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精选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知道测量电阻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并观察试验现象分析结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并养成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难点】

组装电路,分析实验,发现规律,以及对电阻概念的理解认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问题引入:如何测定一个定值电阻的大小?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的欧姆定律的知识,然后得出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通过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以及电阻两端的电压得出定值电阻的电阻值的方法。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设计实验

已经讨论出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即测量电流和电阻根据公式得出电阻值。但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际测量中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电压以及电流的值,求出每次的电阻值,最后求出电阻的平均数。其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就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电路图如图所示:

所用器材有:电源、开关、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

(二)进行实验

首先,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检查滑动变阻器是否处于阻值最大处;电压表电流表的支付接线柱的正确连接等。且应该提醒学生通过“试触”进行测量工具量程的选择,在闭合开关前仔细检查电路连接情况。在学生连接完电路后,应该检查学生的电路连接情况,确保电路连接没有问题。

其次,闭合开关,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注意应提醒学生不能将滑动变阻器调节的太狠,也不能超过测量工具的量程,并且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将所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最后,断开开关,整理器材,收拾仪器,结束实验。

(三)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利用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以及公式,计算出不同电压电流情况下定值电阻的阻值,并求出平均值,各组同学互相讨论看看其他组得到的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根据所做的实验,可以看出,在各个电压下测量的阻值变化不大,且与平均值较为接近。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随之改变,但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同时也证明了电阻时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在实验中,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以及流过电阻的电流随之改变,说明串联在电路中的变阻器的阻值改变时会影响其他用电器的电压以及电流。

环节三:巩固练习

利用如下电路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测量结果如下图,试读出读数并计算被测电阻的阻值。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将上述实验中的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多测几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比较计算出的几个数值,跟测量定值电阻的结果相比较。

《测量》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2,完成练习五第3,5—7题。

【教学目标】:

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毫米,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张课桌宽约4( )

3、一张课桌宽约( ),填什么长度单位呢?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8毫米就更不行了,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4、揭示课题:当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课题:分米)

二、教学新知

(一)认识分米

1、谈话:同学们,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

2、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

3、1分米有多长?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同桌两人互相比一比,另一人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看比的准确不准确。(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4、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二)体验1分米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如:开关板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长大约是1分米,左外眼角到右外眼角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钢笔的长度、黑板擦的长度……等大约都是1分米。

(三)分米与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提问:你能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吗?

(挑3—5名学生上台对照米尺给全班同学指一指。)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

(1)挑几名学生数给全班同学看。

(2)全班同学一起数;1分米、2分米、3分米……9分米、10分米。

3、提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呢?(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读一读,记一记)

(四)实践活动。

1、现在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分米”这位新朋友,并探索出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2)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有了分米,我们测量物体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测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