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鉴赏(优秀2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1

人的一生如同一只前行的船,需要开足马力勇往直前,但不时会遭遇困境停滞不前,此时我们便需要张开船帆,吸收四方意见,合理扬帆助我们扳正航向,更快更好的驶向目的地,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齐王无一不是在合理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后矫正了自己:邹忌拒“徐公不若臣美”“徐公何能及君”的过分吹捧于外,避免了骄傲自满的可能,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以汲各方精英言论完善自己,富强国家,战胜别国与朝廷。

由此看来,学会合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在各方言论中寻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我们在自己这块料石上雕琢修改,成材成器。

中国古代成就一代伟业的君主唐太宗,正是由于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取得成功。他朝中有一位谏臣魏征,时时向太宗提出有益的谏言,虽然多次触犯太宗的禁忌,但太宗明白损益,强压怒火,依然汲取改进,从而在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感慨:“我失去了一位明镜。”可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更有助于我们的进�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然而他的晚年却毫无亮点。原来他听不进他人的任何意见,坚持说自己的思想是无人能及的,于是迷失了航向,被后人所超越,由此看来,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是不利于我们的进步的。

由邹忌、齐王、唐太宗、爱迪生的经历可以看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②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③;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选自《汉书·宣公好射》)

【注释】①说(yuè):同悦高兴,喜欢。②用强:使用强弓。③九石名也:九石是虚名。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臣之妻私臣。()

⑵期年之后。()

⑶非大王孰能用是?()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⑵左右皆引试之。

8.从上文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答出2点)(3分)

参考答案:

6、(3分)(1)偏爱(2)满一年(3)谁

7、(4分)(1)臣子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2)大臣们都拉弓试了试。

8、(3分)(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满分)答题要点:①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②做人要注重实际,不能爱慕虚荣。③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3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

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

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窥镜:照镜子。

孰:谁,什么。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若:如。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又:更。

寝:躺着。

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私:动词,偏爱。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

宫妇:宫里的姬妾。

左右:身边的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而形貌昳(yì)丽:而,表并列关系。

赏析

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 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及注释 4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

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窥镜:照镜子。

孰:谁,什么。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若:如。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又:更。

寝:躺着。

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私:动词,偏爱。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

宫妇:宫里的姬妾。

左右:身边的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5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②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 我长③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④万,而专属⑤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昭奚恤:楚国的令尹(相)。②江乙:卫国人,当时在楚国做官。③长:为首领,执掌。④带甲:精兵。⑤属:隶属,归属。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今齐地方千里____。

(2)兽见之皆走____。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2)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9.【甲】【乙】两文都采用设喻方法说理。【甲】文邹思用切身经历设喻,劝谏齐威王____;

【乙】文江乙用寓言设喻,告诉楚宣王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寓言故事是____ 。(2分)

参考答案:

7、 (1)方圆 (2)跑(2分)

8、(4分)(1)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2)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9、(2分)甲: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启示 6

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的启示是: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为人需自谦。还有要善于接受正确意见,改正自己错误。同时也不能被他人的赞美之词所蒙蔽以至于得意忘形,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进步。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生活中,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牢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理,还记得上

次,········客观公正的对待失误与挫折,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

2、要多去实践,多去观察。

3、要多角度看待问题。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7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战国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朝服衣冠 (2)孰视之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B.臣之妾畏臣 能以径寸之木

C.皆以美于徐公 或以钱币乞之

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所欲有甚于生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邹忌之智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1)早晨

(2)仔细,周详

(3)确实,的确

2.B

3.我的� (意思符合即可)

4.对别人的褒贬能理智判断和冷静思考。讲究说理的方法,善于用生活小事设喻。(写出一点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 8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刘向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什么。孰与:连用表示比较。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0)诚:确实。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2)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第二年,明年。

(32)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词性

zhāo 早晨(名词)

cháo 朝廷(名词)

cháo 朝见(动词)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a.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 《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a.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将要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 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 ”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品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5]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品赏析

分层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6]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4]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邹忌敢下结论的原因: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整体赏析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7]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7]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7]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这种写法,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7]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7]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7]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此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7]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9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今/齐地/方千里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以五千里之地/存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窥镜而自视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皆以美于徐公以土砾凸者为丘

C.王之蔽甚矣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客之美我者

(3)臣之妻私臣

(4)时时而间进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小题5: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1)长(2)认为美(3)偏爱(4)间或﹑偶然

小题4:(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满分2分。每译错一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5: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1:

试题分析: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因此,本题有误的'一项是B,该选项可以这样来划分: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而、以、之、于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方法是: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A窥镜而自视中而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而表转折,但是的意思。B皆以美于徐公中以是认为的意思,以土砾凸者为丘中以是把的意思。C王之蔽甚矣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于是介词,在的意思,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中于是从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邹忌修八尺有余中修是长的意思,客之美我者中美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臣之妻私臣中私是偏爱的意思,时时而间进中间是间或、偶然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孰美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型,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 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横线字意思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 门庭若市(如果)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仔细)

C.朝服衣冠(朝廷) 皆朝于齐(朝拜)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漂亮、好看)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以……为美)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指出邹忌和齐威王对齐国“战胜于朝廷”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邹忌又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2)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意近即可)

3.因为齐国有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有齐威王这样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愿望的英明君主,所以齐国能“战胜于朝廷”。(意近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主旨 11

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1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亍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___________

(2)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___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过___________

(4)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皆以美于徐公。 于____________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于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确实,实在

(2)偏爱

(3)过失,过错

(4)间或,偶然

2、(1)比

(2)在

3、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言劝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4、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诔且善于劝谏妯忠臣,二是齐威王巷于采纳群盲。(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答案示例:

(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言之成理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 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 )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骈死于槽枥之间

B、暮 寝而思之 臣之妾畏臣

C、窥镜而自视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皆以美于徐公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

12.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2分)

答:

13.假如你的同桌上课经常玩手机,既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又影响了别人的`学习,请你借鉴邹忌的讽谏技巧,说几句话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2分)

答:

答案:

9.①用委婉的语言劝告②当面指责

10.A

11.①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②我的�

12.“察纳雅言”“咨诹善道”“开张圣听”等,答对一个即可。

13.语气委婉,措辞得体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14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1】解释加横线的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 (2)王之蔽甚矣。( )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4)时时而间进。( )

【小题2】选择与例句中以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例:皆以美于徐公。

A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D 成,将以攻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4】阅读节选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答案:

【小题1】1)确实 2)受蒙蔽 3)指责 4)偶然,间或

【小题2】C

【小题3】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或议论我的`过错,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小题4】要善于劝诫他人,更要善于听从别人的劝诫。要清醒对待鲜花和掌声,分清是肯定还是谀辞。不轻易受蒙蔽。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诚刺间古今意义都不同,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C句中以与例句中的以都是认为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市朝闻下,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所说的对于赞美与批评所应持的态度,结合自己生活实现谈认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15

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

(1)臣之妻私臣 ( ) (2)皆以美于徐公 ( )

(3)王之蔽甚矣 ( ) (4)面刺寡人之过者 ( )

【小题2】.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各划一处)(2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上书谏寡人者

【小题3】.翻译。(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4】.结合选文思考,齐威五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1)偏爱;(2)认为、以为;(3)受蒙蔽;(4)指责。(每词1分,共4分)

【小题1】(1)今齐地/方千里;(2)上书/谏寡人者。(每处1分,共2分)

【小题1】(群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并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解释了“闻”1分,注意了句式、语意连贯1分)

【小题1】齐威王之所以能战胜于朝廷是因为邹忌善于劝谏和齐威王善于纳谏。(2分,每点1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16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諌,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语词:( 4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时时而间进: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3】文中有一个常用成语,请找出来( 2分)

【小题4】“王”下令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哪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分)

答案

【小题1】的确、实在;土地方圆;当面;偶尔。 ( 4分)

【小题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分)

【小题3】门庭若市; ( 2分)

【小题4】颁布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的命令,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2分)

【小题5】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面”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当面”,“诚”“地方”“时时”古义意义都不同,“诚”在古文中起语气强调作用,意为“确实”,“地方”,古文中是两个词,“地”指的是“土地”,“方”意为“方圆”,“时时”不是“经常”,而是“偶尔”(有时)。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内容浅显,学生学过,很熟悉。由于古文语言精练,字词常常是一字多义,且有丰富的变化,理解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文意和语境识记字词意义,尤其要注意词义的活用,比如本题中“面”字。

【小题2】

试题分析:将关键字理解清楚,“谤”,不是诽谤,而是“批评”,“议”:谈论(评论),“于”:在,“市朝”,指朝廷外市井之中,“闻”:让……听闻,“受”,通“授”,“下”:下等。

考点:古文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可意简单,容易翻译。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注意三点,词义,句式,语气,词义要准确,注意古今义的变化,句式要调整,符合现代语言习惯,语气要译出,要符合句子表达的情感。

【小题3】

试题分析:“门庭若市”,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此成语出自本文,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考点:成语识记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含成语一目了然。汉语中的成语有来源有:古籍、历史故事、民间习俗或传说,现代语言概括。了解成语的出处,不仅能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成语的含义,还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小题4】

试题分析:直接引用文中齐王颁布的命令即可。齐王在邹忌的劝说下,明白了纳谏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文中所写到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段中文字信息明确。理解古文的文意,首先要在文字上读懂古文,然后再分析文段中的句子,有些句子直接表达了问题,有的是隐含有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搜寻关键句子是重要的方法。

【小题5】

试题分析:从文中分析邹忌提出“忠言”的方式和采用的技巧,即可理解要使“忠言”不逆耳,首先要顺其心,劝说别人也要讲究方法,有理还要有“礼”。

考点:文意理解,发表意见。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人物的行为易于分析理解“忠言不逆耳”的原因。本题拟题很好,将熟语与文章阅读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17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做题。(共l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毒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日:韩子卢①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圆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③,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④,各死其处。田父⑤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⑥嘧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⑦将休士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韩子卢:犬的名字。②东郭逡:兔的名字。③环山者三:绕着山跑了三圈。④罢:同疲,与前面的极和废意思相同。⑤田父:农夫。⑥以顿:以同已;顿:困顿、疲弊。⑦谢:辞谢、辞退。

1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2)天下之疾犬也(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译文:

19.甲乙两文都是写劝谏的,其劝谏的方法以及效果上有何差异?(4分)

参考答案:

17.(1)确实、的确 (2)快,急速(2分,每个l分)

18.(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2)狗和兔子都疲惫到了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19.二者使用劝谏方法的相同之处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不同之处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动形象。(2分)齐威王意识到自身问题后欣然纳谏并主动改变自己的做法;齐王因惧怕后果而被动放弃原有打算。(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18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 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期年之后:

⒍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

⒎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

⒏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

参考答案:

(一) (16分)

⒌ (4分)

①朝服衣冠:穿戴 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一年

⒍ (4分)

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⒎(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⒏(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刺 讽( ) (2)臣之妻私臣营 私( )

(3)乃下令 乃( ) (4)闻寡人之耳者 闻(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个句子。(2分)

译文:

22.“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语文段中的词语回答。(3分)

答:

23.请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答:

参考答案:

20.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偏爱 于是否 使……听到(4分)

21.期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要可说的了。(2分)

面刺; 上书;谤讥(3分)

23.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19

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完成下面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_____;①处冒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___

(2)闻寡人之耳者 _____________

(3)皆朝于齐___________

(4)期年之后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战国策。齐策一》 总结(概括、收束)上文

2.(1)比 (2)使……听到 (3)朝见 (4)满一年

3.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错误可得到上等奖赏。

4.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善于接纳合理化建议。要讲究劝说的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20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阅读[甲]文,从齐王的角度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乙]文中,晏子的言行被后人称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字词的意思。

(1)上书谏寡人者 谏:_________

(2)闻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___

(3)齐人也,坐盗 坐:_________

(4)其实味不同其 实: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史》记载:“(赵普)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有人说赵普该向邹忌和晏子学习,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要虚心采纳别人的意见 捍卫国家尊严 机智善辩的才能

2.(1)规劝。(2)使……听到。(3)犯罪。(4)它们(的)果实。

3.(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2)圣人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示例一:同意。在解决一个问题或处理一件事时,可以采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或:采用类比、设喻等方法)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便于对方理解和采纳。

示例二:不同意。尽管有时候语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需要更大的勇气,赵普的行为是他个性最好的体现。(意对即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