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刻明白了也不迟,我早就跟你说过,未来是充满期望的,哪怕你的生命还剩下一天,也要好好活。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童梦奇缘经典台词(优秀5篇)。
张清华
在遥远东方的屋檐下不难找到这样的牌匾:梦巴黎。一点也不夸张,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找到一家,甚至很多家以此为名字的时装店、咖啡馆……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海上繁华梦,到如今变得面目全非的乡间小镇,这块牌子被花花绿绿的霓虹灯管装裹着,闪烁在充满着富贵与浪漫之梦的东方之夜里。
可见巴黎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梦。
有太多的东西可供想象:诗歌和玫瑰,骑士和爱情,灯红酒绿的海洋,富有的黄金之都,流浪者与冒险家的乐园。一切的一切,伟大的和渺小的,圣洁的和龌龊的,富丽辉煌和神秘传奇的,会聚在一起,它们变成了一个梦,一种充满了蛊惑意味的气息弥漫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
理解巴黎是从想象开始的,而这想象似乎很难和巴黎这座城市有直接的关系,巴黎是一种理念,一种永恒的关于时尚、艺术、精神和生活的先入之见,它就建筑在纸上,坐落在传说里。你听见叮当作响的马车铃声,那是19世纪的巴黎你听见美妙华丽的音乐,那是莫扎特的巴黎;你听见隆隆响过的炮声,那是拿破仑·波拿巴的巴黎。
一个不可想象的存在,一个尤物。
因此小偷和冒险家们来到这里,流浪汉和乞丐们来到这里,卡西莫多和艾丝梅拉达们来到这里,没有他们就没有巴黎。就像塞纳河上曾经漂浮的垃圾、污秽一样,这座城市必须要汇聚它所应有的一切美丽和丑陋,卑俗与浪漫,肮脏与高洁,一切的传奇和艺术。
因此卢梭也来到这里,孟德斯鸠来到这里,巴尔扎克和雨果来到这里,马克思、周恩来和邓小平到这里;就连希特勒也来到这里,他不可一世地站在艾菲尔铁塔下检阅他的占领了巴黎的军队时,那副得意神情,也好像是圆了一个乡下佬的梦。
一条河给一个城市滋养了梦幻的色彩,塞纳河的波光使它成为了一个梦。
我常想,如果不是它们互相遇见,一个城市就永远是平平常常的城市,一条河就永远是一条平平常常的河,它们谁也不会有如此的'名声,更不会走进罗曼司和神话。可是它们遇见了,在一个文明的拐弯处,这一遇见,就几乎改写了人类的历史。
巴黎,静静地躺在塞纳河的波光里。河上的一切光与影,都被它摇漾成金子和宝石,然后又折射到游人的梦里,开成绚烂的词语,无言的叹息。
一座城市是被一条河养大的,在这个意义上,河是城市的母亲。但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城市和河流的关系,是如此地紧密到不可分的程度。她不但创造了他,还使他具有了灵魂、灵气;而他,则反过来把她打扮得如此华贵富丽,使她如此精致妖娆、名声显赫。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互相创造的关系,因为这样的创造和激发,使他们彼此拥有了如此充沛的激情和不衰的活力,拥有了无所不在的自由意志。
老旧的房屋和年轻的精神,这也是巴黎能够成为一个梦的原因。没有年轻就不会有梦的躯体,没有老旧就没有梦的温床和氛围。某种意义上,是外省的青年们给巴黎带来了不竭的欲望和生命力。就像塞纳河水从远方流来,再向远方流去,是他们创造了巴黎,使它不断地老去,又再一次焕发生机。就像于连和拉斯蒂涅【注】,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也早已成为巴黎的一部分。
从埃菲尔铁塔上看巴黎,那些站在远郊的高楼,就像是一些刚从外省赶来,排着队想挤进巴黎但又不得的粗俗汉子,显得那么莽撞和没有教养。它们在优雅和贵族的巴黎面前没有任何的优势。要知道,这种优势在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着无可争议的权威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可这是巴黎,在巴黎的高傲和不可思议的风姿面前,它们是一些猥琐的求婚者,无法不显得寒伧和局促。
巴黎给了世界以多大的影响?没人能知道,更无法计算出来。但我知道人们关于现代城市的生活与文化的想象,差不多都是来源于它的蓝本。伦敦、柏林、罗马,甚至纽约,都没有能够像它那样,成为一个“梦”。显然巴黎是有它特殊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说不清。(有删改)
【注】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为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和巴尔扎克《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全文重在写巴黎,第一段却从“东方之夜”写起,这样安排既突出东方之夜的梦幻色彩,也表现出巴黎对世界的影响,为后文写“梦巴黎”作铺垫,
B.“汇聚它所应有的一切”表明巴黎是一个有包容胸襟的城市;由塞纳河与巴黎的互相滋养可以看出巴黎是个重视自然环境与城市有机整合的城市。
C.文章最后一段,“显然巴黎是有它特殊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说不清。”一句耐人寻味,体现出作者对巴黎城市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感到迷茫。
D.文章以“梦”串联全文,作者对巴黎的历史文化既有感性认知,又有理性思考;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整散句的结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8.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因此小偷和冒险家们来到这里……没有他们就没有巴黎”的含意。(3分)
(2)文中写到:“从埃菲尔铁塔上看巴黎,那些站在远郊的高楼……显得那么莽撞和没有教养。”请简要赏析。(3分
9.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巴黎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梦”?(6分)
答
7.(3分)C(“对巴黎城市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感到迷茫化”理解错误。作者借此表现了巴黎城市文化精神的丰富性,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8.(6分)(1)各种各样地位卑微的人汇聚到巴黎,他们的故事也是巴黎传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分,划线处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2)运用拟人(或“比喻”)修辞,把“远郊的高楼”拟作(或“比喻成”)“莽撞和没有教养”的“粗俗汉子”,生动地嘲讽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建筑在优雅而高贵的巴黎面前格格不入的现实。(答出手法1分;分析效果,2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①巴黎是想象的会聚,是一种理念,充满了神秘而传奇的气息;②巴黎与塞纳河互相滋养,拥有梦幻的色彩和充沛的激情;③巴黎既古老又年轻,拥有不竭的创造欲望和生命力。(每点2分。共6分。只照抄原句,未概括、整合,酌情扣分。)
正面观点
《童梦奇缘》是一部想象力不错的电影,是一场温馨感人的戏,底层市民、边缘爱情、黑帮暴力有机融合(深圳晚报评) 。
影片的主题是一个关于亲情、理解的故事,而且结尾竟然有些伤感,思想健康向上,富有哲理性(南京晨报评) 。
这部影片是最适合一家人观看的电影(新京报评) 。
反面观点
《童梦奇缘》放弃内涵,玩起化装的噱头,这种噱头似已有落后于时代的嫌疑。小孩突然之间变大的电影远非头一遭见,《飞向未来》和《十三变三十》都是如此,主题无非是孩子闯入成人世界以后的一些理解和趣事,好莱坞拍得轻轻松松、简单好看,《童梦奇缘》的意图也不过如此。可惜的是,如此微薄的要求《童梦奇缘》也很难满足,情节寡淡无味和不知所云,它最大的问题是明明故事的起源点是荒诞的,却又非要往温情脉脉的家庭路线发展。父子问题据说是导演本人非常有感触的一个情结,但恐怕剧中的感情表现不足以说服观众,而且还有莫名其妙的篮球队情节究竟又和主人公有什么关系呢?《童梦奇缘》惟一一处叫人颇为意外的处理是结尾,它竟然没有来个恶俗的大团圆,没有让认识到自己错怪父亲和继母的刘德华回到小时候,而是以八十多岁的"高龄"面目在继母怀中流着眼泪忏悔,斯情斯景是本着让人感动的目的,但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折磨之后,看到老泪纵横的刘德华着实感觉有点恐怖(新京报评) 。
人的一生很短暂,在不经意间我们就会长大,然后老去,最后离开这个世界。年轻的时候,我们希望长大,不懂得珍惜很多东西,大了,我们忙碌,期盼着更好的一切,或者是爱情,亦或是生活,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珍惜什么,或者也没有明白关于人生的大道理。只有等老了,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了,有时间思考了,才发现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可是明白了,也来不及了。看着电影的主人公明白了很多东西的时候,跑去找返老还童的办法的时候,头发迅速变白皱纹迅速的生长的时候,我感到很心酸,看着最后老人拄着拐杖在电影院门口问自己心中喜欢的人是否会因为等的人没来会生气的时候,对方已然不认识自己并回答说不生气,因为她有很多时间,这时候我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人要在有时间的时候明白更多的道理,等到没有机会的时候,明白又有什么用呢。
我要珍惜所有现在的一切,我要尽早想明白最终要明白的道理,活好每一天。
戏梦-记叙文700字
忆,美好而纯粹,漾进时光的泉,荡出旖旎的梦。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笛声悠扬,缠绕着清淡的水磨腔,头上的珠翠光彩流动。灯光下,白色的丝绸翻卷,隐现衣上绣的花。这样的场景,在我的梦里已不知出现过多少次。
可是——如今,我的身边,有很多眼神。对,都是参观者的眼神,有惊讶、有感动,更有欣喜。在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个强盛国家的影子,我看到了一群幸福的人。你可知?这样的眼神我盼了多少年,等了多少载?
学戏?能吃得了苦吗?学戏?都什么年代啦?学戏?听说很难。那年九岁,质疑声、嘲笑声、叹息声,声声入耳,差点击碎那颗爱戏的少年心。幸好,我心底的声音一直坚定:有梦便追,何惧!那日,天际的白光慢慢褪成浅绛,然后泛出酡红。
后来的辛苦一如所料,后来的`幸福却如所不料。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听着耳边的戏韵,轻轻闭上双眼,脑海中回忆着杜丽娘在牡丹亭中的一颦一笑。到底是怎样的春景,搅动了闺阁中的那颗春心;到底是怎样的一根绿柳,牵引出一段旖旎的佳话。
低头,品味着懒画眉的婉转优柔,体会着玉交枝绮错婉媚,身上的戏服被汗水浸湿,手中的泥金折扇跳动着金影。抬手,一袭水袖再次翻出杜丽娘的内心波澜。多少刻,在红腻的妆容下,我不再是我,我是杜丽娘,那个六百年前的西蜀杜丽娘。我惊着她的梦,寻着她的缘。
与昆曲相伴的日子漫长而辛苦,执著又幸福。那些日子,汗水与时光相伴,却浸染出梦的味道;那些日子,疲惫与暮色相随,却勾勒出梦的轮廓;那些日子,初心与拼搏相依,渲染出青春的底色。
终于——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笛声悠扬,缠绕着清淡的水磨腔,头上的珠光彩流动。灯光下,白色的丝绸翻卷,隐现衣上绣的花。
戏梦散文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一样,各自的经历也就不一样,有些经历会让你一生都难忘,比如小时候幼稚的梦想,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想做一个戏子,美其名曰:戏梦。
每个地方的戏种不一样,像北京是京剧;杭州那边是越剧;河南的豫剧;东北二人转等等,而我们这里的地方戏是花鼓戏。花鼓戏也有“生旦净末丑”这几种角色,服装和京剧差不多,器乐有:琴、唢呐、锣鼓、二胡……,特别是二胡。这湘哥(邻居家老哥哥)倒好,天天用那手机翻来覆去地放那《平贵回窑》《四郎探母》等等几部哀怨的花鼓戏,其小生的哭腔再加上幽幽缠绵的二胡,听入戏了,真就肝肠寸断,有点催人泪奔的功效,用婆婆地话说:
“这小生就是下情啊!”
一般入戏的人可能也如看书一样,对那些用了真感情的东西总是百看不厌,也就百听不厌,难怪湘哥到哪都听着。
我性子急,如果村里来戏班子了,每次宇儿吵着要去看热闹,我是看不完一本的(往往一本戏真要唱完得至少得二个钟吧),往往都是看一下那戏子的扮相,出个场就想回家。那唱花鼓戏真慢,一个情节,几句话往往费老半天“依依呀呀”的。虽然现在不看戏,可是小时候的我,却对戏情有独钟。
小时的我也不全是为看戏,只为了看热闹,看那戏子化妆,还有就是看戏时的零食。记忆里,我陪爷爷去看戏的时候为最多。戏一般晚上演的多,晚上看戏灯光照耀下的戏子格外亮眼。喜欢上戏,这却是在一个白天的下午开始,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那还是八九岁的时候,临村有座寺庙,寺庙主要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家称她为地母哀家,农历二月十八为她的生日。那寺庙刚建好不久,就以此为名义,说给她做寿,中午请捐了钱修庙的香客们吃素斋,下午就请了县里戏班子来唱戏,那戏是《韩相子化斋》。讲叙的是:韩相子羽化成仙后,其妻林英对他念念不忘,幽思成疾,家人为她四处求医问药,那丫鬟有一天上街,恰逢一个叫化子说会治百病,俗话说“病急乱投医”,那丫鬟权且为她请了这个叫化子(韩相子变化而成)前去瞧病,韩相子就一试她对自己感情;二顺便看病等等,病自然是治好了,最后还渡她成仙的故事。纵使事过多年,大概剧情至今还记得。
因为是下午,前来看戏的人也多,爷爷带着我坐在前台看着(爷爷眼睛不太灵光),从口袋里捧一捧花生瓜子出来,我就边嗑瓜子边看戏。那是第一次近距离看戏,那戏台高高的,首先用两块红色帷幕遮住,锣鼓敲得“咚咚咚”响,热闹极了,接着“啪啪啪”的鞭炮声响,戏正式开演。帷幕缓缓拉开,显示出了花鸟图案,一桌二张木椅,小姐林英在丫鬟的搀扶下施施然地走了出来,头上珠帘簪子也跟着两边摆动,白里透红的脸蛋,身着粉红戏服,两手往上那么一抬,亮相,“好”台下一片喝彩声,还有鼓掌声,一下子就将我镇住了,人怎么可以这么好看?当她抑扬顿挫地唱开了,弱不禁风的模样,台下看戏的观众也随着她精彩的唱腔不停地叫好鼓掌,爷爷也摇头晃脑地跟着她小声地唱着。我不懂她唱的什么?什么意思?为了弄个明白,就小心地凑在爷爷耳朵旁问,爷爷就边听边解释(当然爷爷是之前就看过),他解释着,我仔细地看着,第一次从零食的诱惑中摆脱出来,专心看戏。戏散场了,我还犹自沉浸其中,边走边回头看那空荡荡的戏台。
直到有一个星期天,母亲出去干活了,我回忆起当时唱腔,动作,拿出老师写黑板用的红、白两色粉笔,照着戏子的模样简单地化了个妆,小声吟唱起来。觉得还不过瘾,又找来母亲的花衣服往身上一套,对着镜子“扭扭捏捏、顾盼生辉”地摆动,“依依呀呀”地唱着,母亲来到了身后都不知道。
“二伢子,在干嘛?脸上弄的那是什么?跟那鬼一样。什么好的不学,学唱戏这门下艺!还不给我将衣服脱掉,再学腿打断你的,给我扫房去。”母亲的`一顿棒喝,吓得我连衣服都脱不赢,忙将脸上的“粉”胡乱用水洗两下,拿了扫帚扫起房来。
夏天到了,江南的夏天那可不是一般的热。一大早知了就在树上“知道了!知道了”地欢唱,狗儿也热得伸出长长的舌头在荫凉处趴着,大人们头上戴着草帽,汗就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都湿透了,小孩子们也不敢在外暴晒,都躲在自己家里玩,到了中午大人睡午觉,小孩们趁大人睡觉时就凑一块儿商量夜里在哪玩。天渐渐黑了,伙伴们就你叫我,我叫你的,去一户邻居的大地坪里,做游戏。
江南白天热死了,晚上凉风习习,深蓝的天空繁星点缀,皓月当空,萤火虫们打着灯笼飞来飞去,伙伴们呼朋引伴,一下子就聚集十几个,人多了,最经常玩的游戏就是丢手帕。丢手帕,这个游戏大家不陌生,小时候可能都玩过,就是小伙伴们蹲在地上(面孔得朝里面)围成一个圆圈,另外抽一个伙伴手里拿着个小手帕,在圈外转圈,飞快地跑着,跑着跑着,就将小手帕悄悄地放在其中一个伙伴的背后(对面人就算看见也不准笑),放好再跑一圈,如被放的那个人还没反应,被放手帕的那个人捉到,那是要罚的,罚的人得站在圆圈中间:唱歌、跳舞、背诗等等。不几个轮回,我就被罚了,那个时候胆子也大,也不害臊,就照着那花鼓戏里,小姐的唱腔来那么几句“小林英坐绣楼,心中思想起……”那伙伴们哪见得我还会这号,拼命地鼓掌,吆喝着再来再来!没办法就又胡诌几句,这一亮相,我那时候还有不少“粉丝”呢!有时间聚一块儿了,还叫我唱上几句。
有了这爱好,我就央求母亲,叫她干脆将我放戏班里学戏去。母亲听了总还是免不了斥责:
“跟你说了不知多少次,唱戏是门下艺,下艺懂吗?(到现在我都不懂)你给我认真读书就行。”
后来是书也读得不行,专看小说,眼睛也近视,这戏梦也就不了了之。
慢慢长大,打工、嫁人,也有过其它梦想,唯独这个儿时梦想最天真,最令人难忘。爷爷早以作古,母亲也由脚步轻盈、伶牙俐齿的少妇,变成了如今步履蹒跚、对我说话唯唯诺诺的老妪,我也渐渐步入中年。每每忆及,不由心生嗟叹: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如白驹过隙般,人生真如梦也如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