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精选6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郑和远航》(精选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郑和远航》 篇1

《郑和远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4、尝试着复述课文。(练习3“诵读与积累”有相关词语训练复述)

教学基本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读课文,感悟远航

(一)规模宏大的远航

(二)友好交往的远航

(三)充满凶险的远航

三、郑和远航的意义

1、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拓展

四、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节选)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郑和远航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部分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生:课文第七节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师:读一读这节,看写了郑和远航的几点意义?(生读课文思考)

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师:对,这是第一点意义。

生: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师:不简单,你说出了两点。

生: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师:(点头示意让学生坐下)郑和远航有四点意义,每一点都能用一个词语去概括。比如说第一点,我可以用“达到顶峰”概括。(板书)其余3点你能不能也用四个字的小标题写出来,在书上标一下(动作示意)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三名同学每人写一点意义)

生:(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写)2顽强拼搏  3开阔眼界  4促进交流

师:这些词语概括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还可以用上哪些词?

其他:探索精神   顽强拼搏

师生:(师指黑板)说第3点概括地很好。

生:第四点促进交往,还可以概括为文化交流。

师:可以(点头表示)

生: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增进友谊。

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为了更好的体会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再把这节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7节)

师: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的确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画,用不同的符号作标注。

师:你画了哪些句子?

生: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师:1405到1433多少年?(28年)时间真长!

生:这次远航,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师:你读书很细致!是的,这节主要写的是写航海时间长、范围广。

生: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人山人海”那场面?(声音拉长)

生:多雄伟、多壮观!

生: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士兵,共两万七千多人。

师:两万七千多人,人真多。从这能看出规模大。

生: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车又叫“宝船”,也能看出规模大。

师:你的眼力真好。

生;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

此处,把数据与我们身边的实物做比较,更有震撼力!

师:“十多层楼房那么高”,你知道这样的船有多少只吗?( 62艘)

生: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师:“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多么壮观。

师:课文1到3节是写郑和远航规模大的。读时要把咱刚才画的句子特别突出出来。读得好的同学,老师给配上音乐。

(生自由练读1至3节)

师:(认真观察读的情况)相机指名读书。用上这样的话语:恩,某某同学读得非常投入,来,你给大家读读。

生:声请并茂地读。

师:郑和的船队起航了,路上能一帆风顺吗?(不能)课文哪部分写了他们战风斗浪的?

生:第五节写了这部分内容。

师:找得真准!让我们去读读这里,置身于这凶险的环境中去。

(学生自由读)

师:好,拿出笔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生全神贯注地划)

师:在你划的句子旁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师:你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狂风呼啸着……撕裂”这一句。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我想郑和不愧为主帅,尽管海风呼啸着,浊浪排空,他还是不顾生命危险去指挥船队,一次次化险为夷。

师:你对他的评价太好了,不愧为主帅。

师:齐读这句“狂风——撕裂”(生齐读)你还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面对如此险境——化险为夷”郑和面对危险能沉着指挥船队前进,真了不起!

师:同学们体会得这么深,那能不能用我们充满激情的声音,把你们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生:能(响亮地说)

师;我们一起来读。“然而……当了俘虏”

(生有感情地读,师也跟着读)

师: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师旁边伴读。

战风斗浪,惊心动魄,友好交往,其乐融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节。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现在拿出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过:古城、爪哇岛、杜板、新村、满者伯夷、苏门达腊岛,等小

生:郑和远航比哥伦布早87年,比双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师:郑和了不起,太伟大了!

生:宝船中的巨无霸有138米长,56米宽,载重量为2500吨,排水量达3100吨,大型宝船仅舵杆长11米,舵叶达6米高。

师:不愧称它们是“宝船”。

生:我还知道郑和的船队,在白天使用旗语,到夜晚以灯火为号。

……

师: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到这么多的知识,不简单!

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作业,你一定喜欢。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几位西方航海家也为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你选择其中的一位,搜集他的有关资料,仿照书上的写法,也创作一篇小短文,好不好?

生:好。

附:板书

郑和远航

1.达到顶峰    2. 顽强探索

3 .开阔眼界     4. 促进交往

(教师示范板书,学生板书为主)

课后反思:

在《二泉映月》中,我就尝试着用新词来组织课文的教学,景观、音乐两方面的内容由这些词语进行组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堂课我依旧按照这样的思路,用学习新词来理清了文章的条理。这样,既很好的落实了词语的教学,又巧妙地结合了课文的初探,一举两得,效果不错。看来,新词教学中很有玄机,值得好好研究。二是练笔的设计。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对郑和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语感。在最后小短文的写作中,锻炼了他们对课文语言的再造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我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都能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程理念提倡,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让学生的练习更有指向性。

郑和远航 篇2

郑和远航 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第一次远航中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贡献、艰辛,体会郑和伟大的英雄形象。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次远航

过度:这段历史虽然发生在600年前,但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那是因为——(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先出示中心句,这就给学生一个总的概括,从总体上把握对文章的理解,再者这句话起了个总括的作用,对下面的文章起了铺垫作用。

(一)、学习“扬帆远航”

1、称之为顶峰,那是因为它是规模最大的,时间最长的,范围最广的。郑和远航,究竟规模多大,时间多长,范围多广呢?就让我们来到1405年7月11日,来到苏州俯,刘家河码头吧!(打开书本)就在这一天,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这支船队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看看哪些地方显示出了郑和船队规模之巨大。默读、找划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重要途径,高年级学生很注重默读的方式,只有边读、边思,那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有进一步的提高。

2、交流。

3、透过这些宝船,透过这只船队,大明朝的雄厚实力清晰可见。让我们骄傲地来介绍这只船队!(出示全段)、指名读。

4、6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如此规模庞大的船队,真是让人叹服啊!让我们再次骄傲地说——(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再出示中心句,加深印象。

5、带领这样规模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困难之重重,任务之艰巨,路途之辛劳是可想而知的。可是,郑和退缩了吗?(没有)看,郑和多么从容,他正临风站在船头!(出示图片)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的样子?(高大、神气、身材魁梧、威风凛凛)

(1)、这么威风凛凛的郑和,谁能把他读出来!(出示句子)

(2)、来!一起把郑和的威风读出来!(齐读)

(二)、学习“友好往来”

过渡:就这样,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郑和的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郑和远航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1、郑和的船队一路经过了许多国家,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友好往来。这就是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划,看看外国朋友是怎样对待郑和船队的。

2、交流

3、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段,告诉我:为什么这些素不相识的外国朋友对郑和船队这么热情呢?郑和船队事怎么做的。

4、交流。(是啊,是郑和的真诚感动了他们。)

4、看了这一幕,我们不得不感激郑和 ,感激他揭开了中外友好往来的篇章,感激他让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开辟了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感激他把世界文化带回了中国。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让我们满怀激qing地赞颂:(出示句子: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郑和每到一个国家,人民都会那么欢迎他呢?可讲解深入些,拓宽学生思维。

(三)、战胜凶险

过渡:然而,在苍茫的大海上,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第5自然段。看看郑和的船队遇到了哪些凶险?用很概括的词语告诉我。(遇上风浪、遇上海盗)

1、遇上风浪

(1)、指导朗读,读出“险恶”。指名读

(2)、面对如此险境,郑和他却

(3)、看来一波一浪是显示不出郑和的勇敢镇定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更多更大的风浪!(齐读)让我们带着对郑和的佩服再读一遍(齐读)!

2、遇上海盗

(1)、谁能把郑和智斗海盗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稍时准备)

(2)、这有说明郑和是一个怎样的人?

3、是啊,(出示句子)郑和率领的船队……

三、升华感情

过度:第一次远航就遇到了这么多凶险,郑和害怕了吗?(出示句子)面对这些凶险,郑和总是……

是啊,他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于是郑和又开始了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共七次的远航。直到第七次远航时,郑和已经是一个鬓发全白的老人了!就在这最后一次远航的归途中,郑和病故他乡,退下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他为航海事业所做的贡献功在千秋,永远不会被磨灭。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朗读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之一,郑和的形象在学生眼中已经有较深的印象,那么如何体现出来,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练读、进而小组对比来看看哪一组读得最有味道

1、齐读第6自然段

2、三十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么大的范围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地图)(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紧接着引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对郑和说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600年前的民族航海英雄说些什么吗?请同学先在小组内先说一说,等一下我请同学来说。

五、总结

同学们,千言万语怎能描绘出郑和七下西洋的艰辛,千言万语怎能抒发我们心中的崇敬,表达我们心中的骄傲与自豪!就让我们在心中刻下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吧!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名字(出示),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段(出示)

六、布置作业

学完了了这篇课文,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呢?

这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既有利于学习郑和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对学生的一次练笔机会,学、写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郑和远航》 篇3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较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对话表演中来体会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文章的结尾“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文字,全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所以,教学本课,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就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

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抓住“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一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体会郑和顽强探索的精神:在感悟充满凶险的远航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一是险恶的风浪,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有一段话出发,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学习了这篇文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03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 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 篇5

26、------(一课一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薛艳

一、课前思考:

我们研究的子课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一学期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在预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我觉得很适合上课题课。

选这篇课文,一是我们在期初分析整册教材时,就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上我们这学期的课题研究课。二是我觉得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产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上网去寻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热情会高涨,这样,学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成就感,当然,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容易达到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教案设计:

(一)、导入  :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

(1)、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做得好的同学的材料老师将放到老师的个人网页中的“学生天地”栏目里。

(2)、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三、课后反思:

1、通过上这堂实验课,我觉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我们现在提倡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提倡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题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一看到课题,肯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到的知识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学生由于让学生在预习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如郑和为何要远航,的出发地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地方,顺利吗?有什么意义?至于郑和出生的时间、地点,郑和的家庭情况等学生都搜集到了,学生通过上网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2、学生在预习时,老师的点拨引导要到位。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平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学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网比较快捷,二要提醒学生阅读的速度,三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3、这节课我布置有作业 是:(1)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电脑上建个人物介绍文档;(2)继续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然后继续去探究。作业 的布置紧扣课题研究,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作业 ,有的学生觉得很新颖能完成,有的学生是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会处理这种作业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进一步去认识郑和,还有就是为今后学习作了铺垫。

现在我们这一课题研究刚刚起步,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在网上查找,然后去教室交流。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经过处理,在课堂上当堂显示出来给大家看,大家共同解决一些难点、重点。要能达到这种的境界,所以不要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郑和远航 篇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近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千帆竞队的船队成为西洋永不磨灭的风采,他就是——(板书:郑和)

2、谁来向我们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郑和。(引导学生简介)

注意:介绍郑和时,复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3、4句即可,一定要说自己理解的资料,不能边看材料边说。

(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他是太监:说明他曾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他肩负民族大义,高扬和平风帆踏波远行,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有才有学,有勇有谋,官居四品。)

3、小结: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明朝的这位著名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28年里,郑和率领船队远航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板书:远航)

4、思考:这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郑和远航的壮举,重点又介绍了哪次远航的经过呢?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围绕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作简要交流。

过渡:看来,通过预习和初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老师来检查你们预习生词的情况。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派遣  太监  魁梧  抱拳  桅杆  珊瑚

脱缰  撕裂  威胁  身材  瓷器  赠送

(2)指导学习,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遣  撕  瓷

(3)小结:这一课这么难写的字同学们都能掌握得很好,看来你们很会学习,老师发现这一课不仅字难写,成语也挺多的,我们来看一看。

人山人海       浩浩荡荡      雄伟壮观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友好交往      名扬海外    狂风呼啸

波峰浪谷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4)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难读的句子、长句子要反复练读。

(5)汇报读难读的句子、长句、带有成语的句子。

(6)出示下一屏成语:这些成语有的是文中的,有的是与课文紧密联系但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请自由地读读,根据课文内容猜猜它们的意思,并试着给它们分分类。(学生自由读成语并分类、朗读。)

过渡:你能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这些词语吗?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哪几个小节详细地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找得很准)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郑和第一次远航分为可以分为三层,请迅速用一道竖线标出来。

(2)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介绍了什么呢?(作者还简略地写了郑和其他几次下西洋的情况以及他远航的意义和贡献)

4、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小节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你能找到吗?(出示第七小节)

三、布置作业,存疑留韵

1、抄词

2、读课文一遍,熟悉课文内容,想象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郑和远航》,先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

人山人海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友好交往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狂风呼啸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评价: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词语的意思。

评价:因为有了体会,这些词语读的可真好。

2、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梗概?

二、品读词句,体会中心。

过渡:郑和远航虽然已经过去600多年,可是直到今天,有关国家还依然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文中有一小节对郑和远航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请你打开书找一找(最后一小节)

小声读第7小节,思考:你从这一小节中读懂出了什么?

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师:顶峰你是怎么理解?郑和远航的哪些方面达到了顶峰?

生: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

师:它指的是谁?(郑和远航)也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

生: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

师:这是对郑和出使意义的评价。

生:直到现在,有关国家……

师:这是对郑和远航,郑和出使总的评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