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用“兴致勃勃”“流连忘返”等词语练习说话。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4·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爷爷的良苦用心。
5·学_播种希望的行为与勇气。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爷爷的良苦用心。
教学难点: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爷爷的良苦用心。
教学准备:
问父母或查资料,了解西瓜种植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疑促思,培养问题意识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播种”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通过讨论或查字典弄清:播种(zhǒng):撒布种子;播种(zhòng):用播种(zhǒng)的方式种植。
2·解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那些问题?(学生思考:谁播种希望?为什么要播种希望?播种什么希望?播种希望的日子是什么时候?等问题。)
3·请同学们自由度课文,弄懂以上几个问题,解决的方式不限,然后交流。
二、了解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要求会写的生字,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并在文中画出。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重点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3·梳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随堂解决一些问题,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节课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出声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内容。
2·用自己的话,按一定顺序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写会书后词语。
五、板书设计
1播种希望的日子
垛场嫁锄翻浆旬宜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深思,读懂课文
1·略读课文,说说你对哪个问题有了新的理解,要突出学生的个性感受。
2·回报阅读情况:
(1)读懂了“等待”是怎么回事?(西瓜生长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等待;爷爷的做法要让作者信以为真,也得有一个过程;其实,等待是一种希望,是愿望实现的过程。)
(2)为什么说这个西瓜是爷爷从家里搬到瓜地里的?(因为在爷爷的家乡种不出西瓜;八月中旬也不是种瓜的时节;在树荫下不宜种瓜;西瓜生长再快第二天也长不出来,而且那么大。)
(3)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种出西瓜看似一种游戏或骗小孩的把戏,却在作者的童年种下了希望和梦想,是他的童年充满情趣;而且爷爷的做法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专心做事,就一定能成功。)
二、读文猜想,丰富情节
当“我”看到地里的'大西瓜时,会怎么想?“我”长大以后,会明白什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联系上下文,合理补充故事情节。)
三、深入体会,加强对话
1·你想对小作者说点什么?
生活多么有情趣;爷爷帮助他实现了童年的愿望;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2·你还想对小作者的爷爷说些什么?
给孩子以希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自己重点练读作者和爷爷的对话;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读写结合,加强训练
1·课文中哪部分写法值得借鉴,好好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自然的开头结尾、生动的描写、简捷的对话、富有生活情趣的故事情节等。
2·结合自己的作文,说一说你都受到了什么启示?
联系自己的作文实际,有针对性地谈收获和感受。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给父母听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1—2播种希望的日子
播种希望
学会等待
一、教材分析:
《记一次班级讨论会》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戴老师”有一次习作前,组织班上的同学围绕“非典”这个社会热点发表看法的情况。这是一次习作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习作的内容谅是把大家讨论的情况写下来,“让人们了解我们的心声”。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有详有略地写作方法,注意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做个有心人。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概括、有具体的记叙方法.
2.写好人物对话,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教具准备:剪贴本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师帮学生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二、讨论.积累资料
1.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各抒己见,补充。
3.可以展示图片、照片或资料。
三、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二一七自然段,看看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2.指名读习作例文。
3.互相交流、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4.小结:先用4个“有的`”写了一组句子作概括介绍.再引用4个同学的发言,具体描述了同学们讨论时涉及的话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这几段话叙述得有条有理.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5.那么.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四、练习习作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修改草稿。
四、誊抄习作。
六、板书设计: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小约翰每天到“我”工作的店里,只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虽然很想却从不多花钱买两根香肠。后来我发现他每天给人送报纸挣钱,并不是他家经济情况不好,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约翰父母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才这样做,并认为这样更利于他成长。
【设计理念】
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视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自身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重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健康成长,最后成才,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这是每个人最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成长》,看看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检查生字读音。(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检查。)
4.分析个别难写字的字形,如“诞”等。
5.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给别人的钱或实物。
恍然大悟:恍然,突然清醒的样了;悟,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漫不经心: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嘀咕:小声说,私下里说。
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
穿戴:穿的和戴的(衣帽、首饰等)。
听:英文tin的音译。马口铁罐。也用作马口铁罐装物品的量名。如:一听香烟、一听饼干。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
2.快速默读,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六自然段):写一个叫约翰的意大利小孩儿,每天都到“我”干活的面包店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我”以为父母不喜欢他,或是他家的经济情况不好。
第二部分(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我”在一个大雪天看到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并知道他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第三部分(第十四自然段):“我”明白了,约翰的`父母从小培养约翰的生活能力的做法,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3.指导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检查学生朗读。
四、小结
结合实际,进行小结。
五、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生字新词。
2.上节课学习了课文,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事。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二、研读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
(二)导读第一至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理解词语“听”“嘀咕”“琢磨”等。
3.理解感悟:
(1)约翰在面包店里的什么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
(2)“我”对他的表现产生了什么想法?
4.找出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指导朗读,并抄下来。
(其中有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儿,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
(三)导读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理解感悟。
(1)后来我为什么改变了对约翰的看法?
(2)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四)导读第十四自然段。
1.“我”为什么恍然大悟?
2.怎样理解这句话?
(五)再读课文,拓展思维。
课文最后写道:“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同意这个看法吗?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大家讨论讨论。
1.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探究。
2.小组推荐发言,注意结合自己的经历。
3.教师小结。
(提示:要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如有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要想办法说服;要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
三、谈学习收获
学习了《成长》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四、教师总结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抡”、“装”、“塞”、“蜷”、“舔”、“犹豫”等词语的确切意思。
2、能够通过静心阅读,抓住关键要素,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3、在角色朗读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体会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4、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从而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生字的方法,如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独立识字、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这一篇自读课文时,要注意给足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并进行适当的反馈,进一步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学习方法。
学生喜欢阅读有趣生动的寓言故事,也能够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但是学生对于内容的概括能力还不强,不能抓住主要线索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同时学生虽然能读懂内容,但是对于文章人物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这就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中心的把握。教师应该利用这一教材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地读,在正确、流利地朗读中逐步学习概括内容的方法;在分角色的`感情朗读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理解人物性格,从而悟出故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默读思考:剧本中的事情经过是怎样的?
三、小组讨论,检查自学。
1、轮流读文,读准字音。
2、提出疑问,交流大意。
(1)学生认真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帮助解决。同学说出答案后还要谈理由。
(2)通过讨论,确定本合作小组的“剧本事情经过”。
四、全班讨论,检查自学。
1、指名读书,了解全文。
(1)读书声音洪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断好句。
(2)读后,各合作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商定的剧本中的事情经过。要求:按“先生救狼——狼要吃先生——老农设法打狼”的顺序讲。
2、讨论问题,解决疑问。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还有没有解决的难题吗?生提问,其他生帮助解答。
五、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默读第一、二幕内容,边读边画出描写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他们是怎样的人,并做批注。
1、生读书,并分析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他们是怎样的人。师打相应的语句。
2、生体会朗读。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2、把自己认为好的字词摘录在词语花篮或采集本上。
七、作业。
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检查朗读。
1、复习巩固。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字词,难写的字,生要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指名一人一段。
二、角色朗读,理解寓意。
1、角色朗读。
(1)生自由练读,读出三个角色对话的语气,注意体会剧本中的提示语和标点。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后小组评议。
2、理解寓意。
师:我们学习了剧本,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最恨哪个人物?并说出理由。你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三、表演课本剧。
1、自愿组合,练习表演。要求:分好角色,记住台词,讨论每个角色应怎样演,并注意为角色加上动作、表情。
2、指名表演,同学评议。
四、总结升华。
问:学习了课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师:是的,我们应该做善良、有爱心的好人,但千万别像东郭那样听信坏人的花言巧语,上他们的当。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希望你们擦亮眼睛,决不要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回家为家长表演剧本。
2、复述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5个字,掌握“围拢、漂亮、长虹、荣耀、稀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珍珠形成的资料,以及珍珠的价值。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自主识记生字词,理解“围拢、荣耀、稀罕”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第一课时
一、情景渲染,导入课题。
出示画面:(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大海边,倾听悦耳的潮声,欣赏美丽的海景。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一只贝》(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2、小组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自学效果。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想想作者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4、、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动作、语言、神志描写理解人物的心情,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难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示图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你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那你觉得这句有道理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4.作者介绍。(对“任”进行正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熟读课文,引导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抄写词语。
2.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
板书设计:
牛和鹅
初读课文→梳理有价值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活动。
2.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文中部分词语。
2.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第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指名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读一读。
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奎叔不怕啊!找出描写金奎叔的句子。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9.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一、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
难点:体会登月的伟大意义,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1969年7月16日,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上了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了人类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月球,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大场面。
(课件演示登月实况)
2、师:看了这个短片,你最想说什么?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人类终于实现了登月的梦想,跨出了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语句,画起来,读一读,并跟同桌说一说你的感想。
2、学生自主学习
3、讨论,交流。
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
●读一读课文中描写失重的句子
“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来三四米高。”
“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
抓住“轻飘飘、无法站稳、稍……就、飘来飘去” 这些词,让学生体会失重的感觉,指导朗读。
●怎样睡觉:
“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上脚朝下悬着睡。”
●怎样吃东西。
“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进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品挤进嘴里。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物,就要让它们飘浮在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
这里写宇航员们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
(“先……再……然后”表明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次序)
为了说清楚宇航员们怎样吃硬颗粒状食物,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句子来说明?
(用“像鱼儿觅食一样”来比喻宇航员吃硬颗粒状食物的样子) 体会感觉,指导朗读。
●在飞船中看宇宙的景象:
月球:随着光线角度变化,呈现奇异的色彩。(灰色、棕色、黄色……)
地球:蓝色和白色的光芒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过渡:经过三天多时间的飞行,人类离梦想中的月球越来越近了。宇航员登月的过程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吗?
学生自读第三部分,找一找从哪些词语说明这个过程不容易。
齐读
2、师:这时正是1969年7月20日美国时间22点56分20秒,经过长时间准备,阿姆斯特朗沿着扶梯缓慢下来。老师从资料上得知,这悬梯有9级,可是,阿姆斯特朗却花了整整三分钟的时间,一步三停地走到了月面。这时——(人类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
3、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伟大的时刻,记住这个伟大的时刻。
(课件演示: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月面上终于踏出人类第一个脚印)
师:面对沉睡已久的月球,你觉得此时此刻宇航员最想说什么呢?
(千百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终于登上了心驰神往的月球)
师:阿姆斯特朗登月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课件演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
师: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阿姆斯特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读
师: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啊!你能读懂它的意思吗?
(对于一个人来说从悬梯到月球是一小步,但对科学来说~~)
(这一登月计划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许多科学家为此奉献了多少个日夜~~)
(这一小步跨过了五千年的时光)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师:“一小步”、“一大步”多么大的反差啊!谁能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齐读
4、阿姆斯特朗是人类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除了高兴,还有激动、自豪)请你再自豪地读一读这句话。(人类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
(四)学习第7自然段
过渡:那么月球上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齐读第7自然段。
2、完成填空
根据这段话,同学们来试着来完成下面这个填空题,只要你会填,就说明你已经理解了。
月球上既没有 ,也没有 ,只有 。科学家分析研究从月球上采集的 ,得出结论 。
(指名填空,齐读)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补充板书):这次飞向月球的旅行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在今天终于(实现)了,这是借助什么力量实现的?(科学)
2、阿姆斯特朗是人类登上月球的第一人,而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人登上月球。20xx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也只是坐着“神舟”五号飞上太空,绕地球14圈,成为中国飞上太空第一人。随着“神六”、“神七”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目前我国已有六位航天员飞上了太空。
3、同学们,月球在那里,它永远不会阻止我们探索的脚步,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呢?无穷无尽的宇宙中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他们,开发他们,让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外搜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教学目标:
1.理解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
2.培养学生在玩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创造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创造意识。
教学难点:
莱特兄弟在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莱特兄弟进行飞行试验时,有人因滑翔机坠落而死了,又有人因飞机引擎太重而无法飞。但是,莱特兄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克服了种种的困难,最后在1903年,发明了“飞行者一号”。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授新课
(一)检查生字,巩固所学
1.开小火车认读本课的生字。
2.听写本课的会写字,同桌互评听写情况,表扬听写全对的同学。
(二)大声朗读,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的问题。
(1)信念是什么意思?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2)飞翔的信念与他俩成功有什么关系?
2.全班交流自主探究的成果。
明确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及学习技巧。
(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父亲给他们买来一个小玩具飞螺旋,他们边玩边琢磨:这飞螺旋到底是怎么飞上天去的呢?在放风筝的时候,他们总在想问题。他们想,风筝比空气重,为什么也能飞呢?他们还爱到野外去观察鸟类的飞行,有时一看就是大半天。他们想:鸟不是比空气重吗?鸟为什么能飞呢?就这样,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飞翔的信念。
(2)正是因为有了飞翔的信念,他俩才坚持研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问题。
(1)莱特兄弟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2)为什么这次飞行只飞了99秒,441米远,就说“飞行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2.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组内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确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及学习技巧。
(1)为了得到最合适的发动机,莱特兄弟向好几家工厂订货,可谁都不肯给他们干。别人不做就自己做。莱特兄弟是修理自行车出身的,凭着好手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发动机做成了。
(2)因为它是人类第一次有动力的飞行!
三、巩固练习
1.写话练习:你的信念是什么?信念是怎样产生的?你准备怎样做来实现梦想?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总结梳理
同学们,一个人有了坚定的,崇高的信念,他才会更有动力,制定符合自己的信念,向 目标努力冲刺,请同学们树立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吧。
五、布置作业
作业题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其他梦想成真的事例。
板书设计:
飞翔的信念
爱好——做模型玩具
玩飞螺旋——琢磨
信念 放风筝——想 成功
观察鸟类飞行——边看边想
刻苦钻研——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