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诗歌是指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小鱼儿帮助大家整理的11篇精选现代诗歌(精选12首,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18
从最早的诗歌《弹歌》到现在,我国古典诗歌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被代代传唱。古典诗歌鉴赏能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人生道理、陶冶文化情操。因此,古典诗歌鉴赏作为高考中语文考试的“常青树”,一直屹立不倒,而且出题模式越来越成熟、问题设置越来越灵活多变、难题也不断向深度挖掘。因此,无论是从自身审美培养还是应对高考,探析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带领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是如何含蓄表达自己感情的,但学生对此认知度却不高。因此,身为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想简单谈一下目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情况
我国儿童的启蒙教育多是从简单的古典诗歌开始,小学、初中到高中,无论那版语文教材都少不了古典诗歌的身影,可以说古典诗歌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是一棵永不倒地的常青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是,当古典诗歌化转化为考卷上的考题时,却难住了大多数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考查,高中生普遍得分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儿童从牙牙学语到高中这个阶段,对古典诗歌,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通俗易懂的小说比古典诗歌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于是很多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真正喜欢。
古典诗歌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古典诗歌阅读量少,大部分学生仅限于对课本和部分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的阅读和背诵,自学能力也较弱。另外,古典诗歌鉴赏需要相对的历史背景、诗人人生经历做支柱,不少学生对我国古代史发展情况、诗人经历了解不多,生活背景不足以支撑其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二、教教学情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古典诗歌感情表达含蓄,讲究阅读的感官欣赏,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典诗歌时,教学理念陈旧,统一化欣赏标准,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欣赏的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一棒子打死,只认可书本注解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不高、欣赏底蕴不足,只会根据参考教案理解诗歌,生搬参考书上已标注的欣赏,无法感悟诗歌美感,更无法主导课堂,不利于引导学生去追求古典美。使原本由教师主导,学生讨论的互动式古典诗歌课堂变成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失去了阅读和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充满古典美的教学课堂变得沉闷无趣,教学效果也事倍功半。同时,受高考功利性影响,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抛弃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式教学方法,选择了教授学生模式化理解、公式化判断、标准化回答的教学方法。
三、高考分析情况
古典诗歌随着高考改革大潮,在高考试卷中表现形式日渐缜密、成熟灵活、涉及知识面越来越广、考察学生自主欣赏能力越来越高。在形式上,从最早的选择题到现在的主观题,要求学生理解、判断和再组织语言的能力越来越高;在分数设置上,分值比重越来越高,依照现在“新课程”要求的趋势判断,以后只会增加不会减弱对古典诗歌的考查;在命题体裁上,选择的多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炼的绝句、律诗、词,语句短小,不易理解;在命题方向上,多选择的非大众化的诗歌,考查学生历史了解情况、诗人表达方式、人生经历对诗歌影响度,横向和纵向挖掘度加深。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教学、束缚于课堂,应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知识背景,熏陶学生感悟力,提高其文学审美力。
四、社会影响情况
经过二百多年的推广,作为现代交际沟通的工具,影响已深入骨髓,高中生对古典语言接触少,对古人含蓄化表达感情的方式不理解。因此,很多高中生对欣赏古典诗歌存在一定语言和感情理解上的障碍。另外,现代社会受浅俗文化影响,电视、电影、动漫、游戏对高中生的影响程度较大,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雅文化,被日渐冷落。同时,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受社会浮躁风气影响,多喜欢阅读浅显易懂的修仙、武侠、玄幻类的“快餐式文化”,极少有学生静下心,欣赏古典诗歌。家庭引导方面,不少家长只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高低,忽视对其文学素养培养,在学习投资方面,多投入在应对考试的参考书和补习班等方面,不愿也不想投入在见效慢的古典书籍上。
五、学校引导情况
受社会功利性思想影响,学校在课外实践活动组织方面,多重视对易出成绩的理化生类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硬件投入方面,对机器人模型、歌舞、社会型模式实验类投入较多;学校图书馆购买书籍也多选择学生喜欢阅读的小说、散文或接近考试的英文书籍,对古典诗歌书籍投入较少;在软件投入方面,一般学校对机器人、歌舞等设有专有课外实践场地,很少设有古典诗歌活动场地。古典诗歌鉴赏讲究铿锵有力的诵读、体会诗歌声韵美等,对软硬件要求并不比其他实践活动低。朗读需要安静的环境、音乐的搭配需要多媒体支持,诗歌鉴赏还需要系统的背景支持,需要学校组织人文类学科教师给古典诗歌爱好者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但现实是,活动场地不够、资料短缺、举办活动少、学校组织不完善、教师引导不足,导致古典诗歌校园文化不浓厚。
【关键词】新诗 韵律 抒情 回环 朗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204
新诗在初中课本(人教版)中入选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何其芳的《秋天》,牛汉的《华南虎》等等数十首新诗作品。新诗作为时代的先声受到教材编选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除了必修一第一单元涉及新诗外,就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新诗部分了。新诗在整个教材架构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固然这与新诗不是高考考察的内容容易受到忽视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则关涉到教师自身对新诗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诗显著的形式特征:韵律
很多新诗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在起作用。构成新诗音乐性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押韵,以陈敬容的《窗》为例,第一诗节三、五句末字“天”和“烟”押韵,第二诗节二、五句末字“迹”与“息”押韵,第三诗节三、五句末字“眠”和“前”押韵,第四诗节二、三、五句末字“光”“望”“上”押韵,第五诗节三、五句末字“灯”“昏”押韵,第六诗节二、五句末字“冬”与“空”押韵。押韵的情况有着规律可寻,就是主要是每一诗节的第二句或第三句末字与尾句押韵,但整饬中有变化,形成声韵上的回声,增强了韵律的回荡。
其次是诗句的节奏。节奏往往是由音尺(音步或音顿)来决定的。每一个诗句都有着大致相当的音尺时,节奏感自然而然地就突显出来了。以臧克家的《老马》第一诗节为例:总的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我们看到每一句大致为一个或两个音尺,每个音尺的长短略有差异,这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第三,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形成复沓的音韵效果,比如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13个诗节,几乎每一诗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大致相同,加之呼告手法的运用,自然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起到震撼人心的抒情效果。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诗中被广泛地运用,正是其形成的韵律受到了诗人的青睐。
第四,诗歌中结构上的回环及叠词和连绵词的使用也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比如戴望舒《雨巷》中的“彳亍”,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斑斓”,虽非有意为之,但其产生的音韵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二、诗歌的本质特征:抒情
首先,我想说诗歌必须有成为诗歌最为本质的东西。诗人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诗,都无法回避诗歌的抒情性,抒情可直接显现,也可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是需要我们通过领悟去寻找罢了。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简洁明快而又情感真挚,但古典诗歌更多的还是“梧桐更兼细雨”这种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而意蕴悠长。再以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为例,这首诗就胜在情感的直接抒发,在深情的回忆中展现那“旧日的时光”,时而在山坡游荡,时而又漫步溪上,虽为重洋所阻,但阻不住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贵真挚,意在隽永,这正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其次,诗歌要有诗人独有的风格。彭斯长期生活于苏格兰乡村,诗歌多表现的是自然的乡村风景和人们之间朴质无华的情感。它的脍炙人口的诗作《一朵红红的玫瑰》《致山中雏菊》都属于此类。从彭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诗的美不在于技巧的纤细入微,而在于情感的真诚奔放。细细品读之下,似乎含着些民歌的调子,反复咏叹,情感低徊,且意象多出自村野常景,多了种旖旎的田园风光,整首诗也就显得自然明快,朗朗上口了。借助于一批这样的诗作,质朴明快也就成了当时彭斯诗歌的名片,同时也形成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品质。
第三,无论中外,纵看古今,诗歌与抒情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诗贵在领悟诗情,只有沉入到诗人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才能切实领会到诗的趣味的真,诗的淳朴的美。
三、新诗别样的结构特征:回环
在新诗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诗歌结构现象:戴望舒的《雨巷》首个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都是“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仅有一处词语的更改。无独有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首诗节与末诗节大致相同,互相呼应又蕴含着变化。这种诗歌中首节与末节(或者首句c末句)大体一致的诗歌结构形式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回环。
回环也称回文,古已有之。前秦人苏若兰写的《璇玑图》,可以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都能成一首新的诗,堪称回文诗的典范。由于受制于古典诗歌字数、声韵和意蕴的严格要求,回环诗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并不多见,且多停留于文人的文字游戏中,其产生的艺术影响并不大。但从新诗打破古典诗歌字数与结构的藩篱之后,回环结构的运用深得一部分诗人的喜爱,回环所特有的复沓与往复的节奏效果也给新诗增添了不少神韵和风采。
新诗,特别是新诗中的抒情诗,不少采用回环的结构。探究其作用当有以下几种:其一,在情感上,他构成一个圆环,来回往复,意蕴深沉,细细品之又觉回味悠长。《雨巷》中首节的“逢着”与末节中的“飘过”正好构成一个心灵邂逅的完整过程,再加之婉约的意象,低徊的情感很自然地就在回环的结构中弥漫开来,从而获得读者的心音共鸣。其二,在节奏上,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采用回环结构的诗歌节奏都较为舒缓,似水流的回旋又蜿蜒流去。这种舒缓的节奏,便于吟诵,更便于识记,能够激发读者诵读的兴趣。其三,在形式上,首节与末节的高度相似性,能为读者所注意,继而推动其去辨析两节细微的语词差别和表达效果。这种差别正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潜流,继而帮助我们去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再别康桥》为例,首节“轻轻的我走了”与“悄悄的我走了”情感表达有何不同,“轻轻的招手”与“挥一挥衣袖”能不能互换位置?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必能给新诗的学习带到一个新的深度。
四、结语
选修课本新诗部分的编撰很见功力,这主要表现为每一单元对新诗的必要认知。它大致将它分为“走近诗的世界”“诗的发现”“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鉴赏”等五个部分,这样就从主旨、意象、语言、鉴赏等几个角度对新诗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新诗存在的历史较短,加之新诗的当代性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对新诗的成就一直认识不足,再加之古典诗歌历史的堆积,很容易造成对新诗的忽视。要改变这种情况,新诗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新诗历史的有效把握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诗知识谱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把握新诗的多样性。然后,我们再依据新诗的形式特征、结构特征、意象特征、主旨呈现等构建起新诗的美学范畴。只有我们在知识上完成了对新诗的认知与领悟,新诗教学策略的多样性自然会得到多方面的呈现。
新诗的教学通常一首诗一个课时,新诗的特点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朗读,有情感地朗读,体味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每堂课不必面面俱到,只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即可。我们可以以意象统领一首诗,比如教学《雨巷》时,我们只要赏析好“丁香”和“雨巷”这两个核心意象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以探寻诗歌的音乐美去赏析《再别康桥》,还可以以情感的奔突、释放来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一个细节去把握《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无定法,重在把握,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近新诗的审美世界,去感悟诗的魂灵、诗的绽放。(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孙玉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相约》
这五年,或许是相约
因为你怕,那里的路跟这里一样
所以你提前去打探
等了五年,彼岸花的簇拥
在天国相见,爱情的镌刻
一层层叠于心底
六千余阶的高度,延伸
到另一个国度,继续
一颗源于深山的种子
将自己花的蓓蕾,送达山顶
彼岸的景色,汇成誓言的阶层
你走了,带走一朵玫瑰的魂魄
我去找你,路上铺满花瓣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历史赋予我们重要的使命,是劳动,创造了这丰富多彩的世界,劳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词汇,它更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一我们偏僻的山村
诞生了第一座绿色的邮亭
邮亭的主人
是从泥土中站起来的农民
是政策把我们
迷朦的山村唤醒
是信息为我们
沉闷的山村打开窗棂
是科学使我们
蜗步的山村开始飞腾
愚昧被扫进垃圾
知识擦亮了致富的眼睛……
我们偏僻的山村
终于诞生了第一座绿色的邮亭
邮亭已经生根
扎进山村的心中
为消灭祖辈留下来的荒漠
开辟着绿色的春天
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二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们仿佛看见
那怒形于色的人群
正潮水般的涌向天安门前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们仿佛听见
那激越高昂的呼声
越八十年的时光隧道
正清晰的响在耳边
还我青岛拒签和约
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祖国母亲岂容蹂躏
中华大地哪能踏践
这是一群热血青年正义的呐喊
这是一群爱国志士光荣宣言
象一座岩浆迸发的火山
似一柄刺向黑暗的利剑
似一股奔涌而来的洪流
似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
痛打卖国贼人心大快
火烧曹家宅义愤冲天
血腥镇压何所惧
我以我血轩辕溅
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转折点
这是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
我是一首永恒的爱国诗篇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的思绪飘飞的得很远很远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的心里又添了几许忧患
伊拉克上空仍笼罩着战争的阴云
科索沃大地正弥漫着浓烈硝烟
霸权主义者随意干涉它国内政
日本右翼分子矢口否认侵华历史
世界和平的交响乐不和谐的旋律时隐时现
漫长的人类社会呀
演绎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悠久的历史文明啊
又有多少悲剧频频上演
无数个铁的事实告诉我们
愚昧就被欺凌
落后就要挨打
翻开五月日历
我的信心倍增
干劲冲天
信念是坚固的堡垒
理想象燃烧的火焰
和平的呼声早响彻全球
友谊种子已扎根心田
时代的号角已在大江南北响起
改革的春风正在沭阳大地吹遍
年轻的朋友信
让我们高扬五四鲜红的旗帜
团结一心务实苦干
奋起直追自强不息
去拥抱新世纪
去拥抱辉煌灿烂的明天
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三五一,是国际劳动者的节日,
五月,又是一个充满真情的日子。
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春风送爽的今天,
在此,向所有的劳动人民由衷地道一声:
“五。一”国际劳动节快乐!
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劳动者奔波的身影,
乡村田野上到处都留下了劳动者辛劳的脚印。
满是茧子的双手钢铁般厚实有力,
撑起人生的理想与信念。
点点汗滴珍珠般闪烁光芒
与天相辉与地相映。
汗水染绿大地点缀了祖国山河的美丽,
无私奉献向人类播洒芬芳与快乐,
劳动人民才是大地的精华。
为了祖国的繁荣,为了民族的富强,
今天的主角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
不惜挥汗水洒热血奉献无悔的青春。
把萋凉的荒山改变成一片片美丽的果场,
在乱石废岗中建立起一座座壮观的高楼大厦,
穿越高山峻岭筑就了一条条现代化的高速信息公路,
奋斗者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
是劳动人民创造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是他们构建了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这激情澎湃的季节,在这特别的日子里,
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衷心地祝愿:
------伟大的劳动者节日快乐!
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四在那个久远的年代
1886年的5月1日
一群朴素的劳动者
为了争取应有的权益
走上街头
从此后
人们记住了这个日子
从此后
劳动者的声音
变得愈加雄壮浑厚
我们不会忘记
当侵略者的铁蹄
踏破我美丽山河的时刻
无数劳动者
拿起了刀枪
用他们血肉之躯
谱写出一曲曲
抗击侵略
还我山河的壮歌
我们不会忘记
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
无数劳动者
聚拢于正义的红旗下
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
抛头颅洒热血
演绎出一幕幕
铁骨忠魂的历史巨篇
我们不会忘记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那段艰难岁月
还是我们的劳动者
硬是用他们的双手
用他们不畏艰辛的意志
用他们报效祖国的忠贞
从一片废墟瓦砾中
托起了一个富强美丽的华夏民族
今天
我们更不能忘记
那一座座新式的厂房里
那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地上
我们的劳动者们
依然在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
用他们对国家
对民族最朴素的信仰
夜以继日任劳任怨
今天
当拿起笔的时候
我的心中开始热血沸腾
因为我在骄傲
因为我也是劳动者
因为我也在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默默工作
今天
我想大声的喊出我心中的激动
劳动者我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五童年时,我总是这样想:
天下的路为什么那么多,
多得象撒在河中的渔网?
是谁把它们喂养大,
让许许多多的车辆在上面来往?
今天,我发现你们在路旁,
用自豪的目光送走车辆,
把碎过的石子撒在路上……
现在,我已明白,
你们就是那小小的石子,
《夜,心绪》
月明星稀
本是打坐佳境。一步之遥就有莲花台座
白鸟,突然折返
燃烧的翅
在月光下激情地飞
一直静不下来,总有一些风掠动不肯剃度的头发
60个季风之后
我,依然是
那棵摇曳的白头芦苇
风,凉凉地吹
江面上波光粼粼,有静静的渔火一明一灭
那些橘黄的元素
让我莫明地躁热,且兴奋起来
该用什么,诠释
涛声依旧,似水流年,在一杯又一杯滚烫的红酒里
寻,当年走失的
旗袍和玫瑰
以及,隐约的鼓声
《自画像》
黄釉青花的杯子
盛着半杯孔孟和老子
泡着一枚发芽的普世价值
盘踞在1967年的柜子上
柜子里,族谱下的心脏戴着
白昼和黑夜两种面具跳舞
二人转的回声,涨满榫铆的裂缝
咸鱼在罐头里喂养石头寻觅旧日的河流
水龙头崇拜着飞蛾日夜追逐牡蛎的圆缺
腐烂的红布团已经滑坠到虫洞形成的
瘘管的末端,依旧自己向自己证明着新鲜
静止的时候,杯子与柜子合乎东方的逻辑
行走的时候,它们充满坠落和倾覆的风险
时代是屋外一株不落鸟的树
与它们隔窗相望
彼此厌弃
《有一种距离》
有一种距离
是在线对其隐身
有一种距离
是你没有访问权限
有一种距离
是你所拨打的号码已关机
有一种距离
是昔日友人间的陌生问候
有一种距离
是子欲养而亲不在
有一种距离
是无法兑现的承诺
有一种距离
是你回头而对方转身
有一种距离
是对方微笑中的一丝落寞
有一种距离
是无尽的等待
有一种距离
是转身再见
有一种距离
是擦肩而过
有一种距离
是相对无语
有一种距离
是同床异梦
有一种距离
是有缘无份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
心与心的距离
关键词:表达形式;意象;典故;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11-01
何其芳曾在《关于写诗和读诗》中写道:"诗是一种最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和谐的程序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具有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广泛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青睐。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也受到中西翻译家的重视。翻译家们试图把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成英语,然而汉语和英语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必然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可译性,即使汉语诗歌的意思能够翻译成英语,诗歌的意境也会大打折扣,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古典诗歌的美感缺失。
诗歌由于它形式的整齐, 韵律的严格以及内容的凝练,需处理的不可译的成分颇多, 给诗歌的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很多的翻译家与诗人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雪莱曾说:"译诗是徒劳无益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到坩埚,企图探索它的香味和构造原理。"。美国著名诗人Robert Frost 也曾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这成为诗歌不可译性的强有力论据。
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本文将从表达形式、意境与典故的不可译三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来解说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1.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1.1 表达形式的不可译性。诗歌之所以与散文小说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中国古代诗人探索多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诗歌的形式美和韵律美。古诗形式难以英译。就诗的外型看, 每句字数相同与否, 使中国古诗的外型或呈方阵, 或呈长短句式。英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 但字数不固定, 外型都呈长短句式。用英诗绝对不能再现呈方阵的古诗外型, 但有可能译出近似原诗的长短句式外型,但是其中的美感会荡然无存。
例如下面的回文诗:
赏花归去 马如飞,去马如飞 酒力微。酒力微醒 时己幕,醒时己幕 赏花归。
该诗写诗人饮酒后,微醉,然后跨马赏花,这首诗仅用了十四个字却起到了二十八字的作用。读起来声调和谐,婉转悦耳,极具音乐美感。但是这样特殊的诗歌形式在英文中很难找到相应的对应形式。可以说是不可译的。
1.2 意象的不可译性。中西诗歌都强调意象的运用。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古代诗人讲究含蓄,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所谓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意境本质上是古代汉语的产物,它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生长,也只有在古代汉语语境中才能够被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正因为意境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意境是不能被完整地翻译成英语的。汉语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十分有利于意象的运用,但是这些意象一旦被逐字地翻译成英文就会给读者一种堆砌的感觉,而且意境中所具有的美感也会消失。例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该诗中意象虽似随意堆砌, 却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翻译家Cytril Birch 将其译为: "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
这种将意境简单堆在一起的翻译,让中国读者很是不习惯,如果不是对这首诗很熟悉了,只看英文译本我们根本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根本看不出诗歌里流露的是诗人无限的羁旅之思。诗歌之意美往往在于如何说, 而不是说什么。这种利用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写出的句子, 翻成重形合的英文后, 意境就所剩无几了,原来诗歌中的主题思想也很难表达到位。如果硬要翻译这样充满意境美的诗句, 那就必须割爱,也就是必须牺牲原诗的意美。
1.3 典故的不可译性。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很深的典故。中国古典诗歌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 诗人经常在一句话难以容纳或不便言明时,使用恰当的典故, 表达自己丰富、微妙和复杂的情绪。这些典故往往包含神话故事、传说、名人轶事、历史事件或其他诗人的佳句。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西方读者对于这些知识不甚了解, 如要在原文中将其悉数译出以求达到原文读者读诗的效果, 则不免冗长拖拉;如果将诗歌中的典故简单处理,又会使其中许多隐含的意义难以准确表达, 让读者联想的空间就不复存。例如,李商隐的诗歌《锦瑟》,诗人在简短的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泪和暖玉生烟。这几个典故的运用使得该诗具有一种朦胧的意境,《锦瑟》是历来被人称道的一部李商隐的佳作,虽然字面意思易于理解,但是其诗歌固有的朦胧美隐约让人难以把握。其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悱恻。
接下来看一下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文,他将上面的四个典故分别译为"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和"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ur rise"。中国读者在看到这些英译典故的处理方式时会感到很陌生,外国读者对这样的翻译估计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意境之美。这并非是许先生翻译的不好,确实是由于文化等差异造成了诗歌的不可译性,让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来的美感。
2.结语
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巨大差异,中国古典诗歌除了表达形式、意象和典故不可译之外,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可翻译性,例如音韵和修辞手法的不可译性。总体来说,英译中国古诗行不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翻译古典诗歌的努力就要停止,不过既要译诗, 只好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在尽可能传达原诗歌意思的前提下,在探索其他的。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冬季的一个午后》
冬季的一个午后,我去看山
看落叶的样子。 山背后是蜿蜒小路
以及更远的远方
那里有雪下着。流逝的是水
这些细小的河流
有鸟的声音,鱼的身影,水藻的呼吸
浪尖上斑驳的光阴
一张安静如月的表情
向我游来。一层层涟漪扩散在心底
大朵大朵开在时光的缝隙
惟一可以在我血管里行走的女人
纯粹的语言插满彩色的翅膀
响在石头内部,经久不息
循着风痕,我会靠近凤凰的线索
渐行渐远的午后,阳光很暖和
拣拾一枚脆薄的叶子,有苦涩的味道
溃烂的脉络,不经意间将我打湿
《诗人》
有一种执著是痴狂
有一种奉献不需回报
有一种热情是自我陶醉
有一个名字叫诗人
诗歌浓缩了我的情
诗歌张扬了我的梦
一半是相思的泪水
一半是热情的火焰
诗歌是文字的凝练
字字是那满天的星辰
我用情感的丝线
穿成跳动的音符
歌唱我的痴狂
歌唱花儿的美丽
还有一个梦想
穿越唐诗宋词的韵律
回到内心
关键词:中国古典;流行歌曲;元素;应用技巧;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05-0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及其古典代表元素
提到中国古典元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何为传统文化呢?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广泛吸收融合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有机体系。而中国古典元素就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物象的统称。其中包括中国结艺、京戏及各地方戏曲、皮影、剪纸、风筝、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竖排线装书、如意纹、祥云、凤眼、中国织绣(刺绣等)、彩陶、紫砂壶、瓷器、文房四宝、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太极、中国书法艺术、篆刻印章、中国古代诗词、唐传奇及散文小说等意象和具象。
二、现代歌曲的流行趋势以及研究成果
随着近现代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各国越来越看重大众媒体对于本国文化的宣传效果。各国也纷纷将电影、流行歌曲等现代媒体的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试图将国家文化和精神通过其内容传遍世界的角落。也因此,流行歌曲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古典元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流行歌曲在产生及发展等方面已经开始了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更为深刻。其中以马树春副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阐释》以及张鹭的《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风格表现》,张海明的《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宋秋敏的《浅析周杰伦专辑中歌词的传统化修辞》,李新、崔胜利的《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内蕴》,宋秋敏的《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王建浩的《一种“活”的诗歌――谈流行歌曲的文学研究》,宋秋敏的《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苏自勤的《古代诗歌向现代歌词的嬗变》等几篇相关学术论文为代表。
本文将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古典元素中一个独特的亮点进行深入分析。
三、中国古典元素在歌曲中的应用
(一)应用特点
作为中国“词坛”首屈一指的御用词作家,方文山在词曲创作中,方文山常多采用中国古代诗词中富有特色的意象或典故词语,融入到其创作中,体现中西结合的古典韵味。将中国古典情愫巧妙地融入到了现代流行乐中,从歌曲《青花瓷》中,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这种方法在歌词《青花瓷》的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青花瓷本就是中国传统元素的象征,加之词中“帘”、“芭蕉”、“骤雨”、“惹”等古诗词中常用且极具特色的字眼,表达了衷肠哀情,是歌曲平添了感伤和古典的韵调。
由此可见,中国古诗词在歌词中的应用,有着常运用独特词语,多化用诗词语句,中表达词曲意境等特点。
(二)具体应用技巧
1.借景。借景抒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表达方式。因此,流行歌曲中借用此种表达方式抒发作者情感的例子亦不罕见。“月”自古就被人们寄予了阴柔、相思、伤情的感叹。以歌曲《白月光》为例,歌词通过“月亮”这一常用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温婉意境,借以表达了对月思人的感伤情怀。
2.化典。屠洪刚演唱的歌曲《霸王别姬》中,化用了楚霸王乌江边死别虞姬的凄美典故。歌曲《霸王别姬》在进行歌词创作时化用了同名典故,描绘并发散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歌词中的“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表现了项羽和虞姬生死不惧的爱情;“人世间有百媚千抹。我独爱爱你那一种”表现了项羽对虞姬的“情”;“归去斜阳正浓”说明了楚霸王项羽的“义”。《霸王别姬》这首歌词继承了用典的手法,很好地化用了相关典故,大大丰富了歌词的内涵,增强了这首歌的感染力。
3.比兴。比兴是指通过联想和想象,寄情于物的一种创作手法。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作为诗类文体的一种,在对歌词的创作中实践了这一手法,使得歌词寓意更为深刻,也更加含蓄委婉。仍以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为例。该歌歌词较多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使得想要表达的意境更为有韵味。全词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表面上是在描绘青花瓷的工艺及形态,实则吟咏了如青花瓷一样美好的爱人。“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心上人一笑倾城的美丽立见词中。又如:“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也是巧妙地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其的美好赞叹。
四、结语
现代流行乐歌词中对中国古典元素的使用可谓云云。在歌词中巧妙地运用古典元素,不但符合国人对于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是中国文化通过歌曲走向了世界。因此,适时适景适情的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典元素,是大势所趋并值得深入研究,继而不断实践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