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让我百感交集的书,名叫《海伦·凯勒传》。
在海伦·凯勒她出生几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病,让她失去了宝贵的听力和那双将要探索世界的眼睛,从此他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重废残疾的人。
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学习,可谁也没料到她能凭着自己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向可怕的疾病挑战,在病魔面前,她没有屈服过、没有认输过。而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难以做到的困难。
海伦·凯勒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女孩,她凭着顽强的、惊人的意志学会了读书和说话,脾气不再暴躁,甚至开始和亲人以外的人沟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的嘉奖。
如果把我和海伦·凯勒相比,我是渺小的,她那种惊人的意志、顽强拼搏到底的精神、对美好明天的懂憬,无法与之相比。
《海伦·凯勒传》她给了我的是无比的震撼。我应该向海伦。凯勒学习,学习她那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精益求精、以拼搏到底的精神,实现了她人生最瑰丽的梦想的精神。
我是个很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人,在我所接触过的历史任务人物中。我认为综合能力居首的是建立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功过得失,所以李世民也不例外。可惜他死得太早,只做了二十三的皇帝。这个集政治,军事,文学,武功,治国,平天下等才能于一生的英主,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如果说李唐天下为什么 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语去赞美他,或许任何词语都不为过。这个五十四年生命中充满传奇色彩的男人,究竟有这什么样的惊人的能力和天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更多的人想到李世民第一反应就是玄武门之变。其实我觉得李世民早期的生活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李家在当时也算是达官贵族。李世民之父李渊是世袭的王爵,而李世民更是因为才能出众成为隋炀帝钦点的秦王,但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远不会满足这样的王爵。所以他在天下大乱的"黄金时段"劝父起兵。在深刻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后,他选择了勤王保政,进驻长安的第一步策略。这样既可以获得民心和休养的时间,也可以使各路反王相互争斗,消耗实力,李唐却可以坐收渔利。第二步打下洛阳,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在当时,洛阳是各家反王都想得到的地方,"得洛阳者得天下".有着出色军事才能的李世民当然会清楚这一点。第三,招揽人才,以为己用。打仗除了实力,更重要的是人才。李世民对人才的渴望和他出色的首领气质 ,使得投奔的英雄人物不计其数。当然,最终李唐的统一根本就是取决于李世民的这三点政策。所以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天下,更不会有后来的强盛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李世民只有二十二岁。
李嘉诚,一个让我非常钦佩的人。曾经偶然读过他的《诚信赢天下》之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读完李嘉诚传奇的一生,让我心存最深的不是他如何以超人之术创立的宏基伟业,而是他那和睦的待人处事态度和他对做任何事情的诚信态度。我想就是因为拥有这个才成就了他今天的事业,这就是”超”之所在。
做人诚信不可抛。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失去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
李嘉诚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
为什么他会如此成功,理由很简单,诚!经商的人恪守“价格无二,童叟无欺。”人无诚信不立。无诚信的人不可能做好人,也难以赢得别人的信任。
我想作为学生,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也有很多不诚实的行为。抄袭别人的作业,作弊,撒谎等等。选择诚信,因为是正确之选。在我们一一权衡之后,我们终会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是那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我们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就诚信而言,(书中令我佩服的还有很多,但李超人的诚信是我最敬佩的。)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还在开塑料花厂的时候,有位欧洲批发商看中了李嘉诚的企业,想大量收购,可这时刚好李的企业资金发生了问题,所以那位批发商在和李做生意之前附带一个条件,那就是找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做担保。李嘉诚在找不到担保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去开发新产品,结果他通宵赶出了9款样品。第二天连忙去和那个批发商交涉,他用自信而执着的口气说:”请相信我的信誉和能力,我的原则是做长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销,互利互惠”。批发商微笑的说:”我早已找好一个担保人了,那个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此次生意的成功更使长江公司实力上了一个台阶。
有时候我觉得名人的成功是运气,其实他们是付出了努力,有他们做人的坚定信念,种种原因才会让他们成功。其实离我们也并非遥不可及。一切来源于生活的点滴。
李嘉诚15岁的时候,其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当时为一间玩具厂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作之暇到也笑进修,补习文化。
这一点让我颇有感触,现在的我们,没有家庭的负担,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主干股,而我们仍旧颓废,不思进取,连本身的课堂都毫不在乎,更别提去夜校进修了。有时候我总想长大后赚很多钱来孝顺父母,其实现在父母希望的只是有着一份过硬的成绩单来回报他们。李嘉诚的坚强让我由衷的佩服。
背好诚信的行囊,抓牢诚信的行囊,人生路上的步履才更平稳,足音才会更坚实!
很早就知道,他崇拜杜甫。也知道,他不会轻易屈服。
或许他永远不及我的洒脱,我的漂泊,他有着太多的牵绊和无法冷漠。
许下了他奋斗终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几十个年头后,我们之间似乎隔着太平洋,唯一忘不掉他无可奈何的脊梁。
多年前,他终于如他的偶像,放弃了政治理想,寄身于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经营的是现在红的发紫的二人转。是有些大材小用了,那时却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
然而即使放弃了这么多,他的前途依然迷茫,道路的荆棘也仍旧旺盛。
不知他是得罪了谁,剧团的执照被滞留了。整个剧团十几口人眼巴巴的无所事事,心也涣散的不行。最急的是他,饭菜亦索然无味。
有人递给他“金点子”。
“文化局长的儿子今天结婚,你给上点贡,保证能行。”
“上贡?”
那人以为他在装,可他真的涉世未深。
“就是送礼,钱?!”
“这样不好吧,我们本就是清白的,送礼岂不是玷污了自己?”
“不要文邹邹的了,酸的要命,清高有什么用,你自己不活,也要想想剧团的演员吧。”
他似乎点点头,若有所思,该不该就这样沉沦,甚至硕说是“堕落”?他惊异着强笑着告诉我:“你看得到,我也明白,我已经离我的理想背道而驰了。可是,我真的尽力了。”他脸上抑郁而生的纹落已证明了一切。
最终,他把红包投进了捐款箱。
之后呢,也许他是放弃了事业。但永不会放弃理想。五斗米,不值得他去折腰,他的气概,他的胸怀。
一千多年前,他的名字叫“子美”。
当我阅读《宋庆龄传》时,我的手仿佛被宋庆龄奶奶牵去了,宋庆龄奶奶每每有空的时候就教我:爱祖国高于一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宋庆龄奶奶的话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我们要学习宋庆龄奶奶爱国的精神。一支叛变的军队想逮捕孙中山 ,并要攻打孙中山的住处。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后要宋庆龄跟他一起转移,宋庆龄不同意,她想的是如果她还没走,敌人就一定以为孙中山也在,这样孙中山才能安全撤离。宋庆龄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宋庆龄奶奶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虽然我们还小,还不能为建设祖国出力,但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学得更多的知识,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我们要学习宋庆龄奶奶仁爱的品质。宋庆龄因为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国际和平奖金,用这些钱,她完全可以过上十分舒适、十分体面,甚至是豪华的生活,但是宋庆龄看到山区的环境、医疗设施都很差,孕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她不忍心看到这么多孕妇因为难产和肚子里的新生儿一起死去。所以把斯大林 国际和平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福利院,建造了一座“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像宋庆龄奶奶那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
我们要学习宋庆龄奶奶勤俭节约的美德。宋庆龄有关节炎,所用的护膝 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头自己编织的;她的睡衣,是补了好几次的;她用的手绢还是她在解放前定做的,虽然已经有了破洞,但仍在使用;晚年她发胖了,旧衣服穿不下了,她就在旧衣服的衣腰、裤腰上加条,整理好以后再穿……在宋庆龄奶奶等革命先辈的努力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变的非常好,可就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没有做到省吃俭用,我们经常能看见垃圾桶里被小朋友丢弃的娃娃,被浪费的粮食。这能对的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吗?我们要把宋庆龄奶奶当作榜样,做到勤俭节约,节省每一度电,节省每一滴水……
让我们沿着宋庆龄奶奶的足迹向前走,早日做合格的接班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梦想的意境不一。有的人的梦想朴实简单;有的人的梦想浪漫飘逸;有的人梦想丰富多彩;有的人的梦想,是把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连在一起。他们大气磅礴的圆梦历程总是引起中国和世界的关注,而袁隆平爷爷就是拥有这种梦想的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杂交水稻专家。
翻开《梦圆大地:袁隆平传》,我一步步走近袁隆平爷爷。从书中,我知道了袁隆平爷爷是驰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有两大梦想:“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他那坚定的信念和永不止息的创新活力
20世纪60年代初年,袁隆平爷爷提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1973年,以袁隆平爷爷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1986年他提出了“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观念,经过整整六年的艰难公关,袁隆平爷爷与研究人员成功的突破了的关键技术,并获得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7年袁隆平爷爷在国际“超级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袁隆平爷爷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大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的基础,瞧瞧,多么触不可及的数字啊!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他心怀天下的情怀
如果你想问我究竟要说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袁隆平爷爷为了人类摆脱饥荒做出巨大贡献,他在高产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帮助亚非大部分地区缓解了饥饿和贫困。也就是说,袁隆平爷爷是我们共同的民族英雄。
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词句中,有一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中美丽的夏天,把我们带到了秋日丰收的憧憬中。如今,袁隆平爷爷和无数科技人员追逐超级稻亩产新目标的影响。正在万里田畴中化为浪漫清波,这在外国专家眼中形成的是“RiceWaterfull”的美景,如果古人们能看到,定会写出更加迷人美丽的诗词!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淡泊于名利,真实自我的情怀
看完书的我也懂了什么叫袁隆平精神,很简单,就是朴实厚道、务实求真,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我同时也在想,我无法向袁隆平爷爷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那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吃饭不挑食,又比如在学习上不怕困难与失败,并脚踏实地往前走。也许往日没有,那便从今天开始吧!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无价。他把自己,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一介农夫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这一个民族崛起最古老的密码。
或许是上帝见识到他的才华,邀请他到天堂,让他展示一番,又或许上帝见了他的才华,想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占为己有,便不将他归还于我们。
合上书,我对未来的学习似乎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梦想也似乎愈来愈清晰起来。我会沿着袁隆平爷爷的足迹继续走下去……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科西嘉岛,小时候家人叫他拿波里昂尼。父亲夏尔·波拿巴,是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母亲莱蒂齐亚·波拿巴,是一个坚忍不拔的女子,也是一位严酷的母亲。
1778年,拿破仑9岁那年,为了生计,他跟随父亲、舅舅约瑟夫·费舍及兄长约瑟夫离开母亲从阿雅克肖港出发前往法国。从此以后,兄长约瑟夫走向了神甫,拿破仑去了军校,舅舅做了神职人员,四人去法标志着拿破仑的少年时代从此结束。
少年时代的拿破仑没有波澜起伏,但军校的生活却开始改变他的人生。家庭的清贫使得他过早的成熟,刚刚进入军校仅仅9岁的他便深知,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努力,他在这个世界上将一无所有,当时他的成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在军校时,他相信他的意志力注定会使他成功。为了毫不怀疑的取得成功,他充分利用军校提供的一切优越性,无论多么谦卑也在所不惜。
1784年,15岁的拿破仑进入了巴黎皇家军官学校。由于扎实的数学功底,
拿破仑沉默寡言、勤奋好学。他对于抽象的科学他能够运用自如,其数学和地理知识扎实。他安静而孤独,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负不凡。
拿破仑一生体现出了人类的超越性,他是个愤怒的理想主义者。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改变整个欧洲的丰功伟绩,还有他的勤奋与荣誉。
拿破仑自己这样形容:“事业和前程的大门是向有才华的人敞开的,而不论其出身或财产如何。”对于我来说,如果可以归类的话,自己的永不满足和大胆的欲望可以归类到野心。野心是拿破仑心智的原动力和他意志的永恒实质,它是如此紧密,以至不能同他本身区别开来,甚至有时还达到了不知不觉的程度。
法国人视拿破
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给我们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人的骄傲!
钱学森从小就出身在名望很高的钱氏家族里。他的爸爸钱均夫小时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去过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大家要投身民主革命。他的妈妈章兰娟是杭州一位富商的女儿,她聪明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力非常强,擅长数学,在家里一心辅导钱学森背诵唐诗、画画、写毛笔字。钱学森出生在这样幸福的家庭里,为他将来的成才打下了很好的的基础。
钱学森从小就非常好学,学习成绩超常,是班里的优等生。他还有很充分的`观察力:他自己做的飞镖飞得又远又稳,谁的飞镖都赶不上它,原来钱学森在做飞镖时运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这可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后来上了师大附中学习。
紧接着,他又考上了上海交大,而后去美国留学,拜冯·卡门为师。经过了冯·卡门的深度栽培下,钱学森成为了麻省理工大学的正教授。而他却一心想着回国,将来让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因为美国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于是把钱学森扣留在美国。最后钱学森接到了美国准予他离开的通知,于是他便回到了他梦寐已久的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全力搞好导弹和航天事业。因为钱学森的帮助,中国的第一颗仿制近程导弹、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和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成功。钱学森在2009年获得“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奖”,在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
钱学森在这一生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了无穷的宝藏,他给中国留下了璀璨的辉煌!
我觉得钱学森能成才的关键除了家庭,除了充分的观察力,还有学习兴趣的缘故。钱学森可不是那种凭打骂驯出来的,而是他自己本来就很好学。他好学也有师大附中的功劳,因为师大附中没有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只要求打好理解的基础。由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你爱学习,你就肯定能得个好成绩。即使你能靠硬逼而让学习优秀,那不仅非常枯燥,而且你不会增加自己的观点,只是将你所知道的固定答案交出,相反,如果你有学习兴趣,那你肯定就会加入很多你自己独一无二的观点。所以我也要从小就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江角沾杂着朦胧的烟雨,宛如一幅水墨画,与岸的堤柳勾出水的温柔。这里,也是林徽因的故乡。
我细读《林徽因传》,读她与徐志摩的初见再遇、邂逅与离别。她是一道风景,定格于一个属于她的时代。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她,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仿若一杯淡雅的清茶,有着淡淡的暗香。有人说:“林徽因被封在了四月天,与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与梁间的燕子做了玩伴,与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在我眼里,她是那傲岸的莲,微风细雨中,挺立在江南的水塘。
林徽因出生于官宦之家,有着优秀的血统。盛夏的江南,一如既住的平静,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散发着古城的清幽气息。她的出生给林氏家族带来莫大欢喜,她爱书中的诗词歌赋,爱墨的古色古香,但她的童年,是一段痛苦的回忆。因为母亲不受父亲的喜爱,多愁善感的林徽因爱那个疼爱她的父亲,又恨他对母亲的冷淡无情。这看似完美的生活,却暗藏许多的无奈。
那时,她早已不再年轻,“若说二十岁的少女是井水,清爽中带着心人心脾的甘冽;三十岁的女子是甜酒,温和中掺杂着厚重的辛辣;四十岁的妇人是清茗,蕴含了人生百般苦涩,却能体味一丝回甘。”现在的林徽因是香醇的咖啡,经历过岁月的烘焙和碾磨。经过生活中的、情感中的酸甜苦辣,最后只剩下苦……但那苦后,是无穷的回味,使人提上了精神,这就是林徽因当时的精神状态。
徐志摩是林徽因人生感情中的一大篇章。康桥给过他们美好的相拥,也记住他们多情的回眸。微风翻开潮湿的书卷,恍如隔世的邂逅,人生聚散原本寻常,有时,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那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生并不都是圆满的,好茶不定配好壶,好花不定配好瓶,遗憾也是美,我们不需追求完美的人生。像林徽因那样,尝遍人生百态,感受每一个味道的美妙,即使不完美,也能活成人间的四月天。
断断续续花了一周时间听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很推荐中版君的讲书,挺抓人的。现在明白为什么梁文道《一千零一夜》要用这本书开场了,“美国梦”与“中国梦”何其相似,于是又去复习了一遍。道长足足讲了三集,差不多40分钟,讲书的内容时候不多,更多的时候是谈论“Jazz Age”,谈人生中孤注一掷的挣扎与落空。菲茨杰拉德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五年前,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版时,美人华服、奢靡宴会让人印象深刻,金碧辉煌而又颓败丧乱。菲茨杰拉德的语言其实很克制,电影为那个爵士时代作了注脚,那样的纸醉金迷令人目眩神迷又空虚困顿。女主穿着Prada的定制礼服戴着Tiffany的头饰,完全是我想象中黛西的模样,天真娇俏又世故无情。小李子把盖茨比的意气风发和一往情深拿捏得恰到好处,特别是书中描写尼克第一次见到盖茨比的笑容:
“这种微笑是极为罕见的微笑,带有一种令人无比放心的感觉,也许你一辈子只可能碰上四五次。一瞬间这种微笑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然而又一瞬间,它凝聚到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偏爱。他所表现出的对你理解的程度,恰恰是你想要被理解的程度。”
尼克最后对盖茨比说,“他们都是烂人,那帮混蛋全部加起来也没你高贵”,这样的尊敬是对诚实面对自己欲望并为之努力的人的认可,是对大难临头仍然护着那朵玫瑰花的骑士的礼赞。
我 这不是一部爱情片,没有《恋恋笔记本》里的缠绵悱恻,爱情并没有打破阶级与现实,爱情也并没有圆盖茨比的梦,菲茨杰拉德恰恰通过这样的言情剧去写那个时代里的一个小人物,用尽力气攀登到人生顶峰,诡谲又必然地轰然倒塌。
听到最后写到宾客散尽野草横生的华厦,雨中无人参加的葬礼,那个时候,饿着肚子的我在嘈杂的超市里囤积着宅居周的吃食,一走出商场,天黑尽了。“我们便这样,扬着船帆,逆水行舟。而浪潮奔流不歇,又不停将我们推向过去。”这是书的结语,台湾译者汪芃的译文像拍打海岸的浪潮,那声音也消散在黑夜里。
读完《林则徐传》,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与兴奋。
“虎门销烟”发生在清道光年间,道光皇帝听取了林则徐等大臣的进谏,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林则徐一到广东就通过各种方法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雇用大批民工,在虎门滩开始当众销毁缴获的鸦。片,共历时23天,总重量达到1。2万吨。
这场振奋人心的销烟运动唤醒了许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华的贸易掠夺,灭了他们的威风,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次禁烟运动的胜利还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抗击外来侵略具有标志性意义。这场运动不仅仅销毁了鸦。片,严厉地警告了英国鸦。片商,还坚定了中国民众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和永不屈服的信念。所以这次禁烟运动几乎震惊了全世界。
虽然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但也发生过类似“虎门销烟”这样助长中国人志气的壮举。还记得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典礼上的阅兵仪式吗?国家领导人和众多观礼者检阅了国防部队,有陆军、空军、海军、二炮部队、民兵部队和武警部队等。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除了步兵14个方队,空中方队12个编队,车辆30个方队和装备方队外,居然还有五种型号的108枚导弹也随之一起接受了检阅。中国通过这场盛大隆重的阅兵仪式,以及接受检阅的多种高尖端武器,向世界庄严地宣告道:“中国站起来了!”
“虎门销烟”如今已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抗击外来侵略的典型事例。每当我想到这个故事,内心就会升起无法遏制的激动与兴奋。中国人民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在群山环抱之中,隐藏着一座小小的村庄。在这个小村里,住着一群淳朴漂亮的姑娘们。而有了一天,改变了她们的生活。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盘旋着跨过群山,钻过隧道,蜿蜒到了小村之中。
香雪就是那群姑娘之 但每每当那列冒着白色蒸汽的钢铁巨龙缓缓来到小村之中,姑娘们就会草草地扒几口晚饭,然后冲到梳妆台前,仔细地梳妆打扮起来,而香雪总是第一个走出家门。
不过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其他姑娘们感兴趣的是乘客的首饰和漂亮的乘务员,而香雪,她注意的是乘客的文具用品,她关心的是北京的大学怎么样招生。尤其是那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让� 她因此而与众不同,因为她的身上有着清纯脱俗、积极向上的光彩。
香雪是小山村唯一的初中生。她因贫穷而被公社中学的同学所歧视,同学们处处贬低她、嘲讽她。而这种歧视而萌生了香雪走出贫穷的决心。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要去摆脱这种贫穷。这时的香雪,清纯中又透出了无与伦比的刚毅。
香雪,她也是一个不愿占别人便宜、不愿欠别人人情的人。在不小心登上开动的火车之后,她找到了那个铅笔盒的拥有者,想要用鸡蛋交换铅笔盒。尽管女学生告诉香雪要把铅笔盒送给她,并且说自己没法把鸡蛋带回去吃,但香雪仍旧执着地把鸡蛋塞到了女学生的座位底下,然后飞快地奔下了车。
而在到达下一个站点西山口时,旅客们都劝她在西山口住一晚上在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也让香雪去找他爱人的亲戚借宿一晚。但她拒绝了他们的好意,顶着黑夜一路回到了台儿沟。
也许香雪并不是一个胆子大的人,她走着夜路回到台儿沟可能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是香雪对山外面文明的向往,促使她克服困难。而香雪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和她的自爱自尊,让她能够有了走出大山的勇气和毅力。她拥有了对外面世界的幻想,也拥有了她对自己和台儿沟未来的幻想。她不再拘泥于这个小山沟里的村庄,而是将会走出大山,去到繁华的都市。
香雪青春的纯真和质朴,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希望香雪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这个寒假,看了一本书:《梵高传》,使我受益匪浅。
梵高这个人本身长得奇丑无比呢!他长着一双呆滞的大眼睛,深深地往下陷,一些鱼尾纹在他眼睛旁,目光显得很忧郁,并长着一对粗眉,它们让人觉得不搭配;还有一双小耳朵,小到像洋娃娃的耳朵,一个鹰钩鼻,鼻子向下塌,并且是秃顶呢!他的行动也很笨拙,呆头呆脑的。
梵高一生清贫,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画。梵高对画画简直着了迷,别人以为他疯了,叫他“伏热”,“伏热”的意思是“红胡子的疯子”!梵高不管它。他太热爱大自然了。
你可知道?梵高活的时候一幅画都没卖出去!但他死后他的画卖了大概有九千万的法郎!我给你举个例子:梵高在世的时候一幅《红色的葡萄园》只有四百法郎,可他死后这幅画是四千万多的法郎!梵高为了绘画奉献了很多甚至生命,他把自己的右耳朵给割了下来,并且让自己神志不清,神经受到破坏,以至后来,去世了……这是多么不幸呀。
我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梵高做事十分认真,全力以赴地画画,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绘画中。我想我们应该像他学习,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每当我们做完事后,应该首先问问自己:“我全力以赴了吗?我全神贯注的做这件事了吗?”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温森特·梵高!更让我们记住,做事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记得最初读的一本人物传记,是《夏洛蒂·勃朗特》,因为封面上人物恬淡的神情吸引我,还有钟情于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对于勃朗特三姐妹的好奇,细读之下才发现,通往作家的道路是异常崎岖的。
此次读《托尔斯泰》大传,也是对于作家作品的特殊喜爱,从《复活》到《战争与和平》,再到最喜爱的《安娜·卡列尼娜》,甚至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的一生过得很丰富。他出生贵族,后半生却因自己的身份苦苦挣扎于道德边缘,他同情农民,痛恨私有财产拥有者,越到晚年,他的思想越激进,这些都是他与家庭成员产生分歧的原因。
没有读这本传记之前,就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曾离家出走,因为妻子索菲亚偷看自己的日记,还有生活琐事上的一些原因。看完传记,真心觉得“清官难断家务事”,索菲亚有索菲亚的理由,托尔斯泰有托尔斯泰的难处。就像索菲亚的一生,完全献给了托尔斯泰。
从结婚后便连续数年为托尔斯泰生儿育女,除了照顾孩子们,就是在空余时间帮助托尔斯泰誊写手稿,而这些还不够,她还要鼓励托尔斯泰,帮他走出阴霾的情绪,走出文学路上的困惑。这些,对于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来说是致命的。
托尔斯泰成功的背后,不是索菲亚在默默奉献吗?对于托尔斯泰而言,他的问题出在精神上,物质生活的宽裕与精神生活的突变,导致自己痛恨贵族生活;而索菲亚却要接受双重折磨,生活中对全家人的照顾,精神上要开导丈夫,还要忍受子女骤然离去的悲痛,所有这一切不能得到丈夫的温言暖语,还要在日记里“饱览”丈夫做过的荒唐淫秽事。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二人的战争在晚年频繁爆发,再不似从前般了。
这样的人生不得不说是充实的,即便它后期不似先前一样,有些衰腐,但它毕竟光鲜过。托尔斯泰去世后,索菲亚得到了丈夫的版权,随后将自己精力放在出版托尔斯泰生前未出版的作品及信件上,为了丈夫的文字出版,她殚精竭力。
人生可能就是一个矛盾面,你想要过的生活和你正过着的生活往往无法吻合。越是这样,我们越是充满期待,心怀美好。
我喜欢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稍不如意,便觉得被人剥夺了自由,心理负担极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的出现成了鼓舞我的发条,让我在不如意之时耐下性子,隐忍着不是宣示懦弱,是为更高楼上更深层的目标。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万物皆有因,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更没有平白无故的失去。
我想,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一块励志碑,更是一道分水岭,它激励了我,让我看到了人性,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功背后的付出,这些都将补充在我的血液里,而我更希望它们渗进我的骨髓,化作我坚忍的力量。
一直以来,女儿弹琴的乐趣主要来自于学起来不太费劲,还经常被老师表扬。她真正感受到古典音乐本身的魅力,还是在开始演奏级的学习之后。
去年年底结束八级的学习后,老师布置了一首演奏级曲子给女儿——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这首曲子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加上在之前的师生音乐会上,也有学双排键的小朋友表演过《悲怆第三乐章》,女儿不禁跃跃欲试。
开始练习之前,女儿习惯先听一下其他钢琴家弹的音频,边听边过了一遍谱子。待听完全部三个乐章后,女儿直呼:“太好听了!可是也太难了!”我说:“实在现在能力达不到就先放放。”女儿却不肯,因为她一下子被这首曲子迷住了。通过自己的手将它在琴上表现出来,成了她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热切的愿望。
那段时间,女儿真是着魔了一般。以前放学回到家,女儿先吃吃喝喝,补充一下能量再开始写作业。现在是在学校时,利用各种空闲争分夺秒写作业,课间都不休息。回到家书包一放,就直奔钢琴而去,一弹一两个小时,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啃。
在女儿每天的琴声的耳濡目染下,我对这首曲子也渐渐熟悉了起来。女儿休息时,我和她分享自己听曲的感受:“听了这首曲子,再和之前你弹的八级曲子一对比,就觉得以前的曲子单薄单调了,以前的曲子像小溪、池塘,这首曲子像大江、大海,气势宏大、层次丰富、音域宽广。”女儿也很赞同,她的表达很直白:“弹了这首,之前的都觉得弹得没意思了。”
这首曲子给女儿的一大挑战是有不少手指跨度大的部分,而女儿的手比较小,整个手掌几乎要平趴在琴键上才能勉强够到。即便如此,女儿不肯放弃,依然坚持不懈地练习。每次上课,老师都会指出一堆问题,回到家来她就一遍遍地练呀、改呀,手指尖都有点裂开了也不罢休。
晚上睡前聊天,女儿的主要话题就是今天练哪个小节,她练了多少遍,还是不好听或者总算好听点了。还有一次,女儿和我说:“妈妈,我还会在脑子里练琴。那段下行音阶我总是断,我就在脑子里一遍遍想象着我不断地弹下来,还真挺管用呢,今天就有几次没断了。”我听了,感慨万千地说:“这就是贝多芬的魅力啊!能让你这么不辞辛苦、绞尽脑汁,还甘之如饴!”
这期间女儿还用她练习悲怆的过程作为素材写了一篇老师布置的作文。她在如何用语言描述这首曲子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她说:“我知道这首曲子的各个地方需要的音乐表情,但是我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出来。”我说罗曼·罗兰已经描写过了。
我翻出《约翰·克里斯多夫》,给她看这段话:
他认得这音乐,认得这愤怒的呼号,这疯狂的叫吼,他听到自己的心在胸中忐忑乱跳,血液在那里沸腾,脸上给一阵阵的狂风吹着,它鞭挞一切,扫荡一切,又突然挺住,好似有个雷霆万钧的意志把风势镇压了。那巨大的灵魂深深地透入了他的内心,使他的肢体和灵魂尽量膨胀,变得硕大无朋。他顶天立地地在世界上走着。他是一座山,大雷大雨在胸中吹打。狂怒的大雷雨!痛苦的大雷雨!......哦!多么痛苦!......可是怕什么?他觉得自己那么坚强。好,受苦吧!永远受苦吧!......噢!要能坚强多好!坚强而能受苦又多好。
我问女儿:“这不就是第一乐章刚开始的那种情绪吗?”女儿很受启发,用自己的话结合对曲子的理解顺利完成了这一部分。
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所有的经典作品都在带领着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去往那至高至真至善之境。
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深澈的享受。
邓小平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他从小的时候就励志学习,想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
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农家小院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这个男孩就是邓小平。他从年轻时就献身于中国革命,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地成长,逐渐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他,首先发动了中国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觉得邓小平爷爷最可贵的思想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啊,一个人假如没有这种高尚的精神,怎么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呢?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热爱祖国,贡献全部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祖国最大的光荣。”这是邓小平对自己的事业和对祖国人民的期盼。
儿童时代的邓小平就已经潜意识地想过:长大了一定要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少年时代的邓小平看见当时的旧中国是那么贫穷和软弱,曾经想过: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就可以报效祖国,把中国变成一个光明与富强的国家。青年时代的邓小平就已经献身于革命,他坚定了信心,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中国的革命,他把毕生都献给了祖国。
假如我们也生活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我们该怎样做?是眼睁睁地看着中国被外来侵略者夺走,还是和邓小平爷爷少年时一样,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为祖国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爱国之心的人,需要有热爱人民的人,而邓小平爷爷就具有这种品质。邓小平爷爷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年代,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头脑灵活,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干什么事情都认真仔细,丝毫不马虎。
15岁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邓小平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青年,他理所当然的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在街上游行,喊着那些布满激情的口号。每当口号声响起,邓小平爷爷就觉得他和自己的国家、广大的民众是那么紧密、那么心心相连。正因为如此,我仿佛看到了这支群情激昂、庞大的队伍,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心切。
俗话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的,谁都有责任。邓小平爷爷从青年时就执著的追求这个理念,努力为目的去做到。
写到这里,我得感谢这本书,感谢邓小平爷爷,因为是他告诉我,怎样做一个爱国的人,怎样做一个爱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