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优秀1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老李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灿烂千阳读后感【优秀1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1

那些真诚的友谊,不论男女,都贯穿着爱和侠义。

《追风筝的人》是前几年看的,确实很好。但正如评论所说,这本更好。热情夸张的赞美和推荐容易提高期望值,让人在随后感到失望,而这本书,没有让我的期望落空。

我并不是作者的粉丝,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在考虑“女性友谊”这个话题,并想要找一些相关的书来看。我实际收获的比我想的更多。除了阿富汗的政治和战争,女性的地位和权利这些大背景之外,书中几位女性的人生故事让我感触良多。不只是玛丽雅姆和莱拉之间的友谊,还有娜娜的焦虑绝望的人生,玛丽雅姆被诅咒的生活,被抑郁和思念折磨的法丽芭,少女莱拉在爱情和家庭之间的取舍,塔里克母亲的温暖慈爱,阿兹莎的敏感懂事,每个女性,都是如此真实。

细腻的文笔,仿佛作者就是一个女人,一点一点的爱与失望,悲痛与叹息,忍耐和屈服,命运之手如此无情,摧毁人生的希望。然而,终究会有新的希望,美丽的爱情,萌动的新生命,发自内心的善意,无可抵挡的依恋,注定的重逢,让人鼓起斗志,用生命来还击命运赋予的不公,只为一个美好的明天。哪怕这个明天并不包含自己。

玛丽雅姆,耻辱的降生,母亲的诅咒和报复,被迫的出嫁,不幸的流产,持续多年的家暴,生命中似乎只剩下一件事,就是母亲所说的,忍耐。然而不是这样的。少女莱拉带来了新的可能。爱与被爱,付出与牺牲,如果说生命有其意义,那么,爱就是它的意义。玛丽雅姆用从未有过的反抗成全了莱拉,也成全了自己。如她所说,童年所渴望的,她都已得到。看到最后,莱拉在泥屋中回想玛丽雅姆,时光倒流,少女玛丽雅姆向她微笑,亲爱的莱拉。我心中有说不出的百感交集。尽管知道这是故事,但我依然相信,爱可以跨越时空,安慰深深思念着的人。

所以女性的友谊,绝不是某些男人以为的那样,肤浅,表面,随时为男人而翻脸。或者可以说,有些人的友谊肤浅而虚伪,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肤浅虚伪的人。而那些真诚的友谊,不论男女,都贯穿着爱和侠义。女性的友谊,不同于男性,她们亲密,琐碎,婆婆妈妈,吵吵闹闹,似乎没有格调,不够伟大;然而,她们紧密相连,彼此爱护,将对方的幸福视如自己的快乐,她们深深地懂得孩子,爱情,家庭对女人的意义,并尽全力为朋友的幸福做出贡献。她们诚恳,务实,不在乎高大上的意义和目标,她们在乎的是朋友真正的感受。女性的友谊,值得尊重和珍惜。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2

第一次接触到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是“追风筝的人”,非常欣赏这本书,现在每当做一件事情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做了这件事我会后悔吗’当然,我会追寻内心深处找到答案再做决定。

“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和莱拉的故事在我脑海中不时抛出一系列问题,我们的社会给女人是怎么定位的,女权怎么定位才算平等,等一系列问题。

玛丽雅姆被施家暴,剥夺基本的人格自由,受教育权利,她丈夫的大男子主义思想,重男轻女观念,保守的思想等等不断使我陷入沉思,让我开始留意周围的环境,观察亲朋好友的生活,透过在他们生活中看到的灿烂辉煌,拉开面纱看到他们生活的本质等。

国家安宁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生活,一个城市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做为一名女性,我很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如此平安的国度,生在和�

两个女人的命运多舛非常影响了我,我观察自己周围的家庭,也发现了不少我以前不以为然,不注意到的细节,在我们的环境中,原生家庭也不在少数,在家施家暴的,在家有妻儿老小还在外面搞外遇的丈夫,在家庭中不给女人相应的地位的家庭,大男子主义思想的家庭,以保守思想教儿育女的家庭非常多,这本书只是社会的小缩影,虽然在不断发展,不断改变,但是老一代保守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

当然,就像这本书起名的一样,只要有无数个灿烂千阳的光照,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3

如果说看中国的文学作品能让我更加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的中国,那么《灿烂千阳》则把我带进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有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面,这一面,尽管很阴暗,很残酷,但能让我的世界观更加的健全,而不是狭隘的。

故事的主人公玛利雅姆是一个阿富汗的女子,在阿富汗中,女人的地位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女性的地位,男人是一家之主,掌控了全家的权力。更加令我感到惊讶的就是阿富汗的女人不能单独的外出,得有丈夫的陪同才能出远门,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她们的生活状态。在饱受家庭暴力中,她们没有人可以投诉,她们唯一能做的只是选择默默的忍受,她们的痛,我不能真正的体会到,但是,我能感受到她们的痛苦。她们为了自己的家庭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时间,换来的只是丈夫时不时的打骂。作者展示给我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会萌生出嫩绿的芽,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两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不属 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发生,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曾经的中国妇女们曾经也经受过这种痛苦,但是在我们国家的不断进步中,她们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现在可以说已经撑起半边天了,的确,人人生来平等,没有谁比谁更加高贵,男女都一样。众所周知,阿富汗是全世界比较乱的国家,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所有的这些不公的社会制度,都是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何来发展?何来改革?人民只有的是仇恨,不满与痛苦。表面上是中亚国家领导人的问题,属于内部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所有的一切都与我们这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分不开。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看一个国家,不是想着如何帮它一把,而是想着如何从中捞到好处,真的只是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吗?其实,我们不仅仅可以这样的,我们也可以互利共赢。

当世界某个地方的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时,我们活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之中,我们不应该整天还在埋怨这个世界的不公,我们命运的艰苦,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易,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他们面前的光环,他们背后的汗水与泪水我们不得而知,所以,人人都需要给这个世界一点点的爱,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的美好!

《灿烂千阳》读后感3100字 篇4

看过一些温暖的作家写出来的故事。对于温暖的定义绝不是那种所谓的暖文,我以为,温暖之所以温暖在于它变迁风华后的豁达,换言之,前提的悲怆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的心目中,我以为的好故事,背后的缔造者都极具这样的能力,譬如,余华,阿来,迟子建,王安忆等。上了大学,看书的机会也逐渐变得多了,我也钦慕奥威尔,纳博科夫,马克·李维等。以前对书籍的不以为意,如今通通打了脸。我甚至认为,人无法,也无需离开书籍。

《灿烂千阳》的文案这样写道:私生女玛丽亚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 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和恋人,亦被迫嫁给了拉希德。两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

这是一部背叛,爱与救赎的巨作。胡塞尼用他极为老派的叙述手法描述出地狱下爱的悲凉与伟岸。

在阿富汗,“阿拉米”是私生子的含义,玛丽亚姆就是这样的存在。她的父亲是个不愿意担负责任的懦夫,这一点,他本人也明确承认过。玛丽亚姆痛恨他对自己的忽冷忽热和抛弃。可是同样的,后来她也意识到,比起数十年承受的伤痛,或许父亲的罪责太容易被理所当然地原谅了,只是届时,一切都太晚了。

在母亲活着的时候,玛丽亚姆几乎每天都能看见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戾气,那是不能得到名分的不甘,讽刺和一股反抗世界的酸臭味。可怜的母亲视女儿为生命的全部,这一点,不应当有所怀疑。她时常告诉玛丽亚姆,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只是,那时的玛丽亚姆太过纯真,一味沉浸在泡沫般易幻化的父爱中,无法自拔。梦想有一天能光明正大地回到那个家庭,和她的兄弟姐妹一起,坐在高大落成的私人电影院中,看那部父亲给她讲过的《木偶奇遇记》。但事实是,玛丽亚姆直到去世,都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别人都尝到了冰淇淋的滋味,而她,得到的只是冰淇淋的故事。是美好,还是冰冷,我想并没有答案。

有的时候,我们会想,什么是命中注定的。玛丽亚姆知道自己一定会离开生活十多年的泥屋,母亲会百般阻拦,可是,玛丽亚姆不想成为一个和她一样野蛮的人,年轻的女孩突然明白了,母亲这是在害怕,害怕自己的女儿会得到她从未拥有的幸福。是的,母亲不想女儿幸福,过上好日子。于是,玛丽亚姆踏上了独自一个人寻找父亲的道路,她从来没有想过,回来时,等待她的是母亲已经自缢身亡的消息。

父亲不愿意承认玛丽亚姆的身份,她像个笑话一样暂时寄居在偌大家族的一个偏房中。就这样,玛丽亚姆后来被迫嫁给一个老男人。

没有任何选择权的玛丽亚姆竟然可以从她名义上的丈夫身上同时看见绅士和暴力两种品质。是的,在那个时代的阿富汗,不仅仅有人人信奉的《古兰圣经》和安拉,男人的虚伪和对待感情的敷衍和欺骗就是种闪耀着光芒的品质。哪怕已逝的母亲早就多次教育她,女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一不能抛弃的就是对诸事万物始终保持的忍耐和恐惧。

其实那是一种我完全无法理解的观点,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距被社会和法律所认可,她们像蝼蚁一样,默许伤害一次次地发生,眼看着自己的价值越发卑渺,却无动于衷。

在阿富汗的许多女人沦陷到只被用来扮演工具,玛丽亚姆七次怀孕,七次流产。天知道她承受了什么,或许每一桩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背后都是一把把心酸的血泪。当看见其他的女人都亲自孕育自己的孩子,玛丽亚姆只剩下羡慕的份。

而莱拉的母亲便是一个和玛丽亚姆相识的孕妇,那时的玛丽亚姆并不知道会和莱拉共同经历未知岁月的风霜。

长大后的莱拉最珍惜的还是和父亲共同相处的时光,是父亲告诉她男女是平等的,并对她寄予了殷切的期望——阿富汗需要她。后� 先是莱拉的两个哥哥在参军中失去了生命,之后她又亲眼看见父母埋在了废墟下。走投无路的她被拉希德带回了家,不成想,他对她却有着龌龊的想法。拉希德先是雇人告诉莱拉她的恋人已经丧命,那简直是一个极为悲伤的故事,初读我也同样信以为真。先入为主的情绪,对于她们无法结合的事实始终感到可惜。

那些孤苦漂泊的故事总是能引起人内心的共鸣,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被人区别对待着,我们都带着微笑,也埋着自己的伤口。缘分不够的事情,即便是基因也无法改变什么。被自己人忽视的感觉,其实任何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懂那份无奈。那里到处是一座座大型的博物馆,他们都是馆长和讲解员,只有自己是个访客,是个被他们用来盛放故事的容器,一张写下他们传说的羊皮纸。

现在的莱拉和父亲就是访客。

沉浸在失去双儿痛苦中的母亲,口无遮拦地讽刺自己的丈夫,说自己嫁了一个没有信念的男人。可是,她并不明白,其实她就是他生命 而对于莱拉而言,她在母亲面前和厨房中的锅碗差不多,是一种可以被置之不理、等到心血来潮的时候再理睬的东西。

在真正失去所有亲人之后,莱拉

每一段痛苦的回忆,都会浸没人的胸口,偷走人的呼吸。

命运就像一双翻云覆雨的大手,我们谁也无法知晓意外和明天到底哪个先到来。或许玛丽亚姆也无法想象自己的后半生会和莱拉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想象自己的狼狈,可怜会被人轻轻抚摸怜惜。这一切的关照让玛丽亚姆愿意为了另一个人纯真的幸福而献出生命。《灿烂千阳》最为让我思考的并不是一个国家的运道,而是对于男人和女人看待的角度。可以说,阅读的任何一个时期,我都无比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法律和道德社会对平等无比认可的国家,即便生活依旧存在诸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相比较下,我无条件的对未来保持着自由的信仰。

当痛苦成为家常便饭,逃亡就显得极为合理。可是,玛丽亚姆和莱拉都没有这个福气,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经历万难,仍旧对人性有许多没有必要的宽容。所以安拉惩罚她们,最终等待她们的是男人的盛怒。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躲在自己心灵的一个遥远角落,独自度过了岁月。那儿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地,没有希望,也没有哀伤;没有梦想,也没有幻灭。那儿无所谓未来。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无论什么时候,若是这一对剧毒的双生花开始在那片干涸的土地上生长出来,她们只有将它连根拔起,而后匆忙掩埋。

女人不配拥有自己的见识和才情,在那里,她们只需要顺从和祈祷。我不敢想象,就像她们在黑暗中太久,也无法想象光明一样。而时代,政治,苦难拖曳着她们颠簸颤巍的身姿,向黄沙深处走去。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在心碎之后,我们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悲伤。因为,我们始终在期待奇迹。终于,它走向了玛丽亚姆和莱拉。毫不起眼的杂草,付出了爱就配拥有爱。

多年后,莱拉回到了玛丽亚姆生活了十五年的泥屋,重历她曾经的生活。终于明白一个纯真的女孩如何像河床中的岩石,毫无怨言地忍受着流水无数次地冲刷后,对诘难失去所有的质问。但莱拉更明白,她的玛丽亚姆永远不会因此被玷污,她只会越来高贵。

玛丽亚姆至死也未能等到父亲的忏悔,而莱拉等到了。

莱拉的手中是一个椭圆形的锡盒,里面是一个信封,一个牛皮袋,一盘录像带。信封中一位将死的父亲写下了对在外私生女的内疚:你不愿意见我,我十分失望,却不忍责怪你。换了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我在很久之前就失去了让你好好对待我的资格,因此,我只能埋怨自己。

一个怯懦的父亲,连忏悔与祝福都和他的心脏一样微弱,一样走向末路。

靠着爱的回忆过活,这就是那里的女性。可她们没有妥协,更没有放弃爱。我想是什么一直支撑她们出走地狱,或许是因为每一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出尘的灵魂吧。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5

我最近一直在读一本书,我跟随着故事情节伤心流泪快乐。似乎这本书牵动着我每一个情绪细胞。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过去的那里经常发生战争?

故事中先后出现了两位女孩……

一位是私生女,她的妈妈是一位富人家庭中的仆人,她怀上了男主人的孩子,被赶了出来。于是她生下了故事的。女主人公之一的小女孩,她在女孩面前咒骂着她的父亲。女孩的父亲很有钱,并且有三位妻子,他会不定时的来看望小女孩,并给她带来礼物。女孩怀疑她的妈妈,她觉得她的妈妈在诋毁她的父亲。女孩不愿意与她母亲交谈,更喜欢与一位驼背老爷爷谈论一切。

在这位私生子女孩长成20岁的女人时,另一位女主人公登场了,那是一位刚出生的女婴,女婴的父亲是一位老师,母亲是一位活泼的现代女子。女婴很漂亮。

回到刚才所述,私生女厌倦了她母亲谩骂她父亲的言论,于是独自踏上了寻找父亲的征程,她希望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她顺利的找到了父亲,但是父亲为了颜面,并没有见她。冰冷的夜,她独自坐在父亲家的庭院门口,睡了一宿。第二天他父亲的司机把她送回她与妈妈共同生活的泥屋,她似乎相信她妈妈描述的父亲。到家的时候,她发现妈妈已经上吊死去了。她开始责怪自己,她相信一切都是由于她背叛母亲造成的。于是她再次回到了父亲的身旁,变得沉默寡言。那年小女孩15岁,父亲的� 她的父亲默许了,她和老鞋匠坐上客车之前,她的父亲试图与她交谈,她一言不发,表示失望并且告诉父亲永远也不想见到他。和鞋匠生活一段时间后,鞋匠发现女孩没有生育能力,于是每天都会骂她甚至用皮带打她,把她抛起来扔在墙上,让她咀嚼沙子和石块直到流血。

私生女也慢慢长大,变成了皮肤粗糙的女人,在她20岁那年,邻居的孩子出生了,是个漂亮的女孩。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战争不断。妇女受到非礼遇般的对待,精神肉体受尽了折磨。她看到邻居的孩子出生,是个可爱的孩子。但是在这个战争年代,漂亮女婴的爸爸失业了,哥哥战乱而死,妈妈也疯疯癫癫。

过了几年,女人的父亲来看� 父亲恳求她的原谅当年的软弱,希望能看看她,并与她交谈。她没有见父亲,直到父亲离开,才打开窗帘。父亲给她留了信,她撕碎了信,没看那封信。

邻居家漂亮的小女孩渐渐长大,她和一位青梅竹马的邻家少年相爱的。少年和女孩年纪相当,少年保护那位小女孩,送给她礼物,给她讲故事,并且承诺一定会娶她。他们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但是战乱的硝烟蔓延着整个城市,男孩的父母为了家庭,打算带男孩离开这里。分别前,男孩和小女孩发生了一些事情,男孩告诉小女孩,一定要等他,他会回来娶她。男孩走了,小女孩伤心极了。

少年走了不久之后,小女孩父母也决定带着她逃离这里。就在出发前一刻,一刻炸弹落在她的家中,她的父母身亡了,她受了重伤。是邻居臭鞋匠和可怜的女人救了她。

漂亮女孩爱着那位少年,她发现自己的肚子里有了少年的孩子。外面硝烟不断,她伤势已好,却无处可逃。而那位肮脏的臭鞋匠早就打起了女孩的主意。一天一位自称是少年朋友的男人来访家中,女孩急迫的与他交谈,得知少年已经死了。她痛苦极了,于是同意嫁给老鞋匠,� 孩子出生不久,老鞋匠便发现孩子并不像他,而且不是梦寐以求的儿子,于是殴打她变成了家常便饭。可怜的女人们试图逃跑,却被遣返回来。之后受到鞋匠更痛苦的折磨。

几年后,漂亮的小女孩已经变成了苍老的女人,而那位私生女也变成了更老的女人,岁月为他们洗礼。女人再次为老鞋匠生了儿子,这是鞋匠的孩子。但是鞋匠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皮鞭,他挥打着皮鞭,抽打着可怜的女人和老女人。两位女人相依为命,老女人更像女人的妈妈,她们无话不谈。

就这样她们忍受着,很多很多年……

有一天,女人在一次外出的时候,看到了少年,少年已经变成了老男人,但仍像当年一样温和。原来当年的少年没有死,他的父母病死后,他受人指使去送一件大衣,原来是毒品,被警察抓进了监狱很多年。他并不认识当年那位报信的男人,也不知道是谁编造他死的消息。

当然,老鞋匠很快就知道女人和当年的少年约会,他这次要她死。是满脸布满皱纹的老女人救了她,在鞋匠要掐死女人的一刻,也许是压抑太久了,老女人用铁锹砸死了老鞋匠。于是老女人被判以死刑,她不后悔。女人来到那位老女人小时候住过的泥屋,发现后来她父亲给他写的忏悔的信,原来多年前她父亲去看望她,是请求她原谅,是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老女人没有看父亲给她的信,也没有依照父亲的意愿回到泥屋,更没有见父亲最后一面。

少年、漂亮女孩、孩子,这一切都很完美的落幕。他们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一切都过去了,战争结束了,美好的生活开始了……

读完故事,我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灿烂千阳》读后感1300字 篇6

好书确确实实是令人难忘的。

灿烂千阳大约是十天前看的,在家也懒得写读后感。现在来写看来也不晚。卡勒德胡塞尼的著作先后给了我不一样却又一样温暖的震撼,先是追风筝的人,再是灿烂千阳。现在刚开始看群山回唱,不得不承认,已成为胡塞尼作品的忠实爱好者。

灿烂千阳有四部:

第一部主要述说女主人公玛丽雅姆的身世和悲惨的童年。作为富人父亲和仆人母亲的私生女(哈拉米),母亲饱受唾弃,不得已居住深山独自生下了她,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很悲剧。父亲的关照让她对父亲家的生活充满向往。她的任性离开让她知道其实母亲是对的,她不属于父亲的世界。可她的离开导致了母亲的上吊自杀。她再次被带回父亲的家,可等待她的确实另一种悲惨的命运。当父亲默许他的老婆们把15岁的她嫁给彻底远离这个城市的地方给一个40多岁的丧偶丧子的拉希德时,她只有恨,只能屈服。拉希德要她生孩子,可在七次流产直至失去生育能力后,在拉希德眼里她已成为一个废物,一个他的附属品。她的人生似乎就这样悲剧着,直至死亡。

第二部主要述说女主人公莱拉的幸福童年,以及塔列班,前苏联,美国在这里的战争给她的命运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父亲一心让她读书,她学习成绩很好,尽管母 但她还有青梅竹马的塔克里,还有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是个漂亮的女孩,可战争夺走了一切亲人朋友。后来她被拉希德救了,可邪恶的拉希德设局骗了她说塔里克在逃亡途中受伤后在医院惨死,也许他是觊觎她的年轻美貌,但更可能是他想让她给他生一个孩子。她嫁给了他,只是因为一个月前她和塔克里的那次告别前的放纵让她有了他们爱情的果实,如果不嫁给拉希德,她该和这个孩子如何活下去。

第三部主要讲了玛丽雅姆,莱拉和拉希德共同的生活。玛丽雅姆和莱拉从不和到成为彼此人生中最重要最信任的人,莱拉的孩子也让玛丽雅姆再次体会到了人生的温暖和快乐。她们曾想逃离拉希德的虐待,可万恶的父制社会把她们伤的遍体鳞伤,她们再也不敢逃。莱拉为拉希德生了一个男孩,后来有一天,塔克里回来找莱拉,终于,莱拉知道了拉希德的谎言。在拉希德知道塔克里来过后,他的愤怒足以打死莱拉。在他暴打莱拉令莱拉快要死去时,玛丽雅姆拿着铁棍对着拉希德的头猛打过去,一次,两次,三次后拉希德便再也没有动过。在被虐待欺辱压迫折磨这么多年了,这位阿富汗妇女彰显了人类勇敢而伟大的一面。塔吉克带着莱拉和两个孩子离开了这个地狱。而玛丽雅姆拒绝了和莱拉一起离开,在她眼里莱拉更像是她的孩子,就和莱拉的孩子一样,她愿意留下来牺牲自己,让莱拉和孩子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另一个国度。玛丽雅姆的人生虽然悲惨,但� 她的勇气足以鼓舞我们。

第四部莱拉和塔克里的幸福生活。第四部为灿烂千阳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幸福多么的来之不易,经历了这么多磨难,终于过上了自由的生活。相信玛丽雅姆在天堂里也是欣慰的。莱拉在阿富汗恢复和平后回到阿富汗去追忆她的玛丽雅姆。莱拉会永远抱着对玛丽雅姆的感恩和怀念好好的活着。

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逃离了阿富汗在美国生活。而灿烂千阳里的主人公确是战争的受害者。灿烂千阳更深刻得讽刺了那场战争,主人公的苦难也是国家的苦难。这部作品将焦点放到两个女性身上,不仅彰显了女性的伟大与慈爱,更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光明与黑暗。这是胡塞尼的又一本佳作,令人感动,令人思考。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7

《灿烂千阳》之读后感《灿烂千阳》以两个女人的一生作为主线,讲述了在动乱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惨命运。莱拉是幸运的,从小在开明的父亲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随着房子被击中父母离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却又被希拉德设下的圈套误以为塔里克已经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发现自己有了塔里克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她违心地嫁给了希拉德。但是经历了种种磨难她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与塔里克还有孩子们在一起。玛丽雅姆作为一个“哈拉米”(私生子)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不幸,从那么期盼父亲的到来到去找父亲结果被远嫁到遥远的地方,离开了家,母 曾经与母亲娜娜在房顶看月亮,在树下看落叶,在河边钓鱼的日子只能是美丽的回忆,快乐只属于过去。最终,她选择自己一人承受杀人的惩罚不肯与莱拉共同离去。命运让莱拉与玛丽雅姆相识,并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从最初的敌视到后来的亲密如母女一般,莱拉在玛丽雅姆的帮助下(与希拉德对打中打死了他)脱离了苦海,而玛丽雅姆却被执行了死刑。但是玛丽雅姆在最后是平静淡然的离去,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得到了莱拉与莱拉孩子真心的爱,她用自己的最后力气帮助了她们,她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而当莱拉回到玛丽雅姆生活的小村庄,见到了玛丽雅姆生前喜爱的毛拉之孙,并打开了玛的父亲留给她的东西与信,莱拉哭了,玛丽雅姆的父亲扎里勒的忏悔与道歉来得太晚了,一切都成为了迟到的爱。

此书之前,我先看过了作者的前一本《追风筝的人》,印象颇深,那里的人们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于是便买下了这本《灿烂千阳》,这已经是第二遍阅读。书引领着我用眼用心去领略这个国家的风景、人物、事件。没有机会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书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这个井底之蛙能够读到并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经历过的体验。也许我还是不能更深刻的领会书中的内涵,还是无法想象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肤浅的认知,但是,这已然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与更纷繁复杂的命运。初看《追风筝的人》与《灿烂千阳》两书的名字,我错以为应该是轻松快乐的故事,当翻开书,一页页一字字地认真读过之后,便发现我真是大错特错了,虽然作者为这两个故事设置了还算不错的结局,但其中间的波折、痛苦、欺骗、暴力、水深火热却更让我记忆深刻。不知道灿烂的千阳是否能够最终照耀在他们身上,不知道风筝是否最终能够快乐地飘扬,只有祝福、只有祈盼。当经历了如此创伤的人们重新看见灿烂的太阳与舞动的风筝,那将是一幅更加美好与幸福的景象吧。虽然此书的内容已经了然于心,但是不会妨碍我的再次阅读。每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视角、新的感悟,每长一岁心智也会随之增长,对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所以,一本好书是可以看许多次而不厌烦的。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8

第二次读完《灿烂千阳》,耗时两个月零两天,中途断断续续的,情绪时出时进,但是每次都顺利进了,我自以为。

起初是为了我的小生意有内容可发,所以开始更新读书笔记,然而看到后来我仍然为这样的故事所着迷。

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看完时是一个怎样的境况,但是现在我满脑子都在想第一次好像看到了玛丽亚姆被行刑的模样,那么清晰可见,却没有在第二次中寻到一丝半点痕迹,是我自己出现记忆错位了,还是我仅仅只是看了不同版本的《灿烂千阳》呢?

但我又庆幸没有那个画面的细节描述,毕竟我自己在摘录笔记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刻意将暴力画面隐匿掉的,我是一个感情用事的读书记录者,对于我不喜欢的内容,即便作者的描写十分动人心扉,我也会选择一笔带过。

时间不同,心境自然不同,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也就随之变化,第二次阅读之后,我还能记得的画面:

一是玛丽亚姆徒步走到扎里勒的豪宅,却被关在门外等了一整天的可怜样子;

二是玛丽亚姆在公共浴室失去第一个孩子时恐慌无助的样子;

三是塔里克提着假腿冲向欺负莱拉的混混面前的样子;四是莱拉第一次在玛丽亚姆面前醒来的样子;

五是玛丽亚姆朝拉希德挥动铁锹的样子;

六是塔里克带着莱拉和两个孩子漫步林间的样子;

七是莱拉拿着书本被一群叽叽喳喳的恤孤院孩子围着的样子。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婚姻的女人,身边的朋友都在跟我谈论着孩子,我开始关注生育,从我自身的角度,我更能与故事中几度流产的玛丽亚姆和成为母亲的莱拉共情,孩子也成了我的重点关注对象。如果再进阶到下一个身份,我又会记住其他什么呢?

唯一有一点不变的,那就是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我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人们是幸福的,孩子都是无拘无束快乐着的。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9

为之深深感动、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现在身处的是多么幸福的环境…

作者用平缓的叙述串联了两位女性的人生、莱拉是不幸的、经受战争失去了父母和哥哥、被炸伤的时候偏偏遇到的是罪恶的拉希德、差点被拉希德置于死地、而她又是幸福的、她有自己的儿女、有爱她的塔克里和和谐温暖的父母、她在黑暗中遇到了玛丽雅姆、一个愿意为她付出生命的人;相比之下玛利亚姆就没有那么幸运、作为一个一个身份低危的私生女、热切渴望着父亲的疼爱、而因为父亲碍于面子没有给予过她应有的疼爱、后来嫁给拉希德更是苦难的加重、多次流产、动不动的殴打、为了解救莱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后也没能够看到父亲迟到的忏悔。

正如哪句话所言、人们数不清他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正如人们数不清她的隔壁有一千个太阳。对于莱拉来说、玛丽雅姆就是她的太阳、今日温暖平静如月光抚照样的生活、是玛丽雅姆用自己的光芒奋力燃烧带给她的。那灿烂千阳就是美丽的玛丽雅姆、就是她留给她的希望。

她和塔克里新孕育的生命代表了希望、她会有一个如阳光般温暖的名字:玛丽雅姆。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10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有一次看艾玛·沃森采访马拉拉的一个访谈节目里,她问马拉拉,最近在看什么书。马拉拉说《灿烂千阳》。然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是《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写的,才知道这本书如此畅销,反响很大。再然后,我终于把这本书一口气看完了。其实,本书故事太悲惨,是通过两名所嫁非人的女性,揭示代际之间的谅解,以及母爱的力量如何完成两位女角的自我救赎。真的没有一丝阳光的愉悦,灿烂千阳只是不幸的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一种深深的渴望!

然而最令人惊讶的,还是她们对待层出不穷的苦难的态度。当苦难达到无法容忍的时候,宗教在她们内心所显示的力量。

故事最后,莱拉毅然决然回到故乡教书育人。也许只有经历过战乱,经历过背井离乡的人,才能理解那对千疮百孔的故土的深情厚意。

最最最后,还是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乱,愿面纱下的尘埃也是光,愿苦难中永远伴随着希望,愿信仰让前路充满阳光,愿你我都可以共享这千阳。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11

《灿烂千阳》的阅读纯属偶然,第一本卡勒德·胡赛尼的书是《追风筝的人》,在地铁报上断断续续的读了后买来读的,读完后也向朋友力荐,觉得这本书真正写的是好,感动,从头到尾的感动。看完后,也私下很有负罪感的感到幸福,因为自我生活在和平盛 当看到《灿烂千阳》的作者与《追风筝的人》同为一人的时候,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我不要看,我怕我背负不起书中沉重的感觉。

前些日子在当当买了一堆书,书送到家里,才突然忆起,这本书,是说不要看的。但既然买了,总没有不看的道理,况且作者以前的作品也是我极尽溢美之辞赞扬的。这本书看完的感觉,一是震撼二是心酸,书中以一个不幸女人的一生为线索(此刻觉得,这个国度的女人,大概离幸福的距离比任何地方的都要远点)从她的视角写出国家的动荡对国民的影响。这话太笼统,可总结来,就是这感觉。里面有很多家暴的情节,并没有描述到多么详细,但聊聊数语却带给人无数的想象空间,看的我每每忍不住自心底寒战起来。也对玛丽雅姆生出敬佩,这样的环境下,她依然肯用她的爱心温暖另个与她同样不幸的人。书中有个细节描述到莱拉的父亲带他们兄妹去卡米扬大佛游玩,写到周围景观的闲散适宜,农人在田间劳作,农作物在微风中俯仰。我的思绪也仿佛被带到那个孕育温馨、神秘与期盼的下午,数章后一笔带过大佛被毁,伴随同时的还有恋人的失散和亲人的过世,虽然没有过多的描述,却有种心酸的感觉让我无法继续读下去。卡米扬大佛的被毁以前在新闻里看到过,只有看到书里带过,才真正相信,它真的被毁了,一向都不相信,这样一件民族瑰宝,怎样就会被毁了,怎样会下得了手。结尾有点点大团圆性的,莱拉和她的爱人踏上了回乡的路程,寻找身心的最终归宿。这个,我有点点怀疑,当一个人,做为人的基本权利被彻底否决,彻底践踏后,他仍然会将否决与践踏他的地�

阿富汗,一个多么遥远而让人费解的地方。

《灿烂千阳》的读后感 篇12

《灿烂千阳》是卡勒德胡赛尼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它的力度与深度都超过了处女作《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展现了阿富汗半个世纪血泪纵横的战争史,它以玛利雅姆和莱拉为代表叙述了阿富汗女性悲催的一生。书中的主人公玛利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形同陌路。她成了喀布尔一位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争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和恋人,也被迫嫁给了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 刚开始,玛利雅姆与莱拉水火不容,但经历了照顾莱拉的孩子阿茲沙、共同喝下午茶等事情后,两人又缔结情谊,如同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有一天,莱拉在街上遇见了他人声称已经去世的恋人塔里克,拉希德多年的骗局终于被揭穿了!事情败露后,拉希德用皮带狠狠地抽打莱拉,玛利雅姆不断阻止。“结婚二十七年,他已经从她这儿夺走太多,她不会看着他把莱拉也抢走。”于是,玛利雅姆抓起一把铁楸向拉希德砸去。埋葬了拉希德后,莱拉与塔里克带着孩子逃往巴基斯坦,而玛利雅姆却走上了断头台……

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玛利雅姆和莱拉在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她们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联合起来勇敢地对付拉希德,这就是她们决定自己的生活轨迹的表现。玛利雅姆与莱拉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抗争,令《灿烂千阳》始终点缀着一丝希望,正如书中的这样一段话:“尽管生命充满痛苦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当然,《灿烂千阳》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幸运:我生活在一个远离战争,和平安定的时代,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在莱拉与塔里克这对共同经历着种种战争的恋人身上,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爱是平淡,是陪伴,是简单。

总之,《灿烂千阳》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13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