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孔子文言文(最新6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犹江海文言文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⑨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⑤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⑥’,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⑦江海也,赐则奚⑧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
1 、赵简子:原为晋国大夫,韩、魏、赵三家分晋后,为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2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3 、说:同“悦”,高兴。 4 、终业:完成学业。 5 、去:离开 6 、识:了解。 7 、赐:我,指子贡。 8 、譬:好像,犹如。 9 、犹:好像。 10、奚:怎么。 11、事:跟随。 句型: “善哉,子贡之言也!” 的意思是“子贡的话好啊!” “言”是主语,“善”是谓语,谓语应放在主语的后面,现在放在句首了,所以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孔子为人何如?”应是“孔子为人如何?”的顺序,“何”是“如”这个介词所带的宾语,“何”是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要前置,这是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本段道理:
孔子被喻为圣人,无所不知;道德高深。 因此,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就如同江海一样高深、博大。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这说明了孔子:无所不知、道德高深,不是一般人可以看透他的。
译文:
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了,说:“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孔子),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就停下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原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
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说如此其无方也而犹行,外物岂可必哉?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
【翻译】
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
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听他的。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说服他。”接着对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 那农民很开心,对他说:“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说服如此的不讲方略竟也能成功,外物怎么可能随心呢?君子只管按照自己的准则去做,敬人而不必要求人家敬己,爱人而不必要求人家爱己。敬爱别人,那是自己的事;被人家敬爱,那是人家的事。君子只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决定别人的反映。自己该做的都做到了,就不会没有机遇。
韦公者,名迪,足协掌门也。当是时,韦公喟然叹曰:“夫举足协之力,犹负球迷之所托,其又何尤?”心神恍惚间,忽有一皓发长者徐步而来。长者问曰:“足下何出此言?”韦公举目视之,其竟孔夫子也,乃怅然答曰:“国足上不能报国家,下不能对球迷,譬如重病已入膏肓者也。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此矣。嗟乎,‘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哉!”
夫子哂之,曰:“此言差矣。吾尝云‘明知不可而为之”,是知其不可而犹言可行也。况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国足今日之症,实可治也。”
韦公疑之,曰:“事已至此,当何为?”
夫子敛容答曰:“吾有良药妙方若干,今当付足下。”
“其一也:教仁施礼,讲信修睦。教之以仁,则球队精诚,形势突变而色不变也。施之以礼,则轶序井然,攻守转换而阵不乱也。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讲信修睦,则同心同德,戮力杀敌矣。吾观国足与卡塔尔一役,彼蕞尔小国,而君等临战易将,未战先乱矣。若上下一心,将帅同德,则未可知也。此可谓仁义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孔子学琴
原文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学琴过程
一般要经过:
1、读谱,熟悉全曲风格和大致结构,并熟记下来;
2、不断琢磨,反复咀嚼,一段一段学习、体会,在磨练中达到技艺纯熟,并掌握乐曲的内在韵致,把握乐感;
3、完全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得心应手,再将它表达出来;这样几个阶段。然后,音乐才会随意之所至,自然地从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于技艺雕琢的包袱。这个过程中技艺的增进显而易见,一般也不会被忽视,而对于反复咀嚼,找到音乐本身的韵致、乐感,完全消化,融入音乐的境界这个过程却是唯知音者知,孔子的善学可见其知音之深,也可见孔子作为文王、周公一系的中国上古文化人文传统的继承、整理和弘扬者,其志意、心性与古圣贤的心心相印、一脉相承。
启示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孔子如此专心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令我们深受感动。
学习,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现今,我们学习圣贤教诲也同样如此,单单会背、会写、会说,只是学个表面,还当更加深入,用心领会圣贤的存心,并将道理用于生活中,实践出来,亲自体证。如此,则会有更深、更广、更入微的体会,也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
当我们能抱持这样好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还有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的呢?《中庸》有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一段话,意思是说有未学的东西,要学会,没学会是绝不放弃的。有不懂的,必须问明白,问了还不晓得,也是不会舍弃的。有思考得不明白的道理,也需要思考清晰了才罢休。有未辨别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也绝不放下。未力行之事,同样要切实奉行,行不切实也不放弃。他人学一次就懂了,我不妨学百次而后成。他人学十次则能,我不妨千次而后成。真能如此去修学,虽然愚笨也会变得聪明睿智,虽然柔弱也能自强自立。
《中庸》这段话,实在可以说是为学最有益之言啊!想孔夫子为圣人尚且还好学不倦,我们又怎么能悠悠放任,不加刻苦勤勉呢?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注释
(1〕鼓琴:弹琴。"师襄子":卫国乐师。
〔2〕进:进展,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
〔3〕益:加,增加,此意同"进"。
〔4〕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5〕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6〕志:志趣,意旨。
〔7〕为人:作曲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穆然:默然,沉静深思的样子。
〔9〕怡然:和悦的样子。"怡",高远的样子。
〔10〕黯:深黑。
〔11〕几:通"颀",颀长。
〔12〕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
〔13〕四国:四方,天 下。
〔14〕辟:通"避"。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
〔15〕《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①可及乎?”子路曰:“学岂②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③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④,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⑤则圣,受学重问⑥,孰不顺哉。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⑦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⑧。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⑨而羽之,镞而砺之⑩,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翻译】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 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注释】
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策:马鞭子。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
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
⑦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⑨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
⑩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 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荀子·宥坐》
【注释】
1.欹器:一种盛水的器皿,无水时歪向一边。欹,倾斜,歪向一边。
2.宥(yòu)坐之器:“座右铭”一般的器物。宥坐: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
3.闻:听说。
4.顾:回头。
5.挹(yì):舀;酌。把液体盛出来。
6.观:参观。
7.为:是。
8.恶:哪里。
【参考译文】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给宽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宽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观:参观,瞻仰 (2)为:是 (3)闻:听说 (4)顾:回头。
2.翻译
(1)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果然盛满一半时欹器能放正,满满了就翻倒,空着时就倾斜。
(2)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唉!哪有满盈而不翻倒的呀!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人不可自满,要谦虚。
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是什么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速度也要质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