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7篇)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如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7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1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无乃而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 ”,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 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

《赤壁赋》特殊句式: 篇2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5、名作状: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7、使动用法:

正襟危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方其破荆州。

8、判断句:

夫水,智者乐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3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4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

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

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

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2、刘备,天下枭雄。

译: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用“为”、“所”、“为……所”、

“于”、“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鸿门宴》)

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

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

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3、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

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译:今日被休弃。

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荆轲刺秦王》)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1、妇女无所幸。

译:妇女没有被宠幸。(《鸿门宴》)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尔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译: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迫于当时曹操的兵力太多,而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归顺!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此种省略在翻译时不译出来,要译则要在所译内容之外加括号。

1、(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2、(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3、(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在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C宾语省略(在翻译时一般要译出来)

1、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2、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

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3、人不敢与(之)忤视。

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4、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5、则与(之)斗卮酒。

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

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

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必须要译出来)

1、沛公军(于)霸上

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2、徘徊(于)庭树下。

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3、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

译: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

A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会把谓语提前。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你太不聪明了!

B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曷”、“胡”、“恶”、“焉”、“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1、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

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2、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

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3、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

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宾语必须是代词;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莫”、“毋”等否定词表否定,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1、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3、忌不自信。(自信是信自的倒装)《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

介词宾语提前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为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多数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

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形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

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

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

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也称为介宾结构后置:于/以+介宾短语)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2、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3、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

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文言特殊句式 篇5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五、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文言特殊句式 篇6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知识点 篇7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