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5篇乞巧古诗的注释和译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
镗:鼓声。其镗,即“镗镗”。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注释
⑴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⑾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译文: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
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2、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人:指荆轲。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3、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戍客:指戍边的兵士。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译文: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呵,你几时能卸装洗尘归来。
4、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不适:不悦,不快。
译文: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5、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1、绝句
南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jì)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2、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3、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4、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郭:外城。
一:助词,加强语气。孤蓬:蓬草遇风吹散,飞转无定,诗人常用来比喻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
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喻指远行的朋友。
兹:此,现在。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译文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5、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柴扉:柴门。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1、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译文: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2、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诗的标题。
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3、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嫦娥:神话传说中月中仙女。相传她是本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就飞入了月宫。事见《淮南子·览冥中》及高诱注。
云母屏风:以美丽的云母石制成的屏风。烛影深:烛影暗淡,表明烛已残,夜将尽。3。长河:银河。渐落:渐渐西沉。晓星:晨星。沉:落。
应悔:定会悔恨。偷灵药:指偷长生不死之药。
夜夜心:因为孤独而夜夜悔恨。
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4、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有约:即邀约友人。
家家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译文:
梅雨天里的雨下个不停,青草从中,池塘里,青蛙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悠扬悦耳。邀约的朋友怎么还没有来呢?已经过夜半了,怕是不会来了,我百无聊赖地闲敲着棋子直至灯花落尽。
5、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层的地方。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江畔:江边。②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③蹊:小路。④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译文: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②若:好像。③等闲:平常。④清白:指高尚节操。)
译文: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竹石》
【清】 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任:任凭。②尔:你。)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闻:听说。②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③漫:随意地,胡乱地。④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激动的泪水忍不住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早已不见,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须有好酒助兴,美好的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恨不得马上动身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以从襄阳转向洛阳。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这首是《已亥杂诗》中的第220首)
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dǒu sǒu,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九州:中国。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喑:哑。万马齐喑:比喻。⑤究:终究,究竟。⑥抖擞:振作精神。)
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浣溪沙》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浸:泡在水中。②潇潇:形容雨声。③子规:布谷鸟。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⑤白发:老年。⑥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译文: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①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④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译文: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好像是眉峰攒聚。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①妆:打扮。②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译文: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春日》
南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好日子。②泗水:河流名。③光景:风光景物。④等闲:随意。)
译文: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①乞巧:七夕。)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②长河:银河。)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每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