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杨修之死》读后感优秀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古典名著《杨修之死》读后感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1

我读过很多文章,每篇文章都会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杨修之死》这篇文章让我深有启发,下面我来讲一讲《杨修之死》吧。

曹操这个人疑心很重,总是觉得有人会在暗中谋害自己。于是口中说他会梦中杀人,不让别人接近自己。有一次,曹操故意把给自己盖被子的侍从给杀了。人们都相信了曹操会梦中杀人。只有杨修明白曹操的用意,指着死者说:"不是大王您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啊!"这件事传到了曹操耳朵里,为此曹操更加厌恶他了。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尝了一口,觉得很好吃,于是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绿色作文网修见了,就把这和酥分给大家吃,曹操问:"为什么不经过我的同意就去吃我的酥呢?"杨修说:"大王你这盒上不是写着一盒酥吗?所以我才分给大家吃的。"曹操虽然在笑,但心头更加恨杨修了。

后来一次作战中,杨修又猜中了曹操的心思,于是就做了提前退兵的准备。曹操忍无可忍,便以扰乱军心之名,将杨修斩首示众。

"正所谓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段故事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看场合,也要看别人的脸色)(去说话,不要太露锋芒。这样就不会惹出麻烦或者是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2

读完整篇文章,我的脑海中不禁浮出一个疑问: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细想,这是杨修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首先,纵观杨修一生,他并没有像谋士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对策,只是一味地在“门内添活乃阔”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他还自解“鸡肋”,惑乱军心,这是何等大事,曹操岂会放过他?

他还参与曹氏立世子的争斗中,这本就是为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日后,曹丕也一定不会放过他。

当曹操问谋士贾明的时候,贾明没有表态。单从这一点上看,贾明比杨修聪明多。

再有曹操“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而杨修偏偏要说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杨修有确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能够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觉到曹操的杀修之心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他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啊!

我认为,杨修之死怪不别人,只怪他卖弄才华,锋芒太露,又恃才放旷,不知检点。

所以,一个人聪明,学识渊博是好事,但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否则一定会惹祸上身!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3

其实说到底,杨修的死在于他不懂得收敛锋芒,而越王勾践的性格却与此大不相同。

在越国将要被灭国时,身为越王的勾践有两种不一样的选择:一是拼死守国,保全自我身为王的“荣耀”;二是忍辱负重,保全实力伺机复国。勾践选择了第二种,勾践在吴国被吴王当作马夫,受尽了羞辱。可是却一向隐忍不发,最终最终灭了吴国。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赏勾践的做法。这不仅仅保全了自我,也为将来越国复国埋下了成功的种子。勾践极具聪明才智,他能复国的。原因就在于懂得审时度势,能把握何时含蓄内敛,何时锋芒毕露的时机。

勾践的臣子文种,又是和杨修相似的情景。文种和范蠡是助勾践复国的有功之臣。在越国复国后,范蠡便发现了越王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便退隐江湖并给文种留下忠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期望他也能激流勇退,免遭杀身之祸,然而文种一意孤行,不愿离去,最终被逼自刎。

杨修、文种两人的死,令人唏嘘不已,也同样令人深思。在当今社会上,审时度势也是一项职场法则,要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锋芒毕露便易遭人嫉恨,为人陷害,所以做事审时度势是十分必要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