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后感。
很久没有通宵达旦的看书了。
第一次似乎是高中时代看《青春之歌》,为林在卢离世后看到生前的信而心怀激荡,但没有泪水;后来读续集的《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觉得大刹风景。读研前曾经通宵读过《骨指》,恐怖得难以入睡。
今晚,是不惑之年的第一次,为一本书难以入眠。
《荆棘鸟》,大学时唯一接到丘比特之剑的人推荐的书,可惜,愚鍎的我,既忽视了曾经的丘比特之剑,也忽略了《荆棘鸟》一书。在独身的不惑,补读《荆棘鸟》,却不知曾经的剑在何方?
于是,阅读便多了些人生的苍凉。
而真正的结局,却是如此的撕心裂肺。只是,年龄已不再有曾经的心潮激荡。
我老了,然而,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如果说高中两年学到最多的是什么,大概就是理性以及历史的看待事物。
《荆棘鸟》不只是一本关于爱情的言情小说,更多的守于那遥远而又广袤的生活的展现,守于那段历史的记叙。遥远异国的别样风情始终比那爱情更吸引人。每一页都陌生又异彩纷呈,仿佛自己亲身流连于澳大利雁阔的地界。而更有趣的守于人们,关于那个地方那个年代的男人和女人的想法,关于那时的人们如何看待女人或者是男人,看待他们的爱情的。
生活,一种截然不同却与千万种生活出奇一致的生活。生活总是相似的痛苦又令人乏味,它出其不意而又引人致胜,面对这样的生活,每一个人物都从容不迫的向着某种神秘自然的方向前行着。
而我无法接受的是书中人物面对生活时那种毫无抵抗力,一昧忍受,不断忍受其痛苦却难以用力挣扎的态度,就像荆棘鸟,莫名的陷入命运可悲的轮回无法挣脱改变。无法接受的是人物们对女性的态度和女人们自己一手造就的命运。一个关于女性的悲剧,在文章的开篇就已显现,作者怜悯同时敬佩的着力描绘着她们,栩栩如生。
可是这么多令人冷颤的无奈,它们显得是那么的真实,正是那样的时期那样的环境,历史才有机会造就出那样一批人来,才让这个绝望的悲剧触地生根,叫人怜悯,警醒人们切勿回头。
历史确实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最美好的莫过于当悲剧通过血液一代代相传时,那些异乎寻常的倔强奇迹也在悄然开放,哪怕衷心屈服顺从于命运,哪怕生活局限的令人困于自己的精神牢笼,也还是有美丽的自由之花孱弱但倔强的成长。从弗兰克失败的尝试到朱丝幸福的结局,以及可以预见未来更为现代更为自由的人的诞生,简直让人在玫瑰灰烬中感到温暖。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比起那些更著名更具有启蒙意识,女主角纷纷不同凡世的小说,《荆棘鸟》只是描述了真实广大的女性,以悲剧警醒人们,又在绝望中开出一朵花来,告诉我们,一个全新的自由的,不同以往的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坛的一部经典之作,享有澳大利亚的《飘》之美誉。它是一部凄婉的爱情悲歌。
书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一切都深深吸引了我。而最触动我心扉的是从菲、梅吉、朱丝婷三代女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在命运里的苦苦挣扎,它让我感受到一种锥心的、撕心裂肺的疼痛和感动,于是我不断的在回味故事的卷首语: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三个女人中梅吉的母亲菲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这个原本出生名门的女人,为了年青时候一场违反禁忌的爱情,受到了命运的诅咒,她带着她的私生子下嫁给一个粗俗的工人,收藏起内心隐秘的爱,遗忘掉往日精致的生活,开始了终日劳碌的主妇生活。她不停地怀孕,生育,奔波在粗重的生活中,渐渐皱纹满面,年华老去。她遭遇着生活接连不断的摧残,儿子和丈夫的不和,私生子坐牢,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毁灭性的火灾,……甚至,连她故意要遗忘掉的女儿,也最终走上了和她相同的命运,为一场永无指望的爱情赔进漫长的一生。然而,她只是隐忍,从不哭泣、抱怨,默默忍受着命运的惩罚。那种隐忍的痛苦,让人揪心地痛。让她能够从容面对痛苦和厄运的,正是她内心深处的爱。爱让人勇敢坚韧,也让人脆弱不堪,爱让她忍受了所有的苦难,爱也毁掉了� 而朱丝婷,这个从小被梅吉忽视的女儿,这个自以为生来就是不值得被爱的女人,也让我落泪。母亲梅吉把几乎所有的爱都交给了她与拉尔夫的孩子戴恩,她在被忽视和被责骂中长大,学会了伪装自己,过着人生如戏的生活,直到戴恩去世,她才在母亲醒悟过来的爱中找到自信。
爱情,是女人一生的宗教。
《荆棘鸟》之所以能享誉全球,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整部小说都围绕着一个“情”字:母亲菲坚守的与政治家的爱情、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父亲的无私、朱丝婷的感情世界、兄弟之间的亲情。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是从这个故事却看到了人性的本质:善与恶、贪婪与痴恋、感性与理性、纯真与虚伪相互盘根错节、错综交织。
记得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悲剧的意义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作者考琳。麦卡洛正是以其具有穿透力的语言直入人的魂魄,将人性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唤醒,使读者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净化。
毕竟我们还需要很多精神的养分来支撑心灵的世界。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一次绝唱,以生命为代价。
拉尔夫,他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将成为红衣主教作为自己人生追求,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包括爱情。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确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一切都悄然改变。随着梅吉的长大,这份禁忌之爱带来的痛苦和矛盾与日俱增。最终,他选择了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有谁能想到,梅吉选择丈夫,居然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小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不太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沧桑。无论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是暴烈渴望的弗兰克,是骄横尖酸的卡森夫人,还是单纯执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丝婷。直至现在,我依旧是无法完全理解这个家族的命运。脑海里深深记住的,只有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曾经有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精彩都演绎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暂却是绚烂万分;枯叶蝶,在单调宁静中渡过它的一生,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而我,愿做一只荆棘鸟,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当一切浮华逝去,剩下的只有泪水,而那些泪水终会随着时间而蒸发,化作一缕无声的水汽,我们所能握住的也不过坚强二字而已吧。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以生命为代价……
《荆棘鸟》的主题,也是永恒不变的:爱,与命运。究竟爱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有怎样的纠缠究竟命运在悲喜交织的爱中有怎样的痕迹究竟是爱主宰了命运,或是命运主宰了爱呢荆棘鸟的传说,一向在淡淡地讲述着。哀伤弥漫,但也许哀伤并不是传说想要表达的。从麦吉和拉尔夫的跨越了时空距离的感情纠葛中我们也许能够领悟些不一样以往的东西。有关爱,也有关于命运。
也许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会说我小题大作,煽情得有点过。但我在看这本书的大部分时间,眼睛的确是湿润的----这并不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相信和理解。我总是惊讶于作者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和对人性,感情的深刻透漏。我一向在想,这是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天可怜见,看得途中我总是想起这句话。虽然它的大抵意思我并不很了解,但我明白,倘若天可怜见,会喜欢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也同样以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不会去恨里面的任何一个人---当然,我还没有看完全部的小说,只是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使我触到悲伤的是弗兰克---这个私生子,我总是不可避免把它和希斯克里夫放在一起想象。尽管他们没有任何背景的相似。他的出场也太少,仅有几年的时间他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可知的`,它使我悲伤,是因为他对于母亲和妹妹那种不可比拟的爱。我总是细细去品味这一个细节,当在学校被阿加莎鞭打了的梅吉找到弗兰克,扑在他怀里寻求安慰。仅有在弗兰克怀里梅吉才能毫无顾忌地哭出来。对于梅吉来讲,弗兰克是她幼年时期的唯一一个能够依靠和信任的港湾吧。
可是弗兰克一出场就注定要走,不只是因为他的身世。更因为他对现有生活的一种厌恶和悲哀,在他心目中,母亲永远像一个女神般美丽,而即使父亲对母亲足够的重视和崇拜,也不能弥补他气质上的差距-----在我看来的确如此,一个美丽的贵妇人,一个憨厚老实的长工,完全不是能够生活的人。弗兰克总是固执地认为父亲侵犯了母亲,她在弗兰克明白男女之事后的日子里,每一次怀孕都让弗兰克大为光火---他怎样能忍受一个老大粗骑在自己那高贵的母亲的身上呢
弗兰克因为身高矮小而自卑,他不得不用强壮的身体来弥补这一不足,于是他成了全镇气力最大的人------这一优势也让
荆棘鸟,是传说虚构的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一生只唱一次歌。从离开巢开始,便执着不停地寻找荆棘树。当它如愿以偿时,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着血泪放声歌唱——那凄美动人、婉转如霞的歌声使人间所有的声音刹那间黯然失色!一曲终了,荆棘鸟终于气竭命殒,以身殉歌。
这种惨烈的鸟像极了书中为爱情献身的三代女人。
本书从女主梅吉三岁开始写,横跨五十多年。梅吉的妈妈是以为从小家境优渥的千金小姐,爱上了事业有成且有家室的政治家,即使他不要她,她还是为他生下了孩子弗兰克。家族以� 对丈夫言听计从的菲,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人,没什么可以是她欢喜,尽心尽力照顾几个孩子,却没有热情,唯有弗兰克是她的光芒之源。然而弗兰克二十出头就踉跄入狱,分离了三十年。对于帕迪她有的只是感激,帕迪那么爱她,她都始终紧闭心门,直到帕迪在大火中烧死,她才发现她已经爱上了帕迪,为时已晚。
梅吉继承了母亲那种淡然的品质,从小被忽视,10岁以前只有弗兰克疼她。10岁,收到有钱姑妈的召唤,举家来到德罗海达,她遇到了拉尔夫神父,28岁的神父对这个美丽的小女孩一见倾心。菲压根就不关心这个女儿,梅吉来例假以为自己得了重病,还是由拉尔夫解释的。
拉尔夫教士身材颀长,相貌英俊,是不可多得的美男子。他照顾梅吉,陪伴她成长,他的存在贯穿了梅吉的整个青春期,两人的感情也在不断升温。而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妈看在眼里,女人的嫉妒和占有欲使她报复拉尔夫,她本来立的遗嘱是把财产留给梅吉一家,临死改成了留给教会,并让拉尔夫掌管。如果他选择销毁这份遗嘱,梅吉一家将得到1300英镑。但拉尔夫成为主教的野心使他公布了这个遗嘱,离开德罗海达,晋升去了,放弃了和梅吉的爱情。男人的梦想是征服世界,一名教士的梦想是成为红衣主教,爱情没有位置。
女人的梦想是征服男人,那个她深爱的男人。梅吉只想过普通的生活,与一名男子结婚生子,拉尔夫亲手粉碎了她的梦。一名长相酷似拉尔夫的剪毛工卢克出现了,被追求的梅吉以为自己爱上了卢克,嫁给了他。然而男人都有同样的梦想,卢克看上的是梅吉的钱,想用来买农场。他不关心梅吉的需求,甚至不考虑一个弱女子的身体是否适合长途跋涉,不给她钱花,让她去别人家做管家,不想与她生孩子。她与卢克的孩子朱丝婷是她用计才怀上的。
梅吉被打回了原形,有一个丈夫并不能减轻她对拉尔夫的思念。她赌气嫁给卢克,使她更寂寞,更无助。拉尔夫知道梅吉嫁人以后才幡然醒悟,自己爱梅吉是如此的炽烈。为什么人总是在失去以后才想到要珍惜?拉尔夫在度假的小岛上找到梅吉,终于在一起。在短暂的美好时光,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他有着和拉尔夫一样出色的外表。梅吉不仅偷到了上帝的男人,还偷到了上帝之子。
朱丝婷就像菲不喜欢梅吉一样,也得不到梅吉的关注。朱丝婷只喜欢弟弟,她和弟弟相亲相爱。戴恩是梅吉偷来的,他向往上帝,他也要去做教士,这让梅吉难以释怀。她把戴恩送到拉尔夫身边,拉尔夫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却不知情,直到他溺水而亡。看到这里,我哭到不能自已,为什么上天要夺走这么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要毁灭这爱情的结晶,那是梅吉的命啊,梅吉太可怜了。后来想想,我可能是在哭自己,哭我未筹的壮志。一时之间,梅吉失去了她从上帝那儿偷来的两个男人,拉尔夫病逝。
朱丝婷的守候者雷恩真了不起,最终与朱丝婷厮守在一起了。朱丝婷的外婆与母亲都是爱情的殉道者,朱丝婷胜利了,赢得了爱情,这是本书唯一的喜剧,也是普天下向往爱情的女人的希望。愿我们勇敢地守候爱情。
《荆棘鸟》这本书主要以梅吉与神父拉尔夫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爱情则缠绵悱恻。但小说里大段的牧场景色描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看了朋友的美照,忍不住重看《荆棘鸟》,一看到景色描写自动脑补草原景色。感觉看得更是有滋有味!
小说一开始,年幼的梅吉收到生日礼物洋娃娃,却被顽劣的两个小哥哥扯坏了。而她只能在一边痛哭,看得我心疼不已。我自从生了儿子以后其实一直想要个女儿的,但中国奇葩而灭人伦的计划生育政策让我不能如愿以偿。以至于我现在看到女孩就觉得她们是天使下凡,怎舍得见到女孩哭泣、被欺负呢?然后,出现的'是永远在炉台和洗衣房忙碌的,梅吉的妈妈——菲,又叫人心塞。也许小说一开始就暗示克利里家的女人都是不幸的。
首先是最年老的,张狂骄横的玛丽—卡森夫人,为了保持澳大利亚首富的位置,宁可孀居33个春秋,也不愿意和自己想爱的人结婚,因为怕别人分割自己的财产。孤独让她对所有人敌视,最后,所有财产捐给教会,心有不甘地死去。
再说妈妈——菲,因为爱上了已有家室的,位高权重的政治家,并为其生下了儿子——弗兰克。最后被其阿姆斯特朗家族赶出门。在遭受爱的背叛的阴影下,迫于无奈嫁给了帕迪,一直抑郁寡欢,直到帕迪意外身亡,才知道自己真的爱丈夫,但再也没机会对帕迪说一声“我爱你”在悔恨中继续生活。
然后是美丽温柔、善良倔强的梅吉,爱上了英俊优雅的拉尔夫神父,拉尔夫为了实现做红衣主教的理想放弃了梅吉。为了忘记拉尔夫,梅吉选择了和自私守财的卢克结婚,而在小岛上度假时,在与拉尔夫的缱倦沉沦中,有了拉尔夫的孩子,人见人爱的完美男生——戴恩。但戴恩一心只想做教士,离开了德罗海达,后来在希腊溺水身亡。梅吉失去了儿子,大女儿朱丝婷又与其格格不入,独自留在英国。克利里家族后继乏人啊!
当梅吉在昆士兰受苦时,我对卢克只想要赚钱买牧场,无视梅吉的需求时,是充满恨意的,同时觉得拉尔夫和卢克一样,出于对教会的忠诚,拉尔夫也没给与梅吉完整的爱。还有梅吉的兄弟眼里似乎只有草原、放羊、剪羊毛,为了管理好德罗海达,甚至没有娶妻生子的打算。
怎么回事?那个时代的男人完全忽视了女人的存在,完全不知道有怜香惜玉这个词,女人完全没地位,连菲都说“重要的是儿子”对梅吉一直都很冷淡。梅吉有14000英镑的嫁妆,居然直接存在卢克的银行帐户上,梅吉还要去路迪家打工。真是没天理啊!
传说在南半球有一种鸟,它的歌声比世界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美好动听,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种荆棘树,落在长满荆棘的树枝上,让荆棘刺进自己的肉体,才能够歌唱。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了寻找荆棘树的旅程,直到如愿以偿,找到那种长满如针一样锋利荆棘的荆棘树。这个时候,它就落下来,而且要选择最尖、最锋利、扎进肉体最长的荆棘。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看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着。所有人和鸟儿都在向荆棘鸟致以最后的敬意,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有用深痛巨创才能换取。
梅吉,她的生活大都是带着伤痛的。因为家庭的贫苦她不得不过早的承受更多的艰辛,因为穷,她在学校里受到了修女更多的呵斥甚至鞭打,从她出生的那天起,疼痛已像荆棘般扎进了她的生命里。
但她最大的痛苦却还是她的情。拉尔夫是优秀的,无论是品质还是容貌都是无可挑剔的出众,那人,也同样的爱着她,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阻拦,只除了一条——他是个教士。
“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爱上一个不能爱的人”,对梅吉来说爱上拉尔夫的确是不幸的。但能说她是爱错了吗?在她随家人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后是他迎接的他们,是他给了她父亲般的慈爱,兄长似的关怀,他带她参加集市,他教她骑马,他关心在意着她的任何一个不快和烦恼。但他是教士,他们永远不能结婚。他离开了,她嫁人了。任何艰难她都忍受了下来,她没有想过离开,虽然她的丈夫对她是这样的苛刻,但她还是以特有的坚韧坚持了下来。
拉尔夫回来了,那天堂般的生活改变了一切。梅吉离开了她的丈夫,带着她终于从拉尔夫那里得到的孩子回到了德罗海达。那段时光对梅吉来说是幸福的,她一直渴望做一个母亲。这个拉尔夫的孩子,是那样的高大、健美、优雅、善良,她是拼命地爱着这个孩子,甚至比爱拉尔夫更爱,但就是这样的孩子却走上了同他父亲一样的路——做一个教士。
她千方百计从上帝那里偷来的东西又回到了上帝手中,但不幸未在此处结束,她的儿子死了,在他终于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学院生活而利用假期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人而被海水吞没了。这时的梅吉已经年近中年,但她再一次忍受了这种痛苦,冷静而理智的处理着事情,在为了找回儿子的尸体时她不得不对拉尔夫说出曾经要发誓要永远保密的事情——那个孩子,也同时是你的。
荆棘鸟最后的歌声是美丽的,但那歌声是在最痛苦的时候唱出的,一边忍受着疼痛一边唱着使上帝微笑的歌,歌声真的那样引人吗?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如果你不能忍受,那么你就无法生存,而在你忍受的同时生活也继续了下来。
细细口味了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读后感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所以会痛就是因为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 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之所以经典,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从两人(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悲剧。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 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就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那时的梅吉只是一个9岁的女孩,却照亮了拉尔夫的内心。在梅吉长大成人之前,两人有过一段温馨美好的时光,因为那时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随着梅吉的长大,痛苦和矛盾也就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事业,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但是,谁能想到,梅吉选择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这样的境况之下重逢,终于情感战胜了理智,拉尔夫屈从于梅吉的愿望,梅吉也如愿地从上帝那儿偷来了拉尔夫——一个属于他们的儿子。因为她知道拉尔夫永远也不属于他,那么得到他的儿子,就已经是上帝的恩赐了。从此,梅吉离开了她的丈夫,守着一双儿女回到了家乡。结局,偷来的东西自然要还回去的,当他们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觉得也卸下了心头的包袱。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他的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在我看来, 《荆棘鸟》这本书的亮点在于鲜活的人物描写。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人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展现了三代男人对爱不同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 宠的孩子被母亲极力挽留却被上帝愚弄……感人的爱情从门第间展开,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刻画方面所下的工夫。
可能是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熟练的写作技巧,非常传神的眼神和心理描写,和很多不经意间说出的经典的有哲理的话,使我不时的产生共鸣,所以会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同时又说不出它哪里好看。
《荆棘鸟》中的拉尔夫,他终其一生都在矛盾,在上帝与梅吉之间徘徊。是的,他爱梅吉,从第一次见面起,从她还是个孩子起。梅吉是他看着长大的,也是他一手塑造的。梅吉的母亲对于这个唯一的女儿是视而不见的,只是觉得她可以分担一些家务。她们母女不亲密,就像菲说的,看到梅吉,只会让她想起那个年轻的自己,她是自己的翻版,所以她宁愿选择不去在意。
幸亏有了拉尔夫,梅吉才得以成长这么好,是他的关注和关心给了梅吉存在感,也助长了她心内日益增长的爱恋,直至情根深种。拉尔夫一直是不希望梅吉长大的,那样他才可以安心的待在她身边,所以随着梅吉的长大,他内心的挣扎也就日益激烈。卡森夫人的遗嘱给了拉尔夫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也给了他一个难题。最终他选择了他了事业,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却也不得不离开梅吉。可他是放不下的,所以才会如此痛苦,内心未曾得到真正的安宁。最后,在他行将老去的时候,戴恩死了,他得知戴恩是自己的儿子,最终承受不住这个打击,死在梅吉的怀里,并在最后一刻,把她忘了。他和梅吉,他和上帝,在作为一个男人和作为一个教士之间,他做出了选择,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心始终被撕扯着,在痛着。
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这是结尾的一段话,那个传说,那只寻找的,流着血的,歌唱的荆棘鸟。
德罗海达的时代要终止了。是的,不仅仅是时代。让未知的后人去重新开始这种循环吧。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对此有片刻的追悔。我们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管怎样,追悔是毫无意义的。
传说有一种鸟,一生只唱一次,它的歌声比世界上所有生物的歌声都要动听。从离开巢穴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休息。然后,它一头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里,放开它在野树枝间的歌喉。在垂死的。时刻,它超越了自己的痛苦,歌声实际上盖过了云雀和夜莺。这是一首无比优美的歌,以疲惫告终。然而,全世界都静静地听着,上帝在天上微笑。因为最好的东西只能换来最深的痛苦……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这是这本书的开头。看到这个开头,我就知道它深深的吸引了我,感动了我。
这本书是悲剧,但也很美。这本书是一部澳大利亚家庭小说,重点讲述了女主人公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爱情纠葛,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故事,跨越半个多世纪。
他们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因为权力,地位?男人总是想要更多,但是当他们不能同时拥有爱情和荣誉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荣誉,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放弃自己所爱的人。即使心里难受,也不能放弃理想。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平静的心情突然荡漾:“回忆是这样的:就连那些饱含深情和深情的回忆也不例外,仿佛脑子里有一个无意识的愈合过程。虽然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永不忘记,但它仍然可以治愈伤口。”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一个人。也许他受伤了,离开了。也许他是你要去的地方。曾经以为天长地久,曾经约定一辈子,曾经觉得刻骨铭心,曾经在心里制造了一道深深的鸿沟。都是在时间的迁移中被冲走的。即使他们努力刻,也会被时间冲淡,甚至深谷也会被时间填满。
我是在春节期间读的《荆棘鸟》,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一方面是世俗热气腾腾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人性挣扎与涅盘的痛苦。当我行走在乡间小道上时,我一边跟亲人闲谈说笑,一边在想着德罗海达牧场的玫瑰。当我坐在觥筹交错的饭桌前,我一边嬉笑喧腾,一边在心中回味着拉尔夫的矛盾与痛苦。——这,是不是一种很美妙的状态?
喜欢读这本书,甚至舍不得看完这本书。广袤美丽而又多灾多难的德罗海达牧场,性情各异而又同样倔强的克利里家族,表面平静实则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纠结缠绕而又苦苦追寻的复杂人性……细细品味,不忍释卷。
“鸟儿胸前带着荆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荆刺扎进胸膛。”书的结尾这样写,我的头脑中出现祖孙三代中的三位女性:菲奥娜,梅吉和朱丝婷。
菲奥娜本为贵族之女,因为爱上一位政治家有了身孕不得不下嫁给巡回剪羊毛工帕迪,然后生了一大堆的孩子。她纯洁、高贵、隐忍而又痛苦,一直到她发现帕迪是个值得爱的人时,帕迪却在大火中丧生了。
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相爱,这又是一段不能被世俗承认的爱。拉尔夫在“上帝”与梅吉之间选择了前者,但是内心却又难以割舍梅吉。梅吉为了保全拉尔夫和这份感情,跟相貌与拉尔夫相似的卢克结婚了,卢克却一心只念着他幻想中的土地,一味攒钱,不懂爱与生活。
朱丝婷是梅吉与卢克的女儿,相貌与性情都不像梅吉,但却有着同样的倔强。因为卢克的原因,梅吉对这个女儿有着复杂的感情:又爱又恨。因而两人总是不能融合。而紧接着出生的儿子戴恩因为是梅吉和拉尔夫爱情的结晶,获得了梅吉所有的感情,梅吉甚至都忽视了朱丝婷。朱丝婷自立自强,有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追求,她不想一辈子待在德罗海达牧场。做一个演员,她这样想,也这样做,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在爱的能力上,她还是像一只刺猬,一探头便警惕地缩回去,用浓密的刺将自己包裹起来。她与雷纳的相处就是这样,深爱着却一直在逃避着,因为怀疑自己的爱的能力。
周末期间闲来无事,便独自一人将家中的藏书翻出来好好的归类与整理。然当双手再次从书架中拿起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一书时,那份潜藏在心底的感动再一次被触及,不由自主的沉下心来再一次的细细评读起来。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这是一本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的作品,考琳·麦卡洛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对女生感情心理的探索与刻画在书中显得尤为传神,细腻感人,深入肺腑,令人久久不能忘却。
《荆棘鸟》全书所描述的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而之所以称之为经典,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勇于追求的爱情悲剧——从两人(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悲剧。男主角拉尔夫,在小说中是一个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献给上帝的神的使徒,一个 他不能谈爱情,不能以一个正常人的模式去生活,而他甚至 但是在遇到了还只有9岁大的梅吉之后,拉尔夫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梅吉的存在照亮了拉尔夫的心。在梅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有着一段温馨和睦的生活,而不必要去忌讳别人的想法。而随着梅吉的渐渐长大,潜藏在心中的矛盾和痛苦也就随着与日俱增。然而,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上帝,选择了他所敬仰的教会。但是,谁能想到,梅吉在随后的生活中选择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为他的长相酷似拉尔夫呢?因此,可想而知,婚姻自然并不幸福的。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尔夫和梅吉的再一次相遇,终于使得两者情感战胜了理智,拉尔夫屈从于梅吉的愿望,梅吉也如愿地从上帝那儿偷来了拉尔夫,孕育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因为梅吉知道拉尔夫并不属于他,因此如果能“偷”得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这便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了。为此,梅吉带着一双儿女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可想而知,偷来的东西迟早是要还的。
当他们唯一的儿子最后因为意外永远离开他们的时候,这份包袱,这份牵绊也最终落地。拉尔夫在最后弥留之际的时候,他的心里才彻底的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在今后的生活里将要面对的是更加孤独的人生,而幸好,她一直以来都是个坚强的人。拉尔夫与梅吉的爱情,错位,凄美。拉尔夫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想终生只想将自己奉献给上帝,而又无时无刻想念心爱的人。可作为上帝的使者,他不能同时将他的爱分享。他一生只爱梅吉一个女人,爱到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可梅吉也知道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他们的爱相互折磨,相互痛苦,但由深入心灵,无可拔除。而戴恩的故事却让人惋惜,伤感。它是拉尔夫与梅吉的孩子,但对外只能说成拉尔夫的外甥。他有着拉尔夫的绅士、学士、淡然,有着对上帝无比的真挚与热爱。他安详的离别,安详的在另外一个世界追寻他无比深刻的梦。就这样,命运不断轮回,从始到终,由终到始。
在终于重读完《荆棘鸟》后,我才豁然开朗。也许真的,经典都是随着读者自身的成长而不断产生新的感受。和从前初次阅读的那个懵懂的孩子相比,现在的我,似乎懂得了更多,但也会在以后,懂得更多的更多。真正的爱是痛苦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当我们回忆人生,会发现人生中最幸福的瞬间,也就是心灵最痛苦的划痕。爱得深,痛得深,也是幸福。作者让我们相信,最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的,就如同现在的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人生而艰苦奋斗一样。或许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美,遗憾也是一种成长的锻炼与磨砺,这本书值得大家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近日拜读了澳大利亚作家麦考洛的著作《荆棘鸟》,感触颇深。
前言中,那只荆棘鸟执著地寻找着荆棘树。当它如愿以偿时,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着血和泪放声歌唱,最终以身殉歌。正文中,这只荆棘鸟化身为各个鲜活的人物,他们得到过最简单的的欢乐,却逃离不了那已深深植入身体的荆棘。而书中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聚集在一个词上——野心。
克利里家族中女主人公梅吉的大哥便是葬送于自己的“野心”。他不满于每日的打铁生活,渴望逃离身材矮小的阴影,渴望出人头地。他热爱拳击,他在
“敌人”的屈服与旁人的呐喊中眩晕、沉醉。最终他离开家人外出闯荡,却因拳击伤人被捕入狱——无期徒刑! 而男主人公拉尔夫更是野心的牺牲品。他为了当上红衣主教,坚定地抛弃了爱情,对待梅吉,正如对待那朵夹在书中的玫瑰,收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任其枯萎,最终,因为自己的欲爱不能、欲罢不能与失子之痛将性命交予了上帝。
有野心的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权力、野心,也使亲朋饱受苦难。正如书中弗兰克的母亲在听闻弗兰克被捕入狱的消息后所表现的:她将悲痛默默咽下,不肯去看望她唯一爱的儿子。
书中人物个个都有野心,无论是弗兰克、拉尔夫,还是苦苦追求拉尔夫的梅吉,以及别有心思娶了梅吉的卢克。他们这一位位澳大利亚广袤土地上的鲜活人物演绎了一段段或平淡或壮烈的悲剧。作者在赞扬他们人性闪光点的同时,也将他们的野心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用悲情的结局宣告了对他们性格中“野心”的批驳。
在现实中,人们也常常对有野心者心怀鄙视。古人用《爱莲说》表明自己“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追逐名利、有野心者的鄙弃。今人也依旧,将“黄粱一梦”“车旅蚁穴”等作为警言,提醒自己追求的名利都将成为浮云。
读书的过程,包括读完书很久之后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要叫“荆棘鸟”,荆棘鸟那用巨痛换来幸福的精神到底在这本书的那里能够得以体现呢?带着这个疑问,上网查看了别人的评论,读后感——荆棘鸟。
看完别人的评价的当时自己仍旧是没有太大的感想,直到某天早上,堵车的时候,心里忽然想到了,有人提到梅吉,心里顿时开窍。或许拉尔夫本身就是那根又长又尖的荆棘,梅吉自己则是那火红漂亮的荆棘鸟,而梅吉的经历则是以她对拉尔夫的爱为主旋律而唱出的那首优美动听、技艺超过其他所有美妙声音的歌声。在荆棘鸟唱出打动人心的歌声的同时也寻找到了那根让它深深眷恋的荆棘,所以她勇敢而快乐的选择了将自己的身体永远留在那里,将自己一生的印迹留在她深爱的人身上。
直到最后,直到身体已被刺穿,仍旧用那凄婉的喉咙唱出梵唱的尾曲,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并为自己完满的人生划上一个终结的句号。在别人眼里,它的结局或许是悲哀的,更算不上是完美,可是在它自己看来,它的人生,在找到属于它的那唯一的荆棘的时候已经是完美,而自己最后的作为虽然痛,但是却是使它走向更加的完美。巨大的代价往往能够换来无以代替的幸福!对于里面的人物究竟是人情淡漠、自私还是利欲熏心,我想我还是没有权利去评说的。考琳麦卡洛,或许她是最了解人物个性的,所以才安排了这样的结局。
其实这样的结局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完美,因为它能够给人真实的感觉。假想如果当初作者安排男女主人公梅吉和拉尔夫最后在一起了,这样的结局太过完美,完美的有点类似童话故事里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反而失去了真实性,也就不会引起读者的深思了。这样的写作手法,不可不算是最好的,且这样的结局安排也被现在的书籍或者是电影电视等广泛应用。
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让人的心情处于悲凉的状态。拉夫尔和梅吉注定无法相守,一边是事业,一边是爱情,拉夫尔注定要为事业风险一生,而梅吉注定要为守护心中的爱情孤苦一生。在事业上,拉夫尔是成功的,为了他的上帝,为了他的信仰,他毅然远离梅吉,但是心中却永远充满了内疚与痛苦,他爱梅吉,但是他又无法冲破世俗的束缚,他心中的思念,怜惜,落寞,纠结,梅吉又何尝不知。梅吉对拉夫尔的爱由始至终从没有改变过,她和一个外表酷似拉夫尔的男人结婚,她把他当成自己的心爱之人,就算得不到拉夫尔,也要和他相似的人结婚,那个男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他享受吃苦受累的过程,他是一个无情,贪婪,自私自利之人,同时也是一个可怜之人。
梅吉借丈夫之名与拉夫尔私通,她终于如愿以偿得到拉夫尔的一部分,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们的儿子戴恩,他是她的希望,她的动力。没有拉夫尔在身边,她有他们的儿子,即使她与现任丈夫有一个女儿。有了拉夫尔的儿子,她毅然回到德罗海庄园,回到她的亲人们身边,在那里,她可以尽情的享受属于她的时光。
他们的儿子长大了,像拉夫尔一样,戴恩信仰上帝,他不想结婚,他是一个活脱脱的拉夫尔翻版。梅吉把他送到拉夫尔身边,成全他的梦想。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戴恩是拉夫尔的儿子,而拉夫尔却至始至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儿子,而且就在他身边。戴恩在希腊救了两个女子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还没来得及知道自己最崇拜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就突然离开了人世。
拉夫尔知道了自己有儿子,而且还是戴恩,但是他却永远见不到他了。他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这就是命运,他忠于上帝又欺骗了上帝,上帝用他的儿子惩罚了他。在戴恩下葬后的几个小时后,他在梅吉的怀里永远的离开了她,他终于忘了梅吉,他没有死于上帝的怀里,在上帝的光辉下,他死于他最爱之人怀里,他解脱了,这份爱太沉重,太绵长,太痛苦,太纠结了。
荆棘鸟的传说: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