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有着一直流传下来的民俗民风,下面是整理的家乡风俗的六年级作文(精彩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每每大年三十的夜晚,我们村里都要举行一项隆重的仪式——放烟花。
不要误会,这可不是普通的放烟花,而是全村一起放烟花。
在大年夜的傍晚的时候,应该是六点多的样子,全村人就要开始准备烟花了,除了烟花,我们还要拿个盘子,里面放上猪肉、豆腐、米饼、油饼。食物准备好后,我们还要将火纸剪成那种一条一条,连在一起,可以拉长的那种东西,这是用来烤的。
准备好这些之后,我们都来到一块平坦的地方,中间有一个坑。我们把烟花放在地上,把盘子全部放在一块水泥地上。然后把纸剪成的东西扔进坑里点燃,当火烧到最旺的时候,我们就弯腰三拜。当火灭时,这便象征着可以开始放烟花了。
我们全村人一齐点燃烟花,大大小小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一块又一块美丽的图案。那烟花的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如果我不闭着耳朵,耳膜就会很难受。哇!那场面真是壮观啊!把漆黑的夜空照得跟白天一样,这时候全村人的心情都高涨起来,绚丽的烟花仿佛要将黑夜吞并。
过了一会儿,壮观的烟花会结束了,全村人都带着自己的盘子回家了,他们都回去吃团圆饭了。
在刚才壮观的平地上,又恢复了以前的寂静,只留下一阵阵刺鼻的火药味……
我的家乡在云南,那里有许许多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可有趣了。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彩云之南、大美云南,风景美、风俗也美。这里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活动,如火把节、泼水节、送龙节、三月街、庆丰收、踩月亮等等。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我最喜欢、和最有趣的火把节。
你听说过火把节吗?根据史籍记载,火把节属于火崇拜,火把节古称“新火节”,因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着理想和希望。其始于时间,应在古代部落时期,古代先民取来火种,重新生火,目的是为了除旧布新,让火永不熄灭。火把节是云南少数民族如白族、彝族常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当然,别的民族也会过火把节。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
节日当天,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都会点燃提前预备好的木头把。许多又长又粗的火把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大的火堆。人们在上面插上写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语言的五色彩旗,在挂上云南的火把梨、花红等水果。天黑前,老少人们都会绕着大火把堆走上几圈,以求清吉平安。然后大家围着火把堆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好不快乐。歌声、笑声在耳边回荡。还有甩火把和跳火把的环节,大人们举起一根根火把在空中甩出一个又一个闪亮的火花,就像烟花一样,多漂亮呀!而小孩子们,把火把堆成一个个小火堆,孩子们在小火堆上跳来跳去,而别的孩子们在一旁叫呀,笑呀,大声呐喊着为跳火把的孩子们加油助威。最后大人们会拿着火把到田边园内用火把驱逐害虫,还在火把上撒把松香,以除害避邪,直至火把燃尽火止。节日当天,所有的人们都是那么的开心,四周都回荡着欢乐的笑声。我也参加过两次火把节呢,那场面既欢乐热闹又十分壮观。真心让人难忘,我真的非常喜欢过火把节,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过火把节。
云南的风俗活动是不是十分独特、有趣呢?像火把节,泼水节这样的节日是不是很富有地方特色!
我喜欢我的家乡——七彩的云南,我喜欢那里各种各样独特、有趣的风俗、节日。我更喜欢火把节!
飘香的端午
端午,是个美好、充满糯香的节日。
端午又至,粽子的香味溢入鼻腔,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窜入耳中,艾条插在门上的模样映入眼中……这里有数不尽的寄托、欢欣、亲情……
说着乡村的端午,谁又不会嘴上立刻产生一种甜、盐杂陈的糯香呢?幼时的端午,母亲会先在前一夜泡好白白的糯米。那一夜,我总会睡得不安稳,总是盼着、望着吃到香甜的粽子。第二天一大早,我便会起床盯着那白胖软糯的糯米,并催着母亲起床来包粽子。
母亲被催着起床,母亲捞起了那些糯米,用早已经准备好的粽叶——懈叶来折成四角的绿粽,一组接一组。年幼的我,蹲在一旁,瞅着母亲一举一动,看着白糯糯的糯米,颠了又颠,巴不得现在就吃掉那群白胖的小东西。母亲利索的手脚,很快将粽子挨个包好。现在粽子更迷人了,我更想吃了,在一旁等着粽子的出锅……
一般吃完粽子后,母亲会让我和姐姐在门上挂艾草。我对挂艾草可以说是“不离不弃”,对它十分感兴趣,由于那时矮小的我够不到那么高的门上,姐姐通常会禁不住我的要求,抱着我,我才会喜笑颜开地把艾草束插在门上。下来后我会与姐姐在门前的小院打闹追赶……就算摔了跤也是边笑边爬起来,接着和姐姐“你赶我摔”,“太累了!姐!你等我一下……”我边喘粗气,边和姐姐商量……
端午节的夜晚,我们一家人会去农田里祖辈的坟前,我因为对那种事是害怕的,常把脸埋在姐姐的一旁,不想看见那些坟。最后还会被迫给祖先“作个揖”,说些祝福或要寄托的话。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算是我最珍贵的记忆了。端午啊……那是个美好珍贵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飘香的味道,欢声笑语的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