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本文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1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 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 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1)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产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3分钟)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4、零上10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1。(10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
2.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
3.思考:+20℃和习20℃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里的气温是零下?
3.你是怎么理解+20℃和习20℃的?
导学要点:
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 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0℃表示零上20℃,温度比0℃高,习20℃表示零下20℃,温度比0℃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自学例2.(6分钟)
1.自学。
导学单:
1.用例1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
2.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
2.全班交流:
+8844.4米和习155米的实际含义。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5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习20、习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题上的负字)。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省略,但“习”一定要写。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练习。(15分钟)
【基本练习】
1.第2页练一练。
点拨:
表示正数的圈里有0吗?表示负数的圈里呢?进一步明确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2.练习一的第1、2题。
第1题:以0℃为标准,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
第2题:继续强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 练习一的第3题。
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正、负数可以是些怎样的数?可以写小数和分数吗?
写正数和负数时要注意什么?
4. 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数。
在教材给出的图中涂一涂。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画法,评讲时展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图中的几个温度,哪些比0℃高,哪些比0℃低?习5℃与习10℃相比,哪个温度高一些?
5.创编练习。
电梯现在停在6楼,如果升到9楼记作+3,那么习2表示()。 ① 电梯下降到了2楼
②电梯下降了2楼
③电梯下降了4楼
④电梯上升到8楼
电梯是以几楼作为正负分界的?
五、课作。(6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习10米,哪个地方最高,那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米?
六、家作。
1.《课课练》第页。
2.上网查阅:了解负数的产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间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准确计算,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0“整理与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复习小数。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
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
(进率都是10)
2、做P110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
3、做P110第2题。(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提示:思考过程:
0和1之间的小数表示是几个十分之一,也就是零点几;1和2之间的小数表示是1和几个十分之一的和,也就是一点几。
4、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指名口答。
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①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②同时要在改写后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
③当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要在整数部分写“0”。
④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提问: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指名口答。
①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
②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③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强调:要正确使用“≈”
(2)做P110第3题。
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十一的第1题。
3、做练-十一的第2题。
4、做练-十一的第3题。
5、做练-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6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掌握概念。
我所在的班处在农村地区,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优生的比例约占40%,合格的约占20%,极差的学生有5%。班级总体感觉良好,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成绩稳定。但是家长的辅导不令人满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题,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从我们牙牙学语到认识数字,从我们拿起笔到记录生活中的开心快乐,同学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我想: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功的道路上必将留下你们一串串成长的脚印。(揭示课题:成长的脚印)
2、情境入题,学习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小华出生时的脚印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
(1)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满格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生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 cm2。
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生1:可以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2厘米,所以面积是2×8=16 cm2。(课件演示此方法)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约2厘米,下底约2.5厘米,高约8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2+2.5)×8÷2=18cm2。
(3)课件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面积:
3、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师板书: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2)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己先独立取脚印,然后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二、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1、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动)
三、课后实践,体会环保:
1、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2、体会绿树对环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2)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 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板书设计:
成 长 的 脚 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教,学生应该很难理解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理解掌握得不错,能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确定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计算。
首先,在课题引入时,先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布娃娃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他们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相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图形。最后,谈话引入新课: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如何估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呢?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知道学习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热情!
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成长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但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估算过程时,就有疑问,不满一格而且又不规则的,如何更好的估算面积呢?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最后还是没得到满意的方法。这时,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想要知道如何估算面积。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割”“添补”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再计算。最后再通过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
通过练一练的两道习题,再加强巩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估算思路,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判断是否估算正确,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判断,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判断同学的估算是否正确,还能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此种估算的方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1)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产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3分钟)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4、零上10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1。(10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
2、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
3、思考:+20℃和-20℃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里的气温是零下?
3.你是怎么理解+20℃和-20℃的?
导学要点:
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 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0℃表示零上20℃,温度比0℃高,-20℃表示零下20℃,温度比0℃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自学例2.(6分钟)
1、自学。
导学单:
1、用例1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
2、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
2、全班交流:
+8844.4米和-155米的实际含义。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5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题上的负字)。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省略,但“-”一定要写。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练习。(15分钟)
【基本练习】
1、第2页练一练。
点拨:
表示正数的圈里有0吗?表示负数的圈里呢?进一步明确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2、练习一的第1、2题。
第1题:以0℃为标准,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
第2题:继续强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 练习一的第3题。
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正、负数可以是些怎样的数?可以写小数和分数吗?
写正数和负数时要注意什么?
4、 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数。
在教材给出的图中涂一涂。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画法,评讲时展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图中的几个温度,哪些比0℃高,哪些比0℃低?-5℃与-10℃相比,哪个温度高一些?
5、创编练习。
电梯现在停在6楼,如果升到9楼记作+3,那么-2表示()。 ① 电梯下降到了2楼
②电梯下降了2楼
③电梯下降了4楼
④电梯上升到8楼
电梯是以几楼作为正负分界的?
五、课作。(6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10米,哪个地方最高,那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米?
六、家作。
1、《课课练》第页。
2、上网查阅:了解负数的产生。
一、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1、数格法;
2、重叠法;
3、分割平移法;
4、公式计算面积法;
5、借助参照物比较法。
二、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1、数格法;
2、分割法;
3、大面积减小面积法;
4、综合计算法
注:数格子时,先数完整的`格子,再数能拼接的格子,如果几个格子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格子,就可以算作一个整格;不能拼接的格子,如果接近半格,按半格算;如果只多一点点的,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超过半格,接近一格的,按一格计算。
三、底和高
1、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垂线段。(画高时,用虚线画高)
2、画垂线时用实线画。
四、面积公式
1、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平=ah)
底=平行四边形面积÷高(a=s平÷h)
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底(h=s平÷a)
2、三角形面积=底×高÷2(s三=ah÷2)
底=三角形面积×2÷高(a=s三×2÷h)
高=三角形面积×2÷底(h=s三×2÷a)
3、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s梯=(a+b)h÷2)
上底=梯形面积×2÷高-下底(a=s梯×2÷h-b)
下底=梯形面积×2÷高-上底(b=s梯×2÷h-a)
高=梯形面积×2÷(上底+下底)(h=s梯×2÷(a+b))
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书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两只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普通记法和简记两种方法表示循环小数,会读循环小数。
3、通过动物乐园的情景,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循环小数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他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蜘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B: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C:谁爬得快?
【设计意图:创设动物王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汇报。
2、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4、商重复出现的数字与余数重复出现的数字有联系吗?如果有,有什么联系?
大家先独立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半分钟】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半分钟讨论】
师:咱们先看它【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两个学生说】
生1: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学生表达上可能不清楚,或指向不明,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引导】师:那这边呢?【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一个学生说】
生2:余数中的数字6和5循环,所以商中的数字5和4循环
师:看来正是由于计算过程中余数的不断循环导致我们的商中小数部分的某些数字也在不断循环。
师:嗯,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师: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
生: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4、介绍写法
师:既然我们都算出来了,可是该怎么写上去呢?能一直写下去吗?生:不能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可以用省略号代替,表示无限【师在横式后面板书:24.333…】
师:那这个商应该怎样写呢?像这样吗?【板书:0.854…】生:不可以,这样就不知道哪些数字在循环。师:所以循环的数字我们至少要写两次。【再在原来那里添上54】【引导规范书写,循环的数字至少应该写两次】
5、循环小数的读法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写好了,有谁愿意来尝试读一读这个算式。生:24.3333333…
师:其实应该这样读二十四点三,三循环【请两个学生读】
师:你会读了吗?能把第二个算式读给你同桌听听吗?
师:谁来尝试读给全班同学听。生:零点八五四,五四循环
师:通过我们刚才准确的计算,我们知道谁爬的快些吗?【蜘蛛要爬得快一些。】
6、求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有时候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7、循环小数的简记
师:其实啊,循环小数除了这种表示方法【手指着】,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请你自己认真仔细的阅读。
8、总结循环小数的特征。
师:那我们学到了像24.333…,0.85454…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出示课件】那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请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同桌讨论,全班分享】 【板书小数部分】
9、小结:通过观察这两个商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循环小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那你能迅速通过第一关的考验吗?
(一)第一关:“超级小神算”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1÷2= 1÷3 = 1÷5= 1÷7 =
(二)第二关: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三)第三关: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3.141 5926 5358…是循环小数。()
2、 0.282828是循环小数。()
3、 9.0526526…是循环小数。()接下去一位是()。
(四)第四关:刚才我们观看了动物们爬比赛,海里的动物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呢!出示:
1、学生提出问题
2、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第五关拓展:
1、
2.8.236236 …小数部分第8位上是数字几?第50位上是数字几?四、全课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
73÷3=24.333···(米)9.4÷11=0.85454···(米)
《除得尽吗》教学反思:
《除得尽吗》是新版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小数除法》中的一部分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计算及求积、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循环小数。为了让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并求出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情境贯穿始终,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思如下:
优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新课标倡导: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动手、动脑从生活中感知体会理解,更有利于学习的学习。我以学生熟悉的比赛引人,结合书中的情境,创设了两只小昆虫在网上晒自己的爬行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以比赛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开课你喜欢看比赛吗?设疑引入,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自主交流。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教研专题。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这节课我没有直接呈现教材的情境图,而是让学生在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四个能力的培养。学生完整叙述之后,提供时间列式,学生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在提供时间尝试计算,计算中发现规律。
3.本节课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时教师及时引导,也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训练学生讲题,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整节课也体现了我本学期我的研究课题,教会学生提问,可以说一举多得。
⒋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本节课我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认真审题及书写要规范等多方面的习惯而且特别强调学生的书写姿势,相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⒌练习设计形式比较多样,由易到难,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
⒈这节课预设不到位,没有备好学生,估计不足。
⒉课堂上教师有反馈,由于时间有限,有点着急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的不够,反馈做得不是很到位。
3、由于重视学生讲题,导致练习没有完成。
改进:
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⒉用心研究教材,教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情境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不但备教材更要备好学生,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⒊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成绩。
⒋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关注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力争做到滴水不漏。
⒌关注学困生,课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做好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