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纳言文言文翻译优秀10篇

孙叔敖纳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孙叔敖纳言文言文翻译优秀10篇。

孙叔敖纳言阅读答案 篇1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日:“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采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日:“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日:“位已高而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日:“甚善,谨记之。”

【注】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印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2.翻译句子。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背弃)

(2)厌恶(嫌弃)

2.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前来吊唁。(意对即可)

3.(1)位高意下;

(2)官大心小;

(3)禄厚不取。(意思相近即可)

4.示例: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答案不唯一)

孙叔敖杀两头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4.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2、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2.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本文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孙叔敖

(1)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2)师:有谁了解他呢? 组织交流

(3)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出示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2)齐读

(3)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板书:为什么

怎样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三、深入学习,研读课文。

1.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那么孙叔敖为什么要杀死这条蛇?是怎样杀死的?

2.为了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借助注释来了解课文的意思。 3.出示自学要求:

4.同桌交流,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5.完成练习。

6.刚才大家学习得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对这些字、词的意思是否知道? 指名交流

7.我们理解了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下面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说。 8.指名交流。

9.师小结:在译文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加些词语10.复述课文:课文中的对话比较多,谁能把这些对话改成转述来复述一下课文? 自由准备、交流、评议。

11.创造性复述:文言文语言精炼、浓缩,这就在很多地方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去想象。比如孙叔敖看到两头蛇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杀死的,最后母亲又是如何安慰、表扬他的等等。下面我们将借助提示来创造性地复述一下。

自由准备,指名交流,及时评议(评议的内容:想象是否合理,语言组织是否正确,对话部分是否改变等)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孙叔敖用石头砸死了这条两头蛇(板书 砸),其实就解决了刚才对课题提的问题。孙叔敖怎样杀死蛇的,为什么要杀死蛇呢?其实我在刚才的复述中也讲到了,谁能用文中的语言再来说一说这两个问题?谁再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板书

埋) 2.感受孙叔敖的为人

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 板书

善良

能为他人着想

勇敢

2、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同桌尝试;组织交流

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故事复述给家长听。 2.积累文中“之、其”的用法。

3.拓展学习文言文:《学弈》,要求:借助注释,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 4.收集表现小时候有关勇敢、善良的小故事。

孙叔敖纳言阅读答案 篇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9分)

【甲文】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孙叔敖纳言》)

【注】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④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乙文】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进臣畏罚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于是令国曰:欲进善言,谒者不通,罪当死。(选自刘向《新序》)

【丙文】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冠白冠 冠:

②下情不上通 上:

③至 于鄙 鄙:

④被服以立 被:

9、下列各项中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B使臣受吏民之垢 足以治楚矣

A国家之患孰为大 被服以立

D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为楚令尹

C进臣畏罚而不敢言 国家之患孰为大

10、翻译。(9分)

①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4分)

②欲进善言,谒者不通,罪当死。(3分)

③吾知所以亡矣。(2分)

11、从上面三则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8、(4分)冠:戴 上:向上(名词做状语) 鄙:边境 被:通披,穿上(1词1分)

9、A(3分)

10、①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独揽大权,国君就会厌恶他。(4分)

②想要进谏忠言,而负责接待进谒者的人,却不向国君通报,他的罪过应当处以死刑。(3分)

③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2分)

11、①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②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③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答出1点1分,答出2点即可得3分)

《孙叔敖纳言》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4

《孙叔敖纳言》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孙叔敖纳言》,完成下列题目。(14分)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4分)

①一国吏民皆来贺( ) ②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

③孙叔敖再拜曰( ) ④孙叔敖对曰( )

【小题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中的“之”相同的是(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 C.无丝竹之乱耳D.何陋之有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小题5】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2分)

答案

【小题1】①都城 ②离开 ③两次 ④回答

【小题1】B

【小题1】楚王 /不知 /臣之不肖

【小题1】(1)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小题1】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例句中与B项中的“之”都是“代词”。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对孙叔敖的描写来分析其性格特征即可。

孙晷文言文翻译 篇5

导语:孙晷字文度,是吴国富春人,是伏波将军孙秀的曾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晷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译文

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计要东西,人们大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孙叔敖纳言阅读答案 篇6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

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试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3.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除甲、乙两文之外)(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参考答案】

1.(1)离开(背弃);(2)厌恶(嫌弃)。

2.(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

3.(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符合要求即可)

二: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冠白冠 ② 人尽来贺

③ 敬受命 ④ 心益小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译文

②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译文

32.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33.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30.① 戴着;② 都;③ 指教,教诲;④ 看低自己。

31.① 因身份地位显赫而在人前非常傲气的人,百姓会离他而去。② 你小心保持这三点,足够用来治理楚国了。

32.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3.孙叔敖是个善于听从别人意见,并能虚心接受的好官员。答尊重老人不给分。

孙叔敖纳言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7

孙叔敖纳言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9分)

【甲文】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孙叔敖纳言》)

【注】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④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乙文】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进臣畏罚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于是令国曰:欲进善言,谒者不通,罪当死。(选自刘向《新序》)

【丙文】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冠白冠 冠:

②下情不上通 上:

③至 于鄙 鄙:

④被服以立 被:

9、下列各项中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B使臣受吏民之垢 足以治楚矣

A国家之患孰为大 被服以立

D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为楚令尹

C进臣畏罚而不敢言 国家之患孰为大

10、翻译。(9分)

①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4分)

②欲进善言,谒者不通,罪当死。(3分)

③吾知所以亡矣。(2分)

11、从上面三则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8、(4分)冠:戴 上:向上(名词做状语) 鄙:边境 被:通披,穿上(1词1分)

9、A(3分)

10、①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独揽大权,国君就会厌恶他。(4分)

②想要进谏忠言,而负责接待进谒者的`人,却不向国君通报,他的罪过应当处以死刑。(3分)

③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2分)

11、①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②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③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答出1点1分,答出2点即可得3分)

孙晷全文文言文翻译 篇8

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同学们一定觉得很别扭,一个是读不通顺,还有就是有不少文言文要求“背诵全文”。为了提高孙晷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孙晷》

[晋]孙昺,字文度,吴国富春人,吴伏波将军秀之曾孙也。昺为儿童,未尝被呵怒。顾荣见而称之,谓其外祖薛兼曰:“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也。”及长,恭孝清约,学识有理义,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虽侯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愍其如此,欲加优饶,而夙兴夜寐,无暂懈也。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外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初不令主人知之。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扶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而闻人之善,欣若有得;闻人之恶,惨若有失。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会稽虞喜隐居海嵎,有高世之风。晷钦其德,聘喜弟预女为妻。喜戒女弃华尚素,与晷同志。时人号为梁鸿夫妇。济阳江淳少有高操,闻晷学行过人,自东阳往候之,始面,便终日谭宴,结欢而别。

司空何充为扬州,檄晷为主簿,司徒蔡谟辟为掾属,并不就。尚书经国明,州土之望,表荐晷,公车径征。会卒,时年三十八,朝野嗟痛之。晷未及大敛,有一老父缊袍草屦,不通姓名,径入抚柩而哭,哀声慷慨,感于左右。哭止便出,容貌甚清,眼瞳又方,门者告之丧主,怪而追焉。直去不顾。同郡顾和等百余人叹其神貌有异,而莫之测也。

【译文】

孙晷,字文度,是吴国富春人,是伏波将军孙秀的曾孙。孙晷很小时候,从未被呵斥过。顾荣看到后先赞扬他,对他的外祖父薛兼说:“这个孩子神色清明,有志气,不是一般的小孩。”等到长大后,(孙晷)恭敬孝顺,清廉节俭,学识符合公理道义,每当独处暗室时,容貌举止顾盼之间也未曾有所偏离。虽然自己家业丰厚,但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功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父母担心他(怕他用功过分),想让他轻松一些,但他早起晚睡,没有一点松懈之意。父母日常的饮食,即使是兄弟们亲自送来,他也从不离半步(照顾父母起居)。富春一带通车的道路很少,动不动就要从江河间通过,父亲不习惯水路,每出行乘坐舆,孙晷亲自扶侍,到达以后,就藏在门外树或能遮挡身体的地方,不让主人知道。兄长曾长期卧病,孙晷亲自照顾,尝药送水,精心料理,远涉山水,祈求诚恳备至。听说别人的优点,高兴得像是自己有所得;听说别人的缺点,难过得像是自己有所失。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来索要东西,人们大多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会稽人虞喜在海边隐居,有高于民有风范。孙晷钦佩他的品德娶他的弟弟虞预的女儿为妻。虞喜劝诫侄女抛弃浮华崇尚朴素,与孙晷志同道合,当时的人称他们为“梁鸿夫妇”。济阳人江淳很小就有高尚的品行,听说孙晷才学品行超越常人,从东阳前往看望,刚见面,就整天欢宴,尽兴而去。

司空何做扬州刺史,表奏孙晷为主簿,司徒蔡谟征召他为属下,(孙晷)都不应召。尚书经国明,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上表举荐他,官府直接征召。他正好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朝野上下嗟叹痛惜,没来得及为孙晷举行盛殓,有一位老人穿着破衣草鞋,不通报姓名,直接进来抚着灵柩大哭,哀声悲苦左右之人无不感动。哭完出门径直离去,他容貌清朗,眼孔方正,守门人告诉办丧事的人,)—办丧事的人感到奇怪就去追他。他径直而去也不回头。同郡的顾和等一百多人为其精神面貌异于常人而慨叹不已,但不能推知是怎么一回事。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孙叔敖纳言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篇9

孙叔敖纳言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背弃);(2)厌恶(嫌弃)。

2.(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意近即可)

3.(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符合要求即可)

孙期传文言文翻译 篇10

孙期,字仲彧,东汉末年济阴成武人。孙期少年时就研习《京氏易》及《古文尚书》,是一位博学的名士。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孙期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译文:

孙期,字仲彧,济水之南成武人。少年时为读书人,勤奋学习典籍。家贫,服侍母亲非常孝顺,在大沼泽中养猪,来奉养他的母亲。远方的学人跟他学经义的,都在田野中拿着经文追着他请教。附近的村落都被他的仁爱、谦让所感化。黄巾之乱,贼子蜂起,(到处侵扰地方,但为孙先生道德所感化,)相互之间商定到哪个地方去,都相约不犯孙先生家。郡太守以孙为人方正举荐他做官,派遣小官送来羊酒,请他定时间出发,孙期(却)驱赶着猪进入草丛,头也不回。司徒黄琬(知道孙品行道德学问很高),特地征辟他出山为官,(他却)不出门应辟,(最后)死在家中。

故事

孙期生性至厚,虽家境贫寒,但对老人奉养无微不至,在他的影响下,四乡形成好学、仁让、至孝的风气。黄巾起义军经过孙期的家乡,曾约定“不准侵扰孙先生宅舍”。孙期与申屠蟠齐名,而论孝行却远在申屠蟠之上,故人称孙孝子。今孙寺村就是孙期的故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