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安全协议书(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乐学律学 民间俗乐 音乐史 古代乐器
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一定会谈到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这本书有着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性成就,主要是以丰赡的资料、充分的篇幅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创造音乐文化的累累成果,无论是在广度方面和深度方面都超过以往中国古代音乐通史著作的成就。
一、乐学律学方面,以及自唐宋以降对于民间俗乐的极大关注
1.乐学律学方面
春秋战国时起,古、新两种音阶并存和确立的判断;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何承天“新律”、苟勖笛律的解释;隋代出现八声音阶,以及关于清商调音阶的判断;唐代燕乐二十八调问题的提出,并联系后世乃至现存的古老乐种,如西安鼓乐、福建南音、智化寺管乐等;中国历史上三种律制并存、异律并用的判断,等等。
2.对民间俗乐的关注
唐宋以降民间俗乐诸多乐种的论述,不仅资料工作扎实,而且常常自先代牵线联系,创见迭出,如唐代的曲子,宋代的词,直到明清的小曲等,不仅将它们看作纵向发展的历程,而且分析它们和说唱、戏曲之间的血肉联系;宋金元明清时期的市民音乐,包括艺术歌曲、说唱、乐器和器乐的论述;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包括诸多剧种、声腔的发展历程,而且包括自先秦以来逐渐成长的线索(散乐、百戏、歌舞戏、院本、杂剧、南戏等);对元杂剧、南北曲等的曲调与唱词的关系,从语言音乐学的高度具体分析其特点,并指出与西方音乐特点的区别;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阐明同一曲牌经过变化表现不同内容,对“一曲多用”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肯定,等等。此外还有关于《诗经》和楚辞的曲式因素的分析;汉代相和歌、大曲曲式的分析,并和后世乃至现代的有关资料相联系;乐器方面对琵琶沿革的探索;自周代以降贯穿各个历史时期的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关注,等等。
在《史稿》中,杨先生还相当广泛地吸收了近现代学者的学术成果,这是其视野开阔,重视学科交缘的结果,也是其历史观念发生趋向唯物史观的变化、研究范围扩展的结果。其中重要的学者有:李纯一、曹安和、郭沫若、王国维、钱南杨、陈汝衡,以及日本学者林谦三,等等。
二、音乐史的著述中有音乐
以往的很多同类书籍也好,现在的同类书籍也好,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大量的书面材料影响下,片面强调雅乐和其乐律的重要性,陷入没有音乐的历史缺陷中。在没有原始音响资料和流传下来的乐谱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史稿》采用了正确而有效的手段来解决这一僵局,效果十分明显。第一,通过一些有限的文献记载来分析和推断当时的某些音乐品种形式结构的面貌,比如说通过有关汉“相和歌”和“相大曲”中“解”、“艳”、“趋、”“乱”等音乐术语的文献记载来分析、推论“相和歌”和相和大曲中的若干曲体形式、艺术手法,或者通过对有关唐代坐、立部伎和唐代大曲的文献资料及诗歌的记录来分析推论唐代大曲的曲式结构等。第二,通过较晚时期记录下来的乐谱来看较前时期的音乐。如在古琴方面可以通过明朝才出现的乐谱翻译来推知汉代古琴音乐方面的一些情况,琵琶方面可以通过清末琵琶谱来推知元代琵琶音乐方面的若干成就等。第三,通过近现代仍然在民间流传的古老音乐曲种、乐种的挖掘来探索古代音乐的历史变迁,例如对清末“弹词”艺术,就正是通过对近现代仍然流行的一些曲调来进行研究的。这样音乐史便发出了声音。
三、对古代乐器的重要研究
古代乐器是音乐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涉及经济、地理、政治、历史、文学、科技等诸多学科,同考古学中的其他分支一样,其研究方法要遵循“历史第一”的观点,科学地运用与之相应的原则、方法。由于古代乐器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考古所挖掘的实物,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要注重历史各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演变及文学作品的表现同步的考证原则,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与政治制度相对应,与文学作品相呼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古代乐器研究的真实、可靠、科学。
我国古代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人们只能制作出简单的乐器,材料多为动物的骨头或者是陶、竹、木等。青铜器的出现促进了乐器的改进,原有的打磨更加精细,出现了笙、箫、编钟、编罄等。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水平提高,代表乐器是笛子。秦汉时期出现了排箫、羌笛、琵琶等乐器,表明多孔多弦乐器有很高的工艺要求。唐代长安城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随着外来音乐的融入,乐器品种多达三百种。引人注目的是两种拉弦乐器。一种是扎筝,有七条弦,一种是奚琴,有两条弦,均用竹片擦弦。后者是今天胡琴的前身。宋代科技更为进步,乐器改制较多。此时的奚琴改为嵇琴。元代承金制,带有明显的元代标志的有马尾胡琴、三弦、唢呐、火不思、云(云锣)、兴隆笙(管风琴)等。而明清两代主要是以戏曲伴奏乐器为主,主要有笛子、唢呐、笙、琵琶、阮、锣、鼓,胡琴也细分为京胡、板胡、马头琴、高胡等。
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古代音乐、古代乐器的痕迹。西周“五声、六律、十二宫、旋相为宫也”,完成了十二律和七声音阶。《诗经》中记载乐器有几十种之多,《论语》中有“鼓瑟希”、“闻弦歌之声”,《墨子》中记有“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为乐也”,屈原的《九歌》,司马迁的《史记》等都留下了古老的余音。曹丕《燕歌行》中有“援琴鸣弦发清商”;阮籍《咏怀》诗中云“起坐弹鸣琴”、“箫管有遗音”;唐诗中更多见“羌笛”、“胡茄”之声,又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五弹箜篌”;《宋词》、《元曲》中音乐、乐器散布其间,《马可・波罗游记》则描写了胡琴的美妙之声。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古代乐器演变的轨迹,也弥补了音乐考古中的空白,同时为考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参考文献:
[1]冯文慈。《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局限――在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人民音乐,2000.1:15.
[2]宋新。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史学月刊,2003.11.22.
甲方:
乙方:盐城市华鑫高空建修防腐有限公司
为了搞好酒股份有限公司60米烟囱维修美化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身安全,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本着自愿平等的原则签订此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
1、甲方在乙方进入作业现场前,对乙方人员进行安全告知,对乙方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告知乙方人员安全方面的奖惩**。
2、甲方在乙方进行施工时,有权对乙方进行**、检查、指导,对于检查当中发现的问题,甲方将依据公司相关的奖惩**进行处罚、情况严重,责令停工整顿。
3、作业过程中出现人员伤害情况,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做好事故的处理工作,防止事故的扩大化,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事故的。取证工作,但事故发生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由乙方承担,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二、乙方的职责
1、乙方负责人是本次工程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应制定该项目工程施工安全方案(操作程序),乙方必须设立专职安全员,负责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告知,安全操作规程培训。
2、乙方在作业过程中,应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对于作业时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3、乙方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将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若对公司造成损失,乙方赔偿损失。
4、乙方在作业过程中,禁止酗酒,疲劳作业,**作业,甲方将不定时进行抽查,在抽查过程中若发现**行为,甲方将依据公司相关规定对乙方进行处罚。
5、根据“一岗双责”的规定:乙方的项目负责人,也是安全负责人,负责施工人员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并对乙方作业人员的安全负责。
6、在作业开始前,乙方项目负责人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防护措施教育,并有文字存根以备检查,不得安排未经教育的员工进入现常
7、不得随意进入非该施工作业项目区域外的场所及触摸、启动机械、电器、**阀等设备,否则因由此而引起的事故,乙方负全部责任。
8、乙方所使用的工具应对其安全防护措施负责并承担安全责任。不得随意进入非该施工作业项目区域外的场所及触摸、启动机械、电器、**阀等设备,否则因由此而引起的事故,乙方负全部责任。
三、甲乙双方应严格遵守本协议条款,履行各自职责,搞好文明作业。
四、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至项目结束,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五、未尽事宜,甲乙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解决。
甲方: 乙方:盐城市华鑫高空建修防腐有限公司
责任人: 责任人:
电 话: 电 话:
甲方:
乙方:
为使施工中电动吊篮正常运转,确保安全生产,杜绝事故及各类人身伤亡事故,依据*、唐山市的有关规定:《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唐山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高处作业吊篮安全规则(JG5027-92)》、《高处作业吊篮用安全锁(JG5034-93)》、《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规定》,《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试行)》,《大型机械及中小型机械租赁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等,特制订本协议。
甲、乙双方必须在电动吊篮安装前签定本协议。
一、甲方对现场电动吊篮实行**管理,乙方全面负责电动吊篮的具体管理工作。
二、乙方须配备专职的机械管理员负责电动吊篮等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
三、电动吊篮操作人员上机操作前,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使用说明书,由厂家进行培训,必须按检验项目检验合格后,方可上机操作,使用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四、操作人员作业时应佩戴安全帽,使用安全带。安全带上的自锁钩应扣在单独悬挂于建筑物顶部牢固部位的保险绳上。酒后、过度疲劳、情绪异常者不得上岗。
五、操作人员必须有二人,不允许单独一人进行作业,以便突然停电时,可二人分别操作手动下降装置安全落地。操作人员必须在地面进出悬吊平台,不得在空中攀缘窗口出入,并且不允许作业人员从一悬吊平台跨入另一悬吊平台。
六、电动吊篮施工范围下方如有道路时,必须设置警示线或安全护栏,并且在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或设置安全**员。夜间施工时现场应有充足的照明设备。
七、悬吊平台上应尽量使载荷分布均匀,严禁超载。不准将电动吊篮作为垂直运输和载人设备使用。悬吊平台在运行时,操作人员应密切注意上下有无障碍物,以免引起碰撞或其他事故,向上运行时要注意上限位。在悬吊平台内进行电焊作业时,不能把悬吊平台及钢丝绳当接地线用,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八、安全带和保险绳的各项检测指标均应符合国家标准。应选择有生产资质企业的产品,而且资料齐全。
九、电动吊篮的电源电缆线应有保护措施,固定在设备上,防止插头接线受力,引起断路、短路。
十、甲方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电动吊篮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为确保安全生产,对存在的隐患经书面警告无效的,甲方有权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并对责任者进行处罚。
十一、由于乙方不按规定操作造成电动吊篮事故及人员伤亡,一切责任和经济损失由乙方负责。甲方将对乙方进行处罚。
十二、根据现场情况的相应条款:
十三、本协议(共3页)一式2份,甲、乙双方各存一份。
甲方:
乙方:
(公章)
(公章)
负责人:
负责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关键词: 旅游宣传资料 文化 翻译方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变得非常频繁,中国的旅游业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中国观光旅游。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13,241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亿美元,增长幅度为3.1%。发展旅游业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特别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一些省、市和地区也早已把旅游业定为本地重点产业,旅游景点的收入成为当地经济及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吸引和迎接更多的外国游客,我国很多旅游景点都提供各式各样的英文服务,例如提供中英文的旅游宣传资料供外国友人阅读,或建立相关的英文旅游网站方便外国游客查询,有的景点还提供英文导游服务,等等。这是一个顺应时势的举措和进步,不仅可以使外国友人的旅游时光变得方便、舒适、温馨,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我国的文化特色。然而仔细研读这些英文旅游宣传手册和资料等,我们会发现这些英文翻译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必须意识到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观光旅游,其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游山玩水,其中还必然会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必然会遇到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问题。一些不尽如人意、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翻译不仅会导致外国游客错误的理解及误会,有时还会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形象及其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如何有效地解决和避免这类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旅游宣传资料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着重分析一些不同的翻译方法,达到准确传递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目的。
一、旅游宣传资料的语言特点
1.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气息。
“旅游业有鲜明的时代感、民族性、文化色彩和地方特征”(陈白颖,2003:55)。旅游自始至终都与民族特色、、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紧紧相扣,息息相关。旅游宣传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让游客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特色、民族文化魅力,从而吸引尽可能多的游客,因而它的特殊性质必然要求撰写者强调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韵味。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这些对于海外游客来说无疑是陌生的,这其中存在的风土人情的不同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正是旅游的魅力所在。然而恰恰正是这种文化差异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观光旅游。笔者以丽江古城为例,简要分析旅游宣传资料中的一些普遍特点。
例如在丽江古城旅游网的宣传资料中,连续使用了丽江古城、纳西东巴、龙腾古城、火把节、放河灯、古城木府等作为标题。这些词句在中国游客看来是一目了然、清新明了。它们从历史称谓、民族风俗等方面反映了云南丽江丰富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历史与人文背景。例如“东巴文化”、“火把节”、“放河灯”这些都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独有的民俗与文化特点。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龙”的概念对外国人来说已不是那么陌生了,很多老外都已熟悉并接受了“龙”这个代表繁荣、吉祥、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词。“龙腾古城”生动地显示出这座丽江古城的朝气蓬勃,凸显了浓浓的中国味。此外,就连一些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都特意加上了古城两个字以求突出地域及民族特色,例如古城时尚、古城街景,就连最时尚的酒吧都要冠上“古城”二字,称作“古城泡吧的柔软时光”。可见,文化信息在旅游宣传资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当翻译者遇到此类情况是要特别注意,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2.旅游宣传资料的语言集中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与美感。
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在丽江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同样有着充分的体现。在此让我们再来看一段玉龙雪山的简介:
“……玉龙雪山不仅巍峨壮丽,而且随四时的更换,阴晴的变化,显示奇丽多姿。时而云雾缠裹,雪山乍隐乍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神态;时而山顶云封,似乎深奥莫测;时而上下俱开,白云横腰一围,另具一番风姿;时而碧空万里,群峰如洗,闪烁着晶莹的银光。……”
这段介绍虽短,中国游客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充分展示出了中华语言的优美与丰富,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几点旅游宣传资料的特点。第一,中文的文章喜欢引经据典,引用古代的诗词歌赋。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本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名句,原本用来描述琵琶女的美丽与羞涩的神态。这里却用来表现出玉龙雪山如仙境般壮丽的景色。中文的文章乃至演讲都特别喜欢引用诗词歌赋来增加文章的美感。旅游宣传资料也是如此,引用诗词歌赋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二,旅游宣传资料经常会出现各种修辞手法。例如这整篇玉龙雪山的宣传资料大量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时而……时而……”,这不仅使文章朗朗上口,增强了整句话的气势,更是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玉龙雪山的扣人心弦的美,使得它更具有神秘的魅力。从旅游宣传资料中我们经常能体会到中华语言独特的风格及韵味,然而这些语言上及文化上的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难点。这段文字文笔优美,引经据典,却让译者一下子无从下手,为了将宣传资料的意思准确地传递给读者,达到旅游资料宣传的目的,译者必须采用省略、意译乃至重写等多种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二、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
学者陈刚指出:“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同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它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更为全面。”(陈刚,2004:59)
翻译旅游宣传资料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译者需顾及多方面,既要准确地表现旅游资料的原汁原味,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既要忠实于原文,体现原文所包含的特殊文化内涵,又要兼顾市场的需要。这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复杂性。
作为译者首先要做的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旅游资料原文的含义。因为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的众多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即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完全了解。但是作为译者首先一定要理解把握准确,这是正确翻译的前提。下面笔者着重探讨在准确理解的前提下,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旅游英语翻译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直译可以保持旅游宣传资料中的原汁原味,让外国友人直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风采。例如,中国端午节的传统活动赛龙舟就可以译成dragon boat racing。虽然中国文化中的龙和西方文化中龙的含义差距很大,但是随时全球文化广泛深入的交流,老外也早已了解了中国龙的生机勃勃、吉祥的含义,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用直译,直接把“龙舟”翻译成“dragon boat”完全没有问题。再如“香山”直译为“the Fragrant Hills”;“蛋炒饭”译为“fried rice with egg”,这些直译既保持了原文的含义,又通俗易懂,使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但是直译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文化特征和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宣传资料中比比皆是,有些文化特性是无法通过直译的方式表达的,因此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的翻译方法加以补充。
2.音译意译相结合翻译法。
音译意译相结合也是常见的旅游资料翻译方法之一。
例如“华清池”。华清池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古老的历史和著名的温泉闻名于世。在这里“华清”两个字可以用音译,但是“池”这个字如果把它简单地直译成pool或者pond,那样不仅流于形式上的一般,也丧失了华清池内容上的特点,只会使外国游客感到该景点没什么特别之处。这里根据华清池的实际特色及功能,略作变动,翻译成“hot spring”。“Huaqing Hot Spring”既能体现出其本身内在的含义,又一下子抓住了游客的心理需求,让人联想到了温泉的惬意和舒适,让游客感到心驰神往。
再以雍和宫为例,“雍和宫”译为the Yonghegong Lama Buddhist Temple。
雍和宫原为清朝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后改为行宫,故名雍和宫,再几经变迁改为喇嘛庙,最终被确认为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其英文名字时是下了一凡工夫的。首先保留“雍和”两个字,将其音译。至于“宫”如直译应为“palace”,然而究其历史它早已被接纳和定位为佛教寺院,因此译者根据其历史及宗教定位将其译为“Lama Buddhist Temple”,让外国游客比较直观和准确地了解其包含的真正含义及背后悠久的中华文化,达到了准确传递旅游及文化信息的功能。
3.注释法。
“注释法是一种最重要的补偿性翻译方法”,译者通常可以通过注释法处理译语中存在的文化空缺现象及用于解释不同的风俗习惯(郑声滔,郑声衡,2010:94)。因此注释法在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当涉及有关历史朝代等问题时,注释法也是个非常有用的翻译方法。例如西汉可以被译成Western Han Dynasty(206B.C.-A.D.25),宋朝可以被译成Song Dynasty(A.D.960-1279)。这样既表明了朝代的名称,又让外国游客对其具体时间有个更清晰的了解。
又如,当涉及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时,注释法可以帮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弥补文化信息的缺失。以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为例,元宵节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农历的正月十五”可以翻译成“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农历的计时与公历的不同经常会让他们感到困惑,笔者认为在其后稍加注释例如写明“usually in February or March in the Gregorian calendar”,这样会让外国友人对其大致的时间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
再以端午节为例,中国有些地方端午节有悬挂钟馗像的古老习俗,然而仅仅将钟馗按其音译为“Zhong Kui”,会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如略加注释“a ghost that can exorcise” 则能让他们了解到这项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同样的例子在饮食菜肴翻译中比比皆是。饮食文化一向是旅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的美食文化闻名世界。在翻译一些传统食品时也可以运用注释法。例如粽子可以译成Zong Zi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腊八粥则可以译成Laba porridge(rice porridge with nut and dried fruit eaten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4.省略法。
省略法通常被用于省略一些重复的词句、华丽的辞藻或者诗词歌赋等,让译文更加接近读者,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达到传达信息和交流的目的。
在中文的篇章中通常会引用一些诗词以达到丰富内容的目的。以某旅游景点介绍端午节的内容为例,“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端午节尝试一下雄黄酒吧。”端午饮雄黄酒是我国传统习俗,这篇旅游宣传资料引用了清朝李静山的诗,然而这句是非常难翻译的,且不说无法简单地说清“樱桃”、“桑葚”、“菖蒲”等词与端午节的关系,如强行翻译不仅表达不出原诗的韵味,而且使译文变得难以理解。所以笔者认为这句诗词可以完成省略,该资料将其简单地翻译成“It is a very popular practice to drink this kind of Chinese liquor seasoned with realgar 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就很不错。
此外一些增译法、替代法乃至重写法等都可以根据旅游宣传资料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应用。
外国友人来中国观光旅游,不仅是游览河流山川、风景名胜,更是希望领略和体味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独特的文化气息与民族韵味。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差异,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特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既要尽量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又要达到向世界各国游客展示我国壮丽多姿的大好河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白颖。旅游英语及其翻译[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4):55-57.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李丹。旅游翻译的跨文化审视[J].延边党校学报,2013.29(3):102-104.
[4]吕和发,周剑波。旅游翻译:定义、地位与标准[J].上海翻译,2008 (1) : 30-33 .
[5]魏琼。论注释性翻译与解释性翻译[J].考试周刊,2011.65:27-28.
[6]吴冰,李宪生,陈鑫柏,等。大学英语口译(汉英)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7]郑声滔,郑声衡。从文化交流角度研究注释法在翻译中的使用场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94-97.
1.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变式句时常出现,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后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要调整好语序,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战胜于朝廷”属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做状语的介宾词组要放在动词前边,翻译时,要把介宾词组和动词位置调换过来,译为“于朝廷战胜”,即“在朝廷上作战胜利”。
(2)其李将军之谓也?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将宾语调至句后,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为定语后置句,应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2.注意固定格式。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
(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这是古文有的一种疑问句式。它的宾语放在前边,动词放在句末。在这种疑问句中,必须有“何”与“之”,而且其位置不变。“何”一般是第一个字,“之”是第三个字。在这种疑问句中,“何”有时兼有疑问和宾语的双重作用。“之”起调整音节和标志宾语前置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把疑问词放到动词后面。
(2)吾与徐公孰美?翻译为我跟徐公谁漂亮?这种句式也是古文中表示比较的疑问句。这种“与”在前,“孰”在后的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还存在,例如:我和张莉谁大?这种疑问句的另一种变化形式“孰与”(吾孰与徐公美?),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翻译这种句子时,“孰”和“与”词序要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
3.注意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无意义只作陪衬。文言文中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翻译时要省略。如:
(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句中的“作息”就是一个偏义复词,“作”与“息”意义相对,“息”无义,该句是说“一天到晚地劳作”。
(2)今有一人,入于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句中的“园圃”是一个偏义复词,两字意义相近,但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从后文“窃其桃李”看当为果树园,“圃”无义,也不用翻译。
4.注意互文合叙。古文中互文合叙句式较常见。互文、合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因其与现代汉语的修辞差别较大,阅读时若不注意辨别,便常常造成误解。互文指把本当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或句子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理解时需要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起来意义才完整。合叙指古文中把本应当分开叙述的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合并为一个句式表达,从而使语言简洁紧凑,读来上口。这两种句式,译文时容易出现错误,要注意识别,该分则分,该合则合。如: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此句为互文,意思是“诗人将无限感慨付诸于明月、关塞,是说自秦汉以来,明月便照临关塞。上下千年,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句中的“秦”与“汉”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句中的“主人”与“客”互文,“主人”一词包含了“客人”,“客人”一词又包含了“主人”。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并登上了船”。
5.注意比喻借代。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借代不便直译,如果直译过来,意义会走样,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必须借助意译,把它的含义提示出来。如: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如果直译就是“防守篱笆围墙”,与文意不合;“藩篱”是比喻,本意是“篱笆围墙”,这里比喻边防屏障,可译为“边界”、“边防”。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应译为:“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
6.注意婉词表达。古人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常用婉言表达。它在文言文中运用相当广泛,尤其是外交礼仪、人际关系方面,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含义是“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2)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填沟壑”是说,指死后没人埋葬,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是触龙谦称自己死。
(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山陵崩”是说山倒塌下来,古人以“山陵崩”喻帝王之死,这里是婉指赵太后去世。
7.注意典故使用。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大家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如: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与妻书》)句中的“司马春衫”即“司马青衫”,典出《琵琶行》,司马是白居易,当时任江州司马,他同情琵琶女飘零的身世,感伤自己宦途潦倒,心情十分悲伤。可以不翻译。
(2)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这个句子使用了两个典故,且运用了“合叙”的修辞方法。春秋时期公孙杵臼为保存赵氏孤儿,要程婴出首,自己被杀;月照与西乡隆盛是日本志士,因图谋勤王,为幕府追捕,投海自尽,月照竟死,西乡幸而遇救,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必须说出典故在文中的用意。应译为“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我们各自担负自己的责任”。
王翰的《凉州词》中的名句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原文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全诗翻译: 精美的酒杯盛着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喝的时候琵琶声响了起来,韵律使人心潮澎湃。 开怀畅饮吧,就算是醉倒沙场,诸位也请不要见笑,自古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的?
作者简介:王翰,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性格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宴饮等,表达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