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有个老奶奶,养着一只母鸡。这母鸡可是个宝贝,他每天下一个黄灿灿的金蛋。老奶奶每天能捡到这么一大砣金子,什么事儿也不用干,日子还过得挺阔气。她闲得没法儿,就天天守着她的宝贝鸡,只盼望他早点下蛋。
有一天,母鸡照例又下了一个金蛋。老奶奶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这宝贝鸡一天只下一个金蛋,真叫人等得闷气。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的蛋一古脑儿取了出来吧。”老奶奶拿定主意,真把这宝贝鸡宰了。没想到打开肚子一看,一个金蛋也没找着——长成的金蛋已经下完了,新的金蛋可还没长成。
“杀鸡取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为了急于得到某种利益,毁坏了产生这种利益的根本,可以说是“杀鸡取蛋”。
白首为郎
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说:"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回答说:"我姓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郎官。"武帝问:"为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还年轻;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尉。
后用"白首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
居安思危
成语释义:
处在太平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居:处于。
来源追溯: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故事链接:
有一次,宋、齐、晋、卫等12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慌了,马上向12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晋国表示同意,其余11国因为惧怕晋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郑国为了答谢晋国,赠送给晋国许多兵车、乐器、乐师和歌女。晋悼公十分高兴,于是把歌女的一半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绎,并对他说:“你这几年中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很顺利,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们一同来享受享受吧!”
然而,魏绎却不肯接受,劝晋悼公说:“现在您能团结和统率许多国家,这是您的能耐,也是大臣齐心合力的结果,我并没有什么功劳,怎能无功受禄呢?不过, 我很愿意您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够想到国家以后的许多事情。听人说:‘安居的时候,应该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能够这样做事才会先有准备,有准备才可避免 失败和灾祸的到来。”
学以致用:
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们同样应该居安思危,提倡勤俭节约。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
白龙鱼眼
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白龙回答说:'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天帝说:'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因此说,白龙是天帝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形,豫且也不会射他。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祸。"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买了一瓶好酒,于是请了很多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准备把这瓶好酒喝掉。这瓶酒非常好喝,大家都喝得很开心,喝到剩最后一杯的时候,大家都还想喝,可是让谁喝呢?
于是,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这样吧,咱们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最后一杯酒就让给谁喝。”大家都同意了,就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很快就画好了,他看到大家都还在画,就说:“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于是他端起酒杯,一边喝一边又在地上画起来。他还没把四只脚画完,有个人也把蛇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杯,几口就把酒喝干了,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什么要给他画四只脚呢?你现在画的不是蛇了,所以你不能喝这杯酒!”
“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跟“弄巧成拙”一个样;想卖弄一下本领,反而把事情搞坏了。故事中的那个人就是这样,他已经把蛇画好了,为了添四只脚,反而没喝到酒。另一个意思跟“无中生有”相仿,蛇本来没有脚,硬要给他添上四只脚,这不是多余的吗?因此还有人用“蛇足”来比喻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道不拾遗
注释:道:道路。拾:拾取。遗:别人丢失的东西。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
造句: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大力宣扬正气,摒弃不良习气,我们的社会秩序一定会越来越和谐,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一定会盛行!
出处:后晋张昭远、贾纬等《旧唐书》
白云亲舍
这个典故载于《新唐书。狄仁杰传》。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相。狄仁杰年轻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参军(司法部门的官员)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县)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边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他指着白云对左右同行的人说:"吾亲舍其下。"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螳臂当车
成语释义:
比喻势力单薄,不自量力。当:阻挡。
来源追溯:
《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故事链接:
春秋时期,鲁国的名士颜阖到卫国游历。卫灵公知道他很有才学,便打算聘请他当自己的长子蒯的老师。
颜阖早就听说蒯非常蛮横,经常欺压良善,残害无辜,卫国人都很害怕他。颜阖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教导他,就向当时卫国的贤人蘧伯玉请教。
见了面,颜阖就对蘧伯玉说:“如果我答应了卫王,做他大儿子的老师,我不知道如何去管教他。如果我放任他,不引导他走正路,他一定还会继续祸国殃民;可如果我严加管教,他会忌恨我,借机加害于我。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回答说:“一次,我乘马车外出,看见一只螳螂张开双臂,想凭自己的力量来阻止车轮的前进,结果被车轮碾得粉身碎骨。你想去改变他的恶习,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很可能到头来落得个自取灭亡的下场。”颜阖听了,就拒绝了卫灵公的请求,偷偷回鲁国去了。
至于卫灵公的大儿子,由于肆意纵行,最终被人杀死。
学以致用:
螳螂在其它一些昆虫面前,显得很威风,但是如果与强大的马车相比,它不知弱小到哪里去了。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碰得头破血流。
白眼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阮籍列传》。晋朝才子阮籍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庄子》。他生性放荡不羁,不遵守礼仪法规,与人相处,凡是情投意合的,以青(指眼珠)相迎;对讲究礼仪法规的,就投以白眼(眼白部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对人轻视、反感。
诗人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诗人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诗人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诗人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2.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3.废寝忘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沈诸梁的封地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楚国令尹、司马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塞翁失马
成语释义:
比喻遭到暂时的损失,可能因此而得到好处。也指世事多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常与“安知非福”连用。
来源追溯: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故事链接:
从前,在西北某个要塞附近,住着一个老翁。一天,他儿子的一匹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无法去寻找,为此很懊丧。附近的人知道后,都来安慰他。
可是,失主的父亲却毫不在乎地对大家说:“丢失了一匹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大家对他话的意思不理解,也不便询问,只好离去。
过了几个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逃失的马忽然回来,并且带来一匹高大的骏马。附近的人知道了,纷纷来庆贺,�
不料,老翁对此并不感到高兴,反而冷冷地说:“逃失的马回来了,还带来一匹骏马,但怎么知道这不 儿子很喜爱那匹骏马,经常去骑它。不料一次不慎摔下,跌折了脚骨,带来了不幸。附近的人都上门去慰问。想不到老翁又说了大家不能理解的话:“跌折了脚骨,又怎么知道不 老翁家附近的青壮年都应征入伍去作战,结果大多数战死,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有的因此而死去。而老翁的儿子因为脚跛,未被应征入伍,从而和老翁都保全了性命。
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祸与福是经常连在一起的。一个年轻小伙子因为迟到了几分钟,错过了一趟回家的火车,但他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与他同样错过火车的漂亮姑娘,他们最后竟然成为一段美好的姻缘。
【成语】:白云亲舍
【故事】:
唐朝宰相狄仁杰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曾做过并州法曹参军。但是,他的父母却远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次,狄仁杰登太行山,由于思乡情切,不由向河阳方向远眺,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狄仁杰指着那片白云对随行的人员说:“吾亲舍其下。”意思是,他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怅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离开。“白云亲舍”由此比喻客居他乡者思念父母。
【成语】:髀(bì)肉复生
【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肉复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故事背景是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一天,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两人交谈得很投机,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过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bì,大腿),发现上面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哭。刘备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身子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一晃就是五年,闲居安逸,用不着骑马,髀上的肉复长,又肥又松。一想起时光过得这么快,人都快老了,复兴汉室的功业一点也没有建成,因此心里非常难受。”
“髀肉复生”由此比喻长久处于安逸环境中虚度光阴,忧虑不能再有所作为。
【成语】:魑魅魍魉( chī mèi wǎng liǎng)
【故事】:
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楚庄王领兵征讨小国陆浑。当军队行经洛阳郊区时,庄王为炫耀武力,令周人畏惧,竟在周朝境内列兵。周定王又惊又怕,马上满献上许多礼物,以讨好庄公。楚庄公接见了王孙满,又知周定王甚是忌惮自己,不禁大为得意,挑衅地问道:“你们五官里珍藏的鼎长什么样子?有多大?又有多重呢?”鼎为周朝五权的象征,庄王问鼎,充分颢示出他欲篡夺周王朝政权之野心。王孙满了解庄王用心,当下回道:“鼎的表面铸满妖魔鬼怪的图样,好让百姓们都能认清妖怪的样子。如此一来,百姓们在山林水泽之间,一旦碰见了‘魑魅魍魉’,便能加以辨别,好立刻躲避。”王孙满继续说道:“王位的取得与保有,不在于有没有鼎,而在于 是否有崇高的道德威望足以服人。”楚庄王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又念及自己的实力与才德威望还不够服众,于是就撤兵离开洛阳。
“魑魅魍魉”也由此比喻为鬼怪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