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子道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1)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①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荀子·子道》)
(2)《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注】①练:父母死后十一个月举行的祭祀,因祭祀时需披戴白色熟绢而得名。
23.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说明材料(1)中孔子回答子路吾不知也的原因。(1分)
24.结合上面三段文字,对孔子为尊者讳的做法进行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23.非礼勿言。(1分)
24.孔子编撰《春秋》时为尊者讳,是对地位尊贵者的过失取隐瞒回避的态度。(1分)它和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不非议所住城邑的管辖大夫)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一样,目的都是维护君主的统治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当然,为尊者讳的做法也有历史局限性,容易强化对居高位者的盲目崇拜,用之不可不慎。(答出一层意思得2分,答出两层意思得3分。)
【参考译文2】:
子路问孔子说: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
子路出来后,对子贡说:我以为先生没有什么不知道,先生却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贡说:你问了什么呢?子路说:我问: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先生说:我不知道。子贡说:我将给你去问问这件事。
子贡问孔子说: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不合礼。
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说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吗?先生却偏偏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你问得不对啊。根据礼制,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噀④其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颈。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有一偷亦善击刺 ▲ (2)适值偷在市饮酒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远近皆服其能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 B.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2.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两处停顿。(2分)
见 必 与 之 决 生 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
14.文末壮士最终能战胜强寇的原因是什么?(2分)
▲
参考答案:
10.(2分)(1)善于/擅长/精通 (2)正好/恰好
11.(2分)A
12.(2分)见/必与之/决生死。
13.(3分)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其不备而取胜的。(每分句1分)
14.(2分)①壮士料事如神,机智识破。②壮士找到突破口,动作敏捷,勇敢出击。(每点1分,意同即可)
译文: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箭手,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佩服他的技能。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军,只是与这位弓箭手技艺不相上下,说:与弓箭手相见一定要进行生死决斗。一天,弓箭手因公事来到码头,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势不可避,就拿矛来和他打斗,围观的人很多。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弓箭手忽然对小偷说:兵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兵尉马前决一生死吗?小偷说:好。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其分神不备而取胜的。又有一人与强盗争斗,双方兵器相交,强盗先含一口水在嘴里,忽然喷在对方脸上,愕然之间,刀已穿胸而过。后来一个壮士又遇上这个强盗,已经预先知道他有含水喷人的一招。强盗果然又使出此种伎俩,水才出口,壮士的长矛已经贯颈刺出。
濮州刺史庞相寿文言文阅读答案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①尝在秦王②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③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④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注释】①陈:陈述。②秦王: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③中外:宫内、宫外的故人。④四海:整个国家。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 )(2)足使为善者惧( )
2. 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臣坚持像这样秉公执法,我怎么敢违背他呢?
B. 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我怎么敢违反原则呢?
C. 大臣坚持像这样秉公执法,我怎么敢违反原则呢?
D. 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我怎么敢违背他呢?
3. 从文中看,唐太宗“怜之”的原因是“___”,“纳之”的表现是__
4 为本文拟一个题目:口口口口口口口口(8个字以内)
【答案】
1 (1). 犯……罪 (2). 让
2. C
3. (1). 尝在秦王幕府, (2). 告诉虎相寿不能徇私的原因并打发他离开
4. 如:治国不私故人,唐太宗不得私,唐太宗不私故人
阅读方法与技巧
1、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读第一遍时,我们不要总考虑做题找答案,
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阅读,理解内容,获取信息、把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尤其在读文学作品时,最主要的是情感体验,是与作者交流,要用心倾听来自世界的声音,头脑中重现以往的生活场景,激起心灵深处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审题者对文章内容的获得,都建立在仔细阅读、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因此所有的题目都一定是这个“本”的“末”,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2、用铅笔标画
为了提高效率,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边读边想,边看边画。给自然段标号,为重点段落的句子标号,找出重要的语句,在表示次序的词语前标出①②③等,都要用铅笔。这样不但有助于理解阅读材料,还不至于把卷面弄脏弄乱。审题时,题干上带引号的关键词语、括号里的说明,也一定用铅笔标出,这样可以抓住题目的重点。
3、掌握试题设计的顺序
阅读试题的设计总有一个规律,或总—分或分—总。关于“总”的试题无论在前还是在后,我们可以先看它,因为这正好和我们的阅读步骤一致,便于我们总体把握。关于“分”的试题一般根据文章从前到后,依次设题。知道这一点,一句题干顺利地在原文中寻找阅读区间,就能按部就班地答题。
4、题目之间可以互相启发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某一题不会解答,这是可以先看下一道题目,或许可以从后一道题目中得到启发;有时后边的试题也能从前满的题目中找到灵感。
5、多角度思考,分点回答
有时答题的内容较多,千万不能写成一大片,既不分段也不分点,给老师判卷造成困难。可用①②③的形式分项作答,这样既可以使自己的答题思路清晰,又会让答案一目了然。
6、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
要认真研究题干,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因为题干中往往有重要的暗示作用,能体现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显示答题的阅读区间和答题方法。。特别是题干上带引号的语句,把它当成一个固定的“集装箱”还原原文,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除了耐心读文之外,细心读体是最关键的。
7、轻松应对阅读理解三部曲
在掌握了阅读解题思路的基础上,不妨来个临场阅读三部曲,轻松应试。
第一部曲,浮光掠影。这是第一遍阅读,要耐心地读,边读边想,用铅笔标画,并且意念组合,所得到的“光”和“影”就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各段什么意思,分几个层次,哪些地方很重要,含有深意,哪些地方难懂,搞不明白。
第二部曲,镜中看花。这是带着思考阅读的第一印象,看看命题者是怎样出题的。所有的题目都来自于文章,就像“花”在“镜”中一样。当你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又进了一部,这时带着“镜中的花”在读一遍文章,而且边读边画重点句子,就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真正理解了文章,回答什么问题也不在话下了。
第三部曲,蜻蜓点水。这是建立在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读题干,换原文中寻找阅读区间,确定答题范围,分析筛选信息。这第三部曲是把题干上带引号的关键词语还原,需要在那个阅读区间找答案,就“点”那个语境的“水”。临场阅读三部曲轻松应试,确保答题万无一失。
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考题中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文言文《信州》的阅读及答案
王安石
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祜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夏六月乙夏,大水。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苞民庐居。公趋谯门,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鳏孤老癃与所徙之囚,成得不死。丙子,水降。公从宾佐按行隐度,符县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钱夫,户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不足,则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者二十三人,自言日:“食新矣,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七月甲午,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监军之室,立司理之狱。营州之西北亢爽之墟,以宅屯驻之师,除其故营,以时教士刺伐坐作之法。作驿日饶阳,作宅日回车。筑二亭于南门之外,左日仁,右日智,山水之所附也。筑一亭于州门之左,日宴,月吉所以属宾也。凡为城垣九千尺;为屋八,以楹数之,得五百五十二。 ‘
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为日五十=,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远矣。今州县之灾相属,民未病灾也,且有治灾之政出焉。弛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病极矣,吏乃自喜,民相与诽且笑之,而不知也。吏而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由是而言,则为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灾,其亦庶乎无憾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奸强帖柔,隐诎发舒 帖:服帖
B.命富民出粟以蜩贫民 蜩:周济
c.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佐:辅佐
D.月吉所以属宾也 属:“属”同“嘱”,劝酒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公救灾补败之政策的一组是(3分) ( )
①奸强帖柔,隐诎发舒 ②敕吏士以桴收民
③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
④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 ⑤作驿日饶阳,作宅日回车
⑥有治灾之政出焉
A?①②④ 8.①③⑥ c.②③⑤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公善于管理信州,百姓安宁,洪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寺庙,他派官吏用小木筏收 容百姓,他使许多百姓和囚徒得以不死。
B.水位下降以后,张公即发文调派民间劳力和金钱赈灾,如收集建佛寺的木材,周济贫困 人口,修补郡府的围墙,修建军队驻扎所需的营房。
C.张公修补残败之余还修造了饶阳驿站、回车宅院,以及州内三座亭子并分别命名,百姓 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见官吏给自己增添麻烦。
D.虽然州县之灾相连,不断困扰百姓,但由于张公有治理灾害的政策,并尽心救灾修补残 败,所以,百姓并不埋怨灾害、指责张公。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3分)
(2)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4分)
(3)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3分)
答案
5.答案:C解析:佐:补充。
6.答案:C解析:①与灾无关;⑥与张公无关。
7.答案:D解析:D张冠李戴,所育是“今州县之灾相属”,非张公时期的事。
8.(1)张公把囚犯迁到地势高的监狱.命令众多差役警 戒,不恭顺的就得到规定的惩罚。(评分要点:语意 要通顺;重点字:徙、戒、恭、常)
(2)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清楚材料出自什么地方,见工人们聚集解散,却不见官吏找到自己。(评 分要点;语意要通顺;重点字:完、合散、厦)
(3)这就是我替百姓悲哀.并且忧伤官吏不学习的原因了。(评分要点;语意要通顺;重点宇:所以、哀、而、闵)
附参考译文:
晋陵张公管理信州这个地方的第二年,是皇祐二年,奸邢者服帖.强横者顺从,隐选者得到启用,冤屈的人得到舒展,既而政策得以施行,百姓得以安宁。农历六月十九,发大水。张公把囚犯迁到地势高的监狱,命令众多差役警戒,不恭顺的就得到规定的惩罚。半夜,洪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寺庙,把百姓包围在了茅草屋上。张公赶到谯楼上,坐在谯楼下派官吏用小未筏收容百娃,老无所靠手足不便的人和迁徙的囚徒,都得以不死。农历六月二十,水住下降。张公和幕宾左使巡行考察计算。在县城发文调派有钱人和没有被水淹的人出劳力和金钱,一共七百八十六户,收集建佛寺的木材一千一百三十二方。还不够,就让之前张公命令出钱的富民出粮食采周济二十三个贫困的人,自言自语说:“有新的粮食了,希望输送和粮食等同价值的金钱来补充材料的费用。”
农历七月初九,招募工人从水进城的地方修筑城墙,修补郡府的围墙,落成监军的屋子,建立司理参军的牢房。在州郡西北高爽的废墟扎营.用来给驻扎的军队居住,拆除旧的营房,用来平日教军士刺杀攻打防守的办法。成立一个叫饶阳的驿站,建起一座叫回车的宅院,在南门外修筑了两座亭子,左边的亭子叫做仁,右边的亭子叫做智,依傍在山水边上。在州门的左边修筑一座亭子,叫做宴,农历每月初一就在这里劝宾客饮酒。一共修筑了城墙九千尺,建起了八间房屋,用列为单位来数,共有五百五十二列。
从七月九日到九月七日为止,用了五十二日,民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人。中等家庭以下的百姓,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清楚材料出自什么地方,见工人们聚集解散。却不见官吏找到自己。凡是原来有的一定具备,原采没有的,现在也有了。因此这笔经费没有出自官府的供给。张公用来救灾修补残败事务的`政策正是这样,远近的贤明于以往的官吏。如今州县的灾害一个接着一个,但是人民却没有指责突害,并且还有治理灾害的政策在那里出现。一昧的放松施舍百姓是不适合的,一味的聚集百姓百姓就会不忠,巨奸世豪张牙舞爪地欺凌百姓,百姓就会开始埋怨。埋怨多了,官吏开始高傲自喜,百姓一同诽谤嘲笑他,官吏却不清楚。当官却不清楚为政之道的。他加重困扰百姓多数都是像这样的。这就是我替百姓悲哀、并且忧伤官吏不学习的原因了,因此说来,是张公的子民,不幸的遭到了灾害,他们也多少没有遗憾了。
关于道元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①略无阙处 ②曦月()③飞漱其间 ( )④素湍( )
【小题2】解释加横线的词语。(4分)
①沿溯阻绝()②夏水襄陵()
③虽乘奔御风()④属引凄异()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小题4】从作者对三峡四季景象的描绘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
【小题1】①quē② xī③ shù④tuān
【小题2】 ①逆流而上②上③飞奔的马④ 连接
【小题3】 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小题4】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注意”,否则就会出现解释词语的现象。
【小题2】试题分析:“溯、襄、属”都是注解下面的重点字,要注意记住。 “奔”是是活用词,更要特别注意,应译为名词用法,“飞奔的。马”。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乘奔御风”“清荣峻茂”等。“乘奔御风”要根据上下语境推断,应译为“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清荣峻茂”一字一义,应译为“水清,树荣,山高,草茂”,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作者分别描绘了三峡四季的景象,描绘了其山河的美丽,因此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吏道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吏 道
邓 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①建官,厥②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③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
【注释】①唐、虞:远古时代两个贤明的国君唐尧和虞舜,即后文的“二帝”
②厥:代词,其,这。③三王:远古时期的贤君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天下阴受其赐 阴:暗中
B.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 缘:依靠
C.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 治:治理
D.盗贼害民,随起随仆 仆:倒地(引申为惩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吏道黑暗的一组是(3分)
①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 ②为吏者常出不得已
③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④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⑤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⑥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君需要官吏共同管理国家,远古时期的唐尧和虞舜离百姓很近,所以他们建立官制,只需少数官吏,这是有据可查的。
B.后世之君害怕天下人作乱,对百姓严加防范,禁令非常周详,所以他们任用的大小官吏数量特别巨大,使百姓深受其害。
C.那些宣称要治理百姓的官吏,实际上是虎狼毒蛇般的恶人,比盗贼的祸害更加严重,他们搜刮百姓财物,耗尽百姓气力。
D.作者认为,干脆废除官署,撤销县令等所有的官吏,让百姓自治,这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比官吏治理好多了。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3分)
译文: ?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3分)
译文: 。
(3)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3分)
译文: ?
5.请用斜线给本文结尾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治:安定。“厌治思乱”,是并列结构的短语,由此结构可推出“治”与“乱”意义相反,是形容词“安定”,而不是动词“治理”。利用短语的构成方式推断词义,是解释词语的一个重要技巧。本题难点是对B项“缘”的理解。根据前面句子的意思,官大的食邑数万,官小的虽无禄养,可以推断出“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的意思发生转折,说的是小官虽然无禄养,但照样能依靠官职吃饱饭,由此进一步推断这个句子是宾语省略句,“缘”是动词“依靠”,宾语“官职”省略了。这样,全句的意思豁然贯通。
2.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②说的是上古之世的情况,那时吏道不黑暗。
⑤说的是天生百姓,是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这三项与吏道黑暗无关。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该项错误有二:一是“唯一途径”有误,作者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首先是寻求有才学且道德高尚的人,任用他们,其次才是废除官署,撤销官吏;二是“比官吏治理好多了”,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比任用有才德的人好多了”,作者对官吏治理是全盘否定的,没有可比性。
4.(1)(这就像)领着虎狼来放牧羊和猪,却希望羊猪繁衍生长,怎么能够实现呢?
(2)百姓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危难,是由于(官吏)使他们耗尽了力气。
(3)难道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毒蛇一起都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除注意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句子省略的成分,三个句子省略成分较多,要适当增补,使句意通畅。(1)关键词:率(领着、带着),豕(猪),蕃息(繁衍生长)。省略成分:该句是比喻,首先在句前补上“这就像”,与前文自然衔接。(2)关键词:人(百姓)、乱(造反作乱)、由(由于)、竭(使动用法,使……耗尽)。省略成分:两个“由”后补出“官吏”。(3)关键词:蛇虺(毒蛇),均(都、一起)。省略成分:“使”后补出省略的宾语“官吏”。
5.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给较浅显的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一要注意标志词,“也”一般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二要注意并列关系的句子,如“废有司”与“去县令”,中间必然断开。抓住这两处,根据句子大意即可对其他三处断句。
原道文言文阅读答案
〔唐〕韩愈
【作者小传】
韩愈(公元768—825年),字退之,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柳宗元创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复古崇儒,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学正统思想和文学的熏陶,并且勤学苦读,有深厚的学识基础。但三次应考进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时二十四岁。又因考博学宏词科失败,辗转奔走。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起,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观察推官,其后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升任监察御使。这一年关中大旱,韩愈向德宗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以后又几次升迁。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佞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后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世称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为“韩文公”。有《韩昌黎集》。
【题解】
《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2〕,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3〕,孑孑为义〔4〕,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5〕,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6〕;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7〕。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8〕,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9〕。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10〕,今之为民者六〔11〕。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12〕。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13〕。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14〕,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15〕。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16〕。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17〕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18〕,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19〕,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20〕。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21〕。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22〕:“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2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2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25〕,进于中国则中国之〔26〕。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27〕。”《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28〕”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29〕?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30〕,庙焉而人鬼享〔31〕。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32〕,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33〕,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34〕。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35〕,其亦庶乎其可也〔36〕。”
——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博爱叫做仁,合宜于仁的行为叫做义,从仁义再向前去的叫做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烧诗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学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xx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也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人们喜欢听怪诞的言论真是太过份了!他们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结果,只喜欢听怪诞的言论。古代的人民只有四类,今天的人民有了六类。古代负有教育人民的任务的,只占四类中的一类,今天却有三类。务农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粮食;务工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器用;经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务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穷困而去偷盗呢?
古时候,人民的灾害很多。有圣人出来,才教给人民以相生相养的生活方法,做他们的君王或老师。驱走那些蛇虫禽兽,把人们安顿在中原。天冷就教他们做衣裳,饿了就教他们种庄稼。栖息在树木上容易掉下来,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于是就教导他们建造房屋。又教导他们做工匠,供应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导他们经营商业,调剂货物有无;发明医药,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恩爱感情;制定礼节,以分别尊卑秩序;制作音乐,以宣泄人们心中的郁闷;制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懒散的人;制定刑罚,以铲除那些强暴之徒。因为有人弄虚作假,于是又制作符节、印玺、斗斛、秤尺,作为凭信。因为有争夺抢劫的事,于是设置了城池、盔甲、兵器来守卫家国。总之,灾害来了就设法防备;祸患将要发生,就及早预防。现在道家却说:“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只要砸烂斗斛、折断秤尺,人民就不会争夺了。”唉!这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话罢了。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没有羽毛鳞甲以适应严寒酷暑,也没有强硬的爪牙来夺取食物。
因此说,君王,是发布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奉在上统治的人的。君王不发布命令,就丧失了作为君王的权力;臣子不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为臣子的`职责;百姓不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应在上统治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现在佛家却说,一定要抛弃你们的君臣关系,消除你们的父子关系,禁止你们相生相养的办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谓清净寂灭的境界。唉呀!他们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后,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贬斥。他们又不幸而没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没有受到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导。
五帝与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情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现在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象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诗经》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我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们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它们的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它们的衣服是麻布丝绸,它们的居处是房屋,它们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死了就是结束了自然的常态。祭天则天神降临,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扬雄,从中选取过一些但选得不精,论述过一些但并不全面。从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够实行;从周公以下,继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传。那么,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民房。阐明先王的儒道以教导人民,使鳏夫、寡妇、孤儿、老人、残废人、病人都能生活,这样做也就差不多了。
(黄素芬译注 施蛰存参定)
【注释】
〔1〕宜:合宜。《礼记·中庸》:“义者,宜也。”〔2〕之:往。〔3〕煦煦(xǔ许):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4〕孑孑(jié洁):琐屑细小的样子。〔5〕黄老:汉初道家学派,把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共同尊为道家始祖。〔6〕杨: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墨: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薄葬”。《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7〕污 (wū污):xx,诋毁。〔8〕诞:荒诞。自小:自己轻视自己。〔9〕云尔:语助词,相当于“等等”。关于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孔子家语·观周》都有记载。〔10〕四:指士、农、工、商四类。〔11〕六:指士、农、工、商,加上和尚、道士。〔12〕资:依靠。焉:代词,指做生意。〔13〕宫室:泛指房屋。〔14〕宣:宣泄。湮(yān烟)郁:郁闷。〔15〕强梗:强暴之徒。〔16〕符:古代一种凭证,以竹、木、玉、铜等制成,刻有文字,双方各执一半,合以验真伪。玺(xī西):玉制的印章。斗斛:量器。权衡:秤锤及秤杆。〔17〕以上几句语出《庄子·胠箧》。《老子》也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8〕其:指佛家。〔19〕而:尔,你。下同。〔20〕“清净寂灭”:佛家以离开一切恶行烦扰为清净。《俱舍论》卷十六:“诸身语意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寂灭:梵语“湼盘”的意译。指本体寂静,离一切诸相(现实世界)。《无量寿经》:“超出世间,深乐寂灭。”〔21〕三代:指夏、商、周三朝。黜(chù处)贬斥。〔22〕其:指道家。〔23〕传(zhuàn撰):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称“传”。这里的引文出自《礼记·大学》。〔24〕天常:天性。〔25〕夷:中国古代汉族对其他民族的通称。〔26〕进:同化。〔27〕经:指儒家经典。二句出自《论语·八佾》。〔28〕引文见《诗经·鲁颂·閟宫》。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膺:攻伐。荆舒:古代指东南方的少数民族。〔29〕几何:差不多。胥:沦落。〔30〕郊:郊祀,祭天。假:通“格”,到。〔31〕庙:祭祖。〔32〕文:周文王姬昌。武: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孟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再传弟子,被后来的儒家称为“亚圣”。〔33〕荀: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末年思想家、教育家。扬:扬雄(约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34〕庐:这里作动词。其居:指佛寺、道观。〔35〕鳏(guān关):老而无妻。独:老而无子。〔36〕庶乎:差不多、大概。
《鲁宗道不欺君》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鲁宗道不欺君》,完成后面问题。(14分)
(鲁)宗道为人刚直,疾恶少容①,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②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酒肆中,偶③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之。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释】①少容:不肯容忍。②谕德:教育太子的官。③偶:恰遇。④亟:通“急”,紧急。⑤即:如果。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为谕德时( ) ②尝微行 ( )
③宗道方自酒肆来( ) ④故就酒家饮(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然则公当得罪 A.杂然相许B.吴广以为然
C.然往来视之D.然后知生于忧患
小题2: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2分)
即 上 怪 公 来 迟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4分)
(1)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
小题4:请结合选文全段概述文中真宗认为鲁宗道“可大用”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4分)①做、当、担任②曾经③才④到,到……去 (书中例句:及为相、尝奏荐某人、方两三级、持就火炀之。提示:要引导学生关注书下注释。)
(2)(2分)D
小题2:(2分)即 \上 \怪 公 来 迟(每处1分)
小题3:(4分)(1)真宗果真(果然)问了,使者详细地把(用)鲁宗道所说的告诉(回答)了皇上。(2分)(“果、具、以、对”为关键词)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2分)
小题4:(2分)(1)为人刚直;(2)遇事敢言;(3)待君忠实。(答到2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1)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就”古今异义,这里是到,到……去。(2)D中与例句“然”都是,“这样”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学生的断句能力,一定按内容和结构来进行划分。有时可以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虚词,如:这里“上”为主语;“怪 公 来 迟”为谓语部分。
小题3:
试题分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这里注意“具”“可”“许”等关键词的理解。
小题4:
试题分析: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这里概括出鲁宗道的性格特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