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诗句最新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黄河诗句最新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黄河诗句 篇1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晚渡黄河--- 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

一苇乱平源。

通波连马颊,

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

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

樵讴入听喧。

岸迥秋霞落,

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

日暮不归魂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浪淘沙---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 河---薛能(唐)

何处发昆仑,连乾复浸坤。波浑经雁塞,声振自龙门。

岸裂新冲势,滩馀旧落痕。横沟通海上,远色尽山根。

勇逗三峰坼,雄标四渎尊。湾中秋景树,阔外夕阳村。

沫乱知鱼呴,槎来见鸟蹲。飞沙当白日,凝雾接黄昏。

润可资农亩,清能表帝恩。雨吟堪极目,风度想惊魂。

黄河诗句 篇2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学 名诗名词 融合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这一特点,我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多次尝试与名诗名词的巧妙结合,以达到知识间的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横生的妙趣中,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意境,探究创新,以达到满意的教学实效。

一、诗词巧用,贴切生动,增强学习兴趣

如,在《黄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识图,试用一句诗词来描述黄河‘地上河’的情景。”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七嘴八舌不停口,妙语如珠说黄河。在众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本来这句诗,是形容黄河发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上。今天用于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言简意赅,把黄河下游高出地面7米甚至10米的雄壮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上黄河“地上河”图片的帮助,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便对黄河“地上河”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再者,这句熟悉诗词的运用,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足,而且学生对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名诗名词与《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结合形式,新颖独特,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学习方式。又如在气候与天气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兴致极高地拿出了各自收集整理出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同样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实效。再如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风的诗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天气“阴晴”的诗词,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描写“霜”的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描写“晴”的诗词,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诸如此类,经典诗词与学科知识相映成趣,易懂易记,使学生在极高的学习兴趣中,既快速掌握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又把名诗名词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此达到知识间的整合,又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主体参与的精神。

二、用《历史与社会》知识解诗意,活学妙用,加深学生头脑印象

在教学中,有时教师巧借一句妙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谐趣;活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比如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巧解名诗名词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点得到进一步深化,更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地球运动》部分的学习中,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实施了这样的活动:展示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及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历史与社会》意义?”经过同学们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历史与社会》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历史与社会》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一千河”说明天空中的无数星河。

又如,同学们也利用《历史与社会》课上学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的气温直减率知识,充分理解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及“一山有四季”诗词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历史与社会》知识。

通过以上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学生利用已学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历史与社会》意义,使学科知识正向迁移。学生既获得了一份《历史与社会》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极大兴趣。

三、诗词引用,激发学生好奇心理,使之探究趣味更浓

如《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部分的处理:学生通过小组内读图、分析讨论、合作理解,找出长江“水能宝库”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呢?”学生们结合识图,经过小组内小段时间的讨论,得到答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处于一、二级阶梯与二、三级阶梯两两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进而,我继续启发:“三峡处水能资源巨大,大诗人李白也曾有诗为证,想想是哪首诗呢?”话音刚落,学生热情洋溢的尽情齐声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我也被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深深感染,便补充:“一声猿叫未停,小船已过千万重山。虽是夸张,但也道出三峡处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峡处建立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有《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为证。哪位同学知道,诗词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要在三峡处建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呢?”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大声朗诵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本节内容进行到这里,同学们那种对所学知识的陶醉与满足,不言而喻;对三峡处巨大水能的自豪与合理开发,也叹服无比。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教学实效、思想教育双丰收。

名诗名词与《历史与社会》知识巧妙结合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利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诗词,来理解碧草青青、羊肥牛壮的草原景观;借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来想象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利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词,来体会我国东部深受夏季风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内景象的不同等;在此,我不一一列举。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对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倍感有趣,教学效果颇佳,而且积累的诗词宝库自然得到了挖掘,语言技能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历史与社会》知识与名诗名词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诗词的陶冶下学习,既学到《历史与社会》知识,又享受祖国语言的精华和魅力,更养成学生们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有关黄河的诗句 篇3

“春风不门关”的上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句出自诗人王之涣的《词二首》。

原文: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创作背景: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黄河的诗句 篇4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大意

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我作为使者经过居延。

像一根蓬草飘出汉塞,像一只归雁飞入胡天。

茫茫大漠中烽烟孤直,滔滔长河上落日浑圆。

在萧关遇到我方骑兵,说都护正驻扎在燕然。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前人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律诗、绝句,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善于感受自然之美,山水诗写得尤其出色。

这首诗是王维早期的代表作。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赴边慰问,并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实际是将他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这次出使途中。

内容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反映了紧张的边塞生活,流露出作者关心边疆战事,并希望边疆早日和平安定的感情。

本诗前两句,首先点明诗人出行的身份(“属国”)和目的(“问边”)。接下来,三、四句用了“征蓬”“归雁”两个形象,来形容此番漫漫长途的孤寂和艰辛。这两个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本是常见的写法,而此处因为特别契合诗人此行的实际情形,所以显得格外生动感人。五、六句直接描绘了塞外边疆的自然风光:浩瀚无际的茫茫沙漠上,一条烽烟孤立而直挺地升上天空,在滔滔奔流的黄河上游,浑圆的落日正缓缓隐入河面。这两句,由于突显了边塞特有的雄奇景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七、八句结束全诗,讲明自己与守边军队相遇的情形。

诗歌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塞外风光的描写:大沙漠中的“孤烟”本是单调的,用了一个“直”,却表现出劲拔、壮毅之美;黄河边上的“落日”本来会让人感到伤感,用了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又苍凉之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诗句中的“神品”。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行踪描写边塞的风光,感触深切,境界开阔,比喻生动,形象鲜明,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

中考链接

1.(2014江苏苏州卷)大漠孤烟直, 。(王维《 》)

2.(2012四川南充卷)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皆属上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 , ”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3.(2012广西柳州卷)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于前线击溃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 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黄河诗句 篇5

1、文学常识:

①《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谈》等。

②《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③《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作者李大钊。

④《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

⑤《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乐府双璧”。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屏píng障 哺bǔ育 踱duò步 赚zhuàn钱

哽gěng住 祈qí祷dǎo 气氛fēn 崎qí岖qū 阻抑yì 一泻xiè万里 炽chì痛

嗥háo鸣 谰lán语 镐gǎo头 污秽huì 默契qì 机杼zhù 可kè汗hán

鞍ān鞯jiān 辔pèi头 溅jiān溅 啾jiū啾 柝tuó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 惟:只。 (3)愿为市鞍马 市:买。 (4)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 著:穿。

(7)双兔傍地走 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9)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4、通假字。

①“帖”通“帖”②“火”通“伙”

5、《木兰诗》

⑴默写名句。

①写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思念亲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③行军之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描写军营苦寒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⑤表现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⑥木兰淡泊名利: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⑦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⑧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⑨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⑵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③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

④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 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6、课文内容把握

①《黄河颂》在题裁上是一首颂诗。诗人光未然座位时代的歌手,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他为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②《最后一课》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的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与感受,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④《土地的誓言》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⑤《木兰诗》叙述了农家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二、单元能力要求:

1、在反复朗读中领悟语句的意蕴,进而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精彩的语段和关键词语。

3、学习语言的技巧。

①直白抒情。如“啊!黄河……”

②特殊句式的使用。如《木兰诗》中的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顶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三、其他归类。

1、关于黄河的名句: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学习总结。(王之涣《登黄鹤楼》)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课外古诗词: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④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⑤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河诗句 篇6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iān峰()流xiè()狂lán()pínɡ障()发yuán()wǎn转()

哺育()澎湃()浊流()劈成()气魄()臂膀()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找出你体会较深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你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歌?请至少写出三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能够从历史中撷取一朵小花来解释它吗?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四、质疑释疑

五、学结,巩固练习

六、自测评估当堂检测(15分钟)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现代文阅读《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1、选文的第二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

有关黄河的诗句 篇7

讲授古诗《凉州词》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预习的基础上对疑难词、句进行解答;后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简笔画勾勒出诗的意境。如读:“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并分别说出“远上”“白云间”的意思。重点词句理解后,我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这一诗句的内容画出来。(一生上台画出汹涌澎湃 、 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迤逦飞入云端的生动画面。)大家评画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要把黄河画成好像飞入了云端。教室里有十几双小手一下子就举了起来。有的说黄河气势磅礡,直逼云端;有的说诗人远眺黄河,看到黄河曲曲折折地流向远方,直消失在白云之间……我对同学们的分析和画进行了肯定,再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了“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生在万仞高山之上,画出了一座城,显得那么孤立。)对照图文,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句诗摄取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发现:摄取了黄河、 白云、 孤城 、高山的意象,描绘了一幅荒凉 、 壮阔的景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是本诗的重点,教这两句时,我让学生先弄清楚“羌笛、杨柳、春风不度”意思及所蕴含的寓义。突出了在边塞作战的将士们得不到统治阶级的顾恤,守关戌士内心”的不满,“春风不度”比喻“皇恩不及塞外”。学生理解后,我又请了一个学生上台,只见他上台思索了一会儿后,便拿出粉笔在孤城之上画了一个士兵背影,他手握羌笛,眼望京城方向,一股思乡之情在这幅简笔画中浓浓散开。就这样,一幅简洁明快的图画呈现在黑板上,“黄河 、白云、 孤城 、 士兵”构成了边塞风景图,也体现了处于前线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再如:我教《宿新市徐公店》的课堂实录:

师:刚才,我们利用工具书,以及身边的一些参考书,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诗意画简笔画。

生:小组讨论、商议,共同完成作品。

(10分钟)

师:把部分作品贴在黑板上,集体评议。

生:我觉得第三小组把课题的意思画出来了。旅店的左侧树着一个招牌一样的标志物,上书“徐”,可见,这是姓徐人家开的店。但第三小组没有把“急走”这个词语表现出来,画上的儿童只是站在那里逗蝴蝶。

生:第七小组“儿童急走追黄蝶”表现出来了。但第七小组的“树头花落未成阴”表现得不好,好像是棵冬天的树,应该像其它小组那样,点缀几片新叶。

生:第六小组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了奔跑的儿童,从她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她们很开心。可是遗憾的是“一径深”没有表现出来,要是画面上补画一条向远处伸展的小路就更好了。

……

师:看来,要想把这幅画画好,就要读懂这首诗中每一个字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读书,摇头晃脑。

师:读诗就应该这样,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请同学们画出这首诗的节奏,再读。

篱落/疏疏 // 一径 / 深,

树头/花落 // 未 / 成阴。

儿童/急走 // 追 / 黄蝶,

飞入/菜花 // 无处 / 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