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是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是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
皓月当空。
看着天上的”大玉盘”,又对比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小玉盘”,还是把持不住,咬了一口。中秋这天,除了一大家热热闹闹的凑在一起赏桂花饮桂花酒的,当然也不会放弃赏月、吃月饼的。不过关于月饼的传说,除了嫦娥奔月的,还有好多种呢。
据说,在唐朝初年的时候,由于北方经常会出现叛乱的情况,于是唐高祖便派了将领李靖去平定叛乱。在农历八月十五时,李靖将领凯旋而归。唐高祖很高兴,同时呢吐翻鲁番人也送来祝捷饼,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吃的月饼。
再就是”月饼起义”。元朝末年,中原人民忍受不了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想团结起来一同抗元,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就在这时,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条妙计,到处散发谣言,说冬疫流行,得家家户户在中秋这天买月饼来吃,才可避免。他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的月饼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当晚,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了,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留了下来。
圆圆的,小小的月饼静静地躺在了盒子中,它只不过巴掌大,或确切地说,它还不过巴掌大,酥黄的表皮上还印着凹凸的花纹,油光闪闪。咬上一口,只觉得松糯可口,里面的馅儿也露了出来,或许是咸,也或许是甜。
月饼的味道是一种淡雅的香味,是思念的味道,也和它本身一样圆的,团圆的味道。
北方有句俗语: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都爱吃饺子,我也不例外。
在北方生活过一段时间,我也学会了包饺子。首先把一大团白花花的面团搓成又细又长的一条,然后均匀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再用擀面杖擀成一块块薄薄的小面饼,最后在面饼上放上鲜肉陷,让它穿上一层洁白的外衣。饺子总算包好了,接下来就是煮饺子,先把锅里的水烧开,然后把包好的饺子一个一个的逐个放进锅里,让它在热水里泡一个舒服的热水澡,看着饺子在锅里一浮一沉,瘦瘦的身子在锅里渐渐胖了起来,好不有趣。
饺子煮好了,打开锅,只见一团热气扑面而来,让你的脸被整个水汽包围。我坐在桌子边,一股饺子的香气扑鼻而来。还没等饺子端上桌,大家已经把一盘饺子都夹光了。我张开嘴,一口咬下去,一种香而不腻,滑而不涩的感觉顿时在嘴中弥漫开来,让你吃完一个,又忍不住想吃下一个,直到腹中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我坐在椅子上,一边欣赏盘中的一个个饺子,白白的,圆圆的,胖乎乎的,好像一个个小娃娃,坐在盘中对着我微笑。饺子的皮是那样薄,半透明的样子,仿佛可以看到里面的肉陷,让人盯着,口水好像都要流出来似的。等吃完饺子,大家谁也不想动,好像还在回味饺子那鲜美的味道。
“春节无饺不成席”,我终于理解了北方这句俗语的意义。
清明节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个文化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最重要的
到了清明节,扫墓的人们都会去先人的墓前鸣放鞭炮。听家人说放鞭炮,是为了叫醒在坟墓中的魂灵,让他们从睡梦中起来收好后辈们供奉的钱材。而现在随着绿色扫墓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家也开始提倡在墓前放几束花,磕几个头,以敬哀思就可以了。
每年四月五日起床后,我们一家就会搭上爸爸的汽车,启程前往白沙,给死去的亲人扫墓。
我们手提祭品,心情沉重地往山上走着。亲人墓前的草已长得很高了,外公把墓前的草清理干净后,我们便将火点起来,把纸钱一张一张的分开后,一点一点地放进火里,烧给在坟墓中居住着的亲人的灵魂,再虔诚地插上香,在坟墓前磕几个头许下自己的心愿后,最后将花束摆放在坟前,我们才会离开了。
清明扫墓,既是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怀念他们的音容笑貌;又是一种信仰,在列主列宗之前许下愿,鼓励让自己在新的一年多多努力。我想,这就是清明扫墓经久不衰的缘由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国土辽阔,人员众多,在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的`家乡在山西晋城,在这儿,有着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出国大夫屈原在这一天投江,人们为了纪念他,会在这天吃粽子,赛龙舟。
在这天,妈妈会把我和姐姐早早叫起来去包粽子。我们来到厨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粽叶和糯米,还有几颗大红枣,把粽叶往那案板上一扑,把差不多是粽叶小三圈的糯米往里一放,再拿着粽叶往上一裹,拿着绳再一缠,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为此,我还编了一个口诀:铺粽叶,放糯米,裹粽叶,拿绳绑。
看到妈妈娴熟的包好了一个粽子,我也迫不及待地尝试了起来,可我还没有学会走,就要去跑,怎么能学会?果不其然,在我裹粽叶时太用劲了,把里面的糯米全都挤了出来,看着这个失败的粽子,我吸取了教训,第二次做就成功了。在妈妈和姐姐的一起努力之下,十多个粽子就做好了,下锅一煮,拿出来蘸上白糖就可以吃了。入口后,香香甜甜地咬下去,粘粘地咽下肚,嘴里还留着一股甜甜的味道呢。到了晚上,我们一家都会跟爷爷吃一顿饭,可开心了!
美味的粽子好像都裹住了我的心呢!
说起我家乡的风俗,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一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除邪恶,求吉利!在我的家乡春节的饺子里包钱(硬币),如果大人吃到钱就代表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大人都非常开心!如果小孩吃到钱,家长更是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有赏钱以示祝贺!每年为了吃到钱我总是把自己吃撑!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拜年的习俗。大家见面相互拜年,在旧时代拜年要磕头。现在基本都是握手或者拱手互相拜年,并送上祝福!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这大概是很多孩子最快乐的事吧!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陪陪家人!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春节即将来到,我要把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虎年吉祥,虎虎生威,龙腾虎跃。
我的家乡在长垣,每年的春节,我们都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的,家乡的春节也有自己的风俗。
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把大街小巷都映衬得格外鲜艳。
除了有贴春联,还有吃年夜饭的风俗。年夜饭的菜肴十分丰盛,为什么做这么丰盛呢?是因为年夜饭里面有很多好的意头。比如说,桌上有鱼代表着年年有余;桌上有饺子象征着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还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所以要吃饺子。并且,生菜馅的饺子有着要生菜(财)的意思,代表着新的一年要发财。是不是很有趣呢?吃完年夜饭,一家人都会其乐融融地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纷呈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的钟声响起,鞭炮声接连不断,人们那种享受欢乐氛围的感情真是难以言表,这真是一个欢天喜地的日子。
大年初一,大人们拜年,小孩们要糖、要核桃、收压岁钱。
大年初二,我们还要去姥姥家,大人们在院子里面聊着天、小孩子们在屋里一起聚堆儿欢快地玩耍着,个个儿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其实呢,过年的时候,我们最开心的还是长辈给我们发压岁钱。关于压岁钱,还有一个这样的寓意呢,就是希望压岁钱能镇恶驱邪,因为古时候人们还认为孩子最容易受到鬼崇的侵袭,所以要用压岁钱来帮助小孩子们压崇,“岁”与“崇”谐音,希望得到压岁钱的小孩子们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新的一年。
家乡的春节,一派祥和,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出自《元日》,是关于春节的诗句,今天我就来说说我们北方过春节,有哪些风俗吧。
首先过春节有贴春联,放烟花,剪窗花,守岁等习俗。过年家里热闹热闹的,就停不下来了,我来简要说说一两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吧。
守岁,顾名思义,守着岁数,意思就是说呀,在大年三十这晚,晚辈只要在灯下不睡觉守的时间长,自己父母就越长寿。
我再来讲讲,为什么要贴春联,剪窗花,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呢!听我娓娓道来。
从前有一个怪兽,它的名字叫做“年”,人们都十分害怕它,因为每年一到春节,它就要出来吃人,村上有一户人家发现了年的弱点,那就是怕红色的东西和有响声的玩意儿,于是人们就每年都贴红红的春联和放烟花,“年”就再也没有伤害过人们了,不仅如此,春节时还有赏灯的习俗,今年的时候我来到了忻州古城里,哇,各色各样的灯绚丽无比,看得我是眼花缭乱,还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有的花灯上面印着《四大名著》上的张飞,关羽,刘备等人物
最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它的竟然还会与人们聊天,游戏,互动。
北方的春节可真热闹啊,人山人海。我们要把北方春节的习俗发扬光大,争取让每个人都知道。
过年前的周末,爸爸抽空带我去了坐落于陕西南路39弄(长乐村)93号丰子恺的故居。这几天,突然想起丰子恺写的“过年”一文,爸爸就翻出来,跟我介绍起了上海这地儿过年的民俗。
爸爸一边饶有兴致的读着原文,一遍惋惜的说,很多民俗都渐渐淡了,没了。其实,上海过年的民俗和浙江、江苏大多是一致的。比如说,接送灶王爷(也有叫灶神或灶君菩萨)的习俗。他说道:“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天,大年夜回来。据说灶君菩萨是上天派下来监视我们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然后,爸爸告诉我,以前住的是老房子,在公共使用的灶头间会贴几张“灶神”的图片,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会盛一大碗各种食物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再拿回家去吃。爸爸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笑着说,“记得灶王爷上天之前,要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我们的做的小小坏事去告发了”。太有意思了,我哈哈大笑起来。
之后,爸爸又给我讲了“腊月二十八打年糕”、“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十五拉兔子灯”之类的过年习俗,听得我津津有味。原来我们上海过年有这么多习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非常喜欢这些有趣的习俗,他给我们带来欢乐、祥和、团圆的气氛。
贴对联
张雅菲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屋外传来了爆竹的声音,正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过年了,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定南有许多的风俗,我觉得最开心的那还是贴对联了。
走出房间,看见了桌子上的对联。于是,我对爷爷说:“爷爷,这个对联现在贴吗?”“对呀,过来一起贴。”我开心地应道:“行呀!”我与爷爷拿了一把剪刀,一卷胶布,一把椅子。我们先把门的两边贴好对联,我对爷爷说:“爷爷,你往左一点,别往太过,再往右一点……不,往左……往上一点,好,就这个位置,很好。”贴好两边,贴门的上面,贴好后,有一只金鱼蹦了起来,我压了压,压了怎么又起来了?
爷爷对我说来贴阳台门,我对爷爷说:“要不我来帮您贴吧?”爷爷对我说:“你居然嫌弃我贴的慢,你来。”贴了之后我才觉得贴对联真的好累,头一直抬着,可真累呀!早知道我就让爷爷来完成这下面几个了。我们又开始比划了起来,我们吵呀吵呀!终于把对联都贴好啦!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意思是,天刚亮起,家家户户都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年。
我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加油!
愿我们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美满,万事如意,四季平安、快乐。大人们工作顺利,小孩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曲阜的元宵节
史晓霖
在众多节日里,我最喜欢元宵节。曲阜的元宵节十分热闹,在放着花炮的夜晚吃元宵赏花灯,多么欢乐啊!
早晨八点,妈妈就起来去买做花灯的材料,十点十分准时开始做花灯,寓意“十全十美”。用小刀把萝卜芯切掉,里面插一根蜡烛,用刀小心翼翼地刻出一道道花纹,一朵漂亮的萝卜灯就做好了。我记得邻居家的王奶奶会做面灯,当时,我还小,想跟着学,但是面灯没做好,却弄得满脸都是面粉,王奶奶做花灯技术娴熟,用手在面团上一捏,一只猪耳朵就出现了,左边一捏,右边一揪,不一会儿,一只奔跑的小猪就做好了,在太阳下晒一会儿,等面团固定,插入一根蜡烛,一个小猪形的面灯就诞生了。看得我心里直痒痒,软磨硬泡,拿了好几盏灯呢。元宵节吃元宵。这是从古流传至今的习俗。香香甜甜的炸元宵,外酥里嫩,现在的元宵口味繁多,有豆沙的,草莓的,哈密瓜味的,真是应有尽有。我最爱吃豆沙味的,一口咬下去,浓香从嘴巴滑入胃里,美极了。
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习俗就是赏灯。每当这一天,我们都要成群结队去看灯展,各式各样的灯挂在街上,每一盏灯都各具特色,有的是纱灯,淡淡的灯光照在白纱上,上面的图案隐隐约约,带有几分朦胧之美,像害羞的小仙女;有的是玻璃灯,耀眼的灯光照亮了夜空,像江湖中的侠客,威风凛凛。花灯种类繁多,看得我目不暇接。
元宵节寓意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祭祖
姜钊
又到了春节,又是一个祭祖扫墓的好时候。
一过完年,爸爸就要带着我祭祖、扫墓。祭祖还挺简单的,全都是爸爸在忙我只能打打下手。爸爸会先把猪头、猪尾巴、一整只大公鸡,放入大灶锅中一一煮熟在放入茶盆中摆好。(茶盆,一种长方形很大四条边比内部高出几厘米的,专门用来祭祖的用具)爸爸接着从柜子里拿出九个酒杯和一壶酒,也一同放入茶盆中。见爸爸准备好后,我从一旁的纸盒子里抽出九根香,放入火中烧红后,在堂屋的桌上、桌下和堂屋门外各插上三根香。(堂屋是祭祖的地方,每户人家都会在堂屋中摆一张桌子,同样也用于祭祖)
准备工作做完了,接下来的才是正式内容。爸爸把茶盆搬上桌子,我按照爸爸说的在桌上,我按照爸爸说的在桌上摆五个酒杯、桌下摆两个,门外摆两个,爸爸看我如此熟练、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接下来的事就全是爸爸的活了。爸爸先是把一大碗肥肉放在门外,(这碗肉是前一天煮的)爸爸又拿出酒壶给酒杯倒酒,爸爸一次只倒一点点一共倒了三次。我不止一次想过两个九有什么寓意吗?“老人家的东西真的搞不懂!”不过有一说一,这种东西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多少有点封建迷信。但是我认为更多的其实是老祖宗对死者的敬畏与悼念。我也问过爸爸“爸!为什么我们要祭祖呢?”而爸爸则回答到:“这是老人家的规矩,我们不能扔”酒倒好了,接下来就是“捉鱼”(捉鱼是指在桌前弯腰鞠躬三次)“捉鱼”完后就是收尾工作了。
又是忙碌的一天……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吉林,就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如:睡火坑、冬钓、冻水果、踩高跷等。
在白雪皑皑的冬日中,大多数东北人会用砖砌成的火炕来抵御寒冷。火炕上还可以铺上牛皮纸,刷上油漆,使得更干净美观。并且,火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做饭时,烟在炕内部的洞里转一圈,炕面始终是热乎的。一家人围在火炕边聊天,既温暖又舒适。火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维系着东北家庭的和谐关系。
东北人冬日的钓鱼方式也和南方人有所不同。他们在冰面上凿出一个脸盆般大的冰洞,之后,鱼便一个接一个送上门来。因为鱼在水里没有充足的氧气,于是一旦开洞,大量的鱼便冲出水面。这时,人们只需用网一捞便可捉上几斤的鱼,这些鱼的肉质都非常鲜美。
漫长的冬日给予了东北人天然的冰箱。东北的水果有限,春日和夏日里的水果大多都易腐坏,而冬日里却不会,天然的冰箱帮助人们冰冻了水果。食用冻果时,只要把其放入凉水中慢慢解冻半个小时,水果表面便会出现一层晶莹剔透的冰,水果里面还是完好的。而此时,咬上一口,水果酸酸甜甜的,汁水充盈。
冬天里,吃冰棍、冻饺子一样是东北特有的风俗。当然,吉林不只有冬日风俗,也有其他季节的风俗。秧歌便是最为经典的一个,它综合了歌、戏、舞三种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又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等。
我的家乡风俗非常多,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而你的家乡又有什么风俗呢?
印象中的端午节
一年四季中,不同的季节各有独具特色的的传统节日。有王安石笔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有欧阳修笔下“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的元宵节;有王建笔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中秋节,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与夏日相伴的端午节。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家门口挂上艾草,寓意辟邪祈福,。小小的艾草,包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来临之前,镇上的人们还会亲手制作粽子。事前准备好粽叶,咸蛋黄糯米猪肉等材料。开始包粽子了,先将粽叶的一端折成漏斗形,接着将食材放进粽叶里,一定不能装得太满。再用另一端的粽叶把“漏斗”捆好,最后用绳子捆紧。这可是个技术活,没有“千锤百炼”是包不好粽子的。粽子下锅啦,我在旁边焦急地等待着,时不时走来走去。粽子在锅里是什么样的呢?或许在叹气?或许在畅游?伴随着诱人的香味,我终于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口咬下去软软糯糯的,真是美味极了。
在端午节这一天,镇上还会举办划龙舟比赛。我还记得海边站满了围观的群众,每个社区各自组成一队,在海面上一字排开。随着鼓点声,每位选手奋力地划着桨,冲向彼岸,场面甚是壮观,好一副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的景象。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当我每次想起过节时的情景,真是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而我们这里农历腊月初八都会喝腊八粥的。
至于腊八为什么喝腊八粥?有一次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说:这天是释迦摩尼佛成道之日,这是佛教节日之一,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历代演变,腊月初八已�
我还清晰记得腊八节那天,我兴高采烈地起了床,下来就跟妈妈说,妈妈,赶紧做腊八粥吧,妈妈把泡了一夜的豆子拿了出来,把莲子中的绿芽抠出来,用清水再泡,我们把豆子糯米泡好了,我们就一次把所有材料放入砂锅中,因为砂作 文 吧锅温度高,可以把食材煮的很烂,所以我们选用砂锅,我们用小火慢慢的煮着,还不停地翻滚,过了几个小时,香味慢慢窜出,家里都是香甜的八宝粥的味道。这味道弄得我馋馋的,我的心情也随着香味越来越急切的,恨不得现在就喝一口。
我问妈妈:“什么时候过年呀?”妈妈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妈妈说那是他们小时候的儿歌。
这时,腊八粥熬好了,我急忙叫妈妈,我们要一起品尝腊八粥,腊八粥浓浓的香气直冲云霄,软糯可口,我急忙喝一口,一股香甜流入了我的心里。
虽然腊八节已经过去,但它的香甜让我至今回味无穷,
快过年的那几天,正在玩耍的小孩子,在房里扫地的大孩子,弯着腰的老孩子,提到果叶子,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香香的脆脆的感觉呢。
那几天,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炸果叶子了,它意寓着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年,每天精神焕发。
妈妈正在擀面,面的形状扁扁的像饼干似的,又近似平行四边形,大小跟一个长6厘米的饼干一样。
妈妈弄好了,看了看身边的我说:“你把我弄好的面,放到锅里去炸。”又问了一句:“你会炸吧?”
“会,怎么可能不会呢!”我自傲的说,又心想:说不会的话,那岂不是很没有面子吗?
“那我跟你一块去吧!我怕你把厨房给炸了。”妈妈一副不相信我的样子说。
“能不能给我一点自信啊!还有我不要面子的吗?”我一脸无奈地说。
我拿着妈妈弄好的面跑去厨房,把油倒进去,开了火。等油热了,我把妈妈弄好的面一个一个用手拿了下去。过一会儿我没有耐心了,直接把这个面全部倒了下去,看着这个油正在很用力的沸腾着,眼看油要溅出来了。我下意识的拿着手里的锅铲跑到了门外,还没跑出来,妈妈就已经把锅盖盖上了说了一句:“果然我跟来没有错。”又一脸冷漠的说:“我要是没跟过来厨房估计早被你给炸了!”
“嘿嘿——”我走进妈妈身边难为情地笑了笑。
果叶子炸好了,我拿起漏勺把锅里的果叶子捞了出来,果叶子现在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我吃下它,啊!真香。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节日的习俗丰富多彩: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吃清明团……而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吃粽子。
每逢端午节那日,我们要赛龙舟、吃粽子,吃咸鸭蛋、挂艾草……习俗多种多样,其中,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了。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还有一个故事:在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位爱国诗人名叫屈原,当初他因国破家亡,悲愤不已,抱石投入汨罗江中,人们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粽子扔进江里,希望他们吃粽子,而不要吃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端午节裹粽子、吃粽子。
粽子不仅来历奇异,而且粽子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咸蛋黄酱肉粽、枣泥粽、红豆沙粽、绿豆粽……种类繁多,令人垂涎三尺。眼花缭乱的粽子,个个都是我的最爱。
吃完香喷喷的粽子,我们就会赶去西溪湿地看龙舟比赛。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兴奋。
龙舟赛开始了,舵手们意气奋发,随着鼓手击打出富有节奏的激越鼓声,划船的姿势整齐有力,小舟如离弦之箭飞速向前,两岸挤满了观众,呐喊声如同响雷一般,热闹的`气氛顿时涨到了最高潮。我兴奋地跳了起来。陶醉在龙舟赛的比拼中…端午节,一个热闹的节日,一个蕴涵着丰富民主文化的节日,我爱家乡的端午节。
天色破晓,东方泛起鱼肚白,晨曦冲破了夜的最后一道垂幕,猛然睁眼,扫了一眼日历,中秋。
“妈,今天中秋节,月饼包了吗?”我揉了揉睡意朦胧的双眼。“没呢。”妈妈正在做豆沙馅料,清甜的红豆香味飘入鼻子,使刚睡醒的我提了几分神。围上围裙和妈妈一起做了起来,月饼有莲子,豆沙,五仁等等,各种馅料,让我最钟爱的还是那栗子馅的了,小小的月饼皮包裹着如此般的美好。把月饼皮里放上处理好的馅,包成一团,放进模具里,一压,一个漂亮的月饼出来了。之后把他们一个个放上烤盘,喷些水放进烤箱,烤15分钟,美味的月饼就大功告成了,吃上一口香甜软糯,成就感满满。
爷爷去买了许多水果,石榴,苹果,梨等等。爸爸正在向房顶抛红线,说是给喜鹊拿去给牛郎织女搭桥相会的。
面包店内人满为患,大家都在争先购买月饼,以赠亲戚朋友,寓意并祝福家人朋友团团圆圆。
下午,我们带了一盒亲手做的月饼,到了舅舅家,他们也请了我们吃月饼,两家人和睦相处,谈笑欢声,月饼的香甜在唇齿之间久久环绕,亲情也不是很遥远。
天色渐暗,暮色从四面八方赶来,风尘仆仆,家中庭院也已摆好了贡品,坐在小凳子上遥望皓月当空,带着柔和的晕圈,爬上桂花树梢,捎那一刻,仿佛封腾英语祝月光温柔,氤氲花香的风沁入心海,世间如此美好……
家乡风俗,在平凡之中,寻找简单的美好……
剪头与舅舅
俗话说:“正月剪头,死舅舅。”可在我的家乡,过年前必须要理发。那可怎么办呢?我聪明的老祖宗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的家乡是四川的一个县城,在我们那,农历新年之前家家户户必各杀一头大肥猪。还别说,对于杀猪这项活动我是认认真真观摩且参与过的。杀猪总共分为四个步骤,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步——引。和引鼠出洞一个道理,用饲料把猪引到一个杀猪板上。第二步——抬。在“二师兄”吃得正香的时候,大家伙一拥而上齐力一抬,将它死死按在杀猪板上。第三步——打!古有武松拳打大猛虎,今有我杰哥棒打“八戒兄”。把猪打晕后,就到了最重要的一步——捅。在“八戒”晕倒之际一刀封喉,让猪血流入事先准备好的盆内,再用板盖住封好,一只可爱的大肥猪就饮恨升天了!
第二天,到了重点节目——祭祖的时候,前一天留存的猪血可派上用场了。将猪血泼在地上,没过一会就凝固成暗红色的“猪血糕”,这时大人们会剪下一撮头发和着纸钱一起烧了。比窦娥还冤的猪就成了“舅舅”的“替死鬼”!
接下来我们就会吃一种叫做“猪儿粑”的糯米糍粑。外表是用糯米粉、面粉做成的白面团,馅儿是用豆腐、葱、肉等碎末加调料调制成的。刚蒸熟出笼时的猪儿粑洁白又有光泽,仿佛是煮熟的小猪,又好看又美味。猪儿粑是用来纪念“替死鬼”猪兄的,特别是舅舅们要多吃几个才可以。
怎么样,我家乡的风俗与众不同吧!来我的家乡做客,让你正月也敢剪头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当你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到来了。
这不,春节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之中走来了,到处都洋溢着那喜悦的气氛,幸福的笑容在每个人的脸上荡漾开来。
农历三十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的、漂亮的衣裳。本命年的人还要换上红色的衣裳,红色表示新的一年更加幸福安康,赶走霉运。还有家家户户都贴起了耀眼的红春联,把大街小巷显得格外鲜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彼此起伏,放鞭炮是因为要驱逐太岁,寓意新的一年要五谷丰登,太平安康。
除了贴春联放鞭炮这些活动,除夕晚上当然是少不了那丰盛的菜肴啦,这些菜肴之所以那么丰盛,是因为每道菜都有来头的:吃鱼不要把头和尾巴吃掉,这是寓意着年年有余;吃饺子,它象征着团聚合欢;吃生菜,代表新的一年能够财运滚滚。
初一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登门拜访向长辈们问好,晚上人们会看到十分绚丽的烟花,五彩缤纷的烟花陆陆续续地向空中发射,各种烟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农历正月十五,那便是元宵节了,家家户户在煮汤圆,吃汤圆,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此时广场上挂满了美丽的花灯,看那些孩子正在猜灯谜呢。一边吃着汤圆一边看着花灯,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元宵节过后,春节也默默无闻的离开了,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我们家乡的除夕,有很多风俗:吃年夜饭、守岁、做红团……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做红团了。
今年除夕,奶奶也是一如既往的做红团。只见奶奶先把米和绿豆分开煮熟,再加上一点白糖并搅拌均匀。接着奶奶又把糯米粉磨碎,再加上一点红食素,这样才能使红团变红。奶奶还告诉我红团的寓意:“吃红团可以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然后奶奶又熟练地把红团分成大小一样的小球,再用小圆棍把小球搓平。成为一个个红团皮。奶奶把刚才煮好的绿豆馅放在红团皮里面,并包紧,然后把剥好的红团皮放进一个木雕成的红团印章里,轻轻压实,用手一敲,里面还刻了一个“福”字呢!奶奶把包好的红团垫上昨日摘好的粽叶。放在蒸笼上蒸,过了半个小时,红团熟了,每个红包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红彤彤的看上去十分美味。
看着奶奶做,我也忍不住想尝试一下。我照着奶奶的样子,先用勺子挖上一团馅,然后再放在红团皮上,再把红团皮包紧,但是一开始我不是包的馅太多,就是太少,做的红团大小不一,这时奶奶告诉我:“红团的馅差不多三勺就可以了。馅太多就会露馅,线太少,红团皮又显得太多了,不好吃。”我照着奶奶的秘诀去做,个个红团饱满均匀,十分美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们家乡的风俗又有哪些呢?
有趣的中秋节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
家乡的8月15是中秋节,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在这天月亮会特别圆,特别大。
有一次中秋节,那时我们一家都在老家过中秋节。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做了好多好吃的,我们一家人一起坐在院子里吃团圆饭,此时的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看到这皎洁的月光,突然我想起了游戏:“我们边吃团圆饭,边说关于节日的古诗吧!”随后爸爸又问:“输了有什么惩罚?”“输了自罚一杯酒或果汁,行吗?我提的建议大家双手赞同。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我立马就想出来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然而妹妹也不示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妹妹背完这首诗,我瞪大了双眼,我居然还不知道,妹妹居然会这首诗,于是我就带头鼓起了掌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咦,是谁背了一句诗呢?原来是我的表哥。一开始我们都愣了愣,之后一阵欢呼声爆发出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一轮游戏结束了。就是我和妹妹喝的果汁最多,我们的小肚已经装不下了。奶奶一看吃完了饭,就把早已买好的月饼拿出来当甜点,接着我们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成语接龙,玩到十点多才去睡觉。
虽说中秋节不像其他节日一样热闹,但它留给我的回忆总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