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可爱的小编有缘人为大伙儿分享的6篇读诗词名句的随想,欢迎阅读。
话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词名句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读名句,可以知古鉴今,可以畅想未来,可以体味情趣哲理,可以涵养道德品行;名句,或许能开启你的心扉,或许能激活你的灵感……
请你以“读诗词名句随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引发“随想”的名句,可以是古诗词中的,也可以采自中外现当代诗作。
话题分析
作文前先要审清题意——所读的是“诗词名句”,如果疏于审题,写成关于名人名言、箴言俗语或散文、小说作品中的警句的“随想”,就从根本上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此外,既然是“随想”,笔法尽可灵活,不能拘泥于对原句含义的解说,而应联系现实生活和切身感受阐发开来;当然,如果能对所选的诗词名句作出富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别解,那就更好了。
素材搜集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了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我错了,他们也有细腻的感情,也有不凡的经历,也曾饱尝岁月的辛酸,离别的伤感…..
明 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道尽了他当时遭排挤的抑郁,和在外想家思亲的心境,于是质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他并不颓废,“……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的思念。好一个豁达的苏轼!
“缺月挂疏桶,漏断人初静。”曾经辉煌的文人因排挤开始落魄,流荡四方,因“有恨无人省”而满怀悲哀。但他仍不肯像群鸟那样栖于枝头,宁愿寂寞的沙洲之上。好一个豪放的苏轼!
“…… 明月夜,短松冈。”虽生死殊途但旧情难忘;孤?相隔千里,欲语凄凉而不可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哪是无话可说,而是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好一个多情的苏轼!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他“一蓑风雨任平生”的一生。
黄花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早年的她过着闲适的闺阁生活,她与侍女时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曲折的流露出少妇情花,惜春光的感情,还隐隐流露出对年华易老的叹息。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洒西楼。”面对着秋光,秋意,怎能不激起心中对丈夫的相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守着寂寞。“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寻觅着自己的幸福,但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满地黄花唯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黄花憔悴,飘落了,无人爱惜。满腹伤感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平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梦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已经身为亡国的俘虏的李后主,唯有回忆往事的哀伤。“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亡国之痛,为虏之恨,迫使他憔悴哀老。可眼前却依然浮现着历历往事“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光阴荏苒,一切都随江水汩汩东流,如今,江水只是李后主不尽的哀愁。凭栏遥望,望不见故国,抚今思昔,真是天壤之别,“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情此景,怎一个凄字了得?
走进文学的殿堂,用手触摸,用耳聆听,用眼徜徉,用心感悟,便能体味到生命中淋漓尽致的感动。
〔精彩段落〕
1.唐诗是甘美的清泉,宋词是飘香的落花,元曲是萧索的秋风,轻轻掬一捧清泉,拾几瓣落花,在秋风中沏壶好茶。于是,芳香四溢。
2.渴望洒脱,便想索性背上行囊,与王维“行到水穷出,坐看云起时”,接着掬一捧清泉,润润自己的心田,然后听听笛声流过的月光,扯一抹晚霞,围于脖颈,做柔软的丝巾,还要把一朵在雨巷中轻结愁香的丁香嵌于其中。在每个凄迷的雨夜,都会想起李义山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在微雨的池塘边静听雨打荷叶上的声音一定很空灵,如幽怨的女子在吟唱哀艳的恋歌。
3.想与李清照在黄昏的东篱共饮一杯美酒,然后登上那叶诗的扁舟,惊起一滩美丽的鸥鹭。我想,易安居士一定有一颗芬芳的花魂。
一定要去会会王实甫,求他也为我编织一段如莺莺张生般缠绵的美梦。还比较喜欢《诗经》,因为我并不算美丽,却有一头长发,伸延流淌,静静地垂下来。“彼君子女,绸直如发”,《诗经》中的句子总会让我莫名的感动,字里行间的爱情朴素却又精致,让人不忍释手。
4. 激扬文字 拖着历史长长的辫子,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遨游在文化历史的长江之中,站在喜马拉雅山的顶端,站在黄河长江的源头。一脉炎黄的血脉正涌涌的澎湃着,你看到了什么?
看见了,看见了,那善良的人们用辛勤的血汗、浪漫的情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残酷的统治者的暴行著就了《诗经》,领起了中国文化传承的血脉,点燃一颗颗闪耀的明星。那身披长袍、髯须长发的老者簇拥着他那得意的弟子辉煌的著作《论语》,孟老先生接过文化的圣笔,大笔一挥即成《孟子》,于是老庄便跳了出来……在中华发源的源头于是就百家争鸣,他们就成了第一届的火炬手。
5.屈原站在汩罗江边,遍布香草,仰天长叹,将民族特有的爱国情怀发挥到了极点,“不抚壮而弃秽兮,来吾导夫先路。”纵身一跃,湮没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而《离骚》将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看见了,司马迁踱着那匹疲惫的老马,站在黄土地上,干枯无力的肢干挥舞着强劲有力的墨笔,一蹴而就记录中华历史源泉的长卷《史记》,撑起了文化的天空。撑起了司马迁饱满的灵魂。
群起而上的是那些性格各异的诗人,他们站在盛唐的最高峰,李白、杜甫、王杨卢骆、李商隐,一首首动人的诗篇《静夜思》、《望天门山》、《锦瑟》……为中华的儿女们传唱至今。
6.看见了,看见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柳岸晓风残月”,动人的诗句漫扬着整个大宋王朝,一个个不朽的名字,一首首不朽的名篇,为世人传唱,为世人喝彩。唐朝的辉煌一直传承至今,升起了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看见了,看见了“枯藤老树鸦”,马致远骑着老马带着他不朽的曲子与戏剧,带着他的同僚们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开的历史,《窦娥冤》《西厢记》......至今为人传唱。
看见了,看见了,林黛玉唱着《葬花吟》,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三国场上斗智勇,水泊梁山好汉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篇篇运人的散文,怎不将动人的灵魂儿来歌唱。
那一片湖,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波光云影;那一个人,是“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豪迈大气。在某个雨过天晴的日子,他们相遇,他煮一锅东坡肉,在苏堤边徘徊,笑一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说湖,也是说自己。
“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种境界吧,对于女子,那定是“绝代有佳人”般的芳华,那是一种美的最高体现。对于艺术,那定是“此曲只应天上有”般的震撼灵魂,那是一种美的最高表达。对于生命呢?是的,生命呢?
我总是将世界上的美归于生命之美,那“淡妆浓抹总相宜”又是怎样一种生命之美的无限升华?作诗之人笑了,他是否在说他自己就是这最佳的佐证呢?他的生命是浓丽的,高歌一曲“大江东去”,身后巨浪滚滚;他的生命是张扬的,唱一出“明月几时有”,任留千古评说。然而他的心灵是淡雅的,它可以将无限豪情煮进一锅香气扑鼻的东坡肉;他的心灵是静守的,它可以在三百荔枝中笑谈古今事。也许,诗人本身就是用他的生平为我们述说了生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金戈铁马已去,望不见那一轮昔时明月。太匆匆,挡不住的是似水流年。那些人去了又来,他们传达的却是那不变的哲思:“淡妆浓抹总相宜”。
于是李太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都化作杯中酒,于是曹雪芹的“千古奇谈《红楼梦》”都揾作梦中泪;于是钱学森在那枚火光上天后又钻回了实验室,于是罗雪娟在领奖台上金牌闪亮后又游回了那片碧蓝;于是霍金在《时间简史》后微笑,于是齐达内在球场外低调……
他们懂得张扬生命,在生命应该闪光的地方。但他们也懂得静守心灵,在心灵应该安静的角落。只有“淡妆”时的质朴才能衬出“浓抹”时的华彩,只有“浓抹”时的艳丽才能显出“淡妆”时的空灵。
生命,以何种形式来表现她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www.gaokaobaba.com ”?让生命在花开的季节狠狠开放,用喷薄的美丽震撼世界,开到荼糜。让心灵在繁华过后留一泓清泉,涤荡灵魂。
如果生命是一池清澈的湖水,请张扬生命,静守心灵,给其一片西子湖般的美丽。在生命的最终,我们带着裙角还未风干的池水,看着湖中自己的倒影,可以露出欣喜的笑容: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挥起一抹与懵懂作别的云彩,梳理几番欣喜又茫然的思绪,我们便鼓起勇气,向未知的前途迈出了步子。我们的眸子里满是憧憬的光芒,我们的脚下布满了鲜花与荆棘。人生啊,是一条延伸向远方的道路,每一个生命,都承载着或高尚或卑微的灵魂,顺着理想和欲望的指引,或春风得意地大步迈进,或磕磕碰碰地摸爬滚打,向着或明或暗的远方前行。然而,“路”固然“修”,理想固然“远”,我们却一刻不停地向着圣殿中的安琪尔靠近。我们幼稚,我们无知,却在前行的过程中,采撷着智慧的鲜花,汲取着灵魂的养料,感受着醉人的芬芳,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我们贪婪地呼吸着知识的空气,大口大口地畅饮着美德的佳酿,我们永不停步,我们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当我们感到自己的思想充盈的时候,再“蓦然回首”,天使的微笑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二
圣者登高俯瞰,临风轻轻慨叹,这一叹便叹出了绵亘千古的名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大自然的造化何以如此“钟神秀”啊,让意蕴无穷的哲理便蕴藏在远眺的那一刹间。有人疑惑,何以非得在登高以后才能“小”众山呢?我不由失笑。是啊,为何只是在登高后呢?名垂千古的孔圣人也曾“登泰山而小鲁啊”,历史竟如此戏剧般地充满了惊人的相似。其实,正如我们的眼睛长在头上般平常,若没有一定的高度,我们的眼光就永远只能局限在小小的范围内,就像“坐井观天”的那只青蛙般可怜却还沾沾自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然而,这“上层楼”,又岂是轻而易举的?
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是否曾为前途的迷茫而顿生感叹?是否曾为人生的价值而迷惘困惑?人生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不断地逼你向前,却又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给你设下重重的障碍;它让你感觉到它的美好,却又时常让你彷徨失措;它像一个蒙着面纱的美丽女子,似乎伸手可及,却又若即若离,永远如此神秘。有时我们“无心插柳”却“绿树成阴”,有时我们“有心栽花”却得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然而,生命的曼妙恰恰存在于此。看似充满着矛盾与离奇,实则又有着充足的前因后果。我们欣赏生命,体味生命,却又永远无从将生命的精灵牢牢抓在手心,也许正因“身在生命中”吧!
[点评]
吴芳同学仔细咀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充满哲思的古诗名句,在此基础上,采用诗化的语言阐发个中奥妙,畅谈人生感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全文内容充实,意蕴丰富,文采斐然,显示出作者不俗的作文功底。
一
《诗经·卫风·木瓜》中这么一句话:“投我以木瓜,报之琼琚。”每当读到这两句诗,我都会被古人知恩必报的高尚品格所折服。
古人尚且如此,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更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被给予爱的同时,要懂得回报,用自己的温情去温暖整个社会。可是,有时听到的消息却令人寒心。据报道,有位退休老人省吃俭用,以自己的退休金资助了一位穷困的大学生,可是有一次因生病而耽误了寄钱。结果收到对方言辞愤激的催款信,老人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这是怎么了?大学生在接受物质帮助时,不但没有感激之情,却把别人的给予当成了一种义务,他的良知早已被对于物质的贪婪追逐所吞没了。
社会呼唤着,请把感恩与良知从名利中解脱出来,回归天地,信守那“投我以木瓜,报之琼琚”的至纯诺言。
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它激励我们不懈地追求生命的高度。
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如同在草原上奔驰的羚羊般,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去寻求煦暖的朝阳、鲜嫩的水草和清新的空气。羚羊的生命在于奔跑,那么人的生命就在于追求。追求是人上升的不竭动力。但是追求需要目标。当你站在平地上,眼前是无数的遮挡物,如果把视野所及的地方作为你追求的目标,那么你只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相反,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爬到顶峰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世界正被你踩在脚下,所有的一切都渺小了,这份无法言表的喜悦与豪迈,已将所有辛苦一扫而空,人生价值也将得以实现。
因此,追求需要目标,需要“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充满了哲理的绝妙诗句。正是陆游的这首诗、这名句,教会了我用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
记得绿箭口香糖的老板曾说过一句话:“我曾经破产过两次,但我从未因此而失眠过一秒。”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啊,在金钱与名誉的重压之下,能够如此泰然处之,我想,你一定是领悟到了“柳暗花明”的哲理。人生总是充满挫折与失败,当遭遇它们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失望,请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奇迹必然出现。在“山重水复”的逆境中,勇敢乐观地前进,不放过任何透着希望的光线,那么,前面,一定会是一片“柳暗花明”的景象。
是的,只有乐观的人生才能看到转机的发生,让乐观成为人生导航的明灯。
“饱读诗书气自华。”诗词,如一束空谷幽兰,沁人心脾;如一杯香醇美酒,悠长缠绵;如一声冲霄清吟,豪迈坦荡。诗的浪漫,诗的缠绵,诗的愁绪,诗的意境;词的豪迈,词的清丽,词的哀怨,词的氛围,给予我以极大的乐趣与思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数字,却让我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的衣絮飞扬,超然脱俗。连绵起伏的群山,幽长蜿蜒的小径,浓绿灵秀的田野,遍地的似锦雏菊以及微微的风。陶渊明,这样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就生活在这一片独好的风景里。可是,他却是在放弃了荣华富贵,退出仕途之后,才过上如此恬静的生活的。诚然,放弃就意味着获得。有时候,我们需要放弃。当我们放弃一样东西时,上帝不会亏待我们,他会赠予我们另一样东西。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索,悲壮。易水边,飒飒的风声,华盖下燕太子殷殷的期待与满腹的担忧。而荆轲,却坚定着他的信念——刺杀秦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荆轲,一个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伟大人物,虽未刺秦成功,可他的勇气,他的决心却时刻在告诉我们: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个桀骜不驯的灵魂,一代诗仙,却与繁荣的大唐王朝一同销声匿迹。杨相国脸上永恒的恼怒,高力士手中高高扬起的官靴,都折射出他的傲气与清气。李白,诗剑双绝,“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他的狂,他的不驯,是他的真性情,是他对奸臣的鄙夷与不屑,不管怎样,人首先要有自我,不能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个性是一个人的魅力,是自我的体现。
诗词,有着太多的学问,有着太多的奥妙,有着太多的启示。诗词,正散发着它独有的迷人的光辉与芳香,等着我们去采撷,去思索。
一
爱书人面对满架的图书,也许会想到明代杨循吉的诗句:“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
小时候我觉得这句诗匪夷所思。书是用来读的,读书是件有趣的事,而仅仅“抚弄”,又有何乐趣可言呢?如今我却感到这句话真是妙不可言。其中的道理不是仅凭文字就可以说清楚的。只有日日以书为伴,浸淫于书,日久才会自然产生杨循吉所说的这种感觉。太喜欢书了,所以即使不“开卷看”,仅仅用手指轻抚书的封面或者书脊,也会感到一种难言的愉悦。有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抚摸一番,然后放回去,再抽出一本……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我想当年杨循吉一定也是手中拿着一本书,抚弄再三,心中窃喜,或者自顾自地笑出声来。这样傻吗?傻。这样有理由吗?没有。那为什么如此?我不知道,我只记得郑振铎先生的口头禅——“喜欢得弗得了”。
二
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的作家”。对于这个称号,有一句冷霜的诗与之相应:“命运指引命运,书繁衍书,一支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要寄身其中的蜡烛。”
这句诗用一个脱胎于“薪火相传”的比喻,形象而又深刻地指出了文学的一个基本属性。文学创作固然离不开个人的独创性,但又离不开历史。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来源于前人的作品,所以说“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蜡烛”。但同时,这支点燃了小火的蜡烛也得以寄身于小火之中。也就是说,前人的作品在后来者的作品中得到了重生。一方面是前人的作品给后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前人的作品又通过后人的作品得以传承,获得发展。于是,一切文学作品都融入一个无比广阔的历史,而这历史正是通过一切文学作品得到表现。这就形成了一个“大道周行的宏大叙事”(胡续冬语)。
三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句词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新词”中的“愁”是“强说”的,而真正识尽了愁滋味,却说不出了,最多说说天好冷之类。
的确如此,一方面,有限的语言文字无法承载近乎无限的痛苦。极度痛苦之下,只有闭口才感到充实,而开口却会感到空虚。另一方面,快乐趋向于发散,所以相对容易表达出来与人分享;而痛苦则是“沉淀”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诉说的个人体验,趋向于自我。正如鲁迅所说:“人们的苦痛是不能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饱尝痛苦的卡莱尔在发疯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
[点评]
本文在名句的'选择上凸显了个性。三则随想,第一则是对杨循吉诗句中蕴涵的个人体验的再体验,第二则比较清楚地阐释了冷霜诗的含义,第三则是从原因上解释辛弃疾的词句,并举出卡莱尔的遗言作印证。整篇文章引用精当,行文自如,但有些分析尚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