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国庆见闻记叙文 (最新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山**》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板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板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在本案例中,我是站在新课标理念的高度精心设计的,具体体现在:
1、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
在学生自学“仙桃石”,进行交流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形状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
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议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
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各位同学们,老师们:
学校的环境不是很好,有人随意的吐痰,乱丢纸榍,上课用完的鞋套乱丢,乱踩小草。我对大家提一点建议。
1;吐痰吐在垃圾桶。
2;把纸榍扔在垃圾桶
3;上课用玩的鞋套仍在垃圾桶。
4;不可以乱踩小草。
上面是我的建议,为了我们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学习,请大家加油!
xxx
20xx年x月x日
我们知道,德智、才情、胆识堪为一时之秀的陆游,终其一生都是在德智忠厚明敏却屡遭猜忌,才情卓异高远却屡受弃掷,胆识雄阔通明却屡被加罪的痛苦愤恨中度过的,书愤而叹言平生之志,述恨而一吐沉郁之气,自然就成了诗人不可排释的“情结”。首联起笔,以英雄失路,宝刀徒老的“醒悟”,慨叹追思当年立志恢复中原的曲折艰难,激愤地指斥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恢复的软弱。“那知”一词,深沉真切地吐露了时过境迁之后,有志之士的辛酸失望感和忧愤创痛感。其悲其恨,其愤其忧都是本出于“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坚定信守,都是本出于“扫胡尘”、“靖国难”以“见九州同”的忠心赤胆。追怀往事,叹惋当年,浓重深永地在志不获展、才不见用的悲愤之情上刻下了一个大写的“义”字。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紧承首联,亲身的经历,真实的回忆,既是追述诗人从东南到西北,横跨时空,放舟跃马的豪雄气概和忠勇精神,更是在愤懑的感情抒发之际,吟吐出一个沉重辛酸的“悲”字。颔联“点击”往事,旨在聚焦“愤”之情志因由。诗人在隆兴元年(1163)出任镇江府通判,时逢主战名将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战船横江成阵,志在成功北伐大业。可是不久,张浚军败失势,诗人的心愿也化作泡影。乾道八年(1172),诗人入南郑为宣抚使王炎幕僚,言之信之、听之任之的依赖,激励振奋着诗人的报国丹心和驰骋战场的豪情。然而,王炎不久另调,在人与政息的朝代,诗人的北征志愿又一次在“良时恐作他年恨”(《归次汉中境上》)的叹惜中随风飘逝。“夜雪”与“秋风”的凛冽气氛,既是当时有得战事被冷却窒息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不忘恢复,志在当世,“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的真情流露。诗人写景兼抒情,忧虑痛悲深蕴于慷慨豪迈之中。
诗的前两联叹惜当年壮志未酬之愤,后两联慨叹当下不忘恢复之忧。
颈联直抒胸臆,一吐满腔忧愤之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两句形象而真实地抒发了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的落寞惆怅、悲凉凄怆的感情。“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北伐有功,因遭猜忌被宋文帝冤杀,死前曾怒叱:“坏汝长城”。诗人化用此曲,旨在显露自己的一腔报国之情。“自许”,是为自期更是自信,然而“自许”却空空茫茫。“骏马宝刀俱一梦”(《小园》四首之一),一个“空”字,充盈天地地抒发了诗人慨然长叹的“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的失望之情。忧急痛骤的情感意志煎熬,使诗人以“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这种“顾影自怜”的举止思绪,完成了“愤”而“忧”之的情志辐射。“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闻雨》)。所以,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对坚韧不拔、鞠躬尽瘁的精神高标,就不仅是在呼唤盼望如诸葛亮般的旷世英才挺身而出,挽狂澜于即倒,而且是追慕效法诸葛亮来自励心志自明信念,深沉而又强烈地抒发了诗人虽“愤”犹“忠”的立誓报国之情。
《书愤》,首联“愤”中彰“义”,颔联“愤”中发“悲”,颈联“愤”中寄“忧”,尾联“愤”中铸“忠”,全诗落笔于大义,显志于尽忠,起承转合皆以“愤”字贯串,是一首气韵浑厚,感情激昂悲怆,沉郁愤激的著名诗章,也是一篇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诗的题目为“书愤”。“书”者,写也,记也。关于“愤”字,字典上面说得明白:因为对事情不满意而情绪激动。众所周知,情绪激动又可以细分为几种情形,高兴是情绪激动,生气也是情绪激动。纵观《书愤》全诗,陆游写的显然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也就是说,陆游写的是生气的事。
世事纷纭,不如意事常八九。每天都有让人生气的事情发生,每天都有人生气。高中教材收入一首关于生气的诗作,而且是距今八百多年前的一个人生气的事情,绝不是偶然的,这里面肯定大有深意。那么,是什么事情惹陆游生气?陆游生气的深层原因何在?陆游的这次生气值不值?有没有价值?通过陆游生气看出陆游是什么样的人?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也就读懂了这首诗,也就读懂了陆游。
从诗的字面意思看,比较明显的让陆游不满意的事情,一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两句诗的意思非常耐人寻味:诗人回忆自己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然而那时阅历浅薄,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世事艰难。言外之意:青年时期的理想根本没有实现。这表面上是在生自己的气,恨自己能力不济,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自己理想没能实现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世事艰”。二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读懂这两句,须先弄明白“塞上长城”何意。据《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后,“塞上长城”常常被用来比喻有能力镇守边疆的将领。很显然,陆游觉得自己也可以是“塞上长城”,曾经具备镇守边疆的能力,但是可惜现在衰鬓斑白,功业未成,人已老去,内心无限悲凉。说白了,收复失地报效祖国的壮志没能实现,自己很不满意。以上两件事情诗作中有直接的描述,不难理解。
还有两件事情其实也是抒发不满之情的,但是由于写法比较隐晦,所以不太好懂。一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由于全用名词,并且直接衔接,不用任何过渡性词语,意象两两相合,简洁而富有气势,画面感很强。这两句诗其实是写了两次战斗或者战役:瓜洲渡击退金军,大散关收复失地。楼船夜雪是水路作战,铁马秋风是陆路厮杀。写了两次宋军获得胜利的战斗,按理说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由于局部的辉煌无法遮掩全局的颓势,虽然军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但是小朝廷无心与金军抗战,所以只落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叹。作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是:我们其实是有能力战胜金军的,没能收复失地,主要是因为朝廷里的主政者根本就不想收复。由于涉及对最高统治者的批评,说得直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灭门之灾,所以不得不用了曲笔。也就是说,作者是故意用了不太好懂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这两句诗其实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最后两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面看是对诸葛亮的夸奖和羡慕,但是深层的意思却隐含在“千载谁堪伯仲间”中,谁能够和诸葛亮相比呢?诸葛亮建立了那么辉煌的不世功勋,那是因为诸葛亮遇到了刘备那样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明主,刘备重用诸葛亮,诸葛亮才创造了丰功伟绩。而我呢?朝廷不赏识不重用我,我即使有诸葛亮那样的雄才大略也是枉然啊。所以这两句诗表达的依然是对朝廷的不满之情。之所以用隐晦手法,也是为避免祸患不得不如此吧。
所以纵观全诗,作者处处不满,不满于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不满于朝廷苟安英才良将不得重用,奸佞小人当道致使山河破碎。诗的正文通篇不见一个“愤”字,却在题目中直接点出,使得作者的不满情绪更加引人注目。诗文中虽然不著“愤”字,但是悲愤、气愤、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愤年华空老、愤壮志难酬、愤报国无门,愤报国有“罪”!所有的不满,以一个“愤”字写出,怎一个“愤”字了得?
陆游早年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屡受当权派排斥打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写作此诗时已经六十二岁,此诗手法运用娴熟,风格沉郁悲怆,笔力老辣,感染力极强,作者那种强烈悲壮的爱国热情,穿越八百年的时空,依然能够直抵我们的心灵,撞击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使我们热血沸腾。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