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孔子拜师》课堂实录(优秀2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孔子拜师教案 1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①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②明确责任:各小组主民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活动。

③商定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商定准备了解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文字报老师处。

《孔子拜师》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会认、会写的生字。

2、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以及其他课件。

2、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孔子拜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翻开课本66页,请大家一起把第五组的单元学习目标读一遍。想想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生齐读单元导语)读完后,你们知道了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大思想家,了解神话故事……)

2、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板书:孔子)我们今天要了解他的一件什么事呢?(生:孔子拜师。)(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3、相信大家都回家预习过了,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吗?(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

4、师概括介绍: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好词语,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出示课件

生字(认读、扩词):

词语(多种形式的认读):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4名学生轮流读课文,检查同学们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想想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都讲了些什么?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5、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6、再读课文,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或请教老师、同学等方式扫除自己在课文人物、字词理解方面的一些障碍。

(1)讲解:古人的名、字与号: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筓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古人在名、字、号的使用上,有一定原则和习俗。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2)重点词语:

风餐露宿: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师:老师刚才在听大家朗读的时候听到了这样几个词,大家体会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课件出示句子)

①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②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三、指导书写

1、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 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3、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4、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四、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板书: 17孔子拜师

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创始了儒家文化,开创了兴办私学的先河,以他对东方文化的卓越贡献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里有一段关于孔子的录象,请看:(放录象)

2、此时,你的心中对孔子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生自由谈)

3、人们对孔子的感情和你们一样,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谁愿意读一读?大家一起读。

4、孔子和老子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学问深、品行高。课文在介绍他们的学问和品行时,更侧重于哪一方面呢?(品行高)

二、研读感悟

1、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课文的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他们品行的高尚?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全班交流,朗读感悟。(首先我们一起来谈谈孔子吧)

A、谈孔子。

(1)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呢?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吗?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并且此时孔子多大了?(三十岁),到了成家立业的而立之年,远近闻名的孔子还背井离乡去追求学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吗?(谦虚好学、永不满足……)

能读出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孔子的形象来吗?自己试一试——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表演读一次?——齐读

(2)孔子前往洛阳拜师,一路上容易吗?

课件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求学的艰难,孔子拜师决心大、意志坚……)

你是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理解“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等词语。(课件变化,显示这几个关键词为红色)

(出示课件——中国地图上曲阜和洛阳的位置,在“上千里”上链接)理解上千里的路都是孔子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步步、一天天走到洛阳的,深入理解孔子求学的艰辛。

谁能读出孔子求学的艰辛来?(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3)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①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孔子的语句让你感动吗?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课件中的其他句子: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②学生找到哪一句,就练习朗读哪一句。

重点学习第3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个成语怎么说?板书:学无止境

正因为学无止境,所以永不满足的孔子在已经成名的而立之年还要去拜师学习,其实学无止境是孔子拜师的真正原因。

③小结:从孔子决意拜师,到他见到老子后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认真地进行了朗读和感悟,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呀?(谦虚好学、永不满足、尊敬老师、讲究礼仪……)板书:谦虚好学

B、谈老子。

(1)老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能结合文中写老子的有关句子谈谈吗?

课件出示句子:

“你就是仲尼呀,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2)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相机显示“迎候”“毫无保留”为红色字体(老子谦和大度、诲人不倦、关心晚辈、真诚无私……)板书:诲人不倦

(3)小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谦虚好学、诲人不倦的品行,才赢得了后人对他们的敬重。学到这,谁还想再来读读这句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指名读,齐读。

3、表演对话,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课文中的孔子拜师图)找到了课文中和这副图相关的段落和句子吗?同桌两人为一组,先准备准备,待会儿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表演。

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再次感悟孔子和老子的高尚品行。

三、拓展延伸,倡导经典。

1、孔子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反映自己思想的名言,他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收录在《论语》中,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几句,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谁来读读自己喜欢的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明智)也”

“学而不厌,诲(huì,教导)人不倦。”

2、今后希望同学们能去读读《论语》,在孔子的言论中更多的去感悟他的学问思想和高尚品行。

板书:

17 孔子拜师(老子)

学无止境

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最新孔子拜师教案 3

今天教学《孔子和学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问了一个问题:“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回答却五花八门。

1、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炼能力不高。一直以来,我很少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的处理上实行“模糊了解”。导致学生总结能力偏差。

2、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联系文本来解决问题。思想上信马由缰,节外生枝现象突出,“以文本为本”的意识不强。

3、学生对课文虽然进行了预习,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并没有弄懂,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我决定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总结、提炼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使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育学生围绕文本学习,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中我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孔子之前的“学在官府”“官在官府”的现状,到私塾的建立,到今天的校园。从古至今,由私塾到学校。学生总算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影响。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何在“课之外”下功夫?如何提升“课本身”?仍值得深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孔子拜师》 4

这次上课的题目是《孔子拜师》。选择《孔子拜师》一课,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在曲阜上了四年大学,在那个宁静而温暖的小城里,受到了古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想起学生时代看的那一场舞剧《孔子》,圣人的一幕幕沧桑又浮现在眼前。我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讲一讲孔子,把我所知道的孔子讲给我的学生听。

11月19日,早上,上课了。按照预先的设计,从介绍孔子导入。原本配乐《破阵》是一首颇有气势的音乐,加上激昂的解说词,本想把学生引入到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中。怎奈,音乐中途“罢工”,正在我兴致刚起之时,戛然而止。我心中一惊,但随即镇定下来,故作镇静地继续解说,想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弥补声音缺失的遗憾。但是,诚实的说,心情还是比较受影响的。但是,课还是要继续!我强打精神,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字词、文章大意的梳理。终于,上到了我自认为可以出彩的一个环节——古文识汉字。精心准备的音乐《墨香》响起,我重整旗鼓,打起精神,把我对汉字的热爱透过汉字简介、古文字介绍传达给学生们。不知不觉,我竟投入其中,渐渐把所有负面情绪过滤了出去,与学生一起,走进了古文探秘的神奇。再接再励,小小的故事我也尽量讲的声情并茂,学生和我,都融入了故事的情景之中。

课结束了,看到学生们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几位听课老师微笑地看着我,我心里觉得轻松了许多。虽然,课上的并不完美;虽然,一上来就出了那么大的纰漏;虽然,自己的内心经历了小小的波折,但是,一节课完整地上完了,学生学到了知识,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认可,我心里还是挺开心的。吸取的教训就是:准备还要再充分一些,课堂上的心里调试还应再及时一些,课程设计还要再精心一些。每次进步一点点,离精彩就更近些。

孔子拜师教案 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一些重要词语。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不畏艰难、立志拜师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后孔子名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孔子名言和词语

1、复习第一课时,读孔子名言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主要问题,感受人物品质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孔子为什么拜师?师怎样拜师的?

1、理解孔子拜师的原因和过程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通过想象画面,情景对话,对比朗读体会孔子的艰辛和拜师的意志)

2、分析人物对话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

( 体会孔子的尊师有礼;理解“迎候”和“等候”的意思,体会老子对孔子的尊重和有礼貌。)

3、分析第四段,感受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抓住不离左右,随时请教和毫无保留,感受孔子学习积极,老子的无私,诲人不倦)

三、学习最后一段,升华感情

1、读一读人人们对孔子、老子的评价的句子,感受圣人们的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行高尚。

四、总结全文

1、说说我们可以从老子或孔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什么。

2、课后读一读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表演。

五、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困难、尊师有礼

老子——尊重学生、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案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积累好词佳句,能用、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二、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三、教具:课件、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孔子拜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先写什么了?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课文的最后写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人们敬重,那么孔子和老子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行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

二、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出示学法指导: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或事件,用笔画出来。

(二)、同桌交流自学结果。

(三)、集体交流自学情况,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段:抓住以下几方面:

1、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还想拜老子为师,说明孔子有谦虚好学的品质,板书“谦虚好学”。

2、理解“渊博”一词。

3、幻灯片简介老子。

第二自然段:抓住以下几方面重点理解。“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这句话可以感受到孔子的什么品质?(师根据回答板书,不怕吃苦。)

(2)幻灯出示以下句子,比较词语的区别。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孔子有什么品行?

(3)老子又是怎样说的?

(4)理解“风尘仆仆”。

(5)拓展:孔子怎样称呼自己,老子怎样称呼孔子的?为什么不同?

教师介绍古人的姓名、字、号及适用不同场合。

(6)当学生交流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7)表演:先同桌表演,再派一组到前面表演。

师:从表演中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彬彬有礼)

第三自然段:

1、 抓住“每天”、“随时”两个词体会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

2、 “从毫无保留”一词体会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并板书诲人不倦。

3、 指导朗读。

二、 总结拓展:

1、 结合板书总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有这样的优秀品质所以才受到人们敬重。

后人还修建了“孔子庙”纪念他,幻灯出示“三孔”图片并简介。

2、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

如果学生谈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教师顺势介绍:孔子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名言,你们知道吗?学生交流,教师也可以补充出示格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师:孔子这样流传几千年的格言还有许多,在《论语》一书中便可以找到,教师展示《论语》一书。

师:《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呢?请大家看视频。(播放>开头对论语的简介。

师,《论语》是我校的校本课程,从这学期开始,我们校本课就学习《论语》一书,你们想学吗?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学的很好。

板书

17 孔子拜师(老子)

谦虚好学 爱护晚辈

不怕吃苦 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孔子拜师教案 7

教学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 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 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 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 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 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二、 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读课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检查、交流:

(1) 出示词语,认读: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结合了解“名”、“字”。)

(2) 交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3) 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 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

四、 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 读句子,�

1、 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 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 小结

(三) 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 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 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 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 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 综合性学习:

1、 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 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 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 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教学后记: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课堂上再做相应的补充,把孔子伟大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从而产生敬仰之情。带着这种敬仰便更能体会到课文的精妙,在适时的介绍老子,用读,思的方法来体会孔子和老子的谦虚好学,悔人不倦的伟大品行。

孔子拜师教案 8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老子

学生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孔子拜师》教案 9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⑴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⑵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⑶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孔子拜师教案 10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习根据具体语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品词赏句,积累和发展语言。.

3.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课前准备

了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入选的中国人人名、搜集孔子名言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这本书引入。孔子为什么在外国人的眼中也具有这么高的地位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孔子拜师》这篇课文!

二、直奔中心,提炼问题。

出示句子: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

2.提炼中心问题:孔子和老子有哪些品行得到人们的尊重呢?

三、围绕中心,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文,静静地、默默地读读课文第二段,划出能表现孔子拜师辛苦的词语。

2.品读“不怕辛苦”

(1)出示学生找到的词语。

(2)读一读词语。

(3)播放“风雨雷电声”,感受辛苦。

(4)假如你现在就是孔子会怎么做?相机理解“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5)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指导朗读

3.品读“有礼貌”

3、感悟“谦虚好学”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a.指名读这段话

b.学习“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

齐读,理解“止境”。联系实际谈对句子的理解。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代替,那就是——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子学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他提出来的。

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

再读这句话,告诉同学们。

大声读这句话,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孔子就是这样谦虚好学的,你熟悉的人中有没有想孔子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1)自由练读对话。

(2)指名读对话。

(3)全体合作读对话。

四、紧扣中心,谈孔子和老子。

师:孔子拜师的场面真是感人,难怪成为世人的典范,孔子拜师之后,师徒二人的举动还让人佩服吗?读一读。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1)读孔子名言。

(2)说说老子是怎么教学的。

再读中心句。

师: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不耻下问,一个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吧!(出示中心句,齐读)

五。拓展延伸,语言实践。

1.孔子生平简介。

2.生本对话。

师;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现在我们要穿越千年是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零距离的交流。

(出示练习题)写话训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一句或几句话。

(1)我想对孔子说:———————————————————。

(2)我想对老子说:————————————————————————————。

(3)我想对孔子和老子说:———————————————————————————

(生做后交流)

六 总结全文。

师: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还为孔子写了一首小诗呢。(出示小诗)

传诵一个故事,

是为了牢记一位圣人;

怀念一位伟人,

是为了学习一种精神。

请记住这位万世师表的孔子吧,

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孔子拜师》 11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结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过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

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

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三)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综合性学习:

1、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最新孔子拜师教案 12

说到老师,不得不提一个人:孔子。孔子是春秋时代和中国整个文明史上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影响极大。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二。但比较有名的也只有颜回、子路、子贡,其次有名的是冉有、子夏、曾点等。

孔子曾亲自点评自己的这些“优秀学生”,他把他们分成四类: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翻译一下,意思就是:“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难道只有建功立业、立德立言才能入孔夫子的法眼吗?非也,他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就在《论语先进》的第十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间接表明了自己思想上的倾向。

这一章记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场唠嗑。有一天,孔子问他的那些学生们:如果有人赏识你们,你们这辈子都想干点啥呀?小时候写过《我的理想》这篇命题作文的人,应该都会觉得这问题特别熟悉。

功夫最好的子路抢先发言说,“我呢,就去那些个夹在大国之间不好做人的中型国家,哪怕它现在又是闹饥荒又是频频被别国攻击,只要我去,三年之后,不仅打仗不愁兵,人民还懂礼仪。”

孔子就笑笑,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转向曾被自己称赞有宰相才能的冉有说,“求!你呢?”

冉有说,“我去一个更小的国家,方圆六七十里,三年之内能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到其他贤人去推行了。”

孔子没说啥,又问公西华,“你呢?”

公西华谦卑地说,“我也不讲我自己能够怎么怎么样,不过我态度好愿意学,祭祀方面的事情,我还是能够办好的。”

孔子终于转向了一直在一边鼓瑟的曾皙,问,“你呢?”

曾皙还沉浸在音乐里,直到一个乐章终了,他从容抚出最后一个音节,才坐直了身体对孔子说,“我跟这三位老兄的理想都不同啊。”

孔子说,“那有啥,大家就是说说自己的想法嘛。”

于是曾皙就说了,“我呢,就想在暮春的时候,穿着春天的衣服,和几个年轻人,几个孩子,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走回家。”

那大概是个百无聊赖的冬� ”

曾皙的那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一个好故事,是一首好诗,也是一种让人欣羡的浪漫。哪怕你到了孔子一样该知天命的时候,依然两手空空,也没关系——哪怕,再不会有人了解你,给你达成伟大使命的机会,甚至还做不了一个小头头,但你也可以像曾点一样,开开心心地在春天做一身好衣服,出去唱唱歌,吹吹风,洗洗澡,读读书,并满足于此。

那一天,孔子想问的大概是类似情怀的问题,而曾皙给了他一个最喜欢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也在千百年后,解答了无数人的迷茫。这大概就是孔子为师者的智慧。

孔子拜师教案 13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谁呢?你们看。

2、播放有关孔子的图片,学生观看。

3、了解孔子。

师:书上的资料袋也有一些关于孔子的介绍,老师已布置你们预习了,谁能从这里找出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出示资料袋内容,生用一句话评价孔子。

投影: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更深入地来了解他。

板书:孔子拜师。生齐读课题。

2、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要读第三声。跟老师读 “孔子”。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师板书。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待会儿我们就一边学,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学生提醒容易读错的字。

师: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你们在预习中觉得哪些字难读准,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师补充:(佩服)

2、全班齐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师正音

师:你们读准了生字,还能把课文读通顺吗?

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接下来,我们再来仔细读读课文,解决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咱们读读第一自然段。

2、解决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才要去拜师。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  板书:渊博

他是不是真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呢?谁来说说,你从哪里读懂的?

和“闻名”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呢?

3、小结:是啊,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去拜师,他多么好学啊!

那他拜师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4、师:孔子要从曲阜到洛阳拜师,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容易吗?请你从这个自然段找出一句话。

5、交流句子,体会情感:

⑴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①师:我把这个句子改一改,你们觉得好不好?师出示第二句话,生对比句子。

l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l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②哪些词语写得具体、生动,给它们作上记号。

③交流词语,你从哪个带点的词体会到什么?

④a 、“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好像不远,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你们平时在操场上跑一圈两圈有什么感觉?孔子要走的路程相当于学校操场2500圈。

表示距离很远很远的还有哪些词:遥远、千里迢迢、迢迢千里……

b、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

(师引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c、填补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这么长的路,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大风、大雨、下雪、寒冷、猛兽、饥饿……)

是啊,他可能遇到种种困难,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谁再来接着说。

⑤“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说明孔子生活很艰苦。

⑥体会:日夜兼程

“日夜兼程”是指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可以看出孔子求学的急切心情。

他是多么珍惜时间哪!

师:是啊,尽管山高路远,孔子坚持——(指读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不管日晒,还是雨淋,孔子依然——

哪怕再苦再累,孔子仍然——

⑦ “终于”说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阳。

⑧想象情景:此时,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句式训练:孔子饿了就           ,累了就          ,不分         ,不停地赶路。

小结:是啊,怪不得孔子到洛阳见到老子的时候已经是——“风尘仆仆”

⑨有感情朗读:孔子坚持不懈,终于走到了洛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把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那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怕困难)

5、他在洛阳见到了老子。他们见面时会是什么情景呢?找出他们的对话,用横线划出孔子的话,用波浪线划出老子的话。

6、你们找对了吗?(课件出示对话)孔子说的这一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概括为“学无止境”。正因为孔子知道“学无止境”,所以他还要去拜师。这个问题明白了吗?(擦去问号)

能不能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还有谁也在不断地学习?

7、下面请你们找小伙伴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

8、指名分角色读。

这两个同桌读得很投入,请你们站起来大声读一读。

9、师生互换角色读:

师:我也想读一读,可以吗?我当孔子,谁愿意当我的老师?

10、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看出了孔子怎么样?(彬彬有礼)

11、学到这里,孔子一定还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来读一读:

(     )的孔子

小结:孔子的这些品行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

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老子具备怎样的品行,值得孔子学习呢?

12、播放课件,学生观赏。

师:虽然孔子知识渊博,但他的一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把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四、选做题

1、读一读孔子的名言。

2、摘抄课文中我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找小伙伴演一演孔子拜师的情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孔子拜师》 14

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课文内容蕴含丰富,但并不深奥,只是有几个词语,如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对于一个刚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案例:

教学伊始,我引出了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预设的情境和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已能将孔子这句名言的意思猜个八九不离。继而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孔子名言,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授课的开始,我努力给每位学生发言的机会,加之适当的情境创设,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在研读课文时,我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作为统领性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各自思考的方向,回答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善于动脑,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 有的则认为孔子谦虚好学……

学生的回答并不全面,但他们的发言让我看到了真实的阅读,有效的阅读,以及他们思维的过程。我想,这已足够了。

当一名学生谈到孔子还是一个“不怕吃苦”的人时,我就势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并设计了如下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并体会语言运用的恰倒好处和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你们能想象一下在这几个月的路途中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投影出示练习:(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孔子饿了就_______________。

累了,孔子就_______________。

天黑了,孔子还_______________。

正是这样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学生想象,填空。

(2)相机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从而明白孔子还是一个“为求学而不怕吃苦”的人。在此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第三段的学习,抓住“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进行了情境和问题的预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在师生充分对话交流之后,我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举一个例子,写写对“学习是无止境的”的理解。学生理解得不错,我又让他们读读有关学无止境名言,让学生懂得: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这样的环节设计,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写话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除了教师课前的“预设”,还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 如当学生读到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学生突然有了质疑:“老子为什么称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称他孔丘?”。面对这样的生成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行了表扬,同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的进行朗读、比较,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体会称呼的不同其实是体现了老子对晚辈爱护以及他为人的平易近人。

学生不经意间的提问,引发了我和我的学生有益的思维。使学生对课文人物的理解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教后感言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所说的: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入,决定了你的课堂是否精彩。教师像一位引路人,你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我们走上讲台前,应该静心地把教材多读几遍,力求读得深读得透。多思考每篇课文怎么去挖掘它的语文特色,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简单的精彩。

这也是自己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最新孔子拜师教案 15

1.各位同学:大家好!

2.全体起立!

向中华民族先师、人类教育家------孔子鞠躬! 主持人:

我们倡议一种精神,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我们倡议一种情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倡议一种和雅的风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20xx年9月28日人类教育家、中华民族先师------孔子诞辰2564岁仁寿之日,谨以我们至诚的《论语》诵读之声去传承伟大的文化经典! 请全体同学诵读《论语﹒学而第一》

3.《弟子规》易懂、朗朗上口,童子园把它作为一种礼仪和行为规范来学习。请女同学齐声诵读《弟子规》

4.《三字经》是古代版儿童启蒙读物。“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周文武”里的文王指的是周文王姬昌,他是一位关怀老人求贤若渴的政治家。请男同学诵读《三字经》

5.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也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诵读《出塞》、《长征》。

6.最后,以我们至诚的《论语》诵读之声迎接伟大的文化经典!望各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活动到此结束,谢谢!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 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 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 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 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 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 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 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 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 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 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 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 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 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四、再读全文,再感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

迎yíng

等děng

品pǐn

2、组词竞赛。

3、学字:

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4、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

二、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⑴ 读一读。

⑵ 背一背。

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推代表交流。

第三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民间工艺 绣

(泥人、彩绣、陶艺、微雕、篆刻)

……

传统文化

戏剧

民族艺术 园林建筑

民族舞蹈

……

节日风俗

风俗习惯 各地风俗

各族民族风情

……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⑴ 学生说一说。

⑵ 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⑴ 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⑵ 确定活动目标。

⑶ 拟定活动计划:

① 确定内容。

② 确定活动方式。

③ 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④ 设计出活动计划。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17

a组 基础知识

一、一锤定音(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

渊博( yān yuān )   曲阜( fǔ fù )

请教( jiào jiāo )   佩服( péi pèi )

敬重(chónɡ zhònɡ )  洛阳( lào luò )

二、快乐认识新朋友(看拼音,写词语)。(12分)

wén  mínɡ    nà mèn   chuán shòu

(    )  (   )  (    )

děnɡ dài    tǔ qiū   zhǐ  jìnɡ

(   )   (     ) (    )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2分)

境(  )    迎(  )

镜(  )    仰(  )

城(  )    程(  )

诚(  )    呈(  )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16分)

拜访——(  )  迎候——(  )

大概——(  )  纳闷——(  )

长进——(  )  敬重——(  )

品行——(  )  传授——(  )

五、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8分)

1.学习是没有     。您的学问     ,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     的。

2.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    ,随时    。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     地传授给他。

3.人们     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    他们的品行。

b组 综合能力

六、句子创作沙龙(照样子,写句子)。(12分)

1.例:小明和小刚这样做对。(反问句)

难道小明和小刚这样做不对吗?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2.例: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补充句子)

多么快乐!

3.例: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

,      也         。

七、开心阅读。(20分)

王羲之与子同练宇

王羲之是晋朝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练字很勤奋,他在走路和休息的时候,老是用手指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地写着,琢磨字体。日子久了,他把衣服划破了。他每天练完字,都要到门前的池塘里去洗笔

砚。日子久了,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的了。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练字也像父亲一样专心。

有一天,王献之正在练字,他父亲悄悄地走到他背后,猛地拔他手里的笔,没想到竞没有拔掉,原来王献之的注意力很集中,笔攥得很紧。

王献之练了几年字,渐渐有些不耐烦了,就问他父亲:“爸爸,写字有秘诀吗?”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就叫人抬来了十八口缸,缸里装满了水,然后对儿子说:“你只要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全写完了,就知道写字的秘诀在哪里了”。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话,知道写宇没有什么秘诀,主要靠练。从此,他就白天黑夜地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手好字,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括号里画“√”。(6分)

琢磨 zuó (  )    划破 huá (  )

zó (  )       huà (  )

专心 zhuān (  )

zuān (  )

2.辨字组词。(4分)

竟(  )    练(  )

境(  )    炼(  )

3.题目中的“子”指      ,他练字

。(4分)

4.写好字的秘诀是            。(2分)

5.读了短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4分)

c 组 智力发散

八、文字游戏(猜字谜)。(8分)

1.言及自己。  (  )

2.手扶下巴。  (  )

3.八字从天降。 (  )

4.又是水三点。 (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孔子拜师》教案 1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40%的淘汰率。我想,这个数字对于每一个参加这次说课比赛的老师来说,都是一个让人紧张,甚至憋不过气来的空前压力。尤其是对于我这个来自乡镇小学的老师,哪里有城区老师们经常上展示课的丰富经验呢?

说实话,我很紧张。但是,我还是来了。因为,我是跟着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的脚步来的。《孔子拜师》(板书:孔子拜师)孔子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不远千里,从曲阜风尘仆仆、风餐露宿几个月,也要到洛阳向老子求学。我这点路算什么呢?我很荣幸,今天能认识各位评委老师,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你们的热心指点。谢谢你们。

《孔子拜师》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

我的主要策略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通过联想体会孔子行程的艰难,意志坚强和老子的高尚品德。

第一个环节是了解老子和孔子。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于孔子、老子略有所闻,但知之甚少。因此开课时,师生交流对孔子和老子的了解,增进学生的认识,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认读生字词。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认读生字词,我出示了“风尘仆仆”“风雨兼程”“风餐露宿” 等重难点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认读生字,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我鼓励学生读词语也要读出对词语的理解来。比如:“风餐露宿”一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来感受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再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领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勇于质疑,带着问题研读文本,并由此自然过渡到第三个环节。

我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围绕中心,品读感悟。怎样体会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我引领学生读相关句子,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如抓住“终于” (板书:终于)一词,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描写来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达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我把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板书: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板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光是带领学生把文本读通顺,从字面上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一方面反复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另一方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第四环节——小练笔:

洛阳城外,老子远远地看见孔子来了,他想

就要到洛阳城了,孔子心里想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补充两人的心理活动。人物的内心恰恰是文本所没有呈现的,给学生练笔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想象、写作、交流,同学们不仅做到读写结合,实现了真性情写作,把孔子的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老子的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感受到了,而且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内化,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

我的第五个环节是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我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诵读、理解课后列举的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

1、温故而知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是向学生推荐、诵读两句老子的名言: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

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亲近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诵读这些闪烁着先哲圣贤们智慧的名言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谢谢大家。

附板书:

孔子拜师    老子             风餐露宿

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终于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19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纳、丘、毫、授、佩”7个生字,会写“闻、尘、仆、纳、闷、丘、迎”等12个生词。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学习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析。(难点)

学法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感受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描写孔子和老子的句子,并摘抄下来。

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

一、自主学习: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huānyíngháowúbǎoliúchuánshòu

()()()

nàmènfēngchénpǔpǔwénmíng

()()()

2、我会填上恰当的字。

日夜()()风尘()()

学()()博()无保()

远近()()()餐()宿

3、小组合作读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小组读课文,品读一下孔子是如何拜师的。并用“—”标出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2)品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句话中表明路途之遥远的词语是;表明路途中生活艰苦的词语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语是;写出了孔子最终还是历尽艰辛来到洛阳的词语是。从这句话,我感受到了。

3)品读句子,对比理解“拜访—拜见”“迎候—等候”两组近义词在句子中的不同用法,体会一下这些词能不能互换?

4)通过讨论,我明白了课文讲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拜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的精神和老子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我会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说一段话。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

五、当堂检测:

1、我积累的孔子名言有:

(1)三人行,

(2)不亦悦乎?

(3)知之为知之,

2、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名,字,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他是我国伟大的和。

(2)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去洛阳拜大思想家为师。

教学案例]《孔子拜师》 20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们先来相互认识一下。(指大屏幕)这是我的姓名,谁认识我姓什么?

生:老师,您姓鄢!

师:哇,我的姓很少见,你能认识,你真有本事。

我们姓鄢的人不多,但是我们家族历史上可是有过名人的。如:明末遁迹深山的高士鄢正畿,还有为民请命,志行卓越的鄢鼎臣。每当提起他们,我自豪极了!同学们,你姓什么?你们家族历史上有过哪些名人、伟人呢?

生1:我姓李。我家历史上有李白,李世民。

师:真羡慕你。你家有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还有皇帝,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

生:我姓杜。我家历史上有大诗人杜甫。

师:哦。唐代大诗人,人称“诗圣”,与刚才说的李白诗人,合称“李杜”。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历史人物还不少。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闻名世界的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出示孔子像)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孔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古时候,人们把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男人成为“子”。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到了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孔子的生�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很敬重他,他去世以后,人们在他的家乡山东曲阜修建了孔府,孔庙,孔林(同时大屏幕出示三孔图片)来纪念他。每到孔子诞辰,人们就在这里举行孔子文化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来参加祭孔活动。同学们,就这么一位学识渊博,影响巨大的人物,你们说他还需要拜师求学吗?

生:需要。

师:孔子也是这� 他说:“学无止境”。(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生:17 孔子拜师

师:举起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生:(边念遍书写课题)

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1:我想知道,孔子已经这么有名气了,他为什么还要去拜师求学呢?

生2:我想知道,孔子学问这么渊博,那么他拜的老师一定比他的学问还渊博,那么他拜的老师是谁呢?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答案就在课文里。请打开书67页,仔细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词语。

师:(朗读课文)

生:(边听边画)

师:谁听明白了?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生1:课文讲的是孔子拜师的事情。

生2:课文讲的是孔子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够渊博,就去很远的地方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

师:你听得可真仔细!老师刚才读书时,找出了几个生字(出示生字)你认识哪个?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1:我认识“兼”,“道歉”的“歉”去掉“欠”就是“兼”。

生2:我也认识“兼”,刚才读书时有个词语“日夜兼程”。

生3:我认识“仆”,“仆人”的“仆”,有个单人旁。

师:“仆人”是指旧社会里被雇到家里当下人的人,所以是单人旁。

生4:我认识“丘”,爱神丘比特的“丘”。

师: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

生5:我也认识“丘”。“乒乓球”的“乒乓”分别去掉“撇或点”就是“丘”。

生6:我也认识“丘”动画片中比卡丘的“丘”。(生笑)

师:我也说说吧。一堆堆的小土包,叫“土丘”,那么一座座小上叫什么?

生:山丘

师:那一堆堆沙包呢?

生:沙丘

师:谁还认识哪个字?

生1:我认识“毫”。数学书上有毫米。

生2:还有毫克

生3:毫升

生4:我给大家猜个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下面一根秃毛。(众笑)

生喊:毫

生5:我认识“佩”,妈妈给我买了个玉佩。

生6:电视里的大侠们腰里都佩着刀和剑。

师:你们的胸前都有什么呢?

生喊:佩戴着红领巾。

师:“佩”除了有戴的意思,还表示心悦诚服,如佩服,敬佩等。

生1:我还认识“纳”。纳米是高科技,妈妈买的衣服是用线织成的,所以是绞丝旁,穿在里面所以加上一个“内”字。

生2:我认识“授”,这是教授的“授”。

生3:我认为师傅传授徒弟手艺得用到手,所以用提手旁,加上一个“感受”的“授”。

师:所以,提手旁表义,“受”表音,这是个什么字?

生喊:形声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处处可以学汉字。下面,轻松一下,我们玩个游戏吧!

生:好!

师:请两名同学。一人指字,一人猜字,我们大家当裁判。

生1(指着“授”字)同学们看好了吗?

众生:看好了!

生2:是不是“兼程”的“兼”?

众生:不是。

生2:是不是“纳米”的“纳”?

众生:不是。

生2:是不是“孔丘”的“丘”?

众生:不是。

生2:是不是“佩服”的“佩”?

众生:不是。

生2:是不是“毫米”的“毫”?

众生:不是。(众笑)

生2:(指着“仆”刚要问,众笑。于是指着“授”问)是不是“传授”的“授”?

众生:是。(众笑)

师:谁再来?

众生:(高高举手)我来!

生1:(指着“纳”)看好了吗?

众生:看好了!

生2:是不是纳闷的“纳”?

众生:是!

师:你可真会猜!谁再来?

生3:(指着“毫”)看好了吗?

众生:看好了!

生4:是不是“毫米”的“毫”?

众生:是!(众笑)

生5:(指着“仆”)同学们看好了吗?

众生:看好了!

生6:是不是“仆人”的“仆”?

众生:是!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能掐会算。好,有机会在玩吧!

师:那么,这些字在课文里都组成什么词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划下来。

生:默读课文,划词语。(有人出声)

师:默读课文,请大家不要动嘴唇,不要出声。

师:(出示词语)谁都认识这些词语,到前面领同学们读一读?

生:领读词语。

众生:跟着读词语。

师:现在男生读一个词,女生读一个词,比比谁读得好!

众生:男生先读一个,女生在读一个,如此交替读词语。

师:下面开火车读。谁当火车头?(指名)你的火车往哪儿开?

生1:我的火车往左开。

生1左边的学生:一个一个地读。

师:谁在当火车头?(指名)

师:你的火车往哪儿开?

生2:我的火车往后开。

生2后边的同学:一个一个地读。

师:看来几个词语是难不倒大家的。看看谁能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得更好呢?(出示带有“日夜兼程”的句子。)

生1:有感情地读。

生2:大声地读。

师:(出示带有“孔丘”的句子。)

生1:大声地读。

生2:有感情地读。(将最后的“学生”读成“徒弟”)众笑

师:不要慌,看清字,再读一遍好吗?

生2:(继续读,没有出错。)

师:(依次示其他三个句子,分别指两名同学读。)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谁还有读不准的词语?

生1:“渊博”我读不准。

师:(板书“渊博”)“渊”指深,“博”指广。这里是说孔子和老子的知识深而且广。

生2:“仲尼”我读不准,

师:古人兄弟排行,老大称为伯,老 孔子叫“仲尼”,你们猜孔子排行第几?

众生:第二。

师:再比如说,一年又四个季节,第二个季节为夏季,所以又叫“仲夏”。

生3:“曲阜”我读不准音?

师:“曲”是多音字,读三声时,指的是“歌曲”。读一声时,有弯弯曲曲的意思。“阜”指土山。“曲阜”是个地名,古时候,曲阜城内有弯弯曲曲的土山,因此得名“曲阜”。

师:我这儿有几个词语,看看你能读准吗?(板书“老聃”指名读)

老聃指的是谁?

生:老子。

师: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示“品行”指名读)

(出示“长进”指名读)

师:同学们,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做了朋友,现在,你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吗?

众生:能。

师:自己读一读。遇到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就顺了。

众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读出来,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我们学习语文,不但要读好书,还要写好字。下面,打开书69页,田字格中的生字要求我们会写, 我们先来读一读。

众生:(齐读)

师:如果这些字按结构分类,哪些字应该归为一类呢?

生:(两名同学)按类把这12个字帖到黑板上。

师:“品”字应单为一种结构,叫“品字结构”,那么还有那些字是品字结构的字呢?

生1:“亮晶晶”的“晶”。

生2:“鑫”

生3:“树林”的“林”。

师:是吗?

生3:哦,是“森林”的“森”。

师:好,同学们,在这些字中,�

生2:我想提醒同学们,“境”字右面中间是日,不是口。

生3: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尘”字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

师:那么,在这一类字中,哪个字�

生2:“境”字不好写。

师: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两边要怎么样呢?生3:左右两边一样宽。

师:仔细观察,一样宽吗?

生3:不是,左边窄,右边宽。

师:注意观察老师怎么占格(板书示范。)

生:“丘”字不好写。

师:注意第一笔是点。和老师一起写。

生:书空。

生:“等”字写不好。

师:写时注意中间三横之间的距离和长短。仔细看看老师怎么写。

师:好,在纸上把这十二个字每字写一遍。

生:书写练习。

师:谁把你写好的那个同学们看?(投影展示学生的生字)

学生互评。

师:同学们写得都很认真,只要我们经常临摹,经常练习,我们的字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还对孔子很老子两位大思想家有了一些了解。课下,请同学们通过读书,上网等多种方法搜集孔子和老子的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近他们。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孔子拜师》 21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孔子拜师教案 22

春夜喜雨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①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②明确责任:各小组主民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活动。

③商定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商定准备了解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文字报老师处。

孔子拜师教案 23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前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说明现在又重视传统文化了,也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所以,上这一课,也便给它增加了许多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分别解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三。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与老子的热心。

2、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空子大家的了解。

3、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阅读主线索

第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及补充资料的学习,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第二课时:体会老子收徒的热心。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理念:

课外阅读有效地渗透在课内阅读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

六。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问:后面这么多老师,你们高兴吗?这让老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啊,我可得向几十位小老师共同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2.揭示课题,写课题。

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子呢?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远近闻名

传授佩服纳闷止境

等候迎候拜访拜见

3、同桌互读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板书,小结。

三。研读“诚心”

(一)合作交流

1、自主阅读,用“——”划出孔子诚心拜师的句子,用“。。。”圈出重点词语。

2、交流

板块一:“屈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孔子的诚心,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用比较的方法,从体会“终于”一词,体会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学生交流时,由风餐露宿引出风尘仆仆。

3)指名读,齐读。

板块二:

孔子想: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读,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3)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的这句话。

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实际谈感想。

板块三:“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1)围绕着前一句想象说话。

2)教师补充资料。

板块四:第一自然段(也可放在学习板块二时)

3、积累:用一分钟时间,背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二)、研读感悟孔子的品行

一个人的品行是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你能不能找出表现他这些品行的句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提示:孔子拜师时多大了?三十岁是大还是小?指导读“总觉得”“还不够”在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谦虚好学”)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提示:感受到了什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理解的。

1)你体会到了什么?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千里迢迢、万水千山)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日夜兼程”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读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

用一个词?(学无止境)你还知道哪些成语跟它意思一样?(学海无涯)

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师: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

你们在不断的学习,老师在不断的学习,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也在相互学习,可见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让我们在齐读一下这句话。

引: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去拜师

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四。拓展,深入感悟“诚心”。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1、你还知道孔子拜师的其他故事吗?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两则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2)孔子拜�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五。作业

作业本第1、2、3、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孔子拜师有什么认识?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那么老子又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呢?

二。自主研读

(三)、感悟老子的品行

你觉得老子是个怎样的人?又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呢?

1、自主阅读思考:老子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划出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

2、交流。

重点研读“迎候”与“毫无保留”两词。

小结:

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扎实、认真提态度。老师也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像孔子那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做到不畏艰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三。孔子文化交流

1、你知道关于孔子的什么资料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习了解孔子的论语及三孔方面的文化。

2、学习课文后的选做题。

四。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

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大家透过教材这扇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

3、做一做“孔子书签”。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老子)

学诲

而学无止境人

不不

厌倦

孔子拜师教案 2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复习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我过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2、故事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文中还写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老子,他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入研究孔子、老子的人物形象

1、是呀,那么在孔子拜师的整个过程中,孔子和老子是如何的谦虚有礼,都还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

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⑴读句子,� 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行往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言谈举止)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研究人物的品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你可以研究孔子,,也可以研究老子,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一两个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细细地体会体会。

4、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划出让你感动的一两个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5、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问:你研究谁?你找到哪个句子来进行研究的?(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进行交流。)

研究孔子:

⑴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理解字面意思,问:� 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

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点名说,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②你是从哪几个词感受到的?(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⑶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⑸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⑹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小结谈话: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研究老子(那老子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你找到哪些句子进行研究的?)

⑴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⑵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教师小结:老子虽然不是课文的主角,但我们可以从孔子和老子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老子的博学多才和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

6、朗读感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孔子、老子高尚的品行,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⑴学生自由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⑵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①出示孔子和老子两人的对话。(同桌互读、指读)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 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师生分角色读)

四、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齐读)

五、课后作业

下节课我们要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希望同学们课外收集、背诵孔子、老子的名言,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从多方面谈谈自己对孔子、老子的认识。

孔子拜师教案 25

17 孔子拜师

a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兼、仆、纳”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仆”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

2、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拜访、拜见”、“迎候、等候”两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学习孔子虚心好学、尊敬师长,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4、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朗读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和上下文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老师和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图片、文字资料。

2、老师准备“温故而知新”等孔子的名言卡片两张。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悟,理清叙述顺序。如果学生整体把握有一定困难,可以启发学生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叙述顺序,以便了解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句的意思,尤其是“学习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见解。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两组近义词“拜访”和“拜见”、“迎候”和“等候”,可以让学生通过换词、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了解它们的区别。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孔子名言卡片,学生读名言。

1、出示孔子名言卡片,学生齐读。

2、提问: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导入新课。

导语: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搜集到的关于孔子的资料吧。

1、学生交流资料。

2、指名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

3、导入新课。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可是至今对后人还有这么大的影响,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答案就在第17课《孔子拜师》中,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从文中寻找答案。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读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可能会问:“既然孔子有这么大学问了,为什么还要拜师呢?”“孔子拜谁为师呢?”“孔子怎样拜师的呢?”老师相机引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生词,读不通的地方多读两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老师随时纠错。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深入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提问:《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作者按照顺序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总结归纳出来。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总结归纳。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帮助归纳概括。

板书:决意拜师——洛阳拜师——虚心求学——受到尊重

六、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

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会回答:孔子当时已经很有学问了。孔子很虚心好学。

3、相机提问:

(1)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孔子当时已经很有学问了?

(2)你怎么理解“远近闻名”?

(3)从哪些词句能够看出孔子虚心好学?

抓住重点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体会孔子好学的品质就不难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出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并且学习了课文第一段。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还是决意要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真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孔子怎样拜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导语: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思考读了第二段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老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可能会回答:孔子求学艰辛、礼貌、虚心;老子谦和等。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中的重点句子。

4、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

这些重点句子具体表现了孔子的礼貌与虚心好学,老子的谦和、诲人不倦的品质,通过感悟理解重点句子,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与老子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全文学习的重点。

关于孔子求学艰辛的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

老师提问: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孔子求学很艰辛呢?

引导学生找出“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等词语,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的意思。让学生紧扣“终于”,联系上文,充分谈自己的感悟,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

(2)读了这句话你头脑里会产生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让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孔子求学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想像和表达能力。

小结:

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表明了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这句话把孔子求知若渴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关于孔子礼貌、虚心的句子: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行礼、您、拜见、请、多谢”等词语,体会孔子的礼貌、尊师。

(2)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品味“拜访”和“拜见”两个词语的异同。

(3)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结合上文孔子在求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右栏: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学无止境

小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正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

关于老子谦和的句子: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1)引导学生理解“迎候”一词,体会老子的谦和。

(2)相机通过读句子理解“迎候”和“等候”两个词语的异同。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孔子和老师的对话,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

(1)同桌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随机指导。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导语:孔子不辞辛苦,拜老师为师以后,他是怎么学习的呢?老子又是怎样教授的呢?我们一起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毫无保留”体会孔子认真求学,老子的诲人不倦。

板书:认真求学 诲人不倦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上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总结全文。

思考:孔子和老子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

六、课文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学生质疑。

学贵生疑。质疑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学完课文之后,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巩固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必有问必答,关键是点拨、引导,其他学生能够回答出的,老师就没必要讲解。

七、指导学生书写易错的几个生字。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生字已经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并且之前已经抄写过这些生字,把生字教学贯穿到学习课文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完课文之后再教学生字,意在巩固学习效果,强调字形,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老师可以有重点的板书示范,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境:右半边是“竟”,不是“竞”;

等:中间几横长短不一样。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抄写、背诵选做题中孔子的名言,课下再查找几句孔子的名言,与大家交流。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体会重点词句的方法,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并且我们结合课文和生活,理解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读课文,学习孔子和老子的品质。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决意拜师——洛阳拜师——虚心求学——受到尊重

孔 子    虚心好学 不辞劳苦

(学无止境) 尊敬师长认真求学

老 子    谦和大度 诲人不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孔子拜师》教案 26

1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拜师》读后感

庄达耀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很多言行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单元中我们就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孔子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孔子虽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是不远千里到洛阳拜思想家老子为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就是孔子求学的原因。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我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他一有时间还是不断学习,有时候字音读错了,我给他提了个醒,他马上纠正过来,不 我想我应该向爷爷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一定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知道了孔子不仅谦虚好学,还尊敬师长,在生活上,我要以孔子的这种精神和品质为榜样,努力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孔子拜师》读后感

李哲鹏

《孔子拜师》讲了孔子去洛阳拜老子先生为师,一路上无论是刮大风还是下大雨,他总是坚强地克服度过;而且他去拜见老子先生都是很有礼貌的。老子先生接待远方来的客人也是彬彬有礼,并且把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先生。两位前辈虚心好学和伟大无私的胸怀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我决定向孔子先生和老子先生学习他们那种对知识虚心好学和诚恳态度高贵品质。

3

课文《孔子拜师》主要讲述了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老子礼节高超,谦虚谨慎。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