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
《八阵图》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赏析】
《八阵图》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杜甫在诗中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对其壮志未酬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第一句“功盖三分国”,从大处落笔,高屋建瓴,雄起结纲,以总叙的形式,诗开篇就对诸葛亮一生事迹作了简要的概括。诸葛亮凭借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把蜀国治理得有条有理,与魏、吴两国形成鼎足而立的局势。其实不止是三国,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中,早已成为了一代智慧的化身。
第二句“名成八阵图”,紧承上句,用点睛的手法,把诸葛亮创制八阵图的成就突出出来。“八阵图”是刘备称帝之后,诸葛亮所布置的一种阵势极为森严的阵势。八阵图变化无常,大则可一字形排阵数里,小则可因地制宜,以一、二人守一隅。
据说诸葛亮当初摆下的八阵图“方圆百余步”,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只可想象这是一幅何等规模的`布阵图。而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还不仅仅是一幅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的布阵图,它同时还是一首题为《八阵图》的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杜甫的诗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虽然只有寥寥两笔,但因突出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和八阵图布阵的神奇效果,
最后二句“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诗人在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时,根据史实,进一步把普安的历史教训加以发挥。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前后,杜甫曾在普安任所悼念诸葛亮时写过“一国三公楚霸王,力分能割大夫权”(《咏怀古迹》)的诗句,批评项羽在政治军事上不能像周公旦那样集大成,终于因“力分能割”而失掉了天下。
现在,诗人又认为,刘备在吞吴失策中,也有过类似的错误。当初,诸葛亮曾力主通过联孙抗曹来巩固和发展三分鼎立的局势。可是刘备因为自己刚刚在彝陵打了败仗(“吞吴”指的是彝陵之战),担心自己力量太单薄,于是匆忙与孙权交好共同对付曹操(“遣恨失吞吴”中的“失”,作“失误”解),致使蜀汉后来有丧失立足之地的危险。对刘备这种缺乏远见的行为,诗
这首诗是作者在普安任所时途赴梓州、经过奉节时所作。奉节东有八阵图。诗首先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才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就全诗来看,这两句虽然简括,但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诗人从大处落笔,高屋建瓴地总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历史功绩:一是安定西蜀,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是指挥八阵图,“名成战功”。下二句即进而具体说明这两方面的表现。“江流石不转”是说诸葛亮对蜀汉大业的忠诚。“遣恨失吞吴”是说他对刘备吞吴失计深感遗憾。实际上是说刘备为报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遣恨”),轻率地举兵伐吴(“失策”),结果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这两句都是从蜀汉方面来落笔的。经过这首诗对后世的宣传,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