结尾。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位同学很有头脑,也很有主见。他不完全依照课文的话,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好。下面请她来说说她给课文的结尾。
2、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读议课文。
师:自由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找出事情发展的起因。提示:有时候一个理由是不充分的,找出其中的原因,用笔画出来。学生自读思考。
师:找要好的伙伴交流交流。要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探究,
(这是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3、读议课文最后两段。
三、课堂练习,扩展思维
师: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扩写成自己的一段议论。
生: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师:很难得!你的语言组织能力非常强,能由此及彼。
生:因为英国人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们能够最早发现矛和盾各自的长处,并将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这样他们才发明了坦克。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把合二为一作为了发明的源头。
生:……
师:还有好多种说法,今天回去不妨把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并将其写成自己的感想。
三、案例反思
1、营造自主学习空间,使主体参与落到实处
“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我们经常都会挂在口中,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落实,即使让学生自学、讨论也是一晃而过,听起来好像热热闹闹,其实谁也听不见谁在说什么,两三分钟过后,老师让小组交流,学生说的还是自己的意见,小组讨论根本没有形成共识。其实是在走形式而已。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两节课,我给学生安排了充足的读书、思考、讨论、演示的时间,使人人都能认认真真、从从容容地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主体参与收到实效。
2、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在学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把自己的意见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可以多走几步”,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没有强求统一的读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感受去读,只要能读出感情即可。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提问当法宝,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带着问题读”,学生总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转,在老师既定的框架内回答问题,虽有议论纷纷的场面,但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思锥被限制,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促进思维、理清思路方面的提问,但不管教材难易、学生水平和年级的高低,课课“带着问题读”,段段“带着问题读”,长此以往,必将造成阅读能力的缺陷,不能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不能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说说从课题中你想了解什么”,“读读作者议论的句子,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当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后,教师又鼓励学生自己读书,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再与小伙伴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4、鼓励学生动手演示、上台表演,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活动
课堂上,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神情并茂的动作表情、有趣的板画和图片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手指做矛和盾,深入感受。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文,不仅使课堂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在这样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学习语言文字,通过对所演示的情景的观摩思考,发现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对语言文字也会有活生生的感受。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主体参与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和发现。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五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从矛和盾的故事中总结在生活中的道理”,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让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盾——坦克
枪口、炮口、轮子、履带铁屋子——坦克
教学反思:
1、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揭示学习内容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看大屏幕(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请矛队读一读第一、二排词语,盾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盾队读一读第三、四排词语,矛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采用矛队、盾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仔细听的好习惯,提高互相学习评价的能力。同时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3、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学生写。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紧张危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矛队读。第二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盾队读。(板书:铁屋子)。
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3、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大屏幕出示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认真读书,潜心涵泳,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4、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看大屏幕(装上枪炮的铁屋子),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大屏幕演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坦克。)
5、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6、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大屏幕播放坦克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悟,感受坦克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威力,与文本进一步交流。)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设计意图:让贯穿始终的学习活动矛队、盾队的划分有个交待,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切身的理解体会。)
六、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坦克
注:“矛、盾、集”以红色田字格作底格。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读课文,思考“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赵州桥》练习《灰雀》教案(人教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玩一回“童话游戏”──《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画杨桃》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21、古诗两首导学案《春日》教学预案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②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③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①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④再读这段话。
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②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抄写词语
①同座互相读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作业
①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②自己设计一项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