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精选4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精选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 篇1

1引言

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实施游客教育是其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活动中所含的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本文利用调查问卷对九寨沟的游客教育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加强和完善九寨沟游客教育体系。

2问卷调查和样本概况

课题组于2015年2月7日~2015年2月8日在九寨沟景区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本调查采取现场问卷的方式,以确保被调查者能够及时、准确的填写问卷,提高问卷的有效率。由于游客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一般人对其概念还不是很理解。因此,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使研究可以顺利进行,本次研究选择18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的游客进行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60份( 针对游客调查的“T问卷”, 50份,针对工作人员调查的 “ S问卷”1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8份。其中T问卷有效50份,有效率为100%。S问卷有效8份,有效率为80%。

3调研结果分析

3.1认知分析

通过对比后发现,大部分的游客和工作人员感知到了景区教育功能的存在,分别占58%和87.5%(图1)。可见景区的游客教育技术实施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游客的注意。但是,还是有一定比例的游客不清楚甚至是没有感觉到景区的教育功能,并且工作人员和游客对景区游客教育的感知存在差距。这可能是因为游客教育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兴起较晚,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导致不少游客对游客教育的概念不是很理解。

3.2认可度分析

旅游景区是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教育的重要施教主体,承载着发挥旅游教育功能的重

要作用。景区要想使得游客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去了解游客需求,选择适合游客的教育手段。因此,本部分对九寨沟景区教育技术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九寨沟景区目前的游客教育状况进行了评估。

通过统计和计算,在景区游客教育对游客的帮助程度方面,游客的均值是3.1,说明大部分的游客认为九寨沟景区实施的教育对自己是有用的,占到被调查者的80%,只有4%的游客觉得对自己的帮助很小。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九寨沟景区目前存在的六大类教育方式,并分别对其教育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数据统计得出表1,可以发现,在各种教育方式中,景区标识牌和文字方面的宣传是在游客中影响范围较为广泛的。这可能是由于景区内部标识牌较多并且外形设计比较引人注目。另外,景区的门票上面印有提示游客文明旅游的文字,游客在拿到门票时会有意或者无意的看到。电子导游和工作人员的宣传劝导也影响到了62%的游客,这证明了九寨沟景区的工作人员的游客教育意识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相比较而言,通过娱乐活动和专题培训获得教育的游客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通过培训和专题研讨会获得教育的游客。因为毕竟景区是以观光游览为主的,进行专门的培训还是比较少见的。

通过调查结果表明,九寨沟目前的游客教育是具有一定成效的,其教育手段主要是通过景区标识牌、文字宣传和工作人员讲解劝导。

3.3需求分析

虽然游客教育技术进入我国相对较晚,并且其发展没有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特别是

通过图2的显示可以看到, 工作人员、电子导游及志愿者,互动游戏及娱乐活动,这两项游客教育方式均获得了游客和景区员工半数以上的认可。因为这两个项目参与感比较强,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认可度较低的是文字媒体宣传和培训及专题研讨会,原因可能是由于文字媒体互动性不强,不容易引起游客的兴趣。而作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景区标识牌和游客服务中心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通过调查发现,游客最为希望获得的是生态环保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和旅游安全教育, 其中文化传承教育和旅游安全教育最为游客看重,分别占总样本数的80%。这应该是由于游客更加注重自身的旅游体验,希望增长见识。另外,游客对自己的旅游安全也是比较看重的。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分析总结

4.1.1旅游者对游客教育的概念认知模糊

旅游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实际存在的,但是通过对游客的认知分析调查可发现,大部分游客对于游客教育的概念没有过了解。经过笔者的讲解后,仍然有游客对景区的游客教育缺乏认识和感知。这种现象对于学历偏低的游客更加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的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不全面,游客教育技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有关。

4.1.2景区游客教育得到了游客的普遍认同

九寨沟景区采取了多种游客管理和教育措施,是目前我国在游客教育与管理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景区之一。根据调查,游客对九寨沟景区游客教育的认可度较高,并且觉得对自己有帮助。

4.1.3游客偏爱互动性和参与感强的教育方式

九寨沟景区是目前我国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较为全面的景区。虽然教育技术手段多种多样,但是游客比较偏爱的是参与感比较高的游客教育方式,例如娱乐活动和人员的宣传讲解。

4.1.4游客的教育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

游客教育的4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而我国传统的研究和应用只注重生态保护方面。调查表明:游客教育内容的其他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需求,特别是文化传承和旅游安全方面,甚至超过了对生态保护方面知识的需求。作为景区的开发和管理者,应该注意到游客对于旅游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4.1.5游客教育市场需求旺盛,有助于景区创收

旅游景区开展游客教育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履行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义务。调查显示,当景区致力于开发新的教育内容时,游客会再度前来或者介绍他人。因此,景区不断开发更新游客教育的技术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特别是一些高素质游客,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

4.1.6采取组合式的教育技术手段能增强教育的效果

游客教育的技术手段包括多个方面,景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组合出不同的游客教育方式。通过实验二的研究可以发现,采取组合教育的方式对游客进行劝导比采用单一的游客教育技术效果更好。

4.2建议与对策

4.2.1将游客教育发展列入景区的整体经营规划

游客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作用。因此,景区在日常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要根据景区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游客教育发展战略。九寨沟景区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针对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由于道德弱化而出现的不文明行为采取适当的 教育干预。

4.2.2加强游客教育的宣传

目前,还有好多游客对游客教育的认知感不强。九寨沟景区作为重要的旅游地,应该联合当地政府,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官方旅游网站、社交平台公众账号、电视节目以及各种平面媒体来宣传游客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提升旅游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使得游客教育理念在民众中普及。例如,美国夏威夷的旅游教育委员会就组织旅游业的退休人员采取散发传单、社会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教育全社会成员认识旅游业的作用和意义[1]。

4.2.3开发互动性强的游客教育产品,探索新的游客

教育技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教育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但是就目前我国景区的教育技术手段来看,存在着教育手段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游客参与性不强等缺陷。对此,景区可以开发与游客教育相关的旅游产品,例如九寨沟景区的骑行游。这些项目不仅能够提升景区的教育效果,还能使景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根据调查显示,游客对于工作人员和电子导游的讲解提示更感兴趣。因此景区可以在标识牌上安装语音系统,来提示游客注意。目前,九寨沟景区已经在着手构建智慧旅游系统,为帮助游客迅速获取旅游信息、科学开展旅游决策提供了便捷路径[2]。但也有研究发现,这些智能系统对提高旅游互动体验质量和增进游客管理效益等辅助作用不够明显。建议景区增强游客在游览和获得教育时的参与感,让景区智慧系统集景点解说、游客教育、沟通交流于一体。

4.2.4开发游客教育组合产品

游客教育技术的组合可以使教育内容在游客的观念中得到强化,有助于使游客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例如,可以将文字媒体宣传结合影音媒体或者景区员工的宣传讲解。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教育的强度。景区由于技术力量的限制,可以和相关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开发更多的游客教育技术。

4.2.5设立九寨沟景区游客教育专项资金

对于游客教育的开发利用,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支持,还要有资金上的保障。笔者认为,景区游客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门票收入、景区拨款和募捐3个渠道。应该从门票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游客教育资金,用于景区开展相应的游客教育活动、员工技术培训和教育设施设备的更新维护。

4.2.6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游客教育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日趋成熟,许多传统产业开始同互联网进行融合。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媒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景区可以考虑使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游客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在景点解说牌上面标上二维码,使感兴趣的游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可以在景区内应用微信的摇一摇功能,让游客相关问题然后参加抽奖或者抢红包活动。

文化教育行业分析 篇2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张曙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中讲述了“考前班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系统衔接出现了断裂,但是美术考前班并不能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空白,它只是对于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应试的补充。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将是我国美术教育体制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谢裕宣的《透视广东美术高考补习现状》介绍了改革开成二十多年来,随着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遍布全省的美术高考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成为中等美术教育的补充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专业补习、生活管理和高考资询为一条龙服务的美术高考补习新产业。作为广州美术教育中一种颇具规模的新形式,寻找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客观全而的透视剖析它给社会和高等美术教育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而影响。南京艺术学院黄从威的硕士论文《美术高考现象的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影响美术高考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考试制度,次因素是美术类专业的扩招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美术教育的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美术培训”成为功利性的产业而存在,影响着美术高考的正常进行并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尹玲的《美术高考现状调查与分析》中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在的转塘镇为调查对象,对现阶段美术高考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得出了“艺考热”有所降温,总体趋势向理性发展的结论。提出了美术培训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和培训机构的大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从理性出发,从兴趣出发而选择美术高考这条路。首都师范大学李泽云的硕士学位论文《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初探》提出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繁荣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师资、教学质量、教育设备、教学管理、教育内容陈旧、部分办学机构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①政府对美术高考培训既要扶持又要监管;②家长参与教学管理;③教师提高教学质量;④创业者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核心教师队伍、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创立自己的个性美术高考培训教育品牌等等。

二、美术高考制度与美术高考的关系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谢建华在《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通过分析认为目前美术高考制度存在几个方面弊端:①对文化理论课程的轻视;②考试内容的固化和单一导致对中国传统艺术及世界艺术多元化的漠视;③对创造能力的湮没;④美术高考内容与学生所报专业的错位。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①录取时,文化与专业要并重;②美术高考中,对中国传统及民间艺术的侧重;③考题应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变化,加大对艺术综合能力的考核;④对考题的审美标准应多元化,强调艺术创造力;⑤在阅卷中,实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步骤,评审老师年龄老、中、青搭配;⑥美术人才的民间选拔与高考选拔相结合。河南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李勃和吴杰的《对美术高考改革之路的建议》跟上文大同小异,都强调了文化和专业并重、传统与民间艺术的侧重、艺术综合能力考核等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张曙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从高校扩招、社会和需求压力、高校变革等方面阐述了美术高考制度是导致美术“高考热”的根源。

三、美术高考的利弊分析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杨帆在《试析美术高考培训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中对美术高考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美术培训产业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工业大学的王东在《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校外美术教育“火爆”的原因、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和如何避开其中弊端的解决方案。

四、美术高考相关的教学方法论的阐述和新解

首都师范大学的席卫权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从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被忽视的设计教育在普通中学美术教育中所体现的更全面的教育价值和综合课程优势。提出了:①归属学校美术教育的设计教育与一般美术教育是“和而不同”的观点;②对国内中学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的梳理,将国内中学阶段的设计教育沿革概括为五个阶段:追求实用的开端、理想化的成长阶段、渐趋边缘化的沉寂阶段、恢复成长的阶段和向现代设计教育转型的阶段;③根据对中学教育发展史的考察,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传统文化剖析和师资状况等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出现代学校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方向;④以综合创新、情感慰藉、设计伦理和持久兴趣等为代表的几个关键目标指向作出了较为详细的状况分析、规划策略、课程设计和教学建议等。并从课程建构和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角度对全文作出了总结和展望。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 篇3

自中央一系列文件颁布后,各个高校都对文件内容进行了深化的研究与开展,使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加强,虽然取得的一系列的进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地方高校重视程度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与现实脱节;二是部分高校教师本身创新创业能力较低,在课堂教学上不能很好的传授创新思维和创业方向;三是部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尚未健全,满足不了新时代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实验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的关键课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实验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但在许多高校中,许多实验课程都多年“顽固不化”,每年都“按部就班”的按照之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上课,忽视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们在按照书中的方法和内容做完实验后得不到什么收获,而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对理论课程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方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故我们面对现在的部分高校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在实验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原有的“老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基础创造

对常见实验和基础实践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列出可创新项目,并遴选出部分代表性项目,对其进行创新性改进。使得实验本身具有创新性,抛弃原有的固有思维,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性思考。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方式

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在考虑高校实际情况下,逐步把创新创业教学从实验实践教学中推广至其他专业,以达到提升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创新创业能力,满足新时达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准备阶段——改变传统模式,激发学生思维

此阶段利用调查法,收集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资料信息,调查高校学生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和实践课程安排。适当的降低了验证性实验和模式化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和创新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激励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的改进,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实施阶段——参加两创比赛,提高两创能力

此阶段利用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相关的文献内容对研究进行改进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创新实验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目前,主流的创新创业比赛较多,主要存在创新、创业和创意大赛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有助于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普及。

(三)结尾阶段——总结方法经验,推广两创教育

此阶段采用检验总结法,利用此方法对创新的实验和实践项目进行合理性分析,对创新创业申报项目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对二者进行总结,在考虑到高校自身情况,把在实验和实践教学上的教学改革映射至其他专业,在全校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文化教育行业分析 篇4

关键词:教育科学 量化研究 文献研究 思辨研究 质化研究

教育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是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根本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分类

如果将教育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范畴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理应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会是教育学科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关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学科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质,使它与人文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类别:量化研究方法(实验法、定量调查法、数理分析和测验等)、质化研究(人类学方法、定性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纯粹的逻辑推理的一种哲学思辨)。虽然,量化研究与文献研究、定性调查法等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具有可积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强调对资料数据的科学收集和有效占有,通过严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寻求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科学性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依据(当然,量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和测量所得出的相关数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文本,属于第二手资料),但由于研究技术、手段、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类型。

二、量化研究的广泛使用是教育科学研究日趋成熟精细的标志

广义上的实证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者张红霞认为,实证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个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而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属于狭义上的实证性研究,即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WWW.BAIHUAWEN.com★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从哲学思辨传统中脱离出来,走科学化、实验化的路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提出只有通过实验与观察,在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科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文献研究、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教育实践中的众多实然问题给予问答,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教育管理科学论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主流性理论学派。“教育管理科学论将自身奠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立场的价值无涉,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调量化研究,重视测量、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尽管教育管理科学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观论和价值论的挑战,然而,纵观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马尔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欧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17种英文高等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后得出结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导的只有三类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37%)、多变量分析(26%)以及访谈(17%),这三种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数的80%之多,即文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分别占据了发表文章的37%、26

%和17%。马尔科姆还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像文献评论、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从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马尔科姆所指的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现象学等思辨类型的研究方法,而关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比如,调查问卷类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经验方面,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等。有学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载的165篇研究论文中,主要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论文为主,占86.7%,其中思辨类论文达115篇,又占有绝对优势(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运用与效用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各种关系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同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具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征,它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性和趋势性问题的分析、描述、预测及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马尔科姆对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点的总结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统政策、课程设计、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经验等研究层面和主题方面,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则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适用于下述研究。(1)适合于宏观研究。即比较适合于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和教育预测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课程改革、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学习心理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准确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研究者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样本或者选题值得进行大样本调查,同时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基化研究的优缺点辨析

实际上,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虽然强调事物的“量化”,即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义依然在于寻求一种规律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强调科学的程序、手段和步骤,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一般来讲,在研究阶段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优点。(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种数字、文字、图象或其他形式的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概括、预测、干预和说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有利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决,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如果我们想对大学的教学改革评头论足,必须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教学现状,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这很难通过思辨或文献等方法来完成目的。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

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够真实地得以反映。以张红霞、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该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客观真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其得出的结论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除外)的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教学经费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和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由于问卷内容的严谨规范和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尽管结论令人意外,但却很难否认该结论的真实性。(3)量化研究能够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数字或简短的文字说明事实、实质和趋势。比如,马丁·特罗通过相关数字对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上)和普及化阶段(50%)作出了科学论段,形象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特征。

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量化研究除了对研究者的技术性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研究者秉持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坚持价值与事实的适度分离。但是,当研究者因某些原因想用自己的研究支持某种观点时,就有可能产生偏见,这势必会影响结论的真实性。虽然研究者应坚持价值无涉这一原则,但真正将价值与事实分离却很难做到。(2)作为量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问卷调查法,其抽样误差总会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总体效度受到影响。问卷调查和结果往往会受到经费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大多数问卷往往比较浅显,不能深入到引出应答者真实意见和情感,也就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为例,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但调查的人群却只有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向与家庭背景关系、大学生赞成创业或不赞成创业原因、大学生创业知识等问题方面,而有些结论与问题内容不构成必然关系。比如,结论对策中的“政府应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问卷内容无法呼应。(3)基于访谈法的量化研究结果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访谈者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研究者在对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时,不同变量的选择会对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如政策等变量因素在实证研究和数据预测中很难得以体现。预测与实际的不符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宏观预测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方面,20世纪90年代相关实证性预测文章对我国201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最大胆的预测也没有超出1000万人,而200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过2 700万人。在对教育现象的相关分析中,有些相关分析显得比较牵强,令人难以认同。有时从一项相关研究的结果中获得有关原因和结果的推论是困难的。当变量a和b相关时,研究者不能明确地推断出是a引起b,还是a和b是由第三个变量c引起的。

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这些方针和政策,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为教育科研机构的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