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7篇)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说说,用于分享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感悟。朋友圈发什么样的说说才受欢迎呢?这里是爱岗的小编飞白为大伙儿找到的7篇师说说课稿的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律,这对于以后学生学习笔算加法非常重要。对竖式的写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3.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买书”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这一环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探讨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要求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竖式: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4)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分组进行交流,并说明自己选这种算法的原因。

【通过学生比较,选算法,分组交流,使他们明白选择算法是为了计算更快速、更准确,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三、练习“试一试”。

1.“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全班交流时也会很积极地参与发言。】

2.“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分4人小组交流,组长统计计算方法,评选出每个小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四、自由练习。

师:你今年多少岁?算一算再过16年你多少岁?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再过8年多少岁?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再过7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分4人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以学生及其父母的年龄为材料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练习与讨论。】

五、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

【再次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六、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通过学生自评,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评析

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探索新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在分组交流学习时,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斗志,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利用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带着主观感情色彩去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湘版三年级风来了。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教师以春夏秋冬四季风不同的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对于风的感性体验学生比较丰富,风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自然现象,对于它的表现只有从其它相关联的事物上去体现,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讲讲、画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记忆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素质全面提高。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一年级美术的学习,绘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有个别同学因为有一段时间去参加珠心算训练而没有参加美术课程的学习,构图表现能力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春、夏、秋、冬风的不同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事物的变化及特征,感受不同的风带来的快乐、兴奋、紧张、害怕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春夏秋冬四季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难点】

运用线条大胆的表现出风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基本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风来了》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教学思想,通过直观演示法,诱导探究法,操作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体验,并发现彩墨画中的奥妙从而获得知识。

学法:有效的绘画学习方法,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发挥想像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动手尝试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术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制长纸条门帘下垂,师用扇子扇动,请同学们注意看,发生了什么?

生:门帘动了。

师:为什么老师做的门帘动了呢?

生:因为有风了。风来了。

师:对。因为风来了。(边说边板书课题:风来了,并随即用简笔画法风把“风”字装饰)

环节二:讲授新知识

(一)风的形成和作用

师问:风是怎么形成的呢?生答:空气流动产生风。冷热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风的大小对人们又什么作用呢?

生(讨论后)答:大风能让风车转动,抽水快;大风能让帆船行走的快;可以放风筝,把衣服吹干。

师:我忍不住要夸奖同学们了。你们想到风的作用真多。“听,它来了,它又走了,它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却给大地换了新装。”

(二)教师细说春夏秋冬的风

注意用语调把四季风的特点和给人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即兴板演柳树在不同风中的形态。

春风来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都背过这些诗歌,春风像剪刀,把嫩绿的叶子剪出。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生:暖暖的,舒服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为什么不表演一下春风中的感觉呢?我们像花一样,在春风中绽开了,微笑一下。那么用线条画春风的时候,一定要自然而流畅,这样才能表现出春风中舒畅的感觉。

师要随机直观演示流畅线条风的画法。

春风中,我们的衣服是什么样的?画面色彩是什么色的?注意观察。

欣赏(课件):同龄人笔下的春天的风。剪贴加绘画《春姑娘》、儿童版画《放风筝》、黑、白铅笔画《放风筝》 。

闷热的夏天,树叶都打了卷儿,狗热的直吐舌头,这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啊,你是什么感觉?

高兴、兴奋。怎么表现出来?举手欢呼、把衣服画成夏天的短衣服短裤。

当瓜果飘香的季节----秋天来临时,一阵风吹来,空气里飘来瓜果的香气。但,一天天过去,风的脾气变大了。我们欣赏《阵风》这幅画是谁的作品?他是哪个国家的画家?作品名称是什么?阵风是什么意思呢?感受到了风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总结:大风来的时候,有些物体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师即兴简笔画----无风时的柳树。

当大风来的时候,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师即兴简笔画-----风中的柳树。风越大树的变化会更大,比如说树干弯了、树断了。

出示课件图片: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人在大风中的样子。(多引导动作和表情的不同)。观察

从哪里看出画面有风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过来的呢?并引导学生欣赏人物的动态及事物随

风飘动的形态。

师:欣赏了这些图片,我们知道人在风中不仅有动作的不同,而且有外形的变化,同时还有

表情的变化,有舒心的,有兴奋的,有紧张的,有艰难的。

有一首风的儿歌,又科学又好听,对我们的绘画有很大帮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风级儿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环节三:巩固练习、创作实践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讨论:如何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感受,画一幅非常有趣的关于风来了的作品?

师: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像,以自己为主体,表现自己在不同风中的感受。用单色的表现方式画,注意要添画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学生作画,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整理工具,材料,养成良好习惯。

环节四: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小结

教师鼓励性讲评:优秀的绘画作品像一朵朵花开在春风里,供我们欣赏;如一张张

精美的帆,瞧!我们的帆船出发了!如一台风车,风车转动了,带给我们童年的欢乐。

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和你们共同完成的风来了的图画。

七、板书设计

风来了

风的形成和作用

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师说》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学好本课题可以为今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学法,夯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以学定标)

七年级学生虽然接触了部分文言文,但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读懂课文,感悟深刻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深刻感悟道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过渡的思维特点,本节课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管理,适时展示”的新课改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法”、“质疑探究法”的教学方法;为了解决难点,我采用了“情境品读法”、“合作讨论法”等学法,放手让学生组织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出示目标、先学后教、演课本剧、检测总结。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层层递进。

(一)设疑导入,出示目标。

首先,我设计了猜谜语的导入方式。多媒体课件出示“日”字象形文字,并让学生猜测所对应的现代汉字。这样既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其次,检查学生对本课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

参考预习情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读懂课文,感悟深刻道理。

(二)先学后教,自主翻译。

为了较好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相对应的自学指导。首先出示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个读、PK读、师范读、小组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读准课文,并鼓励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其次,出示自学指导二: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记疑问。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件直观展示课文动画。合作探究部分,通过独学(自主翻译)、対学(同桌分享课下注释和积累词汇)、组学(小组讨论)等方式,最终由组长负责确定本组最后翻译。在质疑环节,先由学生提出疑问,并由其他学生释疑,教师再根据情况点拨补充。小组通过抽签确定顺序,并派代表展示。展示后,随机挑选学生作为评委评分,并说明理由。

以组为单位积累分数的竞争机制,直观的课文动画展示,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活动中,基本掌握了文言文翻译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演课本剧,深化理解。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目标二,我设计了课本剧环节。假设你现在是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和孔子,他们请你裁决。以小组为单位,排演《新编两小儿辩日》。要求使用现代,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小组对抗比赛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掀起本节课的`高潮。

(四)当堂检测,总结中心。

出示自学指导三:三读课文,检测总结。经过以上环节,学生带着自己理解回归课文,通过思考“两小儿在“笑”什么?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这两个问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归纳中心,水到渠成地解决本课难点,完成目标二。

(五)板书设计

我采取了直观、系统的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我的板书设计是: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儿:初远中近 另一儿:初近中远

孔子:不能决

“笑”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差异,我设计了分类作业。我布置的作业是:A类:总结本文文言现象;B类:背诵并默写课文。

六、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本节课我的综合设计思路是,通过“出示目标、先学后教、演课本剧、检测总结”这四个循序渐进的基本环节,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运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在积极、愉快的气氛当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师说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这样的老师》第2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北师大版教材第12册6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老师形象。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的精神,该单元还写了袁隆平、詹天佑、诺贝尔等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而怀特生仅仅是一个老师,把这篇课文放在这个主题单元中,它突出了怀疑精神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也突出了怀特生老师的与众不同。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我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他们能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中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来说是很特别的,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班的学生质疑能力存在差异性,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提问很肤浅。在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三、认真分析,说目标;

这篇课文安排两课时教学。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要求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理解人物,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2.懂得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科学的怀疑精神。

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

学习重点:在阅读中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理解人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

四、五、自主合作,说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以“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为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怀特森老师本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我的心情变化”“我们的行为变化”三个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在三种不同角度的学习交流中丰满人物形象,达到立体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对此我展开如下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2、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全班齐读课题课题后,我会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抽生说说对怀特森老师总的印象。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这样设计的是让学生抓主要内容,回忆旧知。使学生初步概括出怀特森老师的特点,学生完成对怀特森老师第一次评价的同时也为他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课文理解怀特森老师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接下来,我先肯定学生对怀特森老师的认识,然后提醒学生认识应该是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来,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悟,走进人物内心,从而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

(二)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在这个部分,我设计了两个板块的内容:一是抓住这篇文章的“眼睛” ——题目,设计了“探究天地”:“� ”来学习。

首先出示“探究天地”:

我认为怀特森老师是___________的老师。

请默读1—10自然段,用“_____”画出相关语句,批注感受,并试着说出自己的体会。(我则认真巡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并提示读书方法: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同时还应手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根据学案导学的思想,结合课文主要内容设计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探寻的期待和情感,在学生面前开启了一扇主动阅读的“窗” ]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汇报。生可能会交流汇报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因为他不仅知道一种叫做凯蔕旺普斯的动物,而且还清楚地知道这个动物的特征。我则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怀特森老师语言的句子,读一读,并进行评价,从语言中体会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关注优中差学生举手的情况,对不爱举手的学生,老师要主动抽问,并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发言。

从同学们的神态中体会是个难点,我让学生初读相关句子,再引导学生理解“面面相觑”、“惊奇”的含义后,生再读相关句子。我会提示学生该带着怎样的表情来读。对读得好的我会说你能带着“惊奇”的神态带着大家再读一遍吗?读后我又问,他们为什么惊奇?从而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明白:原来他们的惊奇是从侧面表现怀特森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最后进行小结,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就叫侧面描写。巧妙地将写作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接下来学生可能汇报:

(2)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戏弄学生的老师。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引导学生扮演好三个角色:“我”的心里活动:惊呆---委屈---怀疑---愤怒;比利的疑惑和气恼;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怀特生老师狡黠的目光,谈到头骨居然还笑了的神态!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好地把自己与文中人物融合,与人物心灵产生共鸣。

接下来我继续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郑重其事”这个词语,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他“郑重其事”讲了什么?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回读1—3段内容,再次体会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

怀特森老师郑重其事说有一种叫做凯蔕旺普斯的动物。

他郑重其事拿出一件动物头骨,描绘这种动物的特征。

他还郑重其事让我们传看、记笔记、画图。

最后居然还郑重其事地考试。

通过学生的回答,把学生的情绪激发起来后我再引读8自然段:

我们不明白,既然是错的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

我们不满,既然是错的,你为什么还要郑重其事考试?

我们愤怒,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引导生小结此时“我”心情的变化是怎样的。

最初的喜欢到现在的怀疑和愤怒,此时让“我“觉得怀特森是一个_____ 的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失望、不满、愤怒充分表达出来。 [本环节主要抓住怀特生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个别读,谈感受;深入读,说体会;分角色读,入情景;老师引读,产共鸣等方式,将学生的情感引向一个高潮。此时对怀特森的贬抑,实际上是与下文的褒扬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是为了突出怀特森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形象。]

过渡:我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过渡。我会问:此时我们除了失望、愤怒,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梳理学生的问题进入下一步环节。[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过渡,一方面培养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也恰好是该课的主旨。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

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采用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我们怀疑,(3)这是一个促使我们怀疑的老师。(相机板书“与众不同”)

接下来,我根据刚才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过渡句: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让生比较有什么不同。多了一问号,那么就带着问题静静读11到14自然段。

学习11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什么是“新怀疑主义”。在充分理解新怀疑主义的语境下品味13、14自然段的两个“正视”的含义。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读“我的视角”中“冬冬”的话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静静读这两段,批注。其次采用同桌合作方式扮演“老师”“我们”“邻居”,角色互换,通过再现情景,在对话中走进文本,体会“正视”的含义。然后我问道:为什么要正视?怎样正视的?是谁让我们敢于正视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怀特森老师让我们有了坚持真理的勇气,是他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是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他影响了我们一生。(相机板书)

最后我追问一句: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请你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老师,你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

这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怀特森老师的敬佩之情,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在“品词析句”这个版块,通过学生们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到课文通过正面描写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和侧面描写“我”心情的变化来以及我们行为的变化来突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形象。]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白质疑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收集与质疑相关的名言,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这个环节,可 时间够,可以让学生展开说;时间紧,可少说或不说。]

二是我收集了相关的故事,师读后小结:可以说,怀疑引领着科学的步伐,古今中外,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大有人在。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位与众不同的老师也影响了读这篇文章的我们。他引领着我们走向科学的殿堂。]

最后指着板书总结,怀特森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他影响了我们一生,然后和学生一起带着感激,怀着敬意,再次朗读课题《一个这样的老师》

五、结合内容,说板书:

科学的精神

一个这样的老师

博学多才

与众不同 戏弄学生 学习方式

促使怀疑 生活方式

[这样设计板书:一是用四字词语归纳了一个这样的老师的特点;二是一个这样的老师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对“我们”的深远影响。高度概括了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达到了一个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的目的。]

说学法: 篇5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及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观察户外事物让幼儿切身体验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

2、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动手变魔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尝试着用不同的色彩作画,大大激发幼儿的思维,为接下来的仿编诗歌打下基础。

师说说课稿 篇6

一、文本认识

打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夏雨新荷、鸟语花香,月光鱼影扑面而来,青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语文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

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诗意文字的引领下,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却神聚。其静谧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语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给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视角。月亮是美的,看到月亮,使人顿生怜爱之情。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作为本单元的主体文章,《望月》还能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望月》说课稿《望月》说课稿。

2、 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本次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形容一下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板书: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疏理文章的脉络,以小标题的形式提炼出文章所蕴藏的三个因素的美。(板书:月光之美 古诗之美 想象之美)

(师:是啊,如水流淌的月色美,意味深远的诗句美,文中小外甥新奇的想象也很美。如果说文中的美直接感染了读者的话,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在那样的夜晚,“月光之美”和“古诗之美”曾经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呢?)

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板书,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且引导他们反复品读,充分质疑,教师将有价值的问题强调凸显出来:“月光”和“诗”既不是水,又不是酒,如何让“我们”沐浴其间,又怎会使“我们”沉醉不已?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结合中心句读出自己的体会,深入感受“月色之美”。

【设计意图】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主要着眼于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品读析情法”、“感悟鉴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如从“吐洒”、“晶莹闪烁”、“镀”等词可以体会到月光的淡远、清幽,正如水一般澄澈;而“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写出了月光的朦胧、宁静等等。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1)是啊!这明暗互衬、动静相宜的景,这让人动心动情的月光的美,如何不叫人沉醉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中心句,想一想,应该通过朗读强调哪些词语?

(2)为什么在这句话中,“诗”这个词要用逗号隔开呢?

(3)对啊!令我们“沉醉”的不仅是月光,还有什么?

(4)“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汇合营销

《望月》说课稿教案。下面,就让老师来扮演文中的“我”,同学们都是文中活泼聪颖的“小外甥”,我们还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一起来再现当时“赛诗会”的情景,一起沐浴、沉醉在诗的情感和意境中去吧。

(5)配乐解说:你描绘的是明净清雅的林中之月。

你展现的是大气磅礴的沙漠月升。

你勾勒了令人魂牵梦萦的故乡之月……

或者: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月下独酌时孤寂的身影。

通过你的背诵,我似乎体会到了诗人在月夜快马加鞭赶回故里的欢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的愁绪与绵绵的思念。

…… ……

(6)再次回到中心句(幻灯):看来,同学们都是充满才气的小诗人,对写月亮的诗了解得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个中心句,经过刚才的“赛诗会”,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还能“品”出其它的意味吗?

(7)小结:多美的意境啊!诗� 月光和诗互相融合,浑然一体。让人沐浴其间,使人久久沉醉,不愿离去。

【设计意图】在教学这一个环节时,我尽量通过学科间资源的整合,既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帮助学生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在具体设计时,采用“想象感悟法”、“积累拓展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朗读形式,读出韵味;渲染课堂气氛,读出情味。”和“激发学生想像,读出意味;巧妙点拨引导,读出余味。”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立体化阅读中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意象,实现读者与文本及作者深层次的交流对话,感受到了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3、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望月》说课稿《望月》说课稿。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并且说一说:“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像____________ 。”(幻灯),同时,以“在我的眼里,月亮像_____________ 。”(幻灯)这样的说话练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画里,在学生的笔下,“独特”的月亮代表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扶放结合法”、“迁移运用法”,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和作者与“小外甥”一道,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人们眼中的月,实际上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以心观万物”,去体会“万物皆有情”的奇妙和乐趣!

布置作业:(见附页)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阅读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同时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品析研读、语言积累、句式比较和想象写话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学生还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而“悟”,由“积累”到“运用”,由“理解”到“创造”的层层深入,并从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

五、板书设计

24、望月

月光之美

古诗之美 “沉醉”

想象之美

六、作业设计

☆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作业完成。

1、作业一:(阅读以下描写“月亮”的散文语段,积累并背诵。)

【语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望月》说课稿教案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语段二】“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亮峰上赏月,云淡风清,玉盏般的圆月亮,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的甘露呢。”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2、作业二:以《望雨》或《观云》为题,写一段话。

《师说》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2、感受颐和园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影像资料。(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细细游赏。

(二)整体感知

待风光片放映完毕之后,我顺势利导,进入整体感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朗读,接着问学生: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美丽的'大公园。紧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课件演示颐和园游览图,并相应地板书各个景点,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自主探究

《颐和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读、说、议、写、画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样,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长廊的精致美观。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另外,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等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在学习昆明湖部分时,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绘十七孔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开展导游活动中加深理解,在读文中体会意境,掀起学习的高潮,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家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真正达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我设计的板书可谓简洁明了。

10 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的大公园

七、说特色:

1、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不足之处

1.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 今后逐步改正。

2.课堂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多设计一些激趣的方法。

3.读中学写做得不够,本节课没有让学生当堂练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