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优秀12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1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风俗,而我的家乡的风俗习惯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处处显示着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隆昌县,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是—舞龙,在每年最热闹的时候,也就是正月初八,家乡的舞龙表演特别隆重,也极有特色。

这一天是县城出大龙的日子。全县十八个乡镇,就有十八条彩绸做成的大龙,游行于县城大街。四面八方。城里乡下,就连临近的市县的人们,都纷纷闻名赶来一睹热闹。

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龙灯翩翩起舞,大家扶老携幼,源源不断地赶来。街道两旁的人欢呼着,簇拥着,赞叹着,有些人迫不及待,或是觉得不过瘾,居然向龙跑去,用手触摸着龙体,有的在龙腹下穿行,跳跃。据说摸了龙体可以让人免去病痛,给人带来好运。

舞龙用的拜龙台建在城中心的人民广场。台后有两条十几米的彩龙相拥而成的柱子,更显得气势不凡。台上站着一排领导、贵宾,专门等着五彩龙来,给它们“点睛”。据说龙眼都由最高领导亲自点画。这足见画龙点睛的意义。

演出最先是双凤的两条凤,最后的龙市镇的大彩龙,先凤后龙,可见其龙凤呈祥的蕴意。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无不体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无不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建设家园,把家乡的民风民俗继续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2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而我的家乡湘西在清明节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俗——吃蒿子粑粑。

在古代过寒食节的时候,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蒿子粑粑是皖南一带的冷食小吃,既好吃,又饱肚,从而得名传到湘西。在湘西,谁不是吃到蒿子粑粑就想到家呢?在湘西男女老少都爱吃蒿子粑粑。

其实蒿子粑粑在湘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月三原来是鬼节,鬼在这一天会出来带走人的灵魂,让人永世不得超生,也会立即死亡,所以在三月三过后几天总是能到处听到哭声。

在某一年三月三的前一天,一位老太太梦见观音菩萨给他一株蒿草,让她做成饼给乡亲们吃,可以避灾。第二天她看见床头果然有一株蒿草,便信以为真,用蒿草给大家做饼吃,结果只要吃了的人都相安无事。这虽然只是神话,却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安康的热爱。

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蒿子粑粑的做法吧!

蒿子粑粑是由蒿子、糯米粉、糖等主要材料制成。蒿草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首先,先将采摘或买回来的蒿子放入锅中烫一会儿,再拿出来挤干水分,这样的蒿子就已经有点像蒿子粑粑的外表了。然后再放入糯米粉均匀搅拌,这样就完成了大部分工作。接下来再把做好的蒿子揉成球,按扁,如果有个人喜好,可以在中间放入黑芝麻、豆沙、等配料,再将其包起来,放入锅中蒸上一段时间,即可出锅。刚一出锅,蒿子粑粑就清香四溢,入嘴回味无穷。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蒿子粑粑,也希望做蒿子粑粑的风俗能够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 3

春节是在农历初一,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大年三十晚上12点睡可大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春节。春节说的第一句话做的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翼一年之平安。早餐也是有讲究的,比如我们家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奶奶一定会给我们吃长寿面和喝一杯粗茶。

早上吃过早饭后,就是焚香拜祖了。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肉、饭,等东西。家人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作文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跪拜完了以后,爷爷就会,拿出一个大铁盆,然后再把纸钱,纸折的金元宝和假钱一起放入盆中燃烧。爸爸则是拿了一根长香点燃,然后,拿了一些鞭炮到门口去放,一阵阵鞭炮声传来,弟弟妹妹吓地用手捂起了耳朵。放完鞭炮后还得再拜一次祖宗,但这一次不是跪着,而是站着拜。等纸燃尽时,就是要上酒啦!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儿,一人拿一杯酒,往铁盆里,倒嘴里还要说一句:“老太喝酒。”

由于这次肺炎的缘故,我没有出去拜访亲戚,就只是在家里祭拜一下祖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4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区不同不仅仅口音有差异、春节习俗的差异之大也令人惊叹。今年春节我们一起回妈妈家乡——四川,那里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真让我这个安徽人彻底震撼。

一下车,街道上的餐馆不是火锅就是串串香,几乎没有农家乐、面馆之类的。最具特色的是这里的人们顿顿都离不开辣椒,由此“爱吃辣”成了四川人的标签。我们刚走进餐馆,外公就拿着装满辣椒酱的调味盘向我走来:“相宇,这个好,多吃点!”我看着满满的红红辣椒,头皮发麻,连忙拒绝,可是外公十分热情:“你看,四川人的娃娃,哪有不吃辣椒的呀?来来,尝尝嘛”讲的我不得不接过盘子。咦?桌上摆着鸳鸯锅,四周还摆着四个细长的有底的洞,这是干什么的?装垃圾的?我正就准备向投垃圾。外公拦住我,向我解释说:“我们吃的是串串香,这些是放签子的,而这个鸳鸯锅是用来烫串串的。”“烫串串?”我又收获到了一个新名词。强忍着,吃了几口油碟,外公似乎很满意。没想到第二天,手上、胳膊上突然长了红色的疙瘩,奇痒无比,真令我难受,于是看了医生,医生却说是这里的湿气太重,要多吃辣。我终于明白,四川人为什么爱吃辣了。

终于到了新年了,我迫不及待穿上新衣帽,准备给外公外婆拜年。厨房已经热气腾腾,没想到他们初一必吃的粑粑(汤圆)就等我们了呢!我心想,这可怎么吃惯呀,外公又一把拦住了我,只见外婆端上一碗汤圆粑粑(超级超级大)递给我,家里每个人都端上一碗站着一排,最后舅舅拿上一半的柚子皮,拿上三根点燃后尖尖的蜡烛插了上去,接着外婆双手合十,嘴里叨叨絮絮说着什么,外婆说完,外公也照做了一遍。我十分不解,悄悄问:“这是在干什么?”妈妈神秘的说:“这是在请过世的`家人们回来一起过年,你也去拜拜吧。”我只得照样子做了做过了关。

过年要发红包的真有意思啊,必须要说四川话才可以接红包,看着长辈们手里鼓鼓的红包,想着入乡随俗嘛,于是现场学着他们的口音,说出蹩脚的四川话,看着全家人哈哈大笑,我也乐在其中,多么美好的一天呀!

在长久的岁月里,一代一代人传承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而我无论是四川还是安徽,都有我的亲人,我便热爱那里的土地和风情。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5

新年,是大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新年可以让大伙团圆,可以吃年饭,还可以放鞭炮、讨红包。

大家除夕回到了湖北,因为湖北有一个风俗,就是嫁出去的女儿除夕晚上不能回娘家住。所以当天,我和母亲去宾馆住了一天。虽然我觉得这种风俗不好,刚回来又不能回娘家住,还不能和亲朋好友团聚。但是入乡随俗,大家还是在母亲同学开的五星级酒店里住了一晚,也是很好的。

年初中一年级,大家坐舅舅的车来到了乡下。我特别高兴,由于我可以见到姥爷姥姥了。到了姥爷家,只见姥爷姥姥正在厨房里忙着,忙得不可开交。我挤过去一看,呀!是珍珠丸子、红薯丸子,还有可乐姜,都是我的最爱。珍珠丸子是用猪肉剁成碎,做成一个个小丸子,外面裹上一层晶莹剔透的糯米,好似孩子子穿上了一件白棉衣,之后放入蒸笼里蒸熟。红薯丸子是把熟红薯弄成红薯泥,加入糯米粉揉均匀,然后搓成丸子的模样放入油锅里炸。这个时候一股香味飘了过来,把我肚子里的馋虫叫醒了,我忍不住拿起一个刚炸好的红薯丸,不考虑脏手、不考虑烫嘴,直接向嘴里塞。母亲笑着说:“真是个小馋猫。”

年初中三年级,我跟着母亲来到了姑奶奶家拜年,表哥表姐携带我到处玩,我还讨到了几个红包,我打开一看“全是整百的。”我高兴地大叫。我还想:这过新年会让我发财的。

新年那几天,大家几个孩子叫爸爸妈妈帮买鞭炮回来放。弟弟买了一大盒摔炮,哥哥买了两排大鱼雷,我买了五盒蜘蛛炮。弟弟把所有些摔炮都拆开,一包一包地扔。弟弟和哥哥开战了,弟弟扔了一包在哥哥身边,“砰”的'一声把哥哥吓一跳,哥哥火了,点燃一个大鱼雷到弟弟身旁,一声巨大的“砰”把弟弟吓得团团转。我点燃两个蜘蛛炮,扔到他们各自的脚边。“砰”地一声,把他们吓进了房屋里,最后的赢家是我。

那几天我特别高兴,我多么期望天天都是新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6

我家在浙江,那儿可热闹了,有龙飞凤舞的糖画,有欢声笑语的歌唱,有栩栩如生的竹刀。可我知道一个习俗,可比这热闹多了。

上梁这一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去祭拜这座房子的最中间那一根横梁,愿从此在此房子里的一家平安喜乐、事事如意。

表哥一家新建了一栋新房子,一家老小都兴奋的不行了,在上梁的。前五天,就得准备了,外婆每天六天就要去买菜,准备好,就要开始为第二天做饭了。

到了第二天,外公外婆把村里的亲戚朋友全部都叫过来,场面可热闹了,一桌几十个菜,看的我眼花撩乱。妈妈和姨妈在门口招待匆匆赶来的外宾,外婆则是在忙乱的做饭,在我家乡一般的酒宴都没有米饭,只吃菜。如果不吃菜只吃饭,那么证名这家人不是菜太少,就是厨师做得不好吃。

上梁的这一天终于来了,早上六点钟我们就早早的起来,连忙赶过去。这时已经有很多人了,个个都拿着纸箱,袋子,雨伞。各式各样的准备装东西的工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这里上梁要丢很多好吃的东西,有零食,粽子,馒头。全村人都可以过来抢。首先、烟花不断、锣鼓不断,站在楼顶的人向各个地方开始抛下食品,纷纷扬扬,噼里啪啦掉下来,人们挨挨挤挤,蹲下、站起在地上抢起来,那个才叫一个热闹。人们推推挤挤,争先恐后地抱抢。零食像洪水似的涌下来,人们像海浪似的起起伏伏。

待到抢得差不多时,人就慢慢散散去了。许多小孩还会恋恋不舍的望望上面,似乎还想得到一些。而上面呢,则都累得气喘嘘嘘,筋疲力尽了。

就这样,上梁就在黄昏时结束了。人们的背影洒在金黄的在路上,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7

俗话说得好,“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繁忙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我们会做一大堆好吃的,做年夜饭,包饺子……在过年时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在过年时吃年糕,寓意着万事如意、年年高,当然有很多种说法,各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

年夜饭,是春节必要的`,家家户户都会做年夜饭,现在生活好了,鸡鸭鱼肉等等变着花样制作各种菜肴,五花八门的,什么做法都有。年夜饭,虽然忙着,都乐呵着,到处都是香味,到处都是欢乐声,大家都在门上贴好了对联、福字,红红火火,干干净净,看上去喜庆极了。

第二顿饭也就是吃饺子了,大家一般都是在半夜12点吃,我们家是12点整吃,一般都是提前包好了饺子,等到半夜时候再下。单看她那白白的样子好像并不好吃,但是闻一闻它那香气扑鼻的味道,就足够咽下好几口唾沫了,再沾上醋或者是蒜泥,那就色香味俱全,好吃极了!加上家人们的互相祝愿的话语,看着春晚,一家人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吃完饭后,我们就要守岁了,等到第二天早上的时候,也就是初一,也是我最喜欢的日子,长辈大人们都会赠送给小辈们红包,送去祝福的话语,我和弟弟收了许多的压岁钱。

说到压岁钱,有个传说,古时候,有个小妖脸白手黑,名字叫“祟”,每到半夜就会去有孩子的人家,常常用手抚摸小孩子的头,等到第二天早上被摸到的小孩子,就会变成一个傻子。有一户人家为了防止这样事情的发生,在初一的这天晚上,不让他们家的孩子睡觉,和孩子玩八枚铜钱,把八枚铜钱放进红包里面再拿出来,就这样一直玩。玩到了半夜,孩子实在困得不行了,睡着了,晚上狂风大作,“崇”来了,父母害怕极了,紧紧的抱住孩子,当“祟”靠近孩子的时候,一道金光闪出,吓跑了“祟”,父母发现是,发现是那八枚铜钱发出的金光,之后便告知了天下。

春节一眨眼间就过去了,过年真是好啊!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8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远长流,在绵延的历史中流传下来了许多节日:有细雨纷纷的清明节,有月光皎洁的`中秋节……在这众多节目中,我最喜欢的是热闹非凡的春节。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大年三十是最热闹的,在这一天每家每户吃的都是饺子,在吃饺子前,每家每户都会先放一串鞭炮,因为饺子有“交子”的意思,是旧年向新一年的过渡和交替。吃完饺子接下来的事就是看春晚。每家每户都会坐在电视前,端上瓜子,摆上茶水,一起看春晚。常常人们都会熬到凌晨。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是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人们都会去走亲戚,走亲戚时要买些礼物不能空手去。到了别人家,首先要说一声“新年好”或“新年快乐”然后亲戚们就会给你压岁钱问你的考试成绩,祝你来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到了大年初二,我们就会去大舅家吃饭,也有很多人会来:姑姑、大姑、姑父……我也难得和他们家的小朋友聚在一起玩。我们还会买来一些鞭炮放,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9

有的人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最热闹;有的人喜欢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团团圆圆;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因为可以包粽子,也可以吃粽子。

端午节那天,妈妈起了个大早去买包粽子的材料,包粽子需要粽叶、蜜枣、肉、糯米等。

妈妈回来时左一袋,右一袋,买得可真多呀!我连忙帮着妈妈,把一袋一袋地把材料放在桌上。洗粽叶、洗米、切肉,都准备好了,妈妈开始包粽子了。妈妈熟练地包了一个一个粽子。

我把包好的粽子放进盆中,可是有一个粽子却从监狱中溜了出来,掉到了地上。妈妈看到后,把溜出来的粽子重新放回了他们的监狱。看着妈妈包粽子,我手痒痒也想包:“妈妈,我也要包粽子。”

妈妈笑嘻嘻地说:“好,给你包包粽子。可是很难的,你可别半途而废呀!”

妈妈把粽叶卷成锥形,然后把材料放进去……于是,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粽叶卷成锥形,放米进去。没想到的是,我卷的椎尖太宽了,米都一个一个的从屋子中溜了出来。都怪我没把锥形卷好了。果然应验了那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

我又小心翼翼地把粽叶卷成锥形,把材料放进去。这次令我惊喜的是,没有失败,这让我非常开心。

忽然,我有了想法,能不能把一枚硬币放进粽子里,看谁能找到就给他5元钱。妈妈听到后说:“可以,不过你先给硬币洗个澡,不然太脏了,不能放。”

妈妈话音刚落,我就把口袋中的硬币拿了出来,一眨眼间,就跑向了洗菜的地方。我左拿刷子,右拿硬币,打开水龙头就开始刷。刷了一会儿,又将硬币上滴了点洗洁精。

洗完后,硬币可能是在感谢我,自己跳在了凳子上。凳子刚好又被太阳照着,阳光将硬币上面的水全部都擦掉了。我将它放进了粽子的肚子里,很幸运,我吃到了这个粽子。

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我学习到了,“细节决定成败”,学习到了怎么包粽子。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10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的风俗都各不相同,独具特色。而我的家乡在四川省达州市,春节的习俗别具一格。

我家乡的春节很隆重,差不多从冬至以后大家就慢慢开始准备年货了。过了冬至以后,我们便挑选一头最大最肥的猪作为年猪。择一个吉日,把猪架在长凳上,有的人按头,有的人拉尾,请专业的杀猪匠将这头年猪杀了。接着,我们便请很多亲朋好友来吃年猪汤。年猪汤就是把猪的心、肺、血、排骨、大肠等煮成一大锅,大家围在一起吃,好不热闹!喝完年猪汤,大家就要帮忙一起把剩下的。肉制成香肠、腊肉,为过年增加腊味。

到了腊月二十四,人们便忙着大扫除,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意在去除疾病,祈求来年幸福安康。

接下来的几天,人们开始备年货。有干果、糖果、水果、烟花爆竹等等,应有尽有。

到了大年三十,大人们早早的开始忙碌。有的在杀鸡宰鹅,有的在生火做饭,还有的在洗菜,他们井井有条地忙前忙后。小孩们跑上跑下、窜来窜去,玩得不亦乐乎。

到了除夕夜,人们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各种美食摆满餐桌。人们会利用有趣的谐音做出相对应的菜肴,有鱼,寓示“年年有余”;有鸡,寓示“大吉大利”;有年糕,寓示“生活工作年年高”……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拉拉家常。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会放鞭炮,祭祀祖先。

这就是我们家乡——达州的习俗,它是我们家乡的象征,让我感受到春节真正的快乐,更让我体会到家乡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我一定会传承下去,让家乡风俗的脉络永远流传。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晒酱油肉 11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的老人都要晒酱油肉了,家家户户的阳台窗边都是一片黄橙橙的,排成一片。远看,人们还以为是一群群的红灯笼呢!

当然,我们家也晒起了酱油肉。这个酱油肉始于北宋1139年,奶奶说这是著名的瓯莱和温州过年十大习俗之一。老家的习俗中,温州人习惯在农历十一月份开始筹备晒酱油肉。通过电话远在他乡的奶奶也告诉了我们如何制做酱油肉。首先买来生瘦猪肉,放在酱油里面浸泡放入木盒和陶瓷盒中,然后再加入白糖、味精和少许黄酒,最后再加入一点白酒,在晾晒时,可起到杀菌、避免蝇虫的作用。

我和妈妈买来肉,我做一半,妈妈做一半。用了奶奶的方式后,就迎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钉酱油肉。奶奶说,肉一定要钉在房子上。在老家的平家水泥墙上,把那长长的木棍拟的长钉子,和十分美味的酱油肉“融为一体”,用那巨大的羊角郎头打进房子里。看着爸爸那吃力的眼神,我也想试一试。我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打出了一个小小的洞,水泥十分坚硬,不是轻易就可打出洞的,真是太累了。

经过冬月寒风和冰冷的雨,经过风吹日晒,太阳下酱油肉晒好了。晒好的酱油肉就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上面还结满了白花花的猪油,让人垂涎欲滳,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啊!

用大刀把酱油肉切成一片一片时,他真正的使命来了,那就是被我们吃掉、摆盘、放入锅中蒸十几分钟,肉就熟了,打开锅盖香气充满整个屋子。吃进一口首先感觉到了咸咸的酱油味,接着就感觉到了肉酥麻的口感,最后是咽进肚子里那种满足感。酱油肉不仅老少皆宜,而且人人都爱!

如果你身在远方,吃上一口酱油肉,那不仅仅是美味,还有家乡与亲情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600字 12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家乡的元宵节,也有别样的风味。

漫步在海陵老街,火红的灯笼挂满了整个街巷。街巷里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瞧,孩子们提着灯笼,清脆的笑声荡漾开来;看,各种各样的店铺上,摆着各色的水果,小吃,人们吆喊着。

走进老街,店铺里挂满千姿百态的灯笼。只见那荷花灯,深绿色的荷叶上有着朵朵玫红色的花瓣,花灯的中心有着一个电子蜡烛,花瓣尖上还有一只小蜻蜓仿佛在吮吸着甘露,栩栩如生。望那兔子灯,小巧玲珑,全身雪白,那红眼睛便是画龙点睛。

继续往里走,便看见人们在猜灯谜,一盏盏灯上挂着一个个灯谜。如:打手出界——丁,八十八——米·······

走到尽头便看见卖元宵的了。元宵,通俗讲便是汤圆。只见那汤圆,个头不大不小,咬上一口,甜甜的黑芝麻顺着食道顺流而下。那“白色外套”软软糯糯,清香味在唇齿间散开,令人回味无穷。那带着浅白色的汤汁,更是让人满足。

听说元宵节,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便组织去打它,有一只神鸟却因迷了路而阴差阳错地被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气,便让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蓄财产通通烧死。天地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告诉了人们。人们吓得不知怎样是好,有个老人让大家连续三天张灯结彩,放烟花。那天,天帝看那人间满是烟火,以为是大火的火焰,以中大快便走了,为纪念那天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这个美好的节日,更像一个故事,像一种文化符号,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骨子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