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
原文:
秦败东周,与魏战于伊阙,杀犀武。魏令公孙衍乘胜而留于境,请卑辞割地,以讲于秦。为窦屡谓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听于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讲于王。”王曰 :“奈何?”对曰:“王不若与窦屡关内侯,而令赵。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扬言曰:‘闻周、魏令窦屡以割魏于奉阳君,而听秦矣。’夫周君、窦屡、奉阳君之与穰侯,贸首之仇也。今行和者,窦屡也;制割者,奉阳君也。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而欲败之,必以少割请合于王,而和于东周与魏也。”
文言文翻译:
秦国打败了东周,在伊阙同魏国交战,杀死了魏将犀武,乘胜驻扎在魏国境内,魏国派公孙衍用卑下的言辞请求割让土地,来同秦国讲和。
有人替窦屡对魏王澄:“臣下不知道公孙衍所说的,秦国能听从多少,然而臣下能够用公孙衍答应割让土地的一半,让秦国阅大王讲和。”
秦王说:“怎么办呢?”回答说:“大王不如让他做关内侯,命他出使赵国,大王重视他的出行而且给他丰厚的俸禄。于是扬言谠:‘听说东周、魏国已叫窦屡割让魏国土地给奉阳君,听凭秦国怎么办了。”
东周君主、窦屡、奉阳君同穰侯,是以死相争的仇人。现在进行讲和的,是窦屡;制止向秦国割地的,是奉阳君。秦国太后害怕他们不肯依附穰侯,就会想破坏这件事,一定会用少要魏国割让i地的办法同大王讲和,因而秦国就会同东周和魏国讲和了。”
魏一·张仪欲穷陈轸
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悟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 :“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郑强出秦曰,应为知。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
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文言文翻译:
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准备在来到之后囚禁他。陈轸要去的时候,他的儿子陈应阻止自己的父亲出行,说:“此事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郑强离开秦国说的话,我是知道的。魏国想断绝楚国、齐国的联盟,一定会隆重地迎接您。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想要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您到了宋国,途中称病不再前行,派人对齐王说:‘魏国迎请我的原因,是想要断绝齐、楚联盟。齐王说:“先生果然没有去魏国而来看望寡人,请让我封赏您。”于是用鲁侯之车迎接陈轸。
魏一·西门豹为邺令
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文言文翻译:
西门豹被任命为邺令,他向魏文侯辞谢。
魏文侯说:“您去吧,一定能成就您的功业,成就您的美名。”
西门豹说:“冒昧地问一下,成就功名也有方法吗?”
魏文侯说:“有方法。那些乡邑里先予众人而坐的老者,您进去访求其中贤良之士并以礼相待,再找一些喜欢掩盖别人优点而喜欢张扬别人缺点的人来参照检验他们。事物多似是而非,深色的狗尾草幼小的时候像禾苗,黑黄色的牛因有黄色而像虎,白骨往往被疑作象牙,斌硖与美玉相类似,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
《战国策。魏一齐。魏约而伐楚》
作者:刘向
齐、魏约而伐楚,魏以董庆为质于齐。楚攻齐,大败之,而魏弗救。田婴怒,将杀董庆。旰夷为董庆谓田婴曰:“楚攻齐,大败之,而不敢深入者,以魏为将内之于齐而击其后。今杀董庆,是示楚无魏也。魏怒合于楚,齐必危矣。不如贵董庆以善魏,而疑之于楚也。”
翻译
齐国、魏国约定一同讨伐楚国,魏国把董庆送到齐国作为人质。楚国进攻齐国,太败了齐国,而魏国却不来援救。田婴犬怒,将要杀死董庆。旰夷为救董庆对田婴说:“楚国进攻齐国,太败了齐国,而不敢深入的原因,是认为魏国将要使楚军深入到齐军腹地然后攻击它的后方。现在杀死董庆,是向楚表示齐国没有魏国的联合了。魏国恼怒而去和楚国联合,齐国一定危险了。不如使董庆地位尊贵寒求好于魏国,面又迷惑了楚国。”
魏一·魏王将相张仪
作者:刘向
魏王将相张仪,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张仪以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韩氏必亡。’且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地,则韩之南阳举矣。子盍少委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废矣。如此,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公叔以为信,因而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
文言文翻译:
魏王将要任命张仪为相国,对公孙衍很不利,因此公孙衍派人对韩国的公叔说:“张仪已经使秦国和魏国联合了。他声称:‘魏国进攻南阳,秦国进攻三川,韩国一定会灭亡。’况且魏王使张仪显贵的原因,是想要得到土地,那么韩国的。南阳就要被攻下了。您何不将政事少委派给我一些,把这作为我的功劳,那么秦、魏之间的联合就可以废除了。如此,魏国就会图谋秦国抛弃张仪,拉拢韩国任命我为相国。”公叔认力他说的话对韩国有莉,因而将一些政事委派给公孙衍,公叔衍以此作为功劳,果真做了魏国的相国。
魏一·张仪告公仲
作者:刘向
张仪告公仲,令以饥故,赏韩王以近河外。魏王惧,问张子。张子曰:“秦欲救齐,韩欲攻南阳,秦、韩合而欲攻南阳,无异也。且以遇卜王,王不遇秦,韩之卜也决矣。”魏王遂尚遇秦,信韩、广魏、救赵,尺楚人,遽于萆下。伐齐之事遂败。
文言文翻译:
张仪告诉公仲朋,让他以韩国出现饥荒为理由,劝说韩王运粮到河外。魏王很害怕,去询问张仪。张仪说:“秦国要救齐国,韩国要攻取南阳,泰国、韩国合起来要攻取南阳,这都没什么区别。况且韩国要用魏国是否与秦国交好来判断大王的态度,大王不与秦国交好,韩国的判断就会做出了。”于是魏王很想与秦国交好,取信于韩国、扩大魏国、挽救赵国,在萆下斥责了乘驿车赶来告诉许地消息的楚国人。攻打齐国的事于是就被破坏了。
《战国策魏二史举非犀首于王》
作者:刘向
史举非犀首于王。犀首欲穷之,谓张仪曰:“请令王让先生以国,王为尧、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许由也。衍请因令王致万户邑于先生。”张仪说,因令史举数见犀首。王闻之而弗任也,史举不辞而去。
注释
翻译
史举在魏王面前指责公孙衍,公孙衍要使史举陷于困境,就对张仪说:“请让我使魏王把魏国让给先生,魏王就成了尧、舜一样的君主了;两先生您又不接受,也成了许由一样的贤人。我因此再使魏王给先生一座万户人家的城邑。”张仪大为高兴,于是让史举多次去拜见公孙衍。魏王听说后就不信任他了,史举没有告别就离开了魏国。
原文
秦召周君,周君难往。或为周君谓魏王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王何不出于河南?周君闻之,将以为辞于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阳。”
翻译
秦国邀请西周君,西周君有些畏惧,不敢去秦国,有人为西周君对魏王说:“秦国邀请西君其目的是想让西周进攻魏地南阳。君王您为何不在黄河南岸进行军事演习,周君听说后,就可以借口魏国进兵西周,而不去秦国了。西周君不去秦国,秦国一定会担心西周将绝其后路。便不敢渡过黄河来进攻南阳。”
评析
作为有实力者更应该重视名誉对自己长远利益的巨大帮助。千万不能因为蝇头小利干那些有损自己声誉的事。对那些人所共知的道义形象,应该是保护和利用,而绝不应该毁坏他。政治家们最善于树立道德形象,对那些血统高贵的遗老遗少、文化名人、道德楷模一定要加以尊重,以笼络人心、以德治天下。
在乱世中对待前朝皇帝最好的模式当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维护了王朝的道统,获得了道义上的唯一合法性和权力上的威严性,在天下普通民众眼中,显得很具有道德形象。当然,对手和智者很会看穿这种手段,但是天下之大,有头脑又有话语权的人又有几个呢?
战国策·楚一·江乙为魏使于楚原文及翻译
江乙为魏使于楚,谓楚王曰:“臣入竟,闻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诚有之。”江乙曰:“然则白公之乱,得无遂乎?诚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贵甚矣而主断,左右惧曰无有,如出一口矣。”
文言文翻译:
江乙为魏国出使到楚国,对楚宣王说:“臣下进入国境,听说楚国有这样一种风俗,不掩盖别人的善良,不谈论别人的邪恶,果真是这样吗?”楚宣王说:“果真是这样。”江乙说:“既然这样,那么自公所制造的祸乱,莫非成功了吗?果真像这样,臣下们的罪过就可以免除了。”楚宣王说:“为什么?”江乙说:“州侯辅佐楚国,尊贵已极并独断专行,可是他左右的人都说‘世上没有能赶得上他的人’,像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一样。”
魏一·韩赵相难
作者:刘向
韩、赵相难。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构与己也,皆朝魏。
文言文翻译:
韩国、赵国彼此产生了仇怨。韩国向魏国借兵说:“希望能够借些军队来讨伐赵国。”
魏文侯说:“我与赵国国君是兄弟,不敢从命。”
赵国又向魏国借兵进攻韩国,魏文侯说:“我与韩国国君是兄弟,不敢从命。”
两个国家都没有借到军队,生气回国了。这件事过去后,两国才知道魏文侯是以此来替自己讲和,都来朝见魏国。
魏一·魏公叔痤为魏将
作者:刘向
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形地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悬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
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文言文翻译:
公叔痤做魏国的将领,同魏国、赵国在浍水北岸交战,擒获了赵将乐祚。魏惠王大喜,到城郊迎接公叔痉,并赐田百万亩作为他的食禄。公叔痤反身退走,然后拜了两拜辞谢说:“能使士兵不溃散,勇往直前不躲避邪行,强敌压己而不退却的,是吴起留下的教导,臣下做不到。在军队前踏察地形的险阻艰难,判断有利有害加以防备,使三军士卒不迷惑的,是巴宁、爨襄的功劳。在战前悬赏罚,战后使百姓明白无疑而信任的,是大王圣明的法度。看见可以进攻敌人了,击鼓进军不敢懈怠的,那才是臣下。大王只是因为臣下的右手不懈怠而赏赐臣下,为什么呢?假如认为臣下有功,臣下何功之有呢?”魏惠王说:“好。”
因此寻找吴起的后人,赏赐土地二十万亩。巴宁、爨襄受赏土地各十万亩。魏惠王说:“公叔痤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已经替我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又不遗忘贤者的后代,不掩盖能士的功劳,公叔痤怎么能不得到好处呢2”所以又赏赐给他土地四十万亩,加上起初赏赐的土地一百万亩,使他拥有土地一百四十万亩。所以《老子》上说:“圣人没有积蓄,认为已经替别人做了,自己才更富有,认为已经给予别人了,扇已的财富才更多。”公叔痤当是这样的人啊。
——秦攻宜阳
【原文】
秦攻宜陽,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陽。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从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陽,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陽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预测一下事情的结果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陽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陽在不过8里见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战的士兵10万,粮食可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陽附近有韩国国相公仲的军队20万,附近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陽,秦国一定不会成功、宜陽不会被秦国攻破的。”赵累回答说:“攻打宜陽的秦将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陽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进攻宜陽,如宜陽攻不下来,秦武王会 大势如此,所以我说宜陽一定能攻下来。”
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我们应当怎么办?”赵累回答说:“请君王对楚将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是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柱国,就是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胜,就必遭死罪。不如与秦国作对而去援助宜陽。只要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要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就一定会拿出宝物送给你,韩国国相公仲也 ’”
秦军攻陷宜陽以后,楚将景翠听取周王意见发兵攻秦。秦国大为恐惧,赶紧把煮枣地方献给景翠。韩国果然也拿出重宝酬谢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国的煮枣城,又得到了韩国的财宝,所以他非常感激东周对他的恩德。
【评析】
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人恍然大悟。说话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事情讲清楚,由不同的行动讲到不同的结果,由发端讲到演变,再讲到结局。其实很多事情就是一层薄窗纸,由话语轻轻一点,就能捅破。只可惜没头脑的事主们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千万不要对要说服的对象估计过高,该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该说清楚的一定要说清楚。
老谋深算的赵累,首先通过精辟的分析、很有远见地向君王指明了宜陽必定陷落的结局。接着对楚将景翠讲明了各国的冲突利害关系,给他说出了各种抉择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最后又以巨大的利益诱惑他,使景翠终于在赵累的谋划之中行事了。赵累和他的国家,由于高瞻远瞩、谋划得当,在唇齿之间,在他人角逐混战之时,垂手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作为这些谋士说客们的后代子孙,我们的。头脑和口才能不能与他们相比呢?
韩一·郑彊载八百金入秦
作者:刘向
郑彊载八百金入秦,请以伐韩。泠向谓郑彊曰:“公以八百金请伐人之与国,秦必不听公。公不如令秦王疑公叔。”郑彊曰:“何如?”曰:“公叔之攻楚也,以几瑟之存焉,故言先楚也。今已令楚王奉几瑟以车百乘居阳翟,令昭献转而与之处,旬有余,彼已觉。而几瑟,公叔之讎也;而昭献,公叔之人也。秦王闻之,必疑公叔为楚也。”
文言文翻译:
郑强车载八百金进入秦国,请求秦国讨伐韩国。冷向对郑强说:“您用八百金请求秦国讨伐它自己的盟国,秦国一定不会听从您。您不如让秦王怀疑公叔。”
郑强说:“怎么做呢?”
冷向说:“公叔进攻楚国,是因为几瑟在楚国,所以他主张首先进攻楚国。现在已经让楚王用百辆车子送几瑟回到阳翟,再让昭献回转阳翟与几瑟住在一起,十多天之后,公叔虽已察觉为时已晚。几瑟是公叔的仇人;昭献是公叔的朋友。秦王听说此事,一定怀疑公叔帮助楚国。”
原文:
苏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而秦不受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翻译:
苏秦被扣押在魏国,想要离开逃到韩国去,魏国关闭城门而出不去。齐国派苏厉替他对魏王说:“齐国请求把宋国的土地分封给泾阳君,而秦国没有采纳。有齐国的帮助而得到宋国的土地对秦国并非不利,然而秦国之所以没有采纳齐国请求的原因,是不相信齐王和苏秦。现在泰国看到齐国、魏国不和,达到如此厉害的地步,那么齐国一定不欺骗秦国,而秦国也会信任齐国了。齐、秦联合而泾阳君享有宋国土地,就不是对魏国有利了。所以大王不如让苏秦回到东面的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听从它。齐、秦不和,天下便没有忧虑,讨伐齐国成功了,那么您的土地就扩大了。”
韩一·魏之围邯郸
作者:刘向
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问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乃微谓赵卓、韩晃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二人各进议于王以事。申子微视王之所说以言于王,王大说之。
文言文翻译:
魏国围困了赵国的邯郸,申不害开始想让其中一方同韩王联合,可是又不知韩王怎么想的,担心说的话不一定符合韩王心意。韩王问申不害说:“我可以同哪个国家联合?”
申不害回答说:“这是社稷安危的关键,国家的大事,臣下请求深思苦想一下。”
于是暗中对赵卓、韩晁说:“您们都是国家的辩才,激人臣子的,进谏的话怎么可能一定被采用,不过是尽忠罢了。”惫摹、韩晁两人分别扭对待赵、魏之战的态度进谏给韩王,申不害暗中察看韩王赞赏哪种主张,再把这种主张进谏给韩王,韩王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