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33篇】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精选33篇)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就应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取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潜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潜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取适宜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不一样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潜力提升状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最优秀或最具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能够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职责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平、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用心性。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

为了建立有效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和培养后备干部队伍,以便建立公司的后备干部梯队,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供给人才资本支持,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后备干部培养方向,即培养在某一专业工作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并熟悉本工作领域其他相关知识,且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复合型后备干部人才。

二、培养对象

__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后备人选。

三、培养周期

一般为1-3年。

四、培养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2.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3.注重发展潜力,重在培养提高

4.备用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

5.分级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原则

五、培养职责

公司领导班子负责确定后备干部候选名单、审定培养计划、最终审议培养效果的评估和后备干部的晋升。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负责组织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各项工作的开展:如在岗培训的落实和监督、岗位交流、培养效果的评估等。

各部门领导为其所管理部门后备干部培养的辅导人,负责协助后备干部制定培养提升计划,对日常各项培养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

六、培养方法

(一)定期业务培训

1.每年由市分公司外聘培训师,对后备人员开展一次管理技能提升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5-6月;培训结束一个月内,后备人员需要提交培训心得体会到人力资源部,字数1500字以上。

2.每季度由人力资源部指定2门网上大学课程,要求后备人员及现有中层领导进行网上学习。同时要求后备人员根据个人提升需要,自选2门网上大学课程进行学习。每季度次月提交上一个季度的网上大学学习心得到人力资源部,字数1000字以上。

3.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专业部门每年精选2-3本书箱或影音资料,由后备人员及现有中层自学或集中学习。在规定学习时间结束一个月内提交学习心得并交人力资源部,字数1000字以上。

4.每半年由人力资源部牵头各专业部门,根据以上培训及学习资料,组织理论考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理论知识、逻辑知识、行业情景、企业主要生产经营工作等),目的是对后备人员的学习情景及综合本事提升情景进行评估。

(二)负责专项工作

有意识地安排后备干部做一些时间紧、任务重、突击性较强的实际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主要如下:

1.负责本领域兼职内训工作:由人力资源部征集各专业部门意见,制定专题培训计划,由相关领域人员负责专项课题培训,一般每人每年至少有2个专题的兼职内训任务。经过兼职内训工作提高后备人员的学习本事、沟通和表达本事、组织本事。

2.负责带领“营销突击队”或“营维突击队“开展专项突出活动,经过实战提升组织本事和带队伍本事。

3.根据公司领导和专业部门需求,有针对性的负责临时性的专项工作,经过专项工作提升业务本事、计划本事和组织本事。

4.后备人员每年至少开展1次基层专题学习调研,每次调研时间一般为一周,经过基层调研,并撰写一篇不少于20__字的调研报告。使后备人员了解一线生产经营情景、运作情景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服务基层的意识和处理基层问题的本事。

(三)实行后备干部定期谈话和交流制度

1.公司领导每年要对所分管的后备干部谈话至少一次,人力资源部领导要对所有的后备干部谈话至少二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景,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多鼓励,让后备干部时时自重、自警、自省、自律,到达教育干部、解决问题的目的,帮忙解决后备干部认识及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本事。并将谈话资料作为培养考核后备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谈话记录详见附件一。

2.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了解后备人员思想情景,及时发现各种思想倾向和问题,及时进行帮忙教育。对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公司领导及人力资源部要及时谈话,帮忙分析原因,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和支持后备干部大胆工作。

(四)岗位交流锻炼

1.市分公司本部较为成熟的后备干部,由市分公司党委有计划的分批安排到县分公司、乡镇支局等一线去工作,一般以挂职支局长或县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主为、担任一线主管为辅助的方式,向基层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挂职锻炼时间一般为1年。

2.各县分公司较为成熟的后备干部,由市分公司党委根据培养方向,有计划安排到市分公司管控部门或业务部门工作,重点安排到市场部或网络运营部任主管,使后备干部全面了解公司的工作及运作模式,增强全局观念和统筹本事。挂职锻炼时间一般为1年。

3.加强其他后备干部交流换岗,使干部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增加多方面的才干。

(五)建立后备人员专职导师制每名后备人员指定2名导师,其中1名为本单位的正职领导,另1名根据培养方向选择其它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导师.导师要负责对后备人员进行辅导,主要是专业知识、经济管理本事和领导水平的综合培养,尽可能在部门内部给予后备人员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每季度必须与后备人员进行一次沟通交流(填写附件一),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景,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多鼓励,让后备干部时时自重、自警、自省、自律,到达教育干部、解决问题的目的,帮忙解决后备干部认识及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本事。同时导师应当每年负责组织本单位绩效考核小组对后备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及评估,将考核结果按附件二要求报人力资源部备案,作为后备人员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履行导师职责较好,能够按期沟通并有沟通记录、每年度提交考核评估情景,所指导的后备人员晋升为中层领导且该后备人员认可导师培养工作的,给予导师奖励1000元人。

(六)参加公司重要会议

后备人员每月必须参加市分公司的经营分析会及其它指定参加的会议,各部门领导应尽可能安排后备人员参加本单位的各项会议,使后备人员掌握公司生产经营情景,提高后备人员的信息量及全局观念,掌握公司的工作重点,为今年任职积累知识和经验。

(七)召开年度工作汇报

每年11月初举办一次后备干部学习及工作汇报会,由公司领导及人力资源部领导听取汇报。后备人员需要汇报的主要资料包括:自我一年来的工作成绩、主要提高、收获体会、存在不足及下一步本事提升计划。汇报时间为每人10分钟,然后由公司领导及人力资源部领导点评,帮忙后备人员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总结经验,提高本事。

七、其它要求

(一)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包括后备干部简要情景登记表、年度考核材料、民主测评情景、培养和奖惩情景等。

(二)实行动态管理。后备干部队伍既要坚持相对稳定,又要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考核及培养情景,淘汰部分年龄偏大、成长慢、不适应中层领导培养需要的人员,缺位时经过公开选拔方式予以补充。在出现相关问题时能够随时对人员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坚持备用结合的原则。能够将后备干部理解培养、实践锻炼和学习等方面表现,作为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今后,公司提拔任用的中层管理人员,尽可能研究在后备干部中产生。

(四)各部门领导应给予后备人员更多的锻炼机会,支持后备人员培养工作,保障后备人员的学习、培训及锻炼时间。

(五)各县(区)分公司及各部门应当参照本办法对本单位的班组长及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培养,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3

公司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_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平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_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西北五省和西藏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西藏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西藏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习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_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4

一、本队宗旨:

提升团队成员在语言表达,临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增强队员的文化修养,打造出一个比较出的主持人团队。

二、基本任务:

1、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全面提升,完善团队成员在主持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发掘队员的潜在能力,根据各自特点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培养出具有自身特的人才。

三、教学活动:

1、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设置一定的环境,提出相应的问题锻炼队员在临场应变方面的能力。

2、要求队员在课余时间自行查阅与主持相关的文稿,观摩一些有名主持人在主持时的形象气质,并进行适度的模仿,以此来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完善在主持时所展现出的魅力与气质。

3、安排相应的时间请一些有主持经验的学长学姐对团队成员传授经验,从而让队员能够更好更快的提升自身的主持能力。

4、实战演练。抽取团队成员主持由系部开展的活动或其他小型活动,对当时的主持人表现进行现场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并让团队其他成员一同探讨解决不足之处。

四、前景展望:

通过教学与实战训练,挖掘出有潜质的队员,进行重点训练,培养出一批可以主持节目或正式会议、晚会的主持人专才,或是

各方面都良好的人才,为我系开展各种文艺晚会、会议活动能够提供比较好的主持人后备资源。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5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__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__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__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__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2)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3)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4)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3)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4)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2)企业创办不足5年;

3)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2)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3)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4)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5)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2)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3)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4)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5)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6)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__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6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透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给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到达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到达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用心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平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带给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用心为“平台建设”带给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带给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带给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取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平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构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平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资料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资料、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资料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平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平台。选取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潜力。

5.技术交流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必须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资料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院校带给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带给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状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20_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7

为使我院更好地履行承担区域医疗卫生枢纽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县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现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郁南县人民医院承担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与保障措施和培训方案》。

一、重要意义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医疗卫生人才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我县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这一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根据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院决定将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用制度加以保障和规范实施,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加快我县基础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促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营造良好环境

1、建立卫生人才培训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我院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和政策保障,严格执行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驻点帮扶1年以上的政策,鼓励我院具有中高及职称人员主动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驻点帮扶或开展短期的学术讲座、临床教学和理论授课等,以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服务技能。

2、改善条件接纳人才培训。为鼓励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员 到我院临床进修或短期实习,我院创造条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我 院进修或参加短期实习的人员免费提供住宿,医院食堂向进修实习 人员开放,以解除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从事学习,提 高学习效果。根据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安排,我院每 年重点帮扶6个乡镇卫生院,每个卫生院持续帮扶时间为5年,帮扶理 念以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增强了帮扶工作的连续性,提高了 帮 扶 效 果 的 持 续 性。

(二)保障措施

1、建立领导组织机构: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营造良好环境:

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授课和带教老师,做好学员的生活保障。

3、制定激励政策:视带教老师授课和带教情况,合理发放带教费。

(三)人才培训方案

1、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医生积极参加我院每周开展的专题讲座,各卫生院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选派人员到我院进修学习,我院根据其人员、进修学习专业等要求,无条件地接收并按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按需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培训效果。 2、我院计划每年度定期至少开展专题知识1期讲习班,由我院副高以上职称人员讲课或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讲课,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排人员参加。

3、充分利用我院名老专家资源,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骨干为对象,组织建设好技术传承工作,培养后备医疗技术人才力量,掌握先进专业技术,使其向全院学科带头人方向发展,在科室业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4、每年开展1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的专项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5、加大对乡镇的巡回医疗工作力度,成立专门的医务部负责组织落实,组建专门的巡回医疗队,每周至少下乡巡回医疗1次,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50%以上行政村。

6、我院积极组织学术讲座活动,外聘专家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及由本院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讲,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及其它专业初级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一般技术工作。

7、我院每季度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一次,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来我院参加培训,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经费投入

1、我院计划从全年业务收入中拿出0.5%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金,用于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所开展的讲习班举办、学术讲座、短期培训、临床进修实习等,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有关人员来我院进修学习,进修人员按规定享受与本院职工同等待遇。

2、加强培训相关设备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善多媒体室音像设备,持续改进教学成效。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8

在当前企业发展的大形势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这促进着广大企业人才培养行为的推行和企业培训行业的发展。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很多企业也是承认企业培训的权威性的,可是当前的企业培训却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企业的人才问题,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当前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还需要从很多方面多加注意:

一、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培训行为:

很多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非技术类型的人才,而是管理类型的人才,这往往导致很多企业在管理决策的制定方面频频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内有着充足的科学研究人才和工程技术型人才,问题就在于这些人才没有专业的管理本事,所以企业能够针对技术型人才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促进企业内部人才状况的转变,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很大的帮忙。

二、企业应当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这句话从世纪初开始就被广泛提起,直到当前,人才问题依旧是困扰着广大企业发展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当前时代注重创新,企业更急需拥有足够的创新型人才。而针对这种需求,管理者能够在企业内部的一些部门去寻找具有较高潜力的新秀进行重点培训,以到达提升员工创新本事为标准,并且最终能够切实提升企业整体的创新水平。

三、经过一些辅助的企业研发模式以达成促进员工创新的目的:

对于企业创新人才需求方面的问题,企业需要进行有针对的研发部门的建设工作,这样做一方面在促进企业人才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够使企业的相关部门具有更为强烈职责感,促进部门更好的工作。

四、企业应当针对人才培养的愿景去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一个企业的整体状况和其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一个企业的整体环境。对于企业之外的人也是如此——并且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所以在企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不仅仅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效果,对于企业的文化方面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仅有在多方面入手并且用心去做,才是坚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以上的相关常识主要就是针对当前企业人才问题的介绍以及一些问题,企业应当注重这些相关问题,并且找出企业的具体方式,才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9

第一条: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经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供给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

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资料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经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经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经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经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

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高级岗位的人才。

(二)人才的甄选

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1.甄选条件:进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是大专以上全日制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积极精神,有必须的培养潜质。

2.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由部门或生产单位推荐。

3.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筛选人员名单,然后由公司领导批准入选人员名单。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不一样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对人才采用下列两种培养模式:

1.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一线轮岗工作(不一样系统)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副班长到班长(不一样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车间副主任到主任(不一样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中层副职到正职(不一样部门)时间为一年;培养期间采用继续教育+内外培训+双师培养制+分段式多模块培训体系。

2.专业技术及业务管理型专才,以专业技术为主线进行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专业或业务领域内轮岗+项目锻炼+内部指导+继续教育+内外培训模块训练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四)人才培养方法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司对列入培养计划的各级人员采用不一样的培养方式,按照“技术、本事、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员的技术创新本事为重点,努力培养“适应公司发展需求,实践本事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性”的应用人才。

1.入职开始跟踪管理: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单位负责,定期跟进大学生工作的进展情景。入职2周的脱产军训、培训;现场流程培训;跟班锻炼;年终优秀选拔。

2.建立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启动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让各专业大学生看到发展的期望和潜力,安心留在企业施展才华,从20_年起,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工程,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组织选拔使用和培养适合岗位人才。

3.轮岗:前提必须胜任本职工作;公司不一样部门间的轮换,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不一样部门、单位及各岗位主要职责和相互协调配合情景;由轮换期间部门或单位管理;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根据培养计划及实际情景确定。

4.纳入内部培训师:为了满足中层岗位所必须的沟通本事、

表达本事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本事,凡列入“菁英工程计划”的必须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讲课工作。

5.加强培训:内部培训-公司安排一系列的基础培训、技术培训、管理培训、本事提升培训、素质培训等多种形式;外部培训-安排到有色行业同类矿山现场培训、参加咨询机构组织专项培训。供给技术交流机会,有计划地选送到合作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开阔他们的视野。

6.委培:根据专业、管理需要与高校和有色行业培训机构合作,委托进行深造。培训为半脱产和全脱产形式,毕业后报取得毕业证,公司给予报销学费。入学通知前需签订委培协议,毕业后为公司服务10年以上。

7.双师制:过去,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安排有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表面上很重视,事实上这些师傅根本履行不了职责。在此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充满激情和动力,思想还未真正成熟,自律和心里承受本事比较小,碰到挫折很容易产生想法。实施“双师制”,即主要组织相关专业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较好职业道德的骨干或比新入职学生早2年“学姐学哥”,班组长为目标职责人。没有身份地位的差距,建立实习情景反馈机制,帮忙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梦想,这样让大学生能迅速融入团体、切入工作。当挂职锻炼到车间主任阶段期间,安排厂级领导一带一专人负责指导、管理、考核。

8.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在每一段锻炼期间安排有设计性、研究性的资料,面向生产运行存在复杂疑难课题、技术攻关。例如去年在乌山锻炼的三鑫公司王维、华泰龙杨均,在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带领下,进行爆破参数优化项目和冻土爆破项目研究,经过分析讨论提出方案,开展研讨,选定试验爆区,经过爆破效果分析各项指标,确定优化参数,开展专项爆破试验,最终试验成功解决了大块产出率和根底率偏高和影响铲装效率的问题。经北科大、设计院等专家认证到达预期效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9.构建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方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按照“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本事”为目标,建立以本事培养为主线,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培训课程。

10.挂职管理本事提升:纵向逐级挂职,横向多-维度锻炼。基层一线班组长挂职阶段,主要是自己完善,丰富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要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办事公道更要顾全大局,锻炼职业道德素质、文化技术素质、管理素质,掌握计划、生产、安全、设备、成本等管理知识和技巧。挂职锻炼关键在第二、三阶段,在车间主任和中层岗位上锻炼时,必须给予施展平台,放开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目标,独立处理解决问题,严格按照计划方案实施。

11.保障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人才培养基地以内部培养为主,现有经验丰富的各专业兼职教师40名。其中教授级高工7名,首席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18名,高级技师1名。此外,基地还根据培训需要聘请一些教授和教员,分别是国内高校名师和行业界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团队进行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技术训练。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增强企业凝聚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组织各种演讲、书法、篮球比赛和技能比武,积极参加公司举办大型文体活动。

13.考核体系:考核分为季度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季度考核:学员要有工作小结及自己评估改善意见。指导教师和主管负责人对其评价。年度综合考核:采取“三结合”方式,即结合工作总结进行民主测评、带班指导教师,轮岗单位或部室负责人的意见进行评分。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四个部分,不一样培养时期,不一样的层次,分别制定不一样考核指标;

考核主要测重于思维本事、专业素质、个人特质、综合本事,同时着重参考其工作业绩。

综合考评采取问卷打分方式,分别由带班指导教师、民主测评、轮岗单位负责人进行打分,然后按照30%,30%,40%的比例计算出加权得分。以此得分作为衡量综合考评结果的依据。

(五)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为了保证公司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司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考核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贴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1.淘汰: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考核评为不合格的淘汰。评为基本合格的在原挂职岗位继续锻炼,连续两年评为基本合格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人才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未按本实施方案要求程序参加培训的或外委培训不签订培训协议的,违反公司员工管理办法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不再作为公司人才培养。

公司将根据《培训管理办法》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凡不配合评估工作的个人,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具体情景研究淘汰出局人才管理库。

2.晋升: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评为合格的晋升一级挂职锻炼。另外,当公司出现岗位空缺时,将优先从公司人才库中选拔适合人选,或集团公司选拔人才时优先推选。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0

一、遵循原则

1.遵循规律性。坚持系统培养理念,整体统筹各学段,理顺各学段的功能定位与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2.注重整体性。着眼完整人的成长,整体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3.体现协同性。整体统筹各类教育阵地与教育类型,实现协同联动,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

二、具体措施

1.实施三段联动战略,深化落实贯通培养

着眼于新的高考形势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解决各年级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各自为战的.问题,在创新人才落实三段联动责任制,促进我市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加科学有效。

一是根据学生在各年级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任务的不同,将三个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创新习惯、需掌握的创新技能和应形成的创新能力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做到三段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加强学段间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协调三个学段的工作步调,实现学段教学和研究力量的优势互补和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学段统筹协作的整体集成效益。

二是确定具体任务。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统一制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规划。跟踪最新教改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教学发展意见。开展三个学段学科贯通培养等重大课题研究。统一组织有关的创新教育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发现与解决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问题,确定重点研究课题。

三是落实段联动措施。建立由三个年级教研员组成的学科创新教育研究小组,实行首席教研员制。组长在学科教研工作中要起核心作用,发现问题、设计活动,组织领导本学科其他各学段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教研教改。分学科制定三段联动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开展研究工作。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和教研室对学科创新教育教学联动的情况每半年考评一次,主要是对学科组提出的研究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学科组内实行捆绑式考核,纳入教研员学科负责制。

2.建立创新潜质学生数据库,联动跟踪培养

创新潜质学生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兴趣、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能力的学生,对于潜质学生加强跟踪管理有利于他们的良好的后续发展,同时能够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使创新学生群体不断壮大。

一是学校从创新课程落实及创客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中,通过数据跟踪分析,发现创新潜质人才,形成潜质学生数据库并及时跟进培养,并推荐参加市级以上创新教育活动。市创新教育研究中心通过搭建各类竞赛活动,对学校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筛选,建立市级数据库,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活动。

二是学校通过数据库关注潜质学生发展动态,结合人生规划课程,及时与市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做好沟通,为学生后续发展搭建桥梁,为高中、中职学校提供创新潜质的学生,同时学校结合自主招生政策,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升入高校牵线搭桥。

3.出台贯通培养实施方案,提供政策保障

出台加强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确保人才贯通培养工作有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级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1名局领导分管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确定创新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同时,各中小学校要有1名校级领导分管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教育局将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经费列入预算,重点支持科技教育资源、基地建设、设备设施购置、科技竞赛活动举办等工作。各学校在公用经费中安排创新人才教育经费,重点用于活动耗材的购置、活动资源的引入、校内外活动的实施。

三是完善评价制度。教育局把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列入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对创新教育活动辅导教师工作纳入学校评价系统。学校对学生参加创新教育活动进行多元、动态、过程性评价,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畴。对高中学生创新成果记入档案,赋予相应学分,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自主招生相对接的优先录取制度。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1

根据财政部和重庆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重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解决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__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潜力很强的重庆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重庆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__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一)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二)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三)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四)总会计师。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设置和任命的总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由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财政部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一)报考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格注册会计师,原则上在重庆会计领军人才中筛选,并适当开展考前培训。对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除享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政策支持外,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表彰。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3年,会计青年英才培养2年。实施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并与会计专业硕士项目(MPAcc)有效对接。培养期间实行量化考试和淘汰机制。培养期满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培养院校颁发证书。取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荐使用;入选人员纳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作专家;优先安排会计财务科研课题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可提前两年参加高(正高)级会计师考评。

(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四)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平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五)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逐步实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完善全市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设置,开展总会计师职能、专业、综合知识强化培养。

(六)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习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增强学习自觉性。

(七)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习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八)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习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习;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九)由会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高级会计人才、总会计师的选拔、集中培训、讲座、科研、管理等项开支。单位承担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各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使用单位,要主动如实推荐优秀会计人才,用心支持其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从学习时间、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据此规定原则精神,具体制定鼓励本行业和单位会计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措施。

五、组织实施

(一)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四)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2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潜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仅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务必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务必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状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己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舆论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好处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透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透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习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习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带给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潜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潜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一样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一样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潜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资料,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带给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习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潜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2、制定实施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专家、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3

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己学习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一样,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所以,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所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ahref='t53.html'target='_blank'》夜慕逃秸耄舶烁叩冉逃嘌勘辍⑴嘌娓竦囊话阈砸蟆K裕比瞬排嘌荒芎芎玫靥先瞬排嘌勘晔保蛭癖囟匀瞬排嘌J浇懈母铮饕氖嵌匀瞬排嘌桨赣肴瞬排嘌揪督泻侠淼牡髡谷瞬排嘌桨浮⑴嘌揪陡玫赜肴瞬排嘌勘辍⑴嘌娓裣嘈鳎佣谷瞬排嘌玫靥先瞬排嘌勘辍p》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一样层次、不一样规格、不一样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并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4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在酒店的数量增加的同时,星级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且大部分新增酒店以知名连锁酒店为主,这就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就要不断地研究酒店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训计划,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酒店工作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酒店管理;培养计划;设计

1我国酒店业发现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取得巨大的发展。在20xx年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6029座。其中:五星级饭店117座,四星级饭店352座,三星级饭店1899座,二星级饭店3061座,一星级饭店600座[1]。到20xx年底,我国有13293座星级饭店,有11687家完成了20xx年经营数据的填报。从20xx年与20xx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星级酒店的数量从6029家发展到20xx年的13293家,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但从构成比例上来看,20xx年时的酒店以二星级酒店为主,而到20xx年酒店总体数量虽然实现翻倍,但主要是三星级以上的饭店数量在增加,而一、二星级饭店的数量在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星级酒店的档次正在提高,这就要求有大量的更专业的人才队伍来进行管理和服务,这也给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开业酒店品牌构成分析,20xx年8月国内开业的星级酒店总数为20家,品牌构成情况如图1[3]。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新开酒店以连锁经营的酒店为主,连锁酒店集团一般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度,这样容易形成品牌进入,扩展市场相对容易。连锁酒店集团对用人的要求更高,这也形成了对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从新开业酒店地域分析,20xx年8月份国内新开业的酒店以东部区域为主,有12家,西部区域有5家,中部区域有3家。因此,东部对酒店从业人员数量的需求要大于中西部地区。所以,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可做相关侧重分析。

2我国酒店用人需求现状

2.1我国酒店用人的数量需求

随着酒店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用人需求大量增加。但最近几年通过对大部分酒店调查发展,酒店招聘相当困难,愿意从事酒店服务的人员很少。而且,酒店现有的员工流失也很严重,酒店业最合理的流动率应该在8%左右,然而中国旅游协会对酒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酒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高达45%以上。为了解决酒店缺编的现象,酒店对员工招聘的要求越来越低,针对这一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2.2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数量增加的同时,星级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对酒店从业人员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酒店服务人员具有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议等管理与服务操作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随机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基于行业要求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指导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做好课程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培养适应酒店行业需求的人才。

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

3.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按照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以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规格要求为切入点加以分析并确定,高职高专院校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依此,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应具有酒店管理与服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2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目前,我国酒店从业人员数量需求是巨大的,但随着酒店档次的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院校要按照行业的要求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使得人才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的要求。当然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核心,因为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根本,但课程的选择和设置要以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指导[4]。

3.3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的设置

根据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满足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设置如下:

1)前厅客房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前厅部管理的基础理论、各个岗位接待服务程序及技巧;饭店客房定价及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技能,掌握价格制定的程序和方法、前厅销售和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的能力,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餐饮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餐饮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经营计划的编制、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餐厅各岗位的`标准操作技能和服务程序。培养学生掌握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经营计划、食品原材料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生产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价格管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等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3)饭店市场营销及实务

主要介绍市场的发展概述、饭店产品的特点、营销环境、竞争对手分析、消费者心理及需求模式分析、目标市场市场定位;饭店产品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培养学生掌握饭店市场营销基础知识,了解营销部门管理、营销方法、具体营销管理实务。

4)酒吧酒水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酒吧经营与管理中的基本设施、人员素质要求、基本产品中茶、咖啡、奶、果蔬饮料的基本知识及服务操作;各种酒品的生产过程、种类、代表名品及服务规范;酒吧产品销售与成本控制等管理工作。培养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著名酒品的种类、特点,酿造工艺,质量等级以及各种鸡尾酒的调制、茶、咖啡等饮品的种类及冲煮原理等,掌握酒吧经营策略、酒单设计及日常管理实务操作等方面知识。

5)酒店督导

介绍如何创建积极的工作氛围;基层管理者管理职能的培养与应用,包括召开晨会布置任务;岗位分工班次编排;质量检查与控制;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落实;特殊问题的处理等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及现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酒店督导人才,掌握饭店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艺术以及处理突发性事件和特殊事件的能力,明确酒店督导在整个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6)顶岗实习

通过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酒店主要岗位的职责范围与相应要求,掌握酒店基层岗位的操作程序、基本技术技能和服务技巧,在实践、实习中将所学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紧密结合,达到对酒店各主要岗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本次的顶岗实习中的观察和体会,学会接待中一些事故的处理办法,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协调,针对不同客人类型的接待技巧和对客服务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7)毕业实践

经过毕业实践,学生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各岗位一线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亲身体验酒店工作环境和氛围。通过毕业实践使学生具备酒店营业部门各岗位规范的服务操作能力与一定的管理能力,学生的毕业实践就是企业的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操作。总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适应社会行业需求,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设计,合理制订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5]。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xx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2]国家旅游局.20xx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

[3]第1资讯.20xx年8月份全国星级酒店开业统计报告.

[4]刘新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内容及教学方法探讨[J],旅游纵览(行业版),20xx(4):45-45.

[5]宋宝瑞.基于市场人才需求完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计划[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2):54-56.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5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构成的持续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潜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取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最大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潜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用心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构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积极。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习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应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思考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思考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取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平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简单愉悦工作的环境、能够理解下属推荐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务必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潜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透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6

一、学科发展战略

“纲举目张”说的是任何工作一定抓住“纲”,只要抓住纲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可迎刃而解;若只抓目而不抓纲,那么常常会事倍功半,甚至大事无成。当前我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纲”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其发展战略应如何?参照现代管理学的理念,我麻醉学科的发展战略应以组织构架为前提、内涵建设为根本、人才队伍为关键。为什么?因为没有组织构架就没有相应内涵,没有内涵建设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而没有人オ队伍就没有一切。这里指的内涵建设主要是技术平台与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对组织构架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应认清医院麻醉科若要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科室,临床科室组织构架三要素是缺一不可的,临床科室组织构架三要素是:一门诊、二病房、三护理队伍。若麻醉科一无门诊,二无病房,三无护理队伍,麻醉科医师将处于“铁路警察”只管一段(术中)的局面,麻醉科既无医嘱,更无执行医嘱的护土,若如此,临床二级独立学科、围手术期医学如何能在麻醉科落地。应当承认从组织构架层面去解决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有较大困难的,但相信通过同心努力,这一问题还是有望解决的。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二、人才梯队建设

麻醉科人才梯队应当有4个层次,即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学术带头人及学科带头人,这是一座醉科人才队伍金字塔。

(一)人才队伍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应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数量充足不仅是要能满足医疗的需要,还要能满足科研与教育的需要。当前我麻醉科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按人口与麻醉科医师之比以及手术科室医师与麻醉科医师之比,我们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因此,疲于医疗、职业耗竭的情况普遍存在。其根源是我国现行医院人事体制与机制不能适应国家及医院发展之需要,相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定能逐步得到解决。

麻醉科人员的专业结构明显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无护理专业人员,二无工程技术人员。由于麻醉科没有护理队伍,麻醉科医师“自管、自取、自用、自记、自销”药品与消耗品现象普遍存在,麻醉科既无医,更无“三查七对”制度,这不仅是严重违规,更是违法,必须及时纠正。麻醉科是医院中仪器设备较为集中的科室,就其数量与价值而言,在医院中仅次于影像科,但至今麻醉科未配备有工程技术人员,麻醉科医师“亦医、亦护、亦工”现象是非常不合理的,迫切需要解决。

(二)住院医师

住院医师是麻醉科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低年资住院医师一般来自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医师(规培生)或“专业学位”硕土研究生(研究生),其身份可以是单位人或社会人,高年资住院医师是指已经通过“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住院医师。无论哪种情况,住院医师都是麻醉科工作的动力,因为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能有力地推进麻醉科的建设与管理,使麻醉科工作能规范有序展开:住院医师也是麻醉科工作的劳动力,他(她)们工作在麻醉科临床医疗的第一线,直接为患者服务:住院医师更是麻醉科人才队伍的后备队。当前的工作主要是以质量为生命线推进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要以质量标准及其科学评估为抓手,认真抓好基地质量、师资质量及管理质量,要充分认识到,若三者缺一就不可能有“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同质化,当然也要因地制宜解决规培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差异与不同要求。

(三)主治医师

麻醉科主治医师是学科发展的后劲所在,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的主治医师队伍是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主治医师队伍,这支队伍的成长一是要依靠规范、严格的住院医师培训;二是要注重对主治医师的历练,其中要特别注重品德与能力的历练,即要“用心做人做事做学问”,要倡导在做事做学问中体现做人,在做事做学问中历练做人,这是主治医师日后发展的基石:三是要注重创新思维及素养的培养,“守业必衰、创业有望”,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学科的未来发展,而素养对于主治医师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是至关重要的。

(四)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是麻醉科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什么是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在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专业精通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或方面有较深造诣的资深医师。所指领域(或方面)可宽可,可以是麻醉学的三级学科,或临床麻醉或重症监测治或疼痛诊疗;也可以是专科麻醉,如小儿麻、心血管麻醉、胸科麻醉、脑科麻醉、产科麻醉等:也可以是某一专题,如药理学方面的药代学、肌松药镇痛药等,又如麻醉与免疫、血流动力学、困难气道管理、超声应用等依据上述概念可以认为:优秀学术带头人对学科的发展及其知名度及权威性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他(她)们的造诣、研究水平与权威性,在某一领域或方面常可起到指明方向、发表中肯见解,甚至“一槌定音”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优秀的学术带头人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副高以上职称;②从事相关的医教研实践,具有良好的临床与实验室支撑;③获得国家级相关课题或专利或奖励;④发表过水平较高的相关研究论文或专著;⑤具有一支合理学术团队。

应当指出:当前优秀学术带头人相对严重短缺,究其原因关键是:①对通才与专才的认识不足。要充分认识没有通才就没有专才,但没有专才就没有核心竞争力。②对优秀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坚认识不足。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认知中,只有学科带头人,没有学术带头人;因此出现眼睛都盯着科主任的位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③在人事体制层面,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特别是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而要更多倡导“立交桥”,不要“红绿灯”,这个“立交桥”上可站着更多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他们不相互排斥而是相成相辅助。

我国麻醉学科队伍如此庞大,在麻醉学专业各领域的方方面面多需要有权威性高、一言九鼎的人才,这就是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此,建立优秀学术带头人成长的机制也是刻不容缓的。尊重人才,更要尊重优秀带头人,应成为当今的风尚与体制。

(五)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就是麻醉科主任,是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人物。优秀学科带头人应是学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如前所述,除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专业精通,或已是学术带头人外,还应通人文、懂管理、重修养。

对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是:有追求,有思路,有能力,有情商。追求是理想、是信念,没有追求就没有动力,没有追求就没有精神,要立志、能担当,要立志为学科乃至医学科学发展作毕生奉献;追求要“舍私取公”,还要“法乎其上”,因为现实可能是求其上而居其中、求其中而居其下、求其下而一无所有。思路首先取决于思维,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要有战略思维,要懂得“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的道理,要纲举目张,要有清晰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路,因为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还必须从思维上将“术、法、道”融为一体:术者技术、措施、具体方法:法者规范、指南与路径;道者事物发展的规律及如何认识、掌握、驾驭规律。

能力指的是谋事、成事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必须有较强的能力,这是实现理想与目标的基本保证。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要善于谋事、谋成事,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而谋事者必谋天。

情商指的是一个人的修为。一个优秀的科主任必须有良好的情商,否则最优秀的学科也会毁于一旦,因为没有情商就没有人格魅力,就没有优秀和谐的人才梯队。情商中最重要的是要认知并控制情绪,不但要认知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更要认知和控制学科同仁、特别是学术骨干的情绪,此外要宽容与善待同仁,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有两段名言可以共享,一段是毛泽东主席的教导:“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绝不是易事,因为需要胸怀与境界。

三、人才成长之路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麻醉学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应是三步曲:第一步是从医学院校毕业,进“5+3+X”模式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或进入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二步是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并取得国外背景,国外背景指的是在发达国家或较著名学科与实验室进行研修或深造达一年以上者;第三步是经反复历练后最终成为优秀学术或学科带头人。除此以外,应善于发现并支持自学成才的优秀人才,此等人才虽为数不多,但确有其人,是历史之必然,不能排除与否定。

成才之路关键不是学历与背景,关键是历练,在历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追求、奋斗与悟性。追求是前提,没有追求就没有成才之路。奋斗是根本,奋斗是要去勤奋实践,在实践中磨炼,要在奋斗中磨炼你的意志,做到坚韧不拔;在奋斗中磨炼你的思维,做到不怨天尤人、善于责己、因势而谋;在奋斗中磨炼你的能力,做到既有战略又有战术,与时俱进。悟性是关键,“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是人人都能如此,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悟是非常重要的。我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任重道远,学科振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唤。相信优秀学术(科)带头人是关键,他(她)们人数虽少但能推进发展、重塑历史。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7

第一、构建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意义

健全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更加有利于青年成长、满足企业事业需要、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育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青年人才队伍。

通过该体系的建立,公司将进一步明确不同序列青年人才的发展路径,并以职业发展路径为基础制定企业岗位能力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合理使用的人才识别体系,并给予不同层次的人员相应的培养机会,通过科学适用的体系流程及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充分利用内部聚集的资源,解决公司核心人才的差距问题,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支持。

第二、公司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一、基本制度与体系

(一)管理组织

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管理组织包含一个决策机构,和一个实施机构。青年人才培养决策机构是人事委员会,由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构成。青年人才培养实施机构是人力资源部培训站,负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实施。

(二)青年人才的标准

1. 青年管理人才

从事党政、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5年以上、中级职称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青年管理能手、或优秀管理成果奖、或具有获得推广实施的科学管理方法实践;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创新和实践能力、有培养和发展潜力的员工。

2. 青年技术人才

从事科技研究、技术服务、产品生产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

3. 青年技能人才

从事技能操作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高级工资格证书或被评为总公司高技能人才;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

(三)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

1. 青年管理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见习→科员→主办→主管→岗位经理→部门经理→更高

2. 青年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见习→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资深工程师→更高

3. 青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更高

(四)公司的岗位能力管理体系

在确定了公司的职业发展路径后,以此为基础制定岗位能力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用素质、专有能力、岗位技能。通用素质和专有能力,主要是体现战略目标及业务发展对员工核心素质能力的整体要求;岗位技能则是要体现专业特点及职责分配对员工履行日常工作的具体要求。

四、人才识别与筛选

识别于筛选青年人才,首先要建立公司关键岗位继任计划,以其名单作为青年人才识别的基础,然后运用岗位能力管理体系对名单内的员工进行潜力评价,接着按照岗位序列的不同,结合能力评价与业绩评价两个维度建立九宫格,筛选出本序列的业绩与能力均表现优秀的青年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对象。

五、人才培养与培训

(一)各阶段青年人才培养重点

20__年-20__年入职青年员工为精英型培养,这些青年员工进入公司已经5年以上,对公司及行业均一定的认知,对于这个层次人员的培养,应注重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使他们早日成为青年管理人才、青年技术人才以及青年技能人才。

20__年-20__年入职青年员工为大众化培养,这些青年员工进入公司基本不满3年,由于煤炭行业的工艺流程复杂的特性,因此对于20__-20__年入职的青年员工的培养,应该以掌握基本的岗位知识的培训为主,使他们在日常授课及多种形式的培训中尽快掌握管理的基本流程及特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要素、生产的基本操作及要点。

(二)青年人才培养导师制

1. 导师制的原则

“导师制”是指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有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与新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的支持性关系。

2. 在确定了内部导师后,将导师按照级别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导师库。

3. 指导内容导师为学员制定年度培养计划是导师制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不同级别的导师、不同层次的学员在制定年度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侧重点所不同。

(三)青年人才培养的形式

在建立导师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青年人才的培养。

1. 青年管理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按照公司《岗位轮换管理办法》由人力资源部安排轮岗,拓展其专业广度。后备管理干部的岗位轮换所涉及的岗位应尽可能多的包含整个管理流程的工作环节,通过这些岗位的轮换可以使后备管理干部充分掌握整个工作流程的运转模式,更好的管理全局。

列席高层会议:列席必要的公司高层会议,提高其对公司运营的全面认识。

高校管理课程:积极联系高校联办的管理课程,提高理论知识高度。

2. 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后备技术骨干的岗位轮换应选择工作流程纵向延伸的相关岗位,通过在这些岗位上的轮换,可以使后备技术骨干进一步熟悉整个技术流程的衔接要点,对今后技术水平的提高确定方向。

挑战性项目小组:以公司面临的技术难题为基础成立项目攻关小组,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供培训课程。具体的实施流程是要先根据不同的序列成立相应的项目小组。然后由各个小组选择自己的课题,管理干部课题可包括,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撰写、制度的编写、流程的优化等;技术骨干课题可包括,技改技措方案的撰写、技术难题的改进措施等;岗位能手课题可包括,生产流程的改进建议、生产操作的改进方案、产线漏洞的改进建议等。然后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在整个课题研究期限内,各个课题小组可根据需求,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措施、工具。最后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由小组成员提交项目课题研究成果,并向领导做出汇报。企业会根据不同的小组课题,为小组选派指定的导师,导师全过程指导课题小组直至完成课题成果。

3. 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岗位能手的岗位轮换应选择工作流程横向延伸的相关岗位,通过在这些岗位上的轮换可以使后备岗位能手更加清楚整个生产流程,为进一步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职责扩大化:给予其更宽泛的职责范围,提高其专业宽度。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8

一、现状分析

1、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行动。原因是一部分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对学生传统单一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方案探讨

1、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而创业基于创新,并推进创新。高职教育“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2、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和社会竞争力。二是“双创型”人才也应该具有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

3、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和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4、创新“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二是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

5、强化“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训内容,确保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

6、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应以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考核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7、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三、结束语

本文旨在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提供探讨方法。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9

1 培养目的

1.1根据公司确立的“五个一”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和挖掘各层次人才的潜质,以促进A服务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公司新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资源保障,实现:

1.1.1 人才无断层:要保有一到二名的合适人选,当某个关键职位由于前任提升、退休或辞职等原因出现空缺时,可接替这个职位。

1.1.2 工作顺利交接:要保证连续性较强及较重要的工作,当承担工作任务的人员突然离开岗位时,后继的人选在短时间内能顺利交接工作。

1.1.3 形成人才磁场:要保障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吸引各类贤才的加盟,达到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2 培养原则

2.1 领导问责培养原则。各级单位及部门负责人对人才培养工作负直接责任,人才培养的成效应纳入考核范畴。

2.2滚动进出培养原则。不论资排辈,实行“赛马制”滚动培养,每年根据实际工作表现调整人才梯队,选择优秀人才纳入人才库中,对实际工作中表现一般的人员淘汰出人才梯队。

2.3 个性化综合性原则。坚持专业培养与综合培养同步进行,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方向,设计针对性的发展通道和培养方法。

3 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A公司本部及各子公司。

4 管理职责

4.1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建立“统一管理、分级实施”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负责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认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5 甄选方法

5.3.1 职业操守、知识技能、工作资历等基本条件通过个人材料,结合日常工作观察情况进行分析。

5.3.2 关键能力资质通过调查表、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条件具备的可借助专业机构的测评软件进行测评。

5.4 甄选程序

5.4.1公司关键岗位的数量可按公司当前职位总数的30%之内进行评定,每个关键岗位至少要选定1~2名后备人员。如果公司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特殊岗位,可考虑外部招聘。

5.4.2 后备人才由各单位根据公司制定的甄选原则及条件进行筛选确定,并报A人力资源部审核备案。

5.4.3 确定的关键岗位一般应公开,但关键岗位后备人选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可在单位内部公开,也可只在单位领导班子范围内公开。

5.4.4 流程:

步骤 流程内容 责任部门

1 提交关键岗位及后备人选 各管理部门

2 关键岗位及后备人选资质审核,并绘制关键岗位及人才梯队配备图 人力资源部门

3 提交公司领导班子评定 人力资源部门

4 确定关键岗位及后备人才名单 公司领导班子

5 后备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制订、跟进实施 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

6 后备人才的考核、评价 人力资源部门、管理部门

7 后备人才的调整 公司领导班子

8 后备人才库的维护与管理 人力资源部门

6 关键岗位人才梯队库

6.1目的作用。公司人力资源部汇总审核各单位根据甄选条件确定的后备人才,创建关键岗位后备人才库,完善后备人才档案,以促进信息查询、跟踪培养、管理评估、选拔与调动等管理。

6.2 梯队层级。根据同一关键岗位对人才培养的先后顺序,按照各单位的综合评价划分一级梯队和二级梯队,一级梯队人才为优先发展级,二级次之。

6.3梯队晋升。当关键岗位出现人员缺位时,优先考虑从一级梯队人才中选拔合适人员,同时从二级梯队人才中选拔合适人员补充到一级后备人才;当二级梯队人才空缺时,则相应从公司选拔优秀者补充空缺。

6.4 晋升条件。关键岗位空缺时,应优先从后备人员中聘任,后备梯队人员一般应在经过1年以上培养后才能晋升上一级管理岗位(特聘人员除外)。

7 培养使用方式

主要通过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双向选聘、工作优化、导师制等方式循环培养,合理地挖掘、开发各层次人才,以便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新员工试用(见习)期的培养管理,按照《新员工入职指导管理办法》执行。

7.1 挂职锻炼

7.1.1挂职对象。主要针对中高级专业技术型人员开展“T”形培训,让他们在熟悉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同时,纵向或横向增强对其他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认识和了解,以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业务工作能力。

7.1.2 挂职周期。由派出单位与挂职单位协商确定,原则上按全日制3~6个月为一个周期,或按每月挂职工作时间不低于15天。

7.1.3人事管理。

(1)挂职职位一般跨单位或部门安排,以部门副职或助理职位为主,以学习、调研、议政等形式参与兼职部门工作,在业务上接受挂职部门领导的管理,并接受所在挂职部门负责人的考核,考核结果应反馈给派出部门。

(2)挂职人员人事关系仍然隶属于派出单位,享受挂职前的薪酬待遇。

7.1.4 审批流程。

(1)跨单位挂职锻炼的,由拟派出单位提出议案(明确挂职人员、培养目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要求等),提交A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协调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的挂职工作;

(2)跨部门挂职锻炼的,由拟派出部门或所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议案,并报单位负责人批准。

(3)挂职申请批准后,统一由负责审核的人力资源部门签发派遣通知函,以书面的形式明确挂职人员的岗位职务、职责权限和工作安排等事项,正式通知接收单位或部门。

(4)接收单位(或部门)应当为挂职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且负责安排好挂职人员的工作。

7.2 岗位交流

7.2.1交流对象。主要针对具有培养潜质的中高级专业管理骨干,通过单位(部门)之间双向或单向交流方式,让交流人员熟悉多种业务,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推动A公司范围内人才的良性流动,进一步优化专业管理人才队伍结构。

7.2.2 交流周期。原则上为6个月~1年或以完成一定任务为限,具体交流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7.2.3人事管理。

(1)岗位交流以跨部门为主,一般参照同级别职位交流,由接收部门聘任上岗,直接参与部门的具体工作,并按新聘任岗位考核,发放薪酬待遇。

(2)由子公司提出议案,经A公司同意后跨单位交流的,人事关系一般隶属于派出单位,薪酬待遇也在派出单位发放。

(3)由A公司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安排的岗位交流,人事关系一般转移到新聘任单位,并按新聘任岗位相应的标准发放薪酬待遇。

7.2.4 审批流程。

(1)单位内部交流:由各单位自行调配——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备案;

(2)跨单位交流:由各单位提出议案——A人力资源部审核——公司领导批准。(财务、组织人事、监察、审计等岗位人员交流还应征询业务主管部门意见)

(3)岗位交流申请批准后,统一由负责审核备案的人力资源部门签发派遣通知函,以书面的形式明确交流人员的岗位职务、职责权限和工作安排等事项,正式通知接收单位。

7.3 双向选聘

7.3.1选聘对象。业务拓展难以获取的特殊专业人才或急需人才,一般根据工作对象专业工作特长,结合本人的意愿在A内部进行优化配置,由单位与个人双向选择后聘用,以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促进A公司人才资源的共享。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0

摘要:“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计划”为背景,讨论与研究在顶层设计指导思想、组织管理和保障体系、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并重点探讨了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以期构建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新机制。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xx)34-0037-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为各行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对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湖南工程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62年的办学经验,已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首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湖南工程学院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20xx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四年来学校围绕“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先导点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层面的标准,也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根据和基础,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和基本标准。依照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提出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l0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创新点

“卓越计划”追求的是卓越的精神与卓越的态度,推行的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强化的是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湖南工程学院创建行业与企业深度参与的卓越计划“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结合专业内容适当穿插企业短期实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集中实践和毕业设计。集中实践安排在第七学期,采用“项目制”和“轮岗制”模式,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

为制定完善的“3+1”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工程学院多次与不同类型的企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针对企业学习方案的研讨,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了企业学习培养方案、企业学习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机制、企业学习生活管理机制、企业学习工程教学团队。如表1为机设专业学生赴某企业学习前2个月的安排。

表1 “卓越计划”——企业教育培养计划(**公司)

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1年时间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掌握机械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参与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的初步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其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进而达到融研发工程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序号培训时间培训部门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实施

负责人考核

方式备注

11人力资源部企业介绍、管理制度学习、企业文化介绍、安全教育、行业发展介绍熟悉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具有对社会及企业环境的认知;企业运作模式的认知能力人力资源部主管考试

22生产车间根据3D模型,在辅导员的带领下组装设备能够看懂3D图并能依图组装部门经理&企业导师实践操作实习报告

1 学习和认识各种电器、气动、五金元件性能、用途、原理能够识别各种元件实物,并了解其性能及使用

2 学习使用solidwork

绘图软件能够用solidwork绘图

2 认识各机构动力元件动作时序了解动作元件在设备中作用

1 学习模具及各机构的组装要领了解设备机构件组装关键点

三、组织管理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点

1.责权利清晰的组织架构

为加强对“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学校成立了基于学校、教学院、专业等不同层面的各类工作组织,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职责明确、责权利平衡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学校“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层面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全校范围内资源配置和“卓越计划”的实施保障;“卓越计划”办公室负责全校“卓越计划”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专家指导委员会起咨询、指导和顾问作用;各实施学院均成立教学院“卓越计划”工作小组,领导并执行学院“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专业教学工作组负责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专业校企协作组负责审定企业学习方案,研究和处理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聘任,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校企协作问题;公共课协作组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评价公共课部的教学改革。

2.创新“企业学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监控对象,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和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对促进高校高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企业学习阶段教学质量执行体系涵盖的主要内容有:

(1)企业学习的过程控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原始学习记录和学习成果进行把关和评估,包括实习周记、阶段性实习报告和月度总结、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并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态度工作表现,共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评价。表2为机设专业学生某企业20xx年下学期成绩评定表。

表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企业学习阶段成绩评定表

企业名称学生学号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安全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产品工艺与设备企业生产与管理产品装配与技术服务产品研发、工艺与制造

成绩评定按照五级制评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评分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时间:20 年 月—20 年 月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根据各专业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建立了企业学习阶段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包含时间进度、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及质量反馈等内容的监控体系;采用企业现场考察、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检查作业课程设计、与企业指导教师访谈、听取企业反馈等方式,参照现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式建立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

四、课程体系重构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难点

“卓越计划”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各实施专业需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特征,根据自身特点重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湖南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以彰显专业传统优势,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制造及工艺为落脚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低到高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其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知识分层递进,强调工程知识认知规律,从通识知识教育到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再到工程专业知识教育和企业知识教育由浅入深地分层次递进。

1.素质能力分群

由通识教育课程到学科基础课程再到专业课程,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知识的工程应用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能力素质培养的对应性,将理论课程整合为9个课程群,包括:1~4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群;2~6学期开设的力学课程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群、控制技术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群;7~8学期企业负责的企业培养课程群,以及贯穿大学四年的校企联合开展的综合能力课外培养课程群。

2.理论实践融合

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交互进行,达到“工学交替”的融合效果。

3.人文知识渗透

将广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校内校外贯通

强调校内外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从校内的工程认知教育逐步过渡到企业的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

五、教学方法改革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支撑点

“卓越计划”着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路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小组研讨式教学方法,并开设了创新性实验;“供电工程”等专业课程则采用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方法,在课程开设初期布置了5个供配电工程设计项目,将学生分成10个设计小组,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完成所给项目的设计内容,课程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加强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高低压电器”等课程教学则采用基于工程实际课题的QQ群课外研讨式教学方法,搭建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结合,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对接。

六、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点

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专职教师指有工程背景和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兼职教师实施聘任制,面向社会、业界聘请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湖南工程学院建设高水平“卓越计划”师资队伍的措施主要有:

1.提升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素养

强化工程经历,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派遣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实施不少于2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选择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对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2.企业指导教师遴选措施到位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从企业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经历、较扎实理论基础和受过大学教育、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学校派出的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3.加强“卓越计划”授课教师资质认定

校内教师具备在企业工作5年的工程经历后可优先聘任承担“卓越计划”教学任务。将条件不具备的教师分批次派往合作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工程实践经验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校企联合运行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

一个卓越的工程师必须有在企业接受教育与培养的经历,选择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上能达成共识的企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创新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是关键。

1.基于企业内在需求的利益驱动机制

学校帮助企业逐步解决人才和技术需求,同时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及提高知名度。

2.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1

我认为,选择职业目标应该有3条基本标准:一看行业发展前景,二看企业成长速度,三看企业的领导(直接上级)是否容易相处,双方在个性和个人价值观上是否契合,企业是否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工作,我把它作为一个可以终身从事的专业工作领域来看待,十五年前,他已经为自己制定了明晰的职业规划

22年底,我来到新浪,此时,新浪网刚刚摆脱互联网危机,恢复元气并走向盈利。我坦言他喜欢这家公司:这是个年轻的企业,它虽然只有xx年的成长时间,但是已经经历了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相对于传统行业而言,新浪拥有年轻的管理团队,很多管理者都在3岁左右。这里少有条条框框,每天工作都在面对新的开始,充满了挑战和创新,工作感受非常适合愿意接受挑战的年轻人。其实,到新浪做人力资源部总监,主要原因并不仅仅因为新浪是一家知名的服务于全球华人的企业,而是因为新浪符合我就职选择的三条标准。每次选择进入一个新领域,他首先关注的是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然后看这家企业是否走在同行业的发展前列。企业发展速度快,人才需求量大,机会、挑战就多,给予的施展平台大。最后,要看企业的领导(直接上级)是否容易相处,双方在个性和个人价值观上是否契合,企业是否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工作,我把它作为一个可以终身从事的专业工作领域来看待,十五年前,他已经为自己制定了明晰的职业规划。

一、内向男孩的自我磨练

xx87年,我从财经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为了抱着能到社会中经历磨练的心态。我曾经将初期的理想定位在到煤矿或进炼钢工厂等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些实实在在产出物质产品的工业部门,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可是因为一些机缘巧合,他最终还是把职业方向定在了自己曾经很轻视的服务领域。小时候,我自认为比较内向,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但他没有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克服这一缺点。上大学后,他报名参加了公共关系学习班,后来还加入公共关系协会,并尝试到大学进行讲座,与大家交流公共关系领域的看法和经验。这个过程改变了他对公共关系的理解,也认识到自己个性的弱点不是不能通过职业锻炼克服的,我开始在与人交往方面为自己树立了起了信心,并且关注在人际合作领域的职业发展目标。xx9年,美国协和集团招募管理人员,经朋友推荐我应聘加入到该集团,担任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助理。在与协和集团中国区总经理一个加拿大老外的相处中,我学习到很多作为经理人的职业要求和从业经验,并开始有意识积累人力资源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二、从协和集团步入人力资源管理

当时,协和集团正努力开拓中国大陆地区的零售业市场,中国区总经理是个有数十年商业管理经验的加拿大人,他经常在周末带着我到北京各处进行调研,并通过个人经历鼓励我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行业前景非常好,而我的性格中又有较多的耐心与合作特质。于是,从xx91年到xx94年底,他安排我负责协和集团中国区的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工作。工作范围不仅是人事、行政,而且包括工程、安全、客户服务等多方面。我认为,这段工作对他影响很大,使他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并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确定为一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开始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时,我就是外行管内行。面对有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同事,在没有任何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要胜任岗位的要求,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人力资源管理书籍,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

三、家乐福考验理想执行力

xx94年底,法国家乐福来到中国。经一家猎头公司引荐,我加入了家乐福。这家排名世界前列的零售业巨头以流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他对服务业的一些偏见看法。当时在国内只有超级市场(supermarket),还鲜有超大型超市(hypermarket)。仓储式、零库存的销售模式对企业流程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家乐福非常重视整个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企业领导只对业绩负责而无权随意更改流程,流程的修订只能在每年一次的全国总经理会议上进行。更重要的事,公司不仅仅将规范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更注重执行,公司设有内审专员,专门监察流程的执行情况。而且公司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业务知识,各部门主管亲自授课,把业内最新知识技能和管理要求及时传授给员工。随着公司业务不断发展,我到家乐福的一年后,公司全球行业排名不断提升,已经跃升到全球第二位。

一年的'时间,因为工作出色,公司准备提拔他负责更多业务、财务等方面的工作,我却没有接受,他的目标很明确希望能把人力资源做到更好。我觉得,人力资源领域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学习、实践,足够他用一生去努力。在协和集团和家乐福的工作和学习使我认识到,服务业在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会日益突显。他对比说,美国在建国初期,农业的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是非常大,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产业即服务业逐渐增长,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现在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7%。韩国在2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结构也与当今中国相似,后来也经历了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占主导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贡献将越来越受到业绩的证明和肯定。把人力资源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我有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如果从纵向角度划分行业,那么各个行业间的专业业务差距是很大的,比如技术再娴熟的炼钢工人也不能把它的专业技能应用在汽车驾驶上,一个人很难跨越不同行业。而横向划分则不同,比如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并没有本质差别,任何企业都需要绩效和人才的管理。

四、在新浪施行人才管理理念

22年xx月份我来到新浪,他很快便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融入了新浪企业文化。新浪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尊;突破创新;回馈社会;永续经营。我认为,要在实践中体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而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必须从单一服务职能的人事管理转变为以绩效为导向、以人才为本的战略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贯穿在企业的各个发展环节和发展阶段。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客户,要像尊敬客户一样对待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公司和员工发展之间的桥梁。如今,我最关心的是,除了工作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能力发挥。不同人的个性与他们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关联性,要为不同特点的人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建立起全面报酬体系是必要的,薪水的激励作用不能作为长期因素,更重要的是工作认同感,让每个员工都能体验工作的乐趣;同时还需要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其有效克服职业发展瓶颈。近日,我正忙着安排和政府部门联系解决部分员工子女入托的问题只要对员工很重要,做这些工作都是必要的。我说,自己的职业选择也是个性使然。他为人心态平和,工作中的问题从来是对事不对人,也不会以对方职位高低为标准来衡量问题的轻重这是职业原则。我并没有给自己制定一些物质方面的奋斗目标,也从不因为这些问题与人争执,我只是做我喜欢做的事。有些人说人际关系问题太复杂很难处理,我并没这样觉得,我很喜欢和人打交道。

我戴着眼镜、文质彬彬,表面看起来,不是个外向型的人,但在骨子里却有种冒险气质。他非常喜欢郑毅带有挑战性的户外运动,比如探险、蹦极。喜欢挑战所以尝试着选择不同的行业,喜欢挑战所以来到互联网这个充满挑战和有很多不确定性的行业。不管怎么选择,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很清醒的,在不断接受挑战的同时,他却又牢牢把握着方向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把它做到极致。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2

员工是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要素,企业的所有价值都需要经过员工来创造。企业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发展就是因为不断地有新员工作为宝贵的新鲜血液注入到企业中,所以,企业应当重视对新员工的培养,帮忙他们成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新员工培训是专门为新员工设计并实施的培训形式,在塑造企业的合格员工、传承企业文化、建设高绩效团队、赢得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多年的咨询服务实践,认为新员工培训方案必须“以人为本”,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和新员工需求特征制定科学完善的新员工培训计划。经过总结归纳,认为企业在对新员工培训计划进行设计时,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分析培训需求――方案设计的前提

培训专家应当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分析培训的必要性,以及培训的目标和资料。需求分析是确定新员工培训计划的前提,也是培训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可从三方面进行:

1、组织分析,根据企业的远景和使命,确定对员工的要求,以保证培训方案的设计理念贴合企业的总体目标和战略要求。

2、工作分析,新员工到达梦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本事,如果已经有成熟的岗位说明书,能够直接参照书中对员工的要求。

3、差距分析。指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未来工作岗位对其技能、态度的要求进行比照,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确定需要哪方面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本事。

二、明确培训目标,分层设置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培训总目标是整个新员工培训计划的设计依据,具有宏观、不可操作性的特点。典型的表述如经过新员工入职培训帮忙新进员工了解和熟悉公司的一般情景,从而适应企业的各种环境,胜任新工作,使新员工在入职前对公司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认识并认同企业的事业及企业文化,坚定自我的职业选择,理解并理解企业的共同语言和行为规范。培训的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具备可操作性。它一般包括了解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熟悉企业的各种通用的政策、规章制度;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和产品基础知识、明白岗位的基本要求;能熟练应用各种基本的工作技能等。

三、遵循培训原则

培训原则是对该方案在设计理念上的界定,常见的如以岗位时间锻炼为主,脱岗培训为辅,在实践中快速成长;针对不一样类别的新员工制定不一样的员工培训计划;培养过程严格管理,严格考核。

四、明确培训方案的适用对象

如本员工培训计划适用于某公司或某部门的'新员工培养。

五、设定合理的培训时间

一般公司的职前培训在天不等,少数大型公司的部分职位如销售则要xx个月;到岗后的培训周期较长,会持续x个月——x年左右。

六、选定适宜的培训职责部门

职前培训由企业总部统一安排,职责部门为人力资源部或专门的培训中心;在岗锻炼期间,由员工所在业务部门负责;若跨部门锻炼,则有多个业务部门共同负责。

七、设计培训资料

一般来说,新员工培训计划应包括知识、技能和其他素质方面的培训,他们需要与需求分析的结果相贴合,并与工作的要求相关。知识方面应包括企业的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理念、战略和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标志及由来、企业的发展历史阶段、产品和服务等,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还需要增加对应的专业知识,如xx公司的技术新员工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完本专业相关图书并经过考试。技能方面应包括有效沟通、团队合作、时间管理、会议管理等通用技能。其他素质方面,主要指的是在价值观层面能认同企业的文化。此外,不一样的培训层次有不一样的资料重点,如企业层次的培训倾向于文化、政策等宏观层面,部门层次的培训倾向于部门结构职能、工作职责、关键绩效指标等。

八、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通常包括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主角扮演法等,他们各具特色,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要依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选择采用。根据成人学习的规律,新员工入职培训应当尽量多采用学员参与度高的方式以提升培训效果。

九、准备好相关的培训支持资源

培训资料及培训方法决定如何选择培训支持资源。一般应包括教室、会议室、工场、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投影仪、电视、录像等,这些安排能让员工从不一样的角度体会到企业的关怀,所以在设计时需要尽量研究员工的感受。

十、评估培训效果

企业在实施新员工培训计划后,应采用必须的形式,把培训的效果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表示出来。

我们提议企业使用在国内外应用最广的培训效果四级评价模型,这个模型将培训的效果分为四个层次:

1、反应层,在培训结束时,经过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培训后总体的反应和感受;

2、学习层,经过考试确定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资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行为层,即行为改变,确定受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

4、结果层,即产生的绩效,能够经过一些指标来衡量,如生产率、员工流动率、质量以及企业对客户的服务等。

企业在对新员工培训进行评估时要向第三、四层次的评估发展,因为仅有最终的行为改变和绩效提升才能直观的说明培训的价值之所在。企业应注意,培训评估完成后,需要撰写培训评估报告,资料包括培训项目概况、培训结果、评估结果及改善提议,以便不断地展现效果、总结经验和持续改善。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3

学校自_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_”期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_”期间继续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间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且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格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主要任务者。

⑵ 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近5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的论文要求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⑷ 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职务;或在国内一级学会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

⑸ 已经或正在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者。

⑹近5年是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其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⑺在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中成绩显著,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内同行一致认可者。

三、选拔程序

选拔拔尖人才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根据选拔条件,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学科或专业进行民主评议,然后由所在学院按照条件要求组织专家进行初评。

2.各学院经过初评产生的候选人要向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提供《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代表其学术水平的论文、著作以及鉴定证书、获奖证书、课题立项说明书等有关佐证材料。

3.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候选人在规定时间按规定要求要向评审专家汇报个人学习经历、工作业绩以及科研等情况,并阐明自己近3年的学术计划。同时还要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

4.评审会专家评议讨论并投票表决。

5.学校对专家评审通过的人选进行公示。

6.学校批准公布。

四、选拔范围

拔尖人才选拔的范围包括学校规划确定的所有学科和专业。同时,学校特别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领域里寻找新的生长点。凡近年来在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领域内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符合上述选拔条件的,也可以按程序申报。

五、支撑条件与组织管理

1.为确保此项计划的顺利推进,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抓这项工作,由下设在人事与专家工作处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学校为确定的拔尖人才提供如下支持条件:

(1)为每位拔尖人才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2)拔尖人才每月享受特殊贡献津贴100元。

(3)学校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1~2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用。

(4)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500元书报资料费补贴。

(5)为每一位拔尖人才指定一名导师。

(6)对拔尖人才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学校优先予以考虑解决。

3.对拔尖人才的任务要求:

拔尖人才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必须完成下列科研任务:

⑴每年必须在东北林业大学中文学术期刊目录a类所规定的杂志中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1篇。上述发表的论文要求均应为第一作者,且必须是以东北林业大学名义发表的。

(2)3年内必须申请获得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且本人必须为第一主持人,个人可独立支配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3)5年内必须出版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或获得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4.学校的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完不成规定任务指标,经评估低于三分之二票数者,将取消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资格,不再享受拔尖人才各种优惠政策。

5.拔尖人才在下面情况下将不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继续培养:

(1)经民主推选并经组织批准为学科带头人;

(2)年龄满45周岁;

(3)有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制假者;

(4)由于种种原因不宜作为拔尖人才继续进行培养者。

6.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是我校在新世纪之初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重大举措。各个学院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注意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积极参加所在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安排他们到一些重要岗位上去锻炼,以增长他们的才干,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积极为他们出国考察、访问及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积极推荐他们到有关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提高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4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载体,是当前最受企业欢迎的校企合作方式之

一。为进一步加强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增强校企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特制定本办法。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原则

(一)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原则

广大教职工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经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联系,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合作方向。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首先要研究合作对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景,研究对方在行业内的实力和基础,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到该企业就业;其次要研究对方的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否学到知识与技能,能否学以致用;第三要研究对方对合作教育的进取性。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构成一种法定的协作关系。

(二)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双方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优质实践性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有利于企业利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贴合要求的人才。所以,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研究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充分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根据订单的约定,保证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保证学生自愿参与定向培养工作。

(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首先,课程设置应研究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1

清晰体现。第二,课程设置应满足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本事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资料。第三,要研究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

(四)教学规范性原则“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必须遵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教学完整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教学计划内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环节可与企业上岗培训相结合,由用人单位给出实习成绩。毕业环节可结合用人单位实际,由指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参加答辩。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程序

针对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选派技术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可根据需要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学生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对其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一)前期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要圆满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就要选择良企为合作伙伴,选择那些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科研本事强、发展后劲大和有合作愿望的企业,异常是刚刚筹建的大型成长性企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空间较大。

(二)与企业签定订单协议

在对企业进行综合评定并确立合作意向后,经过充分协商,学校、企业、学生按照审批程序正式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协议书的资料要涉及合作目标、合作原则、培养对象、培养时间、三方的权利义务、其他事项等,从法律上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2

校企合作协议要注重保护学生切身利益,订单班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应当缴纳意外伤害保险。

(三)公开选拔订单班学生

校企精心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学校和企业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宣传,向学生全面如实介绍企业的情景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理解学生咨询。企业派出人员对报名学生进行笔试、面视,经过综合考核合格,组成订单班。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期限不低于9个月。订单班组织完成后,要将组织情景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报校企合作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备案。

(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协议签定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料、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学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部分专业课教学。

(五)课程与教材开发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应进取开发适应订单班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是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企业文化、管理特点等确定的,体现了不一样订单的要求和不一样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课程与教材开发是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开发过程应有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具体控制要求包括:深入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群的要求,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综合本事等;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与用人单位共同拟订;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尽量避免只注重眼前的实用主义,防止课程基础过于狭窄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包括顶岗实习)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控制要点主要有: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与组织;用人单位应供给贴合培养目标的工作实践岗位;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不少于一学期。

(七)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的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这种信任必须缘于其实施过程中严格的过程管理。年终由学校交流合作处牵头,组织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考核小组,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核。过程控制和评估的基本要求有:双方安排专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班级进行管理;用人单位切实履行培养协议;面向学生开展征求意见提议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活动,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景进行跟踪,建立顶岗学生的实训档案;技能水平、顶岗实习中的表现等应作为学生学习考核的重点。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系部主要负责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第一职责人,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是本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直接职责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是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是专业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洽谈人,负责校企合作协议的起草,校企合作项目的立项申报及实施,校企合作成果总结,校企合作资料的建档;系部负责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项目的初审上报,各专业校企合作的检查指导评价;校企合作处等部门对系部上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审查,分管校企合作的学校领导、学校院长签批后生效。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5

一、“卓越计划”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提出了新要求

“卓越计划”的提出旨在培养工程界的领军人物,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医疗器械仪器产业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具有如下方面的能力:具有扎实的理、工、医等多学科的医学仪器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深入理解并掌握医学仪器工程分析和设计原理,理解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具备实现医学仪器工程相关设计的智慧、能力及奉献精神;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知识。

二、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全国约有1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所有的培养计划和方案都只是偏重于相互关联比较紧密的学科方向,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方向。由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本科生的培养方案非常多,相互之间的区别还比较大,但它们大多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课程的设置上,内容比较散,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较少。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课程设置除了一些公共课程外,其专业课涉及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仅仅是将这些课程简单地拼凑起来,并没有很好地将它们的知识点进行融合,形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色的专门课程。

2.教师的知识结构很难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得课程体系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在大多数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任务是由电子、计算机、生物、物理、医学等领域专家来承担,他们往往在某一个领域内有很高的造诣,但要结合其它领域的知识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现象阻碍了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也使人感觉课程体系比较松散。

3.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的了解较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其相关产业更是最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大部分高校与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很难到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已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部分高校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企业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不愿意接受本科生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

三、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定位于医学仪器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并已经被确认为广西重点学科。依托于“生物医学传感与智能仪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医药制造”等广西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以及广西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专业学科结构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有效解决了当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工程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凝练专业方向,领航专业发展。

凝练专业方向,不仅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还要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只有不断加强与医疗器械相关生产企业的联系,掌握最新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专业需求情况,才能使专业方向紧跟需求,专业才能长期健康发展。

2.加强科学研究,带动本科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融合特性非常明显的学科,这种特性在科学研究尤为突出。鼓励教师参与医学仪器相关的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科研项目。特别鼓励教师承担相关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这在教学方面至少有三个好处:(1)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工程实践活动提供实际条件,同时也使相关工程研究可以到生产实际当中;(2)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融合理、工、医三个学科的知识点,掌握医学仪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工程设计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3)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包括企业委托的开发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训练活动,同时,让学生能够亲历生产现场,有助于对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

3.完善课程体系,适应“卓越计划”。

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设置可采用多任务与相互联系的教学规律,鼓励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广度也有深度。课程的设置必须既重视基础知识,又突出专业特色;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主要应包括基础知识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医学知识课程体系、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相关生产专家的意见,了解企业生产中的人才需求进行设置,并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

4.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合作,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高校与相关生产企业的良好关系对于工学本科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邀请企业参与院系对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时修正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还可以聘请企业有较高水平和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并指导教学活动、实习、毕业设计课题、参与毕业答辩,让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5.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

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交流能力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培养方案中突出了主干课程同时,尽可能多开设前沿选修课,尤其是反映其专业特色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人文素质修养。另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将工程建立在与经济、社会、科学、人文、自然、环境、法律、道德等为一体的大系统中,把人才培养置于这样一个大工程背景下,实施工程教育。

总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需求非常旺盛的学科专业之一。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具备解决医学仪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在工程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精细化培养。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6

为加强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青年医学专家,进一步推动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快提升我院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特制定“X医院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星火计划”(以下简称“青年人才星火计划”)。

一、培养目标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拟每2年选拔10名优秀青年医学工作者,其中医疗6名,医技2名,护理2名。以在临床一线带教为主要方式,经过2年有计划的严格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为形成新一代医学专家队伍奠定基础。

二、组织管理

医院组建X医院人才培养星火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统一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科,负责具体落实日常工作。

三、选拔范围和条件

(一)“青年人才星火计划”培养对象的选拔范围为:全院所有医疗、医技和护理从事一线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申报人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爱岗敬业,事业心强,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求实、创

新、协作和奉献精神;

2、年龄在40岁以下(申报当年1月1日以前出生);

3、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临床医生须是第一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并能较好地运用外语了解、学习新技术;

4、对本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有较深厚的基础,具有发展潜能,有较强的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

5、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 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培养按计划进行,并能切实保证提供优秀指导老师在临床或科研一线固定带教。指导老师医疗、医技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护理为护士长或副主任护师。

四、申报和评审程序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每2年选拔10名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按照本人申请,指导老师及科室推荐,公开、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经专家进行专业评审后,由“领导小组”审定入选名单。申报和评审的具体程序如下:

(一)申报:“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由所在科室择优推荐,并报“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申报材料共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申报书,包括申报人基本情况,由申报人根据要求如实填写;第二部分为推荐书,主要内容为指导老师意见、科室推荐意见及培

养计划和措施(包括固定带教老师的基本情况),由所在科室具体填写。申报书和推荐书填写内容应准确无误并由业务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统一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初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申报书和推荐书等相关材料,对申报人的申报条件进行初审,符合条件者进入笔试和复审。

(三)笔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英语水平。

(四)复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结合笔试成绩,根据“评人为主”的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专业性的全面评议并排序,“领导小组”根据排序择优选出面试对象。

(五)面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专家组对面试对象进行面试。通过申报人的答辩,评审专家根据申报人的思维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及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申报人带教老师的能力、申报人所在科室配套支持力度、学科环境氛围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医院学科建设的有关情况,在全面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采取评分和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地作出面试对象择优录取的排序。

(六)公示:经评审专家面试后的拟入选对象,在医院公示栏进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

(七)审定:领导小组在评审专家组评审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公示情况,审定入选“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培养对象名单。

五、培养经费

(一) 每位列入计划的培养对象资助额度为1万元/年。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对象开展相应的临床科学研究、培训提升、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等。

(二)培养经费由培养对象按制定的计划由医务科审批后使用。财务科进行专项管理,实行单独计帐,专款专用。因个人原因中断培养计划的,已用款全额退还医院。

六、培养和管理

(一)医院与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及其业务主管部门签订培养人才项目协议,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确保“青年人才星火计划”顺利实施。

(二)医院除培养经费资助外,为培养对象在临床实践、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及相应的科研等方面创造一定的条件;培养对象所在科室位必须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并切实保证提供优秀老师在第一线固定带教。

(三)医院建立“青年人才星火计划”信息管理档案,制定考核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对培养对象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考核,并组织中期评估和终期综合评估。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培养对象实际业务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医、教、研实绩是否按年度计划完成等。根据考核和评估的情况,报“领导小组”同意后,在原核定的经费额度上,适当调整培养对象的下一年度经费支持力度。对未能按时完成培养计划进度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整改意见,

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领导小组”视整改情况决定是否撤销培养计划,对确实难以按期完成培养计划的对象,予以撤销培养计划。

(四)培养期间,培养对象每年必须完成至少1个科研项目的申报,参加相关专业学术会议1次,完成2篇省级或省级以上论文的发表,承担1次大学教学活动和6次实习医生的集中教学。

(五)各有关科室根据培养对象原有基础,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推荐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应积极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为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在学术或技术岗位上担任一定职务,优先参加有关专业委员会工作,锻炼其组织能力。

(六)培养计划完成后,培养对象须认真撰写总结报告,于培养期限到期后1月内将总结报告及相关附件(已发表论文、科研原始记录或其复印件、经费使用情况等)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评议。

(七)经费由财务科和审计科审核管理。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七日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7

1、总则

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经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供给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各项目组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资料本管理办法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2、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和“精鹰计划”和

“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第六条:“雏鹰计划”

第七条“飞鹰计划”

第八条“精鹰计划”

第九条“雄鹰计划”经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贰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公司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3、战略人才的甄选经过科学的测评慎重的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

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十一条甄选条件、进入战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必须的培养潜质。

第十二条甄选工具

1、《战略人才推荐表》

2、《职业锚职业倾向自我评价测试问卷》

3、《管理人员本事评价表》

4、职业满意度测试

5、《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表》

第十三条甄选程序对于公司战略人才首先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和甄选工具提候选人员名单然后由总经理确认战略人才库入选人员名单。

4、战略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不一样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公司对战略人才采用下

列两种培养模式[由整理]

第十四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轮岗工作不一样系统挂职锻炼不一样部门新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第十五条业务管理型专才培养模式对于业务管理型专才。强调又红又专在业务线和管理线上深度培养。公司采取用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业务或专业领域内轮岗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内部指导人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5、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正对性、有效性。公司对列入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各级人员

采用不一样的培养方式。

第一部分对于列入“雏鹰计划“的人员对于列入“雏鹰计划”的后备人员能够采取内部导师、在职培训、外部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资料如下:

第十六条内部导师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雏鹰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凡列入公司“雏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员工必须按公司《培养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十八条外部培训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雏鹰计划”的战略人才能够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培训协议的公司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部分对于列入“飞鹰计划”的后备人员能够采取内部导师、岗位轮换、在职培训、外部培调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资料如下

第十九条内部导师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飞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第二十条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飞鹰计划主要在于培养中层管理人员所欲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部门内部不一样岗位的主要职责和不一样岗位间的配合情景。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本部门内部不一样岗位间的轮换。

4、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和六个月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景确定。

5、轮岗审批部门内部人员的轮岗需由部门经理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6、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内部轮岗人员仍由部门经理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十一条内部培训凡列入公司公司“飞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员工必须按公司《培养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二条外部培训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飞鹰计划”的战略人才能够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培训协议的公司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三部分对于列入“精鹰计划”的人员对于列入“精鹰计划”的后备人员能够采取内部导师、岗位轮换、在职培训、外部培调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资料如下

第二十三条内部导师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飞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第二十四条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飞鹰计划主要在于培养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拔尖人才、销售拔尖人才所以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熟悉公司不一样部门主要职责和不一样部门间的配合情景。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本部门内部不一样岗位间的轮换。

4、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和六个月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景确定。

5、轮岗审批部门内部人员的轮岗需由部门经理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6、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内部轮岗人员仍由新任职部门主管领导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内部培训师为了满足公司高级岗位所必须的沟通本事、表达本事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本事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工作。凡不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或未能完成《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规定工作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六条内部培训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七条外部培训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战略人才能够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调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协议的公司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第四部分对于列入“雄鹰计划”的人员对于列入“雄鹰计划”的后备人员能够采用岗位轮换、内部培训师、在职培训、外部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资料如下

第二十八条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雄鹰计划主要为公司培养分公司总经理级或副总经理公司运营副总经理、营销副总经理、工程副总经理人才所以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公司不一样部门主要职责和不一样部门间的配合情景。运营副经理的主管财务部、综合部、报建部、成本部、营销副经理主管销售和策划、工程副经理主管工程部、监理部、招标部针对上述主管区域不一样将有针对性的培训。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公司不一样部门间的轮换。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景确定。

4、轮岗审批部门间的轮岗需由主管副总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5、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间轮岗人员由新任职部门的主管领导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十九条内部培训师为了满足公司高级岗位所必须的沟通本事、表达本事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本事凡列入公司“雄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必须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工作。凡不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或未能完成《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规定工作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三十条内部培训凡列入公司“雄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三十一条外部培训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雄鹰计划”的战略人才能够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协议的公司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6、战略管理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第三十二条目的为了保证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使公司战略人才进取进取的精神公司战略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和公司其他管理制度相结合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贴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第三十三条淘汰经过绩效考核不能胜任现有工作岗位的由主管领导提议经人力资源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凡淘汰过程中未能到达本制度第十八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二条规定和公司签订培训协议的。或未能到达本制度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条规定不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培养。

凡淘汰出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仍有机会再次进入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计划但第二次被淘汰的人员将失去再次进入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资格。公司将根据《培训评估管理办法》对各层次战略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行评估在是评估过程中凡不配合评估工作的个人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具体情景研究淘汰出战略人才管理库。

第三十四条晋升当公司出现岗位空缺时将优先从公司战略人才库中选拔适合人选战略人才库中没有适宜人选的再研究从公司外部引入适合人才。

7、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管理办法的拟定和修改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报公司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六条本管理办法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8

XX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XX科技有限公司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能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xx年底,通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达到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达到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达到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4个1”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1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检验、经营、知识产权、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积极引进和培养造型、化验、熔炼、热处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昱工耐磨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化验、检验、安全生产、维护、行车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习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昱工”为载体,积极培育昱工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9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达州市给排水总公司20_年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潜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_年底,透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到达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到达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到达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到达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资料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1122”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2名优秀技术人才和2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监测、经营、安装、收费技术、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用心引进和培养电焊、化验、水质监测、施工现场管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给排水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水质化验、生产运行、维护、水表安装管网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习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水莲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30

为加强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青年医学专家,进一步推动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快提升我院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特制定“X医院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星火计划”(以下简称“青年人才星火计划”)。

一、培养目标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拟每2年选拔10名优秀青年医学工作者,其中医疗6名,医技2名,护理2名。以在临床一线带教为主要方式,经过2年有计划的严格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为形成新一代医学专家队伍奠定基础。

二、组织管理

医院组建X医院人才培养星火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统一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科,负责具体落实日常工作。

三、选拔范围和条件

(一)“青年人才星火计划”培养对象的选拔范围为:全院所有医疗、医技和护理从事一线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申报人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爱岗敬业,事业心强,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求实、创新、协作和奉献精神;

2、年龄在40岁以下(申报当年1月1日以前出生);

3、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临床医生须是第一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并能较好地运用外语了解、学习新技术;

4、对本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有较深厚的基础,具有发展潜能,有较强的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

5、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 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培养按计划进行,并能切实保证提供优秀指导老师在临床或科研一线固定带教。指导老师医疗、医技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护理为护士长或副主任护师。

四、申报和评审程序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每2年选拔10名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按照本人申请,指导老师及科室推荐,公开、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经专家进行专业评审后,由“领导小组”审定入选名单。申报和评审的具体程序如下:

(一)申报:“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由所在科室择优推荐,并报“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申报材料共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申报书,包括申报人基本情况,由申报人根据要求如实填写;第二部分为推荐书,主要内容为指导老师意见、科室推荐意见及培

养计划和措施(包括固定带教老师的基本情况),由所在科室具体填写。申报书和推荐书填写内容应准确无误并由业务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统一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初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申报书和推荐书等相关材料,对申报人的申报条件进行初审,符合条件者进入笔试和复审。

(三)笔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英语水平。

(四)复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结合笔试成绩,根据“评人为主”的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专业性的全面评议并排序,“领导小组”根据排序择优选出面试对象。

(五)面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专家组对面试对象进行面试。通过申报人的答辩,评审专家根据申报人的思维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及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申报人带教老师的能力、申报人所在科室配套支持力度、学科环境氛围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医院学科建设的有关情况,在全面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采取评分和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地作出面试对象择优录取的排序。

(六)公示:经评审专家面试后的拟入选对象,在医院公示栏进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

(七)审定:领导小组在评审专家组评审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公示情况,审定入选“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培养对象名单。

五、培养经费

(一) 每位列入计划的培养对象资助额度为1万元/年。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对象开展相应的临床科学研究、培训提升、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等。

(二)培养经费由培养对象按制定的计划由医务科审批后使用。财务科进行专项管理,实行单独计帐,专款专用。因个人原因中断培养计划的,已用款全额退还医院。

六、培养和管理

(一)医院与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及其业务主管部门签订培养人才项目协议,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确保“青年人才星火计划”顺利实施。

(二)医院除培养经费资助外,为培养对象在临床实践、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及相应的科研等方面创造一定的条件;培养对象所在科室位必须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并切实保证提供优秀老师在第一线固定带教。

(三)医院建立“青年人才星火计划”信息管理档案,制定考核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对培养对象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考核,并组织中期评估和终期综合评估。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培养对象实际业务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医、教、研实绩是否按年度计划完成等。根据考核和评估的情况,报“领导小组”同意后,在原核定的经费额度上,适当调整培养对象的下一年度经费支持力度。对未能按时完成培养计划进度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整改意见,

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领导小组”视整改情况决定是否撤销培养计划,对确实难以按期完成培养计划的对象,予以撤销培养计划。

(四)培养期间,培养对象每年必须完成至少1个科研项目的申报,参加相关专业学术会议1次,完成2篇省级或省级以上论文的发表,承担1次大学教学活动和6次实习医生的集中教学。

(五)各有关科室根据培养对象原有基础,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推荐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应积极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为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在学术或技术岗位上担任一定职务,优先参加有关专业委员会工作,锻炼其组织能力。

(六)培养计划完成后,培养对象须认真撰写总结报告,于培养期限到期后1月内将总结报告及相关附件(已发表论文、科研原始记录或其复印件、经费使用情况等)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评议。

(七)经费由财务科和审计科审核管理。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31

一、指导思想

在医、教、研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医学科技领军人才的后备力量,建立起适应我院医疗事业发展和重点专业建设要求、符合医学科技发展需要的青年人才管理、运行机制和良好环境,为我院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二、培养目标

通过选拔中青年医学人才并经五年的重点培养,使培养对象成为我院医德高尚、医疗技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医学、科研力量和学科带头人,从而合理完善我院“老、中、青”的人才梯队。

三、人才选拔

(一)选拔条件。

1、优良的思想品德。热爱本专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正派,求真务实,愿为医学事业献身,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有埋头苦干的求实作风,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心理素质。

2、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和医学实践能力。掌握本学科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对学科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处理较复杂的疑难问题,在本专业中有一定影响,能够提出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想,有较好的科研、教学、临床、组织管理能力。近五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无不良医疗行为,无年度考核不合格。

3、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有探索医学科学求知的热情和执著追求精神,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勇于开拓进取。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能够看懂一般专业外文资料。

4、身体健康,原则上要求年龄在40岁以下。

(二)选拔程序

1、个人申请

2、部门推荐

3、医院审批

四、培养原则

(一)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培养中青年后备人才时,要坚持技术和品德两方面培养并举,培养出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医学人才。

(二)坚持高标准、严格培养。从选拔或考核抓起,提出高标准及起点,做到“宁缺毋滥”,严把考核关。建设一支能在医疗、科研等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中青年医学人才队伍。

(三)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我院将从工作条件、人事环境、生活条件、职称晋级等方面下功夫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进优秀人才。

同时大力发展自身后备人才的培养,达到既补血又造血的目的,使医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人才施展才华的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发展的问题。

(四)坚持医、教、研并重。在实施工作中不能以医疗技术水平、科研业绩或教学水平其中之一作为单一培养指标,而是要坚持医、教、研并举。将中青年医师培养成三方面都突出的医院后备人才,促进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三个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培养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培养对象的业务水平。积极拓宽渠道,采用多种形式为他们的培训进修、合作研究和科技攻关创造条件和机会。优先推荐他们到各级学术团体任职,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竞争,给与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帮助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出国进修、出版专著,让他们经受锻炼,不断增长知识才干。另外,通过聘请有名的国内外专家教授来医院进行学术讲座、专业培训或指导的方法提高中青年医师素质。

(三)建立导师制。培养对象须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学术导师,提高培养起点。导师必须保证在培养对象所在单位工作一定时间,并与培养对象单位鉴定合同,保证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四)鼓励“老带新”培养方法。定期组织院内老专家与中青年

医师相互学习的交流会,用老专家的经验帮助中青年医师提高自身医疗水平和医德医风。

(五)激励人才、奖惩分明。通过物质、情感等有效地调动中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中青年医师创造出成绩。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和条件留人”,留住医院人才。

六、管理办法

(一)制定中青年医学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和规章,统一组织中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二)与培养对象签定培养合同。

(三)负责批准或撤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对未能如期完成合同计划的培养对象,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并视整改情况,决定是否撤消培养资助计划;

(四)组织评估考核。对培养对象实行目标考核与动态管理,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终期综合评估,建立考评档案;

(五)根据考评结果,在原核定经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下一年度经费额度;

(六)组织培养对象通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活动为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七)组织培养对象进行省内、国内的合作与培训,扩大建立科研合作与业务培训渠道,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八)根据考评结果,对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32

一、培养原则

1、人力资源部制定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计划制定原则遵循管理与生产技术人才双向培养模式,体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层次性和逐步深化。

(1)管理渠道:公司员工经过自我推荐、选拔、考核后,可参与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如果他们在实习期间通过培训和评估,他们可以参加公司管理职位的竞争。通过面试的人员不需要在实习期间工作。没有实习的学生需要在实习期间(3-6个月)通过评估。

(2)生产技术渠道:公司员工经自我推荐、筛选、评估后,可参与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培训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后,可在公司生产技术岗位时参加竞争性招聘。面试合格后,通过实习期即可上岗。

2、充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通过人力资源部与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实施培训计划。

二、培训体系

(一)建立以教育培训、个人提升、导师指导、行动学习为核心环节的后备人才培训体系。

(二)具体培训方法

1.教育培训

(1)课程研究:由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的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公开课程、论坛和交流会。

外部培训验收:提交一份书面的“培训总结”或结业证书,以评估他们是否转入培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质量评估)。

主要通过内部和外部资源集中学习和研究管理知识和技能相关课程。

(2)教育晋升:个人选择在公司外申请教育晋升。

教育验收:提交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

(3)外部调查: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安排后备人才参加相关调查、参观、培训、交流等

学习验收:提交调查报告,评估是否转入培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质量评估)。

以加强对标企业的学习,增加后备人才的知识,促进各种创新实践在公司的实施。

2. 个人提升

(1)沟通与讨论:公司安排或选择

学习接受:提交讨论报告

探索内外部资源,开展同岗位对话交流和行业标杆,发展思维,学习创新,通过团队建设活动等管理主题讨论交流经验。

(2)书籍阅读:个人选择对岗位有帮助的'书籍

学习接受:提交阅读经验

通过阅读对岗位有帮助的各种优秀书籍,获得各方面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提高。

(3)资格认证:选择个人参加各部门或协会举办的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认证。

学习验收:提交资格证书

3.导师辅导

(1)一对一导师辅导:公司安排每个后备梯队人才都有一名上级作为导师。

学习接受:提交导师指导记录

(2)高层对话: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与公司高层联系,定期进行职业对话。

学习接受:学习经历

4.行动学习

(1)项目经验: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领导相关工作项目(每年至少两次)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经验、案例或评估表,通过实际项目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通过细化工作实践案例来检验学习效果。

(2)代理测试: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暂时充分代表计划培训岗位。

学习接受:通过对后备人才代理期工作的评估,提交报告、经验、案例或评估表,提前发现管理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以便提前避免他们,防止将来晋升后出现无能。代理期间,试验次数不得少于三次。

(3)实习培训:由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以本系统部门或高级管理助理的形式进行实习。

学习接受:提交报告、经验、案例或评估表。

在实习期间,我们将通过参加各种会议、决策和项目,深化梯队人才的业务潜力和管理潜力。

一般基层主管的实习期原则上为3个月,中层主管的实习期为6个月或1年。具体实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跨学科实习:由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根据岗位熟练程度,可进行跨学科、跨学科的工作实习培训。

学习接受:提交报告、经验、案例或评估表

三、培训材料

(一)公司安排(共同要求):基本管理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他人团队管理等)。

个人选择(个人需求):业务潜力短板+管理实践操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

社会组织:由专业培训机构和学院组织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主题培训、教育推广培训等。

(二)培训课程

1.主角认知

(1)主角、管理者的地位和责任

(2)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2.管理技能

(1)团队建设与管理

(2)企业目标与绩效计划

(3)沟通与协调(跨部门沟通与合作)

(4)培训与激励(下属的指导与培训)

(5)绩效管理

(6)安全管理

(7)工作部署

(8)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3.管理实务

(1)生产计划的编制和控制

(2)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

(3)设备管理,物资管理

(4)人员配置管理

(5)过程管理

四、过程控制

(一)沟通机制:加强与后备梯队人才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反馈机制:及时向自己和相关主管反馈梯队人才的工作表现和学习成果

(三)考核机制:实施定期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一般人给予相应的要求和压力。

五、培训考核

(一)考核指标:专业知识权重50%、工作潜力权重30%、专业素质权重20%。详见《后备梯队人才培训实施考核表》

(二)考核数据记录:共有四种培训材料:教育培训、个人提升、导师指导、行动学习。根据实际培训情况细分为课堂表现、提交培训总结、阅读体验、项目体验表现、工作案例抽取、培训调动次数、调动培训质量评估、调查报告撰写质量评估等类别,这些过程数据将以电子方式记录在后备梯队训练档案登记表的台账中,并保存在专用档案袋

(三)评估结果的应用:实施阶段的评估(每季度一次),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上(含80分)为合格,合格者继续培训不合格人员

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33

一、培养原则

1、人力资源部制定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计划制定原则遵循管理类与生产技术类人才的双通道培养模式,体现层次性、逐步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性。

(1)管理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通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并在岗位见习期考核合格即可在公司产生管理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者免见习期上岗,未见习的,需经过见习期(3-6个月)考核。

(2)生产技术通道:公司员工自荐通过选拔、评估后即可参加后备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且完成相应的任务指标即可在公司产生技术岗位时参加竞聘,面试合格后,通过见习期后即可上岗。

2、充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采取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施培养计划。

二、培养体系

(一)建立以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习为核心环节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培养方式

1、教育培训

(1)课程研修: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外部专业机构组织的公开课、论坛、交流会。

外训验收:提交书面“培训总结”或结业证,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主要是通过内外部资源进行管理知识、技能类相关课程的集中学习与研修。

(2)学历提升:个人选择申请参加公司外的学历提升。

学历验收:提交毕业证书或结业证。

(3)外部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安排后备人才到异地参加相关的考察、参观、培训、交流等。

学习验收:提交考察报告、考核其是否进行转训(培训次数),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质量考核)。

以此增强对标杆企业的学习、增长后备人才见识,促进各项创新实践在公司的落地。

2、个人提高

(1)交流研讨: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

学习验收:提交研讨报告

发掘内外部资源展开相同岗位对话交流及行业对标以开拓思维、学习创新,通过团队建设活动等管理主体研讨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2)书籍阅读:个人选择对岗位有帮助的书籍

学习验收:提交读书心得

通过阅读各类对岗位有帮助的优秀书籍,获取各方面知识、技能及素养的提升。

(3)资格认证:个人选择参加各部门或协会举办的职称/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认证。

学习验收:提交资格证书

3、导师辅导

(1)一对一导师辅导:公司安排,每名后备梯队人才要有一名上级作为其辅导人。

学习验收:提交导师辅导纪录

(2)高层对话: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与公司高管接触,定期进行职业谈话。

学习验收:学习心得

4、行动学习

(1)项目历练: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主导相关工作项目(一年至少两次)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旨在通过实际项目历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通过提炼工作实践案例检验其学习效果。

(2)代理测试:公司安排后备梯队人才暂时全权代理计划培养岗位职务。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通过对后备人才代理期间工作的考核,提前发现在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未来晋升后的不胜任。测试次数代理期间不少于三次。

(3)见习培养: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作为本系统部门或高管领导助理形式见习。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在见习期间,通过参与各类会议、决策、项目等培养深化梯队人才业务能力、管理能力。

原则上一般基层晋主管见习期3个月,主管晋中层见习期6个月或1年为佳,具体见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跨专业实践:公司安排或个人选择,在本岗位工作熟练基础上,可以采取跨部门、跨专业工作实践锻炼。

学习验收:提交报告、心得、案例或考核表

三、培养内容

(一)公司安排(共性需求):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管理他人/团队管理等)。

个人选择(个性需求):业务能力短板+管理实务操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等)。

社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院校组织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主题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

(二)培训课程设置

1、角色认知

(1)管理者角色、地位与责任

(2)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管理技能

(1)团队建设与管理

(2)企业目标与达成计划;

(3)沟通与协调(跨部门沟通与合作)

(4)培训与激励(指导培养下属)

(5)绩效管理

(6)安全管理

(7)工作调配

(8)如何改进员工工作表现

3、管理实务

(1)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2)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3)设备管理、物料管理

(4)定编定员管理

(5)工序管理

四、学习与培训计划安排

五、过程管控

(一)沟通机制:加强与后备梯队人才的沟通,了解其所思所想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二)反馈机制:及时将梯队人才工作表现及学习工作成果反馈至其本人及相关主管;

(三)考核机制:实施阶段性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激励、表现一般者给予相应要求和压力。

六、培养考核

(一)考核指标:专业知识(50%权重)、工作能力(30%权重)、职业素质(20%权重)。详见《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考核表》;

(二)考核数据记录:分教育培训、个人提高、导师辅导、行动学习四大培养内容,每大类根据实际培养情况进行细分,比如课堂表现、培训总结提交、读书心得、项目历练表现、工作案例提炼、转训次数、转训质量评估、考察报告撰写质量评估等。此类过程数据将统一电子记录到《后备梯队培养档案登记表》台账,专门档案袋保管;

(三)考核结果运用:实施阶段考核(每季度一次),考核得分8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合格者继续培养,不合格者取消梯队培养资格;

(四)每位梯队人员必须确定一位培养导师。培养导师根据培养目标,每月对培养过程进行效果反馈记录,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报备,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培养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方案调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