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后感优秀9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明朝那些事读后感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

岁月不饶人,明朝时期的事情发生了种种事情,看完了这两本书,我深有感触。这部书是当年明月,也就是石悦写的明朝“通史”。这书从明朝开国的朱元璋说起对当时的十七帝王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充分的体现出当时政治思想与当时开国皇帝建立的帝国进行了详述。

第一部中写的是朱元璋生于乱世当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没有后台。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他历尽千辛万苦,一次次的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一次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后继续战斗,一直坚持着。

也可以说在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就要削潘。后燕王朱棣以“倩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在读到第二部结尾时我的感觉只是当时的蒙蒙凄凉,它讲到郑和下西洋,修着《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南安等,后来永乐帝于北伐蒙古归来的路途上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读到这里我也只是觉得当时的“悲惨”,也只是慢慢的看下去。大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而导致了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丧于一旦幸亏忠臣于谦奋力救回了明帝国,但随即又有两位皇帝争夺王位的“夺门之变”后都被害身亡了。读到这里我才晓得了什么叫历史小说的精彩与其对此使读者的眼球应接不暇,欲罢不能。

也是这两部历史小说我感觉到告诉了我影月之殇影歌的感伤。明朝的言官也告诉了我们直谏者未必忠。贪心的官们告诉我们贪污者未必奸。皇帝嘛,呵呵,真活的不是人!朱元璋的身世告诉了我们要自食其力,像他这样没有依靠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人都能当上皇帝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2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或许是缘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父亲收藏的《二十四史》经常被摆在案头,可学术研究性的历史总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给我带回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读了起来。

读着读着我就被这部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遇到了久违的知音,一口气读完了七部长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一遍读完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再读了一遍。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歪脖树。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这部书幽默风趣背后也读出了一个道理。在书中出现的,无不是当时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们当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魏忠贤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可他当时却是风光无限,权倾一时,羡慕、嫉妒者不计其数。然而,当年那位奋起反抗魏忠贤却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杨继盛,却为世人所赞叹、仰慕,流芳百世。在当时,杨继盛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指不定还有人在嘲笑于他。

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坏人却常与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没有错,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诋毁的话,大可不必计较,凡是历史自有公断。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文中记述的王侯将相,在他笔下似乎活了:历尽磨难,矢志不移,终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才高八斗、谨慎低调的宋濂;勇猛善战、忠肝义胆的徐达、常遇春;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耿直忠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当年明月”将帝王将相的`心术、韬略刻画得惟妙惟肖。

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他们的智慧,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一举多得。读《明朝那事儿》令我如饮甘霖,回味无穷,那种感觉真好。(家长感言)孩子从小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图文并茂,但仅是提纲式的简介,缺乏情节,《二十四史》又显得艰深乏味,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码起来足有十多厘米厚。本担心孩子看不了这么多,没想到孩子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几乎是手不释卷。和他爸交流起书中的故事情节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声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为了不被男人们鄙视,我也认真地把这套书看了。正所谓阅读改变人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变了,这套书在孩子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首先,孩子视野更开阔了,对是非、忠奸、善恶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从他的言谈及老师的反馈中得到证实。更提高了他的阅读水平,随后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评价是良莠不齐。总之,开卷有益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3

“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感觉------没有感觉。大明朝270多年的历史,从朱元璋到崇祯朱由检,读完这套书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从一开始的想一口气读完到后来慢慢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看着大明这个舞台上主角的更迭。今天,这个剧组收摊了。没有感觉的原因是我不再把这套书当做小说来看,不再期待小说高潮的紧张,结局的怅然若失,也就无所谓有什么感觉了。历史,就是要也只能是旁观。

“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看到这句文评不禁感叹:确实比我会说。我之前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时,觉得语句太白,但因慕其盛名,还是义无返顾地读下去了。越读越会被当年明月的语言吸引,带入到大明岁月中,不知不觉,语言的事,竟也觉得不是事儿了。其实如今我认为,初读时之所以认为其语言太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点:一般此级别语言的小白文无非就是作者功力一般或者内容无内涵。但读下去会渐渐了解到当年明月是一个有态度的文学创作者,当其深厚广博的知识通过文字展现在你眼前时,你会发现,这本书很好读。对于我来说,我自问算是能看得进书的人,但一口气读7本也着实有些麻木,甚至乏了,因为这套书不同于演绎、秘史、戏说,其忠于正史的态度多少会令人觉得有些乏味。但这就是历史啊,历史本就是冰冷无情的啊,当年明月用幽默诙谐的语句写出无情的历史已经很成功了,我也为我能一口气读下来感到骄傲。

把整个明朝算作一段历史来叙述,一口气看下来还是能有些收获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位忠臣、太监、文人等都能单独出一本书写,但宏观来看以大明这270余年历史为整体,无论是对作家还是读者,都有更高的要求。“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相信这是读过很多史料,看过太多人生起伏,王朝更迭的人才能有的感悟吧。其实一个人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尊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历史和教材上的字句可能是不同的,和人们传统观念上和口口相传的内容可能是不同的,至少看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有些英雄我们是不能遗忘的,有些出现在教材中的。、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人们,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其实也是片面的。

“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和不看的自由,也有买和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这句话一定要为之点赞,因为我读的是网络电子版,从当年明月的作品中收获了新的知识和感悟却没有付出,在此要对他说一声谢谢。不买是因为确实负担不起读一本买一本的预算,不过昨天去书店,看到一位作者的名字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花钱买了----敬一丹。在我看来,她出的书在网络上可能不太容易找到电子版,其次她是我非常尊重且认为人设绝不会崩塌的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她出☆☆的书应该是有深度、质量有保障的,所以我买了。“买与不买的自由,看和不看的自由”,说的真好。

总的来说这是套值得推荐的好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4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滚滚长江依旧在,淘尽英雄。.。.。. 浅谈下我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认识和理解。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阐述了三百年间明朝的人事更替、历史兴衰。让人阅之不倦却又惋惜不已。然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他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站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如何抉择是个重要的课题。作为一个政治家,需要步步为营,一不小心便万劫不复。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和敌人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排除身边的靡靡杂音,站在问题的制高点才能作出相对正确的决断。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其父亲朱标早逝,没有给他打好相应的政治基础;另爷爷朱元璋在为他扫清障碍的时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勋集团中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皇帝,一个政治家,更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便激进削藩导致藩王谋反发动叛乱。靖难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胜利却因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和对手导致屡屡抉择失误,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贼朱棣(等于给朱棣赐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错再错,注定失败。所以当朱棣兵临城下,建文帝“自焚”于宫殿内。虽然朱棣篡位称帝,名不正言不顺但到底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向劳模父亲朱元璋看齐,兢兢业业,创造了“万国来朝”的永乐盛世。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5

合上书本,我还沉浸在书中《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中,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从小学起,我就非常喜欢历史,经常看一些历史故事和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但是小学没有历史这一门课,等到初中终于有这门课了。不过,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像我一样喜欢历史,总是有同学说:历史枯燥无味是老古董,我总是想反驳他们,可总是没有充足的理由,因为大部分史书都是很无聊、枯燥的。但是暑假的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让我找到可以反驳那些认为历史无聊的人的理由了。

暑假里我迷上了一本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用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600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继续讲述了至明末的276年的历史。

这本书里的语言,生动有趣和别的史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个人物作者都用了独特的描写手法,使我们看了意犹味尽。不像某史书对人物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十个字,此书仅以文字的魅力就能让无数人沉溺其中,使千万人趋之若鹜。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些精彩的片段。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本后面介绍了明朝经历了“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毁于一旦,“仁宣之治”的资本全部赔光。每看到这里,我都为明朝的损失而痛心,军队全军覆灭,都城空虚,人心惶惶,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甚至连皇帝都被抓走了。不过关键时刻著名的忠臣于谦力挽狂澜取得了胜利。于谦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个片断告诉我们:英雄是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者,也复原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历史本身很精彩,因为它能使我们了解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能让我们总结出前人的经验,教训,能使我们学到许多做人为官的道理。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6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朝代的崛起。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曾经乞讨过,他曾经当过和尚,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为了给所有被害死的百姓报仇,他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最后,推翻了元朝,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从此以后,天下百姓被元朝统治了68年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朝代。

“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每当听到这气势磅礴的歌曲,我都会想,那些处于权力顶峰的帝王们,他们步入人生暮年,看着锦绣山川,遥想着当年的丰功伟绩,但这一切在历史的面前的多么的渺小,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他们会做何感想?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凭借自己的勇气与决心,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最终成为了大名天下的创造者。是的,其实命运之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天下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与无谓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7

我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常常读着读着就合上了那疲惫不堪的双眼。但《明朝那些事儿》却不同于其他的书,它用有趣的言语便可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传奇的年代。

我向来喜欢听别人讲历史故事,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笔法的这样一部有趣的书。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这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朱棣。也许,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好皇帝。自古以来,皇帝这个位置就被无数的人垂涎,更何况这个出身于皇室,却又被侄子夺取皇位的人。虽然他造反谋得的这个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赶了下去,但他却不负众望,富了国强了兵。

《永乐大典》这部光耀后世的书,要想修好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却修得如此完美,没有强盛的国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这个能力。也正是因为他的支持,我们如今才会看到这不朽的巨著。

当然,他做的事不止这一个,还有很多。其中对我们影响深远的便是迁都。这无疑是一件很耗费人力、财力以及精力的事。当时,大臣们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当时他没有这个决心,也许现在的北方,放眼望去,尽是荒凉,黄沙满天飞的景象。也正是因为迁都,才有了故宫等著名建筑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无可否认,这是朱棣的功绩。

我想,如果就这样让我说下去是说不完的。朱棣是一个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爱战争和打仗,这也注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终于,在远征途中,那个经历了无数风波的传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我不会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在不同的人眼里,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坏,但我可以肯定,他绝对是一个好皇帝。

以历史为鉴,我们的国家更繁荣;以人物为鉴,我们自己会收获颇丰。所以,读一读《明朝那些事儿》吧,和明朝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个传奇人物对话(当然,要和朱棣聊聊),丰富自己的知识。也不枉历史从我身边走过,我不曾辜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8

终于看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共90万字,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难得。关于这部书,评价我就不说了,多之又多,少我一个也不少。在此,仅说一点个人的读后感吧。

所谓读后感这种东西,很是虚无飘渺,你要说单单读了一本书,就懂了多大的人生哲理,深明什么世间大义,简直就是瞎扯。它就是一本书,不会比实际的生活给我们更多的东西。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是故事中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在其中演绎的生活,他们的信念,他们的欲望,成功、或失败。我只说两个人(其实说了三个人):魏忠贤和黄道周。前面的这个人,我相信大家一看到他的名字,大多数有点正义感的人,会说:这个死太监,真是弄权误国。其实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坏事。纵观魏公公的一生,可谓是做坏事不遗余力,平民出生,市井流氓。他虽然当了太监(自宫的,狠!),但是他有欲望,成功的欲望,权力的欲望,所以他可以不折手段,然后一步一步爬上权力的高峰。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魏公公不是随便的,所以他“成功”了,在他看来。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他终于做到了(后者)。但是同样的不折手段,排除万难,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王守仁,秉承信念,匡扶正道,赤手空拳,亦敢与龙蛇相搏,号称“圣人”。所以说,同样是人,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个是关于成功的故事,成功需要的是信念,绝对不是欲望,是信念,会指引你方向,直至光辉的顶点。

另外一个人的故事,崇祯十一年,清军压境,明军劣势之下,朝臣主张暂时议和,先解决内部李自成等起义军,再和清军开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先不说如果按此行事,明朝是否能够再坚持个百八十年。但是,一个人彻底把这事给搅黄了,黄道周。他一套民族大义,天理人伦辩论下来,然后“群臣激愤”,这事就歇了。这位黄兄虽然被降职到地方(因为崇祯是主张议和的),可是他的事情还没完。七年后,清军入关,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黄道周主张抗击清军,唐王手下将领没有人响应,他孤立无援。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他去了,招集老乡、同学、学生一千人,他的妻子随同出征,并召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说白了,就是自寻死路。结果是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无数投降清朝的同僚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慷慨就义,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是的,他是孤独的,因为他不妥协。但是我仔细想想我们国家的历史,就往近了说,英法联军来了,八国联军来了,日本侵略者来了,但是我们的国家终究没有亡,是为什么?我不敢忘记,我们不应该忘记,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敌人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所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但是我认为,在人生当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少有一点。

当然,故事都是“当年明月”讲的,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这两个,写出了与大家分享,不枉我一个月以来“挑灯夜读”了。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9

我从小就爱听历史故事,最爱读《三国》《水浒》……它们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如今,在众多的史书中,我最喜爱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它就像一个良师益友,当我因月考成功而高兴时,它用朱元璋的骄傲败兵为我敲响了警钟;当我因一些小事烦恼时,它用蕃阳湖之战激励我;当我屡屡失败,信心骤减时,它用朱棣的靖难之战鼓舞我。我喜欢这本书,不单单喜欢其中那曲折的故事,它的文采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作者把深奥的历史变成了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札记,并以现代的观点写出很有意思而又恰当的例子,贴近生活,让人产生遐想,使读者迫切地想一遍一遍地品读。

从朱元璋打定远到击败陈友谅,从朱棣出生到靖难之役,作者当年明月以轻松幽默的笔法,把呆板的历史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让我们一目了然。我不禁感叹:历史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读史可明理,这句话真是千锤百炼的真理。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反映的是昨天,而能成为今天和明天的借鉴。所以我们需要用历史激励、警醒并升华自己,为美好的明天做准备,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成功的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