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7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 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成语鲜衣怒马: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如: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又如:鸦片洋标束锦装,鲜衣怒马浮云队。——清·陈寅《驭仆篇》

成语知其不可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如:茅盾《从<风洞山传奇>说起》:“在明末诸忠臣中,我对于瞿式耜的评价,比史可法还高些……因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 ”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这些天,看完了林语堂为苏东坡写的传记。在看这本书之前,一直在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中自始至终笼罩着的对旧上海昔日繁华的怀旧气息以及王安忆略显晦涩冗长的叙述笔调,确实有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再翻开这本《苏东坡传》,不得不说确实是让人有眼前一亮,心旷神怡之感。

这本传记是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成,又由张振玉翻译成中文的。一个中国作家写的东西却要由别人来把它翻译成中文,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不过好在译者很用心,也很有功底,使得整本书的语言十分的精致典雅,基本上没有英文翻译成中文的那种隔的感觉,甚至很有些像林语堂自己的行文风格。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实在是非常喜欢,因为它记述的是苏东坡这样一位如此可爱的大文豪的生平经历。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 我想,正是因为这份喜欢和了解,使得整本书充斥着一股热情和张力。

林语堂带着对苏东坡的喜欢、崇拜、理解、佩服,甚至是惺惺相惜来写他,在叙述苏东坡的生平经历的同时又不忘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见解。这是两颗相似的心灵之间的碰撞,因此下笔成文就必然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我觉得,正是这份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激情、潇洒和自信构成了这本传记的灵魂之所在。它也许不像其他的传记那么的注重叙述的脉络和条理,而更多的是随性所至地叙述苏东坡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也许看上去有些散漫,但正是在这份散漫与洒脱不羁之中,我看到了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与豪情诗人苏东坡的心灵契合,它深深地感染了我。

翻开这本传记,我满眼看到的都是苏东坡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林语堂说他自从当官之后就没有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超过三年。他从家乡四川眉州出发,到开封,到凤翔,到杭州,到徐州,到密州,到黄州,到惠州,甚至还以六十一岁高龄被贬谪到当时尚属域外的海南,他的足迹由北至南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而这些却都是身不由己的。宋朝的官吏任命制度使得他在一个地方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而众群小的嫉妒毁谤又使他终生都笼罩在朋党之争的阴影里,遭致一贬再贬。所以林语堂说,中国的读书人如果能有其他的事做,最好就不要做官。

然而苏东坡的魅力之处就在于,他似乎总能以他的达观知命、乐观豁达来化解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巨大灾难的事情。他在黄州亲自躬耕,为衣食钱财而精打细算,完全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写出了前后赤壁赋、《浪淘沙·赤壁怀古》这些足以光耀千古的美文。他在海南食粮不继,与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他却在杂记中兴致勃勃地记载“食阳光止饿”的办法

他自己制墨,自己酿酒,自己采药,自己造房子,闲来无事时去附近的寺院转转,与高僧仙道聊聊,晚上与朝云一起研习瑜伽之术。他充分利用每一天,让人感觉这似乎完全不像是在遭受贬谪。曾经我的一位老师说苏东坡是一个最善于从日常生活之中发现诗意、发现美的人。林语堂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兼具蟒蛇的智慧与鸽子的温柔的天地间的凤毛麟角,是在一提起他时,就能引起中国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人。秦观的诗说得最好“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这“天真”二字真是道尽了苏东坡人格的最大魅力之所在。我看着他的传记,突然想到,世间竟有像他这样才华和人格都接近完美的人,而这样的人竟然就是我们一千年前的先祖,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璨若星斗的诗句以及那么多风趣优雅的逸闻趣事,可以供我们细细品味咂摸,我想我们真是太幸运了!我想起了一句话“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用它来形容苏东坡当是再恰当不过了!

书中另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就是苏东坡和弟弟子由的手足情。长期以来我一直非常遗憾,鲁迅和周作人这样一对本来可 我一直在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对兄弟或姐妹,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彼此理解并引为知己;他们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工作上相互帮助,一起走完漫漫人生路,以他们的手足之情温暖和照耀整个文坛的呢?而现在,我找到了,苏东坡和苏子由,这两兄弟,我每次看到书中提起他们俩时,总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这样的知己又正好是自己的手足同胞,这是人生何等的幸事呀!书中多次写到了兄弟二人分别时的场景。苏东坡前往凤翔任通判,他们生平第一次分手时。子由送行四十里才肯离开;东坡则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望见,才赶程前进。他在诗中写道“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多雨何时听萧瑟。知君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这种“风雨同床”的约定我现在读来仍然觉得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他们二人经常写诗互相唱和,而巧的是,每回苏东坡只要想起子由,他总能写出最好的诗来,他那首为怀念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真是写尽了千古中秋之作。苏东坡曾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我读到这句诗时,真是有落泪的冲动,那种在茫茫人海之中却只有一个亲人相依为命,相知相守的感觉,是心酸,更是温暖吧。

另外,我非常喜欢林语堂写的苏东坡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眉州,以及后来任杭州太守的那几段,很有一种优雅、恬淡、明媚、舒适的小城镇生活的味道。也许是因为林语堂面对的是美国的读者吧,为了更便于理解和接受,他在写这本书时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花了较多笔墨不急不缓地描绘了北宋年间眉州城、开封城、杭州城的街道布局、城市设施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情况,于散漫悠闲的文字中,很有一些诗意的味道。林语堂一定是很喜欢杭州吧,我觉得他关于苏东坡在杭州的两段写得尤其的好,杭州的如画风景、名妓高僧,以及苏东坡在此期间所建的工程,都仿佛近在眼前;那个年代里杭州的繁华绮丽、风情韵致,也是如在眼前,令人神往。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最初的`阅读动机无非是消遣下时光,至多见贤思齐而已,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感到收获远不仅此: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可敬、可爱又可亲的真实的伟人形象,看到了一段最纯粹文人在最复杂朝廷里的宦海沉浮史,看到了人性与命运的抗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看到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看到了至真至善的赤子之心。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4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出现,被刻上党人碑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政治上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轼以他坦荡胸怀, 尽情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身份已融于苏东坡血液深处,释放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在他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 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注解。

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依然坦然,可以笑罗什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一代文宗撒手人寰,留下,是千古文人标杆,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个诗、文、词、书、画都已登峰造极的人,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一生的人,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的人。他至始至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精神,即使是在被贬、诬陷和被囚禁时。这样一个人怎能不让我敬佩?怎能不让世人敬佩?这几天,我品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一本著作——《苏东坡传》。“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正是书中所讲述的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它使我沉迷其中,并略有所悟。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与世人眼中不一样的苏东坡。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副图画和四个繁体的字——蘇東坡傳。那幅图画则是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的作品:《苏东坡赤壁吟啸图》。只见苏轼站在赤壁岸边,背后是滚滚的浪花。他的衣襟随风飘起,仿佛正在感受历史的沧桑。画上还书有一首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简洁的封面有着浓浓的古风气息,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苏东坡的豪情。带着一种敬畏和敬佩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苏轼的青年时期还算比较顺利,他努力减轻变法给人民带来的负担,他在徐州治理洪水,在杭州整治西湖。但他的人生到了壮年就开始了转折。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御史弹劾,幸而仁宗的皇后喜爱苏东坡的诗与文采,在临终前还留下了不要为难苏东坡的遗言,皇帝也无杀他之意,于是他被宽恕贬谪黄州,但他还是在狱中度过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他的后半生也过得不好,连续数次遭贬,甚至要自己耕作维持生活。但他的乐观丝毫不减,还游历做诗,创造美食,也经历过磨难,就这样奇特地了此一生。

“唐宋八大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他们三人被称为“三苏”。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还是苏轼。从小到大,我学过无数苏轼的诗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写的是多么美妙的杨花!还有那首中秋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篇文章的标题便是出自《定风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最后,还有我最喜欢的两首词——《江城子》,一首写的是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首写的是思念,“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八大家中的另一奇才,欧阳修,曾说过:“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要知道,当时的学者都惧怕欧阳修的意见。他还对他的儿子说过:“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这句话后来果然应验了,在苏东坡逝世后十年,真的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在谈论苏东坡。当他的著作遭朝廷禁止时,还有人在偷读。后来,他的字画碑文卖到了数十万钱。当金国入侵时还专门索取苏东坡的书画作品,因为他的名声早已传到塞外的异族之邦。苏轼,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啊!

话说,他还爱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黄州猪肉贱,因此他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著名的“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道菜极其简单,清水和猪肉,加酱油,用文火炖煮就行了。还有“东坡汤”,用两层的锅,米饭在菜汤上蒸,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他还有做鱼的方法,用冷水洗净鲤鱼,抹上一点盐,里面塞上白菜心,放入煎锅,放几根小葱白,半熟时放姜、咸萝卜汁和酒,快好时放橘子片,完工。我看到这些又一次肃然起敬:被贬了还有心情去做菜、创造菜吃。

他的为人是大度又乐于助人的。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下面的故事。一个人欠钱不还,被告到了苏东坡那里,一问欠钱的原因,原来春天下雨,那人的扇子卖不出去,于是苏轼在扇子上题了字画,不一会儿就卖光了,那人自然感恩戴德。还有一个怕遭到官府盘剥,恶人抢劫的书生借用苏轼的名气在盘缠上写下了一张有苏轼和苏辙名字的纸条,被抓到苏轼面前后,苏轼真写了一张字条和一封信,让他把信交给苏辙,让他尽管放心,被抓到皇帝面前都没事!一是乐于助人,二则是宽容、大方,不计较别人的盗名。苏东坡不愧深得民心!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其实是艰难困苦的。就因为宋朝当时的一道规定,官吏在任意一个地方的任期都不得超过三年,又因为他的被贬,他去过全国十几个地方,例如徐州、杭州、密州、苏州、定州、英州、汝州、黄州、广州、惠州。而且,他的一些敌人仍在对他进行打压,比如说李定、邓绾、章惇。他们让苏东坡一次又一次地降官,还把他贬到了当时还不是中国领土的海南。即便如此,他的性格又一次震撼了我。他在那个地方还在做墨汁,烧松木获取灰时差点把房子点着了,但他也毫不在意。试问谁能做到这一点?

也许在苏东坡的心里,始终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信念。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他依然坚定。就像那句词:“任敌围困千万重,我自巍然不动。”面对挫折,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就能度过一切难关。经历过坎坷、曲折、磨难的人,才能成为有用之才,才能被铭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畏艰险,奋力前行,这就是苏东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愧是一个豪放派的词人,历经风霜,可是,风霜,谁怕?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东坡,东坡,一位住在东坡上的诗人。号东坡居士此名看似随意,但又何常不体现了苏轼的潇洒与豁达呢!

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瞬时令我感到即使隔着千年的岁月,也能如此近距离得感受到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妙笔。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幸运的。尽管他被一贬再贬,但他却也总能发现生活的欢乐,也许正是这个不同的'机遇,让他走遍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尝遍了世间美味,他从不居高临下得看待百姓,而是真正的融入百姓们的生活,下田耕地向农民讨教经验,分享美食,细听乡下趣事。如此一比,离别官场倒是享得了一份清闲。

李白的一生逍遥似仙人,杜甫的一生难免略显苦难,唯有苏轼最令我敬佩。他是诗人,亦可以是农民,是酿酒师、是学者、是工程师…。.他的无所不能更是启迪了我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他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般永留千古!

这是一份横跨千年的精神宝典。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7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以前如果别人问我,他是个怎样的人,我可能不会回答。而现在,我会大声道,“苏轼就是苏轼,他是一个活得十分像自己的人啊!”

以前从未好好了解过苏轼,只知道他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那些诗,不过是顺手拈来,没什么深意。读了《东坡传》后,我才进一步的了解了他。知道了他年少时有光明的仕途,后来一步步被贬,但他从未放弃,始终潇洒地做着自己。他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也不清高孤傲,即使被贬,也甘愿与民同甘共苦。依我看来,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啊!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流放到偏远地方,他虽难过、绝望,却从未放弃心中的执念与向往。努力使自己的内心接受这一切,认为一切仍然善意美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的内心才是真正的`强大啊!

我只想说苏东坡,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