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三顾茅庐的人物是谁】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三顾茅庐》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对于这类古典小说该怎么教?我想,不外乎四点:
1.见文:也就是说首先要做到文本文字层面的落实。课文要能读通顺、流利,生字词的掌握也是必须的,还要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见文这个工作我在第一课时就已经达成了目标。
2.见形:也就是人物形象的感知。很多古典小说之所 在见形这一环节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充分感知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在孩子头脑中进行活化。《三顾茅庐》中,刘备作为主角,他的形象只要定位在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这一行为上面。
3.见性:人物性格的体味,在古典小说的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依托文本语言体位人物性格,在课堂上,我就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来感受刘备的这一形象特点,这样方能最终实现民族文化密码的延续和传承。
4.见本:语文教材应当成为打开广袤的语文世界的一道缝隙,成为学生走向自由、广泛阅读的一个通道。因此,在课堂最后,我引导、推荐学生阅读原著《三国演义》,就是将学生的视野放置于更辽阔的语文天地中。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学情: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
2、由“因”导“果”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诚心诚意”这个成语,懂得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
四、说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法。
2、自读自悟学习法。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哪一位同学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这些人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板书:诸葛亮,并教学“诸葛”,我们也叫他孔明,不过他称自己为卧龙先生。谁还能说出其它的复姓吗?)
2、由这个题目同学们你还想问老师或自己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诚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自己主动想办法识记,并想一想每一小节讲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检查朗读,交流反馈
①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随即正音。
②教师谈话过渡:这一自然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张飞和关羽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说:“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个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本课就写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结拜”这个词语的意思。它还有个什么故事?
④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写卧龙岗景色”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丽宜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⑤大家齐读“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呢?”这部分内容。
⑥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纷争”和“茅塞顿开”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⑦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鱼得水”这个词语来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潜心阅读文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真正得以体现)
(三)再读课文,探究“诚意”。
1、像诸葛亮这样有才华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过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为什么刘备请他,他就答应了呢?你觉得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说说。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诚心诚意。刘备的三次拜访一次比一次更显诚意。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读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先对课文有个浅层次的感悟,
1、完成课后练习2、用钢笔描红。
2、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五)小结全课,细细回味。
三、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卧龙
结拜
诚心诚意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上节语文课张老师带大家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带大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学生读题:三顾茅庐
一、复述词语,把握全文
1.出示词语:
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
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群星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统一中国
(1)还认识这些词语吗?你能读正确哪一组就读哪一组?生自由读。
你发现了什么?(a、这些都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名字;b、这些都是写隆中景色的词语;c、这些都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
(2)一起读这三排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把这些词语连贯地说出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选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过渡: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你看!
1.欣赏美景
出示图文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秀丽宜人”(生自由说)
(2)美在哪里?里面写了哪几样景物?(松林、溪流、竹林)
(3)积累词语:
(4)这里的景色的确秀丽宜人,连起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2.感受“才华”
出示图文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读这句话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看图做手势理解。
(3)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
b、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顿开”?(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策略一定很高。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话读好。生读。
过渡: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
c、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1)你们发现什么?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都是比喻句)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一)语言
1.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张飞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2.交流。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a张飞嚷了什么?读。
b为什么嚷?(两次去都没见着,憋了一肚子气。再者,刘备是一方诸侯,诸葛亮是何许人也,值得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 什么心情?(烦躁)
c 他怎么嚷?谁来像张飞一样嚷一嚷?自己先练练。谁来做一回猛张飞?
过渡:听来张飞的话,刘备是怎么说?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3) 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过渡:刘备说要尊重人才,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二)行动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2.交流
3.从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扶”: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9
二评许老师《三顾茅庐》
一、优点:善于开发、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许老师的《三顾茅庐》在文本的拓展上也处理得很有新意。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巧妙地插入了《出师表》片段,既丰富了文本,又引导学生体会到诸葛亮当时的心情,从而更深地感受到刘备的诚意。这个课例给我们一个启示:语文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拓宽,不断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将是取之不尽、丰富多彩的。
二、建议。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顾茅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不错的:以体会刘备的诚意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谈感受;引入《出师表》片段,让学生走进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刘备的诚心;最后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刘备对话,产生了生成性语言。整个的教学设计很有层次。但教师在有些环节仍表现为牵着学生鼻子走,这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在教学“二顾茅庐”、“三顾茅庐”时都用了一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刘备的诚意?这个问题的出示一下子框住了学生的感受,限制学生只能从“体会诚意”这个角度去解读文本。而事实上,学生阅读课文后,会有多种不同的感受,或喜欢张飞的率真可爱,或讨厌刘备的工于心计与虚伪,或感动于刘备的诚意。教师最好先让学生接触文本,自主体验、感悟,给他们畅谈感受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与点拨,拔高他们的阅读体验。
2、营造大气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第一范文。 《三顾茅庐》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个成语的理解,这个环节我特别欣赏。但可惜仅仅停留在“诚”这个表层上,如有个学生说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事实上“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尤其在对人学生的回答才高度需求的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有其现实意义。如果教师再追问一句“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有什么启发呢?”也许能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个成语更深的意蕴,从而使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更大气,更富有时代气息。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 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 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 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5)师生合作朗读,感悟刘备的“诚”。
师:半晌工夫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又一个时辰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当时正值早春,“春寒依旧浓”,天挺冷的——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此时,张飞不耐烦了,他十分心疼大哥,于是走上前去,生气地说:“什么人啊,这么傲慢!我大哥站在门外,他竟然高枕长眠,我去后门放把火,看他醒不醒。”刘备连忙责骂道:“不得无礼,退下!”说完——生:刘备仍然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表现四:快步走入
(1)终于诸葛亮醒了,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
(2)刘备先前等得是那么的耐心,这时他为何要快步走入?结合“快步”体会刘备见诸葛亮的迫不及待以及求贤若渴。
(3)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话。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吧。齐读
(4)总结写法: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三、探究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过渡: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1、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2、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这样的分析,这样的策略,是前所未闻的。刘备听了(引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起来。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3、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板书:雄才大略)
4、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出示)
(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 谁是鱼儿?谁是水?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你们知道他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5、刘备以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20年后,刘备已死,诸葛亮还在他的一篇《出师表》中提起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刘备的诚心与尊重换来了诸葛亮的忠心,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刘备。我们可以用八个成语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
(出示关于诸葛亮的词串)
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师:这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这些词串。
四、感受环境,体会烘托作用。
1、诸葛亮真是一位旷世奇才,诸葛亮的住处也是独具特色,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完成《一课一练》p25想想做做第二部分的1、2题,并圈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出示要求)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交流(山冈、松林、溪流、竹林)
(2)怎样的山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竹林?怎样的小溪?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段话仅仅是描写景色吗?你们看作者把山冈比作什么?(卧龙)看到“卧龙”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就是我们写作中常用到的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指名说1-2名)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1.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为了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我又一次读了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开头有一首词,有人把它谱成了一首歌,可惜我不会唱,但我会读,下面我念给大家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齐读这个词语:“尊重人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板书:尊重人才)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跟三国有关的经典故事、成语、歇后语,下节课我们学习练习三的“处处留心”,并在班上举办一次“精彩三国”故事会。喜爱表演的同学还可以模仿第十课《公仪休拒收礼物》,把本课改编成课本剧。
2、认真完成《补充习题》
8、三顾茅庐
板书 语言 刘备 诸葛亮
动作 尊重人才
神态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三顾茅庐》反思
今天执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三顾茅庐》,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刘备的这份虔诚产生共鸣是难点。课堂中,我紧扣“诚心诚意”,指导学生品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体会第三自然段刘备的一系列动作。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充分预习,初显成效。
本课的容量是很大的,为了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我在课前让孩子们作了充分的预习,发现效果还是很好的。让学生将预习作业带回家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查资料,由于是独立完成作业,没有受到课堂上老师与同学的影响,不能依赖别人的智慧,学生为了完成作业,逼着自己动脑筋,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和体验。课前预习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所以在以后的教学重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课前预习,会让课堂变成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
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与尊重。我让学生自己寻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学生在自学时就很容易找到有关句子,在感悟理解第二自然段时,朗读他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体会张飞和刘备截然不同的态度,了解本课的一种写作手法,那就是通过对张飞的描写来反衬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还有一段环境描写,其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纯粹简单优美的环境描写,但这里却蕴含着对卧龙先生诸葛亮准备大展宏图的描写,这是一种环境的烘托作用,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体会写作手法是一件比较难的事,现在融入到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在课堂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理解文章时,教师的脚步有些过快,例如:体会诸葛亮醒后,刘备“快步”走进去,虽然我让学生体会“一慢一快”,但由于赶时间,没有等到学生完全理解,就草草地做了总结,我觉得在这里如果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相信学生会感悟的比较深刻,完全能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的迫不及待的,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顾茅庐》反思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整个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诚心诚意”展开教学,以问题“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主线,首先抓住“刘备”这一人物,扣住人物的语言,教学中抓住了刘备、张飞的对话,抓住张飞、刘备对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刘备对贤才的尊重。其次抓住了刘备的行动,进行人物的剖析,引导学生抓住“下马步行”“轻轻敲门”“吩咐”“恭恭敬敬”“等候”“快步”等词语学习、理解,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最后延伸到“三顾茅庐”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当你邀请别人或求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礼贤下士”。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我本来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与刘备相见。这时,诸葛亮与刘备都会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因为担心学生的表述不到位,所以添加了一些图片,让学生纷纷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如何表达刘备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求贤的决心,诸葛亮则如何表达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和效忠之心,在实际操作过程放手让学生说做得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