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习俗作文(优秀7篇)

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广东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家乡习俗作文(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家乡风俗的作文 篇1

我的家乡在金华,那里有闻名全国的双龙洞。

双龙洞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是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双龙洞分内外两个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双龙洞最奇特的地方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当船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几乎擦着鼻子。进约二三丈,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洞内越有20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

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下来,人们称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于水晶龙宫。有很多古今名人和国家领导人在此留下足迹,我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来我们家乡游玩!

民俗作文 篇2

在中国,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节,一年一度,规模浩大,习俗盛多,在其中的一个月里,大家都要享受这节日的欢乐。这个对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就是中国年。

从农历的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准备着过年的东西。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年来的劳累,只管全身心投入到年的节日之中。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过年并不是春节,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元宵节几乎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属于中国人的年。

腊月二十三号,俗称的小年,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不过,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祭灶,预示着过年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人们就要在欢乐中忙碌起来了。

在传统的中国年里,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更有从小年到春节的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顺口溜,在民间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中国年节日的象征与传统。

经过七天的忙碌,人们就要迎接真正的新年了。从除夕开始,到大年初一,这是最高兴和热闹的时间段。到了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在外漂泊的游子也要回家过个团圆年。除夕晚上,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团圆饭。传统的年夜饭就是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吃完了欢乐的年夜饭,接着就是守岁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的一夜,家长还要向孩子发压岁钱。守岁,或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祝贺平安度过了一年。到了初二,就是看望朋友和亲人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要拿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朋友或亲人家拜年。

到了正月初三“归宁”节,女婿看老丈人、媳妇回娘家;

正月初四灶神节,恭迎灶神回民间;

正月初五财神节,接财神回民间;

正月初六穷神节,送走穷神;

大年初七“人日节”,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正月初八习俗谷日节,

传说初八是谷子麦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的习俗天日节,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

正月初十地生日:石头生日老鼠嫁女。

过完了这些习俗,年就基本上完了。接下来就是元宵节,像是年的补充,在回味淡去的年味。

家乡风俗的作文 篇3

有许多人赞美家乡的土地,歌颂家乡的美景。我不赞美土地,也不歌颂美景,我爱家乡那朴实无华的稻草。

稻草的一生是很短的。春末夏初的时候,柔嫩的禾苗插到田里,它们在微风中简便地摆动,好像在跳着舞,在做自我的美梦……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稻草明白自我挑起了新的一副重担——培育种子。它把自我吸收的营养慢慢地给稻谷。炎炎的太阳炙烤着它,稻草咬紧牙一声不吭;暴风雨袭击它,它顽强地和暴风雨做斗争,不让稻穗落地;干旱的天气威胁它,它把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毫不犹豫地将水分输送给稻谷。秋风送爽时,稻子成熟了。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压在它细长的身上,它的身体在一天天憔悴,可它毫无怨言,反而躬着身子顶起头上的稻穗。

金黄的稻谷入了粮仓,得到了人们的爱惜。稻草却被送进炉膛,供人们烧火做饭;来到牲口槽,做牲口的饲料;来到纸厂,化成纸浆,制成纸张,供人们学习工作用……它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们。

稻草的生命很短暂。它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诱人的幽香,但它的精神是可贵的。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一天天衰老;我们的教师为了我们,呕心沥血,托起了我们这些明天的太阳;还有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不都像稻草一样吗?我爱稻草,爱平凡的稻草。我要学习它那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我的力量!

风俗的作文 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神农架的风俗和其他地方的风俗很不一样。连婚礼习俗都很讲究。一般婚礼都是红色媒体介绍的,双方父母都同意对方的孩子,定了婚。

但对我们来说没那么简单。我们的婚礼和他的婚礼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接受八字。看男女双方的从属关系,是否兼容。如果都符合要求,可以谈婚论嫁。

男方想送订婚礼物,女方想办一个大酒席,邀请亲戚朋友办婚宴。男方要带轿子,彩旗,全民伞,金葫芦战斧迎接新娘。神农架婚礼的特点是使用锣鼓。在去婚礼的路上,各种音乐的声音和人们的笑声融为一体,就像一支优雅的小曲,喜气洋洋。

我们非常注重在这里铺新床。我们必须邀请几个相互兼容的新人,以及那些有两个孩子的人来购物。床上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花生、枣、鸡蛋等等。每一件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比如:颗花生代表生孩子;枣,代表你儿子早生等等。当然,我们孩子更喜欢红包和喜糖。

当我们抢红包、糖果等东西的时候,冲在我们前面的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挤进了新床,但过了一会儿,新床乱成一团。当我们抓到东西时,我们会注意它,然后转身离开。不用说,婚礼后会有新房子。

随着神农架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习俗正在逐渐改变或消失,但八字结婚的习俗仍在兴盛。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放天灯》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端午赛龙舟、清明祭祖、中秋赏月……在我家乡众多习俗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放天灯。所谓天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孔明灯”。

听大人们说,“孔明灯”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也叫“许愿灯”。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也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传说中的孔明灯具有着神奇的灵气,只要将心愿写在上面,随着孔明灯冉冉升向苍穹,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因此人们期盼它来普照大地,照亮未来,降福人间,让孔明灯带着自己五彩的梦,遨游天际。燃烧起孔明灯,就会燃起希望,让人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每当大人们讲起孔明灯的故事,我就向往着放天灯的时刻快点到来,于是我也会央求大人们糊天灯。“不行,要等到下雪才可以。”“为什么?”“下雪后再放,比较安全。”于是,我又开始盼望下雪了。

好不容易等到了冬天,终于下雪了,村民们便兴致勃勃地糊起孔明灯。只记得小时候,我常常钻进人群中,看大人们糊孔明灯。瞧,扎架的扎架,糊纸的糊纸,大家七手八脚地忙碌着。好大的一个孔明灯在一片欢呼声中诞生了,它状如灯笼,底座上还有一些燃烧物。点着了之后,随着又一阵欢呼,孔明灯便冉冉升向了天空。村民们在后面跟着,跑着……有人说,假如孔明灯降落了,就代表玉皇大帝不认可人们的希望,愿望不能实现。所以人们跟在后面,追逐着,仰望着,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它别掉下来。那种景象可壮观了,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大雪覆盖着整个村庄,寒风刺骨的,但我们村头却是一片热气沸腾的景象。原来,村民们又要放孔明灯了。我站在家门口,看着天灯慢慢升上天空,母亲在一旁低声念叨着。仔细一听,原来母亲在为我们家许愿,希望我们家平安幸福。我受到母亲的感染,也在心里默默祝福着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祝福着我和姐姐学业有成。

现在,科技发达了,这种习俗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每每雪天到来时,我仍会回忆起那放天灯的时光。尽管我现在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习俗,只是代表人们的某种期盼而已,然而就是这种期盼铸造了充满风趣的生活。

好怀念过去呀,尤其是那放天灯的快乐时光;也多么希望,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的那些习俗,永远都不会被人们遗忘,不会被时代遗忘!

习俗的作文 篇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对清明节的写照,清明时节上上坟,扫扫墓,祭拜已故的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可是,今年的清明节不知从哪儿传出了个新“习俗”。

今天,老妈下班回家,手里拿了好几瓶桃罐头。我很是疑问。老妈看到我那样就知道了,将事情的原本告诉了我。我也没多想,便向美味的桃罐头发起了“进攻”。

吃过了桃罐头,没有了美食的诱惑,我的头脑变得冷静下来。我仔细的想了想,不禁有些心痛:唉,现在的节日,早已在巧手设计师——商人的手中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节日早已不是昔日美好的节日了,他们已成为商人们赚钱的机会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富裕了,已不在乎那10元、8元的,只为了图个吉利讨个平安而随波逐流,以至于让“久不出户”的桃罐头成了家喻户晓的“当红明星”。这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日本海啸引发的核电站碘辐射风波,不知从哪儿吹出一股风,让盐的身价大涨,名声大亮。一时间,人们抢盐成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可没过多久,谣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吗!

在这里,我要劝告大家: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让人在不经意间赚了一笔。

风俗的作文 篇7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风俗和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日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和文化风俗,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风俗传承下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