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思想宣传(精选3篇)
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大家积极行动起来,迅速掀起全旗生态建设的新高潮,全力打造特色化生态绿旗。这也是旗委十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上提出的“实现七个新突破”之一。一会儿,李建平主席就生态建设工作做具体安排和部署,大家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在统一思想中提高认识
生态是民生之本,生态是文明之源,生态是经济之基。近年来,准旗历届领导班子坚持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生态保护和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率先推行了禁牧舍饲养畜,创造性实施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矿区环境治理,高标准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飞播造林、天然林保护、淤地坝建设等生态水保项目,生态面貌发生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好转的巨大变迁。全旗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8.6%和25.9%,人均林地面积3.45亩,人均活立木蓄积量11.46立方米。昔日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草木葱茏的高原盛景。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特别是准格尔旗作为资源型地区,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较大、生态建设欠帐较多。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乱”的现象还比较明显;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建设滞后,“脏”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治,特别是“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卫生脏乱差还较为普遍,等等,诸如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成为影响全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良好生态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更加优美、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旗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如果还是按一般的水平去发展,人民是不会满意的,我们自己都是不能满意的。因此说,加快生态建设,对准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特别是109高速的通车、人气的带动、对环境的要求更高。基于这些考虑,旗委、政府在党政联席会上已确定了生态工作方案,今天召开这个会是个动员会,目的是让大家早动手安排、早组织行动,利用冬春季适宜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我们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水青山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自觉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来维护,把生态效益作为最长远的经济效益来追求,推动生态建设不断采取新举措,再上新台阶。
二、要在明确目标中突出重点
加强生态建设的目的是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我们必须把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实现生态与惠民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要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在城市见缝插绿,高标准绿化美化,打造美好家园;在农村大力植树造林,实现村容绿化整洁;在矿区高标准进行环境治理,创造现代化的绿色工业矿区,勾画“城在林中、村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美丽画卷;二是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通过开展荒山绿化、发展庭院经济、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就业容量,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三是要满足人民消费需求,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林业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加强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政府、企业、个人参与,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建设城市周边、村镇内外、公路两侧等人群聚居、活动频繁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自然恢复区、工矿区周边环境和需要恢复治理的矿区环境。具体来讲,要抓好四项任务:一是建设以大路新区、薛家湾、沙圪堵为重点的绿色生态城区;二是建设以103高速公路、大东高速公路和大路新区至薛家湾镇快速干道为重点的绿色生态通道;三是建设以苏木乡镇所在地、移民新村、黑色路面两侧及旅游景点为重点的绿色生态村镇;四是建设以禁止开发区和工矿区为重点的绿色生态自然恢复区。
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必须全党动员、全民上阵,务求尽快取得明显成效。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一定要牢固树立人本理念,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贴近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抓好特色化生态绿旗建设。
一要高起点规划。目前,全旗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即将出台,在制定规划方案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使用乡土树种,保证一次成活,一次成景,要有长远目标,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种什么树、种多大的树要适地适宜,要多听专家的意见;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城镇乡村统筹兼顾,治污绿化同步进行。要突出景观效益,注重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注重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注重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要严格执行规划方案,规划确定的绿化用地,不得随意改作它用,更不能随意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确保规划方案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要高标准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一些重点绿化工程,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公开招标,选择知名度高、成果较多的一流设计单位来做。特别要突出人文理念,把准格尔文化与现代绿化艺术有机结合,打造独具准格尔特色的绿色城市和绿色村镇。特别要加大中心城镇的绿化力度,宜树植树、宜花种花,注重花草树木的搭配,注重平面立体效果的处理,注重水陆绿色的衔接,注重实用功能和美化功能的有机统一,精心打造一批绿化精品,充分展示准格尔的生态绿化水平,体现准格尔深厚的文化内涵,力争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建设效果。
三要高质量管护。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不搞好管护,造下林、植下树也成不了绿,变不成景。因此,一定要树立保护就是建设、管理就是发展的理念,坚持种管并重、养护并举。要认真探讨和大胆实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护办法,创新管护体制,降低管护成本,提高管护效果;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绿化科技成果,搞好造林技术培训和绿化指导工作;要坚持依法加强管理,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毁林毁草等违法行为,认真做好防虫防火、保护林木资源工作。同时,要积极构建责权利统一、建管种结合的长效机制,坚持造林绿化与管理保护同步落实,推动管护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在什么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从不同视角出发,我们当然可以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属性,例如其实践性、人民性、党性、革命性、创新性等,但从当前人们易于产生错误认识的角度看,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具有科学性。众所周知,科学之所以是科学,不仅因为其具有系统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客观地反映事实,勇于直面矛盾,不断追求真理,从而获得经受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具有完备的理论形式。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从实践观点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严整的理论体系。其次,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一文中,对其方法即辩证法进行了阐释,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实际上,唯物辩证法只是其方法论基础,而对于具体研究,马克思则要求自己首先“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此一论述为他按照辩证法的原则叙述现实的运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再次,具有理论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总是站在时代高度,根据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最后,也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已被马克思主义产生170年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程所证实。当代中国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所展现出的光明前景,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更加充满信心。
马克思主义又是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观念反映,主要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与阶级利益密切相关的观念体系,本质上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隐瞒了作为其产生的客观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真实本质,为社会生活中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做辩护。马克思认为,我们在考察历史进程时,就不能“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不能“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它们的生产者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也就是说,不能“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考察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列宁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论阐发中,把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科学看成是一个东西,并且强调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功能。意识形态总要代表某种利益发声,其性质从根本上取决于它所代表的利益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要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本身的真正利益”。从学理上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的正义性,源于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认识上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是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因为科学不能脱离价值,特别是社会科学,虽然解决问题以客观地反映社会事实为前提,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总是蕴含着价值立场或利益趋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是通过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和解放道路展现出来的。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决不能忽视和弱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意识形态是否揭示了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实,是否客观而深刻地反映了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是否正确地处理自身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其思想观点是否构成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思想传播方式以得到人们认同等,这些都是推动意识形态发展所不能回避的科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也就是说,从本质而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得到了充分证明。党的十九大报告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一点都不为过。
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调我国当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可见,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部分经济指标的变化不影响基本历史定位的判断
有人认为,既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出现了一些经济指标变化,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我们人均GDP即将跨越1万美元,当前较多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这就说明我们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些人看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判断也应适时修正为“中级阶段”或“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国情,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来准确认识和定位我们的时代。这一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实际上,仅仅从人均GDP或产能过剩等一两项指标来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所谓的“社会主义中级阶段”,这种研究的偏颇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着眼点不是一两项经济指标,而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发的基本国策直接相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着眼点是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改革开放实践先行,但理论不能滞后,到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虽然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已经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展开,但我们急切需要对这一伟大实践作出理论说明,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应运而生。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并且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主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依然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对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然是第一要务。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充分调动民间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判断,我们才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进一步找准了改革开放的目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如今,我们已经站稳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引领全球化,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绩,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判断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偏差带来的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得到了充分说明。另一方面,那些没有认识到或者偏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行为也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对于这些历史教训,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
苏联就曾在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认识问题上犯下了历史错误。我们知道,苏联在1936年就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并提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路线,后来卫国战争短暂中断了苏联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进程,卫国战争甫一结束,苏联就重提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并没有纠正这一错误,而是继续推行超越阶段的做法,并提出了加快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口号,制定了20xx年建成共产主义的时间表。这一判断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演变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直至1967年,苏联宣称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不切实际的口号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伤害。
由此可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路线问题,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不能急于求成。幸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此为指导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理解“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间的关系呢?
实际上,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特别强调的是时代主题的转变,“强起来”成为时代主题,这个强起来与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奋斗取得的巨大成绩息息相关,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党的xx大以来的重大历史变革息息相关。但是,这个转变不影响我们对所处历史阶段的总体判断,在强调新时代的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全党必须继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与党的基本路线密切相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本上要求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本而言,当前,发展的任务一点都不比过去轻,我们更需要继续坚持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动发展。在此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一点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