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说课稿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是来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考生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小数加法与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版)五年级上册第++页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性质以及整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后面的相关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有广泛的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数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说教法那里要加上学情的分析,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有一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

归纳总结方面,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自己回答,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最后关于探索方面的,入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这句话,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的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那准确的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最好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教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学生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亲历亲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在着眼发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

1)、列举实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教师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减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明显上升。7~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1.9厘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我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来自人教版第几册第几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它是在学习了什么知识的基础上,对什么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它又为今后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什么??

能力目标:经历,体验,探索什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什么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勤奋、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的放矢,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在情境中学习,引入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2、直观演示法:直观是手段,抽象才是目的。运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达

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3、课件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可以实现原有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

效果。

4、数学思想渗透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学数学。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据此设计以下学法:

1、动手实践法: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直接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发现其中蕴涵

的数学思想。

2、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集体的智慧。

3、自主探索法:自主学习让学习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此处,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都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中,非常巧妙地调动学生注意力,很自然的过渡中今天研究的课题,既简单又实效。

(二)引导探究,自主发现。或思想引领,探索新知。

【设计意图】时刻围绕数学思想展开教学,环环相扣,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更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三)随堂训练,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跟踪课堂,反馈效果,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也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既巩固又拓展,一举两得。另外让学生板演,一方面是为了暴露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在错误中思辨和改进,让学生引以为戒。

(四)课堂总结,回扣目标。或反思收获,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五、说板书设计:

必要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习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几乎无处不在。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让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

3、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4、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就用多媒体图片把学生带入曾经经历的情景:投球比赛。并出示两个小组进行投球比赛结果的统计表。

接着,让学生说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再请学生比较一下哪一组投球准一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白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总数和最多的数都不能比较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便于后面学习的开展。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1)、小组内的四名同学结成裁判组,用自己的方法来判定哪一组是获胜者。(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分享讨论结果,从中引出只有分别求出两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正确判断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课上的统计表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做小裁判参与讨论判定胜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平均数”对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当人数不相同,比总数不合理的情况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成了学生的一种迫切需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起来。

2、初次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求两个小组投中球数的平均数。

(2)、各小组汇报自己寻求答案的方法。

a、移多补少法。数量较少时使用方便。

b、计算法。

第一小组:8+5+6+9=28(个)28÷4=7(个)

第二小组:6+7+11=24(个)24÷3=8(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将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学生看算式回答: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7表示什么?

8+5+6+9=28(个)28÷4=7(个)

6+7+11=24(个)24÷3=8(个)

(28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总个数,4表示第一小组投球的人数,除以4是因为有4个人投球,要平均分成四份,7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平均数。)

(2)、总结:平均数=总个数÷份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试着总结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请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学生举例:班级考试的平均分;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平均支出;城市平均年用水量、用电量等。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1、教学例题:

学校开展环保小卫士拾矿泉水瓶的活动,小红她们组同学拾得的瓶子数分别为13个、12个、11个、16个。求她们小组拾得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

(1)、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寻求答案。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评价板演时,再次归纳总结:平均数=总个数÷份数

(2)、议一议:

①求出的“13个”是每人实际拾到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吗?

②求出的“13个”与其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个一样吗?(不一样,求出的“1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其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拾了13个。)

(3)、借机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认识,在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四)、学以致用,体验生活。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19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A:(195+212+205+198)÷52=16(元)B:(195+212+205+198)÷4=208(元)说说你选择哪一个答案,理由是什么。

5、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成员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身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几个现实情境。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请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的整体上课效果打分,并选取几个学生代表的分数,计算平均分。

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以及打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给这节课打分”这一环节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并为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课堂的拓展延伸,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十分有利。

五、说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平均数=总个数÷份数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6

现代教育理论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数学教学更要适应学生和个性发展需要,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的资料,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数的计算的方向。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乘法,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能够起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点要求教师须充分了解学生情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必须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情的合理认识下,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列竖式计算解决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提高运算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确立下,根据授课资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因为竖式计算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中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明白的交给学生。基于此,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资料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了讲解法、练习法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头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大屏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图,并提问:夏天一千克西瓜0.8元,买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钱

由情景问题引出本节课课题《小数乘整数》。

利用生活中购买西瓜的情景问题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事实,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从课间活动中牵引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很好的贴合了小学生的性格与认知特点。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设计3个教学活动。

在第一个教学活动中,由学生列出横式,我会让学生自我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小数加法,学生不难想到利用小数的加法,将3个0.8经过列加法竖式的方式算出结果为2.4。

那里我会进一步问学生们: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那里会有学生将0.8元换算成8角,继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2.4元钱。

之后我会向学生提示,对于小数乘整数还能够经过列竖式计算。那里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并向学生们讲解0.8乘3的列竖式计算方法,经过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3乘8个十分之一就是24个十分之一。

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换算抽象出0.8乘3的竖式计算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为了进一步得出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我会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冬天西瓜涨价,一千克2.35元,买3千克共花多少元钱让学生自我尝试列竖式计算。

那里我会想学生们提示:在计算0.8乘3时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在计算2.35要用3乘什么

学生不难模仿0.8乘3的竖式自我写出2.35乘3的竖式。在这我会向学生强调乘数2.35能够表示235个百分之一。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向学生们提问:用计算器计算课本试一试的三个题,思考它们的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不难能够发现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同。顺势我和学生们一齐总结得出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小数点要对齐。

经过计算器计算得出结果,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更容易让学生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总结归纳的本事。

到那里新知探索的3个活动就结束了。学生在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认识基础上很容易类比得出后面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对于巩固提高这一环节。

这样的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列竖式计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终我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们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为了更好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我会布置作业:

自我课后出几个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列竖式算一算。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这节课的重点,遵循直观的原则,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略)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导下,我设计了《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也就是课本第86--87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有一个知识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商店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在商店的中间,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人民币的计算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学生逆思考,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比较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在活动中懂得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根据综合学习活动课的课型特点,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渗透教育为原则,以训练实践能力为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我准备了:

1、媒体课件一套。

2、用实物把教室布置成临时的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现场进行交易活动。

3、回收站所需的牌子。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说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我先说一下整体设计。

国际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是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主导下,我们现在的课堂已不能象以前那样传统的一味的传授知识,我们要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园。因此,本节课,我将本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操作,探索问题---联系实际,创新应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四大环节:激趣引入、探讨方法、模拟购物活动、交流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生活,学会把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由电脑演示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导入新课,使他们愉快地进入购物情境,进入角色。

第二层:模拟表演,实践体验。(约20分钟)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

第三层:活动汇报,体验交流(约10分钟)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第四层: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约5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下面我就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诱思探究教学论"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课一开始,我先给同学们创设这样的情境:放一段热闹喜庆的音乐: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我们的“小小商店”顺利开张了。(出示课题)熊猫经理特别欢迎小朋友去“小小商店”逛一逛。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小朋友,从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发言),让学生交流物品名称和它们各自的价钱重点是说清楚画面上每一种商品的名称和价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及时作以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你们自己有零用钱吗?父妈给你的零用钱,你平时怎样使用的?分组交流如何使用零用钱。然后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对使用比较合理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对花费不恰当的学生给予纠正引导。

我这样设计,借助“小小商店”这一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之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模拟表演,实践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实践能力”。鉴于此,我设计了此环节。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进入角色,若干名售货员进场。

(2)分发购物登记卡、现金记帐卡。让学生把所购买的“商品”的名称其金额、购买理由等记入《购物登记卡》和《现金记帐卡》上。

(3)分组合作进行模拟体验。

活动要求:

1、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2、卖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同学要检查废品回收员有没有算错一共应该付多少钱。

3、售货员要看清顾客付款对不对。

4、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可以合伙购买。

教师注意调控场面,诸如“顾客”进入“商场”的先后顺序,购物的时间控制。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我这样设计,除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时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形。例如,计算买两种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卖东西时怎样找零,买东西时钱不够怎么办,怎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等。这些情形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或将来会遇到的,通过这种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让学生展示选购货物的自主性,关注学生所购物品的趋向,鼓励学生认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钱”,把钱正确合理的使用,并指导学生填好“两卡”以便交流。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验自主的快乐,通过活动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在设计上我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同时,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三个教学环节:

3、分组交流,分享快乐。

1)、交流在活动中,各自购买哪些物品。(介绍购物登记卡)

2)、交流买东西过程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3)、谈一谈,在购物中,自己有哪些经验。

4)、交流购买物品的意图。

5)、交流买东西中应考虑到什么?

6)、交流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零用钱。

这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4、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

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平时你喝完了饮料之后会怎样处理用完的易拉罐或矿泉水瓶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电脑播放好孩子源源的故事:源源是个非常勤俭的孩子,他经常将家里用完以后的废旧物品,如:易拉罐、矿泉水瓶等,送到回收站换钱,然后把这些钱攒起来捐给希望工程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我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通过设立“回收站”,可以让学生明白易拉罐和矿泉水瓶都是可回收的废弃物,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到此,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结束。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尝试,基本上不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

七、在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进行教学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和"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

总览整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真正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本节课的设计,我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整节课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气氛。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体验交流。在经历了之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 复习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 10里面有 个1

10个10是 100里面有 个10

10个百是 1000里面有 个100

(2)、 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填一填: ----、---、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同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b、a、b为互质数。第二题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学生当场不能解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这次五一长假,陈老师到舟山的普陀山游览了趟。一上码头,我在路标上看到了这样一组信息。

2、出示信息。(幻灯)

码头→前寺 前寺→ 佛顶山步行要 21 小时 乘汽车要 41小时乘汽车要 41小时 坐缆车要31小时3、师:看到这些信息,你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到达佛顶山,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所需要的时间。

(板书得出): 21+ 41 21+31 41+ 41 41 +31引导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

(1)上面这些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1/4+1/4)

(2)这属于哪一类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谁会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

4)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因为分数单位相同)

(5)那另外3组的分数又叫什么呢?(异分母分数)揭示课题

师:XX说的不错,这类题目叫做"异分母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相加减的方法。

(二)、尝试研究

师:我们先来看1/2+1/4这题,请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这道题目,需不需要老师或同桌帮忙?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通过集体的智慧,你们小组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学生操作、交流、反馈(板书)

(1)1/2+1/4=0。5+0。25=0。75

(2)先通分1/2=2/4 1/2+1/4=2/4+1/4=3/4

(3)画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