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原的诗句(最新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高度凝练的句子。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找到的关于草原的诗句(最新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于草原的诗句范文 篇1

关键词: 《枕草子》 白居易诗歌 中宫定子 清少纳言

一、绪论

在日本平安时代,由于受到当时中国文学的影响,王朝女流文学获得空前繁荣,《枕草子》即为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枕草子》是清少纳言根据自己在宫中的供职经历而创作的随笔作品,它由三百余个章段组成,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三块:随感随录章段、类纂性章段和日记性章段。其中,从作品章段数量及其文字篇幅上看,记录作者宫中生活片段的日记内容最多。作品的第二百八十段「雪のいと高う降りたるを、例ならず御格子まゐりて(即“香炉峰雪”段)就是日记性章段中最为有名的章段之一,而且其内容与白居易的诗歌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这一章段中的白诗受容问题,中日学者已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本稿拟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另一角度探析“香炉峰雪”段的一些内在特质。

二、“香炉峰雪”段中隐含的白诗

《枕草子》中引用了很多汉籍作品,其中白居易文学带给该作品的影响最大。据统计,在《枕草子》中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共计二十九处,被引用的白诗也达到十九首之多。作者清少纳言在引用过程中,既有原封不动的搬用,又有根据不同场合对白诗进行的加工创新。此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引用白诗显示了作者的聪慧与素养,这方面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当属第二百八十段「雪のいと高う降りたるを、例ならず御格子まゐりて。由于这一章段跟白居易的诗歌关系密切,因而它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香炉峰雪”段。这一章段的文字不多,为方便论述,现将其内容引用如下:

雪のいと高う降りたるを、例ならず御格子まゐりて、炭櫃に火おこして、物語などしてあつまりさぶらふに、「少納言よ。香炉峰の雪いかならむと仰せらるれば、御格子上げさせて、御簾を高く上げたれば、笑はせたまふ。人々も「さる事は知り、歌などにさへうたへど、思ひこそよらざりつれ。なほこの宮の人にはさべきなめりと言ふ。

(大雪下得很深,与平时不同,将格子窗放下,火炉生起炭火,女官们聚在一起闲谈话,在中宫驾前伺候。中宫说:“少纳言:‘香炉峰雪’如何呀?”我将格子窗吊起,再将御帘高高卷起。中宫笑了。其他女官都说:“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甚至也都吟咏过,可就是不曾想起。毕竟侍候中宫,少纳言是最佳人选啰!”)

这一章段叙述了中宫定子测试身边女官教养的一个场面,我们从文中的「この宮の人にはさべきなめり(这是宫中之人应该具备的常识)这句话即可判断。面对中宫定子的提问「香炉峰の雪いかならむ(香炉峰上的雪下得怎样了),清少纳言巧妙作答并顺利通过测试。而且她的回答方式令人叫绝:清少纳言面对提问,尽管自己知道答案,但并没有直接用所熟知的诗句作答,而是通过「御格子上げさせて、御簾を高く上げたれば(把格子窗打开,并高高地掀起御帘)这一具体的行动,利索地将答案表达了出来。也就是说,清少纳言受到白居易诗句“香炉峰雪拨帘看”的启发,便通过“把帘子撩开看看窗外的雪景吧”这一行动来暗示答案。看到此情此景,中宫定子很满意地笑了,其他女官也附和着盛赞清少纳言,说她是侍候中宫的最佳人选。就这样,清少纳言利用白诗充分地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官的机灵与智慧。

毫无疑问,清少纳言和中宫定子之间的“问答”,其出典就是白居易的诗句“香炉峰雪拨帘看”。该诗文出自白居易的“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这是由五首诗歌组成的七言律诗,其中的第四首全文是:

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

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匡鲁便是逃命地,司马仍为送老官。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

这首诗歌也被辑录入平安时代编撰的汉籍大典《千载佳句》和《和汉朗泳集》中,所以在当时的日本相当有名。另外,这句诗中出现有“雪”、“帘”等词,正好成为极佳的绘画元素,因而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将该诗句作为创作画卷或作品插图的题材。那么,这首诗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就的?《枕草子》中的“香炉峰雪”段与这部作品又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呢?

三、“香炉峰雪”段的内在特质

白居易早年就发挥了创作诗歌的才能,他二十九岁时考取进士,成为校书郎,其后赴陕西周至县任县尉地方官,三十六岁时辅佐皇帝并历任翰林学士和左拾遗。其间,白居易作为谏官多次上奏天子,并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由此招致朝廷执政者的反感,最后于元和十年(815)在自己四十四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就任朝廷官职以来第一次被左迁为地方官。他来到距离京城遥远的南方,并在江州的香炉峰下,占卜山居、新建草堂,在东壁留下了千古诗篇“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中宫定子和清少纳言“一问一答”所隐含的诗歌即为后来所作的“重题”。这里值得留意的是,诗歌的后四句表明该作品为白居易左迁江州时所创作的。

显然,“香炉峰雪”这一章段的主仆对话,就是源于上述诗歌的第四句而展开的。其实,在该段“引用”这首诗歌的背后,隐藏着中宫定子难言的孤独与不幸,她在不经意之间将家人的处境比照当年被流放江州时的白居易。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正历元年(990)七月,藤原道隆继任摄政和关白后,采取各种措施以巩固政权。他先把长女藤原定子作为皇妃安排入宫,然后立其为中宫(相当于皇后)。后又相继将次男藤原伊周和四男藤原隆家分别提拔为内大臣和权中纳言。清少纳言入宫伺候中宫定子之际,正是中宫定子家族处于繁盛之时。但是,好景不长,长德元年(995)四月,中关白藤原道隆突然因病辞世。藤原道隆在离世之前,希望让儿子藤原伊周接替自己的职位,但其两个胞弟即藤原道兼和藤原道长却对此心存不满,并伺机夺权。在这关键时刻,一条天皇做出决断,让藤原道兼继任关白。不幸的是,藤原道兼上任不及十日,便溘然而逝,于是其后的政权瞬间变成藤原伊周与藤原道长俩叔侄之间的争夺。

由于藤原伊周有勇无谋、急于求成,导致后来发生一系列对其不利的事件。有一次,藤原伊周与藤原道长发生争执而引发藤原隆家的随从与藤原道长的随从发生斗殴,并导致后者出现伤亡。与此同时,藤原伊周的外祖父高阶成忠指使阴阳师对藤原道长进行大肆诅咒。更为严重的是,长德二年(996)初春的一天,藤原伊周误认为花山上皇跟自己的恋人有往来,就让藤原隆家去警告对方,结果藤原隆家的手下不慎以箭射中花山上皇的衣袖。而且,有人传言藤原伊周胆敢违抗朝廷命令,肆无忌惮地对皇太后藤原诠子举行诅咒活动。这些所谓的“大不敬”行为,终于招致藤原伊周和藤原隆家分别被贬出京城,流放外地。至此,中关白家族意外步入没落之途。

中关白家族的衰落,无疑也株连中宫定子,其胞兄藤原伊周等被驱离京城后,陷入绝望的中宫定子被迫搬出皇宫,辗转寄身他处。沦落后的中宫定子不能自由出入皇宫,也不再得到天皇的恩宠。加上胞兄被贬他乡,以至于她不仅感到孤寞,还饱受凄凉。中宫定子一家的这一悲惨境遇,跟白居易当年的境况如出一辙。

再回顾“香炉峰雪”这一章段,开头处描写了「雪のいと高う降りたるを、例ならず御格子まゐりて的场面:因为下很大的雪,所以屋子里面的“火炉生起炭火”、并“将格子窗放下”。这种情境的确跟平时有所不同,我们一般这样来解读这一段的意思。但是,如果考虑中宫定子当时的际遇,不禁让人联想到:专门放下格子窗意味着中宫定子其时已被禁闭,或者表示她因家庭原因有意躲避外界视线的这一事实。屋外大雪纷飞的情形,无疑隐喻着中宫定子一家所遭受的无情与冷酷,此时的中宫定子很自然地想起白居易“香炉峰雪”的诗句,并且不经意地将彼时白居易被左迁的情形跟胞兄藤原伊周等的境遇相互比照。另外,一直见证着中关白家族的衰落、献身于中宫定子的清少纳言,作为中宫定子最信任的身边女官,自然被其指名回答「香炉峰の雪いかならむ的提问。而心有灵犀的清少纳言,也踹度出当时中宫定子的孤寂,所以并没有直接以白诗作答,而是通过「御格子上げさせて、御簾を高く上げたれば这一行动,完美地给出让中宫定子感到满意的解答。对此,中宫定子不仅赞赏清少纳言的机智,更为她能同情和理解自己的境遇而感到由衷的慰藉。

四、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枕草子》引用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形式多彩纷呈,而且呈现出一定的特质。作者在引用白诗的过程中,并没有停留在直接套用原诗文的水平上,而是根据场合将白诗升华为自己的机灵与智慧,巧妙地暗喻作品主人公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反映了主仆之间的相互默契。换而言之,作者在创作中并不是单纯地描写周边的自然景物,而是通过白诗的联想暗示中宫定子及其一家的悲运,这一点可以说是《枕草子》这部随笔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质。

顺便补充一点的是,根据日本学者萩谷朴的考证,“香炉峰雪”这一章段大概为正历五年(994)冬天所创作的。但是,如果从上面的论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章段的写作时间应该是中关白家衰落以后的长德二年(996)的冬天,这一推断或许更为靠谱。

参考文献:

[1]松尾聪,永井和子。枕草子新编古典文学全集18[M].日本:小学馆,1997.

[2]于雷。枕草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藤本宗利。枕草子研究[M].日本:风间书房,2002.

[4]枕草子研究会。枕草子大事典[M].日本:勉诚出版,2001.

关于草原的诗句范文 篇2

关键词:芳草;柔肠粉泪;别情离恨;旅思乡愁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70-02

中国诗歌讲究含蓄隽永的意境美,而意境的营造往往要借助特定的意象,因而中国的诗歌向来注重意象的使用,古诗词尤其典型。

春风骀荡,万物复苏。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小河,吹“青”了绵绵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的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自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后,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草”就与离情别恨结了缘,就如同“柳”留人,“雁”捎书一样,“草”也演变成了一个思乡惜别的典型意象。

一、春草碧色中的柔肠粉泪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开头从“河畔草”起兴,再借草之绵长喻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无尽思念。丈夫很久没回家,“我”这个满怀离绪的妻子,看到河边的草发青了,节序推移,更触愁思。青草沿着河堤延伸得很远很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由草色的绵绵,想起河堤上那条通向天涯的道路,想起那个踏着这道路远去的心上人。“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的《苏溪亭》边,野草茁壮生长,遍地青青。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为下文倚栏人渲染了环境气氛。在东风的吹拂中,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漫漫青草,触动了思妇内心的隐忧,叹游人不归,佳期错过。倚栏人的无端惆怅,不尽哀愁,都在了这一川烟草里,这漫漫的春草,都幻化成了思妇绵绵不绝的情思,也成了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数次抚起那束风中的草,又无数次给那束草起满相思的名字。

二、大地春回时的别情离恨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专写草的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堪称草诗中的典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原上春草茂盛,一年一度枯萎后又返青,连绵不绝。野草生命力极其顽强,野火燃烧不尽,春风一吹又吐绿生长。伸向远方的芳草蔓延在古道上,阳光照耀下草色青翠。又要送别友人了,别情犹如春草蔓生,无边无际。这是一首咏物送别诗,前四句写草,暗喻送别,后四句写别,不离春草。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是如此迷人,然而在这诗一样的背景下,却是令人惆怅万分的送别之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时此刻,似乎这芊芊芳草的每一个叶片都饱含着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点绛唇》林逋)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的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意,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中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宋・秦观《八六子》)此词当是词人从扬州回高邮时路过斗野亭所写。“恨如芳草”两句,与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非常相似。茂密的芳草,无边无际,铲尽了又生出来,以此形容离恨的缠绵无尽,非常富于形象性。词的发端贵在突兀,这几句因此被《宋四家词选》称为“神来之笔”。

三、斜阳遥天外的旅思乡愁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这是远离故乡,空斋独坐的韦应物,在寒食凄冷的氛围中,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诗句是明写,语意实;楚辞中的则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多么明媚的春光,多么迷人的春景,然而当崔颢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眺望汉阳城,这萋萋芳草牵出的却是作者乡关何处、归思难尽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因为“人言落日尽处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范文正公在用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后,又用“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春回而人不归,秋去而人难随。这里的芳草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注目望乡的游子难以为怀,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也就怨不得范文正公用“无情”二字指斥它了,词人由写景自然隐透出乡思离情。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关于草原的诗句范文 篇3

(2014年重庆卷)散曲(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014年福建卷)“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精到点析

诗歌语言是讲究因果等逻辑关系的。刘禹锡的《秋词》,可以用一个特殊的因果句概括:“虽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非死气沉沉,相反很有生机。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矫健凌厉,奋发有为。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理解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我们记忆诗歌,感受诗歌诗意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它的逻辑美。高考对诗句之间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也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2013年高考山东卷更加“露骨”地关注诗句的因果关系。于是该卷第14(2)题(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就直接问“不眠”的原因。该题涉及的诗歌是江《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首先明确诗人“不眠”的原因集中在哪些诗句上,其次概括原因的具体内容,最后将答案概括表述为:

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2014年高考,重庆卷和福建卷也都有试题涉及。

重庆卷赋4分,涉及的诗句有“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其间虽无关联词语提示,但是我们应该能感受到这一处诗句使用拟人手法,表现出“燕子”的惜春(花落意难堪)之情,也表现出“燕子”欲留“花”于世的努力(携归画栋修花口)。而这正是燕子“着意衔(花)”的原因所在。明白了这层因果关系,便不难理解这一处或这一行为中寄寓着的诗人感情。于是,可以这样作答: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福建卷采用课内外结合原则,适度扩展所考范围。它选用的诗材是元代孙周卿《双调・蟾宫曲 自乐》(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其中“扫山云惊散林鸦”是一“缩略句”,即“扫山云”+“惊林鸦”+“林鸦散”。云层很低,而山峰高耸,云脚扫过山林,似乎发出响声;这响声惊动了山林中栖息的“鸦”,让它们向四周飞散开去。可见“惊”的原因是:云朵扫过山林(或:云朵扫过山林发出的响声)。而“月出惊山鸟”句式正与“扫山云惊散林鸦”同,也是一个“缩略句”,即“月出”+“惊山鸟”。可见,王诗中的“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过于皎洁,犹如白昼。命题人或许是想降低难度,使用“月出惊山鸟”来搭建一个脚手架,用以启示考生从中正确感受因与果的客观存在。

总之,诗句具有概括性(浓缩性)和音乐性(节奏感),我们应该适当分解。再如“岸阁浮萍绿有痕”( 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岸阁”、“浮萍”、“绿有痕”,一拍一景,组成一幅幽僻静谧的画面,为其后诗句言事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其中节拍一般视为二二二一,而实用划分则为六一。“紫艳半开篱菊”和“红衣落尽渚莲”都是六,各写一幅画面,各现一种境界,各寓一种情感。前者观之则“静”――沉静,踏实,有归宿感。这就像陶潜看到“南山”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样有种归宿感。后者睹之则生“愁”情,繁华不再的伤感。这种句法会有许多变化,如“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秋望》),依据我们的标准划分,就为一六节拍。“戴南冠学楚囚”,形式上“戴南冠”,像一位官员;而精神上“学楚囚”,犹如囚徒一般。这样的生活自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着一“空”,全盘否定,至少在心灵层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映阶碧草春色”和“隔叶黄鹂好音”是六,“自”和“空”,景色着实美丽,但人无绪欣赏,认可后立即又加否定,写得沉郁顿挫。“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张先《题西溪无相院》)“浮萍”为四,有些平面感,“见山影”是三,透视着立体感。这是从空间感来写,而“小艇归时”和“闻草声”,则时间的角度,表现环境的宁静,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张先《题西溪无相院》) “过桥人”、“似”、“鉴中行”,三一三节拍,“似”连接本体和喻体,暗写桥下之水面平展如镜,水质清澈宜人,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喜爱之情。“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岭树重”和“江流曲”,简言概括柳州地貌风物之特征,倘若休闲旅游至此,见此平日未见之景,定是有美不胜收之感。但是柳宗元被贬此地,怎能自安?或许他还在“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或许他在惦念着一同被贬的那些友人同僚,但是层层山峦、重重树木遮挡了远望的视线,一切积极的想法,一切美好的愿望,似乎都被搁浅,所以他的“九回肠”就只如那江河一样曲折,沉郁,凝噎,梗阻……如此则会更加细致入微地感受诗句的细腻与其间微妙的关系。

【热身训练】

阅读下列这首古诗,完成其后试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 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1.诗人为何说“此别应须各努力”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其后试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写草原的诗句 精选49句 篇4

1. 风一吹,草原上的风吹,吹的牛羊舒服的打滚,鸣叫都是似乎在述说春的美丽,春的娇艳,春风一吹起来,绿油油的草,便弯了腰,露出舒适爽朗的笑声,草也开始了摇摆起来,随着风,在肆意的跳舞,在述说着春天的黯然生机。

2. 《乌衣巷》唐刘禹锡

3.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

4. 《立春偶成》宋张轼

5.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高骈《边方春兴》

6. 如果你坐在飞机上向下鸟瞰,这里的景色是极其壮观美丽的。碧绿、葱绿、黛绿的林带网,像棋盘一样把黄色的沃土一档档地划分得非常整齐。田野随着季节的转换和作物的交替成熟,如同闪烁的宝石似地变换着绚丽的色彩。

7. 《出塞作》唐王维

8. 辽阔的大草原在微风的吹动下,宛如大海的波涛,景色十分迷人。

9. 马儿在草原上肆意的奔跑,羊儿在草原上低头玩笑私语,牛儿正惬意的饮水,只有那悠悠的牧笛声,间间断断,却还是能够传入人的心田。

10.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11.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

12.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13. 《送别》唐王维

14.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 在这举目千里的大草原上,放马驰骋,可以尽情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好风光。

16. 《 赋得古原草送别》

17.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18.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19. 《寄刘驾》唐曹邺

20. 《初春小雨》唐韩愈

21. 《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

22. 《旅夜书怀》

23.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曹邺《寄刘驾》

24. 《丰乐亭游春·其三》

25. 春一来,草原上便是一幅绿的景象,放眼一往无边,绿慢慢地爬上你的眼角,侵入你的心间,带来的是无边的爽朗。

26.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27. 《北山》宋王安石

28. 《塞上行》唐鲍溶

29. 《敕勒歌》

30.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1. 天空飘着白云,牧羊人唱着歌儿。蓝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在跑步,国庆节作文。羊群在草原上奔跑。草原正在举行比赛奔跑,人们穿着盛衣,再唱着歌儿。草原像一幅欢乐动人的风景画。

32. 无边无际的草原,一片翠绿,被最光一照,像是刷了一层金粉,随着阵阵的晨风,掀起了碧波金浪。盛开着的各色各样的野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片,沐浴着阳光,在广阔的草原上争奇斗艳,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放眼望去,野花如同色彩缤纷的云雾,飘落在绿色的草原上。

33. 夜晚,大草原传来琴声,那么优美的音乐,仿佛在讲草原动人的故事。歌唱幸福的生活,人们走进了美好的梦乡,草原也进入了美好的梦乡。

34. .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一群群绵羊。

35. 《出塞作》

36. 晚间,整个草原完全地改变了,浓浓的雾气,从四面八方升起来,草原慢慢地转为了暗绿色,每朵小花,每棵小草都散发出香味,草原蒸熏在芬芳的气息里,月亮撒开银色的网笼罩了一切,草原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37. 《敕勒歌》南北无名

38. 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经过一番春雨雨的洗礼,真是一碧如洗啊,漫步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蓝天,绿水,牛羊,置身在这美不胜收的美景之中,心灵仿佛也被洗礼了一般。

39. 春风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放牧着白云。春雨轻洒,草儿发芽,大地一片青青。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牧羊姑娘那动听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成群的牛羊,像天上的片片白云飘落到大地,真是美景如画呀!

40.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41. 绿色的草原一到了夜晚,就燃起了星星的火堆,人们便开始了聚会,聚集在一起,手拉手围成一圈一圈的,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幸福满足的气息,人也就欢乐了起来,满意的笙歌燕舞。

42.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鲍溶《塞上行》

43.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44.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无名《草原诗》

45.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无名《草原诗》

46. 《边方春兴》唐高骈

47.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48.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乐府《敕勒川》

49. 太阳西下,晚霞把大草原抹上了一层层红红的胭脂,大草原的热闹停止了。

描写大草原的诗句 精选47句 篇5

1.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2.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 夕阳逐渐消失,黑夜来临,夜雾笼罩着大地。满天的星星映在小溪里,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一切都变得安静了。

4.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鲍溶《塞上行》

5.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6.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轼《立春偶成》

7. 夏日的草原,早晨空气格外清新,我缠着父亲在草原上漫步。幽幽的草香迎面拂来,红艳艳的朝阳正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为辽阔的草原镀上一层金色。草叶上的露珠,像镶在翡翠上的珍珠,闪着五颜六色的光华。我看到草丛中夹着许多粉红色、白色、黄色或是蓝色的不知名的花,把草原装扮得十分美丽。还有那活泼的小鸟儿唧唧喳喳地在草丛中跳跃。

8. 夜晚,大草原传来琴声,那么优美的音乐,仿佛在讲草原动人的故事。歌唱幸福的生活,人们走进了美好的梦乡,草原也进入了美好的梦乡。

9.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10.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12.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王维《出塞作》

13.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15.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6.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7.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8.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9. 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草原诗》

20. 出语真实惹众嫌,一身乌色更招谗。预知福祸殷勤报,反被智愚颠倒冤。衔肉唱歌留笑柄,投石喝水作佳传。抑扬褒贬由他去,依旧枝头畅所言。

21.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22.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23.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24.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25. 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26.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7.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曹邺《寄刘驾》

28.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29.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0.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31.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2.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民歌《敕勒歌》

33.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草原诗》

34.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北山》

35. 无边无际的草原,一片翠绿,被最光一照,像是刷了一层金粉,随着阵阵的晨风,掀起了碧波金浪。盛开着的各色各样的野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片,沐浴着阳光,在广阔的草原上争奇斗艳,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放眼望去,野花如同色彩缤纷的云雾,飘落在绿色的草原上。

36. 羊群咩咩叫着走出盘卧的地方,空气中飘荡一股浓浓的青草香味,风很冷。东边的天变蓝了,底层有着一条红色的带子,月亮也变得很淡,彩云却是那样鲜艳,层层的飘在空中,就像是用手叠放的棉絮一样。给人温暖的蓬松感。

37. 晚间,整个草原完全地改变了,浓浓的雾气,从四面八方升起来,草原慢慢地转为了暗绿色,每朵小花,每棵小草都散发出香味,草原蒸熏在芬芳的气息里,月亮撒开银色的网笼罩了一切,草原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38.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高骈《边方春兴》

39.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草原诗》

40. 三月蓝青腊月黄,无边草色沐秋光。牧歌声里雄鹰叫,风拂葱茏现牛羊。

41. 西岫烧红百丈霞,飞鸦结队急归家。平川渐渐蒙蒙色,草野匆匆淡淡纱。

42.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3. 一碧无垠骏马翔,少年鞭响牧歌扬。姑娘舞动裙欢悦,篝火星燃醉晚阳。

44.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45. 羽色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七律《乌鸦和塞北草》

46.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47. 羽色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