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课教案9篇

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八年级历史教案设计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课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1

8-4 李云云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这学期担任八年级4班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两个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不容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八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二、教材分析及要求:

本册教材为2017年秋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阅读新闻类文章,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第二单元是阅读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读;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第四单元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第五单元是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第六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本册文言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成单元,编排在3、6单元中。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的文言文(包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在本册教材六个单元中都有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1、5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2、4、6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名著导读部分,本册推荐2部课外阅读篇目,分别是:《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4部自主推荐阅读篇目,分别是:《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

课外古诗词诵读,本册安排2次,每次选入4首古典诗词,共8首。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知识能力的目标:

(一)、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1型、字义。

(二)、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三)、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心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8月27日—9月2日 讲要求 进度安排 教学要点 备注 开学准备工作 开学工作 预备周 8月20日—8月26日 备课 1

1、识记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三峡》(全部教完)《短文二篇》(侧重预习工作)2 9月3日—9月9日 意,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及作者巧妙的布局和区科组长教研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六单元的张弛有度的行文结构。

3、感知祖国山川之课外古诗文 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9月10日—9月16日 《短文二篇》(教学要点1、2)

1、积累重点文言实 《消息二则》(教学要点3、4、5)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精炼的语言。

3、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4、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悍的写作特点。

5、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把握消息的三个特点:内容具体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准确。《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能够区别新闻特写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点;与消息的异同。

3、了解通讯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

4、学会进行新闻采访,学会写作新闻。

5、掌握“讲述”技巧,在讲述中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9月23日—9月30日 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4 9月17日—9月22日 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任务二:新闻采访 区教研

任务三:新闻写作 口语交际:讲述 《藤野先生》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9月30日上课第一次月考 3法。

3、感悟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10月1日—10月7日

1、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回忆录的写作方法。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学习朱德母亲勤劳俭朴、宽10月1-8日 国庆、中秋假8天 《回忆我的母亲》

710月8日—10月14日 厚仁德、坚韧顽强的美德。

4、反复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5、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品味隽永简洁的语言风格。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学习人物传记的常见写法。

2、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品味课文反衬手法及夸张、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3、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体会叙事中引用的作用和镜头式描述的好处;学习居里夫区教研 《与朱元思书》 《列夫·托尔斯泰》

10月15日—10月21日 《美丽的颜色》 写作 学写传记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4妇对科学的坚守与乐观精神,磨炼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4、学习写作传记的方法,学习任务品质,提升个人素养。

5、搜集整理有关“信”的信息材料,了解与体会“信”的内涵和意义,做诚实守信之人。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琉璃、有感情地背诵全文并默写。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10月22日—10月28日 《唐诗五首》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句语言、意境和写法,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景物描写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描写方法,有序的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借助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景物;养成细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父爱的伟大。

2、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背影》 《白杨礼赞》 10 10月29日—11月4日

八年级历史课教案 篇2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209班和210班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掌握并运用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认真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围绕学校听课月活动,积极参加了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听课、评课等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了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网络追踪历史人物。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3)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4)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8、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9、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取得的成效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3、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6、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按照教学计划及《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下,我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成就,也存在着不足。下面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历史课堂教学凸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10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主动地参加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听课节数达16节,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

5、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在学生学了长征知识后,让他们去寻访老红军。(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与经验。(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动,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6、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深化拓展历史的教育教学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所写教案,在同组多次获得好评。

5、在期末学生作业评比中,本人因为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照顾了大多数学生情况,在本组获得最佳。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人意。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与完善有针对性的备课,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只有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会取得优异的成果。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虚心求教,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刚接八年级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观念方法方式方面都有了新的挑战,教学感到有些吃力。我不敢放松自己,每天都要花费两个小时以上时间去备课,钻研新课标、新课改,以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历史教学。通过本学期的新教学模式,从学生的配合和表现来看,还算是不错的,不过问题总是有的。我在本学年是边学边教、边做边适应地走进新课标、新教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如何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崭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了我的工作重点。下面具体谈谈我半年来的一些收获及不足。

一、重视教学交流。

1、加强集体备课。抓好集体备课,在组内,做到课前与备课组老师讨论交流我们的授课进度、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和具体的教学进度;交流我们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交流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共性问题。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历史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就成为教研活动的总目标。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备课组老师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进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组内自主预习、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关系等等。八年级上册历史工作总结。

2、把好上课关,实施高效课堂。新课改课通常采用“预习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知识反馈”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进行,以提高课堂效率。

3、做到课后交流反思小结。好方法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我和备课组老师每个人上完课后都会找机会谈谈自己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们有没有什么特别好或不好的反应;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大家再商量着还有没有更好的学教方式,以便让自己能吸取经验,及时反思,弥补不足,以更好地把握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每天必做。碰到特别难以把握的问题,我会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二、团结互助、高效合作

我和备课组老师在工作时是互相合作。比如每次出测试卷或者月考卷时都会经过这样一个程序:先讨论测试目的、出题范围、测试时间,再分工负责:编题、上网查询资料、画图、打印互相帮助。新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借助教具的地方,我和他们也是共同精心准备,然后再资源共享。在教学中也有很棘手的地方,我和老师们就互相研究问题、探求对策。尽管我们在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喜欢历史、主动学习历史,但仍有个别学生有些厌学,而且由于他们在小学的学习基础也比较差,历史学科是新增学科,以前知识接触不多,现在的知识点他们就理解不了。而且学生间的层次拉得很大,一群后进生的教学成为一个难点。怎样缩小差距,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都成为我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因此,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课改。这是我们身为教师工作者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多节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新课改学习与钻研,进一步挖掘教材,更好地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2、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效果方面还要考虑。

3、师生配合还有待提高。

4、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5、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6、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多节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

5、教学反思不够。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新课改学习与钻研,进一步挖掘教材,更好地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2、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效果方面还要考虑。

3、师生配合还有待提高。

4、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5、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6、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通过本学期的新教学模式,从学生的配合和表现来看,还算是不错的,不过问题总是有的。我在本学年是边学边教、边做边适应地走进新课标、新教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如何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崭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了我的工作重点。下面具体谈谈我半年来的一些收获及不足。

总之,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不断结合、不断促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反馈中发现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这才会使教学更有实用性,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中学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反思。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抗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16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30节左右。

4,围绕市教学开放周活动,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5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这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xx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16来自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16文章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16出自周到细致,找准重点、难点

这学期我市开始进行全市统一的教育教学水平测试,即所谓的月考。本人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参加我市举行的历史科组活动,虚心与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每一次月考,我都做了认真的复习工作,我把考试范围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和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此外,本人还上网和查阅复习资料,搜集模拟题加以练习。

五、上课——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16工作总结。

六、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月考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测试,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七、对每一次月考进行认真剖析,并做好备案工作

在每一次月考的评卷过程中,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我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根据评卷记录认真做剖析。本人认为对月考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错得比较多的题上发现自己授课中哪些知识点挖掘得不够。如第一次月考中关于“封建帝制”的理解、第二次月考中关于“人民解放军取得内战胜利的原因”等问题没有讲授清楚。本人把每一次的月考剖析都挂在个人成长博客中,以便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借鉴。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为教学服务,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还将参加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编写,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3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此处图片未下载成功]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4

消息二则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

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来源:学科网]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胜利南渡长江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

(标题)主体 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进军迅速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渡过长江

第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来源:学*科*网;明确:?突破?准确表

------------------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来源:学*科*网] 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来源:学+科+网z+x+x+k]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来源:]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三、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略)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详)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 叙(详)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可取之处 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接触,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而第1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不足之处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来源:z&xx&]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来源:学科网]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提问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提问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好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示例: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提问6: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来源:学。科。网z。x。x。k]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物理学 x射线 范托夫 贝林[来源:z#x]普吕多姆 迪南 帕西 科学 可取之处 生理学或医学 文学 和平和平进步 血清疗法 诗歌创作 红十字会 各国议会联盟 和平化学 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不足之处 3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

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来源:]

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来源:学科网]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异同[来源:]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来源:学科网]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提问6: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明确: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不足之处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来源:学*科*网z*x*x*k] 2.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来源:学科网zxxk] 3.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激情。[来源:学#网]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2.品读细节,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气势。(重点)

3.寻读课文,找出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

一、导入新课;(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

二、教学新课[来源:z+xx+]目标导;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提问3: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

3.寻读课文,找出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穿插的其他内容,并体会其作用。[来源:z。xx。]

一、导入新课

(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视频短片)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军强国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教学新课[来源:z+xx+]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提问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目标导学二:品读细节,体味情感

提问3: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

明确:?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目标导学三:寻读课文,体会作用

提问4:作者在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请找出来。明确: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③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④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提问5:从上述语段中选择一处,细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学生交流后明确:①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②这两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

义。③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④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三、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选择上,主要考虑这几个问题:文体知识、语言特色、思想感情和学生需要。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写通讯不是最主要的,所以,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欣赏和情感体悟上,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朗读和批注的方法,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有一定的收获。由于时间原因,对一些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只进行了选择性的解答,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加改进。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藤野先生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第1课时

1.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线索。(重点)[来源:]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另一位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检查预习,请学生简单地复述文中写的?我?在东京的见闻。明确:?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提问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日暮里、水户。

提问3: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目标导学二:理清思路,明确行文线索

提问4: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①在东京(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来源:学|科|网z|x|x|k] ②在仙台(第4—35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③离开仙台后(第36—38段):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提问5:把握线索: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目标导学三:研读分析,把握人物形象[来源:学*科*网z*x*x*k] 提问6: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

示例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示例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示例③: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提问7:朗读第11—23段,谈谈选段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明确:①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

提问8: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感受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难点)2.品析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重点)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抱负。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也体会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读到此时,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够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可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自主预习,梳理文章情节

提问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因为鲁迅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提问2: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提问3:看电影时,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提问4:作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

明确: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体会思想感情

提问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

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明确: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目标导学三:品析语言,理解深层含义

提问7: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明确:(1)?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自己的极端厌恶之情。(2)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给予了弱国学生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帮助的高尚品格。提问8:品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明确:(1)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2)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板书设计

两个课时在安排上,第一课时以分析藤野先生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我?为主,条理分明,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面,两课时均以课文为依托,分别培养了学生感恩老师、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明白了学语文,也是在学做人。本文篇幅较长,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比较多,而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主题又极为深刻,因此很多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6我的母亲【导学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3.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文绉绉(zhōuzhōu)穈先生(m?n)掷铜钱;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气量:指

------------------我的母亲 【导学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3.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形象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柔似水的母爱,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共同感受这深沉而博大的母爱!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zhōu)穈先生(m?n)掷铜钱(zhì)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眼翳(yì)舔去(tiǎn)牢骚(sāo)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3.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后来的文学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学史》等。4.背景介绍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安徽绩溪人,冯顺弟16岁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当时胡传48岁,前妻曹氏死去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于是续娶冯氏。婚后第三年冬,生一男孩,即后来的胡适,他是冯顺弟的唯一骨肉,在胡适只有3岁8个月的时候,胡传死于厦门,当时冯顺弟只有23岁。她余生守寡,一心操劳家务,处理家族事务,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终于培养成才。冯顺弟1918年11月去世,享年46岁,当时胡适已经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来源:]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交流点拨】?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交流点拨】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3.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交流点拨】

一、介绍我的小时候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形象

1.怎样理解?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

【交流点拨】从这句话可见母亲早早就醒来了,但是她不会吵醒我,想让我多睡一会儿。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说明母亲一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来源:学&科&网] 2.?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句中加点词?悔?急?真用?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悔:母亲只想教育我,但看到我因此害了眼翳病,非常的懊恼。急:我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内心焦急、发愁。真用:有点出乎意料的味道,?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地步了,她肯用自己的舌头舔我的病眼,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爱啊!由此可见,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来源:学#网]【交流点拨】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有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3.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交流点拨】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就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二。?这句话写的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通过这个问题让我们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后 拓展延伸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探究以下几则资料,你能从中有所发现吗?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胡适曾在书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还说过:?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交流点拨】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乱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附: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来源:学#网]胡适

恩师 慈母 严父 严师

督促?我?学习训练?我?做人(严中有爱 柔中有刚)

养成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来源:学&科&网]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1.反复朗读,体会细节描写。(重点)2.研究欲扬先抑的写法。(难点)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

提问1:本文前后对托尔斯泰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前文着重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后文侧重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来源:] 提问2: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请仿照示例,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眉毛、须发、皮肤和鼻子的句子。

明确:示例:描写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3: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1)脸相平庸丑陋,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和眼睛的深邃;(2)大众化,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提问4: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明确:他的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代言人。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体味修辞之美

提问5:本文多处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来源:学科网](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提问6:本文语言厚重,意蕴深刻,请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明确:(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2)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想法

提问7: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明确: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三、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 眼睛 灵魂 丑陋 犀利 高贵 普通 丰富 博大

矮小 威力 深邃[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丑)(美)崇敬赞美(形)(神)欲扬先抑

可取之处 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人物的思想内涵十分深邃。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的探究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紧扣关键语句品味,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但因为远离那个时代,而且是外国的社会背景,学生体会不够深刻。不足之处美丽的颜色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过程与方法[来源:学#科#网z#x#k]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来源:学科网]

一、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简陋、艰苦。提问2: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他们是怎样分工的?

明确: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之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提炼镭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个人来完成。

提问3:居里夫人是怎样工作的?

明确:她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在烟的刺激下,用铁条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着的材料。长年累月的工作,一个人搬运容器,移注溶液。提问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提问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明确: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

------------------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提问6:?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

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用

提问7:课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三、板书设计

[来源:学&科&网z&x&x&k]

可取之处 本文先从诺贝尔奖来引导学生认识居里夫人,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由抽象变为具体。不足之处

三 峡

知识与技能[来源:z§xx§]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走近作者及作品[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阙(quē)溯(sù)·(yǎn)属(zhǔ)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6.教师点拨。[来源:学科网](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a.沿溯阻绝(断)b.绝多生怪柏(极)c.哀转久绝(消失)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提问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点)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难点)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由于进度问题,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并未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以后应注意。明确: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奔放美;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清幽美;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凄婉美。

提问3: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明确: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来源:学*科*网z*x*x*k] 不足之处[来源:z。xx。] 短文二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来源:学科网zxxk] 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3.教师点拨。(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第2课时 《记

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来源:学科网zxxk]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5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前预习:

1.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3.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2.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4.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则消息导入)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后,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目标引领

板书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预习展示:学新闻

(一)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完成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

1.消息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的就是“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二)多媒体展示

1.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解释词语多媒体展示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

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三、自主学习:析新闻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明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3.“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四、合作探究:议新闻

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1.这篇消息报道都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和情景?

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再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2.讨论: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明确: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②本文中的一些句子中的词语(课本p148页 “词句品味 积累”)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列举文中用语的精炼、铿锵处,说说精妙处。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教师总结: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参考答案: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六、布置作业:写新闻

1.就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

2.完成本课《助学》 “学习测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难点:补叙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二、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颁发()挪威()遗嘱()渗透()炸药()仲裁()卓有成就()

2、词语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五、品读课文 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那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精读课文

(一)、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第一部分:第2-4自然段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二)、分析第一部分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 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 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二)、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三)研读探究

【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 么好处?

【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物理学 发现x射线 霍夫 化学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 生理学或医学奖 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 文学 诗歌创作 邓南特 和平红十字会 帕西 和平法国国际仲裁会 科学 进步 和平

“飞天”凌空 【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 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学法指导一: 【动词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可以表达为: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过程(„„技巧)+显示了/写出了„„性格(形象)+表现了„„心情(品质/精神/感情)学法指导二:

【文章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铺垫、前后照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等。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

掠过(lûâ)

翘首(qiáo)

屏息(bǐng)一刹那(chà)慷慨(kǎi)哧地(chÿ)悄然(qiǎo)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来源:学+科+网]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来源:学+科+网]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 用的有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附:板书设计】 “飞天”

凌空“飞天”前——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飞天”时——凌空翔舞,从容不迫,自天而降 “飞天”后——沸腾,如梦初醒,惊讶不已对比 烘托 侧面描写 《一着惊海天》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4、揣摩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品析文章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手法。

5、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教学过程:

第一步:检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习惯培养。

1、重点的字积累:着陆 凛冽 默契 殚精竭虑 镌刻 桅杆 娴熟 一丝不苟 浩瀚

2、多音字:着 着陆 高着儿 着火 调 调动 调动 载 三年五载 载人

3、重点词语积累: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4、背景介绍: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本文报道的就是这场训练的情况。 读12-15段的对话描写体会简洁的语言描写和详略的处理。

对话描写,语言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时,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细读地18自然段,看一看本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的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尾钩牢牢地挂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遇到到第二道阻拦索的情形。”滑行数十米“”稳稳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遇到阻拦索后停下来的情景。21•com•jy•com 本段在详略的处理恰到好处,真实生动的再现了惊人的一幕。

5、第三部分,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文章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描写表现了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四步:拓展延伸

1、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情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采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

作业:一课一练 特写镜头描写法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镜头描写

板书设计:

自豪、爱国 一着惊海天

藤野先生

教材

分析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鲁迅深切感受到毫不受恶劣空气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

学情

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教学需要2个课时。如果讲课时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应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当做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地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获得体验。

教学

目标 1、100%的学生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85%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3、80%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可引导学生课下观看中央10套的8集电视专题片节目《先生鲁迅》 2.整理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感情调节: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板书课题)

任务一: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一)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学生交流预习时标注出的难字难词。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ýi)红:鲜红。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ÿ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ÿ)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二)检查作家作品掌握情况:

1、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任务二:了解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过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任务三:自学,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任务四:回顾知识,即时检测

订正作业中配练第一大题答案,巩固基础知识

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的基础知识,理清了结构,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讨本课的主题,深入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对他充满了敬意。

学生倾听、思考。任务一 活动

(一)识记生字词

1.师生互动,教师抽查部分学生读字音。

2、教师点拨易错字易错音

3、学生齐诵两遍,巩固记忆。

4、同桌结对互说,相互检测

智者加速:字字落实,字从句顺,熟读全文,能了解大概文意。5.小组竞读(ppt检测)。学生练习回答。6.全班诵读。

(二)了解作家作品

1.自读注释1,勾划批注重点。2.学生补充预习的作者情况 3.照课件补充作家作品。

4、背诵识记要点

知者加速:诵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留学的目的 任务二活动

1.学生口头介绍预习中了解到的写作背景

2、教师补充

3.学生做笔记,记好要点 任务三 群言 展示

1、小组活动,讨论这三个问题。用时约5分钟

2. 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每组2号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讨论后明确: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3、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任务四 练习巩固

部分学生课前将配练第一大题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点拨订正后,自行改错。

布置作业 完成配练第二大题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 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小时候手的教育有分不开的联系。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很多东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

朱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三、抄写词语,注音和解释。

迁徙()

溺()死

和睦()

衙()门

妯娌()节衣缩食

宽厚仁慈

四、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了解课文都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并找出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事例的语句。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文中标出,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掌握文中词语的意义。

五、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六、朗读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第一段,这段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要求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提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指定几名学生朗读2——15段,要求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思考他们有什么作用。“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些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请加以简单的分析。

七、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共同探讨课后练习三,完成表格,了解课文内容,熟悉母亲经历的事情,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答案见教师参考用书。

提问: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条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三、全班有感情地齐读14——15段,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明确: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仔细朗读这两个段落,谈谈你对这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四、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段落,思考问题: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五、小结本文的布局特点。

1、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围绕中心选材恰当。

3、详略得当。

4、前后照应,过度和衔接自然。

六、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的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应结合文中句子详细讲解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5、回忆我的母亲

爱母亲

交融、升华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

爱党、爱人民

尽忠于中国共产党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4、掌握夸张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列夫•尔斯泰》(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顺利达标,有没有这个信心?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可以利用多媒体朗读】

1、师:下面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字词,请及时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朗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学生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可能读错的字词:

藏污纳垢(gîu)

禁锢(gù)憎恶(wù)

鬈(quán)

髭(zī)伯爵(jué)广袤(mào)匕首(shŏu)鞘(qiào)

4、播放朗读mp3,学生认真体会节奏与感情;

5、学生再次自读。三、二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5分钟后比谁

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然的意思,比谁概括得好; ②、能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3、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学生概括。(对概括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4、多媒体出示答案,同桌互改。

5、学生纠正;

6、教师指导概括段意的方法 四、三读课文,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师:肖像描写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自学竞赛开始。

投影“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同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解答: 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同学们,4分钟到,不能回答自学指导题的请举手。

(如少数同学举手,老师则给以表扬:真不错,这么多同学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想出答案,的确不简单。下面,我请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更正补充)

(如有较多同学举手,老师则延长自学时间:看来,这几个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再延长2分钟,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积极动脑,认真思考)

4、出示答案,小组交流;

5、教师点拨此类题型要点。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抄写两遍。3分钟后默写。比谁速度最快,字体最好,正确率最高。

1、生练习,师巡视,找出学生抄写错或不规范的字,并及时板书到黑板上。

2、生默写。

3、收作业。教后记:(第二课时)茨威格 学习目标

1、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掌握夸张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顺利达标,有没有这个信心?

二、完成自学指导一

1、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对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自学竞赛开始。(投影“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一: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解答。

①、托尔斯泰的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③、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同学们,4分钟到,能够回答自学指导题的请举手。

如绝大多数同学举手,老师则给以表扬:真不错,这么多同学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想出答案,的确不简单。下面,我请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更正补充。

如只有少数同学举手,老师则延长自学时间:看来,这几个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再延长2分钟,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积极动脑,认真思考。

4、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互改;

5、学生纠错,反思;

6、教师点拨。

三、完成自学指导二:

1、师: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认真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三题,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解答。自学竞赛开始。

2、生自学,师行间巡视。

3、指名学生回答,回答不完整的,其它同学补充。

4、师适时点拨。

点拨: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运用。

五、当堂练习课后第四题

1、学生认真独立完成;

2、投影出示答案,同桌互改;

3、更正,兵教兵;

4、教师点拨; 教后记:

《美丽的颜色》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

(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燥热

窒息

沥青

吹嘘

筋疲力竭

(2)辨字组词。

龄()扎()励()输()

铃()札()厉()愉()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展示

(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请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居里夫人的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美国政府给予她的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巨额财产毫不动心,体现了她不羡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4、拓展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

问题展示:

(1)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贫寒,189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巴黎学院的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1898年7月,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除发现了新元素外,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人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在放射形研究方面的基础。1903年12月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皮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丧生。居里夫人在强忍悲伤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7月4 日,居里夫人由于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症而去世。

(2)第一部分(第一段1):总写玛丽•居里“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领起全文。第二部分(2-14):具体描写玛丽•居里在小木屋里提炼镭那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第三部分(15-25):描写玛丽•居里和丈夫终于提炼出镭时的愉快与幸福情景,以事业的成功为乐。

(3)【答案】“极大”指到了极点,表明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写出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4)【答案】“极大的快乐”“奇异的新的开始”“艰

苦而且微妙的快乐”这些短语的使用,极大地增

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

时也设置了悬念。

(5)【答案】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冷、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6)【答案】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正是由于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正是这几年的艰苦努力,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7)【答案】

此段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8)【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9)【答案】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是如此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答案】“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句子表现出了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1)【答案】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居里夫人这段话揭示了“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的一个原因——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表达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宁静、专注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执着的工作态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12)【答案】“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后面的“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了出来。这句话表现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进而衬托出了他们乐观、坚定、执着的品质。

(13)【答案】文章在叙述中不断插进居里夫人的记录,使叙述更真实更深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有时候我整天

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这些充分展示了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对科学热爱、痴迷,对工作充满热情、献身科学的精神。

拓展交流(略)

《三 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二)能力目标

1.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2.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三)情感目标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在这节课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

● 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上难度不大,但学生在体会三峡的美和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把这作为这节课的重点。

●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根据朗读提示,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2、1)学生初度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①厥()

叠嶂()

曦()月

襄()月

沿溯()

素湍()绝巘()

飞漱()

长啸()属()引

哀转()②辨明词义

通假字:略无厥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古今异义:(主要了解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古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真,实在)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

d不见曦月(阳光)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八年级历史课教案 篇6

备课时间:9月1日

教案序号:1 课题: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经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复习对上学期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并由此导入本课: 哪一位同学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按顺序排列下来?(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许多同学都非常的熟悉,有哪位同学能将清朝皇帝的世系表排列出来?(表格形式——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不但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而且还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学习清朝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讲授新课】:(27分钟)

一、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英国的发展:通过向学生简单介绍英国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英国对外扩张的必然。由于英国最先适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建立了与近代化因素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并进行了产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得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由于机器大生产效率很高,因此大量的工业产品需要倾销,而本国原料也难以满足机器大生产的需求。因此,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英国发展迫切需要的条件。

②中英贸易: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讲到的“中英贸易”,以及双方在贸易中所居的地位。从而为“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做好铺垫。早在乾隆时期英国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希望可以打开中国巨大的市场。在最早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棉花和毛织品,中国则输出茶丝瓷器等。中国的商品在英国很受欢迎,供不应求;而英国的产品却在中国滞销。(问;你知道原因吗?——中国的闭关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决定的。)为了扭转贸易上的逆差,英国商人开始非法向中国输入可以牟取暴力的——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自由发言的形式来了解: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得危害。问: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鸦片俗称大烟,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由罂粟果内乳汁制成,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早在七八世纪,阿拉伯商人已经将它带入中国,但只为药用,不知吸食。后葡萄牙人曾向中国贩卖过鸦片,但数量有限。

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损害身心健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十数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20年间流失1亿元以上,为流通总额的1/5),造成政府统治危机。鸦片流毒对中国的危害让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他们上书给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烟,但并为引起朝廷重视。后林则徐又上书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问:为什么道光皇帝采纳了林则徐的禁烟请求?)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①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19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被史学界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问: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措施有力:收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主张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贸易。可以看出林则徐禁烟坚定,而且有远见-不盲目排外。②虎门销烟:

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通过讲述激活课堂气氛,并进而指导学生对“虎门销烟”做出正确的评价。时间: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点:虎门海滩;鸦片量:110多万公斤;过程:15丈方池、盐卤、石灰、涵洞; 反映:中国百姓——扬眉吐气,外国商人——钦佩。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他们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二、经过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①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对于原因可以说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根本原因——保护鸦片贸易。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国人发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②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简单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通过看图让学生找出: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6月英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1840年8月英舰队北上天津大沽口,英军提出割地、赔款、通商要求(问:英军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什么?——建立侵略据点、满足侵略要求、扩大侵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第二阶段:1841年1—6月,英军攻占香港岛并订立《广州和约》;第三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英军从广东海面北上南京,迫使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求和签定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结束。讨论: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性质吗?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等。)

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条款 主要内容 影响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中国的领土完整糟破坏;

成为日后侵略中国的基地 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中国人民负担大增;清政府财政吃紧

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指出: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今天的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和新界;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思考:《南京条约》中中国的哪些主权遭到破坏?(领土、关税)中国社会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

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求和以及屈辱和约的签定,中国人心目中的“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面对严峻的现实,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因此,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指导学生了解魏源,他是新思潮最杰出的代表。

通过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海国图志》的内容和作用有一个深层认识。问:《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你能说出并解释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吗?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小结】:(5分钟)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广州禁烟

虎门销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2100万元――增加财政负担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然经济被解体

关税协定――丧失主权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练习】:(5分钟)

一、每课一得:“你知道什么是主权吗?”结合本课内容,通过学生阅读了解:何谓“主权”?

二、材料阅读:阅读材料后,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材料问题。

三、自我测评:答一答: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4日

教案序号: 2 课题: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在“清朝疆域图”上填充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情况且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图表讲解有关史实,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收集、整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资料,叙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收集太平军的故事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料,提高收集

历史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学会合作交流和共同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本课四目内容的学习,认识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而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是英勇不屈的,从而培养爱国情感以及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再现史实,体现“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的理念。

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讲授新课】:(27分钟)

二、劫难——第二次鸦片战争:

首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让学生认识英法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性质。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者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又一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的。

另外,让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⑴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线索,沿两条时间线索展开:

①1856年,联军炮轰广州,战争正式开始。——1858年,联军北上天津,清政府与其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联军借口换约闯入大沽口,被清军击退。

②1860年联军借换约受阻出兵,攻占大沽、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⑵火烧圆明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这段惨痛的历史认清: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外一方面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认清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目的学习。

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清代皇家园林,历经康熙到咸丰六代皇帝的修建。由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组成,以中国宫殿建筑为主,并仿江南四大名园和欧式建筑,园内收藏甚巨,被称为“万园之园”。)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学生通过小字了解。)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

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圆明园内藏有珍宝文物和历代珍贵典籍,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清朝统治者又如何对待?(咸丰帝逃到承德,奕忻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⑤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先让学生读书了解史实过程,然后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看法给予正确评价。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强调:《北京条约》的签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对此: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让学生回忆历史上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以此来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提供历史依据。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它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广大领土都是中国的。

其次,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政府既要面对英法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对中国西北和东北的领土进行了大肆的蚕食。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读书找出:“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通过威胁恫吓手段迫使清政府签约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对照《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割占领土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现有面积的5/32;相当于

谈一谈: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二、抗争——太平天国起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面对着外来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败,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农民起义肩负着反封建和反侵略双重任务。起义军迅速攻占南京并建制,建太平天国,号太平军。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勾结洋人组成了“洋枪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

总结

:地点——上海及其附近青浦、太仓,浙江慈溪;战果——缴获了大量武器,破敌营30多座,活捉副领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影响——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背景: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相反,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大增,开始纷纷将魔爪深入中国边疆地区。对此: 首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边疆危机,特别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当时的新疆地区面临哪些危机?。地区 危机

东南边疆: 日美侵略台湾; 西南地区: 英国非法入侵西藏;

西北地区: 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俄英支持阿古柏;俄国出兵侵占新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新疆重要的历史地位。思考:①新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蕴藏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160多万平方千米;有煤、石油、天然气)②为什么侵略者会将侵略的矛头对准新疆地区?(侵占中国的土地,掠夺丰富的矿产资源。)

最后,读书了解清政府对此的态度——举棋不定。左宗棠主张坚决收复新疆。让学生找出左宗棠此举的理由:新疆乃中国西北大门,若失则塞外无险可守,塞内险象环生。

⑵经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通过两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史实。

第一步:军事上,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对此,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①左宗棠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打败了阿古柏?(“缓进急战”)②收复新疆大部分以后,左宗棠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整军备战,准备进军伊犁。)

第二步: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对此,通过也以下几个问题进行:①谈判伊始,俄国的态度怎样?(态度蛮横)②为什么后来俄国转变了态度,归还了伊犁?(左宗棠以武力做后盾,而且誓死收复伊犁——“抬棺出征”)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④后来清政府有采纳了左宗棠的什么建议?有何意义?(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和防务。)

⑶意义: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自己归纳出“左宗棠收复新疆” 的意义,并对左宗棠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保卫了中国的西北边疆,遏止了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不受侵犯。议一议:如何正确评价左宗棠? 【小结】:(3分钟)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问: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东北、西北;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中国人民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④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

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 【练习】:(10分钟)

一、每课一得:

通过学生阅读了解:哪一些东西可以称之为“文物”?

二、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后,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材料问题。

三、自我测评:

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 左宗棠

痛击洋枪队 林则徐

收复新疆 太平军

虎门销烟

四、活动建议:

将本课的活动建议作为课后作业,也作为本学期第一次能力作业。

教学

备课时间:9月7日

教案序号:3 课题: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型:多媒体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史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来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简单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

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沙俄;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

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讲授新课】:(27分钟)

一、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首先,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然后,利用多媒体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因此不可能突兀的讲述“黄海海战”。为了让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有完整的了解,所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当然,要重点强调“黄海海战”。

演示如下:

仓促应战 希望停调

避战自保

3、黄海海战:

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 图片,让学生对战役经过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展示:《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据此,让学生来讨论上面的问题。

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

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展示如下:

李鸿章————————————-————伊藤博文

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由于本目为小字部分不是重点。所以,我准备采取简单直观的演示方法向学生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形势图”。

首先,向学生指出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突出特点;《马关条约》也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这幅《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并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图示说一说:这幅《时局图》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它有什么含义?

最后,教师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表》,让学生更理性地理解“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并思考:列强瓜分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 国别 割占或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 胶州湾 山东 俄 旅顺、大连 东北

法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 台湾、澎湖列岛 福建 美 门户开放政策 【小结】:(3分钟)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练习】:(5分钟)

一、每课一得:

阅读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巨额赔款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后,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材料问题。

三、自我测评:

1、邓世昌;

2、让学生制表完成。

四、目标检测: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10日

教案序号:4 课题: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

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学生主讲、编“顺口溜”、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 《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首先引导学生复习: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大规模的战争有哪几次?结果怎样?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英法俄日;三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然后导入新课: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八国联军侵华借口——义和团:

首先,对于“八国联军”要让学生进行识记:“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后,经济、政治和精神上的侵略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其中以义和团运动最具代表性。因此,1900年八国借口义和团运动损害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发动了又一次的侵华战争。)

其次,对于“义和团”指导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以下几个问题即可。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民间秘密组织、农民和手工业者;)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清末的阶级矛盾)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民族矛盾的激化)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被清政府利用。)⑤你认为应当如何看待在当时情况下的“义和团运动”。(它是一支比较松散、落后的团体,可以一时抵抗侵略,但最终要失败;但是,它体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的巨大力量。)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

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侵略军人数:2000多人,西摩尔(英);进攻路线:大沽——天津——廊坊;中国人民的抗击:廊坊、杨村等地阻击战;结果:侵略军狼狈败回天津。

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侵略军人数:2万人;进攻路线:天津——北京;结果:7月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原因:侵略军准备充分,在京各国使馆卫兵和传教士积极配合。中国人民的抗击:义和团和清军围困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由于此部分为小字,所以,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为主。但需要学生掌握三方面:

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外逃西安,并在途中下达了对义和团的斩杀令,希望以此换取与侵略军的和谈。

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问:还有哪一次农民运动的命运和它相似?——太平天国运动;)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对此教师首先指出:联军在攻陷北京后,在中南海设联军司令部,对北京实行各国分区占领,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然后指导学生在读书后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从烧、杀、抢、掠几方面来引导学生。)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和意义。(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最终结果,而且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都是空前绝后的。)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作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同时训练学生列表格的能力。因此采用以下两个表格: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条款 内容 影响

赔款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39年还清。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圈地 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在内居住,各国派兵保护。在使馆区的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打击人民反抗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中国人民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 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派兵驻扎沿线要地。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指出:《辛丑条约》的签订影响深远。虽然这一条约没有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等条款,但却提出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等,表明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的新特点,帝国主义全面掠夺的本质也暴露无遗,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②比较:《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签订

国家 中与俄英法美日意德奥等国 中英 中日

赔款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土地 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 割占香港岛 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 其他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派兵驻扎沿线要地。五口通商(沪厦福宁广)、协商进出口货物税款; 通商(沙市、重庆、苏、杭);

在通商口岸设厂

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总结: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小结】:(3分钟)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板书设计〗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

义和团运动

过程

廊坊、杨村阻击战

围攻外国使馆、教堂

暴行

结果

《辛丑条约》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练习】:(9分钟)

一、每课一得:

让学生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定义。

二、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时局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社会状况;《辛丑条约》。

三、自我测评:

条约名称 签订国家 割占领土 赔款数目 《南京条约》 中英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马关条约》 中日 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 2亿两白银 《辛丑条约》 中俄英法美日意德奥等国

4.5亿两白银

四、目标检测: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15日

教案序号:5 课题:第5课

画地图 讲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一

课型:活动课

〖活动说明〗

本课的活动内容是“画地图,讲历史”,重点是学习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和利用地图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既需要具有历史、地理、美术和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又需要动手、动口、动脑,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比较分析、实际操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理想途径。〖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绘制“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所绘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激活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存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尝试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下发有关绘制历史地图方法的资料,对学生进行课前培训。

2.班级学生自然分组,分成四个组。

3.设计本次活动的子课题,各组抽签决定自己的活动主题。

4.设计活动说明,并在一周前发给学生,为这次的活动提供指导。

5.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网站和书籍,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自己需要的材料。

6.选出一名主持人,八名评委;设计并下发课堂评价表。

7.设计“学生活动过程心理体验问卷”调查表。

学生准备

1.熟悉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识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香港地图。

3.搜集并阅读有关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知识读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4.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

5.准备一张较大的纸和三四支颜色不同的笔,绘制地图。〖活动过程〗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将这次活动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活动总动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交代活动探究课的内容。

二、下发教师设计的“活动说明”,“互评自评统计表”,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看看有没有更感兴趣的子课题和更合理的评价方式。

教师设计的“活动说明”如下:“画地图讲历史”活动说明

我们在历史学习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地理名词。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些名词也就是个代号,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这些词一旦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就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内涵。这名字可能因为繁荣、强盛、恢弘使人倍感振奋,也可

能因为被占领、被屠杀、被焚烧而感到屈辱和心痛。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集小组的智慧,汇班级的资源,绘制一张“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并根据以前学过的内容,通过城市的变迁,说一说19世纪40年代以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主权受损、山河支离破碎的情况。

活动主题

画地图,讲历史

子课题:

1.辉煌与沧桑――历史名城南京。

2.领土的沦丧。

3.不屈的民族。

4.归来吧,香港。〖活动准备〗

1.熟悉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识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香港政区图。

3.搜集并阅读有关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知识读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各组根据抽签情况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1.在地图上标注南京,搜集有关南京的资料,展示南京历史上的辉煌与近代的屈辱。

2.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内容,在地图上标注沙俄强占中国领土的大致地理位置和主要条约的名称;在地图上分别标出历次侵略战争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谈一谈外国侵略者是如何从沿海向内地渗透,逐步加深中国的危机的。

3.标出在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地点和爱国官兵英勇抵抗的地点,介绍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4.绘制香港地图,根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图上标注每次条约中割让的部分,搜集香港回归的有关资料,介绍香港的回归历程。

成果展示

将本组搜集的材料汇集到一起,最后形成汇报文本,向全班同学展示。

分组,每组选组长1人,抽签决定本组的研究课题。

组长进行本组人事安排。汇报人1人,评委2人,资料搜集者5人,资料汇总2人。

各组讨论本组活动方式,预计将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并解决。

各组如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提出来,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共同解决,为其他组出谋划策。

教师指导

1.“辉煌与沧桑”小组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南京的发展史。在他们的活动主题下又可分为两个活动板块:一是南京的辉煌。可以从南京的兴起开始入手,结合南京的地理位置谈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如六朝古都、历史名人、文化的兴盛等。二是南京的屈辱,选择南京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如《南京条约》、南京大屠杀等。突出一个主题,即从南京的历史看中国的兴衰。通过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让他们在众多的资料中捕捉历史发展的主线索,也可

通过导游或演讲的方式来进行。

2.“领土的沦丧”小组。这一组的活动主题是: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丧失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从各个不平等条约入手,可用小组竞赛或其他方式,可由其他同学谈条约的内容,小组成员在地图上标注,逐步显示外国侵略势力一步步由沿海渗透到内地,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并通过这一过程使大家明确中国近代没落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利用地图,逐步分析这些开放口岸的地理位置及政治、经济意义,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读取有用的历史信息,懂得历史的发展要依托一定的地理环境,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由于这一小组的内容庞杂,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的分工合作,让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搜集与重新整合,用自己的视角探索一段衰败屈辱的历史。

3.“不屈的民族”小组。这一组的活动主题是通过介绍在外国侵略过程中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所展示出的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可搜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在地图上标注地点,详细介绍其中一或二件英雄事迹。最后要指出,这种反抗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行为,而是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用小品表演的方式。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清政府的妥协屈服、丧权辱国,进一步证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同时通过搜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使学生强化搜集、组织、处理材料的能力,并加强协调合作。

4.“归来吧,游子”小组。他们的任务是通过香港的主权所有、无奈的离去、百年回归反映中国从衰落到重新兴起的艰难里程。通过这一组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感受如今祖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并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与相关的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还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必然联系,更让学生意识到分工合作、共同探讨的必要。

第二课时:成果展示

1.每组活动时间限制在6分钟,预计共25分钟。

2.各组代表在主持人的安排下分别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除充分运用自己绘制的地图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本组搜集到地图上无法展示的但有利于说明本组观点的材料展示出来。汇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小品表演、导游、辩论会、演讲等形式。

3.课堂评价。

下发“小组自评互评统计表”。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20日

教案序号: 6 课题: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课型:多媒体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2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学习张謇和詹天佑施己惭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从“‘自强’到‘求富’”、“状元实业家”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可重点介绍。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知识:

①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②大规模的战争有哪几次?结果怎样?(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中国的失败告终。)③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然后导入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劫难,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中国的变革。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为维新派实行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作用。【讲授新课】:(28分钟)

板书设计展示:

一、洋务派——从“自强”到“求富”(重点):

1、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概念: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洋务派及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指出: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发生了分化。一些进步官员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治国措施必须加以革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然后,多媒体展示《洋务运动兴起表》,让学生通过读书填表。

洋务运动的兴起 代表

人物 中央官员 恭亲王——奕忻

地方官员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 “师夷长技”

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维护满清王潮统治。(本质)

注:多媒体展示代表人物的画像。

2、洋务运动的内容:

对于洋务运动的内容,通过两个时期——早期、后期,来进行介绍。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多媒体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书后来完成。展示:《洋务运动发展过程表》。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图片。

早期 后期

口号 “自强” “求富”

行动 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 创办民用工业 表现 ①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②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成立福州船政局。

③筹建了北洋、南洋和附件三支海军。①李鸿章创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

②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二、洋务派——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1、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指出:通过《洋务运动发展过程表》,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军事工业的兴建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和突出的民用部门是:交通和通讯事业。

多媒体展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发展表》,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归纳完成。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图片。

兴起原因 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作用

配合军事工业的发展需要 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上海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扩张

1880年 电报局 李鸿章 天津

1893年 唐胥铁路

唐山

2、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由于这一内容是本科的难点,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洋务运动能使中国自强、求富吗?”然后,联系前面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列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多媒体展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消极作用 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其“自强”和“求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以便更好的镇压人民的反抗、抵御外国侵略,使统治得以巩固。

积极作用 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其形成、发展的作用。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中国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出现并壮大,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而且代表着新生产力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客观上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同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开始传播,因此洋务运动间接的推进了中国革命。

三、爱国知识分子——状元实业家(重点):

1、代表人物——张謇:

首先,介绍爱国知识分子创设实业的背景。提出问题:哪一个不平等条约首先提出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设厂?(《马关条约》)指出: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直接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为了抗拒外国资本入侵,为了解决国家的危难和富国强民,以张謇为代表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决心自己创办民用事业。

然后,多媒体展示张謇图片,并介绍其相关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个人品德教育。(1894年,清朝的科举状元,放弃仕途,创办大生纱厂。)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评价:“你如何看待张謇放弃仕途,兴办实业?”(以张謇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始终站在救国救民斗争的最前列。他们兴办实业以求振兴中华,为此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放弃仕途。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

2、爱国实业家兴办实业的艰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兴办实业是非常艰难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因为他们要遭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因此,在中国兴办民族工业是一个异常艰辛曲折的过程,但是我们爱国的民族资本家为了实业救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如果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掌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四、爱国知识分子——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詹天佑:

首先,介绍当时的背景:一直以来,中国各条铁路干线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并承建的。所以,对于要在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特殊地段上修建铁路,外国人认为是十分困难的,而中国人自己修建更是不可能的。多媒体展示一段相关材料:“对京张铁路的臆测”。

然后,多媒体展示:詹天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詹天佑”,并说出:詹天佑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困难、大胆创新设计。)

2、京张铁路:多媒体展示:京张铁路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说一说:这条铁路的诞生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小结】:(3分钟)

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涌现出了张謇、詹天佑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虽步履维艰,但前途是光明的。【练习】:(6分钟)

一、每课一得:

在进行新课前首先让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什么是近代工业”。

二、自我测评:

1、①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 兴起原因 时间 企业 名称 创办人 地点 作用 学习西方 先进生产 技术,制造 枪炮,增强

国防力量。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上海 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增强了国防力

量,培养了近代科 技人才,促成了中 国近代工业兴起。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福州

②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兴起原因 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作用

配合军事工业的发展需要 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上海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扩张

1880年 电报局 李鸿章 天津

1893年 唐胥铁路

唐山

2、①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后发展成为棉纺织企业; ②詹天佑——主持京张铁路。

四、目标检测: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23日

教案序号:7 课题: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i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讲授新课】:(25分钟)教学过程:

动 意图

师:展示光绪帝像。光绪(1871—1908),4岁即位,终身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

影中。他经历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生:观察光绪帝像。

师:在内忧外患前,你认为27岁的光绪帝应该怎么办? 生:自由回答老师的问题。师:对学生发言做鼓励性评价。结论:光绪帝不愿做“王国之君”,准备采取积极的措施,挽救国家危亡。引出课题:

一、“变则存、不变则亡”

师:在要不要变法的问题上,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生:由两组学生中选出的代表宣读他们从媒体上找出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课前准备好的)

师:如果你生活在1895年,你会支持哪派观点呢?

生:参照书上75页的材料,分小组进行讨论。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在辩论中加深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的理解,感悟和认同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师:总结归纳。

结论: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变法;要变法,就先要变革政治体制为代表的封建制度。

维新派从公车上书开始,然后再成立学会,加大宣传力度,并最终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二、百日维新:

从1898年6月到9月的103天内,光绪帝先后颁布了100多条除旧步新的诏令。你认为它新在哪里呢?

生:仔细阅读变法的条文内容。学生逐条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师:对学生发言做鼓励性评价。例如:“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清制,严禁士民干政。而这里的“民”,则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让他们取得参政、议政的权利,这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总结:这是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使中国摆脱贫弱局面的方案。它使当时的中国能融入世界大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生:体会融入世界大潮的含义,发表见解。

师:这个方案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

三、戊戌政变:

出示图像,简介谭嗣同。生:读《狱中题壁诗》。

师: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于1898年9月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政措施。(回忆京师大学堂的前身)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引申提问:你是怎么看待戊戌变法的。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评价。

结论: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图片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在老师的陈述中了解此人,思考问题,为回答做准备。

培养学生从书本、网络等媒体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从边疆危机到瓜分狂潮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摆脱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这是大势所趋,是先进的中国人所追求的。它是学生认同的,也是能吸引学生参与、讨论、探究问题的潜在因素。

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说出,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比能力。也是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层理解。

当时的世界主流是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融入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与时俱进。

谭嗣同在刑场上的表现,领略其警醒世人的情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戊戌变法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加深对

八年级历史课教案 篇7

教学必备精品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必备精品

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

教学必备精品

欢迎下载使用

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2.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学生:观察、思索。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

教学必备精品

欢迎下载使用

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

教学必备精品

欢迎下载使用

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教学必备精品

欢迎下载使用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

教学必备精品

欢迎下载使用

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

教学必备精品

欢迎下载使用

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八年级历史课教案 篇8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程标准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南昌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识记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理解南昌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培养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的内容,使学生识记起义的背景、经过。3.指导学生应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指出秋收起义部队的行动方向,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4.通过表格和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意义,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去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5.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南昌起义》片断,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和激发学习兴趣。2.利用油画《南昌起义》,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的领导人。3.利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部队的行动方向、转移方向,了解秋收起义经过的地方,从而把握秋收起义的大致经过。

4.围绕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讨论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红军歌谣”,使学生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借此教育学生要不怕困难。

2.使学生认识到起义创建了红军,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井冈山星火成了燎原之势,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扬老一辈先烈们勇于探索、英勇卓绝、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什么选择井冈山地区。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识图法、对比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齐答:建军节)

对,八一是建军节,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始于1927年8月1日,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齐答:南昌起义)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很认真预习,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件显示]南昌起义是本课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南昌起义,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课件显示]

讲授新课

现在大家对南昌起义应该有了初步的印象了,下面我们再来系统地学习一下。同学们,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对不对?事出有因嘛,那么南昌起义当然也有它爆发的背景了,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过,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什么政策?看课本56页。[学生回答]血腥屠杀政策。但并没有吓倒革命人民,更没有吓倒顽强的共产党人,反而使共产党人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掌握自己的军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所以,在1927年的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南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

[教师提问]同学们,起义领导人有哪些呢? 我们先来看一幅油画,背景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门口,即当时的江西大旅社门口,你们知道举起右手在讲话的人是谁吗?是周恩来。周恩来周围的那几个人分别是叶挺、朱德、贺龙。

起义军占领南昌城不久,就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但在途中,革命军遭到失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到湘南。

[教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看56页“动脑筋”,思考一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还要南下广东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敌人会不会甘心呢?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城,敌强我弱,不撤离必导致革命军全军覆灭,所以就离开南昌城。为什么不去其它地方,而去广东呢?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北伐战争,国民政府从哪里迁到哪里啊? [学生回答]从广州迁到武汉。

对,也就是说广东曾是革命的根据地,所以起义军想南下广东重建根据地,再进行北伐。

那么,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呢?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学们,既然八月一日是建军节,那么南昌起义的另外一个历史意义是什么?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在1927年8月在南昌就发生了南昌起义,那么9月在湖南又发生了什么起义呢?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秋收起义

对,是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56页最后一段到57页的第一段末尾,然后思考一下屏幕上的这个表应该怎样填才好? [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 背景是八七会议,看56页蓝色部分,在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作出了发动秋收起义的决定。时间是1927年9月,领导人是毛泽东,起义的主力军是“工农革命军”。

秋收起义的具体行军路线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57页的示意图,请同学们在示意图上找出修水、铜鼓、安源三个地方,当时工农革命军就是从这三个地方分三路进攻湖南的省会长沙的,但是结果怎样啊?有没有成功呢?看书57页第一段,[学生回答] 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剩下的工农革命军就去到了文家市这个地方,请同学们在示意图上找出文家市。在文家市这里有一个很出名的决策,叫做文家市决策。

具体情况是这个时候毛泽东就朦朦胧胧感觉到城市里的敌人力量太强大了,我们不能去硬碰,请同学们看一下57页第一段中间,“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这就是文家市决策了。

同学们,为什么要离开城市去农村呢?农村条件那么艰苦,城市不是更好吗?

[课件显示] 同学们,在中国,城市通常是政治、经济的中心,所以城市里的敌人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刚才我们刚才讲到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当然要作出慎重考虑了。农村的情况又怎样呢?在农村敌人的统治力量是很薄弱,这就有利于我们发展革命力量。

解决了力量对比问题后,我们再来考虑一下长沙与井冈山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了。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了下井冈山究竟在哪里。请同学们看57页的示意图,找出井冈山和长沙的位置。[课件显示]地图

我们可以看到长沙有铁路经过,处于交通要道,敌人必有重兵把守,交通便利使敌人调动军队速度快。相比之下,井冈山的交通又怎样呢?同学们,井冈山是处在哪两个省的交界啊? [学生回答]湖南、江西。

对了,井冈山位于湖南与江西两省交界处,地势险要、交通落后。[课件显示]井冈山鸟瞰图。

井冈山交通落后,不像长沙那样处于铁路交通要道。敌人力量薄弱,属于两不管的地方。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利于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同学们,毛泽东决定离开城市,改向农村进军,这个思想是马列思想里面没有的,马列思想倡导的是集中主力攻打大城市,道路是从城市到农村,而毛泽东采取的却是从农村到城市的道路,这与马列思想是完全不全的,可以说,离开城市到农村,到农村去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是毛泽东一生中的最大贡献。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

同学们,工农革命军离开文家市以后,又去了哪里呢?看示意图。[学生回答]三湾

对了,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阅读57页蓝色小字部分,这里讲的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了。

同学们,刚才我们说了工农革命军已经损失惨重了,剩下的人一起到了三湾,这时军队的各级组织都已经七零七八碎了,所以毛泽东等领导人对工农革命军进行了改编,改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在蓝色小字部分找一下。好,我们看到第四行,这里说“在各级部队建立了共产党组织”,这里又体现了毛泽东的另外一个思想了,就是“党指挥枪”思想,同学们,一般人能够拿枪吗?[学生回答]不能。

那什么人能拿枪呢?军人。“党指挥枪”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是军队的领导者,试想一下在各级组织中都建立了党组织,那么军队就由党牢牢地控制住了。对不对?

所以我们说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在于?看一下蓝色小字,[学生回答]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很好,那么三湾改编后工农革命军又往哪里去了呢?

[学生回答]井冈山

同学们,全国这么多农村,这么多山,为什么毛泽东他们就去井冈山,不去华山、泰山、白云山呢,为什么就选择井冈山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井冈山的优势。

一、处在湘赣边界,两不管,而且远离大城市,敌人兵力弱;二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来看一下井冈山[课件显示]崇山峻岭,确实是易守难攻。第三、井冈山附近农产品丰富,这就解决了什么问题啊?对,军粮问题。第四,经过国民革命时期党的领导和建设,当地的人民群众很支持革命,群众基础好。所以井冈山是很适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什么根据地呢? [学生回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对,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同学们,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不去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结果又会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欣赏一幅油画。[课件显示]《井冈山会师》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油画描绘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井冈山会师的情景?[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欣赏完油画,我们来朗读一首歌谣,请同学们翻开课本57页,齐读《红军歌谣》,读的时候要认真感受一下诗里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当时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红米是一种很难下咽的粗米,秋茄子只是一种野菜,但红军觉得食物“味好香”和“暖暖和和入梦乡”,可见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请同学们在歌谣旁边写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我们还要继承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这种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要像红军战士一样,不怕吃苦,乐观向上。

同学们,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使中国革命终于有了赖以生存的落脚点。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各地的共产党人也纷纷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正是应了我们今天的标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就这么多,下面我们来理一理的所学知识,请看屏幕,这是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联系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看看诗里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课后练习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武装起义是()

湖南起义

湘赣边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

d 广州起义

答案:c

2.没有参加南昌起义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

a 朱德

b 贺龙 c 周恩来

d 毛泽东 答案:d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是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革命道路。你知道,在此期间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答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地巩固和扩大。

a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b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c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d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答案:b

5.毛泽东、朱德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中心内容是()

a 武装斗争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土地革命

d 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答案:b

6.八月一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是为纪念()a 广州起义

b 五四运动 c 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 答案:d

7.带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起义领导人是()a 朱德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叶挺 答案:a

8.三湾改编最重要的意义是()a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 c 制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d 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答案:a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9

部编教材和原来的人教版相比,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其中,对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认字和写字要求,部编版教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高与更细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xxx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这学期担任八年级3班、4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3班的学生相对来说课堂纪律稍微好一点,坐姿较端正,但举手回答问题欠积极。4班的学生在课堂上较活跃,回答问题较积极,但小动作比较多。

从学生的基础来看,两个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不容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八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二、教材分析及要求:

本册教材为2017年秋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阅读新闻类文章,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第二单元是阅读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读;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第四单元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第五单元是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第六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本册文言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成单元,编排在3、6单元中。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的文言文(包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在本册教材六个单元中都有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1、5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2、4、6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名著导读部分,本册推荐2部课外阅读篇目,分别是:《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4部自主推荐阅读篇目,分别是:《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

课外古诗词诵读,本册安排2次,每次选入4首古典诗词,共8首。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知识能力的目标:

(一)、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1型、字义。

(二)、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三)、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心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8月27日—9月2日 讲要求 进度安排 教学要点 备注 开学准备工作 开学工作 预备周 8月20日—8月26日 备课

11、识记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三峡》(全部教完)《短文二篇》(侧重预习工作)2 9月3日—9月9日 意,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及作者巧妙的布局和区科组长教研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六单元的张弛有度的行文结构。

3、感知祖国山川之课外古诗文 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9月10日—9月16日 《短文二篇》(教学要点1、2)

1、积累重点文言实 《消息二则》(教学要点3、4、5)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精炼的语言。

3、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4、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悍的写作特点。

5、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把握消息的三个特点:内容具体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准确。《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能够区别新闻特写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点;与消息的异同。

3、了解通讯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

4、学会进行新闻采访,学会写作新闻。

5、掌握“讲述”技巧,在讲述中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9月23日—9月30日 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4 9月17日—9月22日 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任务二:新闻采访 区教研

任务三:新闻写作 口语交际:讲述 《藤野先生》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9月30日上课第一次月考 3法。

3、感悟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10月1日—10月7日

1、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回忆录的写作方法。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学习朱德母亲勤劳俭朴、宽10月1-8日 国庆、中秋假8天 《回忆我的母亲》

710月8日—10月14日 厚仁德、坚韧顽强的美德。

4、反复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5、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品味隽永简洁的语言风格。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学习人物传记的常见写法。

2、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品味课文反衬手法及夸张、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3、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体会叙事中引用的作用和镜头式描述的好处;学习居里夫区教研 《与朱元思书》 《列夫·托尔斯泰》

10月15日—10月21日 《美丽的颜色》 写作 学写传记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4妇对科学的坚守与乐观精神,磨炼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4、学习写作传记的方法,学习任务品质,提升个人素养。

5、搜集整理有关“信”的信息材料,了解与体会“信”的内涵和意义,做诚实守信之人。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琉璃、有感情地背诵全文并默写。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10月22日—10月28日 《唐诗五首》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句语言、意境和写法,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景物描写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描写方法,有序的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借助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景物;养成细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父爱的伟大。

2、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背影》 《白杨礼赞》 10 10月29日—11月4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