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读后感1000字优秀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

台北人读后感900字 1

好悲凉的一本书。这十四篇中除《永远的伊雪豔》外都是悲剧,在白先勇的心裡是否有很大的黑暗佔据著,亦或是那时代的台北人就是如此,否则白先勇怎会写得如此悲情。

对台北人这本书,我由写景、人物、过去和现在,三方面来做分析和欣赏。

一.写景

白先勇写的景色好似活脱脱的出现在眼前,如:《永远的伊雪艳》客厅的家俱一色是桃花心木红桌椅,到过伊公馆的人,都讚伊雪豔的客厅佈置妥贴,教人坐著不肯动身。《一把青》从前看戏,什麽事都懵懵懂懂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拉面皮、扯眉毛、脸上就没剩下一块肉没受过罪的。发得一肚皮成饼成饼的热痱子,奇痒难耐。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那园子的花,《秋思》裡描写的「一捧花」等多如亲眼目睹,历历在目般,出现在脑海中,而脑海中沉浮最多次的是《孤恋花》,也许是电视上层经播过,也许是小说内容太过激烈,浪我沉思许久,为什麽「总司令」喜欢向五宝、娟娟如此悲惨的女子?因他们美丽?还是这喜欢是由怜悯产生的?我对「总司令」很好奇。

二.人物的描写

我看的眼花撩乱,叹为观止,已不是能用栩栩如生来的字眼来形容的,例:《国葬》的「铁军司令」和尚头也不回,一袭玄色袈裟,寒风裡飘飘曳曳,转瞬间,只剩下一团黑影。《冬夜》巷子裡一片漆黑,与点无边无境的飘洒著。余教授和吴国驻两人依在一起,踏著巷子裡的积水、一步一步、迟缓、蹒跚、蹭蹬著。《思秋》华夫人像台面上一隻首饰盒打开,村聪似的一把手指只间红的血点子一般。《花桥荣记》老板娘:哪裡拼的上我们桂林人?一站出来,男男女女,谁不沾著几分山水的灵气,像是苍蝇沾了血赶也赶不走,我先生就是著样给我搭上的。《孤恋花》五宝、娟娟的悲苦神情。唱歌时,爱把双眉蹵成一堆,一段二黄,满腔怨情都给唱尽似。白先勇描写人物的`看法,我认为有三分像红楼梦,剩下的七分是自创的。

三.过去和现在

台北人的十四篇中,每一篇都有提到,现在和过去,在过去都是美好、幸运、开心的生活,那时有谁会想到往后的日子裡,会有著麽大的变故,谁会想到?谁会有忧患意识?因而现在都是悲惨、不幸、痛苦的生活。台北人中的笔意,以我解读出的意思是白先勇同情悲剧的人就如欧阳子「白先勇的小说世界」中写的:唯读这种为了「今」而完全抛弃「昔」的人,白先勇那麽点责备的味道。但责备中又混杂了了解,好像不得不承认他们有道理:「当然,当然,分析起来还是你们对。」这感觉很奇怪好像心切成了两半,一半给「过去」一半给「现在」。

台北人读后感800字 2

《台北人》中的一系列人物当得八个字:“美人迟暮,英雄末路”。

白先勇写的是六七十年代的台北人,故事里的人物却仿佛活在若干年前,时光在他们的生命里不曾前行,即便许多东西已经不复旧貌。《一把青》里的朱青,多年后,已由素朴羞涩的少女变得美艳妖娆,却还是喜欢空军的小伙子,在灵魂深处,她还是和当年那个爱他却死于抗战的空军飞行员郭轸生活在一起;《岁除》中,赖名升喝着金门的高粱,念叨的是台儿庄的荣光,时间和空间都错位了;《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里,王雄对乖戾任性的丽儿一往情深,念念不忘中,丽儿是家乡小妹仔的倒影;《花桥荣记》里的卢先生一直怀恋的是留在大陆的恋人;《国葬》里将军已逝,老副官秦义方看到的是一身玄色袈裟的旧日同袍,说的是不堪回首的惨败往事;《梁父吟》里是一个已神衰气亏的老人,追忆辛亥年间少年意气的风云;《台北人》整篇就是一个《思旧赋》,不像身在台北,倒像金陵的一场旧梦,倒映在悠悠秦淮河水中,夕阳斜处,粼粼闪耀流淌六朝的金粉。只是事已换,物已移,人已非,留下的只有衰草旧院,天色沉沉。

白先勇写女人的篇章比男人出色,《一把青》、《花桥荣记》中甚至以以第一人称的`女性视角来描述故事,心思细腻,描述精准,金大班、尹雪艳,白先勇几句话勾勒出一个风尘女的精气神:“不管人事怎么变迁,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在台北仍旧穿着她那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一径那么浅浅的笑着,连眼角儿也不肯皱一下。”《游园惊梦》是整部短篇小说集内最精彩的一篇,一贯采用传统白描手法的白先勇,极罕见的融入了意识流笔法,钱夫人一段酒醉后心思的流转变换,时间空间交错迷幻,灯红酒绿之间,今昔如梦流过。

父亲是一代枭将,纵横南北,曾令当年中共第一猛将,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的林彪吃过数次大亏。儿子白先勇却沉溺于《牡丹亭》的男欢女爱笛韵箫音中不能自拔,写一些伤感沉痛的文字,描绘一些末路的英豪,迟暮的美人,当年叱咤疆场的父执们只怕有“虎父犬子”之叹。但将军的荣耀或失败,已随历史湮没,倒是文字的力量,穿透时光,创下不朽荣光。

《台北人》读后感 3

啊!这个作者!白先勇!好吧,我不陌生。因为红楼梦,对这个名字也很熟悉。原谅我的无知,看完这本书的前几个故事,我还是忍不住查了查他的性别,是男是女,我一直认为是男,结果居然真是男,居然不是女。我这个疑问也是让我醉了。

疑问的来由,就是有好几个短篇以� 我看我自己也无外乎是长头发,小眼睛,长胳膊,长腿,黄黄的皮。作为一个资深的脸盲、人盲者,每当看到描述人物的笔触总是忍不住细细的在心里勾勒那样一个人物,作者笔下的人物,在我思想中很饱满。

十四部短篇小说,不长,但很耐想。就像播放话剧一样,幕起,某一个场景,开始表演,然后幕落,然后幕再起,换了场景,换了人物,但依然能察觉到熟悉的统一感。他乡遇故知,本是一件温暖人心的事情,但书中的这些人物聚在一起,却怎么也抹不去深深的悲凉感。曾经天南海北,曾经各行各业,一朝沦为台北客。曾经的繁华荣耀,曾经的权势地位,曾经的举足轻重,曾经的貌美如花,曾经的羞涩清纯,曾经浓浓的乡情,都在这个异地发酵出了不同的味道。就像陈年的葡萄酒,无论制作之初多么甜如蜜,在时间里都能够品出苦涩的底蕴。

以前我不喜欢短篇,总觉得没头没尾,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现在我却能够为之着迷,究其原因,以前我喜欢跟着作者,看他所看,想他所想,如今我更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想去想。所以看书的喜好是渐变的,怪不得人家说三十岁之前把平庸的书看完吧,因为过了三十岁,你就不想看了。虽然我还没看完,我还想看,但兴趣已然大减,而且有些类型的书已经不打算看了,不想让思想那么沉醉在某一个美丽的泡泡,接受醒来的破碎。

有些书越看味道越淡,有些书越看味道越浓。书韵的厚重与我们的底蕴是相称的。

台北人读后感1100字 台北人读后感1100字 4

《永远的尹雪艳》讲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时隔半个世纪,看李敖上节目,说形容顶级的美女最恰当的词也是这个词。她一出来,旁边的都成了背景。尹雪艳也是这样的女子——“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尹雪艳也不爱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的了不得……”她来台北建立自己的尹公馆,维系着上海百乐门的标准,而且她待人接物有春风化雨的本事——鸿儒白丁都要来。尹雪艳的故事也充满曲折,但不要紧——她会把那些挫折抛在身后,继续往前。这也是绝代风华所必要的气度。

《一把青》讲述一个伤痛愈合的故事,朱青在第一任飞行员恋人坠机之后,死去活来——然而十几年后,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一次,她已经很平淡地看过去了。即使曾经把爱情当做一切而又失去的人,岁月也能照看好ta。

《岁除》和《冬夜》勾画了三个有“理想”的失意中年男子。一个在新年夜的醉酒豪言。他牛饮着,挥舞着,倒下了。但有人情味的是一圈老战友对他的体谅和关怀。一个想要抓住最后的腾达机会,一个虽然腾达却失去了理想,这两个人放在一起的对话,更是人生百般滋味叹着品。

《金大班的醉后一夜》是本 在离开夜总会的前夜却遇到了一些故事——精心栽培的小妹栽在了爱情的幻想中,搞大了肚子——不像自己二十年前狠心断绝,她拿一枚钻石戒指给小妹去生养。虽然骂得很凶,但金大班却让小妹不要受自己一样的伤,失去对爱情的希望。小说终止在她遇到一位和当年自己坠入爱情时很像的年轻男子跳舞的画面,她痛苦过,迷茫过,潇洒过,而现在就让这一切在一支舞中飘散吧。

《思旧赋》《梁父吟》《秋思》《国葬》刻画了四个怀旧的人,有的已迟暮,但对过去的缅怀和执着令人敬佩或唏嘘;有的不得不停下脚步,接受岁月的凋零。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孤恋花》《花桥荣记》《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讲了四个被岁月摧残的可怜人。读到他们的故事,会叹息或者哽咽——不好多说,因为每个故事背后都是鲜活的面容,你看到这些文字,那些人就会浮现。

《游园惊梦》是最长的一篇,而将钱夫人的人生和戏交织在一起的一段最为精彩。如果说语言的终点是音乐,而戏剧则是这终点站的辉煌建筑。这段的妙处在于,把钱夫人在戏曲和人生中的醉生梦死描写得入木三分,你以为在看一部小说,但却是在看一台戏;而当你觉得这是一台戏的时候,这却是在描写真实的人生。在这六页的戏曲描写中,钱夫人的戏与人生已经没有了边界。

这本小说看完之后,回味久久。我觉得不仅是这些精彩绝伦的描写,把台湾六七十年代的众生相刻画得十分生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他并没有要宣传什么正能量,也没有要拉人入地狱闲逛的黑暗——充分尊重每个人物的人生,却能在看到失望时的不悲叹,在绝望时也能留有的一丝从容。这份气度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台北人》读后感 5

看完白先勇的《台北人》就想起章诒和,有点找对位的意思。这本虽叫台北人其实整本都是讲外省人,即国民党去台湾那些军人,眷属和相关人员等等,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心心念念“回”大陆,和台湾当地人没什么关系,感觉书名叫外省人似乎更贴切。

章诒和这本里人物都和反右有关,文革坐牢的,斗死的,从人间消失的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官一代。

两本内容都很惨淡,《台北人》虽然中间也有对大段下层人的描写,甚至有几篇就是写女仆男仆等,但依然浓浓的上层阶级味道,这是天生就带有的军,官二代的因子,从小接触的就是锦衣玉食花红柳绿,而章议和《往事并不如烟》里她父辈那批人洋气万分,民盟原佬那些人哪个不是私货满满人又风流倜傥,光一个张伯驹的藏品就能让鉴宝节目羞愧的死去360次还不止。

章从小生活就是亲王府的派头,和袁世凯家族,康有为家族都来往频频。书里就算写落难,都一股子酸的不能再酸的:某~~你们欠我们的,你们这群SB(她确实能这样骂如果看过书能想象)。

白先勇的文字儒雅细腻,就连悲情都很隐忍,淡淡的,写女人又写的极好(尹雪艳,金大班,朱青)。就好似男同中的O,有时比女性更会发嗲浪语眉眼勾人。白先生也确实是男同中的O,我以为这是好事,他细腻的落在实处。

而章议和刚好相反,文字呼呼冒着热气,像男人,似乎那常年监狱生活潜移默化融进笔墨,而不止是铭刻入血肉,她要“赔偿”,哪怕她嘴上说不需要赔偿时。可她有什么错!她耍大小姐脾气怎么就不可以,她有这个资本和底气。

两位高官后代,一个台湾一个大陆,一个去美,一个关监狱。一个“娘”,一个“男人婆”。一个“有家不能回”,一个“家已非昔日”。这种错位般的对应,只叹多少亭台泯于历史烟花里。

最后从文学上,从艺术上,白先勇的《台北人》写的非常好,章议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算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成分更多,应该不在文学和艺术考量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