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的议论文(通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8篇班门弄斧的议论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1

近年来,因为话题作文给了学生写作的广阔空间,从而被许多地方的高考命题专家所推崇。然而面对话题作文,许多学生往往无法确定一个比较好的题目,甚至用话题作为题目。

话题作文只给一个话题,需要考生自己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选材的特点自拟题目。然而写作时,有的考生却把话题直接作为题目。实际上,这种作法很不好。首先,根据话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太多,太宽泛,因此,话题不宜直接作题目。其次,拿话题作题目,也是不符合“自拟题目”的要求的。既然不能直接拿话题作题目,那么考生该怎样自拟题目呢?自拟题目有哪些要求呢?

自拟题目,总的要求是从自己确立的写作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空泛,要合理出新,不要落入俗套。具体说来,拟题应该注意“三要”:一要贴切鲜明,新颖生动。题目应紧扣文章内容,使读者一看就能了解文章写什么,但又不能陈芝麻烂谷子,应让读者觉得耳目一新,激起阅读兴趣。二是简洁凝炼。因为短小的标题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给人以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应当辩证地看待文凭与水平的关系》就不如《文凭与水平》简洁凝炼,具有吸引力。三要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拟题的方法很多,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

一、限定话题范围

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往往给人以宽泛笼统,以至于考生就像“蚂蚁吃大象――无从下口”。限定话题范围方法就是指在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比如以“父辈”为话题,采用这种方法,就可拟出下面一些标题:《父辈――艰辛的一代》、《奋斗不已的父辈》、《父辈就是传统》、《假如我是父辈》等。这样拟题,缩小了写作范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文章写得具体而深刻。

二、凸显文体

凸显文体就是根据自己选定的文体进行拟题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引导自己抓住文体,展示文体特征,也让人对你的文体一目了然。不同的文体,对题目的要求不同。记叙文的题目,讲究生动形象,讲究有意蕴;议论文的题目,则讲究鲜明深刻,而说明文的题目,则讲究简洁准确。因此,拟题时要注意切合文体特点。比如,以“树”为话题,写成记叙文,可拟为《记一次植树活动》;写成抒情散文,可拟为《松树赞》;写成议论文,可拟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三、引用

巧妙地引用,可以让你在改卷教师的印象中留下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好,兴趣爱好广泛的良好印象。

1.引用诗句

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

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

2.引用流行歌词

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

以“爱心”为话题――《爱的奉献》――韦唯

3.引用名句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

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四、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1.比喻。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

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

2.夸张。以“挫折”为话题――《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3.反问。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是谁?》

4.拟人。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

五、符号法

运用标点符号,让简单的数字符号传递形象生动的道理。

1.数学符号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成绩≠素质》

2.标点符号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生活――???》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

六、反弹琵琶

作文标题大胆突破“话题”传统思维,反弹琵琶,能够更加吸引读者,

例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名师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气向行家学习,让他们指点迷津,一定会进步很快;而“无师自通”要走好多弯路,想成功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会形成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最终难以登堂入室的局面。

再如: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本人列举下列各类优秀作文题目,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拟题有所帮助: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2

今天,我就给在座的好多先后同学谈谈我的经历,也就是我的学历。我的经历,或者说我的学历,讲起来也简单,也不简单。说简单,就是三个字:靠自学。说不简单,就是一生中,遭受过许多次“劫难”。

现在,我们大家称“”是一场浩劫。如果从“劫”字谈起,那么我这一辈子碰到过三“劫”,我准备讲一讲我怎么度过这三场“劫数”的。这样,同学们也可以对比一下,把现在的环境,同我从前的那个环境对比,看哪个环境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如果今天的环境确实比我们以前的那个环境好,大家就可以更有信心地走到前面去。这就是我讲话的目的。我不是要在这儿宣扬自己,而是把我的经历给同学们作借鉴。

先说第一“劫”。这一“劫”就是从我们这所学校开始的。你们现在叫金坛县中了,我们当时叫金坛初中,最高班是初中三年级。在国外有时人家问我什么学历,我说,我的最高学历就是初中,金坛县初中毕业。人家问我有什么文凭,我说,我有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的文凭,除此之外,没有了。一直到去年才发生了一个变化,法国给我荣誉博士证书,现在总算有头衔了,以往都没有。我初中毕业是多少岁呢?我只有十五岁。后来又到上海进了一年职业学校。尽管那个学校给了我免交学费,不过还是交不起饭费,后来只好回家呆着。我的家,就在大桥那边,现在叫南新桥,从前叫大桥。我就住在桥东。在家怎么办呢?要是现在的话,没有机会上正规学校,也会有许多其他求学的机会,像电视大学啊,函授大学啊,我们那个时候可没有这个方便,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图书馆,我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还有一本很薄的50页的微积分,我就啃这么几本书。那时候我当然也不知道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感觉我们应该为国家出一点力,争一点光。我就这样开始钻研学问了。也许有人要说这是笑话,念了几年书就谈钻研了。那不是笑话!钻研并不是迷信,并不一定大学毕业才能钻研,也不是非有齐全的条件不可。实际上,真正肯钻研的人在什么场合都可以钻研。这是大约1925年到1926年的事情。我记得,后来大约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我又有机会回到这个学校里面来了。到这个学校来做什么呢?当会计兼事务。那时我的老师王维克,预备提拔我一下,预备搞一个初中一年级补习班,让我去教书。但刚有一个计划,不幸我的母亲在那年死了,我也生了重病。我病在床上六个月,腿就坏了。要是在今天,我的腿是不该坏的。现在都知道,如果生病睡在床上睡久了,不翻身会发生组织坏死,所以不管疼不疼要翻几个身,那个时候我们既请不起医生,也没有哪一个人告诉我这个常识,所以病后起来,就不会走路了。本来嘛,不生病,身体好,还可以多参加一点体力劳动,可是我的腿坏了。我家里原不宽裕,我一生病,那就更穷了。亏得那位王维克老师,在我身体好些后,还是让我参加工作,让我在那个补习班教了一个月的书。但结果有人告了我一状,说什么王维克校长任用不合格教员华罗庚。王维克校长是法国留学生,做初中校长,未免委屈,他一听有人告状,就不干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几乎没有办法了。继任的校长叫韩大受,他说,旁人上任要带会计来,我不带,就让你干,不过书万万不能教了,因为前任校长就是为了你任课而被告了一状的。这样我总算当了一个会计。有了一点办法,我就继续钻研下去。不久,清华找去任职,那大约是1931年。到了清华,他们碰到一个困难:怎么安排我的工作?这是个麻烦,因为,要在清华当助教,应当有大学毕业的资格,否则又是不合格的教员。

后来清华安排我当数学系助理。所谓助理就是管管图书,管管公文,打打字,办点杂事。助理已经很不错了,我继续抓紧学习。

过了一年半,他们让我教微积分。这一关是非常难过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资格啊!清华的教授会为此特别开会通过,让我教微积分。这等于说,清华大学承认我了,我可以抵得上大学毕业了。从初中到当大学教师,我前后大约用了六年半时间。通常初中到大学毕业要用八年。从这一点同学可以看到,学习要自己努力,努力就可以很快上去。

到1936年,我就到英国去了。1938年我从英国回来,因为那时候抗战了,有好多事情要做。回来后,清华就让我直接当教授了。从助教到教授,前后又是七年。现在有的人,身在研究机关,自己是大学毕业生,环境很好,又有书,又有杂志,又有导师,更重要的还有党的领导,但就是对赶世界先进水平没信心。要知道,到2000年还有20年啊,能不能赶上呢?从我的经历里面,同学们可以算一笔账,只要一点简单的算术知识,就可以得出解答。

以上是我早年碰到的困难。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旧社会,又没有书,又没有钱,又没有老师,甚至没有灯光,电灯黄黄的,一点儿光,看不清。今天,在党的关怀下,我们有这么好的环境,我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一方面要珍惜现在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信心。现在很多人没有信心:能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啊?四个现代化能不能搞得成功啊?等等。从我的体会讲,我觉得有信心,赶得上。不过做个懒人可不行,要加强努力,才赶得上。

现在,再讲我生平第二“劫”。抗日战争期间,我从英国回来,当时后方条件很差,回到昆明以后,吃不饱,饿不死。那个时候,有句话叫“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记得有这么个故事:教师在前面走,要饭的在后面跟,跟了一条街,前面那个教授实在没有钱,回头说:“我是教授!”那个要饭的就跑掉了。因为连他们也知道,教授身上是没有钱的。

在那个时候,日本人封锁我们,而且还轰炸。在那种困境之中,许多教授不得不改行,有的还被迫去做买卖,他们跑仰光,去买点东西到昆明来卖。我住在昆明乡下,我住的房子是小楼上的厢房,下面养猪、马、牛,晚上牛在柱上擦痒,楼板就跟着摇晃。没有电灯,就找一个油灯使用。油灯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一个香烟筒,放个油盏,那儿没有灯草,就摘一点棉花做灯芯。就是在这种微弱的灯光下,我从1940年到1942年完成了我的《堆垒素数论》,后来又跨入了矩阵几何。

抗战胜利了,我到美国去了。当了“洋教授”。我当“洋教授”也比较困难。别人是又有博士头衔,又有大学毕业证书,我却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人家还是让我当了教授。所以同学们可以看到,第一次在昆明的艰苦环境,由于坚持不懈,有了成果人家还是不得不承认的。

第三“劫”,是“”时期,我是“臭老九”,当然不能幸免。去年,外国又来邀请我去讲学,有的老朋友很关心,也有点担忧。他们说,这次华罗庚出国,可能要摔跤,可能要露底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图书馆我也不能进,十几年不上图书馆了,还能不落后吗?不但如此,大家都知道,那时候我一方面是各处跑,搞统筹优选,是很忙的;另一方面,背后还要防“”的冷箭。虽然时时提防,还是被射了不少,甚至在1975年被射倒过。所以,有些朋友的关心、担忧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个上算的地方,就是“外通里国”。什么叫“外通里国”呢?就是外国知道我的名字,有书出版就寄一点给我。这样不通过图书馆,也可以知道一点国际行情。而且,他们不了解,我始终没有放弃理论研究。那时候,我身体还好,白天紧张地搞优选法,有时上午跑四个厂,下午跑三四个厂,一天跑七八个厂。尽管这样紧张,我没有放松理论研究。我的理论研究是晚上进行的。做我的助手也不容易,说不定晚上一点钟、二点钟被叫醒,来考虑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搞。所以他们是很辛苦的。不过那个时候搞了理论研究还不敢说,因为如果哪一天我们暴露出来,有人就要说:你看这个华罗庚,用统筹优选作幌子,他实际上怎么不忘搞他的理论研究。这种人后来一看形势变了,他又改一个手法,说华罗庚就只搞统筹优选,不搞理论研究。反正这种人理论不多,实际也不高,但他有一种本领,手里有一根棍子,你搞理论他就打你的理论,你搞实际他就打你的实际。那时期我们的帽子当然不少,“唯生产力论”的帽子也戴过了,“以目乱纲”的帽子也戴过了。但你说你的,我的。我只知道统筹优选对人民有利,我要搞;我知道,没有理论就搞不出优选来,所以理论也要搞。

不过,我刚出国的时候,心里终究也不很踏实。为什么呢?因为十几年中虽然搞了一些理论研究,但毕竟遭到了损失,许多手稿也抄(编者注:指“抄家”)的抄了,偷的偷了,而且研究成果大部分没有写下来,或只写了一点草稿,在脑子里像散沙一样,像乱麻一样。如果出国以后,立即让我上台讲演的话,我还真有点担心。亏得去了以后开了两个学术性会议,会议后刚好暑假到了,有三个月时间,我就利用这三个月的时间,把研究成果部分整理了一下。整理好之后,我给了他们一个单子,单子提了十个方面。一般讲演提几个专题就够了,拿自己最擅长的专题就够了。可我们提了十个方面,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要在外国人面前炫耀一下,表示学问广、精、深,数学十个方面都可以讲?这不是我的想法。我的想法是,到一个地方去,与其讲我自己所长的,不如讲我自己所短的。讲自己所长的好不好?我在这儿跟同学们讲一下哥德巴赫问题好不好?好,为什么呢?大家都听不懂。你们会得出个什么结论呢?华罗庚的话,大家都听不懂,一定是有学问的。可我自己有收获没有?我自己没有,得不到东西。所以我的想法是,提出十个方面来,好让人家自由选择。让他们选,他们一般选他们最好的东西,最拿手的东西。好,我就到你那儿讲你们拿手的东西。中国古代有个说法,切忌班门弄斧。可我的看法是反过来:弄斧必到班门!你要耍斧头就要敢到班门那儿去耍。在旁人面前耍,欺负人家干啥?你到鲁班面前耍一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说明我们工作就有相当成绩。俗话说:下棋找高手,找一个比我差的人,天天在那里赢他的棋,赢得每天哈哈大笑好不好?好是好,但你的水平提不高。如果你找高手下,每一次都输给他,输这么半年下来,你的棋艺能没有进步吗?所以我主张“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

这一次,我跑了四个国家,好几十个城市,做了好多次报告。反映怎么样呢?我给跟我出去的同志们说:你们向上面汇报,第一,人家给我讲的好话,你少吹点,如果要说一点的话,最好是有书面根据的。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外国人对学问还是很严肃的,不瞎吹瞎捧别人,不过我们也不得不防备一点,因为我这个七十岁的老头儿到那里去,人家大多是我的学生辈,你又是借了新中国的威信,又是科学院的副院长,人家捧你一两句会不会呀?我想是会的。所以我们情愿估计我们的差距比人家大一点,而不要估计我们比人家好。我们经常说,我们的文章达到了世界水平,可能某篇达到了世界水平,可整个加起来呐,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因为差距是指面上的差距,不是说我们有几个个别的人,他的数学很好,或者他的某一门科学很好,我们中国的科学就很好了。我们是一个面上的差距,是整个的差距,所以领导上再三强调,要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际真正的水平是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的水平。当然也不排斥我们有若干特殊的人先搞好,搞得好。这次我在国外,也同国内一样,“人民来信”多得很。我只想给大家念一封信。有一位美国学者在荷兰听了我的报告,他是这样写的:“您在安呐本的演讲,是真正令人赞叹不已的。您向大家证明了,好的学者即使是在最恶劣的逆境中,仍然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绩,您使我们这些生活在安逸和稳定环境中的人们,只能感到羞愧。”这个人我不认识他,他给我写了这封信。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即使是像“”这样的浩劫,也不能把我国人民压倒。由于我们能够坚持工作,结果还是做出了成果。这个成果还得到世界上学者的承认。而现在是“四害”除掉了,我们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过了,同学们想一想,现在环境这样好,我们应该不应该有信心呐?我想,你们是会作出叫人欣慰的回答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还会有困难呢?困难肯定有的。不过,现在看起来,就是有困难,也决不会比从前我们遇到的困难更严酷。

就是再有困难,我们还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对我个人讲,是不是还会有困难呢?当然是会有困难的。除了其他困难,眼前就有一个是,自己有成果了,满足于现在的成果,甚至骄傲自满;国外有声名了,国内也有了,我可以歇口气了,可以不要学习了;而且我这个人年纪大了,就指导指导人家搞研究,自己少吃点苦吧。如果这样想,那就是一个危险,这是自己造成的困难。比如今天我在这里跟同学们见面,以老同学的资格给大家谈自己的经历,就很容易产生满足的思想。所以我要警惕。满足的思想是不能有的。因为学问是没有止境的,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更加多的劳动。所以,我顺便在这儿给同学们把自己的思想暴露一下,讲了之后,对我自己可能有好处的。

我为了经常提醒自己,所以我给自己写了几句话,叫“树老怕空,人老怕松。不空不松,从严以终。”像我这样的年龄,是很容易“松”下来的。当然并不是说年纪轻的人就不会松呀!年轻人如果要松起来,对不起,我就要以老学长的资格打他的手心啦!总之,搞科学,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要很严格地搞一辈子工作,为人民服务一辈子。我常常对自己说:以前三次浩劫,都没有把我打垮,说不定很可能最后从我自己的思想上,在已经有收获的时候,自己打垮了自己。我一定要警惕。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3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联想拓展法

这诗句本意是描写情人之间的默契,而在写作构思时,题目中的信息(材料、要求等)与平时积累的信息之间也需要这份默契。而要把握住这点“灵犀”,就要学会打开写作思路的方法——联想。联想,是指根据事物的特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联想的内容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概念、观点等。联想建立在对事物的观察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上。

对于有些事物,孤立地去谈,容易显得平淡、枯燥。如果展开联想,由当前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在它们的相互联系中,去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不仅使议论更深入,而且可以使思路变得开阔。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分类组合法

这词句本意是抒发对春天逝去的感叹。我们把它用在写作中,在打开思路的时候,特别是面对比较抽象的论题,如果笼统地谈,文章内容往往拘于一隅,很难展开。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将所要讨论的事物予以分类,各个击破。

分类的依据有多种,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因文而异。分类,不仅能打开思路,而且使人看到深层的问题。由此看出,分类法是从各个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性质,把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的一种方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层层递进法

这诗句原意是指,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欣赏景致的方法,是追求人生境界的途径,也是写作构思的一种技巧。我们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会碰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只就概念本身来谈,就很容易使议论空泛、肤浅。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递进法,层层深入地对概念进行透彻地分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反弹琵琶法

这是别开生面、推陈出新的一种构思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有些看起来已有定论的问题,如果从另外的视角去观照,就会发现未必如此。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破旧立新的勇气,推翻传统的看法,提出新的见解。这种运用逆向思维出新意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反弹琵琶法”。

科学地进行“反弹”可以使我们的思维上升到较高层次,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千百年来流传的名言,似乎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但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意在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句话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写如《近墨者未必黑》这样的文章来阐明观点:每个人都应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班门弄斧”通常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艺高人胆大”的道理不言自明,而“胆大人艺高”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胆大的人会勇敢地对高难度动作进行探讨,从而不断创出新招。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习惯,将使我们的作文创出新境界。如果使用得巧,则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不过,在运用此法时,不能刻意地为了标新立异而忽略事实根据,那样就成为哗众取宠了。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辩证思考法

要想对素材进行分析,就离不开辩证思考。辩证思考往往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 培养思维 方法

文章是思维的产物,整个文章的写作过程都需要思维来牵引。整个写作活动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没有思维,整个文章的构思活动、写作活动、修改活动,都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思维能力的强弱、思维品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和水平。

一、巧妙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表现在作文上,主要是审题时周全缜密,立意时准确鲜明,表达时精确通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并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与调控,防止偏题跑题。

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作文题的提示语,是审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命题者往往通过提示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对象进行限制,或界定内涵,或指明方向,或规定范围。第二,要引导学生化面为点,化虚为实,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善于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最能触发自己感想的人、事、景、物来写,要以小见大,以微衬著。第三,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去捕捉写作的相关的信息,寻找立意的支撑点。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开阔写作思路,拓展选材范围,丰富文章内容。但是,联想又不是天马行空,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要放得开,收得拢,行文时注意点题和过渡。写作教学中,针对题目,巧妙引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思考也就逐层推进,思维的严谨性自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变换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要让学生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固执己见,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法,机智地解决问题。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为学生设计体现思维转化的问题,这样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拓宽思维的广度,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一定要使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思维灵活能使学生想他人所未想,发他人所未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一是在以偏概全上发现问题,有些观点为了突出要强调的内容,往往把话说得比较绝对,难免以偏概全。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其片面性,提出求异观点;二是在武断上发现问题,有些观点虽揭示了一般规律,但往往会忽略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难免有些武断,求异型作文正可抓住其武断之处反弹琵琶。如“班门弄斧”,它的原意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后来就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一个“弄”字由“舞弄”演变成“卖弄”,这个成语便有了贬义。但到班门去都是卖弄吗?敢于到班门弄斧,也是有勇气、有实力的体现,有的可能是去请教,能及时得到行家的指点,促使自己更快地进步。三是在观念的陈旧上发现问题,例如有些格言、俗语体现出的观念,在某一历史阶段可能是对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已明显暴露出它的陈旧与落后。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它在古代确实能反映商品的生产者对自身商品质量的自信,但在当今工业化大生产时代,暴露出的问题是生产者对商品宣传的漠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不仅重视产品的质量,更重视产品的宣传。

三、辨析是非,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盲目跟随他人或现成的观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细致辨析,所选择的材料要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能一眼就看破了,还要有一定的时代感,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辨析的过程中逐步弄清事情和道理的是非对错、高低优劣。指导写作时,引导学生去分析具体问题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批驳的对象要有所侧重,要挖出错误的根源,如果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好了。

四、挖掘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思维品质。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发展等级有“深刻透彻”这一项,共列举了三条:一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举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提供一些富有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延伸、拓展,从而对问题的本质属性及规律产生比较深刻的理解,挖掘出普通、常见的表象下潜在的本质属性,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才有可能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思路变得豁然开朗,笔底也必然会文思泉涌。

五、拓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主要表现为思路宽广、思维发散,能够用多方面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1.一题多练。就是改变以往一个作文题目只对应一个写作要求的方法,因为作文教学要训练的点较多,一题一练既耗时又限制学生的思维。

2.文体不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写作天地。这种不限并不是让学生将文章写成非驴非马的四不像,而是让各类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施展自己的才华。擅长写记叙文的,可以写成情节曲折的记叙文;擅长写议论文的,可以写成旁征博引的议论文;擅长写散文的,可以写成柔婉真挚的散文等等,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

3.变换角度。同一个作文题目,因选择的视角不一,分析方法不一,写作的侧重点可能也就不一。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变换审题的角度,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经过辨别,最终选择一个好的视角来行文。

六、调动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5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要明确课文的学习任务。一篇文章阅读后不能把握学习任务,就说明课文还没有理解。因此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去训练,才能逐渐形成能力。从语文教学过程来分析,这一点可在课前预习时慢慢培养。

其次,学生阅读不可“偏食”。小学生往往热衷于一些情节紧张、故事性强的作品。但学生在求知阶段,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语文素质,因此让他们努力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而多方涉猎,全面吸收是更好的选择。要求学生阅读认真,特别是面对优秀作品时,不能走马观花,而应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和手到。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可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一般的通俗小说、大众杂志一类主要进行现读;而一些朗朗上口的诗词作品,则应以诵读为主;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优秀的典范之作,需要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总之,阅读是一种学习的行为,需要一种研究求索的精神。

再次,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平时花了很多时间,看了很多的东西,要牢牢记住:如,一些精彩的段落、典型的事例、名言警句等,可以记下来,或做笔记,或做卡片。这类动笔积累资料的做法可以避免遗忘,而到用时即可随手拈来。否则,看了很多,随看随忘,到头来只能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全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阅读记叙文,要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出来;阅读说明文,要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式具体地想象出来;阅读议论文,要把想象与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关系结合起来。学生能否合理想象、大胆创新,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

2.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进行这种训练,关键是引导学生跳出通常的思考范围,改变通常的思维方式。如,“班门弄斧”可以批评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但反其道而行便有新天地:“弄斧要到班门前”——可以表示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暴露缺点、找差距,向高手学习。再如,“这山看见那山高”,可以批评那些见异思迁、不脚踏实地工作的人,若反其意“这山看见那山高难道不好吗?”人要永远有新的目标,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攀登,生命才有意义,这样理解就有了新意。当思维冲破了习惯范围,超越常规限度的时候,创造性的成果就随之而生了。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正确思维的能力。进行此种训练,不能满足于已经找到的正确答案,应直到想尽为止,如,根据“0”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将他们描写出来。答案是多样的:“0”像转动的车轮,像漏水的筛子,像明日,像孩子脖子上的项圈,像妈妈手上的戒指。“0”是起点,也是终点。有志者失败了从“0”开始;无志者一事无成以“0”告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对学生来说,应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开拓。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问题、出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敢于树立“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6

阎都督摆宴的目的,是想在众人面前显示一下他女婿的才华,让其女婿将早已精心准备好的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届时假装即席而作,好在众文士面前炫耀一番。于是。酒过三巡之后,阎都督提议大家即席题诗作赋,以助酒兴。

在座的宾客,知道内情的纷纷谦让,不明就里的却一个个摇头晃脑,浅唱低吟,引得阎都督与其女婿暗自窃笑。正在兴头上的阎都督心想,久闻王勃大名,也看过他一些佳作,但不知他能否“七步成诗”、有没有即席作赋的真功夫,于是便请王勃当场献技。想不到王子安竟毫不谦让,拿起狼毫,饱蘸浓笔走龙蛇起来。这不仅使阎都督大感意外,就连在座的众宾客也都斜眼看着王勃,以为他写的也不过是些老生常谈的文字而已。好在阎都督也是精通诗文,颇有识才之能,惜才之德,当他看到王勃下笔如烟云,满纸皆繁丽,字字胜珠玑时,开始惊奇了。特别是当他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绝妙佳句时禁不住拍案叫绝,抚掌赞叹道:“真天才也,当垂不朽矣!”于是。阎都督当即示意其女婿不必再“班门弄斧”了,并诚心诚意地邀请王勃坐到自己的身边,命人将王勃的《滕王阁序》精心装裱,高悬大厅中堂;又命将此“序”刻石勒碑,让其与滕王阁共存同辉。阎都督这一慧眼识才,礼贤下士的举动,引来满堂的喝彩叫好声。

散席后,阎都督又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家里做客。让座献茶后,叫来夫人和孩子与王勃见礼。他亲自陪同王勃在都督府的后花园游览,时而饮酒赏菊,时而临池观鱼。时而谈诗论文,时而感叹人生,真有相见恨晚、忘年至交的味道。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7

要在作文教学中建构人文氛围,首先要贯彻以人为本,力求丰富学生的心灵,表现他们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完善的人格。由于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加上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家庭环境影响的相对差异,他们写出的作品不应千人一面,千口一腔,而应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为此,我们鼓励学生要充分表现渗透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和人性感受,使他们能充分展现个性,写出心画心声。写这种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能使学生充分体悟出语言的妙处,学会驾驭语言的本领,这就是唐代的韩愈所说的“气盛而言宜”的道理。汉语本身具有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人文精神,比较含蓄,注重内涵,注重用形象说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认为写富有个性的、表现真实情愫的文章,有利于掌握汉语的奥秘。

由于贯彻了以人为本,很多同学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有的写“我的唠叨妈妈”,过去嫌弃。现在理解了。有的写父母都在外忙生意,把女儿扔给年迈的外公外婆。“似乎不疼爱我了”,后来也知道做父母的艰辛,体会到他们的难处。有的甚至写出由于父亲有了外遇导致父母离异,做儿子的实在忍受不了妈妈以泪洗面的懦弱,愤而离家南下,捣毁了父亲和那“小妖精”的“安乐窝”,当看到不满周岁的小男孩被得嚎啕大哭时,“我”震颤了,“我是受伤害者,我不能因为自己的鲁莽再去伤害那个小弟弟”。还有的写自己随母亲改嫁来到新家,总觉得继父是个环卫工人,没地位。后来在自己生病时,继父深夜抱“我”去医院,在“我”住院期间他又守在我床边三个晚上,“他的真情终于融化了我心中的坚冰”。这些富有个性色彩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彰显了人文精神,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定势。

其次,我认为要弘扬人文精神,开放学生心灵,必须有一种宽松的环境,制造一种平等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民主的心态去写开放自主的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引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发挥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使他们在文章里敢想敢说,敢问敢作,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8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前日打开电视,正好李义道长在讲课,其中提到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叫做“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为,知道的人不说自己知道,而不知道的人则说自己知道。确实,有很多人说“我知道”,其实什么都不知道,而那些内涵很深的人,外表看不出来,却什么都知道。但是仔细想想,却又有些茫然,老师是知者,难道说自己不知道?看来上列解释不尽其意啊!

又一日,与女儿说起这个问题,闲聊之下倒有几个解释。

中国的文言文含义很丰富,表达却很简短,比如说这个“言”字,我常常读经,看到有“须菩提白佛言”,意思是须菩提尊者向佛主说,又见到“佛告须菩提”,也就是说佛主对须菩提尊者说,不要“言”而用“告”。通常大家很熟悉的《论语》用“子曰”,意为孔子说,而不见用“子言”,可见“言”是用在一定的范围的,而非同于今日的说。古代的官员用“进言”皇帝,黄帝曰如何如何,没有见到“曰”皇帝,皇帝“言”如何如何的。如此判断,“言”用在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前辈,凡夫对智者,而反之用“曰”,或者“告”。

我们回头来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可以解释为在比自己懂得更多的人面前,我们不能说自己懂了,自己知道,如果你在班门弄斧,则说明你无知。

而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比他们懂得多,当然要说,要教育他们,但不是“言”,而是用“曰”,或者“告”,如果在无知者面前都不说自己知道,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