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推荐33篇)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3篇)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

一、基本知识

一、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带上符号进行正常运算。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或指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例如:π=3.1415926…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

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ax^2+bx+c=0;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像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

,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B,则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C<0);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的数就不等于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3、函数

变量:因变量Y,自变量X。

在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像。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时,则经23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上下底面就是N边形。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即:60分为1度,60秒为1分。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180。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360。

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平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补角=180-角度。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余角=90-角度。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1、推论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2、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

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HL)

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

(a<90)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tan(a)=cot(90-a),cot(a)=tan(90-a)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直径)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0<=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相交与一点,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平均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2/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L=nR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d-(R-r)

外公切线长=d-(R+r)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

①在同一平面

②两条数轴

③互相垂直

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3

知识要领:非负数,顾名思义,就是不是负数的数,也就是零和正实数。例如:0、3.4、9/10、π(圆周率)。

非负数

非负数大于或等于0。

非负数中含有有理数和无理数。

非负数的和或积仍是非负数。

非负数的和为零,则每个非负数必等于零。

非负数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非负数为零。

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

常见的非负数

实数的绝对值、实数的偶次幂、算术根等都是常见的非负数。

常见表现形式

非负数的准确数学表达是a≥0、│a│、a^2n是常见的非负数。

知识归纳:任何一个非负数乘以-1都会得到一个非正数。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4

本届九年级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8%,学习发展生占55%。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生基础太差,学习习惯差,许多学生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指导和练习,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数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5

转眼的时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走过了半年。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无愧于“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一称号,我现将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在实际工作中,那就得实干加巧干初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20xx-范文大全初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20xx-范文大全。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借阅大量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有限,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最后我做到“不耻下问” 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学的希望,我决心尽我最大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的完成教学。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其他教师学习,抽出业余时间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对待课程,虚心听取他们意见,备好每一节课;仔细听课,认真学习他们上课的安排和技巧。这半年来,通过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刻苦钻研教学,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我自己感到在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成绩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教的班级在历次考试当中都取的了较好的成绩,。

三、 考勤纪律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担任的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将继续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教学成绩,为学校争光!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6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告一段落了。本学期是我第一次担任数学教学工作,经验尚浅,开始,对于重难点,易错点及中考方向可以说毫无头绪。为不辜负校领导及前辈们的信任,我丝毫不敢怠慢,认真学,积极请教,努力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地开展。一学期下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选择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很多学生反映喜欢上数学课了。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7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A0=1,A-P=1/AP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

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3: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

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

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3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

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

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

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

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

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8

对于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成员由上学期的7人减为6人,虽然人数减少了,但是工作量并没有减轻,反而加大了,同时,工作质量也没有因为人员变动降低了,反而还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了。

总而言之,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进展顺利,不但超额完成了学期初工作计划内的事情,还圆满完成了校级、县级甚至是市级安排的临时任务。

二、主要成绩

1.接待实习生及置换生两批次共计3人次。

2.批阅教案800余次(平均每位教师每周7节次)。

3.集体备课次总计12次,平均每位教师主备2次。

4.公开课达9次,包括实习生在内,平均每人一次。

5.参与网络培训、校内外外出培训活动达29人次,其中网络培训达18次,平均每人三次(含国家级西南大学中小学教师学科培训6人次,市级远程培训之“评好课”专题6人次、县级信息技术培训6人次),校外培训学习4人次,省级2人次,县级2人次;校内培训7人次。

6.参与校内外听评课100余次,平均每人进20余次。

7.参加校内课赛1人次,获奖1人次。

8.开展学生活动两项,分别是数学基础知识竞赛和数学手抄报大赛,数学基础知识竞赛覆盖全校学生,参与度达100%,发放奖金800余元;数学手抄报参与学生80余人,参与度近20%,发放奖金400余元。

三、经验及体会

经验总结: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本学期在教研工作方面,我主要着手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本组教师的教案进行认真细致的批阅,认真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开张集体备课活动以及听评课活动。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又通过开张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手抄报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体会: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与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听到更精彩生动的课,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又可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心态,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往后还必须加这方面的研究。

四、存在问题

1.组内成员的教学理论水平曾次不齐,导致全校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都存在差异。

2.组内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尽管有所改观,但仍需努力。

3.组内成员的专业成长速度缓慢,课后对专业知识的自我提升完善观念欠缺。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积极开展各项师生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

2.继续落实各级相关要求,努力完善组内各项规章制度。

3.加强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组内成员的业务水平。

4.努力创建和谐平等的教学工作环境,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协作。

5.努力争取各种大小培训活动,强化队伍建设。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9

椭圆知识: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动点P的轨迹叫做椭圆。

椭圆的第一定义

即:│PF1│+│PF2│=2a

其中两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F1F2│=2c<2a叫做椭圆的焦距。P 为椭圆的动点。

长轴为 2a; 短轴为 2b。

椭圆的第二定义

平面内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即椭圆的离心率,e=c/a)的点的集合(定点F不在定直线上,该常数为小于1的正数) 其中定点F为椭圆的焦点,定直线称为椭圆的准线(该定直线的方程是x=±a^2/c[焦点在X轴上];或者y=±a^2/c[焦点在Y轴上])。

椭圆的其他定义

根据椭圆的一条重要性质,也就是椭圆上的点与椭圆短轴两端点连线的斜率之积是定值 定值为e^2-1 可以得出: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连线的斜率之积是常数k的动点的轨迹是椭圆,此时k应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排除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还有K应满足<0且不等于-1。

简单几何性质

1、范围

2、对称性:关于X轴对称,Y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3、顶点:(当中心为原点时)(a,0)(-a,0)(0,b)(0,-b)

4、离心率:e=c/a

5、离心率范围 0

知识归纳:离心率越大椭圆就越扁,越小则越接近于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

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

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0

1、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 [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 )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x=(-b±√b^2-4ac)/2a

3、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4、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 = -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 ( -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 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 -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特别地,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y=ax^2+bx+c,

当y=0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即ax^2+bx+c=0

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实数根。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 +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

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 +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 ≥ -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0)和b(x,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x|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 -b/2a时,y最小(大)值=(4ac-b^2)/4a.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

y=ax^2+bx+c(a≠0).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x-x)(a≠0).

7.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与其它知识综合应用,而形成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因此,以二次函数知识为主的综合性题目是中考的热点考题,往往以大题形式出现.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1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xx2=2py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h斜棱柱侧面积S=c"*h

正棱锥侧面积S=1/2c*h"正棱台侧面积S=1/2(c+c")h"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r2圆柱侧面积S=c*h=2pi*h圆锥侧面积S=1/2*c*l=pi*r*l

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锥体体积公式V=1/3*S*H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斜棱柱体积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柱体体积公式V=s*h圆柱体V=pi*r2h

扩展阅读: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2

基于质数定义的基础之上而建立的问题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

质数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素数在数论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质数是与合数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构成了数论当中最基础的定义之一。

算术基本定理证明每个大于1的正整数都可以写成素数的乘积,并且这种乘积的形式是唯一的。这个定理的重要一点是,将1排斥在素数集合以外。如果1被认为是素数,那么这些严格的阐述就不得不加上一些限制条件。

概念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自然数,叫质数(Prime Number)。(如:由2÷1=2,2÷2=1,可知2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2这两个约数,所以2就是质数。与之相对立的是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其它约数的数,叫合数。”如:4÷1=4,4÷2=2,4÷4=1,很显然,4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4这两个约数以外,还有约数2,所以4是合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在100内共有25个质数。

注: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它的约数有且只有1这一个约数。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3

1、图形的相似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值相等,对应角相等;

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值也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值。

2、相似三角形

判定: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4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5

一、一次函数图象 y=kx+b

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由k、b的正负来决定:

k大于零是一撇(由左下至右上,增函数)

k小于零是一捺(由右上至左下,减函数)

b等于零必过原点;

b大于零交点(指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上方(指x轴上方)

b小于零交点(指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下方(指x轴下方)

其图象经过(0,b) 和 (-b/k , 0) 这两点(两点就可以决定一条直线),且(0,b) 在 y轴上, (-b/k , 0) 在x轴上。

b的数值就是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不是距离,有正、负、零之分)。

二、不等式组的解集

1、步骤:去分母(后分子应加上括号)、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先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按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类型所反映的规律,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若a

A 的解集是 解集 小小的取小

B 的解集是 解集 大大的取大

C 的解集是 解集 大小的 小大的取中间

D 的解集是空集 解集 大大的 小小的无解

另需注意等于的问题。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6

三角和的公式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倍角公式

tan2A = 2tanA/(1-tan2 A)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2 A--Sin2 A =2Cos2 A-1 =1-2sin^2 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 -3cosA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角函数特殊值

α=0°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α=1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

α=22.5°(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

a=30°(π/6) sinα=1/2 cosα=√3/2 tαnα=√3/3 cotα=√3 secα=2√3/3 cscα=2

α=45°(π/4) sinα=√2/2 cosα=√2/2 tαnα=1 cotα=1 secα=√2 cscα=√2

α=60°(π/3) sinα=√3/2 cosα=1/2 tαnα=√3 cotα=√3/3 secα=2 cscα=2√3/3

α=67.5°(3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

α=75°(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

α=90°(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

α=180°(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α=270°(3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

α=360°(2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三角函数记忆顺口溜

1三角函数记忆口诀

“奇、偶”指的是π/2的倍数的奇偶,“变与不变”指的是三角函数的名称的变化:“变”是指正弦变余弦,正切变余切。(反之亦然成立)“符号看象限”的含义是:把角α看做锐角,不考虑α角所在象限,看n·(π/2)±α是第几象限角,从而得到等式右边是正号还是负号。

以cos(π/2+α)=-sinα为例,等式左边cos(π/2+α)中n=1,所以右边符号为sinα,把α看成锐角,所以π/2<(π/2+α)<π,y=cosx在区间(π/2,π)上小于零,所以右边符号为负,所以右边为-sinα。

2符号判断口诀

全,S,T,C,正。这五个字口诀的`意思就是说:第一象限内任何一个角的四种三角函数值都是“+”;第二象限内只有正弦是“+”,其余全部是“-”;第三象限内只有正切是“+”,其余全部是“-”;第四象限内只有余弦是“+”,其余全部是“-”。

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二、三、四指的角所在象限。全正、正弦、正切、余弦指的是对应象限三角函数为正值的名称。口诀中未提及的都是负值。

“ASTC”反Z。意即为“all(全部)”、“sin”、“tan”、“cos”按照将字母Z反过来写所占的象限对应的三角函数为正值。

3三角函数顺口溜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像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一,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

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

变成锐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

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

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一加余弦想余弦,一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

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7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  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   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32.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8

一、学情分析的意义

学情分析就是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包括经验、知识、能力、情感等。建构主义的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相应地,认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说,个体在遇到新刺激时,先尝试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以求达到暂时的平衡;同化不成功时,个体则采取顺应的方法,即通过调节原有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来得到新的平衡。个体的学习不是在一片空白或完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的,他的已有经验、知识、能力、情感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把教材中学习的新内容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本质的清晰的联系,才是有意义学习。

当学生头脑中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储备时,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新知识的固着点;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储备,但是不具备独自探究的能力时,教师可以采取讲授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教学目标的提升,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由此可见,学情分析对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选择和教材处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预期目标。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而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状态,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因此,我从课程目标这四个维度来划分学情分析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状态和教学目标要求状态的有效衔接,也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1.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数学应用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相关概念以及对有关定义的运用情况影响着后续学习。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戴维奥苏伯尔(DavidAusubel)曾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说:“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2.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指运用“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进行的思考,它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学生除了要学习一些现成的概念和法则外,更重要的是这些结论的生成过程,而这个过程离不开数学思考。如从现实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推理丰富数学结论,通过建模把这些结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些抽象、推理、建模思想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生成过程中都需要考查,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思考。

3.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方面。它是经由数学思考发现问题,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提出问题,借助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多次训练后形成一种稳定的能力。问题解决的学情分析应侧重于学生的已有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积累了足够经验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19

1、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1)配方法:(X±a)2=b(b≥0)注:二次项系数必须化为1

(2)公式法:aX2+bX+C=0(a≠0)确定a,b,c的值,计算b2-4ac≥0

若b2-4ac>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无解

若b2-4ac≥0则用公式X=-b±√b2-4ac/2a注:必须化为一般形式

(3)分解因式法

①提公因式法:ma+mb=0→m(a+b)=0

平方差公式:a2-b2=0→(a+b)(a-b)=0

②运用公式法:

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0→(a±b)2=0

③十字相乘法

2、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对边比斜边,即sinA=a/c;

余弦(cos):邻边比斜边,即cosA=b/c;

正切(tan):对边比邻边,即tanA=a/b;

余切(cot):邻边比对边,即cotA=b/a;

3、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4、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5、两角和差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0

通过研修学习,我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同时还与班内的一线教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可以说这次网上研修内容很深刻,研修的效果影响深远。下面我谈谈一些体会。

首先,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 其次,教师要立足课堂,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其自信心,在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予以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有了自信心,他们对难题就有了挑战性,这样他们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发展自学技能。课堂上我有意识对学生的进行合作训练。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承担小组任务,同时有目的地在小组活动中示范,协调教学活动,确保小组专注于学习目标,使小组成员在教师带领下逐步学会合作的技能。

第四运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使自己的课堂多姿多彩。

第五课堂上重视德育工作,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总之,今后,自己一定更新观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精心设计每堂课,做一名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1

这学期,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将生本教育融入到高效课堂中来,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索,我对实施高效生本课堂做如下总结。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感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崔新伟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一小组合作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看到同学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自从实施了高效生本课堂,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了,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们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我们自己失败。

三、遇到的问题

在高效生本课堂中,我发现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有时候还存在一些问题,孩子们怎么这么不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到点子上,还这么罗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都非常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是新手,很多地方作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2

考点1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

(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

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

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

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点8

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10

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

(2)知道常值函数;

(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

(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

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

(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

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

(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

(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

(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

(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考点14

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

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考点20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

注意: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

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考核要求: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注意:

(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

(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

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考核要求: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3

一.圆的定义

1.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

2.平面上一条线段,绕它的一端旋转360°,留下的轨迹叫圆。

二.圆心

1.定义1中的定点为圆心。

2.定义2中绕的那一端的端点为圆心。

3.圆任意两条对称轴的交点为圆心。

4.垂直于圆内任意一条弦且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的二分点为圆心。

注: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6.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7.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d=2r或r=二分之d。

8.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三.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对称性

(1)圆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旋转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

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为直角,它所对的弦是直径。

4.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两条弧、两个圆周角、两个圆心角、两条弦心距五对量中只要有一对量相等,其余四对量也分别相等。

5.夹在平行线间的两条弧相等。

(1)过两点的圆的圆心一定在两点间连线段的中垂线上。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圆心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它到三个点的距离相等。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就是斜边的中点。)

6.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r表示圆的半径。

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直线与圆相离。

四.圆和圆

1.两个圆没有公共点且每个圆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的外离。

2.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且除了这个公共点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叫做两个圆的外切。

3.两个圆有两个交点,叫做两个圆的相交。

4.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且除了这个公共点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叫做两个圆的内切。

5.两个圆没有公共点且每个圆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的内含。

五.正多边形和圆

1.正多边形的概念: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1)将一个圆n(n≥3)等分(可以借助量角器),依次连结各等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

(2)这个圆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4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平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cot(90°-α)=tan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中考数学知识点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平行四边形PDEA面积=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5

时间飞逝,回望开学初的计划,深感“做事的过程就是结果,努力能带动效率。”这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工作在三个备课组长及全组数学教师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了工作任务。

现总结如下:

一、突出研课特色,以公开课为平台,提升教研组教师学习能力通过学校各项活动,我们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三个备课组长以学生学段不同,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工作,我们强化数学教研组建设,积极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团队合作力量,走了教研组教学研究特色化,便于提高我们教师教学水平,要求每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并积极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观课议课评课,提升教师对教学各项能力,并议课中,及时发现一些“共同”问题,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并探讨解决教学共性问题以及教师教学个人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相互学习能力。

二、多种培训及教学研修,提升教研组教师素养学校创造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学习能力。选派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外出跟岗培训,回来后上好汇报课,实现资源共享。联系温州市送教下乡活动,县常规培训活动,市县中考复习说明培训,多个角度,多个平台,进行了教师业务和素养培训,效果显著。

三、丰富活动,提高数学教研组综合能力整合教学活动,展开备课组特点的个性行动研究,在教研中,我们阶段交流活动,解决研究过程遇到的问题。九年级进行二轮专题复习研究,由王大团老师做公开课,并在课题组员和全体数学组展开研讨,提高了二轮专题复习研究的有效性。七八年级对如何处理培优和教学相宜联系,平时更针对性的,更有效的进行教学整合,使培优和教学双赢。这学期各年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活中的数学的初赛与复赛,并获得多个一、二、三等奖奖项,成果喜人。

四、发挥备课组长领导力,加强集体备课通过教研组平台,要求备课组长细化、优化备课组各项常规工作,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地开展教研组下达各项数学教学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研究,发挥备课组的优势,把教研组作为一个有力的团体,打团队仗,让每一位教师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凝聚智慧,创造智慧。

五、教研工作的不足之处教研组内教师多,改变提升教研组教师教学水平,还是有很大距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也有困难,教研组教师平均年龄较大,在专业上开始进入了疲倦期,如何激发老师们的工作激情,快速度过工作倦怠期,进入新一轮工作激情期,这是我们教研组面临的一个问题。经验型的老教师过多,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工作压力,从教研活动的公开课到试卷命题等等,活动热情和投入严重不足,每次活动的执行力都会阻碍重重,因此各备课组长压力极大。

最后,感谢大家这几年在工作上的大力支持,我们教研组的工作,是见证大家的共同成长,让我们收获各自的精彩,同时也成就我们作为数学大组的集体荣誉!再次,感谢有你们!

价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形成肯定的自我意识。

3、加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教科研活动对常规教学的辅助功能。一是把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落到实处,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脑力资源的共享。二是加强学习,参加各级新课程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等各种学习活动,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坚持阅读每期《中史参》、《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了解最新史学动态,并将这些思路和方法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大大提高了教育思想水平和教学水平。三是撰写了《对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的认识》、《如何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等教学和学习心得。针对教辅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我用一年时间编写了一套教辅用书,由黄河出版社发行,得到同行的广泛好评。

4、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我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合作进取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常心态对待后进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一蓑烟雨任平生——继续我的执着与勤奋。

一分春华,一分秋实。付出心血与汗水,也收获着充实和沉甸甸的情感,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绩突出。教学之路仍在脚下延伸,作为教学之路上的蹉跎前行者,不求夏花之灿烂,但求秋叶之静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保持自己的勤奋和执着,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6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不等式是指用不等号可以将两个解析式连接起来所成的式子。

1.概念: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例如2x+2y≥2xy,sinx≤1,ex>0 ,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2、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 )(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 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我们大家在判定不等式时要记得,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7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d<r②直线L和⊙O相切d=r③直线L和⊙O相离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1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135①两圆外离d>R+r②两圆外切d=R+r③两圆相交R-r<d<R+r(R>r)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r(R>r)1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137定理把圆分成n(n≥3):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1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142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14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147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148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8

初中数学多项式的加法中考知识点

多项式和单项式一起被称为整式,整式的运算离不开加法,多项式也是如此。

多项式的加法

有限个单项式之和称为多元多项式,简称多项式。不同类的单项式之和表示的多项式,其中系数不为零的单项式的最高次数,称为此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加法,是指多项式中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保持不变(即合并同类项)。多项式的乘法,是指把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与另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相乘之后合并同类项。

F上x1,x2,…,xn的多项式全体所成的集合F[x1,x2,…,xn],对于多项式的加法和乘法成为一个环,是具有单位元素的整环。 域上的多元多项式也有因式分解惟一性定理。

关于多项式的加法计算的中考知识要领已经为大家整合出来了,请同学们相应做好笔记了。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29

1、弧长公式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的计算公式为L=nπr/180

2、扇形面积公式,其中n是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是扇形的半径,l是扇形的弧长.

S=﹙n/360﹚πR2=1/2×lR

3、圆锥的侧面积,其中l是圆锥的母线长,r是圆锥的地面半径.

S=1/2×l×2πr=πrl

4、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圆的切线与经过切点的弦所夹的角,叫做弦切角.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弦与切线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一、选择题

1.(20__o珠海,第4题3分)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3cm,髙为4cm,则圆柱体的侧面积为

A.24πcm2B.36πcm2C.12cm2D.24cm2

考点:圆柱的计算.

分析: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相应数值代入即可求解.

解答:解:圆柱的侧面积=2π×3×4=24π.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柱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20__o广西贺州,第11题3分)如图,以AB为直径的⊙O与弦CD相交于点E,且AC=2,AE=,CE=1.则弧BD的长是

A.B.C.D.

考点: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弧长的计算.

分析:连接OC,先根据勾股定理判断出△ACE的形状,再由垂径定理得出CE=DE,故=,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A的度数,故可得出∠BOC的度数,求出OC的长,再根据弧长公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连接OC,

∵△ACE中,AC=2,AE=,CE=1,

∴AE2+CE2=AC2,

∴△ACE是直角三角形,即AE⊥CD,

∵sinA==,

∴∠A=30°,

∴∠COE=60°,

∴=sin∠COE,即=,解得OC=,

∵AE⊥CD,

∴=,

∴===.

故选B.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30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a2-b2=(a+b)(a-b)a2+2ab+b2=(a+b)2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二)平方差公式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原式=(am+an)+(bm+bn)

=a(m+n)+b(m+n)=(m+n)(a+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1.分式2.二次根式3.三角形4.一次函数5.四边形6.相似7.简单概率统计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a2-b2=(a+b)(a-b)a2+2ab+b2=(a+b)2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二)平方差公式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a2+2ab+b2=(a+b)2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原式=(am+an)+(bm+bn)=a(m+n)+b(m+n)=(m+n)(a+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31

教学之路仍在脚下延伸,作为教学之路上的蹉跎前行者,不求夏花之灿烂,但求秋叶之静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保持自己的勤奋和执着,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在中学任职以来,我本着以重实际、勤钻研、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优化教学常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求真、务实、创新、高效地工作着,现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一片冰心在玉壶——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坚定教书育人信念。

教育事业乃民族大业,振兴教育人人有责,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成为教育的中心,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成为教书育人的根本途径,因此,我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了“用真挚的爱教育每一个学生”,用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教育学生的教学工作目标。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我的教学工作。

任职期间,我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应用的同时,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

1、进一步优化教学常规,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围绕着“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我作了认真思考和分析,明确了教学思路和重点,一是在备课上下功夫,为此,我继续钻研和解读新课程标准、考纲和新教材,继续分析、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动态,备课做到知识点准确全面,知识体系简明科学,授课方式艺术多变,感染力强,使课堂教学集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二是在巩固训练上设底线。即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和单元检测,定时定量训练,全批全改,然后通过讲评使学生不仅查缺补漏,明确了知识,而且掌握了高质量完成试卷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因为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做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才会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堂上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学伴关系,给自己的教学风格定位为亲切、风趣、激情、广博,这就是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评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32

通过培训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当前课改的目的和意义,也使自己对课改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大大提高了自己对本学科的理论素养。现将这次培训体会总结如下: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新课改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

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 、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三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 、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二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挖掘不深入。

2 、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 、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 、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 、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 、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 、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 、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 、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初中数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33

顾名思义。中位线就是图形的中点的连线,包括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两种。

中位线

中位线概念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

(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三角形中线是连结一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结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3)两个中位线定义间的联系:可以把三角形看成是上底为零时的梯形,这时梯形的中位线就变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