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课堂教学实录优秀9篇

师:我们为自己是华夏的儿女而感到骄傲,从本单元开始,柴老师就要带大家去领略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他们的风采,请大家把书翻到81页,我们一起来读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长城》课堂教学实录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长城》教学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播放音乐《长城长》,学生展示收集资料。

歌曲中唱的是哪里?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音乐渲染的情境中交流资料,容易使得孩子产生直观而美好的理解,感觉长城不是那么遥远,为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8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提示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放声朗读这篇课文?

上游生一人一段,正音。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并且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很好。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读了一遍课文之后,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交流)长;高大坚固。

师: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长城,你觉得应该选哪一句?

师出示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快速在文中画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可以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初读梳理框架,全面感受长城的特点,对培养学生读书及思考的有序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及时鼓励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对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提醒。

三、细读品味道,积累语言。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谁先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1、交流第一段。

生:第一段(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略)全长13000多里。”我读了这句话,体会了长城的长。

师: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生:13000多里。

师(课件展示):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来,读出你们的惊叹。谁来读,就读描写长的这一句。

生读。

师: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五十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围绕操场跑上26000圈。长吗?来,再读。

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来,全体男生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通过具体数字更能让孩子清楚体验到长城的长,使教学目的性更强也更有效。

师: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生:弯弯曲曲

师:你们看,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他就俯冲直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蜿蜒盘旋

师:非常正确!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美呀,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抽读)

【设计意图】此处也是借鉴其它优秀案例,“蜿蜒盘旋”一词处理巧妙,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理解并运用了词语,巧妙降低坡度,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体验到长城的另一种美。

师:美中有气势,来,同学们一起读。

师: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2、交流第二段。

师: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生: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上铺着……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而且可以五六匹马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同时作者在这一段还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师:请同学们细细的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画出来(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生: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

师:(课件出示长城近景图)老师这里有一幅长城的近照,这就是高大坚固的长城。谁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

生1指着图片给大家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和瞭望口、城台(射口和瞭望口介绍错了)

其他(摆手):不对不对。

一生:瞭望口是大的,好用来看的……

师(引导看课件):这是——射口,这是——瞭望口……

是的,知道他们的作用就能从图上找到答案。

你们能说出其它几处具体的作用吗

生:寮望口是打仗时用来瞭望和射击用的。

城台是屯兵用的,也可以在里边休息。

师:那么怎样做才能减少伤亡呢?

生1:在上面的瞭望口进行观察可以随时发现敌情,当敌人进攻时,躲在城墙后面,在下面小的射口进行还击比较安全。

生2:士兵们可以在城台里休息整顿,不管哪边有敌情都能够快速跑过去,比在山上跑来跑去的方便多了。

师:说的太好了,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像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得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生1:古代劳动人民真聪明!

生2:他们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像长城这样“长”而“高大坚固”的工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在以此由衷地赞叹:这样……(最后一句)

【设计意图】以上循序渐进,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理解,智慧的火花碰撞,很自然地理解了设计的巧妙,整个过程生成自然。

3、交流第三自然段。

师:千年的岁月,千年的沧桑,长城以它无言的雄姿伴着青山依旧,成千上万的人,登上了长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们想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可以一边读一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谁起来交流一下?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那么重的石头抬上去,太艰难了!”

师:是的,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生:科技非常的不发达,而且那时是古代,得靠人力来把砖和用的东西运到山上去。

(课件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指导读出艰难。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生交流。

师:具体说说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容易和艰辛?(一步一步、陡峭、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师:同学们知道两三千斤有多重吗?相当于咱们三年级三班全体同学孩子的重量的总和。

生:(惊奇)啊!

师:在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把这些数不清的巨大的条石,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你想想看,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呀?

生:要付出汗水。

生:得需要很长的时间……

师:是的,再想象一下(范读),还有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烈日下的汗水;还看到了皮鞭……

生:我看到了有人不小心摔下山崖,头破血流……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吗? 指读

师:尽管困难重重,可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再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看看、想想,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配乐)。师范读

生:有人在皮鞭狠毒的抽打下死了,一些年老体衰的人实在支撑不住,就倒下了,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生:我想到孟姜女的故事……

【设计意图】在音乐渲染的中进行范读,引导想象,活跃了思维,启迪了灵感。对于教材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不言而喻的。

师:是的非常感人,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日复一日,长年累月,这样的故事也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当时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当时修筑长城的人十之八九一去不回,与父母妻儿生离死别,

身心的痛苦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是相信在座的爸爸妈妈一定有更深的感触——(家长们眼含泪光)

无数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崇敬再来读读这两句,

(齐读最后两句)。

师: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这样的雄伟工程世界少有,这样的艰巨工程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这样的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绝无仅有。这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齐)结晶。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

四、总结升华

(配乐播放长城各方位资料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用血汗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这笔光辉灿烂的遗产。万里长城万里遥,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万语千言。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交流一下!

生:长城太伟大了!

生:我爱你,伟大的人民!

师: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出示课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道——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此处借鉴优秀案例,加深了孩子对长城知名度的了解,更加能够感悟出长城的伟大、民族的伟大)

师:让我们和作者、和世界伟人一起赞叹:

(齐读最后一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长城的敬仰之情,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骄傲、自豪:

(齐)我爱长城!我爱中华!

课后反思:

这时家长开放日家长来参与听课所执教的一节课。总体来说由于对教材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效果是不错的。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直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比较难的。我想到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直观课件拉近距离,再就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使得文本、教师、学生之间情意相连。通过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适时地补充资料,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准确把握;另外我将朗读的训练结合到观察,联想,赞美等几大主线,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逐渐鲜活厚实起来,想象也非常丰富。从全班同学跃跃欲试的发言中,我看到了,听见了,也感受到了大家成长的喜悦和为民族,为长城自豪的情感。

原本以为旧教材中属于五年级重点的《长城》,拿到三年级来上有一定难度,但是从课堂反馈看,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而且思维的活跃性,语言表达的感人化和高年级的孩子相比显得更加纯真而自然。好几个家长在课下纷纷说:现在知道语文课的魅力了,我自己也得好好学学了……感觉这次开放课堂比较成功,不过欠缺的是应该尽量给学生查阅一些视频资料,而由于时间仓促,我在准备方面仍显得不够充分。如果能够加上长城各个方位的录像及古代人民修筑长城的影视视频,会更大程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理解。

《长城》课堂实录 篇2

长城的课堂实录片断及反思

了解长城的结构,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及设计的巧妙

师:细读第二段,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生: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

师:(课件出示长城侧面图)老师有一幅长城的近照,谁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

生1指着图片给大家介绍了长城的城墙,射口和了望口,但指错了射口和了望口的位置。

生2:我想对生1提个意见。我觉得射口和了望口的位置应该换一下。

我请他走上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下面的学生纷纷对他的看法表示赞同,但生1及小部分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1:因为书上说是方形的了望口,所以下面方形的洞口应该是了望口。

生2:书上讲的是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说明了望口和射口都是方形的。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了望口是在上面。

生3:我去过长城,导游就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射口在下面,了望口在上面。

师:同学们能从书上找理由,会读书!能联系生活去理解,也是会读书的表现!但你们知道他们的作用吗

生:打仗时用来了望和射击用的。

师:怎样做才能减少伤亡呢 (学生恍然大悟)

生1:我知道了。当敌人进攻时,士兵可以躲在城墙后面,在下面小的射口进行还击;当敌人还没有进攻时,可以上面的了望口进行清晰地观察。这样既避免了伤亡,又能及时了解敌情。

生4:我补充一下。敌人没有进攻时,士兵站在了望口,队伍排得很整齐,还可以起到吓唬敌人的作用。

生5: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书上说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个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为什么不把长城全部筑成城台 这样不是更安全吗 (部分学生也期待这个问题)

师:长城有多长

生:一万三千多里。

师:如果都筑成城台,还需要多少条石

生:我知道了。这样可以节省石料。况且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不影响打仗时士兵的休息。

师: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你想说什么

生6:长城太伟大了!

生7:我想到了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他们太了不起了!

生8:古代劳动人民真是太聪明了!

师:是啊,我们怎能不睹物思人呢 我们怎能不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呢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八达岭长城的哪些资料

生介绍了八达岭长城的历史,传说。

师展示课件中的课外资料,请生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生分别谈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智慧。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借助图片直接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在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指错射口和了望口的位置。本以为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成了学生争论的焦点。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图片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课文研读感受来解决这个问题,使课堂感悟更快,更自然,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也是自己认为处理得比较恰当的一个环节。重视学生的感悟,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教师的点拨应在学生的疑难之处,才能恰到好处。

《长城》课堂教学实录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长城的构造,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图文对照,展开想象,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学习媒体:多媒体电教平台。

学习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展开想象,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同学们,毛主席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跨越时空的界限,尽情领略长城的风采。请翻开书本17课,齐读课题: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

(1)长城有一万三千多里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

(2)开火车读生字词——齐读。

二、了解长城构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导语:有人说,在普通游客的眼中,长城是一座建筑物,在有艺术品位的游客眼中,长城是世界伟大的奇迹,在中国人的心中,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板书:建筑物  奇迹  骄傲)

(一)了解长城的构造。

1、指导观察文中的两幅画。

那作为一座建筑物,长城的构造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长城图,你看到了什么?(第一幅画是远看长城,有一个整体的感觉(板书:整体)。第二幅画是近看长城,看到了城墙顶上,城墙外沿上有垛子、嘹望口和射口,城台,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板书:部分)无论看什么,都有一定的顺序,作者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图文相符的段落。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内容是描述画面景象的?

3、了解长城构造。

课文是怎样描述第一幅画面的?(学生回答: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多有气势的长城啊!你想感受一下吗?(练读——评读——齐读)

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第二幅画的呢?(学生回答:尽量要求学生用课文语言回答。)

4、创造情景,加深理解。

同学们,你明白了长城的构造了吗?现在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画一画长城。(学生画)画完的同学,向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小组交流)谁愿意上来展示。(全班交流)

5、拓展小知识:有关长城的课外知识。

(二)、知识深化,情感内化。

1、同学们,当你看到无数的城砖、无数的条石是那样整齐、坚固,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到劳动人民处。是啊!万里长城上印刻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请同学们看着长城上的一砖一石,想着劳动人民修建的场面,读一读这个句子。

2、用心感受长城,看来同学们已经有点艺术品位的感觉了。那就让我们用朗读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吧!(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你感受最深刻的是哪句话呢?请你用笔划下来,想象场面读一读。(学生自由练读)

汇报:第一句: “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作者由眼前的方砖、条石,联想到了修筑长城工程的浩大、艰巨,进而联想到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第二、三句: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长城上数不清的条石,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有的是无数的肩膀,有的是无数的手,有的是无数的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撑起了一座万里长城。所以扶着条石,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了(句子)

多少次,汗水湿透衣衫而不顾,多少次,手和肩膀被檫伤,鲜血直流,多少次,多少次置之不顾,才有今天的万里长城。让我们再用心地感受一遍。

第四句:想到这里,作者不由得发出感叹: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想象场面,情感内化。

同学们,请你闭上眼睛,手放在桌子上。好,现在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啊!你仿佛看到了——,你仿佛听到了——。

汇报: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于是,你发出感叹:(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所以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齐读。

(三)、回归现实,情感升华。

1、其实,作为每个中国人,我们都深深地以长城为骄傲。请看古人对它的赞颂。(出示诗: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唐:汪遵)学生读。再听听我们的国歌所唱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学生唱。长城,不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的象征。今天,成为游览胜地的长城,已经远离战争的腥风血雨,历史又赋予它新的意义,着恰恰说明了长城内外的中华民族已经团结一致,共同走向繁荣富强。请看国际友人对长城的赞誉: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2、这时,我忍不住自豪地说:“长城,你是中国的骄傲!”你呢?

三、作业:

1、收集有关长城的传说,讲给父母听。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体会写法,积累好词好句,指导书写。

学习过程:(略)

板书设计:

17  长城

建筑物:城墙顶上( 城台)

城墙外沿(垛子  了望口   射口 )

奇迹

骄傲

《长城》教学实录 篇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长城》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课文。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鼓起学生创新的勇气。

教学目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3、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通过分析重点段落语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阅读教学要求中强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一、教学重点确定为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难点确定为

1、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分析】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长城多媒体课件:

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七个大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长城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感受、欣赏长城美景的同时,激起表达的欲望。接着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充满地描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城》,继续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教师这种创设情景,导入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领学生巧妙地走进了文本。

二、图文对照,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在看图、学文和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远观长城的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默读习惯。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中,交流读后感受。体会比喻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用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图文对照,近看长城,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课文在体现长城的雄伟气势时,花重笔墨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教师抓住了最能体现长城的高大坚固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圈划词语,找出长城特点、结合课件,直观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垛子、了望口和射口”、同桌交流读后感受的方式,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然后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教师设计了:作者是在哪里看长城的?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一自然段的?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分散了教学难点。

四、抓重点句,体会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课又一教学重点。课标中指出:通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和“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标注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在学生感悟我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修筑的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时,齐读最后一段后,浏览全文,小组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整体把握课文,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激发进取精神,促进持续发展。

六、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写的怎么样?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七、总结课文,情感熏陶

在学生颂读中外名人游览长城后的留言中,结束全文。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板书设计】

采用总分式的板书设计,简单、明快,学习内容一目了然,而且突出教学重、难点。

《长城》教学实录 篇5

导入:

师: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师: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

授新:

1、 齐读课题:《长城》

2、 出示两幅挂图: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描绘长城的景象。

不同点:观察点不同,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所以观察到的景物就不同。

3、 观察第一幅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象了吗?

生回答,师引导生观察和描述图时,要有一定的顺序,由近到远、由主体到周围景物。

再说说第二幅图上画了什么。

4、 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想想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图中所描绘的。

生自读课文。回答:第一自然段与图一相对应,第二自然段与图二相对应。

5、 书中这两个自然段是怎样写长城的?

“远看长城,……”用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蜿蜒盘旋的长龙,可以看出长城很长、气魄宏伟。

齐读。

“……”写了长城的构造,从可以看出长城高大坚固;

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此段,用画简笔图的形式,弄懂长城的构造:垛子、瞭望口、射口;

对照图二说说长城的构造,尽量运用书中的语言。

师对这两段进行写法上的引导: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了长城的整体景象,再局部描写长城。

6、 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联想到了什么呢?读读下一段,批划你有感受的语句,多读几遍,再和组内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生自读批划,交流感受。师巡视指导。

7、 生汇报,师引导,适时结合课后第三题。

师注意训练学生抓重点句、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同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课外阅读;训练学生从内容情感及写法等多角度理解分析课文,读写结合;通过多种形式指导有感情朗读,训练学生通过读的形式理解体会并表达情感。

8、 除了这些,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生展开想象,比如: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9、 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结:

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了这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不能不让我们中华儿女为之自豪和骄傲。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把这篇课文读一读,然后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不但从内容上、情感上谈,还应该注重写法上的收获。

练习:

1、 看拼音填汉字

chóngshānjùnlǐng wānyánpánxuán qìpòxióngwěi níngjié chéngzhuān

( ) ( ) ( ) ( ) ( )

2、 按原文内容填空

3、 当我看见家里洁净的地板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妈妈( );当我看见( )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妈妈( );当我( )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妈妈( )……

作业:

仿写第三自然段。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长城》课堂教学实录 篇6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                             )gāo  dà  jiān  gù

(                        )qì  pò  xióng  wěi

(                         )     bǎo  lěi

(            )zhì  huì

(             )pán  xuán

(                )tún  bīng

(               )

二、照样子,写句子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能再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吗?

《詹天佑》教学实录 篇7

一、教材简析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课文。训练重点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复习运用本学期重点训练的阅读基本功,使学生通过本组三篇课文的学习,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詹天佑》一文以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的姓名为题,重点写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之,即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课文从修筑京张铁路时的背景和艰苦的地理环境,说明了修筑京张铁路经历了许多艰难,詹天佑带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得京张铁路提前峻工。赞扬了詹天佑爱国的思想和杰出的才能,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京张铁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蔑视,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课文按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在具体叙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二、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大纲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思路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地理形势图片。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法选用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体现重点训练项目,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将采用导读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六、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习方弄懂课文内容。

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本相同,可采用正迁移的方法,由扶到放,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七、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一)整体再现课文内容。

1.导语 激趣。

1905年,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些帝国主义国家极力阻挠、要挟、嘲笑,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外宾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为什么会赞叹不已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詹天佑》。(板书课题)

2.回顾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矛盾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石激起干层浪,达到了“愤”与“启”的目的。

(二)导读全文。

1.学习第一段,抓中心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杰出、爱国

(2)“杰出”是什么意思?

(3)詹天佑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2.抓思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第二至第四段,完成教学要求1、2。

(1)学习第二段

①提问: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的?

(板书:接受任务、修筑铁路、提前竣工)

②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国际形势如何?板书:阻挠

②“阻挠”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阻挠?怎样阻挠?

介绍时代背景,放地理形势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突出能否修筑京张铁路是关系到民族荣辱的大事,从而体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板书:要挟

④把“要挟”放在句子中理解。

⑤当时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国内外形势又是怎样?

指导理解“轻蔑”的意思,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

⑧面对帝国主义阻挠、要抉、嘲笑和复杂的地理条件,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充分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爱国)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蕴藏着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感悟到作者的措词之准确。

(2)学习第三段。

①浏览第三段,并分层。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②学习“勘测线路”一层。

轻声读课文,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并划出有关句子。

抓住“精密”一词,体会詹天佑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和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工作作风,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抓住“一定”一词,用高昂的语调,坚定的语气,读出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进一步体现他的爱国精神。

③学习“开凿隧道”一层:

第一步: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第二步:请学生说说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第三步:根据学生的理解,画出开凿隧道的草图,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画在玻璃板上。

第四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开凿隧道。

(通过读——说——画——说,层层深入,使学生理解了课文,从而突破了难点。)

④学习“设计线路”一层。

提示学生用“一读二画三演示”的方法学习本段。

一读: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本层的内容。

二画: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出“人字形”线路图。

三演示: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演示火车上山的路线,边解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理解了内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参与中训练,训练中理解。

师述:詹天佑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就是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今后,我们在学习文章时,不但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弄清当地的情况才能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板书:当时当地的情况。

本段的教学,首先以教材内容为凭借,在学习课文第一层时,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层中,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学习。在学习第三层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其次,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中介,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一,在学习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两层时,以读为主,辅之以引导,理解遇到什么困难,采取怎样的办法去克服困难,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草图,实际操练,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

其二,让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和“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表达方式,将有关内容表述出来,加强了表达能力。其三,采取换词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这样,既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又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3)学习第四段。

①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争气。

②如今,当游览中国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的铜像,看到京张铁路这一伟大工程,都会赞叹不已,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这样扩教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确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三)回归整体,检查效果。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教学反馈,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总结全文。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高度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这不正是我国人民无穷智慧的佐证吗?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一一詹天佑。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一一部分一一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 之中”的任务落到实处。

《詹天佑》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施工、阻挠、控制、居庸关、嘲笑、毅然、勘测、勉励、测绘、泥浆、竣工、藐视、攀山越岭、赞叹不已。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

4、注意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火车是怎样爬坡的。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引入课题:

1.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詹天佑的资料,说说自己对他的了解。

2、交流预习的收获和疑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那些事?

2、评价交流。

3、填空:詹天佑是一个--------------------样的人。

三、细读课文,感受精神:

(一)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课文是主要选取了铁路施工过程中哪几件典型事例来写的?

讨论,板书: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

(二)学习第四段。

1、轻声读第四节,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什么困难?分别用“—”、“﹏﹏”、“……”划出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句子,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2、检查﹑讨论。

(1)勘测线路时遇到的困难(地势险峻﹑气候恶劣)。

(2)理解詹天佑“说”的话并指导朗读。(说明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

(3)勘测线路环境险恶、气候恶劣,真是困难重重,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呢?

2. 看投影,读詹天佑“想”的句子,注意带点词,并说说句子的意思。(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3.小结,引读课文:瞻天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凭着一颗灼热的爱国之心,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依靠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勘测线路的任务。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节。

四、布置作业: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有感情的读课文第四段。

二、学习第五段

1.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詹天佑又时怎样开凿隧道的呢?默读第五节,

划出詹天佑创造的开凿隧道的方法,然后在练习纸上画出示意图,想想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

2.校对﹑讨论: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用不同方法开凿隧道?(因为……所以……,……因此……,……那是因为……之所以……)

3.媒体出示:“从两端向中间凿井法”、“中部凿井法”的示意图。

三、学习第六段

詹天佑创造了开凿隧道的新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这是他才华的表现,他还有更杰出的表现呢﹗

1.那就是他还设计了一种“人”字型线路(投影),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难题。请大家自学第六段,看看插图,想想火车是怎样爬坡的。

2.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创造精神。

四、小结:隧道的高速施工和“人”字型线路的高速设计,这在世界筑路史上也是罕见的。直到现在,公路、铁路的修筑中,还运用着詹天佑创造的开凿隧道的方法。

五、总结全文。

1.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詹天佑的确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谈谈学习收获。

2.德育渗透:生活在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像詹天佑那样,从小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贡献。

五、作业练习:

1、画出詹天佑创造的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火车是怎样爬坡的。

附:板书:

20.詹天佑

詹天佑是一个 杰出 的工程师

爱国

教学反思

本篇课中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其中面对帝国主义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蔑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毅然受命,最能体现爱国的句子有“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和“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而他的杰出的创造才能即来之于它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来源于实践。其中体现杰出才能的例子有因地制宜地设计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另外他的严肃的工作态度和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更值得我们学习。他说,大概、差不多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同样,无所谓、违反点纪律没什么也不能出自优秀学生之口。

《詹天佑》教学实录 篇9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通过修筑京张铁路当时的历史情况,和修路施工中的典型事件,表现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全文分四段,重点是二、三两段。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开篇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点明了主题,提挈全文,引起读者思考:詹天佑是怎样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第二段是二、三自然段。先写京张铁路地理位置,“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这里讲了修筑京张铁路的重要,也为一些帝国主义者为了达到他们“进一步控制我国北部”,对我国进行掠夺,“你争我夺”地争夺修路权作了伏笔。接着写帝国主义者们的“要挟”:如果用本国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妄想以此迫使清政府向他们“求助”。他们哪里知道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全国人民轰动”了,都要为国争气,显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不怕外来压力,有志气有能耐把京张铁路修好。当帝国主义者看到他们的“阻挠”、“要挟”成了泡影,又利用他们的报纸宣传什么“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又以自然条件的恶劣做借口,认为“这样艰苦的工程连外国工程师都不能轻易尝试”,来藐视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任务。这是进一步揭露帝国主义者的企图,为下文詹天佑的设计施工,提前完成任务作了铺垫。

第三段写詹天佑精心设计施工,战胜恶劣环境,出奇地完成修路任务。先写詹天佑不怕困难和嘲笑,毅然接受任务。接着写他细心勘测,精心设计施工,表现他的智慧才能。一是勘测线路,通过詹天佑的所做、所说和所想,表现他克服困难,工作认真、细致、严密,具体为:

所做——“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铲平陡坡,哪里要改小弯度”,都经过勘测,周密计算。——“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白天“攀山越岭,勘测路线”;晚上“在煤油灯下绘图,计算。”——“为寻找一条合适的路线,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所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所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讥笑我们,而且也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二是开凿隧道,居庸关山高岩厚,两端开凿;八达岭隧道长,中间凿井,四个工作面。三是青龙桥附近坡度大,设计“人”字路,上下坡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使火车平稳上、下坡。

第四段概括地写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给帝国主义者以有力回击,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才能,显示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总结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紧扣开篇的第一句话,围绕“杰出”、“爱国”,抓住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自然条件,揭示文章的中心。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理解上。

(一)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通过查工具书,初步理解“阻挠”:“要挟”、“藐视”、“勘测”、“主持”、“经纬仪”、“竣工”等生词的涵义。

2.按照课后习题1中的(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进行的?”,(2)“修筑京张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自学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划出文章的段落,为精读课文作铺垫。习题1中的(3)题,可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深化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再作思考解答。

(二)精读课文,突出“杰出”、“爱国”(重点讲读二、三两段)

1.通过京张铁路简图(或地图册),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理解“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认识修筑京张铁路的重要意义。

2.扼要介绍修筑京张铁路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帝国主义者掠夺、控制中国的野心。再让学生根据下面的四个问题,读课文的第二段,分步思考解答:

①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一些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出来阻挠?

②一些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清政府的?他们的企图何在?为什么说“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

③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为什么全国轰动起来?外国报纸是怎样宣传的?

④“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围绕四个问题,让学生读、思、议、说,理解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领导修筑京张铁路的。

讲读第三段时,让学生思考:

①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这表明什么?

②他面对高山深涧,悬崖峭壁是怎样精心设计施工的?这里要抓詹天佑的所做、所说、所想,来理解他工作认真、严密;要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是怎样开凿的;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骑车(或拉车)上下坡的情景,来体会、理解“人”字路线,用两个火车头,使火车平稳上下坡的道理,以突出詹天佑智慧和才能。

读讲第四段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课后习题1第(3)题:为什么说这条铁路修筑成功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要让学生领悟树铜像的历史意义,领会今天的外国朋友看到这伟大工程“赞叹不已”的深刻涵义。

3.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三)指导背诵,反顾全文,理解当时情况于文章主题的关系,落实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

1.指导背诵第三段,可用连线法帮助学生记忆:接受任务——勘测线路(所做——所说——所想)——开凿隧道——设计“人”字线路。

2.回顾全文,思考问题:这篇文章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来表现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却用了很大篇幅写了帝国主义者的阻挠和自然条件的恶劣,这与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通过设问,让学生反顾全文,思考和理解写人写事的文章与历史背景和当时情况的密切联系。这篇文章写的人和事距今已85年,写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更能表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显示中国人民高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能把我国的事情办好。同时,使学生读了这篇文章,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深信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能够把我国建设得繁荣昌盛!再让学生谈谈读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想法,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国献身的精神。

3.这种写历史环境表现文章主题的写法,要求学生变文法为学法,在学习本组后面两篇课时加以运用。

附板书设计 :

《詹天佑》

(张胜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